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高分作文 > 导航

写开封府作文

发表时间:2024-01-03

写开封府作文1500字。

如何书写作文会更好体现个人感受?作文是语文教学的关键之一,通过写作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和世界。想要写好作文可以多借鉴一些别人的优秀作品,栏目小编为您准备了这篇“写开封府作文”的精华内容,感谢浏览为你提供实用信息!

写开封府作文 篇1

开封是一个美丽的古城,负有“七朝古都”的盛名,今天我终于实现了我去开封的梦想。

上午十点多,我和爸爸一起回老家看望奶奶,刚到家不多久,爸爸的手机响了,原来是爸爸的老同学邀请爸爸和他去河南大学考察,要马上出发。我一听,马上纠缠爸爸要一块去,无奈之下,爸爸答应了。我兴奋的冲出了家门……

我们驱车穿过雄伟的黄河大桥,由北门进开封,看着这古色古香的街道,小巧玲珑的建筑,我心里感慨万分,开封好迷人啊!我们先到河南大学,校园内鸟语花香,树木郁郁葱葱,花草姹紫嫣红,楼群古色古香,即使是假期,还是车来人往,到处充满生机。我将来能来这里学习该有多好呀!

办完事,我们来到开封最繁华的地方——龙亭,龙亭被潘杨两湖环绕着,气势宏伟,壮观非常。湖面水波荡漾,吸引了无数游泳爱好者。大街上到处拉客的人力三轮车是当地的一道风景线。然后,我们依次游览了天波杨府,翰林院,清明上河园,包公祠,开封府,相国寺等,不知不觉地夜幕降临,我们穿过宋都御街,恋恋不舍地回家了……

今天,我们玩得非常痛快,唯一的遗憾是没能品尝全国文明的开封小吃。

点评:这篇文章,作者运用自然、流畅的语言,将“畅游开封”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写了出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例如:“校园内鸟语花香,树木郁郁葱葱,花草姹紫嫣红,楼群古色古香”,结构完整。

写开封府作文 篇2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普通高中的办学规模越来越大。一些重点高中,已由五六轨发展为十几轨,有的甚至超过了二十轨。学生成倍增加,教师大量涌进;如果还是采用过去的管理办法,那显然已经跟不上社会的发展,适应不了时代的要求。所以,必须切片分开,分块管理。于是,实施年级部管理,就应运而生了。可以说,实施年级部管理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是时代赋予的重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按理说,实施年级部管理应该效益很高,但从实施的现状来看,并不十分理想。从年级部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缺乏管理理念。因为大多数年级部,虽说是由中层干部牵头,但主要是由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组成的。相对来说,他们缺少应有的管理理论,缺乏必要的管理经验,更缺少先进的管理理念。而没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就难以有先进的管理方法,难以有领先的管理措施。当然,也就不会出现先进的管理,产生很高的效益。2、缺少领导气质。多数年级部领导,自认为自己是老师,不是领导。虽说参与年级部管理,但往往是理不直,气不壮;常常是底气不足,缺少魄力。束手束脚,放不开手脚;畏首畏尾,前怕狼后怕虎;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混同于百姓,有时连普通教师也不如。3、缺乏全局观念。许多年级部领导视野狭窄,目光短浅;没有领导风度,缺乏领导大度。他们大多没有全局一盘棋的思想,心中只有他们自己。在考虑问题时,往往不从全校着想,不从全年级着眼;常常只考虑个人得失,只关心切身利益。因而,往往导致决策的失误,带来工作的被动,酿成全局的失败。4、缺少管理能力。虽说管理的关键在教师,但不少年级部对教师的管理几乎是空白,缺少应有的约束,没有必要的考核;不少老师耍性太重,不务正业,竟无人问津。虽说教学的核心在课堂,但许多年级部对课堂的教学几乎不问,满足于有人上课。他们很少深入到课堂听课,进行深入的课堂教学研究;而没有深入的课堂教学研究,那是注定要失败的。

就学校来看,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思想松懈。一些校级领导认为,建立了年级部,什么问题都该放手,什么事情都该不管;似乎与领导脱离了关系,与学校解除了联系。于是乎,觉得该轻松轻松,应调整调整了。不去深思哪些事情该管,哪些问题该抓。因而,该指导的'没指导,该督查的没督查。到头来,只能是问题多多,遭受挫折。二是缺乏管理。不少学校一味放任自流,疏于对年级部的管理。既没有具体的管理体制,也没有具体的管理办法;校级领导几乎是尸位素餐,形同虚设。比如说,如何培养年级部干部,没有具体打算;如何对年级部进行指导,没有具体意见;如何对年级部进行督查,没有具体方案;如何对年级部进行考核,没有具体措施;如何对年级部进行奖励,没有具体办法。三是浮于表面。不少校级领导整天坐在办公室内,不了解下情。具体地说,不深入到教育一线,研究教育中的新动向;不深入到课堂里去,调查教学中的新问题。进而,使自己成了教育上的聋子,成了教学上的瞎子。满足于打打电话,习惯于开会讲讲;似乎打打电话就可解决一切,开会讲讲就能改变一切。四是责任不明。年级部管理得不好,固然年级部要负责任,但学校领导要负什么责任,似乎不很明确。似乎建立了年级部,校级领导反倒无事可干,没有任何责任了。我觉得,应当让校级领导去分管年级部,加强责任管理。要明确分管领导要负什么责任,年级部领导要负什么责任。从而,责任到人,形成一种责任机制。

