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纪录片观后感3篇。
观看一部影片,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当我们看完一部作品之后,往往内心会有着不一样的感悟。为了将影片的美好和自身的感触珍藏于心,我们就要写一份观后感,一个人的写作水平可能在写议论文时得到体现,你知道该如何完成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名观后感吗?以下是一些有关“中国通史纪录片观后感”的资料供大家了解和学习,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解决你的问题别忘了收藏哦!
中国通史纪录片观后感 篇1
中国――世界五大文明古国之一。它拥有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读了《中国通史》,我深深感受到我美丽的祖国――中国历史的悠久文化的深远与美丽,它让我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身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的你们,是否也为自己美丽的祖国的深远的历史感到骄傲与自豪呢?
从传说中的“人文始祖”――黄帝、尧、舜、禹的传说到最后的帝国,经历了何等漫长的年代!还记得小学五年级时学过的那首朝代歌:“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没错!这件简单单的四十二个字就说了我们伟大的祖国经历的源远流长的历史年代。
《中国通史》的前言一开始就说到:“悠悠岁月,渊源流长;华夏文明,万古相传。古今风云,变化莫测;荤荤学子,笔耕不辍。风雨历程,惊涛骇浪;思接千载,浪里淘沙。茫茫史海,以古鉴今;昭示未来,留芳百世。”仅此六十四字,却意味深长,细细品味,这正是悠悠华夏文明的漫漫历程,这正是泱泱中华历史的这是写照,不是吗?
由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写过史书,有多少人用笔墨来赞美历史!历史的每一瞬间都那么的激动人心,让人震撼!历史将会让我们明白许多。
难道身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的我们不应该将历史牢记在心,放眼未来吗?身为青少年的我们,身为祖国花朵的我们不更应这样吗?
来吧!大家一起来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喝彩吧!炎黄子孙们!华夏儿女们!
篇五:《中国通史》读后感
中国的兴衰成败,五千年沧桑流变.自中华文明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勃兴,仡今已有五千年.我们有过沉默,也有过辉煌;当然,也有过上百年的屈辱,沉默使我们奋进,辉煌使我们自信,屈辱使我们清醒。
在我们古中国,有着无数的英雄。
说到秦始皇,无人不说他是一个暴君,但谁又能否认他不是一位英雄呢!是他,统一了我们中国,是他修筑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他,建筑了呀是世界八大奇之一的兵马俑,也是他建筑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
这些事,在当时的百姓眼里,是一个苦不堪言的结果,都认为他是暴君,而在我们21世纪人的眼里,则是一个伟大的英雄。
远古虽然已经逝去已久,而他们所创造的奇迹却留了下来,他们的事迹都记在了人们的心里。虽然他们可能当初并未意识到。
中国通史纪录片观后感 篇2
4个半月的时间,终于把100集的《中国通史》看完了。笔记本记了半本,进脑子的好像没有许多。
其实看到后来,尤其是最后7、8集,在漫长的地铁上打发时间的意义似乎超过了了解这段历史本身。
实在是因为,太屈辱了。
即便对屈辱的认知曾经仅来源于课本上的割地赔款、圆明园大水法的七零八落和1919年阶层群起的五四风雷,我依然被许多讲述震慑住。
比如1840年的鸦片战争,英军只用9分钟就摧毁了定海。
比如慈禧挪用海军经费兴办六十大寿的时候,大连旅顺被视为蕞尔小国的日本屠城到“无人可杀”。
尽管从现今对比英国的工业革命和清朝的闭关锁国有些上帝视角的嫌疑,但一个经历过“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汉唐盛世的国家,成为英法俄日德美意奥的掌中之物,没有不为之唏嘘的。
《中国通史》之所以为通史,也许也在于,它以尽量中立的描述,让一千个人可以看到一千个哈姆雷特。
当我看法治,秦始皇统一六国,过于严苛的法制下,王朝仅仅维持了15年。王朝覆灭当然都没有一概而论的观点,但罗翔在《十三邀》里讲酷刑的一句话让我一直记得:如果偷一个苹果就判死刑,那么他是不是可以再杀5个人?
当我看女性,那么多形象都在历史的长河中闪闪发光。第一位女英雄妇好和丈夫武丁的并肩而立,出塞的昭君和入藏的文成公主,她们的政治影响远远超过一般认知。也许不是权位的极尊极贵,更多的是在时代赋予的角色中站成一棵胡杨。
当我看友情,会惊讶王莽VS刘歆、王安石VS司马光、嵇康VS山涛竟然都有相爱相杀的打开方式,而最后者对孩子的托付甚至让我想起了鸣人和佐助?
还有一些杂七杂八的记忆,比如吴起真的是个狠人,比如汉武帝和卫青应该谁叫谁姐夫,比如范仲淹居然从没来去过岳阳楼,比如牛顿还当过英国铸币局局长,比如人们对于“马可波罗来没来过中国”的讨论,就像“《霸王别姬》是不是陈凯歌拍的”一样,总是会成为津津乐道的谈资。
有些故事陈陈相因,有些就会演变成弹幕里的“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残暴而亡国的商纣、夏桀、隋炀帝,无能而亡国的阿斗刘禅、后主李煜、宋徽宗、崇祯帝,似乎都不太能同意我这样的并列。杨广开挖大运河,6年的事如果花20年做,兴许就是隋武帝了。明朝“开局一个碗,结局一根绳”,歪脖树下的朱由检也算是守住了最后的气节。
引用88集的结语,“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当文治武功、一度显赫的清王朝盛极而衰之后,大英帝国的坚船利炮也越洋而来,轰击着中国闭锁的国门。此后,中华民族开始陷入了深重的危难。不同的文明,在不同的轨道上各自奔跑,总有一天,他们会相遇、交锋。或者是在公元1644年,或者是在公元1840年,也可能是在未来的,任何一天。”
中国通史纪录片观后感 篇3
《中国通史》带我领略了我国古代人民挥洒汗水,留下智慧结晶的土地,使我第一次知道中国原来有如此多的朝代,发展得如此之快,从文明社会逐渐诞生的先秦,到政局动乱的秦汉;从人才辈出的明清,到国力鼎盛的隋唐五代;从后人传诵赞扬的魏晋南北,到草原民族崛起的宋辽金远,再到近代。这套书简单、直白的叙述,能将很复杂的事情三言二语道个明白,有见地,不人云亦云。它保留了文言文的古语,读来如饮醇酿。我浸一润在史料里,看这些几十万字的资料,从中获益。它上讫旧石器时代,下讫清帝退位,探究中国历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情况及其变迁。它重在勾画历史轮廓及史事变迁的因果,影响。不以人物忠奸智愚的考量标准。
《中国通史》犹如一捧清泉,透彻干净,简洁明了,滋润我的身心,使我受益匪浅;它又似一叶小舟,轻轻柔柔,带我在知识的海洋中猎取有用的信息,使我感慨万千俗话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个假期我手不释卷,如饥似渴,对古代历史充满了好奇,饱览了中国的民俗风情,对圣人孔子增加了解,大大拓展了我的知识面。
这是一本文笔俱佳,学、才、识三者具备的专攻史学家撰写而成,影响巨大,让不少文学作家就此得益,是阅读爱好者的案头书,大学的常用教材,值得一看。
延伸阅读
《中国通史》观后感汇总
以下是读书笔记吧的编辑收集整理的“《中国通史》观后感”,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作品观后感分享与他人呢?认真观看作品时内心深刻的感悟往往时需要用观后感来记录的,观后感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1
这个寒假,妈妈给我买了一套《中国通史》,这本书说的是我们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
其中,我最喜欢的人是秦始皇、刘备和曹操。我喜欢秦始皇的原因是:他不但统一了中国,而且还修了长城、统一了货币、长度、重量和文字。还有他修好了长城之后,他派了大部分的兵马去守长城,免得被匈奴侵略。我喜欢刘备的原因是:他是一个爱民如子、除暴安良的好君主。他身边有智勇双全的关云长和赵子龙;有出谋划策的孔明;还有英勇善战的张翼德和黄汉升。很可惜,最终蜀国还是灭亡了。我喜欢曹操的原因是:他智力超群,在动荡不安、群雄割据的汉朝末年,能“挟天子,以令诸侯”。在他的努力之下,占据了中国长江以北的广袤地域。
我最不喜欢的人是秦始皇和曹操。因为秦始皇修长城时暴力对付民众,搞得生灵涂炭,修完之后留下了无数的骨骸,让人触目惊心啊! 曹操是一个重军事,轻政治的人,搞得民间乱七八糟,民不聊生。其实,政治和军事同样重要。
《中国通史》让我懂得了许多中国的历史知识,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让我初步知道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不要整天无所事事,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为祖国的繁荣安定做出一份应有的贡献!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2
今天上午,我看了一部纪录片,他的名字叫《中国通史》的第27集《丝绸之路》。
当时在汉朝的时候,皇帝打算派一位使臣去远方的西部,可是,没有人敢主动出来,有一位名叫张骞的人,他却主动站了出来,并要求自己可以去西藏,为东西两部的友谊作出贡献。就这样,张倩带着一个大部队,前往去西部的路上。可是当时的地理位置还没有现在这么方便,况且他们还不知道自己此行要去的目的地是哪里,而且要前往去西部的路上,还必须经过一条必经之路,这条路就是匈奴的领地,他们必须小心翼翼的,要不然就得被匈奴抓住了。他们还是没有躲过难关,被匈奴抓住后,流放到了一处十分寒冷的地方,当天和他的团队。靠着坚强的意志,成功摆脱了这次难关,他们还是没有来到西部,而是来到了一个很临近西部的一个小国家,名叫大菀,这儿的皇帝十分欢迎张骞一行人,好好的招待了他们,这里的皇帝十分乐意能与汉国建立好友情。但是张骞他们还是没有找到西部,所以只能无功而返。
第一次前往区西部的路上,就是xx,但是张骞还是不想放弃,因为他能不能在历史上名垂千古,就靠这一次,第一次去西藏十分顺利,但是在他回来一年之后,他就去世了,班固的弟弟班超,十分像第二个张骞,他们翻过崇山峻岭,像中国的养蚕,缫丝,冶铁,造纸,凿井,灌溉等技术带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叫那里的葡萄,核桃,石榴,蚕豆,黄瓜,芝麻,无花果等食品带到我国,还有狮子,犀牛,良马等动物,也传进了我国。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由于吸收了外来的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因为当时一些国家之间的交易都是用一些名贵的布匹,也就是丝绸,所以这条路就叫做丝绸之路,丝绸之路连通着我国和其他国家的情意,丝绸之路能使我国和其他国家紧密相连,让我国变得更加出色。
我们中国人应该让丝绸之路更加发扬光大。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3
《中国通史》这本书写的是从有人类到19_年新中国成立之间的事。在古代,俗话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古代就是这样,几个国家在中国分布着,过不了几十年总会有人统一中国,统一的那个国过了几十年几百年,又会有人造反,又会分成一块一块的。
在封建时期,有君与臣的博弈,忠与奸的对峙,更有公道自在人心的明辨是非。当然,那时也有许多流传千古的名人,如周朝姜子牙,秦朝敢刺秦始皇的荆轲,汉朝大将韩信,三国时蜀国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唐朝进谏名人魏征,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太多了。
再说革命吧,中国革命非常壮烈,很感人。翻开革命史,会看到一个小战士拿着炸弹用自己的生命挡住了一辆坦克。还会看到那两万八千里的长征。还看到了什么?那时不知牺牲了多少人。我们怎么能忘了圆明园的漫天大火?怎么能忘了葡萄牙跟占领我们美丽的台湾?怎么能忘了南京大屠杀?忘不了!忘不了!永远忘不了!
最后,让我祝福,中国的明天更美好!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4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在寒假中,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做《中国通史》。
在漫长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儿女创造了无数的辉煌与成就,也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与挫折。《中国通史》这本书追溯历史发展轨迹,触摸五千年文明的脉搏,讲述了我国五千年来的巨大变化。
在这本书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帝王们的治国之道。
我发现有一些帝王深得所有人尊重与爱戴,而有一些帝王则遭到了人民的唾弃。这是为什么?我继续细读,便也明白了。前者为人民服务,以身作则,勤俭节约,能够谦虚听取别人的建议,这样的帝王,自然深得民心;后者只知一味的向人民索取,骄奢淫逸,使民不聊生,人民必将反抗、起义。
我们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呢?以最简单的来讲。一个领导如果兢兢业业、爱国爱民,努力为人民服务,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那他一定就会受到人民的爱戴;相反,他如果压榨人民来换取自己的“好日子”,那他一定会被人民所唾弃,总有一天他会得到应得的下场。
“民无信不立”,国家的根本在于人民,而不在于帝王。我们也要多读经史,可以吸取更多的知识与营养,当我们踏上历史旅程,也许会发现更多不一样的精彩。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5
妈妈给我买了一套《中国通史》,我很喜欢,因为我一向沉迷历史,钻进去就不出来了。
这套书有六本,书非常厚又重,封面是洋红色的,中间一条黑框闪闪发亮,又用金色绘出四个大字:“中国通史”!黑框上面和下面都用金线缝了,一看就很醒目。
我先把六本书扫了一遍,特别是秦二世如何夺取王位,他杀了兄弟扶苏太子,与赵高狼狈为奸,残害百姓;秦始皇在驾崩前,曾命李斯和赵高写信给扶苏太子,要他离开边疆赶到京城咸阳即位。但是胡亥拉拢李斯和赵高密谋篡位,还逼扶苏自杀。
二世认为现在天下太平,不用忙于朝政,应该专心享乐,他从各地调来几万囚犯和农夫大规模修筑秦始皇的坟墓,先把铜铸(zhu)化了倒进去,再把水银灌下去,最后居然把所有造坟的工匠都埋在墓道里,不让一个人活着出来。之后他花人力建造阿房宫,为了让自己住得更舒服、华丽,他不惜一切,搜刮民脂民膏,过着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所以秦末才爆发了烽火连天的农民起义。秦始皇建立起来的秦朝江山可谓宏大,但是却因为二世的昏庸无道、荒淫无度而葬送在胡亥的手里。
这套书可谓是让我心中的疑问揭开了:秦朝为什么会失去江山呢?这就是因为朝廷大肆剥削压迫人民,导致百姓苦不堪言,农民起义纷发而使秦朝被灭亡。
《中国通史》是一部完美的史书。有一段我也很喜欢:唐太宗初期,有人告诉太宗,有个叫魏征的官员曾让太子杀了太宗。太宗就问他:“你为什么挑拨我们兄弟关系?”魏征答:“因为我那时是太子的部下,就要尽心尽力的为太子着想,可惜他没听,要不然也不会落到今天的下场。”太宗认为他很有才干,便被封为建议大夫。后来魏征去世,唐太宗沉痛地说:“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人为镜,可明得失;以史为镜,可知兴衰。如今魏征去世,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呀!”
《中国通史》让人知晓历史、明白道理,我向你推荐她,开卷有益啊。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6
中国――世界五大文明古国之一。它拥有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读了《中国通史》,我深深感受到我美丽的祖国――中国历史的悠久文化的深远与美丽,它让我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身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的你们,是否也为自己美丽的祖国的深远的历史感到骄傲与自豪呢?
从传说中的“人文始祖”――黄帝、尧、舜、禹的传说到最后的帝国,经历了何等漫长的年代!还记得小学五年级时学过的那首朝代歌:"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没错!这件简单单的四十二个字就说了我们伟大的祖国经历的源远流长的历史年代。
《中国通史》的前言一开始就说到:“悠悠岁月,渊源流长;华夏文明,万古相传。古今风云,变化莫测;荤荤学子,笔耕不辏风雨历程,惊涛骇浪;思接千载,浪里淘沙。茫茫史海,以古鉴今;昭示未来,留芳百世。”仅此六十四字,却意味深长,细细品味,这正是悠悠华夏文明的漫漫历程,这正是泱泱中华历史的这是写照,不是吗?
由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写过史书,有多少人用笔墨来赞美历史!历史的每一瞬间都那么的激动人心,让人震撼!历史将会让我们明白许多……
难道身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的我们不应该将历史牢记在心,放眼未来吗?身为青少年的我们,身为祖国花朵的我们不更应这样吗?
来吧!大家一起来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喝彩吧!炎黄子孙们!华夏儿女们!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7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中国通史》。这本书主要讲了中国从夏朝至清没的历史主要事件和许多名人事迹的介绍。我很喜爱读这本书。
首先,它的描述从夏朝开篇,详细的讲了夏启建国,夏少康报仇色故事,接着又写道夏桀亡国商汤建立商朝的事。一环扣这一环,动人心弦。有一次当我看到前秦攻打东晋时,禁不住大喊着:不能打呀!妈妈惊奇的问我怎么了,我挠挠头皮,说:都怪苻坚,让我走火入魔》。
第二,他很有趣味性。他写得非常生动精彩,令人爱不释手。我经常一读就是半小时,甚至废寝忘食。
这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汉武帝,、。他统治时期汉国非常强大。这是因为他治国有方,多次和来犯的匈奴打仗,取得了一番大事。
看完这部书以后,我发现历史竟然是一部作战史,和平真太宝贵了!我长大了一定要为和平作努力。
中国通史观后感汇总
当我们聚精会神的观赏某段电影时,在获得感悟的同时让我们慢慢进步,每个人对于同一个作品也许会有独特的感悟,因此每个人的想法都是值得写成观后感的,观后感是每个人欣赏完一部作品之后的感受和评价。从哪些角度写好一篇作品观后感呢?我们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中国通史观后感”,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中国通史观后感【篇1】
近日,央视电影频道播出的百集纪录片《中国通史》,选取了以三国两晋南北朝为主体作为前7集的故事,从诸葛亮治蜀到隋炀帝亡国。
正史尤其是通史,大多为官方记录,很多时候史实被埋没,成为事件的罗列,毫无情趣可言。令人欣喜的是,近日,央视电影频道播出的百集纪录片《中国通史》,选取了以两晋南北朝为主体作为前7集的故事,从治蜀到隋炀帝亡国。这段介于汉、唐两朝“大治”之间的“大乱”,堪称中国中古史上最丰富也最波折的一段,头绪多、典故多、传奇多。看了试播的前7集,完全改变了我内心对于“正史”的偏见,或者说,终于满足了我内心对于“正史”的需求。正史,可以很有趣;正史,可以很动情;正史,让我们感悟现实。
史学在本质上是一种方法论,对于大众来说,其真正价值不在故事本身,而在铺陈线索。《中国通史》中,背景、事件、人物的彼此关系交待得非常清楚,这就为专家访谈、民风采集、史料呈现、3D动画造景之间的穿越提供了强大的逻辑支撑。
最明显的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从拓跋鲜卑的改革努力,到首次尝试失败,进而回溯为什么要入主中原,再忽而转到今日生活在苦寒之地的大郡一家。而后,由孝文帝与冯太后的亲民之举,带出春耕传统、大同附近保存至今的黄糕习俗、秦汉以来的籍田活动等。有了横纵大背景与个体人物事件交织的逻辑,“穿越”终于不再只是无厘头恶搞,而成为一种精彩的叙事手法。
逻辑线索的另一个好处,是提供给观众更多自修的可能性。看完《魏晋风度》,我第二天就去搜出了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看完《魏晋佛教》,忍不住查了查慧远和尚的《沙门不敬王者论》。这些史料,除非专业需要,很少有人会主动想起去研读。
人们过于偏爱野史,热衷颠覆,所以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嵇康的忠贞、僧侣们的执着,便因过于“正经”而显得“味道”不足。但其实,这才是真正可能抽离出的东西品格正能量。历史并不能避免重蹈覆辙,却能在个人迷茫困惑的时候,告诉你一切皆有前例,怎样的选项可能预期怎样的结果。
前7集纪录片中,人物表现最丰满的当属梁武帝,他最出名的野史是动不动就闹着要出家。片中引用史料解释了他如何试图运用佛教去撬动一些观念,最终实现以儒治国的理念。而对于他晚年佞佛、酿成侯景之乱,也做了个人心理、上的观照。
《炀帝杨广》这一集,则将史学魅力施展得最为饱满。隋炀帝为香艳派野史的最爱,以奢靡、昏庸著称。片中,来自社科院、北京大学、人民大学、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的各路专家,围绕东都洛阳、大运河、征西域、讨高丽等事件,各自解读了炀帝的策略、心态,引导观众冷静、客观地去“理解”一个人,而不仅凭道听途说去盲目论断。
一个民族的文化复兴,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历史。当我们太过戏谑地看待历史,也就丧失了对未来认知的能力。《中国通史》最出彩的地方在于这是现代中国人运用现代技术结合史料与传统在表达自己的历史――表达的,不是支离破碎的知识,而是由民族性格生发出的波澜壮阔的历史情怀。
很多人难以想象,武侠游戏里的3D技术怎么能那么完美地运用在了纪录片中,当看到《中国通史》终于用正史“收编”了3D动画,尤为过瘾。特别是隋文帝杨坚再造统一的一集,军队、战船、天险、宫殿、城池,那么现代,又那么富有古典韵味。
《魏晋佛教》一集的技术运用同样精湛,在新技术营造的场面中,历史重新打开了他的面纱沉睡了200年的佛经,停滞了xx的鸠摩罗什,无数为探寻真理踏上不归路的僧侣。时代的创伤、个体的屈辱,人为了理想究竟会有怎样的付出?
