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书笔记 > 导航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教学PPT内容

发表时间:2024-10-20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教学PPT内容(精品五篇)。

导语: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锐角三角函数说课课件”,供大家阅读和参考。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好友。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教学PPT内容 篇1

一、说课内容:

九年级数学下册第27章第一节的二次函数的概念及相关习题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基础上,来学习二次函数的概念。二次函数是初中阶段研究的最后一个具体的函数,也是最重要的,在历年来的中考题中占有较大比例。同时,二次函数和以前学过的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有着密切的联系。进一步学习二次函数将为它们的解法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径,并使学生更为深刻的理解数形结合的重要思想。而本节课的二次函数的概念是学习二次函数的基础,是为后来学习二次函数的图象做铺垫。所以这节课在整个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掌握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的方法,并了解如何根据实际问题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过程与方法:复习旧知,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经历二次函数概念的探索过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加深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心.

3、教学重点: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

4、教学难点:抽象出实际问题中的二次函数关系。

三、教法学法设计:

1、从创设情境入手,通过知识再现,孕伏教学过程

2、从学生活动出发,通过以旧引新,顺势教学过程

3、利用探索、研究手段,通过思维深入,领悟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函数?我们之前学过了那些函数?

(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

2.它们的形式是怎样的?

(y=kx+b,ky=kx ,ky= , k0)

3.一次函数(y=kx+b)的自变量是什么?函数是什么?常量是什么?为什么要有k0的条件? k值对函数性质有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复习这些问题是为了帮助学生弄清自变量、函数、常量等概念,加深对函数定义的理解,强调k0的条件,以备与二次函数中的a进行比较.

(二)引入新课

函数是研究两个变量在某变化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我们已学过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看下面三个例子中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例1、(1)圆的半径是r(cm)时,面积s (cm2)与半径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解:s=0)

例2、用周长为20m的篱笆围成矩形场地,场地面积y(m2)与矩形一边长x(m)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解: y=x(20/2-x)=x(10-x)=-x2+10x (0

例3、设人民币一年定期储蓄的年利率是x,一年到期后,银行将本金和利息自动按一年定期储蓄转存。如果存款额是100元,那么请问两年后的本息和y(元)与x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不考虑利息税)?

解: y=100(1+x)2

=100(x2+2x+1)

= 100x2+200x+100(0

教师提问:以上三个例子所列出的函数与一次函数有何相同点与不同点?

(三)讲解新课

以上函数不同于我们所学过的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我们就把这种函数称为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的定义:形如y=ax2+bx+c (a0,a, b, c为常数) 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

巩固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

1、强调形如,即由形来定义函数名称。二次函数即y 是关于x的.二次多项式(关于的x代数式一定要是整式)。

2、在 y=ax2+bx+c 中自变量是x ,它的取值范围是一切实数。但在实际问题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实际问题有意义的值。(如例1中要求r0)

3、为什么二次函数定义中要求a?

(若a=0,ax2+bx+c就不是关于x的二次多项式了)

4、在例3中,二次函数y=100x2+200x+100中, a=100, b=200, c=100.

5、b和c是否可以为零?

由例1可知,b和c均可为零.

若b=0,则y=ax2+c;

若c=0,则y=ax2+bx;

若b=c=0,则y=ax2.

注明:以上三种形式都是二次函数的特殊形式,而y=ax2+bx+c是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

判断: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哪些不是二次函数?若是二次函数,指出a、b、c.

(1)y=3(x-1)2+1 (2) s=3-2t2

(3)y=(x+3)2- x2 (4) s=10r2

(5) y=22+2x (6)y=x4+2x2+1(可指出y是关于x2的二次函数)

(四)巩固练习

1.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的和是10cm。

(1)当它的一条直角边的长为4.5cm时,求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2)设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Scm2,其中一条直角边为xcm,求S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

【设计意图】此题由具体数据逐步过渡到用字母表示关系式,让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2.已知正方体的棱长为xcm,它的表面积为Scm2,体积为Vcm3。

(1)分别写出S与x,V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子;

(2)这两个函数中,那个是x的二次函数?

【设计意图】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会很容易列出函数关系式,也很容易分辨出哪个是二次函数。通过简单题目的练习,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愉,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评价分析

本节的一个知识点就是二次函数的概念,教学中教师不能直接给出,而要让学生自己在分析、揭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增加对二次函数的感性认识,侧重点通过两个实际问题的探究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这种新的函数二次函数,进一步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对于最大面积问题,可给学生留为课下探究问题,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方法不拘一格,只要合理均应鼓励。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教学PPT内容 篇2

【高考要求】:

三角函数的有关概念(B).