鉴于此,要想获得教育教学的成功,就必须强化年级部管理。就年级部来说,最重要的是要重视过程管理。没有过程,就没有结果。没有好的过程,就不会有好的结果。要定期检查备课笔记,让每个教师都认真准备每一节课。要实行随堂听课制度,让每个教师都上好每一节课。要定期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及时了解学生的迫切愿望。要定期进行问卷调查,努力掌握各科的教学情况。要正常进行巡查制度,随时把握教学的新动向。其次要加强教科研究。因为教科研究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提升教学水平的核心。教育上,应定期组织专家讲座,不断引进先进理念;应定期举办经验交流会,努力提高理论水平;应按时召开情况分析会,及时解决存在问题。教研上,要以备课组为单位,定期开展教研活动;要建立主备课制度,正常进行主备课活动。力图发挥众人的智慧,形成集体的力量。再次要强化教师管理。不论是教育,还是教学,教师都是关键之中的关键,核心之中的核心。所以,只有管理好教师,才能就赢得教育教学的成功。具体地说,要运用激励机制,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要建立教师业务档案,详细记录他们的业绩。要加大奖励力度,对于成绩显著者要大奖特奖。同时,对于工作不认真的要批评教育,甚至给予适当的经济处罚。末次要坚持值班制度。应该说,学生有一定的自觉性,但他们的自觉性毕竟也有个限度。有人值班与无人值班,效果是大不一样的。比如说,有人值班,学生就能按时上、下早读和晚自习,其效果肯定会有所提高;但如果无人值班,就可能晚5分钟上,提前5分钟下,其效果必然会有所降低。又如,有人值班,中午静校时间,学生就能休息好;但无人值班,教室里就可能乱哄哄的,必然影响休息效果。

作为学校,最为核心的是要培养干部。要想搞好年级部管理,必须有一支精干的领导队伍。没有一支精干的领导队伍,管理水平就不会提高,高质效益就不会产生。而要想培养干部,必须从基础抓起。通常的办法是,采用培训与自学相结合的办法,组织有关人员学习管理理论,提高他们的管理认识,提升他们的理论水平。再者要授予特权。要给年级部一定的人事权。像高三年级部,对人事就应有挑选、退换的权力。也就是说,在学期开始,可以由高三年级部在全校任意挑选教学人员;在学期中途,对不适应高三教学的人员可以进行退换。再者,就是财权。要给年级部一定的资金,作为奖励资金。用于奖励进步快的班级,奖励进步大的学科,奖励辅导成果大的教师。再就是要加强指导。要论管理经验,校级领导应该胜过年级部。所以,应当充分利用管理资源,发挥校级领导的优势。具体一点,就是应当让校级领导分管年级部,加强对年级部的指导:一是指导年级部的教育教学工作,二是要对年级部领导进行传帮带。进而,避免决策失误,提高管理效益。当然,要想指导得当,校级领导必须深入实际,深入调查研究。没有这一条,指导就难免会失误。最后是要强化考核。要想强化考核,就必须制定对年级部的管理办法,制定对年级部的考核条例。要明确年级部应达到什么目标,应达到什么要求。目标必须明明确确,要求必须清清楚楚。对年级部领导的考核,应以整个年级的成绩来考核,顶多只参考所任班级的成绩;应让他们与整个年级荣辱与共,成败相依。

实施年级部管理,是个新生事物。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存在着种种问题。但面对种种问题,不能听之任之。而应当以积极的态度,进行深入的研究;力图完善它的理论,健全它的体制。必须采取切实的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使年级部管理越来越好,效益越来越高。

写开封府作文 篇3

暑假,我到六朝古都开封进行研学旅行,观看开封府后,感慨良多。

开封府有一块碑,上面镌刻了北宋建隆元年到崇宁四年,共140余年坐镇开封府的183个府尹的姓名与任期。可是,在碑上却找不到大名鼎鼎的倒坐南衙开封府的包青天——包拯的名字。原来,包拯因受老百姓的爱戴,他的名字被世世代代前来瞻仰的老百姓抚摸,天长日久,镌刻他名字的地方竟被老百姓的手指摸出了一个坑,因而找不到包青天的大名。虽然碑上没有他的名字,但他的名字却深深地刻在了老百姓的心中。包拯在碑上“隐姓埋名”,老百姓的手指却依然年年在那个坑里触摸,崇敬之情年年覆盖其上,更让他在人民的心中永垂不朽。

看着包拯“隐姓埋名”的碑,我不由得想起家乡——亳州的花戏楼(山陕会馆),里面的岳王祠前跪着两具铁铸人像,这两具铁铸跪像就是大奸臣秦桧和他的老婆王氏。他们跪在那里,为自己的罪恶赎罪。到花戏楼游玩的人,不知有多少人在他们的头上、身上吐唾沫,甚至随意踢打,以至于王氏的乳房竟然被摸的锃明透亮。那一口口唾沫记录着他们的罪恶史,洗不掉,抹不去,遗臭万年。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是清朝一位徐氏女子对岳飞和秦桧夫妇功罪的一针见血的评判。而那副讽刺对联:“咳!仆本丧心,有贤妻何至若是?啐!妇虽长舌,非老贼不到今朝!”更是对他们恰当的点评。最有意思的是清朝乾隆时期,秦桧的一个后代叫秦涧泉,他高中状元后,同诗友相约一起到杭州游览西湖。在岳王坟前,看见铁铸的秦桧夫妇跪像周身都是秽物,深感尴尬。诗友们还戏谑他是秦桧的后裔,非要让他写副对联以记此游。秦涧泉略一思忖,挥笔立就:“人自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不知九泉之下的秦桧听到这幅对联作何感想。

