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之墓观后感作文。
我们会将难忘的事写进自己的作文本,通过写作文也能一定培养我们的文学素养。一篇优秀作文的完成一定少不了平常的练习,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萤火虫之墓》观后感作文”,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萤火虫之墓》观后感作文(篇1)
故事一开始在一个荒凉颓败的小小的车站里,匆匆而过的行人头也不回的往前走。镜头徐徐拉过,一个穿着破败的人影出现银幕上,绝望而疲惫的眼神,脏兮兮的脸颊,蓬乱的头发,伤痕累累的肌肤,却不停的念着妈妈、节子……
昭和二十年,九月二十一日的夜晚,
我死了。
银幕上出现了这些话。我有些怔住了。我想,这不是个平凡的故事。
车站的管理员收拾着他的尸体,嫌恶的搜着他的口袋,口袋里掉出一个装水果糖的铁皮罐子,另一个管理员漫不经心的说扔了吧,于是这个脏兮兮的铁皮盒子被扔到了夜幕下也脏兮兮的草丛中,惊起一片漫漫萤火虫……
一向很喜爱宫崎骏的动画片,淡淡的温馨,淡淡的感动,久久的回忆。虽没有激动激昂的情景,却让人久久不能忘怀,那一丝一毫的温暖在观众不知不觉的时候却也早已刻在了心里,等你彻底醒悟时,确是没有边际的感动,会为主人公的善良所打动,为那不可言喻的情感所流泪。
这便是成功的电影了吧,只要你一听到名字便能想起那夭夭桃花林或是漫漫萤火虫……
一开始看完这部《萤火虫之墓》总觉的天空都是灰暗的,标准的杯具,情节也不够精彩,不免稍微有些失望。随着时刻的推移却发现,再也忘不掉了,每一个情景。真的,是真的,再也忘不掉了,一想起便是微微的苦楚溢满胸口,却泛着一点点淡淡的温馨。
看了这部电影我对日本的态度有所改观,想罢战争真真是无情的,不论哪个国家,人民却是无辜的。这部电影讲述的便是日本与美国打仗的时期作为背景,以相依为命的兄妹两艰苦度日的故事为资料的。空袭时,大家都躲到防空洞中避难,炮火连绵不绝,一幢又一幢的房屋被摧毁,到处充斥着着哭声喊声。炮火过后,到处都是遇难的人民,死前痛苦的表情还未曾变过……
哥哥叫清太,妹妹叫节子。他们活了下来,可他们的妈妈在战火中再也没回来。
他们寄人篱下于姨妈家,起初姨妈的态度还能够,到后面却越来越恶劣,人的自私与贪欲暴露的淋漓尽致,清太将家中埋藏在地下的食物和衣物都给了姨妈,才换来完全不等的白米饭,每一天只能喝稀稀得咸粥,而姨妈一家却吃着用清太家东西换来的白米饭做的饭团,妹妹很是不高兴,哥哥却让妹妹忍耐。半夜妹妹正因想妈妈而做着梦哭闹着,姨妈狠狠拉开门怒吼着要不好人睡觉了之类的,哥哥还是没说什么,只是带着妹妹到屋外散步,看看漫漫萤火虫。最后一天清太也忍不下去了,带着妹妹搬出了姨妈家,住在了破旧的防空洞中,过着自由的的生活。可好景不长,妹妹的身体一天比一天虚弱,身上长出了痱子一般的的疹,看着连走路都成问题的妹妹病成这样,哥哥立刻带妹妹去了医院,可医生只是不耐烦的说了声是由于营养不良造成的就打发他走了。
我想,一切的一切都是由于战争造成的,原本有些富裕的清太家,正因战争,一切的幸福都化为泡影,无影无踪。正因电影最后,节子也死了。
她手中拿着还未吃过的一块西瓜,安静的死去了。我想,她是再没力气去吃了。
有人的地方就有战争,有战争的地方就有杯具。期望这个世界再不好有战争,再不好有杯具了。
抹抹眼角,不知什么时候已经酝酿好的眼泪,滑落了下来。
放映到最后的最后,还是那一片漫漫的萤火虫,和牵手而去的兄妹俩……
《萤火虫之墓》观后感作文(篇2)
萤火虫之墓是1988年由吉卜力工作室制作的日本动画。内容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的神户周边为舞台,描写父母双亡的兄妹二人清太和节子艰难求生的悲伤故事,情节催人泪下。但这同时也是一部倍受争议的作品,一边令人感动着,但作为中国人看完后思考时却又有愤怒。
看完这部电影首先是被感动的一塌糊,虽然一开始就知道这是一个悲剧。但当悲剧终于落下帷幕的时候,泪水还是不能抑制地满溢眼框,直到泪流满面。再见萤火虫,再见那漫天飞舞的美丽,少年和他的妹妹在这温馨的萤光中安睡在这萤火虫的墓地中,永远的,幸福的,安睡着。没有母亲面目全非的尸体,没有杳无音讯的父亲的死讯,没有被夷为平地的家园,也没有指桑骂槐的亲戚的白眼……再没有人可以打扰他们,再没有人可以打扰他们的安宁,这用生命才换来的安宁!
