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书笔记 > 导航

初中语文教学教案设计

发表时间:2024-10-15

初中语文教学教案设计。

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语文教案设计(精选1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教学教案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一、简要复述小说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梳理小说故事情节,理解“心声”的含义。

三、分析和评价小说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品析人物描写特别是心理活动描写方法的作用。

学习重点:

在熟悉小说情节的基础上理解“心声”含义,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

分析和评价小说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品析人物描写特别是心理活动描写方法的作用,学习运用心理活动描写写人物。

学习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在成长过程中有什么想对爸爸妈妈说的呢?(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今天,我们来聆听一下别人的心声。(板书课题)看到标题,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呢?(学生发言:谁的心声?什么心声?为什么有这样的心声?心声有没有实现?)

二、感知心声

1、介绍作者—黄蓓佳

2、检查预习。

3、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指导学生抓住事件的时间变化和地点的转换等关键词句提取信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快速浏览课文,提取故事主要情节进行复述。(300字以内)

三、解读心声

1、探讨:文章取名为“心声”,你认为主要表现谁的心声?(学生很容易明确:李京京)那么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要求学生结合文中具体语句谈自己的依据或感悟。)仅仅表达的是李京京的心声吗?

铺垫问题一: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李京京特别想在公开课上朗读《凡卡》?

铺垫问题二:李京京为什么这么想读这篇课文?(提示学生在文中寻找相关语句)

2、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学生可能会从文中找些语句。如有学生会找“……凡卡,不知怎么,总缠在他的心上……”“跟凡卡信里写的多像多像啊!……”正因为京京与文中的凡卡有着相同的不幸,有着相同的向往,凡卡的遭遇引起了他的强烈共鸣,所以渴望朗读这篇小说,表现了京京对亲情、友情的渴望,并想通过朗读的方式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因为每个人都有倾诉的欲望,正如文中所言:“……而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地念出来,吐出来。”

3、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可以归纳出对“心声”的理解。

如:大家讨论下“心声”的含义有哪几层?(提示:本课以“心声”做标题,作者描述了什么人的心声?怎样的心声呢?)

明确:

“心声”的含义:

①深埋在京京心底的亲情、友情

②京京渴望表达自己内心感情的愿望

③作者借此呼吁教育者要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期望

四、说一说,感悟心声

1、《万卡》为什么那样打动李京京?你从中得到有关文学欣赏方面的哪些启示?

2、这篇文章触及了当前教育中的某些现象,你对这些现象有什么看法?

启示一:要融进小说中去,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才能深入理解作品。

启示二:要从小说中出来,从生活中发现小说,从小说中理解生活。

初中语文教学教案设计 篇2

【教学目的】

1、学生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训练学生学会表达自己观察后的感受。学会景物描

3、自学本文的生字新词,会用“柔和”、“静寂”造句。有表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三段。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自学生字,理解生词的意思;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第一教时:

1、出示课题:

《繁星》的“繁”是什么意思?形容很多星星的词你知道的还有哪些?

2、你知道这篇文章是写什么的记叙文?你曾读过哪些写景物的文章?

3、先看看课后练习一,带着这个问题听老师范读课文,边听边用……划出有关写在什么时间、在哪些地方看星天的词语。

4、(放幻灯①)让学生看着画面描述。板书:月夜

5、(放幻灯②)让学生看着画面描述。板书:星天

6、读文章的第一句,看看这句话中用了哪些词把这两幅画面连接起来了,哪个词用得最妙?

板书:爱但也爱

7、朗读总起句

8、接着文章写“我”在什么时间、在哪些地方看星天?

板书:(从前)家乡庭院

(三年前)南京菜园

(如今)海上舱面

9、学习第一段:

(1)从前,作者在家乡庭院,在七、八月的夜晚纳凉的时候看星天,星天是什么样儿的?(用……点出有关的词语)他有什么感受?

(2)(放幻灯②)“密密麻麻”是什么样子?

(3)望着这样的星天,作者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小结:……觉得星天有母亲般的温柔、亲切。

板书:亲切

10、学习第二段:

(1)三年前(1924年)作者在南京菜园里看星天,星天又是什么样儿的?(点出有关的词语)又有怎样的感受?

板书:星群密布光明无处不在好像

(2)(放幻灯③)“星群密布”是什么意思与“密密麻麻”比较,有什么不同?

(3)“无处不在”是什么意思?(读句子:……然而……)在句中除了表示星光灿烂、到处有星光外,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小结:虽然身处黑暗的旧社会,但作者对未来充满希望、充满信心,他向往光明,追求光明,望着星天就感到光明处处都存在。这时,他爱星天的感情比从前更深了。

(5)表情朗读“……虽然……然而……”句中不用“然而”,换个词还可以怎么说?

(6)这段中还有哪一句表达了作者爱星天的感情比从前更深了?

(7)“好像同朋友在促膝谈心一样”,你想一下,他们可能在谈些什么?

(8)小结:这时,作者觉得星天更加亲切

板书:更亲切

11、如今(1927年)在海上看星天感受又如何呢?你能自学领会吗?先回忆一下老师是怎样教你们学习第一、二段的?你打算怎样自学第三段?

第二教时:

(一)要点:自学第三段,汇报、总结全文。

(二)过程:

(1)(幻灯④)——听朗读。经过充分的自学、讨论,说说如今在海上看星天,看到的星星是什么样儿的?感受又如何?

(2)提出在自学中不理解的问题。

(3)对同学提出的问题你是怎样理解的?这一段写得好吗?哪些地方写得好,谈谈自己的体会(结合课后练习2、3、4题加以解决)。

(4)这时作者巴金陶醉了。(板书:陶醉)请同学们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背下来。

(5)看着板书,同桌互说。无论是“从前”、“三年前”,还是“如今”,作者看星空都表达了自己的一种什么感情?而这种感受又是如何加深的?