中国通史观后感【篇2】
风轻轻吹过广阔无垠的沙漠,一支商队正在缓缓前进,留下一串悠扬的驼铃声……
丝绸之路是一条伟大的路,一条极具历史意义的路。怀着敬佩与自豪之情,我观看了《丝绸之路》这部纪录片。本片生动形象地讲述了丝绸之路的诞生与发展。闭上眼睛,络绎不绝的商队,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五彩缤纷的绫罗绸缎,频繁往来的各国使节,像电影一般在脑中放映。眼前似乎又见到了那个商旅不绝,繁华兴盛的黄金时代。而这一切,都因为一个张骞的郎官。没有他的探险,就没有伟大的丝绸之路。
历史上,每一次的探险几乎都改变了世界。
几百年前,一位叫麦哲伦的探险家带领他的舰队环球航行。从这一刻起,人类首次证明了地球是球体。首次对地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科学的种子渐渐生根发芽。几十年前,一位交阿姆斯特朗的宇航员小心翼翼地在月球迈出一步。从这一刻起,人类自诞生起就存在的登月之梦被圆上,人类航天技术被推向巅峰,地球为之沸腾。正如阿姆斯特朗所说:“这对一个人是一小步,但对全人类是飞跃.”几年前,一位交吴京的演员拿自己的全部身家进行探险。从这一刻起,无数国人爱国的心熊熊燃烧,促使中国快马加鞭地前进,全世界也随之而改变。几个月前,一位叫阿瑟·阿什金的物理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从这一刻起,由于他在物理学上的探险为我们观察和控制生命体的内部结构创造了全新的机会。
探险,创造了丝绸之路。探险,改变了我们的世界。
中国通史观后感【篇3】
上学时总是学历史,但那时候不能静下心来理解,遂看不懂其中的含义。不知道精彩在哪,也就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了,所以长大后对历史没有什么认知。
这人上点岁数很多认知和观念都会发生变化,兴趣爱好也是。内心中慢慢的对中国历史这块未知的领域感到挺好奇,可是还是贪玩所以也只是好奇而已。近几个月,因为在公司旁边的员工宿舍住,所以每天中午可以在宿舍吃饭,还能在宿舍午休。吃饭期间喜欢看个视频,于是在哔哩哔哩上看中国通史纪录片。
刚开始觉得太远的那些历史先民们肯定愚昧无知,没啥意思。看过康熙王朝、雍正王朝这些贼精彩的影视剧,折服于这些充满智慧、贤明睿智的千古一帝,所以就怀着崇拜的心情从明清开始看。
看到英明的君主亦或开国的英雄时不禁惊呼伟大,看到屈辱到底的宋朝不禁叹息,看到闭关锁国刚愎自用的清朝晚期不禁怒骂。唐宋元明清及近代史就是这样调动着我的情绪,带给我满足好奇时的愉悦感,炒鸡开心。可是慢慢的这些近代史还是在我的不舍中给看完了。
看完‘近代史’后中午饭间百无聊赖,于是不情愿的开始看远一点的历史。先从有点好奇的战国七雄开始,倒着看春秋时期、然后商周时期。中间找到了乐趣,又开始补秦汉历史。
怀着鄙夷的态度看战国七雄时发现,哇塞,我确实是个傻子!我们的先祖在那么远古的时期就已经充满智慧了,根本就不是我认知中的愚昧无知、尚未开化。
春秋战国时各个诸侯国此消彼长、相互学习,求贤若渴、千金买马骨,各个厉兵秣马、改革图新,异常精彩。有能取得辉煌进步而不骄傲奢淫的诸侯国如秦国,有失去一切跌入低谷但不放弃卧薪尝胆的诸侯如越王。
春秋初期,当时的中原一霸齐国旺极一时。但别的诸侯国默默用力,专注于自身,剖析自己改革图新,随后风水轮流装,相继又出现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等各个霸主。这让想来不够自信的自己好像明白了一些东西,让我觉得不再害怕权威,坚信只要自己不断改进、坚持不懈,我也能做到自己当前崇拜的那些大神。我也可以把我的博客开发成日PV破千的精良博客,超过我当下崇拜的网站。我也可以经过努力去进入我向往的公司,做专业的程序员。
看过历史上那么多时期通过改革都能获得发展,让我觉得我也应该改革也可以吸收新的思想,多做尝试。所以生活上我更换发型,选不同的穿衣风格,尝试不同的生活习惯。看过那么多不畏权贵、无薪尝胆,突破阶级的英雄,我开始相信自己也可以做自己崇拜的那些人,所以我开始勤奋学习、严格律己...
中国通史观后感【篇4】
本学期网上阅读活动,我选读的书是xx年12月,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吕思勉先生创作的《中国通史》。
我从学生时代起就对历史感兴趣,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沒机会如愿。这本书我年初也读过一部分,这次阅读活动我仍选此书。由于当前眼睛视力欠佳,我是读听相兼。
我认为:
通过读历史可以有助于加强我们对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认识。可以引发对人生的深入思考,让自己明白修身,养家方面很多道理。
其实通过读历史,是为了了解中国的过去,那就是从古至今政治间的残酷,每个朝代的创立者都英勇无比。政权继承者的能力逐渐下降,加之继承过程的内斗或外来势力的干涉,或长或短,旧朝代必将灭亡,被新的朝代所替代。看历朝历代之更迭,始终未能逃脱兴盛、衰败、灭亡的怪圈。历史的车轮却仍滚滚向前!
通过读历史更能了解广大劳动人民的伟大。其实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民族发展史,一部人民努力追求幸福生活的血泪史,也是一部英雄杀戮的血腥史!
中国通史观后感【篇5】
今天我看了中国通史,虽然我看了,可是我真的不确定我看的是不是对的,不过,这不影响。我看的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到魏晋佛教。
一开始,他是从刘备托付给诸葛亮国家大事开始的,当时,魏国大败蜀国,而诸葛亮又是当时的大臣,所以他要把蜀国的经济重新恢复。所以他先要平定南方。南方一直有很多豪强乘着刘备去世来造反,可是蜀军在诸葛亮的统帅下,很快就打败了那些豪强。现在就只剩豪强的首领孟获了。 从此就有了七擒孟获的故事,最后,孟获终于臣服诸葛亮了。现在没有威胁了,诸葛亮决定发展经济,所以他改进了盐井,本来是战乱时期,盛产盐的属国现在在战乱时期根本没有经济来提取盐,后来经过诸葛亮的改进,盐井比以前的产量又高了。他还做了很多改变经济的事情。改变了经济,就又要去北伐了在此之前,他一共出征了五次,只有一次打败南方的时候成功了,其他事事都失败了,所以他决定再北伐一次,可是这一次北伐却成了他人生最后一场出征。司马懿和他对战的时候,还是采用原来的战术,只是死守。诸葛亮,不管怎样到曹营门前骂,结果司马懿还是死守。这样诸葛亮也没有办法呀,所以才重病了,之后诸葛亮就病逝了。
诸葛亮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啊! 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打了很多胜仗,可是最后也是因为担心国家而病死了。
我只说了诸葛亮这一个段落,还有其他的几个段落,但是我觉得诸葛亮这个我感触最深。
中国通史观后感【篇6】
中国的兴衰成败,五千年沧桑流变。自中华文明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勃兴,仡今已有五千年。我们有过沉默,也有过辉煌;当然,也有过上百年的屈辱,沉默使我们奋进,辉煌使我们自信,屈辱使我们清醒。
在我们古中国,有着无数的英雄。
说到秦始皇,无人不说他是一个暴君,但谁又能否认他不是一位英雄呢!是他,统一了我们中国,是他修筑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他,建筑了呀是世界八大奇之一的兵马俑,也是他建筑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
这些事,在当时的百姓眼里,是一个苦不堪言的结果,都认为他是暴君,而在我们21世纪人的眼里,则是一个伟大的英雄。
远古虽然已经逝去已久,而他们所创造的奇迹却留了下来,他们的事迹都记在了人们的心里。虽然他们可能当初并未意识到。
中国通史观后感【篇7】
中国通史:先秦史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傅乐成先生的《中国通史》之前买过,也读过,台版的,繁体竖排,尽管其中有一些小错误,但是瑕不掩瑜,我仍然很喜欢。那天无意中看见当当上有卖,看了介绍才知,九州出版社引进出版了这套书,这对于大陆读者来说,真是幸事。对于一部通史类作品而言,纵横脉络的通畅是最基本的要求,若想有所提升,就得在“理”上下功夫。可是“理”很难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衡量,索性复杂问题简单化,用“通”这个标准去“一刀切”。何谓“理通”?臧否人物、事件言之有物、言之有据,理自然会通。若还想更高一筹,那就是“新”——有创见。傅先生的这套《中国通史》就是一部“纵通”、“横通”、“理通”的著作,而其理之通则是这套书最大的亮点——说“理”顺畅,且有创见。要达到这一点,必然要求著者有深厚的学养,更重要的是,要对“创造”历史的人和事进行深入的思考,并形成自己的看法,若否,其所著之书只能人云亦云,必然不能出“新”。“新”的内容最终是以文字为载体呈现的。这套书虽然是由多名学者著成的白话文通史,但在白话中,时而又会闪现出文言的影子,读来清顺自然,读这套书,不仅仅是阅读,更会“悦”读。因为“悦”,所以这套大陆版的我也买了,想让家人呢一起分享这种读好书的喜悦感。拿到书粗翻了一下,大陆版最大的亮点在于,结合史实配了很多彩色插图,能收集到这么多幅珍贵的史料照片,很是难得。目前这套书好像只看到这一本,期待其余卷本的出版……
关于中国通史观后感模板
观看一部影片,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不仅如此,我们在观看后也会产生许多想法。此时需要做好笔记,并将感悟记录下来,观后感的主要内容是自己的感想和感悟,对于作品内容的描述不宜过长。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关于中国通史观后感”,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关于中国通史观后感【篇1】
流逝的远古
读《中国通史》读后感
陆龙斌
中国的兴衰成败,五千年沧桑流变.自中华文明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勃兴,仡今已有五千年.我们有过沉默,也有过辉煌;当然,也有过上百年的屈辱,沉默使我们奋进,辉煌使我们自信,屈辱使我们清醒。
在我们古中国,有着无数的英雄。
说到秦始皇,无人不说他是一个暴君,但谁又能否认他不是一位英雄呢!是他,统一了我们中国,是他修筑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他,建筑了呀是世界八大奇之一的兵马俑,也是他建筑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
这些事,在当时的百姓眼里,是一个苦不堪言的结果,都认为他是暴君,而在我们21世纪人的眼里,则是一个伟大的英雄。
远古虽然已经逝去已久,而他们所创造的奇迹却留了下来,他们的事迹都记在了人们的心里。虽然他们可能当初并未意识到。
钱老师的评价:《中国通史》浩如烟海,可就一点,如智慧来自实际,英雄从平凡起步等入手,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更能做好。当然,作为尝试未尝不可。
关于中国通史观后感【篇2】
吕思勉是一位具备史才、史德和史识的历史学家。《中国通史》是吕思勉的第二部通史著作,由于成书于国难当头、日本侵略中国最危急的时刻,所以《中国通史》在很大程度上肩负起了吕思勉期望的宣扬民族文化、砥砺民族士气的重任。在本书的出版序和绪论中,我了解到吕思勉先生的生平,和他所处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在那个民族生死攸关的年代,在漫天硝烟中,先生为满足大学历史教学需要,呕心沥血编写此书,留下了堪称经典的通史。
与同时期的其他通史著作相比,《中国通史》在内容和思想方面都有着自己的显著特点,备受世人关注。上编主讲文化现象,下编则按照历史顺序加以串联,在理乱兴亡的同时讲历史知识更系统地进行梳理,叙述中兼有议论,上下两册各自为篇,相互贯通,采取了一种新的体例,即将政治和经济文化平行叙述。有评论家认为“这种体例表面上是把政治军事和经济文化割裂开来,实际上却是将政治军事的发生放置到了文化发展的内涵中,并且从根本上解释了几千年来政治发展的内在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更加突出了文化史的重要地位,不仅使我国几千年来的文化自成系统,而且使政治军事是通史,社会经济文化也是通史,可以说是别具一格、新颖独特。”
历史到底是什么?是前车之鉴?什么是前车之鉴?答曰:昔人所谓而得,我可以奉为模范;如其实测,便当设法避免;这就是所谓“法戒”。吕思勉先生告诉我们,世上没有真正相同的事情,所谓相同,都是察知不精,误以不同之事为同罢了。历史虽是记事之书,我们所探求,则为理而非事。这正是史学之所求,对以往的事实加以解释,用以说明现社会,因以推测未来,指示我们进行的途径。
先生在抗战时期编写此书,对于抵抗外来侵略的历史尤为重视,比如讲兵制、讲朝代更替、讲民族对外战争都有所侧重。不仅用简洁易懂的语言讲历史,更是带着读者去探寻历史事件背后的“理”,了解历史的真正形态。在当时艰苦的治学条件下,能遍览古籍,用渊博的学问理出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脉络,成此作品,这种精神和能力,是吾辈所远远不及的懂得民族的历史,从历史中找寻审视现实的视角,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和智慧,是我们树立民族自信心的重要途径。
我辈仍需努力,不忘历史,不忘初心,将民族振兴的重任担起。
关于中国通史观后感【篇3】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历史文明没有中断的古国,拥有着五千多年悠久的历史。我为了进一步探求、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便翻开了《中国通史》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感慨万千。
这本书详细记录了中国五千年历程的风风雨雨,上迄三皇五帝的荒古时期,下至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历史皆有史,一以贯之,详细的展现在了我们面前,让读者明白,中华民族这五千多年,是如何走过来的。这本书与我国另外一本伟大的史书——《二十五史》不同的是,《二十五史》是以宗史着旧式的观念、晦涩的文字以及浩繁的卷帙,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道与历史隔绝的鸿沟。说句实在的,要想全看懂就要边看文字注解,边看《二十五史》。
而《中国通史》则突破了古典模式,叙述内容的重点已由王朝转向国家,在书中讲述的不仅仅是政治、制度,而且扩展至文化、经济、社会、宗教、美术。《中国通史》叙述内容不再是单纯的褒贬人物、列举事状,而是逐级分编、分章、分节,有利于叙述内容自由剪裁、有机编织的灵活优势,较之传统分卷更容易表述作者的意向和内容叙述的内在逻辑联系。
在它的故事里我想起了那首朝代歌:“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懂得中国的历史,才能使我们无愧为中国人,正所谓读史明智,其义同上。说到秦始皇,无人不说他是一个暴君,但谁又能否认他不是一位英雄呢!是他,统一了我们中国,是他修筑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他,建筑了呀是世界八大奇之一的兵马俑,也是他建筑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但部分史书却未见其功,全间其过。这些对他的评价正对应了明朝三大才子之一杨慎的那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在《中国通史》我感悟了:锐气藏于胸,和气浮于脸,才气见于事,义气见于人。才是明智的选择。低调做人,你会一次比一次稳健;高调做事,你会一次比一次优秀。则是不变的法则!
关于中国通史观后感【篇4】
这个暑假,我看了一本叫《中国通史》的历史书,它让我了解了很多历史故事、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神农尝百草》,说的'是神农氏为了给百姓治病,亲口尝出了365种草药,编成了一部有名的医书《神农百草》,最后他被一种叫断肠草的植物毒死了。还有《大禹治水》,是说大禹为百姓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因为晚一分钟,洪水就会夺去更多人的生命。大禹因为治水有功,得到了部落首领的位子,他的儿子启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
从书中我知道了一些历史人物,比如重耳,他是春秋时期晋国公子,为了躲避追杀,43岁开始逃亡,62岁得到王位,前后整整逃亡了19年,终于成就了一代霸业。还有马可·波罗,一个外国商人,他让中国和欧洲人、阿拉伯人互相做生意,往来更加密切。
我还了解了一些历史事件,有“八国联军进北京”,还有清朝的“文字狱”。清代特别注意文人的民族情绪,常抓住知识分子文章中的个别字句,发动“文字狱”,严厉镇压。有一个文人作了一首诗: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这首诗被别有用心的人传到皇上耳里,认为是诋毁朝庭,被判死刑。
历史就像是一面镜子,它让人明智。
关于中国通史观后感【篇5】
我今天看了《中国通史》一书,描写的是我们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我最喜欢周朝前期和唐朝前期,因为周朝开国皇帝周文王是个人才,而且还有一帮忠诚辅佐,而且周朝前期力量还很雄厚,周朝后期很腐朽,所以我不喜欢周朝后期,还有唐朝前期,李世民把国家治理的繁荣富强。可是到了唐朝晚期,皇帝只知道贪图享乐,大兴土木,搜刮人民的钱财。所以我也不喜欢唐朝后期。
我们中国每个朝代的后期都很腐朽,就说纣王吧,他叫人建"朝歌"花了数万银两。杀了几百人。而且荒.唐无道,最后果然被周武王灭了。
最强大的就是元代,元代的.开国皇帝是成吉思汗,他先统治了蒙古,然后竞把我们的中原占领了。占领了中原后,又把俄罗斯的首都占领了,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蒙古帝国。
我最不喜欢的是秦朝,秦朝的秦始皇虽然建了万里长城。而且还统一了钱币。但是他把古时候记载的书全烧了,而且还杀了一些读书人,这叫"焚书坑儒"。到了秦二世的时候,秦二世把秦始皇坏的一面他继承,好的一面他没继承,而且还派了一些人为秦始皇殉葬。是他的作风使秦朝走向灭亡。
我感受到了古时候皇帝英明的时候,国家就发达,皇帝无能的时候国家就腐朽。
关于中国通史观后感【篇6】
作为一个历史迷来说,非常喜欢看历史题材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以前在央视六套上没看完,近几日一直在从头开始补看。总体来说还是制作得相当不错的,呈现了中国历史的大致脉络,从中华文明的起源讲到了封建帝制的覆灭,全面地讲述了整整五千年的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过程。
夏商周、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金、西夏、两宋、元、明、清。每一个王朝的兴起、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朝代的衰弱更替都是由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造成的。每看完一集后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触,感受到古老的文化和古人的智慧。 直到如今,古人的智慧和他们所具备的高尚的品格还依旧有很大的影响,这些早已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融入进了中华文明中,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说:” 一个人如果能身处在历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获得真知的人。因为历史的经验是最为丰富的一座智慧之库。”每一个人都可以从无数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中获得许多的感悟,然后以史为鉴,从而更好地把握现在。这才是历史的留给后人的真正价值,它真正的的意义。
关于中国通史观后感【篇7】
假期里,我读一套书名字叫《中国通史》,深深吸引着我,感受很深!下面让我给大家讲讲吧!