由这些历史人物,我不由得想到小品演员范伟的一句话:“做人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写开封府作文 篇4

早上六点半,我就得起来,为什么呢?去开封的清明上河园呗!据我预测,今天肯定有好也有坏。要论坏,坐车又该晕车了;要论好,今天去玩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我们先搭了B18路公交车,又坐了出租车,又搭了旅游车,中间还都险些晕车。

终于到了开封,我们顺利地抵达了清明上河园。那的龙亭湖真是美呀!湖水清澈见底,在阳光的照射下,湖面波光粼粼。我们买票后,公园里有许多穿着宋人衣服的人,由此可见,这个清明上河园里讲的是宋代的事啦!果然不出我所料,妈妈说是宋朝一位叫张择端的人画的清明上河图,后来人们通过放大比例而建的清明上河园,真是“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啊!

我们观赏了趣园、水上傀儡馆、水车园、民俗街等诗情画意的地方,还看了高跷、王员外招婿、斗鸡等精彩的节目。它们都令我大开眼界,大吃一惊,同时也学到了许多历史知识。

今天的收获真大啊!

写开封府作文 篇5

暑假,我和家人一起去了河南。

中原之行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八朝古都开封市内的“开封府”。

我们早早就起床从洛阳赶往开封,高速公路沿途风景优美。到了开封,匆匆吃过了午饭,一家人便往“开封府”赶去。

城楼上,我看见了宋代书法家蔡襄题写的“开封府”匾额,让人肃然起敬。

府门两旁的一对石狮子也透露出以包公为代表宋代司法的清正廉明。伴随着阵阵升堂鼓声,我们走进了正厅院。

正厅院里有块巨石,叫“戒石铭”。镌刻“公生明”,提醒当时的官员只有公正,一心为国,才能清正廉明。正厅传说是包公审案的大堂。堂前看到“龙头”“虎头”“狗头”三口铡刀,联想起当年包公怒铡陈世美,令人毛骨悚然。

沿着小路走,我们到了清心楼,

清新楼是“开封府”最高的建筑。原是观察整个京城火情的瞭望台。在这里可以俯瞰整个开封府,仿佛我回到几百年前。

走到“开封府”一侧的碑亭,导游给我们讲述了一段宋朝的历史。

原来,现在的“开封府”是1999年为纪念包公千年诞辰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古代的“开封府”已在此地下埋藏好几百年了。姥爷跟我说:“黄河以前经常发洪水,过去没有防洪设备,开封府被淹了好几次,只有新中国,黄河的水患才得到根治”。

参观“开封府”让我重新认识了包拯、范仲淹、苏轼等一大批宋代杰出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们都在此任职。这让我更加愿意通过文学作品了解古代历史,相信他们梦想的公平世界一定会在我们的新时代实现!

写开封府作文 篇6

猫鼻头,是一块从海崖崩落后滚到海边的珊瑚礁岩,为恒春半岛向巴士海峡延伸而出的突兀点,与鹅銮鼻形成台湾最南的两岬角。猫鼻头公园,位于恒春半岛的西南岬,介于台湾海峡和巴士海峡的交界处,为典型的珊瑚礁海岸侵蚀地形。蚀景神,礁景奇,海景壮;令人耳目一新,叹为观止。dsBJ1.cOm

从停车场出来,经过商店街,越过游客中心,便进入广场。在广场旁边,有一幅“猫鼻头公园平面图”。端详平面图,便可看到多样的蚀景:前往东南,群礁最显眼。海岸绵延漫长,珊瑚成群隆起。自群礁向南行,海蚀沟最突出。说起海蚀沟,应是由隆起的珊瑚礁迎风面形成的长条沟槽,经海浪沿礁石破裂面侵蚀拍打使裂隙渐宽形成的。从海蚀沟向西南走,海蚀洞最显著。所谓海蚀洞,当是海浪常在滨线高度,沿脆弱易崩或节理发达处深入侵蚀造成的。由海蚀洞走向东南,海蚀壶穴最出名。探究成因,壶穴该是石粒进入海蚀平台表面凹穴,在海水带动下钻蚀使其日渐扩大生成的。经壶穴向西,走过眺望台,到达观景台;在观景台南边,崩崖最壮观。说起崩崖,有一首诗:长年累月风雨打,烈风无断竭无暇;崖壁渐见裂缝罅,不支崩溃向下垮。按科学说法,崩崖是岩层因雨水顺着岩缝流下溶蚀底部,受海水侵蚀与重力影响沿着崖边向下滑动崩落。凝视地图,深入思考:鬼斧神工,蚀景神妙。