(6)小结:作者流露出对星天的爱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一层比一层深:爱着(亲切)→交朋友(更亲切)→老朋友(陶醉了)。在作者笔下的星天,带有母亲般的温柔和亲切,作者爱月夜,爱星天,归根结底是爱大自然。

(7)你能划出本文的中心句吗?

(8)小组讨论:这节课自己学到什么?

(9)汇报、小结。

《繁星》知识点

一、多音字

觉jué(觉得)jiào(睡觉)

数shù(无数)shǔ(数不清)

二、近义词

静寂—安静梦幻—梦境微小—细小

三、反义词

模糊一清楚静寂—嘈杂

密密麻麻—稀稀疏疏

摇摇欲坠一稳稳当当

四、理解词语

繁星:多而密的星星。

纳凉:乘凉。

静寂:没有声音;很静。

群星密布: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摆布着,形容事物很多。

摇摇欲坠:形容非常危险,就要掉下来或垮下来。

半明半昧:形容有时明亮,有时昏暗。

梦幻:如梦的幻境;梦境。

五、词语搭配

(密密麻麻)的星星(静寂)的夜(星群密布)的蓝天

六、词语扩展

AABC式词语:摇摇欲坠滔滔不绝井井有条彬彬有礼落落大方侃侃而谈津津乐道

ABAC式词语:半明半昧自言自语不紧不慢若隐若现绘声绘色不折不扣患得患失

七、句子解析

1.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

这句话将“我”眼睛模糊时所见的无数星星摇摇欲坠的情态,比作“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十分生动形象,富有情趣,有一种朦胧的美、梦幻的美。

2.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依次从触觉、听觉、幻觉的角度写出了海上柔美、静谧和奇妙,营造出童话般的意境,给人一种梦幻般的美感,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

3.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这样写,将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命笔含情,追求意境,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得其情,产生无穷的遐想。

八、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课文按照时间顺序,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状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按时间顺序。“从前”、“三年前”、“如今”、“有一夜”。

3.为什么三次看星空情况和感受会不同?

因为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微了。

九、课文主题

课文按照时间顺序,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状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表达了“我”对繁星和大自然的热爱、对光明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繁星》教学反思

《繁星》是巴金先生的一篇散文,描写了巴金先生在三个不同时期,不同的地方所看到的繁星,表达了作者热爱星天的思想感情。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整体感知,运用对比,理清结构

上课伊始,我就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美丽的星空,把学生带进了一个新奇梦幻的世界。接着,借助媒体展示了作者巴金的照片及作品等,很好地填补了学生的知识空白,使学生对巴金的生平及其作品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在了解了本课的一些背景知识后,我要求学生通读课文,思考:课文有几小节,写了作者几次看繁星?而后通过对比,使学生了解到:作者在写这三处的星天时,三小节在写法上有相似之处,都写了四方面的内容,利用表格理清课文结构,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品味语言,理解感悟,注重朗读

本文语言优美,因而在教学中,我从朗读着手:1.找出文中你觉得写的最美的句子,读出感情。2.揣摩语言并交流:这句话美在何处?感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3.通过对语句的揣摩,进行比较阅读,明确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的作用,找出文中运用这些修辞的语句,加以品味。让学生深刻理会这些拟人句、比喻句体现了作者的感情。把教学重点放在朗读指导上,而并不是简单的理解分析。

三、积累运用,进行仿写。

小练笔:模仿课文虚实结合的写法,按照“渐渐地……我仿佛看见………我仿佛听见……我觉得……”这样的句式写一段面对碧海蓝天,你产生的联想和想像,字数在50字左右。

回过头来看整堂课教学,自己感觉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整堂课的教学出现了前紧后松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自己是新教师生怕教学时间不够,所以在前面的课文分析时,留给学生读中品味的时间不足,以至于对文本的把握欠缺。

在两个班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通常都是后上课的班级的教学效果比较好,这可能是新教师对教材以及教学过程不够熟悉的原因。另外,在设计教学时,我总是生怕遗漏知识点,所以每次上课都会把许多的内容放到一节课中讲。这就导致了我的课像是在走马观花一样,只是填鸭式的讲授。这样短短45分钟,学生是不可能把所有的东西都学懂学透的。因此,我觉得每节课可以挑选一到两个知识点作为重点讲解,要舍得留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自主思考学习。

也许缺憾本身就是美的,这里的缺憾是为了弥补下次的完美。这次的语文组内研究课,让我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作为一名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师,需要有扎实厚重的文学功底,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练就的;要认真地钻研教材,剖析文本,广泛阅读;同时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教案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查字典掌握生字、生词。

⑵掌握作家作品的简单情况。

⑶掌握本文以背影为线索,以时间、空间为顺序记事写人的结构特点。

2、能力目标:

⑴反复诵读课文,深入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品鉴文章平实质朴的文风,写实细腻的笔触。

⑵注意详略结合、突出重点的写法。

3、情感目标:

理解本文所表现的真挚、深沉父子之情,从一个家庭的不幸了解当时社会阴冷、灰暗的世态。

【教学重点】

“背影”既是全文线索也是全文主旨的所在,抓住这一点,理清文章的线索和感情脉络。

【教学难点】

车站送别场面前的文字,即课文第二、三、四节在全文中的地位与对表达父子之情所起的作用。

【教学设计思路】

在教学中由学生自主阅读、讨论、研究,同时由教师作必要的引导、点拨。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的推进要注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以及各个步骤间的有机联系。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该课,给与必要的启发、提示,对学生的讨论及时总结。

【教学媒体】

建议使用音、视频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介绍作家生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背景知识

朱自清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县,后定居扬州。1916年19岁时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江苏的扬州、浙江的温州、宁波和上虞当中学教员。

