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观后感 > 导航

鲁迅的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3-03-23

[荐]鲁迅的观后感4篇。

以下“鲁迅的观后感”相关主题内容,为读书笔记吧收集并整理,有哪些能当做范文来使用的优秀作品名观后感呢?电影中精彩的情节更能引发观众的共情,脑海中总有踊跃出许多不一样的想法。观后感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写观后感的可以锻炼自己的写作水平的同时能真实地记录下你自己的感受,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鲁迅的观后感【篇1】

今天,我新学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被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精神和热情关心培养青少年成长的品德感动。文章中有这样的一个情节:伯父谈到《水浒传》里的人物时,我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伯父笑着说:还是我的记性好。这句话实际上是批评我读书不认真。读到这儿,我想到自己也跟作者一样看书囫囵吞枣。比如,有一次,妈妈要我看一篇文章,并做一做后面的作业,我无可奈何地坐在椅子上看起来,不到几分钟我就看完了。妈妈在书上挑了一道问题考我,我半天不知道答案。妈妈说:你看书不认真,答案就在书后。从此以后,我读书不再马虎了。

看到伯父关心女佣阿三的时候,我脑海里呈现出了以前姐姐家的保姆形象。那个保姆很胖,叫小燕。以前姐姐不太喜欢她,经常给她制造麻烦,有时东西不见了也叫她赔。可有一天,我们一起出去玩时,小燕为了不让姐姐被车撞到而自己却受了伤,这时我才觉得小燕没有想像中的那么讨厌了。后来小燕伤好了,可她不在姐姐家做了,我很伤心,以后我再也不能和她一起玩了。读完这篇课文,我知道了鲁迅先生为什么受人爱戴,因为他为自己想得太少,替别人想得很多,热爱所有的人。我长大一定要做像鲁迅先生一样的人。今天我们学习了周晔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我和伯父谈《水浒传》,第二件事是我和伯父谈碰壁,第三件事是爸爸、伯父一起救助一位车夫。这几件事给我的印象很深,让我体会到了鲁迅先生的品质。第一件事主要讲了作者读书不认真,看《水浒传》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伯父问作者,她就张冠李戴乱说一气,伯父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句话表面上伯父是在夸自己的记性好,实际是在批评作者读书不认真。我以前买书只看封面好不好看,再看插图好不好就买下了,回到家一看,结果一点也不好看,读了这个故事,我心里感到愧疚。第二件事是主要讲了我和伯父谈起了鼻子,我对伯父说伯父,您跟爸爸哪都像,就是有一点不像。伯父问:哪一点不像呢?作者说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呢,又扁又平。伯父说小的时候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这句话表面上是伯父碰壁把鼻子碰扁了,实际上是伯父与反动势力做斗争时受到的残酷迫害。第三个故事告诉了我们要助人为乐。鲁迅救了一个车夫,还给了他一些钱,鲁迅的品质太高尚了。在帮助了车夫后文章中说我看到伯父的脸变得严肃起来。我对这句话不太懂,问了老师后才明白了。因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所以得到很多人的爱戴。我要学习鲁迅先生这种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的高尚的品质。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深深地为鲁迅先生憎恨旧社会,热爱劳动人民,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伟大精神所感动。

鲁迅的观后感【篇2】

旧中国,鲁迅肩扛正义,荷戟前行,有胆有识,爱憎分明。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面对满目疮痍,灾难深重的祖国山河,痛心疾首,悲愤满腔,怒向刀丛觅小诗,敢遣春温上笔端。用简括洗炼的艺术笔触,悲怆地刻画了阿Q、狂人、祥林嫂、闰土、孔乙己、子君、吕纬甫等悲剧形象,控诉吃人的旧制度旧礼教,疾呼救救孩子。他忧愤深广,誓言我以我血荐轩辕。缕缕《伤逝》,阵阵《呐喊》,声声《祝福》,振聋发聩,唤醒国人告别《旁徨》,挺身与邪恶势力抗争。