这是一套以绘画为主按照中国历史朝代变迁的顺序,以图画佩带文字讲述几千年的历史,按时代先后的顺序有图画表示出来,让我每天倒要读上三个小时爱不释手。我知道了人类的起源,有母系氏族的形成及繁荣,父系氏族的形成,知道了早期人类使用石器从打磨石器到磨制石器一步发展,这样的时期叫做“石器时代”。知道了夏代是奴隶社会的开始还有大禹治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奴隶制度是一种残酷的剥削制度。知道商代的建立发展西周的兴盛与衰落文化,社会生活,
知道春秋战国认识屈原墨子。庄子。孟子道学派。知道了秦汉的建立,秦始皇统一六国统一文字。度量衡还有残忍的焚书坑儒,还有中国的骄傲:万里长城,秦始皇兵马俑。还有魏晋南北朝等等好多的历史故事让我受益匪浅。
要多读好书,知道历史故事让我们受益很大让我知道自己的国家是多么伟大,我们的民族多么自豪,我会继续读下去继续回味。
关于中国通史观后感【篇8】
这次要说的是吕思勉的中国通史这本书,作者被称为民国四大史学家之一,成书于抗日战争激烈时期。作者很有水平,各种引用古籍文献、引经据典,但是对我来说看得也不怎么通畅,很多文言文,叙述也很不白话,毕竟算是那个时代白话文还未普及,在历史事件叙述时很多人物事件一笔而过,如果没有一点历史基础的话看得就很懵逼了,对我来说便是如此了。
上篇是普遍历史书格式的政治史,各种朝代更迭,政治事件;下篇是文化史,分别讲了官职、婚姻、实业、货币、教育、宗教等等专题。内容可以说非常全面了,横向角度和纵向角度涵盖进去,但是也不太好讲,各种历史大事可以说大家都很熟悉了,所以我就说里面看到的新东西吧。
首先在春秋战国时期,所谓中原地区的国家相对位置其实本来较好,在周朝本是强国,但是后起的齐、秦、楚、晋,以及吴越等国因为与异族接近,长期征战磨砺,并且地处边陲,易于扩展,反而后来居上成为一等强国了,此际可以看到当时处于华夏边缘文化的少数民族的历史推动作用。中国的历史确是一部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史,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族群的互动是其及其重要的一环,书中有指出,东汉后期因实行过度的同化政策,强使征服的羌族移居内地,致使强乱打伤帝国元气。五胡乱华之后各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而汉族又因躲避灾祸等原因移居边陲,相互的融合遂发生,到隋唐时候许多五胡已泯然众人矣,与汉族没什么差别了。同时,作者解释了一下“胡无百年运”的原因是因为边陲的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的原因自是获得中原的财富,但本来他们战斗力极强,但是得到财富后肯定会变得骄奢淫逸(相对而言),他们能根除这导致战斗力下降的骄奢淫逸吗?答案是不能,因为他们南下入主中原的目的就是获得财富、荣华富贵,但是这又会让他们失去战斗力,所以五胡乱华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往往被后期之秀打败。当然,我可能认为还有其他诸如统治技术的原因,不过这却是一个角度。
另外说说中原王朝本资源、财富、人口更多,但是往往老打败仗的原因,因为秦汉以后兵征既息,不需要人人当兵了,取消人人义务兵役制,加上后汉开始后还开始利用异族军队,中原武力上就更疲弱了。这个趋势后世王朝反而越演越烈,唐王朝异族将领掌握了非常大的权利。汉代武力强大主要用的还是汉人,但是唐代的强大很多就是利用对方自己的间隙以及异族军队了。这个在《哈佛中国史》(正在看)中又更详细的论述,被称为汉帝国内部的去军事化,但是这又是必不可免的过程,在《秦殇》中论述秦亡的原因专门说的是一套在秦国行之有效的政策把它推广到全国这个更大的体系中可能是不合适的,打仗有系统的严刑峻法,有很多被攻陷的领土用来赏罚,但是战事结束后这种驱动力就消退了。打仗时期的政策系统,就不适合于和平时期了。
另外,汉代王莽王朝时期还有一个重要的转变被作者提出,他说王莽之前人们对于朝政、社稷的看法还是很乐观的,很相信如果社会有什么问题那我们就改革政策来解决它。王莽的新政很多具有理想主义,这不是当时他一个人的想法,当时很多人拥护他,在政策上肯定代表了很多人的看法,但是他的大规模改革失败了,后世牵涉到大的变革就无人改提及了,“社会逐渐被视为不可人力控制之物,只能挺其迁流所至。”“治天下不如安天下,安天下不如以天下安”逐渐被视为政治上的金科玉律。
还有,对于宋代的一些状况作者也有一些精彩的分析。宋之前算是五代十国,其实从东汉开始,国家的权利就在变小,西汉的灭亡是因为王莽的一些政策比如土地收为国有,然后均分土地,但是这肯定触发了相当多人,特别是大地主豪强的利益,所以借地主豪强建立起来的东汉非常保护地主的利益,后世帝国与地方势力关系更加密切,有一种重地方而弱国家的趋势。而唐宋在文化、制度方面也有一个相关的转变,比如科举制度就是网罗天下英才而用之,削弱了地方势力,而宋代文化上更强调忠君爱国,其心学也更强调知识分子的修养、偏重内心,培养忠心爱国的人士,尽量摈除地方主义。
《中国通史》观后感(精选11篇)
读书笔记吧内容专辑推荐:“《中国通史》观后感”,敬请浏览。
有关作品名什么样的观后感值得我们学习呢?一部影片带给自己的感悟和人生道理,往往要用观后感来记录,写观后感既不能脱离原作,也不能单纯的讲述作品故事,感谢查阅我们为你推荐《中国通史》观后感,不妨参考一下本文,希望你喜欢!
《中国通史》观后感【篇1】
今天我看了中国通史,虽然我看了,可是我真的不确定我看的是不是对的,不过,这不影响。我看的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到魏晋佛教。
一开始,他是从刘备托付给诸葛亮国家大事开始的,当时,魏国大败蜀国,而诸葛亮又是当时的大臣,所以他要把蜀国的经济重新恢复。所以他先要平定南方。南方一直有很多豪强乘着刘备去世来造反,可是蜀军在诸葛亮的统帅下,很快就打败了那些豪强。现在就只剩豪强的首领孟获了。 从此就有了七擒孟获的故事,最后,孟获终于臣服诸葛亮了。现在没有威胁了,诸葛亮决定发展经济,所以他改进了盐井,本来是战乱时期,盛产盐的属国现在在战乱时期根本没有经济来提取盐,后来经过诸葛亮的改进,盐井比以前的产量又高了。他还做了很多改变经济的事情。改变了经济,就又要去北伐了在此之前,他一共出征了五次,只有一次打败南方的时候成功了,其他事事都失败了,所以他决定再北伐一次,可是这一次北伐却成了他人生最后一场出征。司马懿和他对战的时候,还是采用原来的战术,只是死守。诸葛亮,不管怎样到曹营门前骂,结果司马懿还是死守。这样诸葛亮也没有办法呀,所以才重病了,之后诸葛亮就病逝了。
诸葛亮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啊! 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打了很多胜仗,可是最后也是因为担心国家而病死了。
我只说了诸葛亮这一个段落,还有其他的几个段落,但是我觉得诸葛亮这个我感触最深。
《中国通史》观后感【篇2】
读史可以让人明智,鉴以往可以知未来,读一本历史方面的书需要慢慢的品味,慢慢的研究,不可马虎大意,否则在别人面前会闹出笑话。市面上的历史书太多了,但是极品的却很少,这部《中国通史》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通史》将民国时期公认的三位史学大家的代表作编辑整理后,集合到一起,三位史学大家的史书的编写各有优点,集成一套,给读者们带来深刻轻松愉快的阅读。
张荫麟,号素痴,广东东莞人,在清华求学7年,以史、学、才三才识出众知名,与钱钟书、吴晗、夏鼐并称为“文学院四才子”《中国史纲》是张荫麟短暂一生留下的唯一专著,原为作者受聘编写的高中历史教材的一部分。不仅被誉为历史教科书中最好的一本创作,更是一种别具一格的通史读物
蒋廷黻,字绶章,笔名清泉。湖南省邵阳县(今邵东县)人,中国历史学家,民国时期外交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最早开始了中国近代外交史料的收集研究工作,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并率先在历史系讲授中国近代外交问题,成为中国近代外交史教学研究的先驱者、著有《中国近代史》,《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等等。
吕思勉,字诚之,笔名驽牛、程芸、芸等。汉族,江苏常州人。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毕生致力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工作,吕思勉史学代表作品有《吕著中国通史》,《秦汉史》,《隋唐五代史》等等。
一个民族开始有它的形成的起源,太古的社会文明开始是混乱的,在后面结合各类不同的民族的文化,采人之长,以补我之短,,经历长久的时间,形成了伟大的华夏民族。
本书通过的各个朝代的政治,宗教,社会文化,科学,思想等等来讲述了各个朝代的精彩的社会文明,古代的强大的帝国和帝王们之间的纷争,一个朝代崛起,一个朝代的灭亡,农民的起义推翻暴政的朝代,百家争鸣思想文化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近代史的封建社会的注定要灭亡的重大历史事件等等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传承是非常悠久,历史的岁月总在不断流失,年轮刻下历史的印记,各个朝代的帝国的辉煌和腐败。这些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读史才能从历史中得到教训
《中国通史》观后感【篇3】
《中国通史》这本书写的是从有人类到19_年新中国成立之间的事。在古代,俗话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古代就是这样,几个国家在中国分布着,过不了几十年总会有人统一中国,统一的那个国过了几十年几百年,又会有人造反,又会分成一块一块的。
在封建时期,有君与臣的博弈,忠与奸的对峙,更有公道自在人心的明辨是非。当然,那时也有许多流传千古的名人,如周朝姜子牙,秦朝敢刺秦始皇的荆轲,汉朝大将韩信,三国时蜀国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唐朝进谏名人魏征,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太多了。
再说革命吧,中国革命非常壮烈,很感人。翻开革命史,会看到一个小战士拿着炸弹用自己的生命挡住了一辆坦克。还会看到那两万八千里的长征。还看到了什么?那时不知牺牲了多少人。我们怎么能忘了圆明园的漫天大火?怎么能忘了葡萄牙跟占领我们美丽的台湾?怎么能忘了南京大屠杀?忘不了!忘不了!永远忘不了!
最后,让我祝福,中国的明天更美好!
《中国通史》观后感【篇4】
上学时总是学历史,但那时候不能静下心来理解,遂看不懂其中的含义。不知道精彩在哪,也就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了,所以长大后对历史没有什么认知。
这人上点岁数很多认知和观念都会发生变化,兴趣爱好也是。内心中慢慢的对中国历史这块未知的领域感到挺好奇,可是还是贪玩所以也只是好奇而已。近几个月,因为在公司旁边的员工宿舍住,所以每天中午可以在宿舍吃饭,还能在宿舍午休。吃饭期间喜欢看个视频,于是在哔哩哔哩上看中国通史纪录片。
刚开始觉得太远的那些历史先民们肯定愚昧无知,没啥意思。看过康熙王朝、雍正王朝这些贼精彩的影视剧,折服于这些充满智慧、贤明睿智的千古一帝,所以就怀着崇拜的心情从明清开始看。
看到英明的君主亦或开国的英雄时不禁惊呼伟大,看到屈辱到底的宋朝不禁叹息,看到闭关锁国刚愎自用的清朝晚期不禁怒骂。唐宋元明清及近代史就是这样调动着我的情绪,带给我满足好奇时的愉悦感,炒鸡开心。可是慢慢的这些近代史还是在我的不舍中给看完了。
看完‘近代史’后中午饭间百无聊赖,于是不情愿的开始看远一点的历史。先从有点好奇的战国七雄开始,倒着看春秋时期、然后商周时期。中间找到了乐趣,又开始补秦汉历史。
怀着鄙夷的态度看战国七雄时发现,哇塞,我确实是个傻子!我们的先祖在那么远古的时期就已经充满智慧了,根本就不是我认知中的愚昧无知、尚未开化。
春秋战国时各个诸侯国此消彼长、相互学习,求贤若渴、千金买马骨,各个厉兵秣马、改革图新,异常精彩。有能取得辉煌进步而不骄傲奢淫的诸侯国如秦国,有失去一切跌入低谷但不放弃卧薪尝胆的诸侯如越王。
春秋初期,当时的中原一霸齐国旺极一时。但别的诸侯国默默用力,专注于自身,剖析自己改革图新,随后风水轮流装,相继又出现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等各个霸主。这让想来不够自信的自己好像明白了一些东西,让我觉得不再害怕权威,坚信只要自己不断改进、坚持不懈,我也能做到自己当前崇拜的那些大神。我也可以把我的博客开发成日PV破千的精良博客,超过我当下崇拜的网站。我也可以经过努力去进入我向往的公司,做专业的程序员。
看过历史上那么多时期通过改革都能获得发展,让我觉得我也应该改革也可以吸收新的思想,多做尝试。所以生活上我更换发型,选不同的穿衣风格,尝试不同的生活习惯。看过那么多不畏权贵、无薪尝胆,突破阶级的英雄,我开始相信自己也可以做自己崇拜的那些人,所以我开始勤奋学习、严格律己...
《中国通史》观后感【篇5】
这个寒假,妈妈给我买了一套《中国通史》,这本书说的是我们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
其中,我最喜欢的人是秦始皇、刘备和曹操。我喜欢秦始皇的原因是:他不但统一了中国,而且还修了长城、统一了货币、长度、重量和文字。还有他修好了长城之后,他派了大部分的兵马去守长城,免得被匈奴侵略。我喜欢刘备的原因是:他是一个爱民如子、除暴安良的好君主。他身边有智勇双全的关云长和赵子龙;有出谋划策的孔明;还有英勇善战的张翼德和黄汉升。很可惜,最终蜀国还是灭亡了。我喜欢曹操的原因是:他智力超群,在动荡不安、群雄割据的汉朝末年,能“挟天子,以令诸侯”。在他的努力之下,占据了中国长江以北的广袤地域。
我最不喜欢的人是秦始皇和曹操。因为秦始皇修长城时暴力对付民众,搞得生灵涂炭,修完之后留下了无数的骨骸,让人触目惊心啊! 曹操是一个重军事,轻政治的人,搞得民间乱七八糟,民不聊生。其实,政治和军事同样重要。
《中国通史》让我懂得了许多中国的历史知识,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让我初步知道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不要整天无所事事,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为祖国的繁荣安定做出一份应有的贡献!
《中国通史》观后感【篇6】
是谁,拥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是您,我伟大的祖国妈妈!是谁,拥有屈原、林则徐、郑成功这些伟大的人物?还是是您,我亲爱的祖国妈妈!是谁,拥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等流传千古的唐诗宋词?仍然是您我可歌可敬的祖国妈妈!
读了《中华上下五千年》,我感慨万千,好像面对着汹涌澎湃的大海,历史的巨澜滚滚而来。民族的历史,在这里汇聚,民族的文化,在这里升华,民族的精神,在这里传承。
中华上下五千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有多少英雄豪杰匡扶正义,有多少志士仁人追寻真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李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他们为着民族利益呕心沥血,他们为着民族尊严而献身成仁。他们是民族的英雄,他们在为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战!翻开书卷,有的故事惊心动魄,有的故事感人肺腑,有的故事回味无穷……它们在我心中激起了朵朵浪花。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当国歌在次响起时,已经是21世纪了,2008年北京奥运成功举办,神舟“一号”至“七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21世纪的中国正在飞速发展。2010年上海世博会可以数十年来中国最盛大的活动了。上海世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吉祥物是象征着和平吉祥的海宝。上海世博会吸引200个左右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吸引海内外7000万人次游客前来参观,从而以最为广泛的参与度载入世博会的史册。从而使上海世博会真正成为“世界人民的大团圆”。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祖国妈妈,我们爱您!
《中国通史》观后感【篇7】
流逝的远古
读《中国通史》读后感
陆龙斌
中国的兴衰成败,五千年沧桑流变.自中华文明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勃兴,仡今已有五千年.我们有过沉默,也有过辉煌;当然,也有过上百年的屈辱,沉默使我们奋进,辉煌使我们自信,屈辱使我们清醒。
在我们古中国,有着无数的英雄。
说到秦始皇,无人不说他是一个暴君,但谁又能否认他不是一位英雄呢!是他,统一了我们中国,是他修筑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他,建筑了呀是世界八大奇之一的兵马俑,也是他建筑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
这些事,在当时的百姓眼里,是一个苦不堪言的结果,都认为他是暴君,而在我们21世纪人的眼里,则是一个伟大的英雄。
远古虽然已经逝去已久,而他们所创造的奇迹却留了下来,他们的事迹都记在了人们的心里。虽然他们可能当初并未意识到。
钱老师的评价:《中国通史》浩如烟海,可就一点,如智慧来自实际,英雄从平凡起步等入手,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更能做好。当然,作为尝试未尝不可。
《中国通史》观后感【篇8】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中国通史》。这本书主要讲了中国从夏朝至清没的历史主要事件和许多名人事迹的介绍。我很喜爱读这本书。
首先,它的描述从夏朝开篇,详细的讲了夏启建国,夏少康报仇色故事,接着又写道夏桀亡国商汤建立商朝的事。一环扣这一环,动人心弦。有一次当我看到前秦攻打东晋时,禁不住大喊着:不能打呀!妈妈惊奇的问我怎么了,我挠挠头皮,说:都怪苻坚,让我走火入魔》。
第二,他很有趣味性。他写得非常生动精彩,令人爱不释手。我经常一读就是半小时,甚至废寝忘食。
这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汉武帝,、。他统治时期汉国非常强大。这是因为他治国有方,多次和来犯的匈奴打仗,取得了一番大事。
看完这部书以后,我发现历史竟然是一部作战史,和平真太宝贵了!我长大了一定要为和平作努力。
《中国通史》观后感【篇9】
中国通史共有十本,是从史前一直到清代的一些故事和文物。
第一本先概括了中国古人类化石,又说了想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神农尝百草和尧舜禅让等史前神话故事。接下来是夏、商和西周中的一些事,我感触最深的是残暴的商纣王和烽火戏诸侯。商纣王为了一个爱妃不理国家大事,还心胸狭窄,连别人为自己叹口气都要坐牢。还有烽火戏诸侯,周幽王为了让褒姒(爱妃)笑一笑,就戏弄各个诸侯,让诸侯不相信他,最后还是百姓遭殃。
第二本和第一本很相似,讲了春秋、战国和秦国。春秋时期的宋襄公自称是个仁义之师,根本就不知道兵不厌诈,还屡次丢掉胜利的机会,说自己不能用卑鄙的手段取胜。在春秋时期还出了不少名作,比如孙武的《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老子的《道德经》。春秋后是战国,秦魏楚燕赵齐韩七国展开了一场和长达254年的大战,其中也有不少有趣的小故事。商鞅变法讲了商鞅在南门竖一根三长高的木头,说谁能把它抬到南门,就赏金10两,过了一会儿,又改成了赏金50两,有个汉子抬到了,真的得到了五十两,后来人们都相信官府,秦国就变强了。
第三本也差不多,不过是汉代很三国。汉高祖刘邦能大败西楚霸王项羽,正如他所说的一样:要比运筹帷幄,我不如张良;要比治理国家我不如萧何;要比领兵打仗,我不如韩信。而我只是善用这些人。刘邦宽容守信,可他的妻子吕雉却卑鄙狡诈,在刘邦死后擅自纂权,杀了刘邦的四个儿子,还立最无能的刘盈为太子。还有三国时代的董卓专制、曹操起兵、桃园结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等。
后面还有七本,讲的分别是隋、南北、晋、唐、宋、五代、辽、金、西夏、元、明和清的故事、我就不一一给大家讲了。
《中国通史》观后感【篇10】
这个暑假我看了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历史专题片——《中国通史》。《中国通史》是一部百集纪录片从第一集中华道路,第二集中华祖先,第三集农业起源,一直到第一百集帝制的终结。从远古社会到封建帝国的败落,一集集,一段段,为我们展现出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光辉历史。这部纪录片堪称一本完整的中国历史。
看了这部纪录片完全改变了我内心对于历史这门学科的偏见,或者说,终于满足了我内心对于历史的需求。以前我认为历史十分乏味,无趣,但现在《中国通史》这部纪录片让我看到了一个生动的历史,一个生动的中国。
在这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三十六集“孝文帝改革”,从拓跋鲜卑的改革努力,到首次尝试失败,进而回溯为什么要入主中原,再忽而转到今日生活在苦寒之地的大郡一家。而后,由孝文帝与冯太后的亲民之举,带出春耕传统、大同附近保存至今的黄糕习俗、秦汉以来的籍田活动等。因而有了横纵大背景与个体人物事件交织的逻辑,让用“穿越”去了解历史不再只是无厘头恶搞,而变成了一种精彩的叙事手法。
逻辑线索的另一个好处,是提供给观众更多自修的可能性。看完第三十三集“魏晋风度”,我第二天就去搜出了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看完第三十九集“魏晋佛教”,忍不住查了查慧远和尚的《沙门不敬王者论》。这些史料,除非专业需要,很少有人会主动想起去研读。
在看到《中国通史》的最后几集时,基本上已经没有人评论,观看量也很少。但其实每一段历史都会给人们带来一份独特的感受,一份别样的体会,所以让我们珍惜每一段历史,别让它被埋没,让所有人都能看到中国历史的辉煌。
《中国通史》观后感【篇11】
翻开《中国通史》这本书,首先看到的是前言,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一个人如果能身处在历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获得真知的人,因为历史的经验是最为丰富的一座智慧之库。”面对风云变幻、迅速发展的当今世界,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充实人生,创造未来;只有借鉴历史,才能更好地完善自己,充实人生;只有学会反思历史,才能更好地认清未来。 随之翻到目录,这本书写的是从有人类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间的事。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延绵不绝的历史传承,强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历劫不衰,必将复兴的坚实基础,并造就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生命底蕴。历史蕴含着一个民族世代的兴衰更替,以及透过事件表象所饱藏着的成败之道与内在规律,以历史作为审视现实的一个视角,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营养,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必须正视的课题,学习历史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
懂得中国的历史,才能使我们无愧为中国人,才能对我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有信心,才能是我们拥有中国人应有的优越感,但是正如先前所说,中国的历史书籍多如牛毛,又多以古文为主,对我们这些对古文向来不怎么“感冒”的人来无疑是一味难咽的苦药。《中国通史》以白话文的形式对中国历史进行阐述,对我们来说无疑是送来了一场及时雨,滋润我们那早已干涸的历史细胞。历史蕴含着经验与真知,它记录了人类社会的成功与失败、兴盛与衰退、辉煌与悲怆、交替与更新,也预示着人类的未来。
我们不是搞历史的,不许对中国的历史有细致入微的理解与独到的见解,然而我们却不能容忍对我国历史的无知,《中国通史》对中国历史进行一简要描述,对于增加我们的历史文化素养还是很有帮助的,就我个人认为非常值得看。
中国通史观后感(精选7篇)
以下是读书笔记吧编辑为大家整理的“中国通史观后感”相关的文章,针对作品名有什么好的观后感可以参考呢?观后感可以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相信您会在本文中发现不少新奇的思维和收获!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1
《中国通史》作于吕思勉,全名《自修适用白话本国史》又名《吕著中国通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初版于1923年9月,是民国时期发行量最大的一部中国通史。《中国通史》上起远古时代,下至作者写作之年(1922),是一本名副其实的中国通史。在20世纪的史学界,凭个人力量独立完成,囊括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大时段的中国全通史,迄今为此,本书也是其中最权威和最完整的一部。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延绵不绝的历史传承,强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历劫不衰,必将复兴的坚实基础,并造就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生命底蕴。历史蕴含着一个民族世代的兴衰更替,以及透过事件表象所饱藏着的成败之道与内在规律,以历史作为审视现实的一个视角,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营养,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必须正视的课题,学习历史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
我们不是搞历史的,不许对中国的历史有细致入微的理解与独到。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2
中国通史观后感 第1篇
这是一套以绘画为主按照中国历史朝代变迁的顺序,以图画佩带文字讲述几千年的历史,按时代先后的顺序有图画表示出来,让我每天倒要读上三个小时爱不释手。我知道了人类的起源,有母系氏族的形成及繁荣,父系氏族的形成,知道了早期人类使用石器从打磨石器到磨制石器一步发展,这样的时期叫做“石器时代”。知道了夏代是奴隶社会的开始还有大禹治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奴隶制度是一种残酷的剥削制度。知道商代的建立发展西周的兴盛与衰落文化,社会生活,
知道春秋战国认识屈原墨子。庄子。孟子道学派。知道了秦汉的建立,秦始皇统一六国统一文字。度量衡还有残忍的焚书坑儒,还有中国的骄傲:万里长城,秦始皇兵马俑。还有魏晋南北朝等等好多的历史故事让我受益匪浅。
要多读好书,知道历史故事让我们受益很大让我知道自己的国家是多么伟大,我们的民族多么自豪,我会继续读下去继续回味。
中国通史观后感 第2篇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国通史》这本书就详细地记载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历史。
公元前23世纪,中原地区发生了水灾,帝尧派鲧去治水。鲧死后,他的儿子禹——即大禹成功地治好了水,还教会了百姓种植庄稼,深得民心。后来,禹又和其他几个夏后氏的族人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朝代——夏朝。由此可以发现,中华人民在很早的时候就会抗洪救灾,种植庄稼,还有了统一中国的野心。这一点,我引以为傲!