二、导入课文

作者在1947年答《文艺知识》问时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来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作者情动于衷,诉诸笔墨,文章中深挚的情感超越了时代,打动了几代人,成为描写父爱的作品中的经典之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篇文章。

三、默读课文

提示学生注意解决生字、生词,理清文章层次。

多媒体显示1:

交卸(xiè),卸,解除、除去。“交卸”,用于某种职务。“推卸”,用于某种责任。

奔丧(sāng),有关死人的事,名词。奔丧,在外地赶回办理尊亲丧事。丧,别读sàng,丢掉,失去。动词。

踌躇(chóuchú),犹豫不定。另意,形容得意。

迂腐(yū),拘泥保守。迂腐,拘泥于旧的准则。迂,另意“迂迴”,曲折、绕远。

蹒跚(pánshān),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颓唐(tuí),精神委靡,意志消沉。

琐屑(xiè),指细小繁杂的事。

晶莹(yíng),光洁透明。

多媒体显示2: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点题。最难忘父亲的背影。

第二部分(第2~6段):追忆与父亲在车站离别的情景,具体写“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深情。

策1层(2、3段):写送别时的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2层(4、5段):写离别前父亲对“我”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3层(6段):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深情。

第三部分(第7段):写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抒发深切的思念之情。

教师灵活掌握,也可划定层次后让学生归纳意思。

四、朗读与思考

播放全文朗读动画。

指导学生朗读并思考文章是怎样紧扣“背影”来写,使内容和题目互相照应?

分析:

1、“背影”既是全文的写作线索,又是文章题旨由以集中反映的所在。

“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四次。第一次在第一节,第二、三次在第六节,第四次在第七节。一写“背影”,回念旧事,直抒胸臆,落笔点题;二写“背影”亲子之爱,情真意深,笔触主题;三写“背影”离情别绪,催人泪下,加深印象;四写“背影”追忆往事,寄托思念,首尾呼应。

2、第二次与第三次写背影,笔墨一详一略。第二次是描写父亲过铁道去买橘子时的背影,极为详细:记写了当时父亲的穿着打扮、体态动作,特别着重描绘了他过铁道的情景──对怎样走去,怎样探身下去,怎样爬上月台,攀上爬下,移脚倾身,都细细地翔实地写下,使人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亲见到了一位仁慈的父亲对儿子关怀和体贴的情状;第三次写背影:“我望着他走出去……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一句带过。这里如再详写,文字难免要与前边重复。而前边是全文的重点,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当然是必须详写的;只有详写了,才能具体地形象地反映出当时的动人情景,才能深刻地细腻地表现出父子之间的依恋、眷念和温情。详所当详,略所当略,不仅有利于突出文章的重点,而且也可使行文富于变化,产生出浓淡、张弛、疏密有机统一的美感。

3、闪耀在泪光中的父亲的背影,是特定环境下的父亲的形象特征,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挚爱,它对作为儿子的作者来说,是不可能不给自己留下最难忘的印象的。

五、朗读与体会

先由教师范读;然后要求全班学生轻声朗读;再指定一个学生有表情地朗读;教师作朗读指导后再要求学生齐读。

六、布置作业

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感情。

初中语文教学教案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走近庄子,初步了解庄子及其和思想;

2、积累文言常识,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3、明确庄子所举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

教学重点:

以“读”为主线,按“通读——朗诵——诵读”层进式推进课堂流程,结合文本探究文中人物对“宰相”这一职位的态度。

教学难点:

浅析文章所折射出的庄子的道家思想。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导入本课

有这样样一个人总是用颠倒的眼光看待世人,比如一棵树高大挺拔,是栋梁之才,他却认为树越高大越容易遭砍伐;比如他的妻子死了,他却敲盆而歌。他在我们看来十分另类,然而他是一位哲学家,他就是庄子。今天我们通过《惠子相梁》一文来初步认识一下庄子。(板书课题并解题)

二、初读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请一学生朗读,其余从字音和节奏上进行评价;

全班齐读课文。

三、赏读课文

探究:围绕“宰相”写到了哪些人他们对“宰相”这一职位的态度是怎样的

1、“或”——有的人,通过分析朗读“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得出“奉承攀附”;

2、惠子,通过分析朗读“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得出“薄情寡义”;引入刘向《说苑》之“梁相死……”得出“视相如命”;

3、庄子,通过分析朗读“庄子往见之”得出“坦荡”;通过阅读探讨“鹓鶵”和“鸱”各是怎样的鸟明确庄子所举故事的用意;通过对不阅读分析“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得出“视相如腐鼠”。

四、拓读课文

1、探究:庄子为何“视相如腐鼠”并初步解读庄子的思想——精神自由

材料一:庄子钓于濮水之上,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

竿不顾。——《庄子·秋水》

初中语文教学教案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读懂文章,掌握文言知识,理清文章结构。

【过程与方法】

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品味文章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我国口技艺人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本课的文言字词,理清文章结构。

【难点】

认识我国口技艺人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洛桑学艺》中洛桑用嘴摹仿各种声音的表演片断。提问你知道洛桑采用的是什么表演方式吗?引出课题。(板书标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参看注释,疏通文意。

2.找出难懂的字词,分享交流。

明确:

(1)一词多义

坐:众宾团坐(坐下),满坐寂然(同“座”,座位)[工作汇报网 wwW.gsi8.cOm]

(2)古今异义

走:古—跑,今—行走

3.谈谈你读完文章的感受。

明确:

(1)口技表演者的记忆非常高超;

(2)作者是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的顺序写的。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1.再读课文,概括段意。

明确:

第一部分:

第1段,介绍口技表演的时间、地点以及表演的道具、演出前的气氛。

第二部分:

第2、3、4段,描绘口技表演的精彩场面。

第三部分:

第5段,写表演结束,再次强调所用道具的.简单。

2.第一段中写表演的场地在“八尺”屏障中,道具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这些数字的运用有何作用?

