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利机长观后感受精选。
新人如何来书写一份比较有价值的范文?适应新的技术和工具是文档处理人员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不确定要如何写文章时,建议先阅读范文,看见必读的“萨利机长观后感受”相关精品文章分享给您。
萨利机长观后感受【篇1】
我知道86岁的东木大爷几乎不失手,但是没想到《萨利机长》那么的对我的胃口,这是今年少数几部让我有冲动看两遍的电影,《神奇动物在哪里》是因为视觉特效的细节丰富让我二进电影院,而作为半个影视从业者,《萨利机长》吸引我的是它的每一个精心设计的人物细节动作、布景、场景切换和运镜,我舍不得眨眼错过它的每一个镜头,一向很喜欢克制的电影,而86岁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冷静精准的像拿着手术刀的学院派大师。
《萨利机长》所传递出的价值内核确实有起到抚慰后911美国创伤情绪的作用,毕竟是在发生在纽约哈德逊河上的真实坠机事件,飞机、事故、纽约,几乎是美国人心灵创伤的关键词。虽然电影中并没有明确的对话谈及到911,但是所有人心里都潜在的将其视为了巨大的阴影,包括政府、民众和萨利机长本身。
看到有人说《萨利机长》是歌颂美式个人英雄主义,我有些不以为然,某些时候我非常厌恶“个人英雄主义”这个带着潜在意识形态审美的词汇,事实上任何能够守护好自己职责的人都能配得上“英雄”这个称号,在普世价值中,拿“个人”和“集体”作为对抗是愚蠢的。对于影片中的萨利机长而已,他只是最大程度的尽到他机长的职责而已,最好的社会体系便是由千千万万个萨利机长这样的人组成的,其实影片内核中我甚至还可以看到“集体价值”的影子,真实事件中,哈德逊河迫降救援事件中包括机组人员、救援船队、纽约警方等在内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所以才让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这不就是一个伟大城市和民众应该有的面貌吗?《萨利机长》看似描写的是萨利机长个人,其实赞誉的是集体职责的到位,甚至包括犯错的审查委员会本身,都是程序正义一丝不苟的样本。
真实故事是极其简单的,就是机长凭借直觉拯救了上百个乘客的故事,但作为戏剧而言,设置矛盾和冲突是难以回避的,影片的主要冲突非常凝练精准的浓缩在了两个方面:首先是萨利机长与事件调查委员会的矛盾,萨利机长觉得自己根据直觉的迫降选择是对的,他是从乘客生命安全考虑做出的选择,而作为事件调查的委员们获得的数学统计数据显示萨利机长并没有在纽约闹市区边哈德逊河迫降的必要,他本可以安稳迫降在机场,而哈德逊河迫降造给城市带来巨大的骚动,而且损失了价值高昂的飞机,利益不同的两端围绕萨利机长的判断正误进行了数次交锋。
其次是萨利机长自身的内心冲突,冲突的一面是萨利机长认为自己的直觉是准确的,而另外一面委员会出具的数字模拟证明萨利机长的直觉是错误的在进攻萨利的自信,甚至在一度时间中,萨利机长和其妻子的通话中显示出了动摇的姿态,事关上百条生命,他也对自己做出了心灵上的拷问。这条冲突线让萨利机长这个人物更加的立体和具有层次。
而后“机长临危反应时间”这个变量的.考证和测试最终为萨利机长推翻了审查委员会的异议,在短短的208秒里,萨利机长冷静而专业的判断拯救了155位乘客的生命,事件突如其来,而这208秒是留给萨利接受和反应的唯一时间,155条生命的生死抉择在此一瞬,计算机和数学统计固然可以完美的计算出逃生的最佳选择,因为计算可以一次一次的重来而找到合适的方式,但是留给萨利决定的机会只有一次。人其实才是事件中其中最大的、不确定的变量,而迷信数学统计的委员会从一开始竟然忽略了这一点,愚蠢的把萨利机长定义成为了一个没有情绪的恒定量。在加入临危时间之后的数次数字模拟中,飞机一次一次坠落在纽约闹市区,阴影中的委员们才最终恍然醒悟,站在他们面前的两位飞行员做出了不可重来的准确选择,而对于萨利和副机长而言,他们只是互相安慰了一句:我们尽到了自己的职责。