中国的历史就这样浩浩荡荡的开始了,皇帝换了一个又一个,大臣换了一批又一批。中国历史就在这腥风血雨,强盛辉煌中不断成长:夏朝商朝,东周西周,春秋战国,楚汉秦朝,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西夏,元明清民国。其中,王道霸业和文治武功等荣华记录令我骄傲振奋;阴霾败落和悲凉杀戳等残酷烙印让我汗颜痛惜。就这样中国王朝在历史的检验下变得更加繁荣昌盛!到了民国晚期,中国人民终于忍受不了其他国家的压迫和羞辱,总算停止了内斗,开始一致对外。功夫不负有心人,中国先是在1949年势如破竹,打得^v^节节败退,百万雄师过江,南京解放,昔日的^v^已不复存在,蒋氏王朝就这样落败了;时间到了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是个伟大的日子,在天安门广场上,^v^庄严地宣布:“新中国成立了!”
《中国通史》这本书详细的解看了中国历史的点点滴滴,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必须看这本书,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看完《中国通史》,我认识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治水有功,拯救黎民,开创夏朝,统一中国,是夏后氏族人的骄傲;战功赫赫的骠骑将军霍去病,英勇善战,以一抵百,杀敌无数,立下赫赫战功,打得匈奴闻风丧胆,解除了北部边境的威胁;直言敢谏的魏征,他不畏强权,敢于当众挑战权威,是唐朝贞观年间难能可贵的一个好官……这些英雄是中华人民的骄傲!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不畏强权,敢于挑战权威,为国牺牲,报效国家,为民造福,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让中国变得更加繁荣昌盛!
《中国通史》这本书是由历史上最精彩的故事编成的,虽然不是面面俱到,但也详细的记录了中国的历史,值得中国人一看!
中国通史观后感 第3篇
《中国通史》共容纳了565个故事,其中我对项羽的事有些思考。据说,在项羽来到乌江边上,有位老人劝他去江东称王,但他却说:“即使江东父老同情我,拥立我为王,我还有什么脸去见他们?”最终自刎而死。李清照的《夏日绝句》中惋惜项羽一世英才,觉得乌江边自刎是一种维护了尊严的表现。杜牧认为,大丈夫能能屈能伸,不应该放弃希望。项羽有很强的自尊心,知道自己已没有面子再见父老乡亲,竟败在了跟自己兵力差了许多的刘邦手下!
不过,为什么刘邦夺得了天下,项羽却失败了呢?第一,刘邦善用人才,听得进大臣的话。比如,萧何推荐韩信,刘邦拜他为大将,连打胜仗。项羽认为只有自己的计谋是的,他身边的将士都转而投奔了刘邦,项羽太自以为是了。第二,项羽太残暴。刘邦约法三章,项羽则杀了五十多万人。“得人心者得天下”,项羽被人民厌恶。第三,项羽没有掌控天下的能力。临死前吟诵:“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由此可见,他在生死关头没有关心天下安危,竟叹息起夫人和乌骓马来!他一点也不关心国家,又怎么能够成为天下霸主?此外,项羽有勇无谋,目光短浅,只为一时利益而奋斗。
我们要以项羽为鉴,多思考,有了计划再去行动!
中国通史观后感 第4篇
今天看中国古代历史,看到了商朝的灭亡。
帝辛,即商纣王,千百年的历史都称之为亡国之君。其实,很多人,很多事,是不能一概而论的。例如商纣王,他继位后,重视农桑,社会生产力发展,国力强盛。他继续发起对东夷用兵,打退了东夷向中原扩张,把商朝势力扩展到江淮一带。特别是讨伐徐夷的胜利,把商朝的国土扩大到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帝辛对东南夷的用兵,保卫了商朝的安全。后期,他居功自傲,耗巨资建鹿台,造酒池,悬肉为林。再者,他刚愎自用,听不进正确意见,在上层形成反对派,杀比干,囚箕子,失去人心。他在讨伐东夷之时,没有注意对西方族的防范,连年用兵,国办衰竭,对浮获的大批浮虏又消化不了,造成负担。约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联合西方11个小国会师孟津,乘机对商朝发起进攻,牧野之战,大批浮虏倒戈,周兵攻之朝歌。帝辛自焚于鹿台。商亡。
历史的车辙无情的碾过,多少功过是非,真真假假,皆随风消散。而如今的我们,对于历史中人事的评价,还是应该做到客观公正。不饰其过,不掩其功。让历史真正记载,史实。
中国通史观后感 第5篇
一打开《中国通史》这本书,就见到这么一段话:在中华民族历尽风霜的苍茫大地上,燃烧着五千年来传承不息的文明之火。它点燃了千千万万个炎黄子孙的奋斗之梦,照亮了中国历史的前进之路。泱泱中华,滚滚逝水……当我看到这句话时,心灵有了极大的震撼,心想:在古时候,多少文人墨客留下脍炙人口的鸿篇巨著,都等着我们后人去一一品读,把这文明传承下来,俗话说得好: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我们现在一定要好好学习,千万不可以把中华民族的千年文明在我们这一代的手中断了代呀!
《中国通史》这本书主要讲了从华夏起源文明开始——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统一——三国乱争——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两朝的大概的历史过程。我认为《中国通史》这本书很好,它帮助我们在先贤哲人的睿智和哲思中汲取智慧精华;它可以帮助我们探求无尽的知识宝藏;它可以让我们看到从盘古开天辟地——明清两朝这段距离的整个历史过程;它还可以帮助我们……
总之一句话《中国通史》这本书是一个历史的汇演!
中国通史观后感 第6篇
自从看了《中国通史》这个100集的电视纪录片后,我对于中国历史上的一些故事越来越有所了解了。
这个纪录片从我们中国的古猿人开始讲起,讲到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
我感觉它里面讲的都是正史,没有一个地方与民间神话扯上关系。
在看到世人都称赞的孔子那一集时,我才知道,孔子还当过鲁国的大夫。
在“六艺”中,孔子非常尊崇“礼”。这礼就是周礼,因为孔子的偶像是大名鼎鼎的周公姬旦。
在看到学生子路在战争中被人剁成了肉泥时,孔子很伤心,为了不让他一看到肉酱就想起子路,他连忙让家里人把厨房里剩下的肉酱全部倒掉。
在看到鲁国的马厩起火了那一段时,孔子一听到这件事,还去问了这火伤到了人没有。可见,孔子还是一个无比爱民的一位学者。
在他的弟子们看到了一个苦女子在坟墓旁哭的时候,弟子们问那个可怜的女人为什么悲伤?可怜的女人说她的父亲、她的母亲、她的丈夫、她的儿子相继被林间的老虎咬死后吃了。”那这位受够了老虎的苦的女人,为什么不离开那个地方呢?因为那个地方没有比老虎还凶的`卿大夫专权。孔子便对他的弟子说:“你们记住了,苛政比老虎还要凶猛。”
孔子这句话说得非常对!
看了这集关于孔子的故事,我就想要读读《论语》这一本书了。因为我想多领悟一点孔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们给后人们的那些人生哲理。
中国通史观后感 第7篇
其中,我最喜欢的人是秦始皇、刘备和曹操。我喜欢秦始皇的原因是:他不但统一了中国,而且还修了长城、统一了货币、长度、重量和文字。还有他修好了长城之后,他派了大部分的兵马去守长城,免得被匈奴侵略。我喜欢刘备的原因是:他是一个爱民如子、除暴安良的好君主。他身边有智勇双全的关云长和赵子龙;有出谋划策的孔明;还有英勇善战的张翼德和黄汉升。很可惜,最终蜀国还是灭亡了。我喜欢曹操的原因是:他智力超群,在动荡不安、群雄割据的汉朝末年,能“挟天子,以令诸侯”。在他的努力之下,占据了中国长江以北的广袤地域。
我最不喜欢的人是秦始皇和曹操。因为秦始皇修长城时暴力对付民众,搞得生灵涂炭,修完之后留下了无数的骨骸,让人触目惊心啊!曹操是一个重军事,轻政治的人,搞得民间乱七八糟,民不聊生。其实,政治和军事同样重要。
《中国通史》让我懂得了许多中国的历史知识,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让我初步知道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不要整天无所事事,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为祖国的繁荣安定做出一份应有的贡献!
中国通史观后感 第8篇
读了《中国通史》,我深深感受到中国历史的悠久文化的深长和美丽。
从传说中的“人文始祖”——尧、舜、禹到最后的帝国——元、明、清,经历了何等漫长的年代。用环环相扣、源远流长来形容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更迭并不为过,用波澜壮阔、异彩纷呈来形容中国历代所发生的大家一点也不夸张。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南朝祖冲之创造新历,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宋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这样的历史不能不让人骄傲,这样的历史不能不令人神往。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历史上有许多优秀的将领:精忠报国的岳飞、被称为“飞将军”的李广、肃清倭寇的戚继光……当然,历代诗人更是数不胜数: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一代才女李清照、旷世奇才苏轼……再说秦始皇,大家都
说他是个暴君,但谁也不能否认他不是一个英雄。是他,统一了中国;是他,修筑了万里长城,建筑了兵马俑;也是他,建筑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但是这在当时贫民百姓的眼里,他大兴土木,累死了众多的百姓,在他们眼里,这些建筑都是用百姓的血和肉搭建起来的坟墓,在他们眼里,他只是会
让他们苦不堪言的昏君,但他在我们21世纪人的眼中,是个伟大的英雄。
前人的经验是宝贵的财富,可以帮助后人洞察世事,少走弯路,所以培根说:“读史使人睿智。”退而求其次,至少知史可以让你具有与众不同的学识和魅力。
有历史是一种荣耀,它是一个名族智慧的积淀。华夏文明博大精深,非一家之言所能道。愿大家都看看这本书!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3
会计14-1班金鑫
今年放暑假后就在读《中国通史》(台海出版社),这本书主体脉络贯穿太古、远古至上古及今古时期中华民族的形成及发展的历史,内容涵盖了采猎时代、青铜时代、封建时代及社会主义新时代,以编年体形式描述了上万年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风貌,目前此书主题内容学生已经完成初次阅读,有些较为深刻的专题论述部分例如近代订约修约、帝国主义经济文化双重入侵及国民**时期****的主权收复特别是关税自主权的争夺等内容仍在反复阅读中。社会主义文明较以往建立于剥削与压迫的奴隶制、封建制文明在政治框架、经济政策及文化体制上存在本质区别,社会主义探索建设阶段也因政策差异存在较大波动,社会生产力及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决定时代特点,然而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上的较大断裂并不能否定历史蕴含的内在趋势,中国历史深层次上具备很强的连续性,这一特点在可以深刻反映民族性格的文化方面尤其突出,并通过政治经济文化之间决定与被决定及相互影响的关系进一步得到增强,中国历史历代发展轨迹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例如就历史轨迹中的乱世而言,犬戎灭周、五胡乱华、金兵南下乃至蒙古族、满族入主中原、帝国主义入侵,均可谓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秋,中华民族凭借坚强的精神及包容的文化避开许多历史文明不幸夭折的命运,**为实现民族独立与后续的社会发展所需克服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的思想本质也是有相通之处的。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仍旧需要以史为鉴,树立全面立体的历史观,从多个角度深刻理解历史发展的动因,特别是决定性历史事件及其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关键人物及其选择,对于即将走向社会希望能取得一番成就的我们而言是很重要的。
平心而论我的大学时代远不及高中时代充实,阅读时有时想起高中修历史课时的积极勤奋真心感觉有种颓败后的失落与难过,读史时感悟先人处理问题的态度与智慧,学***其内在精神并以中华民族发展历程激励自己,对于走出困境回归征途愚以为大有裨益。《中国通史》旨在展现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而内容宏大丰富,本篇读书笔记所分析的中国梦仅为中国主流思想对于本国在世界中的地位及与外界的关系方面所作设想,溯源而上探寻其在中国历史中的渊源与发展脉络,而非放眼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中国梦,受限于历史专业素养及视野限制,部分理解及描述不尽全面准确还望老师包涵。
中国梦从严格意义上讲,其产生建立在中国作为多民族统一国家业已形成、国民对中华民族认同感达到一定深度的基础之上,考虑中国梦的思维是将中国置于世界之中,针对中国在世界中的相对位置、中国与其他国家及地区间关系等方面,提出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发展构想,中国国民对世界的认知状况在其形成及描述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中国梦作为社会意识,深深植根于社会存在的土壤并对社会存在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梦受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背景综合影响,其内容、形式亦不断因时而变,研究不同历史时期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代表人物对中国梦的构思,需要立足于历史纵向发展中各时期历史横向发展状况,并**其对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研究中国梦能够加深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增强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认同感,对于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大有裨益。
根据不同时期时期中国梦在内容、形式、提出背景等多方面比较,影响不同时期不同中国人的中国梦的因素包含中国对外开放程度、主要交流形式及途径、社会主流思想及国民对世界认知程度、提出中国梦的具体人物所代表的阶级立场、所处社会环境下社会存在的具体表现形式如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等因素。
公元前2070年,具备一定国家机器的夏朝建立,标志中国出现原始国家政治制度,亦标志中国作为政权意义上的多民族国家开始形成;中华的形成则以此上溯百年至尧舜早期部落时期;而中国国民对世界的认知程度则经历着迄今尚未完成的漫长之旅,自殷商覆亡箕子东迁朝鲜半岛始,通过中外**、文化交流、人口迁徙等途径逐步认识并融入世界,典型的案例莫过于张骞、班超出使西域经营丝绸之路,而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则直接将中国完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伴随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新中国逐步取得联合国合法席位、融入世界**体系等走向世界的脚步,中国国民对于世界的认知程度逐步强化,中国梦也经历了从奴隶制社会几乎停留在国内范畴到封建社会"以华为尊",再到近代社会"民族独立",最终实现现代"民族复兴"、"屹立于东方民族之林"的发展过程。
中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产生于奴隶制井田制基础之上,社会生产力受生产技术制约处于较低水平,以奴隶、平民为主体的社会劳动力被严格束缚于土地之上,人口流动性极低;青铜铸造、原始轻纺等手工业部门由官府垄断,产品主要用于统治阶层内部消费,国内市场规模狭小,对外**局限于边境地带,规模小且受民族关系紧张影响,几乎无生存土壤;西周时期,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共同构成的政治体制框架下,奴隶制贵族统治集团内部层层分封,等级森严,遵从小大宗之间的隶属及辖属关系,具有宗族统治的色彩;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亦最高政治领袖,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平民及奴隶与贵族间矛盾构成社会主要矛盾,统治阶层主要关注自身政治地位与权力,特别是东周时期,诸侯为争夺土地与人口不断发动争霸、兼并战争,政治局势动荡,与周边民族政权长期处于敌对状态,缺乏有效的外交活动;国民对世界的认知局限于周王朝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相对集中的人口分布及生产力的极度低下将民众牢牢束缚在土地之上,社会也缺乏对外交流的内在动因,统治者多数时间倾向于分封**逐步开发周边地区而不热衷于发动战争快速扩张,对外用兵旨在防御和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政权与周边民族作战始终较为被动,商纣为夺取东部沿海地区而征讨东方蛮夷是仅有的一次大规模主动进攻,而此战事也造成其兵力分散而被迫朝歌**。《诗经》、《楚辞》等文学作品中各国普遍蔑视周边民族而称其为"犬戎"、"夷狄"、"林胡"及"匈奴"等,尊华贱夷情绪较为强烈与周边民族不事农耕茹毛饮血的生活方式及时长袭扰剽掠中原各国的对外策略有很强关联,对于其政权的了解则普遍知之甚少,奴隶制社会下统治者在世界观方面并无明确的中国梦。
封建社会的中国梦可以定义为“被成为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尊重中国人和外国人”,这与封建社会鲜明的社会等级分化特征相对应。中国封建社会以公元前221年嬴政"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建立**主义**集权封建王朝秦为起点,直至1840年鸦片战争清王朝战败被迫于皋华号与英缔结城下之盟——《南京条约》为终点,跨越两千多年历史长河,皇权之**辅以**集权空前绝后地登峰造极;封建地主阶级统治者依据儒家思想、法家思想在经济方面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构成自然经济的主体,占据封建经济主导地位,小农积极以家庭作为生产经营单位,按照男耕女织生产模式从事产品主要用于自身消费的生产,生产力流动性较奴隶制社会增强很多,但是农民仍旧被严格束缚于土地之上,保守性、封闭性是国民普遍特性,先进繁荣的农耕文明与一呼百应的君主**也催生出多数统治者的自满心理;且法家思想强调等级尊卑,这也体现在对外政策上,"尊华攘夷"观念长期存在于中国封建社会对外政策中,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中国封建王朝拥有数量极多的保护国、藩属国,但是缺乏可靠的军事盟国。汉朝至唐朝****为保证边境安定采取和亲及军事行动并举的方针,南宋之前都城长期位于西安咸阳、洛阳开封、太原大同构成的黄河中下游几字末端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集中在北方,汉代建立后几百年来农耕文明的经验积累及工具革新使综合国力得到长足进步,对外政策开始变得主动特别是武帝时期在西北边境频频发起战争,又遣使者出使西域互通友好,建立西域都护府,形成以****为核心各国进贡朝拜的大一统民族格局,唐太宗时吐蕃鲜卑回鹘等周边民族已尊称**统治者为"天可汗",朝廷相继建立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自此之后直至南宋,****始终在尝试征服并统治周边地区,努力建立以中原政权为核心的政治格局。
北宋"三冗"问题严重国家积贫积弱,***原农业的辽、西夏、金利用已占据的北方农耕地区相继崛起,统治者开疆拓土的野心遭受重创,但尊华攘夷并未因此被放弃,皇帝宋神宗与辽缔结"澶渊之盟",宁可付大额岁币亦要求辽皇帝俯首称臣,多数士人仍主张通过作战扫除少数民族政权,包括陆游、苏轼等著名词人都曾表露出抗击外敌收复失地的决心。南宋建炎在东南跨过汉朝政权。虽然主要派别占上风,战争并不顺利,但学者们普遍支持北伐。宋朝对外**方面在唐朝基础上取得很大进展,海上丝绸之路逐步形成,福建泉州成为东南第一大港,通过东南亚等多国与印度、波斯及阿拉伯等帝国建立广泛商业联系,凭借巨额交易量并成为世界**中心。
明朝建立后西北陆路一直受制于蒙古政权,而统治者并未就此停止开疆拓土,郑和下西洋等一系列外交活动使明朝藩属国遍布中南半岛及马来群岛,势力范围远至马六甲,此时的对外政策重心已从军事行动转移为和平外交,"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的对外方针确实不符合国家利益,不过对于封建君主及深受传统思想熏陶的士人而言,成为万国朝贡的区域中心才是更为关键的,这也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及社会大众中国梦的体现。
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梦体现出中国人渴望走向世界的强烈愿望,具有强烈的"尊华攘夷"观念,此时期中国一直试图努力成为区域乃至世界中心,这也是封建时代中国梦在世界观方面的核心思想。然而伴随西方工场手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勃兴及民主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中国政治经济体制逐步落后了,面对频频出现在港口的西方商船及来华使团,统治者不胜其扰并对于西方涌现的新事物因无法理解而感到惧怕,在取得一系列外交成果的情况下故步自封闭关自守,无疑也加速了封建社会地主阶级通知者的没落,更终结了存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而清朝乾隆皇帝自信地对迟迟不愿下跪的英国使团回复"**物产丰盈……"后没多久,中国便步入了被列强欺凌压迫的屈辱历史。
现代中国梦以实现民族独立为基本目标,但不同阶级政治派别对社会制度的选择却有着根本的不同。中国人真正全面认知世界的起点始于鸦片战争的炮声,清帝国"呼剌剌似大厦倾"地派出求和代表在英舰"皋华号"签订了中国历史上同外族入侵者签订的第一份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开始由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逐步沦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亦宣告中华民族反帝反侵略的民族独立运动展开。其后《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在帝国主义国家以武力形式胁迫下相继签订,中国门户被迫洞开,但新思想也得到传入并不断深入民心,也促进新文化运动等民族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
比较不同时期中国梦的内容及特点,不同阶级中国梦目标都是赢得国家独立与主权,建立完善近代工业体系,实现民族独立,复兴中华,但其具体内容特别是在政权建设形式上具有根本性质的差异,且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级中国占据社会主流观点的位置,毕竟新思想战胜旧思想总需要一定时间,,而整个变化过程一方面受封建统治阶级势力制约,另一方面也加速瓦解封建势力,最终呈现出地主阶级顽固派、抵抗派、洋务派、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北洋军阀、南京国民**、无产阶级相机登上政治舞台的过程,其代表人物分别是清末道光帝及慈禧集团、林则徐及魏源、曾国藩为代表的汉族官僚、康有为及梁启超、孙中山及宋庆龄等革命党人、张作霖及段祺瑞等北洋军阀、蒋介石为代表的四大家族、李大钊及陈独秀等早期共产党人、毛泽东为代表的更为年轻成熟的共产党人。
地主阶级各派别中国梦目标实质上是一致的,均以维护封建君主**为目标,区别则集中于对待西方器物文明的态度。从本质上讲,地主阶级顽固派继承了封建帝制背景下的中国梦思想,“尊华”、“尊夷”,具有强烈的保守封闭意识和鲜明的等级制度。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则将"师夷长技以制夷"作为指导思想,临泽欣虎门销烟前在广州设立译馆,翻译外来报刊并组织学者编撰《四周志》,鸦片战争中林被罢官,途经海宁将资料授予魏源,魏源秉承其基本思想得《海国图志》,提出西方之精粹亦即中西之差距在于造船、火器、养兵练兵之法,未意识到封建君主**制度的制约作用,两派区别体现在对待西方器物文明的态度上,林则徐曾在奏折中建议道光帝拨出部分经费购置并研究西方**等工业产品,被道光帝批"无理、可恶".