说明表演地狭小、道具简单,衬托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3.“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句说明了什么?

参加宴会者无不是京城的名门望族,大富人家,可表演者一声抚尺,使满坐寂然,无敢哗者”,暗示表演者名声之大,技艺之高无人不晓,无人不服。

(五)小结作业

口技艺人究竟营造出什么样的精彩场面呢?课下研读文章剩余部分下节课交流分享。

初中语文教学教案设计 篇6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明确故事梗概。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抓住课文关键,从评价朗读中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在整体感悟内容基础上,体会浓浓亲情,珍视真诚无私的友情。

2、透过家庭矛盾冲突的生活表象,深刻领会文中蕴涵的待人处世的道理,尊重他人的情感和人格,能以坦诚的心理与父母沟通。

【教学重点】

分角色朗读,把握人物个性化语言。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讨论这场家庭矛盾冲突的是非。

【教学方法】

1、朗读法:依课文内容分配朗读角色,以更好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

2、讨论法:就羚羊木雕引起的家庭矛盾是非展开充分讨论,小中见大,引导学生学会处理类似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话筒。

【本课目标】

1、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2、从不同角度讨论这一场家庭矛盾的是非,并思考怎样才能避免这一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检查预习,展示羚羊木雕图片,以同学复述课文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并用关键词概括故事梗概。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故事梗概:查问木雕、赠送木雕、逼索木雕。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品味、揣摩个性化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1、提出朗读要求:用普通话读准字音,停顿恰当,吐字清楚,音量适当,速度合宜,读出语气。

2、学生自由组合,练习朗读。

3、选出一组7人分别扮演爸爸、妈妈、“我”、奶奶、万芳、万芳的妈妈、旁白,其他同学做评委准备评价。

四、评价朗读效果并分析人物形象

学生:评价扮演者朗读时的语气、语调、动作、神态。

学生:学生自我体验,相互评价并分析人物形象。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

分析人物形象:

妈妈:严厉态度生硬、非常固执;

我: 委屈、无奈、重视友谊;

爸爸:严肃、婉转、稳重;

奶奶:明白事理,同情理解,却无能为力;

万芳:仗义、体谅、明理;

万芳的妈妈:责怪。

五、研讨与探究

全班同学分别从爸爸、妈妈、万芳的角度就这一场家庭矛盾冲突的是非展开讨论。并思考怎样才能避免这一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学生自由发言

……小孩子包括大人在内有事要同人商量,尽可能地考虑周全。

……父亲送给女儿时也应讲清东西如何珍贵,要珍藏好。

……我的父母可以婉转向万芳妈妈说一说两个孩子怎么要好,提一提交换礼物的事。

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自己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彼此应多商量,多沟通,学会换位思考。多一份理想,多一份宽容,生活中就会多一份温馨。

六、课堂小结

一件围绕羚羊木雕而引发的平凡的家庭小事,却展示了两种生活,两种内心世界:一方面是少年世界的友爱、友情;另一方面是成人世界既有对子女疼爱之情,又有因事件的不当处理对孩子人格和友情的伤害。羚羊木雕就像一架天平,衡量了不同人心中金钱与友谊的分量。作者借生活中的一朵浪花提出一个如何尊重孩子情感的社会大问题,以小见大,正如布莱克在《天真的预示》中写的那样:“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是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里,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获。”

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世界是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

同时,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父母对儿女的恩情!

初中语文教学教案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走近作者,认识生字、生词。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方法;散文的特点及散文的选材。

能力目标:学习在平实的叙述、抒情中蕴藏着的极为精巧的构思;关键语句含义的理解。

情感目标:认真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厚的感情,理解语文与家庭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

背影是全文描写的焦点,但背影不仅是父亲的形与行;要深刻理解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不能不顾及父亲所说的话。因此,我把父亲的形、行、言作为相互联系的整体进行分析并以此为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结构。初二学生,他们的阅读范围还不是很广,掌握的阅读技巧不是很多。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方法;如何理解文中父亲那个不怎么优美的背影?学生还无能为力。因此,我把此当作本文的教学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对亲情的理解远不如作者深刻,教学过程中需加大感性教育。

教学策略及手段: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置学生于现实的阅读情境中,教会学生质疑、解疑、探究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师设计对课文阅读过程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有所感悟,受到熏陶,获得启迪。

3、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有利于本课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在在教学过程中受到爱的熏陶,感受挚爱亲情从而实现爱的传递。

教学过程:

一、导入:(运用多媒体播放歌曲《父亲》)一首熟悉的老歌让我们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那些默默操劳,默默关心我们的父亲。那是怎样让人心动的一份父爱呀。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再来欣赏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曾以质朴的语言,真挚的亲情感动了几代人。这就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板书《背影》)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有利于本课学习的氛围。

二、解题:

1、作者简介:(略)

2、写作背景:(略)(多媒体出示作者行踪简图:北京——徐州——扬州——南京——浦口)

设计意图:便于学生理解课文2、3段的内容,更好的渲染阅读情境。

三、朗读训练:

1、听录音朗读(选一段节奏舒缓情调感伤的音乐)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给加点的字注音(出示课件)

奔丧差使狼藉簌簌妥贴踌躇迂蹒跚箸拭琐屑晶莹

3、配乐朗读

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3段、4—5段,6段,7段分别找不同的小组读。

设计意图:扫清字词障碍,通过配乐朗读使学生更好的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四、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标注出自己印象最深或自己认为最感人的句子或场面。学生交流,有感情的朗读标注的内容并说说自己感动的理由。(教师在学生郎多过程中利用多媒体为学生配乐并播放课件中准备好的部分画面)