看完平面图,沿着水泥步道,走到顶端;再沿着石阶,爬上悬崖,登上眺望台。听介绍,猫鼻头公园,有许多奇异礁石:有情H石和L方石,有蜂窝石与烛状石,还有豆腐石同蕈状岩。但最最重要的,是那块外形像蹲伏猫咪的珊瑚礁石。抬头向前,俯视东南:紧靠岩岸旁边,有一块黝黑的珊瑚礁石;它呈东北走向,伸入到海中,任凭海浪冲击。稍加想象,略加联想:那块突出的`珊瑚礁岩,真像一只小猫蹲踞海边;最东边为猫头,中间为猫身,最西边为猫尾。细细观赏,深入体会:嘴巴向上,似有咪咪叫声;耳朵竖起,像听天籁声音;鼻头浑圆,正向深海努去。脸部略微左向, 好似小猫跃至海边,突然停下;又好像回过身来,向你俏皮浅笑。身子蜷缩一团,好像有些弓起;毛色如同珊瑚礁石,黝黑而柔软。尾巴翘起,像是奋力向前,奔跑不停;又像是俯冲到海边,戛然而止。在深蓝海面的映衬下,非常玲珑;在白色海浪的簇拥中,格外可爱。如此礁景,奇特无比;难怪名列恒春八景,有“猫岩峙海”之美誉。

走下眺望台,向西不远,便到了观景台。环顾四周,视野辽阔,万物入眼。向左边望去,隔着巴士海峡,东南边是鹅銮鼻,有一座高高的灯塔。向正前遥望,巴士海峡与台湾海峡交汇一起,波涛翻滚不停,海流变化万端。向右眺望,前方是台湾海峡:蓝天深邃,蓝波万顷,蔚蓝无比。举起望远镜,极目远望:天空苍苍,广袤无垠;大海茫茫,无边无际;海天一色,蔚为壮观。如此壮丽,令人心旷神怡,深深陶醉。居高临下,俯瞰近海:海岩交接处,海浪不断涌来,溅起一丈高的浪花,拍打着漆黑的珊瑚礁石,摩挲着黝黑的岩石棱角;可谓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让人感受到巴士海峡的涌动,体悟到台湾海峡的澎湃。变换角度,扫视近岸:海水边上,海藻多种多样,亭亭玉立,随波摇曳;海水之中,礁石高高隆起,嶙峋异常,漆黑如墨。看着漆黑珊瑚,忽发奇想:多棱珊瑚就好比爆发时的火山灰;最初时红红的,而后涌入大海,便淬去了火色,成了漆黑坚硬的岩石。放下望远镜,不禁感慨:天造地设,海景壮美。

走出景观台,回到停车场;登上汽车,闭目养神。回味刚才游览,不觉心头一热:猫鼻头,是岩浆的滚落,是地壳运动的恩赐。其美景,是风浪的斧凿,是风化侵蚀的杰作;是海天的玉成,是地质规律的造就。一言以蔽之,自然神奇,自然伟大。(215101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

写开封府作文 篇7

去年,徐江曾发表《中学语文“无效教学”的批判》的文章,随后,本人也发表了《对〈中学语文“无效教学”的批判〉的批判》的文章。近日,又在《人民教育》(、6)上读到了徐江《改造解读思维:从无效到有效》的文章;觉得他的文章无论是观点,还是论证,都存在不少问题,很有必要加以批判。

从他所作的批判来看,主要的有三点:

一是前提错误。因为徐江的文章,不论是标题,还是内容,都是以“中学语文无效教学”为前提的,或者说都是建立在“中学语文无效教学”的前提之下的。比如题目中的“无效”,指的就是中学语文教学无效。又如第一大标题中第一句,就直捷地讲“中学语文教学之所以出现无效”。再如第二大标题中的第一句,就直接地说“中学语文无效教学的第二个原因”。还有,第三大标题中的第二句,就明确指出要解决中学语文的“无效教学”,就要走向“有思维性解读”。而“中学语文无效教学”的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如果“无效教学”是指个别情况,那是可能存在的;但如果是指整体状况,那显然是错误的,或者说简直就是污蔑。具体批判,详见拙作《对〈中学语文“无效教学”的批判〉的批判》(发表于《中学语文》、11)。这里,就不再赘述。

二是阐述有误。徐江在批判中学语文教学时,阐述了“无效教学”的原因。严格地说,他的阐述都有些错误。比如说,他认为:中学语文教学之所以出现“无效”或者说“低效”甚至是“负效”现象,第一个原因就是语文老师解读思维活动层次低到文本解读水准线以下。且不说中学语文教学“无效”或者说“低效”甚至是“负效”前提的错误,也不说他以偏概全地指责全体语文老师的不对,只说说“解读思维活动层次低到文本解读水准线以下”,就足以说明他阐述的不正确。首先,“解读思维活动层次”是什么,“文本解读水准线”又是什么;徐江,你自己能说得清楚吗?如果你自己都说不清楚,那又能证明什么呢?其次,“低到文本解读水准线以下”,本身就是个病句。因为说“低于文本解读水准线”,那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说“低到文本解读水准线以下”,那就无法说清是多少了。