【教学目标】:

理解任意角的概念;理解终边相同的角的意义;了解弧度的意义,并能进行弧度与角度的互化

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初步了解有向线段的概念,会利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表示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

【教学重难点】:

终边相同的角的意义和任意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

【知识复习与自学质疑】

一、问题

1、角的概念是什么?角按旋转方向分为哪几类?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角分为哪几类?与 终边相同的角怎么表示?

3、什么是弧度和弧度制?弧度和角度怎么换算?弧度和实数有什么样的关系?

4、弧度制下圆的弧长公式和扇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5、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是什么?在各象限的符号怎么确定?

6、你能在单位圆中画出正弦、余弦和正切线吗?

7、同角三角函数有哪些基本关系式?

二、练习

1.给出下列命题:

(1)小于 的角是锐角;

(2)若 是第一象限的角,则 必为第一象限的角;

(3)第三象限的角必大于第二象限的角;

(4)第二象限的角是钝角;

(5)相等的角必是终边相同的角;终边相同的角不一定相等;

(6)角2 与角 的终边不可能相同;

(7)若角 与角 有相同的终边,则角( 的终边必在 轴的非负半轴上。其中正确的命题的`序号是

2.设P 点是角终边上一点,且满足 则 的值是

3.一个扇形弧AOB 的面积是1 ,它的周长为4 ,则该扇形的中心角= 弦AB长=

4.若 则角 的终边在 象限。

5.在直角坐标系中,若角 与角 的终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则角 与角 之间的关系是

6.若 是第三象限的角,则- , 的终边落在何处?

【交流展示、互动探究与精讲点拨】

例1.如图, 分别是角 的终边

(1)求终边落在阴影部分(含边界)的所有角的集合;

(2)求终边落在阴影部分、且在 上所有角的集合;

(3)求始边在OM位置,终边在ON位置的所有角的集合

例2.(1)已知角的终边在直线 上,求 的值;

(2)已知角的终边上有一点A ,求 的值。

例3.若 ,则 在第 象限

例4.若一扇形的周长为20 ,则当扇形的圆心角 等于多少弧度时,这个扇形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迁移应用】

1、经过3小时35分钟,分针转过的角的弧度是 ,时针转过的角的弧度数是 ?

2、若点P 在第一象限,则在 内 的取值范围是 ?

3、若点P从(1,0)出发,沿单位圆 逆时针方向运动 弧长到达Q点,则Q点坐标为 ?

4、如果 为小于360 的正角,且角 的7倍数的角的终边与这个角的终边重合,求角 的值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教学PPT内容 篇3

一、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

1、本课内容在教材、新课标中的地位和作用

《锐角三角函数的简单应用》是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六节的内容。本节课是《锐角三角函数的简单应用》的第三课时,是继前面学习了三角函数应用中的有关旋转问题和测量问题后的又一种类型的应用:即有关工程中的坡度问题。三种类型的问题只是问题的背景不同,其实解决问题所用的工具都相同,即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因此本节课沿用前两节课的教学模式。直角三角形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几何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是研究其他图形的基础,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锐角三角函数的简单应用》是解直角三角形的延续,渗透着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转化思想。因此本课无论是在本章还是在整个初中数学教材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关于锐角三角函数的简单应用,《数学新课程标准》中要求:运用三角函数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考纲中的能级要求为C(掌握)。

2、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新知的障碍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经历过了建立三角函数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了一定的解题技巧和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由于坡度问题涉及梯形的有关性质和解题技巧,而学生对此遗忘严重,再次面对梯形的问题情境,会产生思维上的障碍。另外坡度问题的计算较复杂,而学生的计算能力较弱,计算器使用不熟练,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还没记牢,这些对整个问题的解决都会起到延缓的作用。

二、目标的设定

基于以上分析,将本节课教学目标设定为:

1、应用三角函数解决有关坡度的问题,进一步理解三角函数的意义。

2、经历探索实际问题的求解过程,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应用。

3、经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在独立思考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不断克服困难,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1、重点:有关坡度问题的计算。

确立依据:坡度问题是很现实的实际问题,是应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很好的素材,也是中考的重要内容,但坡度问题的计算量较大,学生计算能力又很弱,所以很容易出错。故将本节课重点设为:有关坡度问题的计算。

2、难点:建立直角三角形模型,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确立依据:从认知规律看,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直角三角形的应用题型较多,有关坡度问题的情境学生又不是很熟悉,而且含有很多专有名词,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导致建立直角三角形模型上可能会有困难,从而不能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故将本节课难点设为:建立直角三角形模型,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四、教法设计

1、教学结构及教学基本思路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一个关于坡度的实际问题,本节课采用研究体验式教学,通过问题情境自然引入新课,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究、拓展,体验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体会数学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提高解题能力,培养数学建模意识,通过课堂练习巩固知识。具体思路如下:

⑴ 出示问题情境,让学生了解坡度与坡角的关系,为后继解题排除知识的干扰。

⑵ 探究:出示问题1,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先分析解决,体会实际问题的解决需要建立数学模型来刻画实际问题。

⑶ 拓展与延伸:对问题1进行变式、拓展,要求学生先画出示意图后再分析。

⑷ 课堂练习,及时巩固新知。安排两道简单的练习题供学生独立解决。

⑸师生共同总结,完成本课

2、重、难点的突破方法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炼新概念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必要的准备,降低问题1的思维量;通过让学生主动经历探索问题解决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例题教学,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纠正;通过课堂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现本节课的重点。

通过引导学生审题、画图分析,教师师生点拨,逐步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帮助学生根据需要作出辅助线,从而将梯形中的计算问题化归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通过在问题1教学后引导学生加以总结:梯形、斜三角形的高时将其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辅助线。解直角三角形本质上是解边角关系,其他几何图形的边角关系问题也可以通过作辅助线化归为解直角三角形来解决。通过让学生说思路、写过程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合作与交流,达成学生对疑难问题的理解与解决,从而突破难点。

3、教辅手段的使用

本节课主要运用讲学稿、小黑板、计算器等一些简易媒体辅助教学,以提高课堂容量,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施展空间。

4、导入和过渡设计

由于问题1的情境学生不是很熟悉,含有很多专有名词,学生理解起来要花费较多时间,会让部分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学习新课的信心。因此本节课由关于坡度的实际问题情境引入几个新概念,为后面对问题的探究做好准备,同时也能自然导入新课。接下来的探究活动,通过巧妙设计问题串,为学生思考作好铺垫。问题1解决后,对问题1进行简单的变式训练,问题解决后,由学生总结有关坡度问题的解决策略。接着是对问题1的拓广与延伸,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应用三角函数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体会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更深刻地认识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完上述内容之后安排两道课堂巩固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检测、补标。最后师生共同小结完成本课。各个环节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5、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应用题对学生来说是难点,课标对这一节的内容要求不高,由于学生在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上有较大差异,为了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堂,因此本节课上有针对性地设计了各层次学生问题,比如问题情境中的坡度问题、课堂练习1,问题1中设计问题串,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学生感到困难的计算,让学生自己体验,同时选能力较强的学生上黑板书写解题过程,供其他学生学习、参考。适时地安排了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带动每个同学参与学习。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把对问题的思考、分析交给他们,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另一方面也能锻炼他们的能力。通过拓广与延伸,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进一步探索,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五、学法设计

1、学生学习本课应采用的方法

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指导。我采用以下的学习方法:

(1)、让学生在做中学,使学生动起来,大胆表述、质疑,让学生自主分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历观察、探究、建立数学模型等活动,达成对问题的更深理解。

(2)、分组讨论、交流,努力营造自主探究、协作互动的课堂氛围,达成对疑难问题的理解、解决。

(3)多给学生写的机会,在书写过程中感受知识的应用,提高解题的规范性和正确率。

2、培养学生能力应采用的方法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为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能力,得到真实的学情反馈,本节课上能让学生说的就让学生说,能让学生做的就让学生做。特别是本节内容,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解题技巧,但还不成熟;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要进一步加强。因此教师要把课堂放手让给学生,多让学生上黑板板演,并引导大家点评、发现问题。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与学习能力。

3、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使学生经历观察、交流等探索过程。并通过追问与设计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在解解决实际问题的任务中发现了新问题,并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索、交流,在思考中产生新认识,获得新的提高。在突破难点的同时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享受成功的喜悦。

六、作业设计

根据不同层次学生设计各层次作业,作业要体现梯度、针对性。

1、课堂练习:课堂上完成,师生点评;

2、课后巩固:供学生课间完成;wWw.dsbJ1.coM

3、课时作业:另发。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教学PPT内容 篇4

教材分析:

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高中阶段不仅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同时还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高中阶段更注重函数模型化的思想。

教学目的:

(1)通过丰富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2)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

(3)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4)能够正确使用“区间”的符号表示某些函数的定义域;

教学重点:

理解函数的模型化思想,用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

教学难点:

符号“y=f(x)”的含义,函数定义域和值域的区间表示;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复习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强调函数的模型化思想;

2.阅读课本引例,体会函数是描述客观事物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的思想:

(1)炮弹的射高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

(2)南极臭氧空洞面积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

(3)“八五”计划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

3.引导学生应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述各个实例中两个变量间的依赖关系;

4.根据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判断各个实例中的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是函数关系。

二、新课教学

(一)函数的有关概念

1.函数的概念:

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function)。

记作:y=f(x),x∈A

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domain);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x∈A}叫做函数的值域(range)

注意:

○1“y=f(x)”是函数符号,可以用任意的字母表示,如“y=g(x)”;

○2函数符号“y=f(x)”中的f(x)表示与x对应的函数值,一个数,而不是f乘x

2.构成函数的三要素:

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

3.区间的概念

(1)区间的分类:开区间、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

(2)无穷区间;

(3)区间的数轴表示

4.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讨论

(由学生完成,师生共同分析讲评)

(二)典型例题

1.求函数定义域

课本P20例1

解:(略)

说明:

○1函数的定义域通常由问题的实际背景确定,如果课前三个实例;

○2如果只给出解析式y=f(x),而没有指明它的定义域,则函数的'定义域即是指能使这个式子有意义的实数的集合;

○3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要写成集合或区间的形式

巩固练习:课本P22第1题

2.判断两个函数是否为同一函数

课本P21例2

解:(略)

说明:

○1构成函数三个要素是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由于值域是由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决定的,所以,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即称这两个函数相等(或为同一函数)

○2两个函数相等当且仅当它们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而与表示自变量和函数值的字母无关。

巩固练习:

○1课本P22第2题

○2判断下列函数f(x)与g(x)是否表示同一个函数,说明理由?

(1)f(x)=(x-1)0;g(x)=1

(2)f(x)=x;g(x)=

(3)f(x)=x2;f(x)=(x+1)2

(4)f(x)=|x|;g(x)=

(三)课堂练习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

(2)

(3)

(4)

(5)

(6)

三、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从具体实例引入了函数的的概念,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述了函数的定义及其相关概念,介绍了求函数定义域和判断同一函数的典型题目,引入了区间的概念来表示集合。

四、作业布置

课本P28习题1.2(A组)第1—7题(B组)第1题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教学PPT内容 篇5

一、基础知识回顾:

1、仰角、俯角

2、坡度、坡角

二、基础知识回顾:

1、在倾斜角为300的山坡上种树,要求相邻两棵数间的水平距离为3米,那么相邻两棵树间的斜坡距离为 米

2、升国旗时,某同学站在离旗杆底部20米处行注目礼,当国旗升至旗杆顶端时,该同学视线的仰角为300,若双眼离地面1.5米,则旗杆高度为 米(保留根号)

3、如图:B、C是河对岸的两点,A是对岸岸边一点,测得∠ACB=450,BC=60米,则点A到BC的距离是 米。

3、如图所示:某地下车库的入口处有斜坡AB,其坡度I=1:1.5,

则AB=

三、典型例题:

例2、右图为住宅区内的两幢楼,它们的高AB=CD=30米,两楼间的距离AC=24米,现需了解甲楼对乙楼采光的影响,当太阳光与水平线的夹角为300时,求甲楼的影子在乙楼上有多高?

例2、如图所示:在湖边高出水面50米的山顶A处望见一艘飞艇停留在湖面上空某处,观察到飞艇底部标志P处的仰角为450,又观其在湖中之像的俯角为600,试求飞艇离湖面的高度h米(观察时湖面处于平静状态)

例3、如图所示:某货船以20海里/时的速度将一批重要货物由A处运往正西方的B处,经过16小时的航行到达,到达后必须立即卸货,此时接到气象部门通知,一台风中心正以40海里/时的速度由A向北偏西600方向移动,距离台风中心200海里的圆形区域(包括边界)均会受到影响。

(1)问B处是否会受到台风的影响?请说明理由。

(2)为避免受到台风的影响,该船应该在多少小时内卸完货物?

(供选数据:=1.4 =1.7)

四、巩固提高:

1、 若某人沿坡度i=3:4的斜坡前进10米,则他所在的位置比原来的位置升高 米。

2、如图:A市东偏北600方向一旅游景点M,在A市东偏北300的公路上向前行800米到达C处,测得M位于C的北偏西150,则景点M到公路AC的距离为 。(结果保留根号)

3、同一个圆的内接正方形和它的外切正方形的边长之比为( )

A、sin450 B、sin600 C、cos300 D、cos600

3、如图所示,梯子AB靠在墙上,梯子的底端A到墙根O的距离为2米,梯子的顶端B到地面的距离为7米,现将梯子的底端A向外移动到A,使梯子的底端A到墙根O的距离等于3米,同时梯子的顶端B下降至B,那么BB( )(填序号)

A、等于1米B、大于1米C、小于1米

5、如图所示:某学校的教室A处东240米的O点处有一货物,经过O点沿北偏西600方向有一条公路,假定运货车辆形成的噪音影响范围在130米以内。

(1)通过计算说明,公路上车辆的噪音是否对学校造成影响?

(2)为了消除噪音对学校的影响,计划在公路边修一段隔音墙,请你计算隔音墙的长度(只考虑声音的直线传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