2、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父子之间什么样的感情?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

五、学习探究,研读课文: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1、背影作为全文的焦点和线索在稳中出现了几次?哪次写得最具体细腻?这次描写中哪些词语用的好?为什么?(提示:找出四次背影描写,及第六自然段的动词和形容词。)

2、配乐朗读,饱含深情的朗读第六段,体会作者在朴实细腻的叙述中所蕴含的深情。

设计意图:学习本文抓住某一事物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手法,通过找关键词体会文章朴实细腻的叙述中所饱含的深情。突破教学难点。

3、再读课文,思考:

(1)文中作者围绕背影还组织了哪些材料?(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2、3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2)送别过程中父亲说了几句话?这几句话有什么特点和含义?(小组活动,各组代表发言)

(3)文章出了写父亲,还写了作者的感受,作者通过什么细节表现出来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学生用低沉舒缓的语调配乐齐读项关于语句。教师配以相应的多媒体画面。

设计意图:把父亲的形、行、言作为互相联系的整体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突出教学重点。

六、拓展延伸:

1、结合对课文的理解,以“父亲我想对你说:”开头,帮助作者把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结合课文设题,引发学生思考,达到阅读延伸的目的。

2、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父母。度过了人生十三四个春秋的你们一定留下了许多回味绵长的、令人百读不厌的爱的细节。请你打开思维的闸门,尽情地回想,捕捉闪光的瞬间,说说自己的父亲或母亲。

设计意图:体会真挚的亲情,理解语文与家庭生活的关系。

七、作业:

结合本节内容以“亲情”为话题,完成一段200字左右的细节描写。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通过朴实细腻的描写表现人物心灵的写作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教案设计 篇8

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理解歌词大意。

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诵课文。

2、难点:理解歌词大意。《黄河颂》语言上的特点。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一二两班学生少部分爱回答问题,勤思考,爱动脑;但

三分之二的学生思想懒惰。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1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到过黄河吗?(生回答)我们现在就来看看黄河。(出示黄河资料)这就是黄河,1938年9月,我国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队,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了壶口瀑布,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

三、感性认识并了解作者:

1、师生共同欣赏黄河照片和录象,并请一两个学生谈观后感。

2、光未然(1913—20xx),原名张光年,湖北省光化县人(现老河口市),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著作颇丰。1927年在家乡参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这次革命失败后,曾做过商店学徒、书店店员和小学教员,享年89岁。

四、朗读诗歌,扫除生字词:

1、划分朗读节奏。

2、①教师范读。 ②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③学生齐读。

3、可能认错的字:

气魄pò山巅diān狂澜lán哺bǔ育九曲qū澎湃péng pài

澎湃:波浪相互撞击,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山巅:山顶

浩浩荡荡:形容水势大,引申为广阔或壮大哺育:喂养,比喻培养

狂澜:巨大的波浪,文中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澎湃:波浪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

4、朗读要求:

(1)、诗歌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五、小结:

A学生能够积极把握字词;B学生阅读兴趣浓,善于发表见解;

C学生乐于有感情地朗读。

六、作业:抄写生字词。

第2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关于黄河的著名诗句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2)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4)白日衣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三、内容研讨

1、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在歌颂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你觉得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一往无前,无坚不摧。)

2、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提示: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歌颂了黄河。

3、诗人在歌词前还加了一段内容,这段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边思考:朗诵词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铺垫、概括、总起、提示】

4、歌词中,哪些诗句集中写出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哪些诗句集中赞颂了黄河所代表的民族精神?

(1)找出文中集中写出了黄河的英雄气魄的地方。用声音来表现它的英雄气魄(指名读)

问:在哪些词句上我们需要特别的注意,把它读好?

“望”、“奔”、“掀”、“劈”、 “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小结:我们要读好诗歌,一定要读好关键词句。(生齐读)

(2)你发现最能体现诗人对黄河赞颂之情的诗句有哪些?

【三个“啊,黄河”。】

①提示“三个‘啊,黄河’”读法是不是一样处理的呢?为什么?

第一个“啊,黄河!”应读的舒缓深沉(重点词:摇篮)。第二个“啊,黄河!”应读的坚强有力(重点词:屏障)。第三个“啊,黄河!”应读的高亢激昂(重点词:臂膀)。最后两句“像你一样伟大坚强!”号召我们向黄河学习,充满战斗决心,要读的`铿锵有力。

②指三名学生读,评点。

③齐读,提示:语气逐渐加强,感情逐渐加深,深情、坚定、激昂,读出变化!

5、总结读好诗歌的方法: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抓住关键词句。

6、分角色朗读。

7、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这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8、再次朗读: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齐读诗歌,共同赞颂黄河,赞颂伟大的中华民族。

四、总结:

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强大到无人敢欺凌。美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在用各种方式来欺负我们。所以,我们今天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五、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二、三

板书设计:

序曲主体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唱黄河颂黄河学习黄河精神

教学反思:随着诗人行进在黄河岸边,感受黄河的气魄,回想着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的战士抗击敌人的气概,是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黄河颂》给了学生一个了解先烈精神的机会。

初中语文教学教案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阅读分析能力;表达能力;辨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本文通过对一棵小桃树生长过程的描写来表现它的特点以及凭借小桃树的形象寄托感情理想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坚强不屈,用于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通过对一棵小桃树生长过程的描写来表现它的特点以及凭借小桃树的形象寄托感情理想的写法。

2、培养学生坚强不屈,用于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教学难点:

1、托物言志的写法和作者抒发的情感。

2、课文赞美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寄寓着什么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课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作者图片:同学们,认识这个人吗?他叫贾平凹,凹这个字在普通话里念ao,如凹凸不平,但在北方方言和这位作家的名字里念wa。来,一齐读他的名字。我们曾经学过他写的《太阳路》。今天再来我们学习他的另外一篇文章——我的小桃树。