鲁迅睁了眼看世界,独具慧眼,洞察众生百态和世道人心。于胡同深处的青砖泥地上打磨投枪匕首,在沉默中爆发,于无声处听惊雷。风雨兼程,呕心沥血,以如椽大笔揭穿卑劣伎俩,抨击时局黑幕。

其杂文往往着墨不多,一掷中的,产生巨大杀伤力,淡淡几笔就勾绘了某些人物的嘴脸,而人物形象又具有典型意义。当妖风阴霾袭来时,他抵柱中流,站在沙滩上,看着飞沙走石,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英勇善战,口诛笔伐,横扫时弊毒瘤,彰扬正义之声。

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滋养了鲁迅。他浮沉于浩如烟海的知识宝厍,通哓经史。遨游群星璀灿的时空,历览前贤,博采众长。涉猎中外,兼收并蓄。植根于人民生活的沃壤,根须吸取古代文化的泉流,枝叶承接外国文学的雨露,融汇贯通,厚积薄发,如喷泉般涌流出不朽的文字,旷世杰作层出不穷。

他既有深厚的古代文化的底蕴,善于传承,又奋力创新突破,开拓新文化。敢于别出心裁,喊出反叛之声,彻底摧毁传统中的腐臭,涅盘而后新生。传统的建设者是伟大的,批判则需要理性和勇气。鲁迅披荆斩棘,批判锋芒锐不可挡,辛辣犀利,入木三分,又界限分明,良莠清晰,分寸恰当,讲究对策。以审视的目光高瞻远瞩,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求索真理,称为拿来主义。

鲁迅向往新的社会和新的制度,疾呼创造历史上未曾有过的时代。他热诚地翻译和推荐外国进步文学,奠下中国新文学之基。满怀对新辈新文学的热烈期待,教育和砥砺青年们健康成长。鲁迅坚信:只有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的未来定会实现。他为红军长征的胜利无比欣喜,认为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全都踏倒他。

伟大的鲁迅誉满中外。追比圣贤不逊色,他却反感被神化,始终钟情于草根庶民。毕生鄙视虚名与浮华,从未松懈对自我的严格要求和解剖,同时目光如炬地透视世人的劣根性,针砭其素质中的沉疴积弊。警醒仁人志士,挺起民族脊梁,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以《野草》寄喻草根大众在贫脊中的坚韧顽强,憧憬芳草沐风雨,茁长绿原野!

巍峨鲁迅,高山仰止!谨吟拙句颂鲁迅:[零思考方案网 WWW.03KkK.COm]

横眉傲骨真豪杰,

鞠躬尽瘁孺子情。

甘为众生担大义,

热血重塑民族魂。

力透纸背千钧笔,

激扬文字惊寰宇。

物换星移留胜蹟,

百代长钦忧国心!

鲁迅的观后感【篇3】

今天听了贾老师执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使我受益匪浅。概括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学生课前先搜集鲁迅先生的相关资料,初步了解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及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在课上他们交流、共享资料, 师再补充。老师在这地方,力求资料的充分,让学生充分体会鲁迅先生所处的社会背景,为下文理解深刻的句子作铺垫。如:四周黑洞洞,还不容易“碰壁”吗?“四周黑洞洞”指的是旧社会的黑暗,“碰壁”是指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学生在理解这个地方就很容易了。

其次:把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整合起来上,我没有想到,也从没有这样上过,而贾老师却上的这样和谐,很值的我学习。课本写了鲁迅先生关心小周烨的学习,没有谈及其他孩子。贾老师把它与课后阅读巴金的《永远忘不了的事情》一起上,上面有一段讲的一群孩子去悼念他,久久的不舍的离去,说明了鲁迅先生不仅关心小周烨的学习还关心其他儿童的成长,把课文的内容延伸开来,不仅仅局限在课本上了,结合的真好。

鲁迅的观后感【篇4】

“从来如此,便对么?”读完《狂人日记》,这七个字便久久在心头萦绕,便直击灵魂深处,让我不得不有所思。这七个字是鲁迅先生对当时黑暗现实的讽刺,政府腐朽不堪、丧权辱国、鱼肉百姓;社会封建保守、冷漠无情、漆黑死寂;人民麻木如行尸走肉,只知苟且偷生,不知向“吃人”的现实挑战。