三是夸大其词。在徐江的文章中,有许多夸大其词的话,很有一点危言耸听的意味。概括起来,就是说话无时不走极端,用词无处不用其极。而有些事情,一旦走了极端,用了其极,就会走向反面,变成谬误。譬如说,徐江在讲到“无效教学”时,总是指整个中学语文教学;在讲到“低到文本解读水准线”时,总是指所有语文老师;在讲到“写作理论基本上是错误的”时,总是指全体语文老师;在讲到语文老师的解读思维活动与学生同一层次时,也总是指全部语文老师。这就难免有夸大其词的嫌疑。因为说有些语文老师有某种现象,这也许是正确的。但要是指全体语文老师,那是绝对错误的。说得不客气一点,那简直就是污蔑。还有,在讲到生成思维能力时,断言不能从老师那里摄入任何有效的成分。我认为,“不能摄入任何有效的成分”就说得太夸张,太绝对。总之,徐江就是喜欢走极端,搞绝对化;就是习惯于夸大其词,危言耸听。

就他所提的主张而言,重要的有三点:

第一是文不对题。题目是“改造解读思维”,但他在文中始终没有谈到“改造”问题。大家知道,“改造”,是就原有事物加以修改或变更;如果没有原有事物,那就无所谓“改造”。从题目“改造解读思维”来看,原来就有解读思维。否则,何以进行改造?但从大标题“走向有思维性的新解读”的意味来看,好像原来就没有思维性,也就是没有解读思维。如果原来就没有解读思维,那又凭什么进行改造?显然,大标题不能肯定题目,下文也不能证明中心。再如,第三个大标题下的三个小标题“哲学化解读”“比较式解读”“取独步解读”也都不属于“改造”。因为“哲学化解读”,用徐江的说法是换一换常规解读方式,尝试哲学解读。准确地说,是换成另一方式,是尝试新的方式,那当然不属于“改造”。再说,“比较式解读”“取独步解读”也不属于“改造”。因为前者是将“要讲的文本与有相应比较关系的文本作对照解读”,后者是“选取文本中独到之处加以分析”;二者都是解读的常见方式,谈不上有什么“改造”。如此说来,也就无所谓“从无效到有效”了。

第二是毫无新意。从大标题“走向有思维性的新解读”来看,似乎很有新意。其实,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因为大标题本身就不是什么新鲜玩意,没有任何新意。中学语文教学历来主张理性思维,提倡理性思考。特别在新课标里,强调发展思维,注重思维品质,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研究能力,重点关注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发展综合思考和理性思维的能力。从小标题“比较式解读”“取独步解读”来看,也没有多少新意。因为“比较式解读”是语文教学中的常规武器,是语文老师的常用方法;因而,它最为常见,最为普遍。“取独步解读”,就标题而言,好像有些新意。但一看内容,你顿时就会明白,原来就是分析独到之处,赏析文本的特色。只不过是说法不同而已,哪有什么新意?“哲学化解读”,表面上看,有点玄乎。但细细去看,就是用哲学的眼光,去揣摩文本的哲理。其实,平常语文解读也就是这么搞的;因而,也谈不上有什么新意。

第三是提法欠妥。文中有许多提法不尽妥当,很值得商榷。比如,徐江认为应“摒弃学生自明的解读”。学生自明的解读,为什么一定要摒弃呢?我觉得,不应该进行摒弃。而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该深入的进行深入,该升华的进行升华;让自明的`解读深入下去,升华起来。又如,徐江认为:让学生自己给自己讲,仍然是浪费教学资源,没有增加新的信息。其实,也并非如此。让学生自己讲,也可以增加语文信息。因为让学生自己讲,也是一种解读;确切一点说,是一种口语解读,或者说是一种体验性解读。众所周知,在新课程课型中,就有一种活动体验课,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解读。如果学生已经自明,那就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并力图通过体验来升华解读。所以,自明的解读在语文教学中不应否定,不宜摒弃;而应升华自明,扩大战果。因为再自明的东西,如果不扩大巩固,也难获得升华。

从他所作的论证来说,最重要的有三点:

首先,在标题上有交叉。前两个大标题“反思错误的解读”与“摒弃学生自明的解读”之间就存在着交叉现象。因为后者是前者产生的结果,或者说后者是前者推出的结论。二者之间并不是并列关系,因而不能并列。如果将第一大标题改为“杜绝老师错误的解读”,那就能与第二大标题构成并列关系;进而,形成二者之间的并列。但如此并列之后,仍不能跟第三大标题“走向有思维性的新解读”并列。因为第一二大标题是讲“反思错误的解读”,是讲造成“无效教学”的原因;而第三大标题是讲“走向有思维性的新解读”,是讲如何改进“无效教学”。所以,只有将一二大标题合并之后,才能跟第三个大标题并列。如此说来,只能设立两个大标题:“反思错误的解读” “走向有思维性的新解读”。但只设立两个大标题,又给人一种立足不稳的感觉。因为只有三足鼎立,才能更稳妥,更有力。而要想三足鼎立,就要再升华一步:诸如讲改进“无效教学”的关键或注意点之类。如果实在要保留“摒弃学生自明的解读”,那只能在“反思错误的解读”的大标题下,再分设两个小标题:“杜绝老师错误的解读”“摒弃学生自明的解读”。