二、夯实基础

(一)字词过关

伫(zhù) 孱(càn) 嵬(wéi) 懊丧(ào) 执着(zhuó) 矜持(jīn) 猥(wéi)琐

(1)伫立:长久地站立。

(2)生灵:生命。

(3)孱头:软弱无能的人。

(4)矜持:拘谨,拘束。

(5)踏青:清明前后到郊外去游玩三步。

(6)垂垂暮老:形容像老人一样没有生气。

(7)楚楚:较弱柔美。

(8)猥琐:(容貌、举动)庸俗不大方。

(9)祸不单行:表示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10)灼灼:形容明亮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桃花繁盛明丽的样子。

(二)作者简介

贾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当代作家。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82年发表作品《鬼城》《二月杏》。1992年创刊《美文》。1997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2003年,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11年凭借《古炉》,获得施耐庵文学奖。

(三)背景介绍

1976年,为期十年的_终于结束,在这十年期间,无数被时代耽误年华和奋斗机会的青年人开始反思,开始追求。作家贾平凹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托物言志,以“小桃树”的形象来象征_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通过它坎坷的出生、成长到迷茫和看到希望的描述,反映了青年一代在迷茫和探索正成长的真实历程。文章最后小桃树所孕育所保留的那一个花蕾,岂止是“风浪里航道上远远的灯塔”,它更是青年一代胸怀大志、奋起直追、报效祖国的象征。

三、整体感悟

1、谁来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课文是按这个顺序叙述的吗?谁能按照课文的顺序来叙述?

2、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们再来看看,你还有哪些地方读不懂?

3、“学贵有疑”,你们的问题提得很好,这是你们认真思考的结果。有人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还要重要。同学们的这些问题都和小桃树密切相关,那我们先来弄明白这是一棵怎样的桃树?从这个问题入手,再来逐步解决其他几个问题。

四、合作探究

1、联系全文分析作者的梦是什么?

答:课文中作者6次提到自己的梦,较明确的有两处:一是孩提时代埋桃核,“想让它在那儿蓄着我的梦”,二是到城里上学前夕,桃树两尺来高的时候,那“梦是绿色的”。通读全文之后不难看出,作者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意在通过对小桃树顽强生命力的赞美来表达自己所寄寓的深刻含意。

早在孩提时代,作者便对美好的未来有了朦胧的向往,因此埋下桃核,希冀“让它在那儿蓄着我的梦”。进城上学以后,作者更是“血气方刚,常要以济于下的人物”(贾平凹《夜籁》)。这个梦自然是绿色的,因为绿色象征希望和生机,简言之便是“奋斗”,并且“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这便是作者的梦。

虽然走上社会以后,作者的际遇曾遭受到类似桃树那般的风和雨,那“再不消沉,再不疲软,再不胆怯”(贾平凹《游了一回龙门》),雨中仍“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作者的梦是顽强的,恰如作者的性格。

2、文中说:“可怜的小桃树!”作者认为小桃树的“可怜”表现在哪几方面?寄寓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

答:写小桃树长得很委屈,样子很委琐,花儿单薄等来表现它的可怜;写小桃树被人鄙视,孤独寂寞来表现它的可怜;写小桃树遭受风雨等的摧残来表现它的可怜。面对挫折和磨难,只要不屈不挠,定能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五、总结全文

本文描写了一棵在逆境中诞生,在逆境中成长的小桃树,历经风雨仍顽强生存。赞颂了小桃树顽强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揭示一个生活的哲理:不屈不挠的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小桃树是坚强的,在树的顶端,高高的一枝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红的,在风中摇着,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远远的灯塔,闪着时隐时现的光。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不是吗?梦想不管多么深邃在内心,不管多么遥远在将来,只要有一朵花苞,就有开放的时候。

初中语文教学教案设计 篇10

教学要求

1.学会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了解扁鹊给蔡桓公治病的经过,理解“讳疾忌医是十分有害的”的道理。

3.在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自读自悟了解蔡桓公“讳疾忌医”的语言神情,反复的读扁鹊的解释,明白寓意。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注意读音和区分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人物的语气。

3.了解扁鹊给蔡桓公治病的经过。

重点难点

自读自悟了解蔡桓公“讳疾忌医”的语言神情,反复的读扁鹊的解释,明白寓意。

教具准备

1.查资料了解扁鹊和蔡桓公的.生平。

2.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检查预习(10)

1.自读课文,留心生字新词的读音。检测正音。

2.提出自己还不理解的词语,交流理解。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简介扁鹊生平。

二、激发兴趣,深入研读(20)

1.同学们想把这个寓言故事演一演吗?

(引导明确要演好故事,必须先精读课文。)

2.自由分组,研读课文,想想:要注意哪些地方才能把故事演好?

3.全班交流,读悟结合。演好故事需要注意的地方,如:

⑴发现时间的变化,即时间顺序:一天——过了十来天——十来天后——又过了十几天——五天以后。

⑵弄清蔡桓公病情不断恶化:病在皮肤——发展到皮肉之间——发展到肠胃里——深入骨髓——浑身疼痛而死。

⑶注意扁鹊拜见蔡桓公神色动作的变化:站了一会儿——只好退出——连忙退出——立刻掉头就跑——最后跑到秦国。

(鼓励展开想象。注意精读第5段。)

⑷注意蔡桓公语言、神色的逼真:

①豪不在意,说“医生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以便邀功请赏。“

②假装没听见,没有理睬他。

③满脸不高兴。

④觉得奇怪,派人去问原因。

⑤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

⑥病死。

(注意透过这些词句走进蔡桓公的内心世界,指导读出感情。)

三、课堂小结(3)

四、布置作业(5)

1.写本课生字新词。

2.复述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复习巩固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讳疾忌医是十分有害的“的道理。

重点难点

自读自悟了解蔡桓公“讳疾忌医”的语言神情,反复的读扁鹊的解释,明白寓意。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8)

1.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和书写。

2.指名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的内容。

二、小组合作,表演评价(20)

(强调表演和评价都要紧扣课文内容,最好能展开想象。)

1.小组合作,分角色,根据课文内容彩排。

2.表演评价:是否理解了解课文内容,人物形象是否鲜活等。

三、感悟寓意,拓展延伸(7)

1.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讳疾忌医十分有害)

2.你从故事中还得到了什么启示?