《萤火虫之墓》观后感作文(篇3)
高老的这部作品也叫《萤火虫之墓》,故事的最后,兄妹俩的生命都走到了尽头,他们的灵魂伴随着萤火虫之光飞走了,仿佛在另一个世界没有战争的世界寻找到了幸福的生活。不得不说,这是很感人的情节,这也是无数的观众甚至是中国观众为之落泪的一个原因。但我却感到了另一股更大的悲伤,我的悲伤,不仅来自于我上边所说的种种不满,不仅来自对兄妹俩的同情,更来自对祖国英雄们的悲叹。萤火虫至少有自己的墓,但是远征军却没有自己墓碑。二战期间,在缅甸战场上,中日之间曾暴发了一场悲壮的大决战。无数的中华儿女背井离乡来到了异国,他们在最紧要的时刻背负起了沉重的使命,在祖国以外的场地打败了侵略者挽救了民族危机,可是,六十多年过去了,当我们再转过头来看缅甸时,却发现当年缅甸战场上的如今,许多远征军的战士甚至是军官们,没有自己的墓碑,即使有也大多在十年动乱中遭受捣毁了,至今没什么人来打理。而相比之下,那些在日本人看来是“阵亡”的士兵,却拥有宏伟的纪念碑甚至他们的战马也有,而且每年都有亲属和后裔来参拜。两者之间的差别是如此之强烈,真不能不说是一大讽刺……伤感的萤火虫,夺走了无数人的眼泪,可是,我们这些遭受遗忘、遗弃的无名英雄们,又会有多少萤火虫去伴随着他们呢?又会有多少人会去关怀呢?该反省的,不仅仅是日本人,还有我们自己!
不过,比起以上这些,最让笔者感到生气的是,国内有些网站和文章在介绍《萤火虫》时,为了突出剧情的感人,竟给主角父亲之死用上了“牺牲”这样的字眼,敢问,作为法西斯军队的成员,他是为谁牺牲了?为太平洋战争上的美国人吗?好吧,就说在法西斯的眼里他是“牺牲”了,可是写这篇介绍文的人是中国人啊,敢问这样写的人,他到底摆着什么样的心态?如果说“战死”这种说法笔者还能勉强接受的话,那么“牺牲”则无法容忍,而且不能容忍的绝不止笔者一人。我曾去参观过“百人坑”,一块小小的破“石碑”上,却刻着几百个、上千个人的名字,诸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当你站在这些所谓的“石碑”面前,你的心情将会是怎样的,你想过吗?
……
当然,我写这篇文章,大体上是认事不认人,我并非在全盘否定高勋的制片能力,高勋以及他效力的吉卜力的历史观还是比较开明的,高是个反战者,他也曾批评过军国主义,而他的同事宫崎骏甚至还歌颂过抗日战争里的中国军队,如宫老的插画集中的《中国的天空》就赞扬了中国空军的勇敢,并指责日本军国政府是“连向自己的国民宣布真相的勇气都没有的军队,亡国是应该的”。
我也不是在谴责那些看过《萤火虫》后而流泪的人。他们往往只是出于人性的善良面而感到悲伤,他们只是以自己的观念,对战争中的某些事物发表感慨和同情,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是来自于一个正常人所拥有的恻隐之心,与《萤火虫》中的主角是哪国人、事件发生在哪个地点、时间是在哪个年代并没有太多的关系,如果故事发生在古代某个国家,同样能够使人感动。
《萤火虫之墓》观后感作文(篇4)
如果你是来寻找感伤的,那你就要失望了。这部堂而皇之登上影史的伪善电影为我不齿。
不要被这种伪善的伪艺术迷惑。说到底,这只是一部电影,而电影除了是艺术以外,更是一种手段,它是仅仅表达编剧、导演的思想的一种宣传手段,是一种蛊惑力量极强的媒体,没有主见者很容易跟随导演的视角去思维。导演能够在电影中随心所欲地偏重他关注的重点同时能够随心所欲地淡化他不关心的东西,给予观众他想要表达的东西,并让观众深深信服——只要电影本身制作的足够精良,而和史实不需要有任何关系。
我把这部电影归为“日本军国主义三步曲”之一。其他两部是《男人的大和》和《我正为君去死》。我们完全能够想象一个日本青年,少年儿童时期看了《萤火虫》做童年铺垫,然后便从《男人的大和》里学会如何去做一个“男人”,最后慷慨“赴死”。