两条冲突线的凝练精准让故事充满张力,叙事上的高度冷静和克制让结尾的听证会高潮迭起,人物细节与层次刻画上深度让内核价值传递的更加到位,86岁高龄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为我们献上了大师级别的作品,这是电影名匠数十年沉淀之后的才能修炼而来的内敛和关怀。
最后为东木大爷的长寿祈祷!任何能够守护好自己职责的人都能配得上“英雄”这个称号,86岁还在坚守精神职责的东木大爷、精准呈现出萨利的汉克斯都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萨利机长观后感受【篇2】
《萨利机长》是根据1月15日全美航空1549号班机发生意外改编的电影,在说电影之前,我们可以先了解电影的强大阵容,导演是美国著名的正派硬骨头特林特伊斯特伍德,拍过《廊桥遗梦》等经典著作。主演则有我们熟悉的汤姆汉克斯主演,他的作品就不用多做介绍了,是好莱坞的常青树。不过近几年作品平平。而且巧的是大部分都和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有关,比如《飞利浦船长》和《间谍之桥》。
电影当然是值得推荐一看的,在美国上映到截稿期,被某些刊物评为近期最受好评的电影,票房也一路攀升,在国内外电影平台评分也非常的高。同时也能感觉到影片是奥斯卡种子选手。
影片改编自1549号航班事件,是由一班美国全美航空公司由纽约市拉瓜迪亚机场起飞,飞往华盛顿州西塔克西雅图-塔科马国际机场的每日定期国内客运航班。201月15日,一架空中客车A320-214负责该航线,在起飞爬升过程中遭加拿大黑雁撞击,导致两个引擎同时熄火,飞机完全失去动力,驾驶舱机组人员在确认无法到达附近的2个机场后,决定于哈德逊河河面进行迫降。结果是机上共155人全数生还,该事件也被称为“哈德逊奇迹”。
影片气质古典稳重,没有刻意去煽情也没有过多的表现动作特效场面,点到为止,重点放在事后讨论机长是否做出最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也就是重点放在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NTSB)和机长之间的博弈上。影片的核心也就是在讨论,萨利机长的举动,是英雄,还是骗子。
萨利机长观后感受【篇3】
1月15日,航空史上的'重要日期,一位英雄就此诞生了。全美航空1549次航班,起飞几分钟后遇到飞鸟群,双发停车,萨利机长根据飞机飞行实际情况,判断当时飞机已经无法返回起飞机场,也没有时间到达最近的机场,毅然决定迫降哈德逊河,经历208秒的生死时刻,飞机平稳迫降河面。经过24分钟的紧急救援,最终全机乘客及机组成员共155人全部得救。对于这次真实的空难,扣人心弦的时间也就不到30分钟,要支撑一部商业电影,实在不容易拍摄。但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却是一部张弛有度,直击心灵的好作品。
通过影片,我能感受到萨利机长空难后的应激反应,也能感受到他受到质疑时的煎熬,在不经意间感受到了平凡人的英雄时刻。航空署的人只是强调计算机模拟可以安全降落起飞机场,或者迫降最近的机场,却完全忽视飞行员在实际操控飞机时的反应时间,以及基于自身经验的判断。在萨利机长要求考虑人的因素时,还不屑一顾。最终,迫于萨利机长的有力质疑,航空署的人不得不承认,模拟飞行的机长经过了17次试验才成功迫降最近的机场。并同意考虑飞机被飞鸟群撞击后,飞行员需要时间检查飞机状况,为模拟飞行增加了35秒检查确定情况的时间,结果,模拟飞行的结果由先前的成功变成了失败——飞机坠毁。加上打捞到了发动机残骸,经过检查确认当时确实已经损坏,最终认定萨利机长做出的水上迫降是最佳方案,认定萨利机长是英雄。