洋务派虽在民族危机空前加深,清**更多考虑的是清剿太平天国为首的农民起义势力]的情况下得到满族统治者的肯定但是也以维护封建帝制为目标。农民阶级的中国梦受其落后性、保守性制约往往沦为封建思想中国梦范畴的附庸;太平天国与义和团为数不多的区别集中于运动目标不一致,太平天国产生根源在于阶级矛盾激化,外敌入侵只是催化剂,遵循"反清所以反洋"的思维,而义和团运动则起先反清,民族危机空前加重背景下将反侵略作为首要目标。太平天国运动发起人洪秀全于1853冬颁行《**田亩制度》,规定"反天下田天下人同耕",践行"无处不均匀、无处不温饱"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但随着定都天京引发政治危机愈演愈烈,农民阶级劣根性逐步暴露,洪秀全、杨秀清等领导人争权夺利,追求统治者个人享受,陷入"打走皇帝做皇帝"的封建帝制"怪圈".
义和团运动的反侵略活动,如炮击西施阁、东交民巷大使馆、取得廊坊胜利,完全是在“助清灭洋”的旗指指导下进行的,称之为太平天国,甚至没有明确的纲领。但总的来说,这****梦都是封建帝王中国梦的附庸。资产阶级的中国梦受到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等启蒙思想的影响。资产阶级的中国梦与地主阶级的反抗的区别,在于从“向外国人学习,用技术控制他们”到双方平等的转变。
维新派与革命派论战焦点在于双方革命方式、具体政体选择等方面。康梁以公车上书形式奉劝清帝变法,本身就是使用旧游戏规则制定新游戏规则,温和地实现政权过度,而孙中山、黄兴等革命派则看透清**腐朽落后,顽固不化,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度,先后发起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犹以黄花岗起义最为壮烈。孙中山的中国梦则受中国古典《大道之行也》影响颇深,以西方政治理论作为骨干,实现具有一定中国特色的民主共和制。
资产阶级教育与地主阶级中国梦的根本区别在于抛弃封建主义,实现中西平等。北洋军阀、南京国民**实质上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兼作列强在华代言人,其中国梦思想与资产阶级革命派区别在于寄希望于列强的支持,幻想借助列强帮扶并支持列强实现与列强平等,如北洋**参加一战、重庆国民**参与缅甸作战实质上带有空想的成分。
无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在现代中国的梦想,都是通过革命斗争,坚决实现反封建、反侵略,最终实现民族独立。无产阶级不存在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其依据人民革命路线以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为目标,是彻底而真实的中国梦,正如毛泽东所言"在人民力量面前,一切反革命都是纸老虎".最为直接的论据就是1919年五四运动,北京大学学生联合多所首都高校学生在上海等多地工人、商人声援下,火烧赵家楼,最终迫使北洋**放弃在《巴黎和约》上签字,粉碎日寇企图借袁世凯"二十一条"窃取山东主权的图谋,是一次彻底而成功的的反帝反封建革命,关键在于本次运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取胜不多的运动之一,充分显示出无产阶级的力量,五四运动也得以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无产阶级政党与资产阶级、封建阶级等靠剥削维持生存的阶级本质上的差异在于无产阶级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实现反侵略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目标,毛泽东带领工农红军采取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以农民作同盟军,踏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红军五次反围剿、长征经历重重磨难,最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其体现出的革命乐观精神与抗争到底的决心在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依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闹革命是与太平天国等农**动最大的区别。无产阶级真实而彻底的中国梦思想与资产阶级软弱性制约下的中国梦思想差异之一就是完全依靠人民革命的力量,对列强不抱有任何幻想,抗日战争中双方采取的抗战战略就是最明确的佐证。"918"事变后蒋介石命令张学良采取不抵抗政策,卢沟桥事变后国民**依靠军队以空间换时间,南京、武汉、太原、济南会战沉重打击日军士气,彰显出中国人不畏外敌的信念,但也消耗中**队大量有生力量,随着上海、南京、广州、武汉相继失守,国民**被迫迁都重庆,逐渐丧失与日军大规模正面会战的实力;与此同时,共产党采取灵活的土地政策,集中各阶级力量全面抗战,成功发起百团大战,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中流砥柱。
共产党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正是凭借主动坚决的信念最终战胜美帝国主义**人蒋介石势力,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历史,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以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带领中国无产阶级实现了现代中国梦。改革开放前毛泽东等共产党人中国梦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超英赶美",建成共产主义社会,这种超越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及其带来严重后果在经济上的直接表现就是参照斯大林模式等苏联经验,通过国家指令性计划进行"一五"计划,随后发起"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经济取得一定发展,但斯大林模式产业结构严重失调,权力过于集中、缺乏人民民主对党内民主的监督与制约等弊端也对中国经济建设产生很大制约。
这一时期,中国梦并非不可能实现,而是在历史条件下超越了生产力水平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无产阶级在当代的中国梦以"民族复兴"为目标,实现和平崛起不搞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睦邻友好和平共处,这是根据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结合我国基本国情提出的,符合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核心价值体系,符合我国根本利益及人类文明发展趋势,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避免了奴隶制社会时的无所作为和封建社会时期的骄傲自大。邓小平、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为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随着以***、***为代表的党**领导集体对邓小平同志"三步走"、社会主义基本路线等思想的大力贯彻落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能够实现。
无论是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还是改革开放前,中国人的中国梦均被时代打上鲜明的烙印,当代中国梦仍需以史为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在党**正确领导与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会实现,中华民族必定屹立于东方民族之林。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4
《中国通史》读后感范文300字
《中国通史》这本书写的是从有人类到19xx年新中国成立之间的事。在古代,俗话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古代就是这样,几个国家在中国分布着,过不了几十年总会有人统一中国,统一的那个国过了几十年几百年,又会有人造反,又会分成一块一块的。
在封建时期,有君与臣的博弈,忠与奸的对峙,更有公道自在人心的'明辨是非。当然,那时也有许多流传千古的名人,如周朝姜子牙,秦朝敢刺秦始皇的荆轲,汉朝大将韩信,三国时蜀国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唐朝进谏名人魏征,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太多了。
再说革命吧,中国革命非常壮烈,很感人。翻开革命史,会看到一个小战士拿着炸弹用自己的生命挡住了一辆坦克。还会看到那两万八千里的长征。还看到了什么?那时不知牺牲了多少人。我们怎么能忘了圆明园的漫天大火?怎么能忘了葡萄牙跟占领我们美丽的台湾?怎么能忘了南京大屠杀?忘不了!忘不了!永远忘不了!
最后,让我祝福,中国的明天更美好!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5
西安石油大学学生工作处周鈺桐
作为一个理工科毕业的人,平时稍有关注文史哲类的东西。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性质的变化,深深地觉得自己的学识浅薄,专业技能的提高与学历的提升,让我们这一代很多人成为了可悲的有知识没文化的可怜人,故此,工作之余看看小书,读读历史,不说以史为鉴,至少也免去在日后偶然碰见时的尴尬局面。
之所以选择这本吕思勉编著的《中国通史》,也是有自己的考虑其
一、吕老著书让我想起了老一辈学者那种不知浮躁为何物,专心通读二十四史的学习精神,这也是当代社会浮躁的镇定剂。
其二、《中国通史》是很多的文史类学生的必读课外书,期包含的信息是全面、完整的,是可以在像我这样的文史类荒漠的大脑中带来绿洲的书。
其三、也是本书的亮点,是最为吸引我地方,全书的一多半介绍了中国的文化,尽管叙述的过程中引用的经典使得文章看起来比较拗口,但是面向读者,无论是中国人,亦或者是外国人,都是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我以前认为的历史,是本书中所介绍的政治历史,所以一直有认为历史就是某个人对过去某个时间发生的某件事情的一个记述,然而历史是一个社会的缩影,而社会的根基是一个个普通的个体,而这些个体的行为就是反应的文化,文化同时也决定了历史的进程,所以研究历史不能将文化割裂出来,因此以前的想法就是一个误区。
我们这代人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传统的文化我们又能有多少的了解,而且文化影响了政治历史故而文化史应该是我们更加需要了解的。
《中国通史》中文化史介绍从婚姻、族制、政体一直介绍到阶级、兵制、学术、宗教,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考方法,从个体出发一直到社会,从基本的衣食住行到各种体制,研究是循序渐进,有点及面的。
于我们的学术研究类似,所谓的方法是相互联系的。
仔细品读,深觉震撼,吕老不仅在结构上设计精妙,在行文中更是体现出大家沉淀后的才华于渊博的知识,在文中引用的经典,说明各种文化现象、行为的出处,又使人觉得一切就是那么的自然。
作为一名教育家,它值得我们去寻找和学习。
看过通史中的引用,在想想自己**中的引用,感觉生涩突兀,我们需要学习的还很多,正所谓终生学习,突然间觉得自己离开学生这个身份之后缺少了那种对知识的敬畏,一切变得无所谓,变得不那么谦卑。
幸好寒假无所事事之时,心血来潮,弄到了一本,及时的让我有了思想的转变。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6
《通史》《通史》作于吕思勉,全名《自修适用白话本国史》又名《吕著通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初版于年月,是**时期发行量最大的一部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上起远古时代,下至作者写作之年,是一本名副其实的中国通史。
在世纪的史学界,凭个人力量独立完成,囊括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大时段的中国全通史,迄今为此,本书也是其中最权威和最完整的一部。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强大的凝聚力和无穷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坚实基础,创造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生命精髓。
历史蕴含着一个民族世代的兴衰更替,以及透过事件表象所饱藏着的成败之道与内在规律,以历史作为审视现实的一个视角,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营养,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必须正视的课题,学***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
我们不是搞历史的,不许对历史有细致入微的理解与独到的见解,然而我们却不能容忍对我国历史的无知,《中国通史》对中国历史进行一简要描述,对于增加我们的历史文化素养还是很有帮助的,就我个人认为还是值得一看的。
当时,笔者写这本书,不仅是为了大学教学的需要,也是为了从中总结一些历史经验,以指导我们今后的行动。
他说:颇希望读了的人对于中国历史上重要文化现象,略有所知,因而知现状的所以然,对于前途可以预加推测,因而对于我们的行为可以有所启示。
当时作者在这本书中总结了哪些重要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的前途作了怎样的推测?对我们的行动又作了怎样的启示呢?重点是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
在财产一章中,结合对中国经济发展历史的描述,重点论述了中国社会改革思想的主流。
他认为中国古代有两大社会改革思潮:一是儒家主要指经今文学家主张三世之说,要求从乱世经历小康而到达大同的太平世,谋求恢复井田制,平均地权;一是法家,主张节制资本,实行盐铁等大工商业官营,管理民间的商业和借贷。
法家认为,桑弘羊曾由汉武帝时行,但只收到了集资的结果,未能取得社会改革的结果。
西汉末年,王莽将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融为一体,进行社会改革,结果彻底失败,这是先秦以来社会改革家的公共失败页。
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国家是阶级时代的产物,统治阶级总是剥削被统治者牟利,所以他们不可能完成对人民有利的社会改革。
笔者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彻底完成有利于人民的社会改革,历代中国社会的一切思想都主张贫富平等,这也是近代社会容易接受社会主义的原因之一。
这是作者从我国历来社会改革思潮的主流中,说明我们所以容易接受社会主义而加以推行的原因。
怎样推行社会主义呢?作者在实业一章中,指出农工商三者之中,农为尤要,在叙述农业自粗耕进于精耕的过程之后,接着检讨中国农业进化的阻力,认为主要由于土地私有和小农制,其唯一的出路是要推行大农制,改变生产方式,效法苏俄的集合农场,使用耕作机械,化除农民私见,因为生活变则思想变,生产的方法变则生活变。
秦亡后,汉朝迅起。
秦在客观上为汉的统一扫清了道路。
汉朝对于秦留下的东西是批判的传承的。
例如秦是焚书坑儒,而汉则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当西汉屹立于东亚的时期,雄霸于西地中海的罗马共和国的骎骎东来。
公元前,屋大维实际上成为一个拥有所有权力的罗马君主。
罗马的历史由共和时代转入帝国时代。
在屋大维统治罗马帝国期间,西汉王朝逐渐落入王氏亲属之手。公元年,刘秀成为皇帝。
刘秀出生于汉代宗法社会。他所建的皇朝仍称汉朝,洛阳为都城。
史称东汉或后汉。
然而,历史总是这样,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公元后,东汉统一帝国被三国形势所取代。
与此同时,世界另一端的罗马帝国也从巅峰逐渐衰落。
公元一至二世纪是四大帝国并存时期。
此后,虽然它们在世界历史发展中持续了不同时期,但都失去了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愕然发现,历史的发展有多么的相似啊!我认为中国的通史是很好的。它不是一个粗糙的历史故事,而是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角度,让读者看到一个可以延伸到各各领域的知识点。
我会坚持读下去的!第二篇:中国通史读后感字《》翻开《通史》这本书,首先看到的是前言,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
一个人如果能在历史的感悟中,一定是获得了真正知史的人,因为历史的经验是最丰富的智慧库。
面对风云变幻迅速发展的当今世界,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充实人生,创造未来;只有借鉴历史,才能更好地完善自己,充实人生;只有学会反思历史,才能更好地认清未来。
随之翻到目录,这本书写的是从有人类到年新中国成立之间的事。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强大的凝聚力和无穷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坚实基础,创造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生命精髓。
历史蕴含着一个民族世代的兴衰更替,以及透过事件表象所饱藏着的成败之道与内在规律,以历史作为审视现实的一个视角,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营养,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必须正视的课题,学***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
懂得中国的历史,才能使我们无愧为中国人,才能对我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有信心,才能是我们拥有中国人应有的优越感,但是正如先前所说,中国的历史书籍多如牛毛,又多以古文为主,对我们这些对古文向来不怎么感冒的人来无疑是一味难咽的苦药。
《中国通史》以白话文的形式对中国历史进行阐述,对我们来说无疑是送来了一场及时雨,滋润我们那早已干涸的历史细胞。
历史包含经验和真知。它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兴衰、荣辱交替,也预示着人类的未来。
我们不是搞历史的,不许对中国的历史有细致入微的理解与独到的见解,然而我们却不能容忍对我国历史的无知,《中国通史》对中国历史进行一简要描述,对于增加我们的历史文化素养还是很有帮助的,就我个人认为非常值得看。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7
中国梦从严格意义上讲,其产生建立在中国作为多民族统一国家业已形成、国民对中华民族认同感达到一定深度的基础之上,考虑中国梦的思维是将中国置于世界之中,针对中国在世界中的相对位置、中国与其他国家及地区间关系等方面,提出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发展构想,中国国民对世界的认知状况在其形成及描述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中国梦作为社会意识,深深植根于社会存在的土壤并对社会存在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梦受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背景综合影响,其内容、形式亦不断因时而变,研究不同历史时期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代表人物对中国梦的构思,需要立足于历史纵向发展中各时期历史横向发展状况,并**其对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研究中国梦能够加深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增强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认同感,对于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大有裨益。
根据不同时期时期中国梦在内容、形式、提出背景等多方面比较,影响不同时期不同中国人的中国梦的因素包含中国对外开放程度、主要交流形式及途径、社会主流思想及国民对世界认知程度、提出中国梦的具体人物所代表的阶级立场、所处社会环境下社会存在的具体表现形式如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等因素。
公元前2070年,具备一定国家机器的夏朝建立,标志中国出现原始国家政治制度,亦标志中国作为政权意义上的多民族国家开始形成;中华的形成则以此上溯百年至尧舜早期部落时期;而中国国民对世界的认知程度则经历着迄今尚未完成的漫长之旅,自殷商覆亡箕子东迁朝鲜半岛始,通过中外**、文化交流、人口迁徙等途径逐步认识并融入世界,典型的案例莫过于张骞、班超出使西域经营丝绸之路,而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则直接将中国完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伴随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新中国逐步取得联合国合法席位、融入世界**体系等走向世界的脚步,中国国民对于世界的认知程度逐步强化,中国梦也经历了从奴隶制社会几乎停留在国内范畴到封建社会”以华为尊”,再到近代社会”民族独立”,最终实现现代”民族复兴”、”屹立于东方民族之林”的发展过程。
中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产生于奴隶制井田制基础之上,社会生产力受生产技术制约处于较低水平,以奴隶、平民为主体的社会劳动力被严格束缚于土地之上,人口流动性极低;青铜铸造、原始轻纺等手工业部门由官府垄断,产品主要用于统治阶层内部消费,国内市场规模狭小,对外**局限于边境地带,规模小且受民族关系紧张影响,几乎无生存土壤;西周时期,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共同构成的政治体制框架下,奴隶制贵族统治集团内部层层分封,等级森严,遵从小大宗之间的隶属及辖属关系,具有宗族统治的色彩;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亦最高政治领袖,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平民及奴隶与贵族间矛盾构成社会主要矛盾,统治阶层主要关注自身政治地位与权力,特别是东周时期,诸侯为争夺土地与人口不断发动争霸、兼并战争,政治局势动荡,与周边民族政权长期处于敌对状态,缺乏有效的外交活动;国民对世界的认知局限于周王朝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相对集中的人口分布及生产力的极度低下将民众牢牢束缚在土地之上,社会也缺乏对外交流的内在动因,统治者多数时间倾向于分封**逐步开发周边地区而不热衷于发动战争快速扩张,对外用兵旨在防御和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政权与周边民族作战始终较为被动,商纣为夺取东部沿海地区而征讨东方蛮夷是仅有的一次大规模主动进攻,而此战事也造成其兵力分散而被迫朝歌**。《诗经》、《楚辞》等文学作品中各国普遍蔑视周边民族而称其为”犬戎”、”夷狄”、”林胡”及”匈奴”等,尊华贱夷情绪较为强烈与周边民族不事农耕茹毛饮血的生活方式及时长袭扰剽掠中原各国的对外策略有很强关联,对于其政权的了解则普遍知之甚少,奴隶制社会下统治者在世界观方面并无明确的中国梦。
封建社会时期中国梦基本可以定义为”成为已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尊华攘夷”,与封建社会鲜明的社会等级分化特点相照应。中国封建社会以公元前221年嬴政”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建立**主义**集权封建王朝秦为起点,直至1840年鸦片战争清王朝战败被迫于皋华号与英缔结城下之盟——《南京条约》为终点,跨越两千多年历史长河,皇权之**辅以**集权空前绝后地登峰造极;封建地主阶级统治者依据儒家思想、法家思想在经济方面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构成自然经济的主体,占据封建经济主导地位,小农积极以家庭作为生产经营单位,按照男耕女织生产模式从事产品主要用于自身消费的生产,生产力流动性较奴隶制社会增强很多,但是农民仍旧被严格束缚于土地之上,保守性、封闭性是国民普遍特性,先进繁荣的农耕文明与一呼百应的君主**也催生出多数统治者的自满心理;且法家思想强调等级尊卑,这也体现在对外政策上,”尊华攘夷”观念长期存在于中国封建社会对外政策中,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中国封建王朝拥有数量极多的保护国、藩属国,但是缺乏可靠的军事盟国。汉朝至唐朝****为保证边境安定采取和亲及军事行动并举的方针,南宋之前都城长期位于西安咸阳、洛阳开封、太原大同构成的黄河中下游几字末端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集中在北方,汉代建立后几百年来农耕文明的经验积累及工具革新使综合国力得到长足进步,对外政策开始变得主动特别是武帝时期在西北边境频频发起战争,又遣使者出使西域互通友好,建立西域都护府,形成以****为核心各国进贡朝拜的大一统民族格局,唐太宗时吐蕃鲜卑回鹘等周边民族已尊称**统治者为”天可汗”,朝廷相继建立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自此之后直至南宋,****始终在尝试征服并统治周边地区,努力建立以中原政权为核心的政治格局。