看起来好像讲述可怜的兄妹俩在战争中相依为命的故事,但是,故意把故事开始在战争就要结束,日本本土开始受到空袭,国内大动乱开始,这一点从一开始就让我很不痛快:那么战争是怎样开始的?日本人在战争中扮演什么主角?那么前几年日本在全世界横行又怎样说?影片对此没有给出任何答案。只是故意选取两个分不清世事的未成年人来做主角代表全体日本人,好象日本人都是像这对虚构的兄妹俩那样,在一场无辜的战争中颠沛流离,透过这对虚构的兄妹的经历模模糊糊地告诉观众:“我们不明白战争是怎样开始的,但我们明白战争是全人类的浩劫!让我们远离这场灾难,千万不要再重倒覆辙!”如此之巧妙!在这番大道理之下,就在日本要全面战败之时,他们突然变成了手握白鸽的和平主义者。一下子,作为最残暴的日本人没有了,日本人在全世界犯下的最残暴的罪行也没有了,只剩下在战争中饱受痛苦可怜的日本受害者;作为杀人如麻的刽子手日本人不见了,只剩下孤苦伶仃的兄妹俩,只剩下凄美的飞舞的萤火虫。对于日本所犯下的胜之数倍的罪行,片中没有一丁点、一丝一毫的提及或是暗示,描述的完完全全、仅仅是日本受害者而已,而片中的主人公视角正是不懂事理的孩子,他们能有什么罪呢?——真是名正言顺的巧妙啊!影片
里还安排了一个手拿军刀的军人向天上的美国轰炸机怒吼道:“为什么要把我们赶尽杀绝?”看到那里,我觉得实在太好笑了:难道这位军人不明白答案?不该明白他们的军队都做了什么才招来美国飞机?从儿童主人公的无知无辜的视角中,顺势带过军事体系的无辜态度,一下子,整个国家的“无罪”态度毫不突兀的展此刻观众面前——毫不突兀地被理解了,不能不称巧夺天工。影片两儿童的父亲是军人,好像是海军,但在军中具体干的是什么则是留有悬念,没有交待清楚,甚至两个儿童也不明白父亲究竟在干吗。或许导演是要给观众这么一个印象:他们在战斗!就足够了。但我要对这位父亲的去向给一个靠谱的注解:他正在中国杀人。
在这种极力掩饰实情的状况下,我不给予怜悯:就是这对虚构出的兄妹的所谓的遭遇和死法,我甚至能够说,对同时冤死在中华大地上的中国人,简直就是天堂般的幸福了。如果你有时间为两个虚构的卡通人物悲伤掉眼泪,进而激发了你为战争受害者痛心疾首和反战思考,那么你何不去为自己的祖父辈,曾祖父辈的老人进一份孝心,或是去已故者的坟茔上注香?看毕此片,没有产生一点点这种想法吧?可他们是你的亲人和同胞,他们是货真价实的战争亲历者和受害者!难到他们竟比但是两个虚构的电影卡通形象更值得你落泪?然而这就是现实,这就是电影,这就是媒体对人思维的引导和教唆。
反观德国人,他们对待战争的态度没有遮掩,没有虚构,这个民族从内心深深地反省了。以色列的犹太人纪念馆,德国人捐的钱最多,荷兰作家布鲁玛在《恍惚有无前朝罪》中写道:德国总理博兰特跪在犹太纪念碑前,但没有一个日本领导人有这样的举动。在德国,否认战争罪行的是一小撮被警察追捕的极端主义光头党;在日本,却是首相、国会议员、内阁大臣和历史学家。反观德国的二战题材电影。或许《铁皮鼓》没那么“唯美”,没那么感人,没那么引人入胜,但我从中看不到虚构和掩饰,只有对纳粹的无情讽刺和对当时德国人民思想的深入揭示,奥斯卡一家人在纳粹影响下如痴如醉的癫狂状态和苏联人来的时候那种恐惧害怕,我愿意相信:那就是真正的德国民众。而对于日本人,涉及二战,他们只谈原子弹。
我甚至能想象出这样一幅场景:一个中国人和一个日本人讨论二战问题,各自阐述了本国在战争中付出的惨重代价,日本人态度很诚恳也很友善,出于礼貌,中国人没有抨击日本那些众人皆知的战争罪行,两人都真诚地表达了自己的反战态度,也都表示了对原子弹的毁灭力量的担忧,最后日本人感慨一声,“唉!没想到中国在二战中也遭受了这么大的损失,咱们两国可真是难兄难弟啊!”中国人大吃一惊,说不出话来,直到这时,他才明白,他面前的不是反思者,不是忏悔者,而是“大日本帝国”的“和平爱好者”。居高临下,选取“和平”的态度,反倒是他的施舍。我只能说,全世界的人都能够宣称自己是二战的受害者,只有日本人不能够。
我也请大家看看这部片子,仔细看看,它到底是如何描述这段事故的,从中透露出来一个民族对二战的态度上的差别是什么。
张开你的眼睛,多加思考吧!如果你还连“电影”究竟具有何种魔力都没有弄清,就请别再说什么“我个人认为很不错,很伤感的动画”之类的话,被愚弄了还要陪眼泪。“伤感”只是一种的电影手段,任何导演都能拍出来,只是,我们的祖辈,我们屈死的,被虐杀的同胞听见了你的话能安息吗?