其次,在推论上有错误。按理说,徐江学过逻辑,应该擅长推论;但事实并非如此。比如,徐江认为学生对“学习”的解释很有见地:“学”,接受知识;“习”,开始解作“练习”,后又改为“实践”。“学习”,就是“学”十“习”,即“接受了知识要实践”。这样的诠释不就切中了语文学习的弊端,指明了语文学习的改造方向吗?表面上看,说得很有道理。但稍一分析,就觉得推理不合逻辑。应该说,学生把“学习”诠释为“接受了知识要实践”没有错。但由此却推不出徐江的结论:这样的诠释不就切中了语文学习的弊端,指明了语文学习的改造方向吗?因为不止语文学习“接受了知识要实践”,数学学习、外语学习也应如此,物理学习、化学学习恐怕就更应如此。如此说来,还能说切中了语文学习的弊端,指明了语文学习的改造方向吗?依我看,顶多只能说切中了学习的弊端,指明了学习的改造方向。

末次,在照应上有矛盾。不管怎么说,写文章总要上下照应,前后一致,但徐江的文章却往往顾此失彼,前后矛盾。比如,在第三个大标题的第一节中,徐江认为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是无思维性的,要想解决中学语文的“无效教学”,就要走向“有思维性解读”。可在后面的论述中,又说“这种解读要比讲什么‘回归自然’‘亲近自然’不是更有思维性吗?”粗粗地去看,没有什么矛盾之处,但如果细一分析,就觉得与前面的论述相矛盾。因为这句话肯定了“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解读是有思维性的,否则,他的解读则何以更具思维性。也就是说,现行解读本身就具有思维性。既然现行解读就具有思维性,那为何又要“走向有思维性”呢?显然,此处论述与前面的论述相矛盾。真的搞不懂,一个堂堂的大学教师竟然出这样的洋相,实在不敢让人恭维。

就他本身的素养来谈,不外乎三点:

一、对语文教学一知半解。徐江多次撰文批判中学语文教学,认为中学语文是无效教学。其实,他根本就不甚精通中学语文教学,至少说对中学语文教学不甚了解,或者说对中学语文教学知之甚少。比如教学《〈宽容〉序言》,他认为,不能讲“贫穷、落后、反动的根源在无知、愚昧、闭塞”“历史的进步要靠知识的进步,靠真理的发展”“人类追求真理的努力是不可阻挡的”“真理是一定要发展的”“探索者、先驱者是可敬的”,而应把“无知山谷村民的经历看作是一个小社会历史过程的缩影,分析它动态生成过程所蕴涵的意义及其所昭示的运动法则”。我认为,要想讲清后者,首先必须讲明前者。因为文本本身就很艰深,前者本来就很难理解;如果没有弄懂前者,就想弄懂后者,那恐怕是绝无可能的。如果还不相信,那请拿自己的孩子来试试。再说,中学语文教学讲究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高一学生解读与对高二学生解读,那肯定会有所不同的。此外,他的中学语文教学理念也是很落后的。他说,要穷尽所“能”,挑出最有用的告诉学生。从“告诉”来看,他的理念就不先进。因为“告诉”是意味着“灌”,而“灌”是不能发展思维的。

二、对写作理论研究不深。徐江自视有自己的写作理论,常用自己并不成熟的写作理论来衡量中学语文。但稍一分析,就觉得他的写作理论见解偏颇,错误百出。比如,他对传统的论证定义提出了批评。他认为: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观点的过程,不但对论证作了错误的解释,而且还错误地把论据在论证中作用规定为“证明”。其实,传统的解释未必就错误。请看《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论证是引用论据来证明论题真实性的过程。虽说论题与观点不完全一致,但围绕论题的核心是论点。特别是解释中用了“证明”一词,也就是将论据的作用规定为“证明”。因而,论证的解释未必就错到哪里。所以,不能以一己之见来衡量公理,否定公论;即使一己之见不错误,也顶多是一家之说。再者,他主张:论证是指论者阐明主张是什么以及自己持论和别人接受之理由。请问:“阐明主张是什么”与“自己持论和别人接受之理由”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按照“以及”一词,可确认它们是附带关系。但事实上,“自己持论和别人接受之理由”是用来证明“主张是什么”的。它们又怎么能处于“附带”的地位呢?从这里可以看出,徐江老师对写作理论并没有多少研究,至少说没有多少精辟之见。

三、他对论文写作不甚精通。其一,文无定法,这是起码的写作理论。可徐江却无视这一点。他说,假如要证明“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那么就要从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特别是近代史看中国人民怎样与天斗、与地斗,尤其是着眼于反抗外强压迫不屈不挠的悲壮斗争写起。一定要这么写吗?我看不一定。其二,托物言志,这也是基本的写作方法;可徐江却偏偏要提出批评。他认为将《游褒禅山记》分析为“借此议论”“借景喻理“借物抒情”,是用错了“借”字,是颠倒了事情本末的关系;应是先有事而后有思,后之“思”是对前之“事”的省悟。其实,写作总要表达中心,抒发感情。而要表达中心,抒发感情,就记叙文而言,不会直接说出来,必须依托事物,借助记事。“事”虽不是纯粹的“工具”,不是纯粹的“由头”;但记叙文总是借“事”生发议论,表达情感。所以,讲“借”,并没有错。退一步讲,即使删除《游褒禅山记》文后的议论,仍然还是借助描述表达“人生奋进”的道理,表达“人生如探山”的哲理,表达“悔其随之,不得极乎游之乐也”的感叹。其三,不能以例代证,这也是写作的基本常识。可徐江却习惯于列举很长的例子。如果将他文中的例子去掉,那文章的内容就所剩无几了,而且例子往往是他对文章的一己之见,硬是把它强加到观点下面,并不能证明观点。