鲁迅先生是想用这七个字唤醒人们心中那抹久违的良知吧,想喊醒沉睡的社会吧,是对新天地的呼唤啊!我想鲁迅先生是在用这句话来激励那些“取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真的猛士去打破封建桎梏,点燃闪电划破旧的黑暗天空,创造出一个新世界——灵魂高歌飞舞,生命之花绽放,自由之果共享。

鲁迅先生以笔杆做枪,每一个文字都是击入敌人心脏的子弹。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猛士,在黑暗中发出呐喊,让彷徨的猛士坚定不移地去战斗、让沉睡的灵魂惊醒、让看客成为思考者,而后整个世间震惊,便前仆后继地寻找光明。

“从来如此,便对么?”鲁迅先生从来不是孤单的,更不是寂寞的。古今中外的仁人志士点燃的篝火永恒的在黑夜闪耀,给迷途的人以指引,给彷徨的人以力量,给寒冷的世间平添一丝温暖。“学而优则仕”从来便是如此。

礼崩乐坏,群雄逐鹿的战国时代,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诸子百家平头布衣皆为利而生,逐利而行。“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世界从来如此,何况乎战国这样的大争之世?可从来如此就真的对吗?逐利留名就一定受万世敬仰吗?

立在苍穹之上的庄周给出的答案让“从来如此”蝇营狗苟的世人惭愧了。在那九万里的高空,庄周安坐鹏之背,绝云气,负青天,逍遥于天地寰宇。刀光剑影里庄周开辟出一条非“从来如此”的道路,在庄周梦蝶,蝶梦庄周的幻影里超然,羡煞的墨客文人不知几多。

“谁终将声震世界,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尼采如是说。西方的精神世界里上帝是核心亦或是唯一,人们信仰上帝,崇敬上帝。而尼采却说“上帝已死”,可以想象当尼采说出这样言语的时候,是有多么异类、多么为世人所不耻。

从来如此,没有人想质疑上帝,没有人敢质疑上帝,而“封建的上帝”死了却迎来了“资本的上帝”,尼采戳破“上帝”的气球,吹散眼前的泡沫,重塑人的价值。尼采的现代哲学是对“从来如此,便对么?”的一个有力解答,鼓舞了世间“猛士”。

“从来如此,便对么?”鲁迅先生给出了答案,先贤哲人也给出了答案。鲁迅先生是非常有预见性的。白马过隙,时代变迁,这七个字对当今社会依然有重要意义。21世纪,有多少人安于现状,在世俗的蝇营狗苟中理所当然的活着,就有多少人踏上远方旅途,在世俗的非议中寻找心中的乐土。

回顾历史,多少惨痛的血淋淋的教训历历在目,触目惊心。春秋时期,宋襄公恪守古法礼制的“从来如此”,泓水之战兵败受伤,遗恨千年,遗笑万年;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精巧绝伦,自古以来就领先世界。

中国科学技术会这样一直领先于世界,“从来如此”,这一次我们被深深地蒙蔽了。直至西方的坚船利炮在家门口嚣张放肆的时候,也只是极少数人惊醒,绝大多数人还在“从来如此”的天朝美梦里酣睡……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湍急的水流早已把“从来如此”拍向沙滩,警醒世人。放眼世界,多少成就不是打破“从来如此“而来的,“上九天揽月”人类踏上月球追寻浩瀚宇宙星河、“下五洋捉鳖”人类潜入深海探索神秘古老世界、乘奔御风人类借助高铁日行万里、机器人的应用更是把人从枯燥乏味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没有质疑,何来突破?不打破“从来如此”的枷锁,如何取得惠及世界的创新成果?唯有打破“从来如此”去创新,方可把光明带到每一个黑暗的角落,“从来如此,便对么?”每个人都该质问自己,每个时代更应如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