《萤火虫之墓》观后感作文(篇5)
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中提过一个观点: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对此我很难赞成,因为我更看重的是生,至于死的内涵,我无法发掘,也不愿意发掘,只得逃避。
清太和节子的父亲是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的大佐,身为海军军官后代的他们有着富足的生活,而受军国主义教育下的当地民众对这样的家庭自然怀充满敬意,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他们是幸福的。然而,战争的爆发改变了这本美好的一切,父亲受命与美国海军激战太平洋,生死难料。临行前,父亲叮嘱清太:“父亲保卫日本,清太守护妈妈和妹妹”。现在看来,这只是父亲的一厢情愿,日军的联合舰队不是美国海军的对手,年仅14的清太的稚嫩双肩也无法承载家庭的重担。最终,日军联合舰队全军覆没,父亲也死于海战。在一次美军的空袭中,母亲也撒手人寰,留下年幼的兄妹俩如浮萍般湮没于战争的暴风雨中。
《萤火虫之墓》观后感作文(篇6)
最挑战人心的时刻就是人最脆弱的时候,因为展现的都是本性,这也着实令人可怜,为了生存都是如此自私无情,为两个孩子感到心寒,多么活泼懂事的两个孩子,在人家屋檐下只能讨人嫌,他们得不到爱护和照顾,时时承受婶母的刻薄言语,无所事事看着婶母家的孩子上学吃白米饭,这个婶子也不愿意收留他们,这个婶子是自己家的家庭主妇,一个没有多余的爱去爱别人的孩子的女人,叔叔也不是个善良善待他们的人,甚至不闻不问让他们自生自灭的感觉,连接触都没有。
他们俩在这个家里的地位就是最下层的,就是寄生虫,没人看得起的空气一样,孩子是有脾气的,不是所有尊严都会献给你们,他们走出这个必须卑躬屈膝的地方,到自己的乐园去,孩子考虑不到那么多,生活怎么继续,甚至被逼迫到偷抢,为了妹妹,哥哥可以做所有事,他还是有长期生活的打算的,一开始并没有花光妈妈留下的所有钱,甚至去偷都没有,直到为了妹妹,不顾一切了,他们总要先活下去,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但是不幸也许发生的很意外,妹妹死在了他身边,当他买回了许多食物的时候,他已经没有任何同情心去为妹妹的死难过了,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安葬她,他留下妹妹给她的纪念,带着妹妹的骨灰,他的命运也会一样的,没有什么悲哀和庆幸可言,终究是都不过命运的,妹妹只不过是先脱离苦海了。
如今的国家,没有一个人会记得他们,悄悄地是去和死在人群中都一样,没人会埋葬他,他麻木地活着也不是个尽头,他没有生存能力,甚至连居住都不愿意了,出去又能找到生存的方法吗,还是会死,他死了,对路人来说他就是个垃圾,人们议论也不会议论到他的家庭和遭遇,只知道有一个男孩死在了那里,呆了好几天终于死了。
这不仅是在说明战争带来的一系列灾难,更是为表现战争时期人性都是多么脆弱,亲情只在于至亲,亲情是势力的,婶婶对女儿的社会作用和未来潜力很重视,而孩子是最纯真的,哥哥无条件地爱护妹妹守护她,两者形成对比,把灰暗的社会现象人性的冷漠用一种勾起人内心悲伤与同情的手法把要刻画的民族悲剧表现得淋漓尽致,入骨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