对飞机迫降水面的难度不了解,但是从影片中可以感受到一定是非常困难的,生还的几率也是非常低的,但是萨利机长成功了,他救了所有人,包括他自己。我特意上网搜索了一下这次真实的空难,了解了萨利机长的生平,曾经是空军飞行员教练,他的飞行经验非常丰富。据网络上的评论,客机迫降水面确实很难,很大概率会导致飞机解体,全员遇难。但是萨利机长凭借他多年的飞行经验,判断准确,没有浪费一秒,迅速判断飞机无法抵达任何机场,只能迫降水面,并最终手动操纵飞机平稳降落,全员获救。真的是无愧于英雄。
萨利机长观后感受【篇4】
很多人都会将麻醉工作比作飞机的飞行过程,看完《萨利机长》,突然觉得很有感触,重新审视过往三年多的麻醉工作,除了后怕就是失落,又或者有点自责。
虽然在学校亦或是在每一次大小讲课里,都会受到教育,麻醉工作需要巨大的责任心以及扎实的理论和精湛的技术,但日常工作的琐碎早已消磨了所有一丝不苟的责任感,千篇一律的工作流程早就机械化了所有充满挑战的激情,所剩无几的只有每日的疲惫和对这份工作的绝望。幸好有一群可爱的同事,才得以让这种无聊苍白的工作稍显生机。
因此我一直在寻找某种出路,甚至可以换份工作,至少我的下班时间可以非常明确,至少工作之间我可以自由的喝口水、上个洗手间!原来我对自己曾经热爱的麻醉工作已经完全没有追求,不再要求自己有多精湛的技艺,不再要求自己的知识是否与日俱进。
因此我一直在寻找某种出路,甚至可以换份工作,至少我的下班时间可以非常明确,至少工作之间我可以自由的喝口水、上个洗手间!原来我对自己曾经热爱的麻醉工作已经完全没有追求,不再要求自己有多精湛的技艺,不再要求自己的知识是否与日俱进。
当看完萨利机长,突然有种莫名的熟悉感,我的麻醉工作难道不是这样吗?!千万次的飞行经验造就了临危不惧、机智果断的萨利机长。同样数以万计的麻醉例数不也在无声的提升着我们工作的高度,尽管波澜不惊,却需要我们用心体会,如此才会有质的飞跃。经验与技艺需要时间与机遇的积累,然而无时不在的却是我们的责任心。作为把控整个手术过程中患者安全的生命的机长,我们也需“宁可延误,不可失误”!
突然为自己之前的想法感到可笑,笑自己对麻醉事业理解的苍白,笑自己为繁琐工作推卸责任的理由。如果明天允许,我定会收拾如此幼稚的情绪,怀揣巨大的责任心,在每一个细节,只为将麻醉做到最安全舒适。
萨利机长观后感受【篇5】
生活中,一般来说默守成规相对安定,但不可否认会错失很多乐趣。看了下面这部电影,你应该跟我一样对这个信条会有更深的体会。可不是乐趣那么简单了。
电影还有五天公映,俺提前尝了尝鲜,不过,汤姆·汉克斯的影迷们比我要早得多。据悉: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萨利机长》也以最小的特效使用率脱颖而出。美国电影学院将在数周之后把这份入围名单缩小到10部电影,并在20xx年1月24日发布最终提名名单。
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电影,可以说是电影界的一个短标签了。就像动作片,科幻片一样。电影自身的娱乐性和戏剧性,既便是真实发生过的事件,导演还是会以艺术的眼光去修饰情节,以使电影更具有观众缘。发这个话题的时候,我刚刚就像电影中的NTSB部门的精神一样,去查证了一下是不是改编自真实事件。
《萨利机长》是根据20xx年1月15日全美航空1549号班机发生意外改编的电影,导演是美国著名的正派硬骨头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在好莱坞得过不少奖项,《廊桥遗梦》就是他拍的。主演则是汤姆·汉克斯主演,《阿甘正传》、《荒岛余生》、《拯救大兵瑞恩》等很多大片都是他主演,不过现在看他,真的老了哦。