北宋”三冗”问题严重国家积贫积弱,***原农业的辽、西夏、金利用已占据的北方农耕地区相继崛起,统治者开疆拓土的野心遭受重创,但尊华攘夷并未因此被放弃,皇帝宋神宗与辽缔结”澶渊之盟”,宁可付大额岁币亦要求辽皇帝俯首称臣,多数士人仍主张通过作战扫除少数民族政权,包括陆游、苏轼等著名词人都曾表露出抗击外敌收复失地的决心。南宋建炎向东南跨过汉族政权。虽然主要派别占上风,战争并不顺利,但学者们普遍支持北伐。宋朝对外**方面在唐朝基础上取得很大进展,海上丝绸之路逐步形成,福建泉州成为东南第一大港,通过东南亚等多国与印度、波斯及阿拉伯等帝国建立广泛商业联系,凭借巨额交易量并成为世界**中心。
明朝建立后西北陆路一直受制于蒙古政权,而统治者并未就此停止开疆拓土,郑和下西洋等一系列外交活动使明朝藩属国遍布中南半岛及马来群岛,势力范围远至马六甲,此时的对外政策重心已从军事行动转移为和平外交,”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的对外方针确实不符合国家利益,不过对于封建君主及深受传统思想熏陶的士人而言,成为万国朝贡的区域中心才是更为关键的,这也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及社会大众中国梦的体现。
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梦体现出中国人渴望走向世界的强烈愿望,具有强烈的”尊华攘夷”观念,此时期中国一直试图努力成为区域乃至世界中心,这也是封建时代中国梦在世界观方面的核心思想。然而伴随西方工场手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勃兴及民主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中国政治经济体制逐步落后了,面对频频出现在港口的西方商船及来华使团,统治者不胜其扰并对于西方涌现的新事物因无法理解而感到惧怕,在取得一系列外交成果的情况下故步自封闭关自守,无疑也加速了封建社会地主阶级通知者的没落,更终结了存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而清朝乾隆皇帝自信地对迟迟不愿下跪的英国使团回复”**物产丰盈……”后没多久,中国便步入了被列强欺凌压迫的屈辱历史。
现代中国梦以实现民族独立为基本目标,但不同阶级政治派别对社会制度的选择却有着根本的不同。中国人真正全面认知世界的起点始于鸦片战争的炮声,清帝国”呼剌剌似大厦倾”地派出求和代表在英舰”皋华号”签订了中国历史上同外族入侵者签订的第一份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开始由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逐步沦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亦宣告中华民族反帝反侵略的民族独立运动展开。其后《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在帝国主义国家以武力形式胁迫下相继签订,中国门户被迫洞开,但新思想也得到传入并不断深入民心,也促进新文化运动等民族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
比较不同时期中国梦的内容及特点,不同阶级中国梦目标都是赢得国家独立与主权,建立完善近代工业体系,实现民族独立,复兴中华,但其具体内容特别是在政权建设形式上具有根本性质的差异,且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级中国占据社会主流观点的位置,毕竟新思想战胜旧思想总需要一定时间,,而整个变化过程一方面受封建统治阶级势力制约,另一方面也加速瓦解封建势力,最终呈现出地主阶级顽固派、抵抗派、洋务派、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北洋军阀、南京国民**、无产阶级相机登上政治舞台的过程,其代表人物分别是清末道光帝及慈禧集团、林则徐及魏源、曾国藩为代表的汉族官僚、康有为及梁启超、孙中山及宋庆龄等革命党人、张作霖及段祺瑞等北洋军阀、蒋介石为代表的四大家族、李大钊及陈独秀等早期共产党人、毛泽东为代表的更为年轻成熟的共产党人。
地主阶级各派别中国梦目标实质上是一致的,均以维护封建君主**为目标,区别则集中于对待西方器物文明的态度。地主阶级顽固派本质上继承了封建帝制背景下的中国梦思想,”尊华贱夷”、”以华为尊”,具有强烈的保守封闭性及鲜明的等级观念。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则将”师夷长技以制夷”作为指导思想,临泽欣虎门销烟前在广州设立译馆,翻译外来报刊并组织学者编撰《四周志》,鸦片战争中林被罢官,途经海宁将资料授予魏源,魏源秉承其基本思想得《海国图志》,提出西方之精粹亦即中西之差距在于造船、火器、养兵练兵之法,未意识到封建君主**制度的制约作用,两派区别体现在对待西方器物文明的态度上,林则徐曾在奏折中建议道光帝拨出部分经费购置并研究西方**等工业产品,被道光帝批”无理、可恶”.
洋务派虽在民族危机空前加深,清**更多考虑的是清剿太平天国为首的农民起义势力]的情况下得到满族统治者的肯定但是也以维护封建帝制为目标。农民阶级的中国梦受其落后性、保守性制约往往沦为封建思想中国梦范畴的附庸;太平天国与义和团为数不多的区别集中于运动目标不一致,太平天国产生根源在于阶级矛盾激化,外敌入侵只是催化剂,遵循”反清所以反洋”的思维,而义和团运动则起先反清,民族危机空前加重背景下将反侵略作为首要目标。太平天国运动发起人洪秀全于1853冬颁行《**田亩制度》,规定”反天下田天下人同耕”,践行”无处不均匀、无处不温饱”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但随着定都天京引发政治危机愈演愈烈,农民阶级劣根性逐步暴露,洪秀全、杨秀清等领导人争权夺利,追求统治者个人享受,陷入”打走皇帝做皇帝”的封建帝制”怪圈”.
而义和团运动炮打西什库教堂、东交民巷大使馆、取得廊坊大捷等反侵略活动则完全建立在”扶清灭洋”的大旗指导下,叫太平天国甚至无明确纲领。但总的来说,这****梦都是封建帝王中国梦的附庸。资产阶级中国梦受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等启蒙思想影响,与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不同在于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双方平等。
维新派与革命派论战焦点在于双方革命方式、具体政体选择等方面。康梁以公车上书形式奉劝清帝变法,本身就是使用旧游戏规则制定新游戏规则,温和地实现政权过度,而孙中山、黄兴等革命派则看透清**腐朽落后,顽固不化,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度,先后发起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犹以黄花岗起义最为壮烈。孙中山的中国梦则受中国古典《大道之行也》影响颇深,以西方政治理论作为骨干,实现具有一定中国特色的民主共和制。
资产阶级教育与地主阶级中国梦的根本区别在于抛弃封建主义,实现中西平等。北洋军阀、南京国民**实质上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兼作列强在华代言人,其中国梦思想与资产阶级革命派区别在于寄希望于列强的支持,幻想借助列强帮扶并支持列强实现与列强平等,如北洋**参加一战、重庆国民**参与缅甸作战实质上带有空想的成分。
无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在现代中国的梦想,都是通过革命斗争,坚决实现反封建、反侵略,最终实现民族独立。无产阶级不存在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其依据人民革命路线以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为目标,是彻底而真实的中国梦,正如毛泽东所言”在人民力量面前,一切反革命都是纸老虎”.最为直接的论据就是1919年五四运动,北京大学学生联合多所首都高校学生在上海等多地工人、商人声援下,火烧赵家楼,最终迫使北洋**放弃在《巴黎和约》上签字,粉碎日寇企图借袁世凯”二十一条”窃取山东主权的图谋,是一次彻底而成功的的反帝反封建革命,关键在于本次运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取胜不多的运动之一,充分显示出无产阶级的力量,五四运动也得以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无产阶级政党与资产阶级、封建阶级等靠剥削维持生存的阶级本质上的差异在于无产阶级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实现反侵略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目标,毛泽东带领工农红军采取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以农民作同盟军,踏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红军五次反围剿、长征经历重重磨难,最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其体现出的革命乐观精神与抗争到底的决心在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依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闹革命是与太平天国等农**动最大的区别。无产阶级真实而彻底的中国梦思想与资产阶级软弱性制约下的中国梦思想差异之一就是完全依靠人民革命的力量,对列强不抱有任何幻想,抗日战争中双方采取的抗战战略就是最明确的佐证。”918”事变后蒋介石命令张学良采取不抵抗政策,卢沟桥事变后国民**依靠军队以空间换时间,南京、武汉、太原、济南会战沉重打击日军士气,彰显出中国人不畏外敌的信念,但也消耗中**队大量有生力量,随着上海、南京、广州、武汉相继失守,国民**被迫迁都重庆,逐渐丧失与日军大规模正面会战的实力;与此同时,共产党采取灵活的土地政策,集中各阶级力量全面抗战,成功发起百团大战,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中流砥柱。
共产党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正是凭借主动坚决的信念最终战胜美帝国主义**人蒋介石势力,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历史,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以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带领中国无产阶级实现了现代中国梦。改革开放前毛泽东等共产党人中国梦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超英赶美”,建成共产主义社会,这种超越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及其带来严重后果在经济上的直接表现就是参照斯大林模式等苏联经验,通过国家指令性计划进行”一五”计划,随后发起”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经济取得一定发展,但斯大林模式产业结构严重失调,权力过于集中、缺乏人民民主对党内民主的监督与制约等弊端也对中国经济建设产生很大制约。
这一时期,中国梦并非不可能实现,而是在历史条件下超越了生产力水平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无产阶级在当代的中国梦以”民族复兴”为目标,实现和平崛起不搞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睦邻友好和平共处,这是根据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结合我国基本国情提出的,符合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核心价值体系,符合我国根本利益及人类文明发展趋势,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避免了奴隶制社会时的无所作为和封建社会时期的骄傲自大。邓小平、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为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随着以***、***为代表的党**领导集体对邓小平同志”三步走”、社会主义基本路线等思想的大力贯彻落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能够实现。
中国通史观后感怎么写模板
好的影响也是人进步的阶梯,那些情节不断地触动着我们的思维,我们将观后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观后感。写观后感可以让我们杂乱的思维得到整理。从哪些角度写好一篇观后感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中国通史观后感怎么写模板”,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中国通史观后感怎么写 篇1
通史,就是贯通的历史;中国通史,就是中国从古至今的历史。书中一段段引人入胜的故事曾经令万人空巷,让我知道了许多中国历史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大事。此书主要分十一个部分,分别是:史前神话传说、夏商与西周、春秋战国、秦汉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代、两宋时代、元朝时代、明朝时代、清朝时代与近现代。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隋唐时代的《杨坚建立隋王朝》,因为文中的隋文帝勤俭节约,把国家治理的仅仅有条,当时他们储存的粮食一直到隋王朝灭亡20年还没有用完。我也要学习他的这种勤俭节约精神,虽然不用像他一样功成名就,但是要努力不要花不必要的钱。
读完了这本书,我了解到了许多历史故事,如:《楚庄王一鸣惊人》、《秦始皇统一中国》、《昭君出塞》等。知道了许多名垂青史的名人,如:狄青、李清照和李自成。也明白了许多道理,我非常喜爱这本书,希望大家也可以去读一读。
中国通史观后感怎么写 篇2
读史可以让人明智,鉴以往可以知未来,读一本历史方面的书需要慢慢的品味,慢慢的研究,不可马虎大意,否则在别人面前会闹出笑话。市面上的历史书太多了,但是极品的却很少,这部《中国通史》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通史》将民国时期公认的三位史学大家的代表作编辑整理后,集合到一起,三位史学大家的史书的编写各有优点,集成一套,给读者们带来深刻轻松愉快的阅读。
张荫麟,号素痴,广东东莞人,在清华求学7年,以史、学、才三才识出众知名,与钱钟书、吴晗、夏鼐并称为“文学院四才子”《中国史纲》是张荫麟短暂一生留下的唯一专著,原为作者受聘编写的高中历史教材的一部分。不仅被誉为历史教科书中最好的一本创作,更是一种别具一格的通史读物
蒋廷黻,字绶章,笔名清泉。湖南省邵阳县(今邵东县)人,中国历史学家,民国时期外交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最早开始了中国近代外交史料的收集研究工作,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并率先在历史系讲授中国近代外交问题,成为中国近代外交史教学研究的先驱者、著有《中国近代史》,《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等等。
吕思勉,字诚之,笔名驽牛、程芸、芸等。汉族,江苏常州人。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毕生致力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工作,吕思勉史学代表作品有《吕著中国通史》,《秦汉史》,《隋唐五代史》等等。
一个民族开始有它的形成的起源,太古的社会文明开始是混乱的,在后面结合各类不同的民族的文化,采人之长,以补我之短,,经历长久的时间,形成了伟大的华夏民族。
本书通过的各个朝代的政治,宗教,社会文化,科学,思想等等来讲述了各个朝代的精彩的社会文明,古代的强大的帝国和帝王们之间的纷争,一个朝代崛起,一个朝代的灭亡,农民的起义推翻暴政的朝代,百家争鸣思想文化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近代史的封建社会的注定要灭亡的重大历史事件等等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传承是非常悠久,历史的岁月总在不断流失,年轮刻下历史的印记,各个朝代的帝国的辉煌和腐败。这些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读史才能从历史中得到教训
中国通史观后感怎么写 篇3
现代中国史学四大家是吕思勉、陈寅恪、陈垣、钱穆四位先生。这个暑假因为看了《秦时明月》的动漫,所以想要了解一下真正的中国历史,就迫不及待买了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拜读这位史学大家的经典。在前面的出版序和绪论中,我了解到吕思勉先生的生平,了解到先生所处的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抗日战争进行的如火如茶,先生为了满足大学教学需要,呕心沥血编写此书,用简单易懂、精练上口的语言,写下这本堪称经典的通史。
由于时间关系只看了上编。
上编主要介绍中华传统文化,分为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管制、选举、赋税、兵制、刑法、实业、货币、衣食、住行、教育、语文、学术、宗教十八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部分。
第一章婚姻,我了解到并不是古代社会一开始就是一夫多妻或者现在的一夫一妻。“人类的婚姻,是以全无禁例开始,逐渐发生加繁其禁例,即缩小通婚的范围,而成为今日的形态。”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由于家庭分工,男子地位逐渐变高,地位也就高于女子。进人谈到古代婚姻总会为女子鸣不平,说妇女地位太低,男女婚姻不自由。但其实是从宋代理学兴起,对人的束缚加紧,妇女的地位变低,婚姻也愈来愈不自由。婚姻在古代是两个家族的事情,个人价值时常被埋没,儿子长大娶妻父母就近于调谢,反有悲伤之意,不同于今日婚姻看做个人的事,是结婚者的幸福,多有欢乐的意思。我又了解到女子的离婚在后世较古代难,古代的财产带家族共有的意思更多,女子离婚后不怕穷无所归,后世的财产多为个人所有,所以女子离婚后家族多不愿抚养,理学以后,离婚女子又被贱视,所以后世离婚女子很凄惨。
第二章族制主要讲家族、宗族的行横和发展。“人类愈进步,则其分化愈甚,而其组织的方法亦愈多。”从女系氏族,到后来的父系社会,都是血缘为基础,宗族制度越来越严,族制越来越复杂。姓氏的变迁也与族制有关、与婚姻有关。到后来选举制度重门阀、重家室,宗族观念更加强了。中国古代往往一个家族都在一个地方,故看到三国里面有“弘农杨氏”“颍川荀氏、陈氏”等这样的郡望。而到如今的中国社会,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细化,多以小家庭为主,族制在现代不被看重。第三章政体国家、社会的形成。从古代的氏族部落,到夏朝开始的奴隶社会,再到春秋战国的封建社会,近代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完善。中国古代政体的君主制色彩强烈,君主的前身是氏族的族长,所以继承法即氏族族长的继承法,母系社会兄终弟及,父系社会父死子继。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封建社会的概念。今人所说的封建社会不同于古人之说。古人所说的封建是封邦建国的意思,源于周朝实行的分封制、宗法制,今人所说的封建制是指徒弟私有制、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封建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剥削农民(或农奴)剩余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二者本质不同,需多加注意。再说君主专制,古代中国的君主专制也好,中央集权也罢,大体上都是愈来愈集中、愈来愈强烈,当然个别的分裂时代是有所下降,但大体是趋于,上升。一-直到清朝的行省、军机处的设立,君主制和中央集权都达到高峰。这些也就是近代中国改变政体的阻力如此之大的原因。
第十一章实业、十二章货币连在一起说,也就是关于经济民生方面的。说起实业,中国是个农业社会,农业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农工商三者以农为要,以农为本,以商为末,重农抑商,重本抑抹。农业很重要,现有农而后人类得以生存,进而有工商业的发展。古代的科技、文化也大多与农有关。但农业的进化也是有很大阻力:讲究农学的人太少;土地公有,个人利益和公益冲突,;土地私有,兼并盛行,耕者无其田,大地主官僚则纵横阡陌。而工商业的发展则在春秋战国时期、两宋时期比较繁荣,宋朝商品经济发达,甚至有一种说法,若没有王安石变法的干预,中国在宋朝就能产生资本主义萌芽,说不定就出现资本主义社会。到明清,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兴起,但由于中国的经济受政治的影响太过强烈,萌芽-一直都是萌芽。至于货币,跟大多数国家一样,最开始的交易是以物易物,后来是贝壳、盐、羊等充当--般等价物,再后来经济发展产生货币。古代最普遍的货币大约是贝,后来多为铜钱。铜钱的样式也多有改变,比如秦朝半两钱,汉朝时汉武帝五铢钱,到后来王莽改币制,光武复五铢钱、董卓废五铢铸小钱。货币制度发展比较复杂,宋朝的时期产生交子,纸币出现,而后明朝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改金本位为银本位。晚清、民国时期的货币多样不提。
中国通史观后感怎么写 篇4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纵览古今大事,方可展现华夏文明。读史使人明智,读史书是一件十分有意思的事情,可以使我们了解历史上许多有意义的事。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历史文明没有间断的古国,因此我们的历史更加源远流长,更加有韵味。吕思勉的《中国通史》描述了从上古到现代的社会文明,它通过描述各个朝代的政治、宗教、社会文化、科学、思想等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精彩社会文明的变迁。
最令我印象深刻和最有意思的是《衣食》。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此书中,吕思勉便详细描述了古人的饮食习惯。从“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食草木之实。”到烹调方法的出现,再到茶与酒的兴起,展现了中国饮食的进步;再到后来外国饮食的输入,中国的饮食越来越丰富。其中,还提到了“家”一词的由来:猪是女子所蓄,猪即豕,无自卫能力,因而不得不造一间屋子给它住,这种屋子为女子专有,称为家。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从饮食中可以体现出我国的许多精髓的东西。从《舌尖上的中国》这一纪录片大火便可看出人们对美食的看重,也可看出中国美食的多样化。外国人来到中国,也是最先被中国美食吸引。
食之后自然是衣,衣最重要的是两方面:一是材料,二是裁制的方法。古人著衣,大多是麻丝、羽皮、草,如今我们穿的大多是木棉。衣服的裁制方法是黻,此物在后来是著在裳之外,以为美观。古代著衣有“湘绮为下裳,紫绮为上襦”,亦有“衣不帛,繻袴”。衣服初兴,并非以蔽体为目的,直到后来著衣成了习惯才逐渐蔽体。中国衣服无论在什么朝代,都是大同小异,有同样的中国特色,不同的朝代特点。穿衣最大的压力来源于社交,服饰本有一种社会压力,不同场合、不同等级著衣自然也不同,穿衣看场合这一点直到今日仍是不变。中国服饰独具特色,虽至今日为了简单化,大多数的人已不著汉服,但是这一文化仍深入人心,汉服的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得上。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在当今急速发展的社会当中,许多人可能丢掉了中华最本质、最美的东西。当我们被快餐文化包围的时候,是否能想起,有那么一本书,它能带你挖掘华夏最本质的东西、能让你慢下来,细细体会中华文化的美。能让我慢下来、静下心来、细品中华美的便是吕思勉的《中国通史》。择一阳光午后,寻一静谧之地,品读《中国通史》乃人间美好之事。
中国通史观后感怎么写 篇5
这个寒假,妈妈给我买了一套《中国通史》,这本书说的是我们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
其中,我最喜欢的人是秦始皇、刘备和曹操。我喜欢秦始皇的原因是:他不但统一了中国,而且还修了长城、统一了货币、长度、重量和文字。还有他修好了长城之后,他派了大部分的兵马去守长城,免得被匈奴侵略。我喜欢刘备的原因是:他是一个爱民如子、除暴安良的好君主。他身边有智勇双全的关云长和赵子龙;有出谋划策的孔明;还有英勇善战的张翼德和黄汉升。很可惜,最终蜀国还是灭亡了。我喜欢曹操的原因是:他智力超群,在动荡不安、群雄割据的汉朝末年,能“挟天子,以令诸侯”。在他的努力之下,占据了中国长江以北的广袤地域。
我最不喜欢的人是秦始皇和曹操。因为秦始皇修长城时暴力对付民众,搞得生灵涂炭,修完之后留下了无数的骨骸,让人触目惊心啊! 曹操是一个重军事,轻政治的人,搞得民间乱七八糟,民不聊生。其实,政治和军事同样重要。
《中国通史》让我懂得了许多中国的历史知识,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让我初步知道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不要整天无所事事,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为祖国的繁荣安定做出一份应有的贡献!