因此,建议徐江继续进修语文,学点逻辑,提高素养,提升水平。不要不懂装懂,对中学语文指手画脚;不要粗知皮毛,就对中学语文哇哇乱叫。如果实在要对中学语文发表意见,那最好先到中学里呆上五六年,亲自从事语文教学;而后再来评价中学语文,到那时也许会更实际一点,更客观一些。同时,建议徐江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因为以我为中心,以我为标准,用我来衡量别人,用我来判定中学语文;那自然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得出错误的结论。最后,还想提醒徐江一句: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解决好中学语文的教学问题,全靠我们语文老师自己。

写开封府作文 篇8

应该说,美国作家梭罗的《神的一滴》写得还是不错的:它既具有一种自然风光的美,又具有一种人格魅力的美。它不仅表现了瓦尔登湖的美丽与神韵,而且还体现了作者独特的理解与沟通。但是,《神的一滴》还算不上尽善尽美。据我看来,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果用完美作标准的话,还必须进行认真的修改。

从语法上看,主要有三点:一是搭配不当。比如:(1)湖是自然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稍作分析,就能抽出句子主干--“湖是姿容”;显然,主宾搭配不当。而要想主宾搭配得当,可以删去“姿容”,也可以将“是”改为“具有”,还可以将“姿容”移到“是”前,变成“湖的姿容”。但根据原文语境,宜于删去“姿容”。因为删去“姿容”,不仅可以强调“最美、最有表情”,而且可以照应后面的“它”(湖)。(2)这恶魔似的铁马,那震耳欲聋的喧嚣声已经传遍了全乡镇了。依愚之见,“喧嚣声”是可以传遍“全乡镇”的,但“铁马”却不能传遍“全乡镇”。也就是说,“铁马”与“传遍”不能搭配。如果将原句改为“铁马已经奔向全乡,喧嚣声已经传遍全镇”,那前后就搭配得当了。(3)而另一片林子已经拔地而起,在湖边蓬勃华丽地生长着。“华丽”是“美丽而光彩”,用它来修饰林子生长,不是很搭配,也不是很妥当。所以,宜于将它删去,变成“在湖边蓬勃地生长着”。二是成分赘余。例如:(1)我第一次划船在瓦尔登湖上游弋的时候。“划船”与“游弋”在语意上有重复。因为“游弋”是泛指在水中游动,而“划船”当然也是在水中游动。正因为如此,可以删去“划船”,也可以删去“游弋”。但两相比较,删去“游弋”更好。因为留下“划船”,语意更明确。(2)因为我拥有阳光照耀的时辰以及夏令的日月,我挥霍着它们。显然,有“日”就有“阳光”,“日”与“阳光”在意思上有重复。(3)仿佛二十多年来我并没有每天都和它在一起厮守一样。“厮守”中已经含有“在一起”之意,所以,宜将“在一起”删去。(4)其中毫无一丝一毫的虚伪。“毫无”就是“丝毫没有”,而“丝毫”与“一丝一毫”在意思上有重复。自然,应将“毫无”改为“没有”,或者改为“毫无虚伪”;但从协调来看,似乎前者更好,因为前者与上一句更和谐。三是语序不当。请考察下列句子:我的缪斯女神如果沉默了,她是情有可原的。“我的缪斯女神”放在关联词“如果”前,表示两个分句的主语相同,第二分句的主语可以省略。可第二句却用了主语“她”,并没有省略,显得不够规范。如果将“我的缪斯女神”移到“如果”之后,将“她”改为“那她也”,那全句也就没有什么问题了。当然,也可以不移动“我的缪斯女神”,只需将“她”改为“也”就可以了。

就逻辑而言,不外乎两个方面:第一是前后矛盾。譬如:(1)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它浓密突出的眉毛。应该说,用“森林蓊郁”来修饰“群山”,没有什么问题,但用它来修饰“山崖”就有问题了。因为“山崖”是“山的陡立的侧面”;它不可能有“森林”,更不可能“蓊郁”。如果用“森林蓊郁”来修饰“山崖”,那前后就会发生矛盾。而要想避免矛盾,可以有三种改法:第一种是删去“森林蓊郁”;第二种是将“山崖”移到“四周”之后,变成“四周的山崖和森林蓊郁的群山”;第三种是在“山崖”前加上“笔陡笔陡的”。但第一种改法干净利索,宜于取第一种。(2)对它,就算只有一瞥,也已经可以洗净现代繁华大街上的污浊和引擎上的油腻了。“已经”表示“事情完成或时间过去”,“可以”表示“事情可能或能够”。显然,二者之间相互对立,存在矛盾。所以,要想去除矛盾,要么删去“已经”,要么删去“可以”。但根据语境,宜于删去“已经”。因为只瞥一眼,讲能够洗净污秽是可以的,是比较实际的;但讲已经洗净污秽似乎太夸大了,太不现实了。第二是照应不周。例如下面两句:(1)因为我拥有阳光照耀的时辰以及夏令的日月,我挥霍着它们。从照应的角度来看,此句至少有三个问题:一是一直讲的是“在上午”,何来的“月”?二是“最宝贵的光阴”中,恐怕也不包括“月”。三是“我可以挥霍时辰”,但似乎不可以挥霍日月。因此,宜于将原句改为“我拥有耀眼的阳光和宝贵的时辰”。(2)把瓦尔登湖岸上的树木和风景吞噬了。“树木”属于“风景”中的植物,“风景”自然也包括“树木”,二者属于属种关系,不能相互并列。换句话说,“风景”是个大概念,“树木”是个小概念,二者是包容和被包容的关系,不可能形成并列。所以,应当将“树木”删去,变成“把瓦尔登湖岸上的风景吞噬了”;但如果要突出“树木”,也可以改为“特别是树木”,放在“吞噬”的后面。