电影改编自1549号航班事件,是由一班美国全美航空公司由纽约市拉瓜迪亚机场起飞,飞往华盛顿州西塔克西雅图-塔科马国际机场的每日定期国内客运航班。20xx年1月15日,一架空中客车A320负责该航线,在起飞爬升过程中遭加拿大黑雁撞击,导致两个飞机引擎同时熄火,飞机完全失去动力,驾驶舱机组人员在确认无法到达附近的2个机场后,决定于哈德逊河河面进行迫降。结果是机上共155人全数生还,该事件也被称为“哈德逊奇迹”。
影片整体是种点到为止的简约风格,这种自然的留白观看起来很轻松,很是恰当。围绕NTSB部门以严谨的态度调查机长是险博名利,还是真正的英雄。突出了影片尊重事实、小心求证中心主题。
真实事件记录:
在20xx年1月15日下午3点26分,飞机在纽约瓜拉迪亚起飞。但起飞一分钟左右,机长向机场控制塔报告,指飞机上两具引擎都遭受鸟击而失去动力,要求立即折返机场。机场方面随即指示1549号班机立即折返,但萨利机长发现不能掉头折返机场,于是准备安排客机飞往新泽西的泰特博乐机场作紧急降落;但其后机长又发现当时飞机的高度及下降速率,无法让客机安全降落于泰特伯勒机场。于是,机长决定避开人烟稠密地区,冒险让客机紧急降落在贯穿纽约市的哈德逊河上。这些都在电影里比较真实的得到呈现,只是在电影中飞机在与河面撞击的最后一刻,依然能清楚的听到塔台的声音。而真实情况里塔台在机长告知即将迫降在哈德逊河23秒后失去就班机联系。这个和真实有些许出入。
飞机迫降在河面之后,由于撞击过大导致货舱门以及飞机后门被水撞开,接近0度的水瞬间涌进机舱。此时飞机上的人们保持秩序,让年幼小孩或妇女先下飞机,然后在河面等待救援。在等待救援的时间里,所有人都停留在救生艇没有乱动。而在影片中,一位男的因为感觉自己离岸边还挺近的,于是直接跳进河里想靠着自己的本事游过去。在纽约的大冬天冬游,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另外还有一个女的也自己跳进水里,最后被直升飞机的消防员救下。这些在真实发生的事件里都没有。
事故几周后,萨利机长被认定为:一直有创伤心理压力紧张后群症,出现幻觉和失眠,经常感觉自己往下坠。影片通过各种夸张的特效手法真实还原展现,一开始就是萨利机长做的一个噩梦,这个梦是他按照塔台的要求想飞回地面机场迫降结果没有成功撞向了大楼。而真实情况萨利机长当让没有做过这种梦了。这只是影片开头为了吸引人而做的一个炫技镜头。
在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NTSB)的内部调查里,远比影片要来的繁琐和细致,恨不得把你所有的档案都拿出来调查。影片为了增加戏剧性,让观众感觉NTSB态度有点冷硬,而在真实情况里,NTSB对萨利机长和副机长提出的问题都是有理有据的,并没有故意抓萨利机长的小辫子或者不承认萨利机长的英勇冷静行为。
电影中塔台指挥官沮丧的说“完了,机毁人亡”,他为什么会这样断言呢?查阅了一下相关知识,简言之,综合因素,飞机陆地上迫降要比水上迫降生存率高得多。飞行员技术,以及很多的水面上的不可控因素决定着生死概率,这也就是为什么影片中事件被称为“哈德逊奇迹”的原因了。
影片中的NTSB公开听证会,没有考虑加入35秒的反应时间差。真实情况是NTSB早就把反应时间和人为因素考虑进去,整个听证会进行的非常严肃和理性。
有人或许会问:“155名乘客全部生还,为什么还去质疑男主?”狄德罗说过“质疑是迈向哲理的第一步。”我想,导演是本着这个理念,以及剧本对事件的高度还原有预见性的下得赌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