中国通史观后感怎么写 篇6
中国通史共有十本,是从史前一直到清代的一些故事和文物。
第一本先概括了中国古人类化石,又说了想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神农尝百草和尧舜禅让等史前神话故事。接下来是夏、商和西周中的一些事,我感触最深的是残暴的商纣王和烽火戏诸侯。商纣王为了一个爱妃不理国家大事,还心胸狭窄,连别人为自己叹口气都要坐牢。还有烽火戏诸侯,周幽王为了让褒姒(爱妃)笑一笑,就戏弄各个诸侯,让诸侯不相信他,最后还是百姓遭殃。
第二本和第一本很相似,讲了春秋、战国和秦国。春秋时期的宋襄公自称是个仁义之师,根本就不知道兵不厌诈,还屡次丢掉胜利的机会,说自己不能用卑鄙的手段取胜。在春秋时期还出了不少名作,比如孙武的《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老子的《道德经》。春秋后是战国,秦魏楚燕赵齐韩七国展开了一场和长达254年的大战,其中也有不少有趣的小故事。商鞅变法讲了商鞅在南门竖一根三长高的木头,说谁能把它抬到南门,就赏金10两,过了一会儿,又改成了赏金50两,有个汉子抬到了,真的得到了五十两,后来人们都相信官府,秦国就变强了。
第三本也差不多,不过是汉代很三国。汉高祖刘邦能大败西楚霸王项羽,正如他所说的一样:要比运筹帷幄,我不如张良;要比治理国家我不如萧何;要比领兵打仗,我不如韩信。而我只是善用这些人。刘邦宽容守信,可他的妻子吕雉却卑鄙狡诈,在刘邦死后擅自纂权,杀了刘邦的四个儿子,还立最无能的刘盈为太子。还有三国时代的董卓专制、曹操起兵、桃园结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等。
后面还有七本,讲的分别是隋、南北、晋、唐、宋、五代、辽、金、西夏、元、明和清的故事、我就不一一给大家讲了。
[荐]2023《中国通史》观后感4篇
以下是由编辑为大家整理的“2023《中国通史》观后感”,如何撰写出值得反复研读的作品名观后感呢?有时候读书对人的影响不如观影,每个人在观看过一部影片后都会有所感受。 用观后感记录这些道理,可以帮助我们回顾,一篇好的观后感就是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结合实际来写,敬请您阅读并收藏本文!
2023《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1
中华文明的发展史是跨越了五千年岁月的历史长河,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有必要去了解去传承这份属于我们自己的历史和文明。久远的岁月在慢慢的消逝,而我们需要去倾听来自历史的声音。而承载历史声音的载体是史书,《中国通史》这套书则是为我们了解和传承古老的中国文明打开了一扇大门。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中国通史》一书则是跨越了时间与空间,宏观的向我们全景再现了古老中国的发展史,这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中国通史是以更加开阔的角度将近现代公认的几位史学大家的观点编辑整理后集合到了一起。这对广大的读者来说史料极为的详实,而且文风十分的优美,这能让更多的读者愿意去阅读去倾听来这份自历史的声音。
读这部《中国通史》更多的是一种震撼,在感受华夏先哲们的无穷智慧的同时,能更加直观的吸收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岁月是独具魅力的,而本书的三位作者更是将中华文明独特的魅力向我们展现的淋漓尽致。不得不说三位史学大师的专业与严谨,每一位都能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享受。他们分别是:吕思勉、张荫麟、蒋廷黻。这套书是集三大家之精华,内容上与同类史学著作相比则是更加的精炼,尽管语言精练但丝毫不影响本书的专业性与严谨性。
中国通史,博古通今的典范之作。通过阅读这套书你会发现中国五千年的沧桑巨变与兴衰成败,我们有过辉煌,也有过沉默,更有过屈辱。辉煌使我们自信,屈辱敦促我们上进,在我们五千年的发展史里,我们有过无数的英雄。读史使人明智,历史与辉煌代表着过去。一部中国通史系统的向我们讲述了中国的过去与现在,从文明之初的民族形成到国民革命后的中国,从东西方文化的初次交流到近代的列强入侵,每个时代独有的特色都在本书中一一呈现。历史的脚步慢慢的远去,而岁月长河里的每一次大事件尽管我们不曾经历过,但我们会通过传承世代铭记。
一部通史,博古通今通天下,这就是《中国通史》独有的魅力。五千年时间的长河,古人们创造的奇迹留了下来,他们的事迹留在了我们的心里,我们要传承这份历史与文化。历史始终按着它自己的脚步前进,我们无法改变,可我们也是历史的参与者,对于过去的那些人和事我们要批判性的继承。而本书的意义则在于对古今联系,我们要以更加广阔的视角看待,历史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而本书则是那些大事件的载体。读史最大的意义则在于以历史的高度博古通今。
大师的著作让我们受益匪浅,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观看过去,他们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单纯的著作,更是一种历史的传承。他们让我们听到来自过去久远岁月的声音。《中国通史》史学界的典范之作,通史在手博古通今通天下,历史的声音你值得倾听!
2023《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2
史诗化呈现厚实的历史“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不知过去,无以图将来。”看历史,是为了看见历史中我们的真实形象。丘吉尔说过:“那些忘记历史的人注定会重蹈覆辙。”牛津大学出版的《技术史》也指出:“过去的教训是将来行动的指南。”对一个国家来说,历史衍进中的任何成败得失、经验教训,都是后人的财富,都值得我们借鉴。所以,对历史,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对古代的成功经验,我们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善于从历史中看成败、知兴替、鉴是非。
江河万里总有源,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泱泱华夏,上下五千年,通史著作不少。优秀者,往往既重史料翔实,又重文字优美。案上这套《中国通史》,就是民国公认史学大家的集大成。其中,吕思勉先生的文字中,引用的史料十分丰富,旁征博引,大气磅礴;张荫麟先生则不圄于史籍,甚至把《诗经》、《楚辞》、《论语》中的词句用得出神入化,文字十分优美;而蒋廷黻先生则是在近代史研究上采用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新的研究观念,倡导原始档案材料的收集。他写李鸿章,就不止是看史料,还曾亲自走访李鸿章的旧部、助手、秘书等。
历史是厚实的,正如《中国通史》一样。厚厚的上中下三册,翻起来不轻松,读起来更加意味深长。《中国通史》,不但有历史内容,还有思想深度,更有莎士比亚式的情节生动性和丰富性。著名历史学家谭其骧称其“以史学名著而兼通经、子、集三部”。严耕望赞吕思勉“通贯各时代,周赡各领域”,这也是《中国通史》的主要特色。顾颉刚评价《中国通史》“以丰富的史识与流畅的笔调来写通史,方为通史写作开一新的纪元”。《中国通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史料之翔实,观点之新颖,语言之生动,对历史人物的评判之公正,为同类书所不及。
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东方五千年,为人类创造了灿烂不熄的伟大文明的历史,那是人类最珍贵的遗产之一。张荫麟、吕思勉、蒋廷黻所著《中国通史》,从“民族的形成”起笔,沿着历史的道路,回顾梳理了王朝更替、历史兴衰的来龙去脉,分门别类地叙述中国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学术的发展情况,内容包括封建婚姻的变迁、同族与异族的同化和异化、文化思潮的形成,以及近代政治社会对现代经济、社会、教育的影响,等等。不应忘记历史,“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也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和不会往哪里去。”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中国通史》“思接万载,视通万里,千恣百态,令人销魂,因此它比其他学科著作更能激发人们的想像力”。列宁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休谟认为,“历史不仅是知识中很有价值的一部分,而且还打开了通向其他许多部分的门径,并为许多科学领域提供了材料。”吴晗说:“我们的历史是一份无比珍贵的遗产,是值得我们自豪的。”我们从历史中走来,它是我们存在的依据和理由,它是我们成长的沃土和甘露。说的更通俗点,《中国通史》是一份无比珍贵的遗产,是一套值得细读、深读的传世经典,所有对中国历史、语言、文学、艺术和考古感兴趣的人都将感激于这套书,它在相对少的篇幅里准确而富有见解的解释了中国从最早时代一直到今天。
2023《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3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纵览古今大事,方可展现华夏文明。读史使人明智,读史书是一件十分有意思的事情,可以使我们了解历史上许多有意义的事。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历史文明没有间断的古国,因此我们的历史更加源远流长,更加有韵味。吕思勉的《中国通史》描述了从上古到现代的社会文明,它通过描述各个朝代的政治、宗教、社会文化、科学、思想等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精彩社会文明的变迁。
最令我印象深刻和最有意思的是《衣食》。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此书中,吕思勉便详细描述了古人的饮食习惯。从“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食草木之实。”到烹调方法的出现,再到茶与酒的兴起,展现了中国饮食的进步;再到后来外国饮食的输入,中国的饮食越来越丰富。其中,还提到了“家”一词的由来:猪是女子所蓄,猪即豕,无自卫能力,因而不得不造一间屋子给它住,这种屋子为女子专有,称为家。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从饮食中可以体现出我国的许多精髓的东西。从《舌尖上的中国》这一纪录片大火便可看出人们对美食的看重,也可看出中国美食的多样化。外国人来到中国,也是最先被中国美食吸引。
食之后自然是衣,衣最重要的是两方面:一是材料,二是裁制的方法。古人著衣,大多是麻丝、羽皮、草,如今我们穿的大多是木棉。衣服的裁制方法是黻,此物在后来是著在裳之外,以为美观。古代著衣有“湘绮为下裳,紫绮为上襦”,亦有“衣不帛,繻袴”。衣服初兴,并非以蔽体为目的,直到后来著衣成了习惯才逐渐蔽体。中国衣服无论在什么朝代,都是大同小异,有同样的中国特色,不同的朝代特点。穿衣最大的压力来源于社交,服饰本有一种社会压力,不同场合、不同等级著衣自然也不同,穿衣看场合这一点直到今日仍是不变。中国服饰独具特色,虽至今日为了简单化,大多数的人已不著汉服,但是这一文化仍深入人心,汉服的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得上。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在当今急速发展的社会当中,许多人可能丢掉了中华最本质、最美的东西。当我们被快餐文化包围的时候,是否能想起,有那么一本书,它能带你挖掘华夏最本质的东西、能让你慢下来,细细体会中华文化的美。能让我慢下来、静下心来、细品中华美的便是吕思勉的《中国通史》。择一阳光午后,寻一静谧之地,品读《中国通史》乃人间美好之事。
2023《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4
是谁,拥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是您,我伟大的祖国妈妈!是谁,拥有屈原、林则徐、郑成功这些伟大的人物?还是是您,我亲爱的祖国妈妈!是谁,拥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等流传千古的唐诗宋词?仍然是您我可歌可敬的祖国妈妈!
读了《中华上下五千年》,我感慨万千,好像面对着汹涌澎湃的大海,历史的巨澜滚滚而来。民族的历史,在这里汇聚,民族的文化,在这里升华,民族的精神,在这里传承。
中华上下五千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有多少英雄豪杰匡扶正义,有多少志士仁人追寻真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李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他们为着民族利益呕心沥血,他们为着民族尊严而献身成仁。他们是民族的英雄,他们在为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战!翻开书卷,有的故事惊心动魄,有的故事感人肺腑,有的故事回味无穷……它们在我心中激起了朵朵浪花。
吕思勉是一位具备史才、史德和史识的历史学家。《中国通史》是吕思勉的第二部通史著作,由于成书于国难当头、日本侵略中国最危急的时刻,所以《中国通史》在很大程度上肩负起了吕思勉期望的宣扬民族文化、砥砺民族士气的重任。在本书的出版序和绪论中,我了解到吕思勉先生的生平,和他所处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在那个民族生死攸关的年代,在漫天硝烟中,先生为满足大学历史教学需要,呕心沥血编写此书,留下了堪称经典的通史。
与同时期的其他通史著作相比,《中国通史》在内容和思想方面都有着自己的显著特点,备受世人关注。上编主讲文化现象,下编则按照历史顺序加以串联,在理乱兴亡的同时讲历史知识更系统地进行梳理,叙述中兼有议论,上下两册各自为篇,相互贯通,采取了一种新的体例,即将政治和经济文化平行叙述。有评论家认为“这种体例表面上是把政治军事和经济文化割裂开来,实际上却是将政治军事的发生放置到了文化发展的内涵中,并且从根本上解释了几千年来政治发展的内在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更加突出了文化史的重要地位,不仅使我国几千年来的文化自成系统,而且使政治军事是通史,社会经济文化也是通史,可以说是别具一格、新颖独特。”
历史到底是什么?是前车之鉴?什么是前车之鉴?答曰:昔人所谓而得,我可以奉为模范;如其实测,便当设法避免;这就是所谓“法戒”。吕思勉先生告诉我们,世上没有真正相同的事情,所谓相同,都是察知不精,误以不同之事为同罢了。历史虽是记事之书,我们所探求,则为理而非事。这正是史学之所求,对以往的事实加以解释,用以说明现社会,因以推测未来,指示我们进行的途径。
先生在抗战时期编写此书,对于抵抗外来侵略的历史尤为重视,比如讲兵制、讲朝代更替、讲民族对外战争都有所侧重。不仅用简洁易懂的语言讲历史,更是带着读者去探寻历史事件背后的“理”,了解历史的真正形态。在当时艰苦的治学条件下,能遍览古籍,用渊博的学问理出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脉络,成此作品,这种精神和能力,是吾辈所远远不及的懂得民族的历史,从历史中找寻审视现实的视角,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和智慧,是我们树立民族自信心的重要途径。我辈仍需努力,不忘历史,不忘初心,将民族振兴的重任担起。
《中国通史》观后感怎么写10篇
下面是由读书笔记吧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中国通史》观后感怎么写,怎样才能更好的让观后感体现出我们的感悟呢?电影中许多精彩纷呈的情节,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观后感是理性和感性大爆发之后的产物,观后感主要就是写心得感悟,是日常最常见最实用的文体之一,希望以下网页内容能给你帮助!