从连贯来看,大体上有两点:首先是衔接不紧密。请看下列四例:(1)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自己天性的深浅。单独看,没有什么问题。但联系前一句,就觉得有些问题。因为前一句的主语是“它”,而这一句主语是“望着它的人”,前后主语不一致,衔接不紧密。宜于删去“望着它的人”,将“自己”改为“观者”;这样,让“它”(湖)做主语,变成承前省略。(2)我宁愿把一天中最宝贵的光阴这样虚掷,我是富有的,虽然与金钱无关。稍稍细读,就会发现“虚掷”句与“我是富有的”之间缺乏联系,衔接不紧。如果在它们中间加上“即使这样”,在“我”后加上“也”,那就连贯多了,紧密多了。(3)这儿,去年冬天被砍伐了一片森林,而另一片林子已经拔地而起,在湖边蓬勃华丽地生长着。前边讲“去年冬天”,后边似乎应该将“而”改为“而现在”;这样,前后的意思才能连贯起来,衔接才能更为紧密。(4)这里像一个圆形剧场,水上可以演出山林舞台剧。根据上下文,“水上”最好改为“上面”。因为“水上”承接的`是“这里”,而“上面”承接的是“圆形剧场”。显然,后者比前者承接得更紧,衔接得更好。其次是称代不正确。比如下列两例:(1)它已经用肮脏的工业脚步使湖水浑浊了,正是它,把瓦尔登湖岸上的树木和风景吞噬了。从上下文来看,两个“它”都应指代“人”;因为用工业脚步使湖水浑浊的是“人”,吞噬“风景”的,特别是吞噬“树木”的也是“人”。所以,宜于将两个“它”分别改为“他们”。(2)它仍然顽强地生存着,还是我青春时代所见的湖水--它虽然有那么多的涟漪,却并没有一条永久性的皱纹。细读上下文,不难发现:第一个“它”代“湖”,第二个“它”代“湖水”。很显然,第一个“它”与第二个“它”称代不一致,第一个“它”与“湖水”所指也不一致。所以,宜将“湖水”改为“湖”,将第二个“它”改为“湖水”,将破折号改为句号。否则,就会造成指代上的混乱,带来理解上的错误;使人误认为两个“它”所指相同,指的都是“湖”。

就标点而言,有两种错误:第一种是破折号误用。譬如下例:我的缪斯女神如果沉默了,她是情有可原的--森林已被砍伐,怎能希望鸟儿歌唱?一般说来,破折号有四种用法:一表解释说明,二表话题转变,三表声音延长,四表列举分承。这里的破折号,既不表解释说明,又不表话题转变,也不表声音延长,更不表列举分承。它表的是因果关系,相当于一个“因为”。而破折号,似乎没有表因果的用法。所以,此句中的破折号用得不正确,宜于将它改为句号,并在句号后加上“因为”。第二种是逗号误用。请看下列三句:(1)我第一次划船在瓦尔登湖上游弋的时候,它的四周完全被浓密而高大的松树和橡树围着,有些山凹中,葡萄藤爬过了湖边的树,盘成一弯凉亭,船只可以在下面惬意地通过。这一句,前面讲的是湖的四周风景,后面讲的是有些山凹中的风景。如此说来,前后形成两个层次。所以,在“有些山凹中”前,宜于用分号。(2)现在,湖底的树干,古老的独木舟,黑qq的四周的林木,都没有了,村民本来是连这个湖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的,如今却想到用一根管子来把这些湖水引到村中去给他们洗碗洗碟了。很显然,这段文字前边先讲了一层意思,说的是湖的风景被破坏了,特别是林木被砍伐了。后面又讲了另一层意思,说的是圣洁的湖水被引去洗碗洗碟了。显然,前后是两层意思,而且还完整独立。所以,在“都没有了”的后面,应该用句号。(3)虽然伐木人已经把湖岸这一段和那一段的树木先后砍光了,爱尔兰人也已经在那儿建造了他们的陋室,铁路线已经侵入了它的边境,冰藏商人已经豪取过它的冰,然而,它仍然顽强地生存着,还是我在青春时代所见的湖水--它虽然有那么多涟漪,却并没有一条永久性的皱纹。显然,“然而”前是讲湖的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然而”后是讲湖仍然顽强地生存着。前后讲了两层意思,且形成了意思的转折。所以,为了体现两层意思,突出后一层意思,理应在“然而”前用分号,或者用句号。

此外,从段落结构来看,也有需要调整的。比如第三节与第二节末尾的三句话就应当合并。因为第二节末尾的三句话,讲的是林木被滥伐,与第三节讲湖水被乱用,同属于生态被破坏。而合并之后,第二节就更独立,只讲湖的风景特优美。第三节就更完整,专讲湖的生态被破坏。

猜你喜欢

(hm,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