(比如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自己的坏习惯、坏毛病要尽早改掉等。)

四、布置作业(10)

1.看拼音,写汉字

shì tàng pài yāo bài

解( ) 敷( ) 指( ) ( )请( )见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一天,扁鹊第()蔡桓公,他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告诉蔡桓公皮肤上()。过了十来天,扁鹊第()次拜见蔡桓公发现他的病已经发展到()之间了。十来天之后,扁鹊第()次拜见蔡桓公告诉他的病已经发展到()里。又过了十来天,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立刻掉头就跑,因为蔡桓公的病已经(),无药可治了。

板书设计

扁鹊的诊断 蔡桓公的反应

扁 病在皮肤 豪不在意

鹊 病在皮肉之间 假装没听见 讳疾忌医

治 病在肠胃里 满脸不高兴 十分有害

病 病在骨髓 觉得奇怪

结局在意料之中 浑身疼痛而死

初中语文教学教案设计 篇11

教学设想:

1、朱自清的《背影》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一篇叙事散文,其语言质朴,饱含真情。主要围绕特定环境中“背影”的描写,来表现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教学适合采用自主参与活动的教学方式,实施探究性学习,掌握自主式学习的方法。教师首先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通过阅读感悟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在教学中,以“情”为切入口,采用朗读法,在诵读中体味出文章所蕴含的父子深情——父亲爱儿子,儿子理解怀念父亲。

2、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动脑动手。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效率,采用多媒体课件。

3、在学生感悟文章真情的基础上,品味生活,感悟亲情,培养学生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珍爱亲情,用感恩的心对待关爱自己的人。

教学目标:

1、学习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细节描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气氛,导入新课。

1、课前播放音乐:《背影歌》

2、这是谁心中唱出的歌?(朱自清)

3、朱自清?说说你对他的了解。(学生说后,不全的出示幻灯片屏幕了解更多。)

4、听出这歌中的感受吗?(离别、哀伤、感动、思念、自责。。。。)

5、是一件什么事让他有这样的感受?我们来看看课文--朱自清的《背影》--全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父子浦口送别)

6、歌中、文中都有往事的回忆,也有现实的感慨。我们就按这个思路用“‖”给课文分个大的层次。(惦记背影――回忆往事――思念背影)

二、深入文本,探究背影。

(一)1、“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开篇点题,设下悬念。哪个词点题?(背影)哪个词设下悬念?(最不能忘记)。最不能忘记的是哪一次的背影?(浦口车站送别时,望父买桔见背影)

2、直奔第6自然段:(播放爬月台买桔子的录像。听录音有感情的朗读。)出示幻灯片上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思考读书,作好旁注。教师巡视其间看学生动态。

A 、第6段是刻画背影,作者是怎样详细地刻画背影的?请用波浪线划出有关句子。

B、用“【  】”划出父亲过铁道买桔子的动词,用“我认为————用得好,因为这些词写出了——————”句式说话,品味用词的妙处。

C、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父亲的背影?

D、综合全文,作者除了进行外貌、动作描写外,还用了什么描写方式表达父亲的关爱?(语言描写)读读这四句话。

板书1:从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入手,学习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细节描写。(目标一)

(二)体会父子间深沉真挚的情感。(抓住两次流泪为突破口)

1这是一个很普通的背影,也是作者很熟悉的背影,可为什么“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了下来?”

A、读课文2-3自然段,结合写作背景,了解这一段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背影。)

把父亲的背影放到一个很大不幸的家庭背景下去写,惨淡,哀伤,祸不单行的日子里,我心痛,父亲的心更痛,可是父亲没有被重大的不幸击垮,反而一如既往,关心,体贴,无微不至地关爱着儿子。霎那间心灵上的顿悟,产生巨大的心灵震憾。泪“很快”地流下来,这是感激的泪,理解的泪,怜爱的泪。

B、联系路上父亲为儿子做了几件事?让学生边找,边概括事件,并标上小序号。1决定送我去车站。2帮我照看行礼。3与车夫讲价钱。4帮我拣位置。5嘱咐我路上要小心。6嘱托茶房照应我。思考:题为背影,为什么要写路上这些细琐的小事?学生说说理由,师小结:铺垫背影。

C、父亲为我做了这么多的事,我的态度是怎样?用括号划出来读读。理出我的怀感变化过程。(不理解――顿悟――感激-感念)

2、父亲离开了,“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为什么我的眼泪“又”来了?联系父亲为我所做的事,对我所说的几句话想想,体会饱涵着的深情。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这些话含蓄着许多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意思)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3、播放歌曲《父亲》:“想想你的背景,我感受了坚韧,抚摸你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生活的苦涩有三分,你却吃了十分,这辈子做你的儿女,我没有做名够,央求下辈子还做我的老父亲。”

板书2:体会父子间深厚的情感.(目标二)

(三)、珍爱亲情,用感恩的心对待关爱自己的人,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作者一方面为理解到的深深的父爱而感激流泪,另一方面也为自己当初对父亲的爱不理解而自责惭愧。“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我心里暗笑他的迂,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也有类似的感受吗?你父母平时为你做的细小的事时,你是怎么想的?