《中国通史》观后感怎么写(篇1)
今天上午,我看了一部纪录片,他的名字叫《中国通史》的第27集《丝绸之路》。
当时在汉朝的时候,皇帝打算派一位使臣去远方的西部,可是,没有人敢主动出来,有一位名叫张骞的人,他却主动站了出来,并要求自己可以去西藏,为东西两部的友谊作出贡献。就这样,张倩带着一个大部队,前往去西部的路上。可是当时的地理位置还没有现在这么方便,况且他们还不知道自己此行要去的目的地是哪里,而且要前往去西部的路上,还必须经过一条必经之路,这条路就是匈奴的领地,他们必须小心翼翼的,要不然就得被匈奴抓住了。他们还是没有躲过难关,被匈奴抓住后,流放到了一处十分寒冷的地方,当天和他的团队。靠着坚强的意志,成功摆脱了这次难关,他们还是没有来到西部,而是来到了一个很临近西部的一个小国家,名叫大菀,这儿的皇帝十分欢迎张骞一行人,好好的招待了他们,这里的皇帝十分乐意能与汉国建立好友情。但是张骞他们还是没有找到西部,所以只能无功而返。
第一次前往区西部的路上,就是xx,但是张骞还是不想放弃,因为他能不能在历史上名垂千古,就靠这一次,第一次去西藏十分顺利,但是在他回来一年之后,他就去世了,班固的弟弟班超,十分像第二个张骞,他们翻过崇山峻岭,像中国的养蚕,缫丝,冶铁,造纸,凿井,灌溉等技术带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叫那里的葡萄,核桃,石榴,蚕豆,黄瓜,芝麻,无花果等食品带到我国,还有狮子,犀牛,良马等动物,也传进了我国。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由于吸收了外来的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因为当时一些国家之间的交易都是用一些名贵的布匹,也就是丝绸,所以这条路就叫做丝绸之路,丝绸之路连通着我国和其他国家的情意,丝绸之路能使我国和其他国家紧密相连,让我国变得更加出色。
我们中国人应该让丝绸之路更加发扬光大。
《中国通史》观后感怎么写(篇2)
近日,央视电影频道播出的百集纪录片《中国通史》,选取了以三国两晋南北朝为主体作为前7集的故事,从诸葛亮治蜀到隋炀帝亡国。
正史尤其是通史,大多为官方记录,很多时候史实被埋没,成为事件的罗列,毫无情趣可言。令人欣喜的是,近日,央视电影频道播出的百集纪录片《中国通史》,选取了以两晋南北朝为主体作为前7集的故事,从治蜀到隋炀帝亡国。这段介于汉、唐两朝“大治”之间的“大乱”,堪称中国中古史上最丰富也最波折的一段,头绪多、典故多、传奇多。看了试播的前7集,完全改变了我内心对于“正史”的偏见,或者说,终于满足了我内心对于“正史”的需求。正史,可以很有趣;正史,可以很动情;正史,让我们感悟现实。
史学在本质上是一种方法论,对于大众来说,其真正价值不在故事本身,而在铺陈线索。《中国通史》中,背景、事件、人物的彼此关系交待得非常清楚,这就为专家访谈、民风采集、史料呈现、3D动画造景之间的穿越提供了强大的逻辑支撑。
最明显的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从拓跋鲜卑的改革努力,到首次尝试失败,进而回溯为什么要入主中原,再忽而转到今日生活在苦寒之地的大郡一家。而后,由孝文帝与冯太后的亲民之举,带出春耕传统、大同附近保存至今的黄糕习俗、秦汉以来的籍田活动等。有了横纵大背景与个体人物事件交织的逻辑,“穿越”终于不再只是无厘头恶搞,而成为一种精彩的叙事手法。
逻辑线索的另一个好处,是提供给观众更多自修的可能性。看完《魏晋风度》,我第二天就去搜出了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看完《魏晋佛教》,忍不住查了查慧远和尚的《沙门不敬王者论》。这些史料,除非专业需要,很少有人会主动想起去研读。
人们过于偏爱野史,热衷颠覆,所以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嵇康的忠贞、僧侣们的执着,便因过于“正经”而显得“味道”不足。但其实,这才是真正可能抽离出的东西品格正能量。历史并不能避免重蹈覆辙,却能在个人迷茫困惑的时候,告诉你一切皆有前例,怎样的选项可能预期怎样的结果。
前7集纪录片中,人物表现最丰满的当属梁武帝,他最出名的野史是动不动就闹着要出家。片中引用史料解释了他如何试图运用佛教去撬动一些观念,最终实现以儒治国的理念。而对于他晚年佞佛、酿成侯景之乱,也做了个人心理、上的观照。
《炀帝杨广》这一集,则将史学魅力施展得最为饱满。隋炀帝为香艳派野史的最爱,以奢靡、昏庸著称。片中,来自社科院、北京大学、人民大学、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的各路专家,围绕东都洛阳、大运河、征西域、讨高丽等事件,各自解读了炀帝的策略、心态,引导观众冷静、客观地去“理解”一个人,而不仅凭道听途说去盲目论断。
一个民族的文化复兴,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历史。当我们太过戏谑地看待历史,也就丧失了对未来认知的能力。《中国通史》最出彩的地方在于这是现代中国人运用现代技术结合史料与传统在表达自己的历史――表达的,不是支离破碎的知识,而是由民族性格生发出的波澜壮阔的历史情怀。
很多人难以想象,武侠游戏里的3D技术怎么能那么完美地运用在了纪录片中,当看到《中国通史》终于用正史“收编”了3D动画,尤为过瘾。特别是隋文帝杨坚再造统一的一集,军队、战船、天险、宫殿、城池,那么现代,又那么富有古典韵味。
《魏晋佛教》一集的技术运用同样精湛,在新技术营造的场面中,历史重新打开了他的面纱沉睡了200年的佛经,停滞了xx的鸠摩罗什,无数为探寻真理踏上不归路的僧侣。时代的创伤、个体的屈辱,人为了理想究竟会有怎样的付出?
《中国通史》观后感怎么写(篇3)
提到中国历史,许多人自然而然地会想到中华上下五千年,可很少有人知道这上千五千年是怎么组成的。对于此,有一本书在其开头就给出了答案,它引用了《汉书律历志》、《史记五帝本纪》来向读者详细地说明这一由来,它就是《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着实是一本耐读的书,毕竟其作者阵容也是三位史学大家。
比如书中讲到孝文帝的改革,介绍了历史大背景与个体人物事件交织的逻辑。讲了从拓跋鲜卑的改革努力,到首次尝试失败,到最后的孝文帝与冯太后的亲民之举,带出春耕传统、大同附近保存至今的黄糕习俗,投身其中,仿佛置身于当年之景,极大勾起人的求知欲。
其上部书,从“文明之初”讲述到了“楚汉之战”,下部书则从明清讲到了中国现代经济、社会、教育和学术的发展,这本书描述了中国的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学和学术领域的发展不同类别。
《中国通史》在秉承史书严谨的基础上也带有几分趣味。
首先,这本书到处到处都是新知,看了这本书你才知道,陪伴了我们大半个童年的还珠格格竟在这本书中找不到一点蛛丝马迹,并且司马懿不是一个法师,李白也不擅长打野,才知道“既生瑜何生亮”只是一个笑话。
其次,这本书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对社会分析极有自己的观点,可谓“成一家之言”。书中给出的几个观点颠覆了教科书所带给我们。
以汉武帝为例,教科书中的他是无比光辉。而作者在书中的观点大致是:汉武帝并没有大的谋略。汉武帝只是不喜欢多作为而已,不像那个始皇帝,横征暴敛,做的很多,给人民的负担加的很重。其实在私有财产制度之下,人人都要谋生,你只要不去扰累他,他自然会休养生息,日臻富厚。而在接下来一章里,他又说:“武帝生平溺于女色,他大约是个多血质的人,一生行事,全凭一时感情冲动,安能有深谋远虑?”
读到此,汉武帝在你心目中的形象是否被颠覆了呢?
再者,读《中国通史》着实需要强大的历史功底,书中引用了大量史书原文,繁多的古代地名,制度,不了解历史背景看起来只能是一脸大写的迷茫。
比如在十一章《实业》中,讲到农业的`时候,一段话里面就引用了《汉书艺文志》《管子》《齐民要术》《周官》《农桑辑要》《农书》《农政全书》这七本书的内容!为了读这一本书,我在百度中徘徊再徘徊,还是诸多不解。
老话说:读史使人明智。书中介绍了很多经验教训。
其中财产一章中,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历史的叙述,着重说明了中国历代社会改革思超的主流。
西汉末年王莽结合儒、法两家思想进行改革却完全失败,根本原因是国家是阶级时代的产物,统治者总是要剥削人民,因而引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彻底完成有利于人民的社会改革。
读过《中国通史》后,再纵身于历史长河中,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是那平静的溪流,而是新的波涛汹涌的壮阔。
《中国通史》观后感怎么写(篇4)
中国——世界五大文明古国之一,它拥有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读了>,我深深感受到我美丽的祖国---中国历史的悠久文化的深远与美丽,它让我感到了无比骄傲和自豪。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延绵不绝的历史传承,强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历劫不衰,是必将复兴的肯定,并造就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生命底蕴。
从传说中的“人文始祖”黄帝、尧、舜、禹的传说到最后的帝国,经历了何等漫长的年代!还记得小学四年级时学过的那首朝代歌:唐尧虞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中国通史》的前言一开始就说到:悠悠岁月,源远流长:华夏文明,万古相传。古今风云,变化莫测:荤荤学子。仅此几字,却意味深长,细细品味,这正是悠悠华夏文明的浪漫历程,这正是泱泱中华历史的写照,不是吗?
由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写过史书,有多少人用笔墨咱们历史!历史的每一瞬间都那么的激动人心,让人震撼!历史让我们明白了许多的故事……
来吧!让我们一起阅读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一起阅读古人的智慧。大家一起来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喝彩吧!炎黄子孙们!华夏儿女们!
《中国通史》观后感怎么写(篇5)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纵览古今大事,方可展现华夏文明。读史使人明智,读史书是一件十分有意思的事情,可以使我们了解历史上许多有意义的事。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历史文明没有间断的古国,因此我们的历史更加源远流长,更加有韵味。吕思勉的《中国通史》描述了从上古到现代的社会文明,它通过描述各个朝代的政治、宗教、社会文化、科学、思想等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精彩社会文明的变迁。
最令我印象深刻和最有意思的是《衣食》。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此书中,吕思勉便详细描述了古人的饮食习惯。从“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食草木之实。”到烹调方法的出现,再到茶与酒的兴起,展现了中国饮食的进步;再到后来外国饮食的输入,中国的饮食越来越丰富。其中,还提到了“家”一词的由来:猪是女子所蓄,猪即豕,无自卫能力,因而不得不造一间屋子给它住,这种屋子为女子专有,称为家。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从饮食中可以体现出我国的许多精髓的东西。从《舌尖上的中国》这一纪录片大火便可看出人们对美食的看重,也可看出中国美食的多样化。外国人来到中国,也是最先被中国美食吸引。
食之后自然是衣,衣最重要的是两方面:一是材料,二是裁制的方法。古人著衣,大多是麻丝、羽皮、草,如今我们穿的大多是木棉。衣服的裁制方法是黻,此物在后来是著在裳之外,以为美观。古代著衣有“湘绮为下裳,紫绮为上襦”,亦有“衣不帛,繻袴”。衣服初兴,并非以蔽体为目的,直到后来著衣成了习惯才逐渐蔽体。中国衣服无论在什么朝代,都是大同小异,有同样的中国特色,不同的朝代特点。穿衣最大的压力来源于社交,服饰本有一种社会压力,不同场合、不同等级著衣自然也不同,穿衣看场合这一点直到今日仍是不变。中国服饰独具特色,虽至今日为了简单化,大多数的人已不著汉服,但是这一文化仍深入人心,汉服的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得上。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在当今急速发展的社会当中,许多人可能丢掉了中华最本质、最美的东西。当我们被快餐文化包围的时候,是否能想起,有那么一本书,它能带你挖掘华夏最本质的东西、能让你慢下来,细细体会中华文化的美。能让我慢下来、静下心来、细品中华美的便是吕思勉的《中国通史》。择一阳光午后,寻一静谧之地,品读《中国通史》乃人间美好之事。
《中国通史》观后感怎么写(篇6)
今天我看了中国通史,虽然我看了,可是我真的不确定我看的是不是对的,不过,这不影响。我看的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到魏晋佛教。
一开始,他是从刘备托付给诸葛亮国家大事开始的,当时,魏国大败蜀国,而诸葛亮又是当时的大臣,所以他要把蜀国的经济重新恢复。所以他先要平定南方。南方一直有很多豪强乘着刘备去世来造反,可是蜀军在诸葛亮的统帅下,很快就打败了那些豪强。现在就只剩豪强的首领孟获了。 从此就有了七擒孟获的故事,最后,孟获终于臣服诸葛亮了。现在没有威胁了,诸葛亮决定发展经济,所以他改进了盐井,本来是战乱时期,盛产盐的属国现在在战乱时期根本没有经济来提取盐,后来经过诸葛亮的改进,盐井比以前的产量又高了。他还做了很多改变经济的事情。改变了经济,就又要去北伐了在此之前,他一共出征了五次,只有一次打败南方的时候成功了,其他事事都失败了,所以他决定再北伐一次,可是这一次北伐却成了他人生最后一场出征。司马懿和他对战的时候,还是采用原来的战术,只是死守。诸葛亮,不管怎样到曹营门前骂,结果司马懿还是死守。这样诸葛亮也没有办法呀,所以才重病了,之后诸葛亮就病逝了。
诸葛亮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啊! 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打了很多胜仗,可是最后也是因为担心国家而病死了。
我只说了诸葛亮这一个段落,还有其他的几个段落,但是我觉得诸葛亮这个我感触最深。
《中国通史》观后感怎么写(篇7)
史诗化呈现厚实的历史“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不知过去,无以图将来。”看历史,是为了看见历史中我们的真实形象。丘吉尔说过:“那些忘记历史的人注定会重蹈覆辙。”牛津大学出版的《技术史》也指出:“过去的教训是将来行动的指南。”对一个国家来说,历史衍进中的任何成败得失、经验教训,都是后人的财富,都值得我们借鉴。所以,对历史,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对古代的成功经验,我们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善于从历史中看成败、知兴替、鉴是非。
江河万里总有源,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泱泱华夏,上下五千年,通史著作不少。优秀者,往往既重史料翔实,又重文字优美。案上这套《中国通史》,就是民国公认史学大家的集大成。其中,吕思勉先生的文字中,引用的史料十分丰富,旁征博引,大气磅礴;张荫麟先生则不圄于史籍,甚至把《诗经》、《楚辞》、《论语》中的词句用得出神入化,文字十分优美;而蒋廷黻先生则是在近代史研究上采用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新的研究观念,倡导原始档案材料的收集。他写李鸿章,就不止是看史料,还曾亲自走访李鸿章的旧部、助手、秘书等。
历史是厚实的,正如《中国通史》一样。厚厚的上中下三册,翻起来不轻松,读起来更加意味深长。《中国通史》,不但有历史内容,还有思想深度,更有莎士比亚式的情节生动性和丰富性。著名历史学家谭其骧称其“以史学名著而兼通经、子、集三部”。严耕望赞吕思勉“通贯各时代,周赡各领域”,这也是《中国通史》的主要特色。顾颉刚评价《中国通史》“以丰富的史识与流畅的笔调来写通史,方为通史写作开一新的纪元”。《中国通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史料之翔实,观点之新颖,语言之生动,对历史人物的评判之公正,为同类书所不及。
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东方五千年,为人类创造了灿烂不熄的伟大文明的历史,那是人类最珍贵的遗产之一。张荫麟、吕思勉、蒋廷黻所著《中国通史》,从“民族的形成”起笔,沿着历史的道路,回顾梳理了王朝更替、历史兴衰的来龙去脉,分门别类地叙述中国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学术的发展情况,内容包括封建婚姻的变迁、同族与异族的同化和异化、文化思潮的形成,以及近代政治社会对现代经济、社会、教育的影响,等等。不应忘记历史,“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也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和不会往哪里去。”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中国通史》“思接万载,视通万里,千恣百态,令人销魂,因此它比其他学科著作更能激发人们的想像力”。列宁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休谟认为,“历史不仅是知识中很有价值的一部分,而且还打开了通向其他许多部分的门径,并为许多科学领域提供了材料。”吴晗说:“我们的历史是一份无比珍贵的遗产,是值得我们自豪的。”我们从历史中走来,它是我们存在的依据和理由,它是我们成长的沃土和甘露。说的更通俗点,《中国通史》是一份无比珍贵的遗产,是一套值得细读、深读的传世经典,所有对中国历史、语言、文学、艺术和考古感兴趣的人都将感激于这套书,它在相对少的篇幅里准确而富有见解的解释了中国从最早时代一直到今天。
《中国通史》观后感怎么写(篇8)
妈妈给我买了一套《中国通史》,我很喜欢,因为我一向沉迷历史,钻进去就不出来了。
这套书有六本,书非常厚又重,封面是洋红色的,中间一条黑框闪闪发亮,又用金色绘出四个大字:“中国通史”!黑框上面和下面都用金线缝了,一看就很醒目。
我先把六本书扫了一遍,特别是秦二世如何夺取王位,他杀了兄弟扶苏太子,与赵高狼狈为奸,残害百姓;秦始皇在驾崩前,曾命李斯和赵高写信给扶苏太子,要他离开边疆赶到京城咸阳即位。但是胡亥拉拢李斯和赵高密谋篡位,还逼扶苏自杀。
二世认为现在天下太平,不用忙于朝政,应该专心享乐,他从各地调来几万囚犯和农夫大规模修筑秦始皇的坟墓,先把铜铸(zhu)化了倒进去,再把水银灌下去,最后居然把所有造坟的工匠都埋在墓道里,不让一个人活着出来。之后他花人力建造阿房宫,为了让自己住得更舒服、华丽,他不惜一切,搜刮民脂民膏,过着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所以秦末才爆发了烽火连天的农民起义。秦始皇建立起来的秦朝江山可谓宏大,但是却因为二世的昏庸无道、荒淫无度而葬送在胡亥的手里。
这套书可谓是让我心中的疑问揭开了:秦朝为什么会失去江山呢?这就是因为朝廷大肆剥削压迫人民,导致百姓苦不堪言,农民起义纷发而使秦朝被灭亡。
《中国通史》是一部完美的史书。有一段我也很喜欢:唐太宗初期,有人告诉太宗,有个叫魏征的官员曾让太子杀了太宗。太宗就问他:“你为什么挑拨我们兄弟关系?”魏征答:“因为我那时是太子的部下,就要尽心尽力的为太子着想,可惜他没听,要不然也不会落到今天的下场。”太宗认为他很有才干,便被封为建议大夫。后来魏征去世,唐太宗沉痛地说:“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人为镜,可明得失;以史为镜,可知兴衰。如今魏征去世,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呀!”
《中国通史》让人知晓历史、明白道理,我向你推荐她,开卷有益啊。
《中国通史》观后感怎么写(篇9)
中华文明的发展史是跨越了五千年岁月的历史长河,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有必要去了解去传承这份属于我们自己的历史和文明。久远的岁月在慢慢的消逝,而我们需要去倾听来自历史的声音。而承载历史声音的载体是史书,《中国通史》这套书则是为我们了解和传承古老的中国文明打开了一扇大门。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中国通史》一书则是跨越了时间与空间,宏观的向我们全景再现了古老中国的发展史,这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中国通史是以更加开阔的角度将近现代公认的几位史学大家的观点编辑整理后集合到了一起。这对广大的读者来说史料极为的详实,而且文风十分的优美,这能让更多的读者愿意去阅读去倾听来这份自历史的声音。
读这部《中国通史》更多的是一种震撼,在感受华夏先哲们的无穷智慧的同时,能更加直观的吸收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岁月是独具魅力的,而本书的三位作者更是将中华文明独特的魅力向我们展现的淋漓尽致。不得不说三位史学大师的专业与严谨,每一位都能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享受。他们分别是:吕思勉、张荫麟、蒋廷黻。这套书是集三大家之精华,内容上与同类史学著作相比则是更加的精炼,尽管语言精练但丝毫不影响本书的专业性与严谨性。
中国通史,博古通今的典范之作。通过阅读这套书你会发现中国五千年的沧桑巨变与兴衰成败,我们有过辉煌,也有过沉默,更有过屈辱。辉煌使我们自信,屈辱敦促我们上进,在我们五千年的发展史里,我们有过无数的英雄。读史使人明智,历史与辉煌代表着过去。一部中国通史系统的向我们讲述了中国的过去与现在,从文明之初的民族形成到国民革命后的中国,从东西方文化的初次交流到近代的列强入侵,每个时代独有的特色都在本书中一一呈现。历史的脚步慢慢的远去,而岁月长河里的每一次大事件尽管我们不曾经历过,但我们会通过传承世代铭记。
一部通史,博古通今通天下,这就是《中国通史》独有的魅力。五千年时间的长河,古人们创造的奇迹留了下来,他们的事迹留在了我们的心里,我们要传承这份历史与文化。历史始终按着它自己的脚步前进,我们无法改变,可我们也是历史的参与者,对于过去的那些人和事我们要批判性的继承。而本书的意义则在于对古今联系,我们要以更加广阔的视角看待,历史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而本书则是那些大事件的载体。读史最大的意义则在于以历史的高度博古通今。
大师的著作让我们受益匪浅,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观看过去,他们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单纯的著作,更是一种历史的传承。他们让我们听到来自过去久远岁月的声音。《中国通史》史学界的典范之作,通史在手博古通今通天下,历史的声音你值得倾听!
《中国通史》观后感怎么写(篇10)
丝绸之路是中国的起源,也是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中国通史这部纪录片,来了解丝绸之路吧!
汉朝有一个部落叫做匈奴,他们是一帮野蛮人,经常骑着时速到达60公里的骏马南下去骚扰其他的国家,起初汉朝的刘邦,准备北极匈奴,但不知怎么的几十万大军在一瞬间被匈奴包围,刘邦的军队损失惨重,汉武帝也只好和匈奴求和,讨好匈奴,在暗中隐藏实力,准备将匈奴一网打尽,经过很长时间,汉武帝终于实力十分的强大,并且听说一个名叫大月氏的人也十分讨厌匈奴,但由于实力不足无法报仇,于是汉武帝变准备了联合这个国家,一起北击匈奴。使臣张骞自告奋勇去联合大月氏,一起北击匈奴,于是他们带上了许多贵重的礼物,骑着骆驼去联合。这次初始十分艰难,但终究也意味着这一次初始将被记入史册。
丝绸之路是横贯亚欧的通道,它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往西一直延伸到罗马。在通过这条慢慢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以产我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因此取名为“丝绸之路”。在这条路上发生的故事不计其数。我印象最深的是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欧内陆交通要道,于西域各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成了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我还知道去西天取经的玄奘,热爱建筑的木尔他们都为亚欧文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也要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