1、师举例:因自己背心发冷的病,所以,天气稍一转凉,母样就念叼要多穿衣服。我不耐烦了。后来我想到了:“妈,你真好。不过,我现在不冷,冷的话,我自己会穿的。”还有,弟弟回家吃饭,母亲总要想方设法多烧几个菜,可弟弟们吃着,没反应,好象没发生什么事。

2、你们畅谈:你有没有——父母为你付出时,你没反应?或者父母为你付出时,你还体会不到,甚至“好心当作驴肝肺”,责怪他这样那样的?

3、孔刃非教授说“孝敬一定是在当时。不要说等我挣了钱再来孝敬、等我当了大官再来孝敬。不孝敬父母,你挣那么多钱干什么?当那么大的官干什么?”父母对子女的爱深厚无比,你都不孝顺,那么你还会教顺谁呢?只有从爱父母做起,才会关爱他人,爱集体,爱祖国,爱我们这个社会。

4、板书3:珍爱亲情,用感恩的心对待关爱自己的人,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目标三)

5、请看一段录像:《一个很感人的家长会---让生命充满爱》

三、作业:

1、回报爱。回家后为父母亲做一件他需要的事。

2、描写爱:回忆父亲关爱你的生活片段,学习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细节描写。写完后念给父亲听听。(示范两个习作片段)

【片段1:最让我动情的是妹生病时,母亲一口气把她抱上了七楼找医生,气喘嚅嚅的,嘴巴里大口大口地喘着气,嘴唇有些发紫,汗珠从她的额头沁出,我看在眼里,心里非常地难过。(外貌描写)

片段2:让我最动情的是我生病时父亲跑出去给我买水果吃。那天天气不太好,雨刮着风。父亲拉了拉衣领,头缩在里面,手插在口袋里走出去了。也许是路滑,也许是父亲走得太快,刚走几步,“叭”一声,父亲摔倒了,重重地趴在地上一动也不动。半晌,才爬起来,双手撑着地,一只脚慢慢往前缩,一膝跪在地上,另一只脚艰难地竖起来,撑住了地,爬起来,双手托腰,浑身湿淋淋的,身上沾了些泥巴。爬起来的爸爸没有回头,蹒跚地朝水果摊走去。看到这一幕,我的眼泪马上就来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背景烘托)】

初中语文教学教案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人物形象美

2、锻炼发现美的眼力,学会欣赏美。

3、在熏陶感染中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课文理解,美点寻踪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点拨、讨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我想有一个家》

2、导语:

“我想有个家”,这是每个人的心声。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一个避风港,一个幸福的摇篮。它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今天,我们一起跟着莫怀戚一家人去《散步》,去感受这个四口之家的浓浓的亲情。(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1、听读课文,轻声跟读。(请同学们听录音朗读课文,也可以轻声跟读)

2、问题探究: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中写了哪些人?用不同的表述来介绍。(说到三代人时点击出现幼、中、老)

——以文中小男孩的身份说说“我”有一个怎样的奶奶、怎样的爸爸、怎样的妈妈。

——你喜欢这个家庭吗?说说喜欢的理由。

——作者讲述这个平凡 而又感人的故事,他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说出尊老爱幼时,点击“尊、爱”。并要求学生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并插问:

假如是父亲或母亲,当尊老爱幼不能两全时,你会怎么做?

学生发言后,师小结:老人为养育我们,付出了心血,为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理应受到家人及全社会的尊重)

学生说出中年人的责任时,(学生说不出时,师说出中年人的责任)边点边小结:中年人是家庭的顶梁柱,他一肩挑两头,上要赡养父母,下要抚育子女,责任重大。

3、师小结:课文启示我们:一家人要互敬互爱(点击),家庭才其乐融融(点击),家和万事兴。其实,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人与人之间也必须和睦相处,我们才能实现和谐社会的理想。

4、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小组为单位,谈谈自己家庭中平凡而感人的小事。(也许同学们都有一个像莫怀戚一样的幸福家庭,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往往渗透着深情的爱,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谈谈发生在自家的充满亲情事,让你的同学与你一起分享)

5、代表发言。(3名,内容要有尊老也要有爱幼)

三、品读课文,美点寻踪

1、激发:刚才同学们讲的故事非常感人。课文讲述的故事也很平凡,语言也朴素平易。但这朴实无华的小文章却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因为文章中到处闪烁着美的光茫。下面我们就进行一项比赛——美点寻踪。

2、学法点拨(课件):

所谓“美点寻踪”就是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写得最恰当、最生动、最形象的,给人强烈的美感、给人有力的感染、给人深刻的.教育等等内容。

如生动的景物描写;感人的精神;贴切的修辞;特色的句式;含义深刻的语句;精当的用词……(以上内容指名读)

举例:美在对春景的生动描写。

3、学生看书,用笔在文中圈点,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

(当学生说到一个对称句时,要求学生再找几个句子品读,特别是说到“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可问:这句子美在哪里?(一对称;二表现儿子天真聪明。还防“也”字分析)

四、学法实践

理解《金黄的大斗笠》的内容,寻找其中的美点。

1、速读《金黄的大斗笠》。

2、谈谈对《金黄的大斗笠》内容的理解。

初中语文教学教案设计 篇13

《犟龟》教学设计

一、本课目标:

1、通过欣赏动画,理清作者思路,把握课文内容。

2、通过听说读写的有机结合,领会课文主题。

3、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实践体验,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

全面理解“犟”的多层含义,从而正确理解文章的主题。

三、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今天,咱们班来了许多的听课老师,在这么多听课老师的面前,和同学们一起合作学习,我感到非常高兴。我想这正是展示同学们风采的大好时机,你们有信心吗?

生(齐声回答):有!

师:好!今天,老师收到一份柬,狮王二十八世要举行婚礼了,邀请老师和咱们班的同学去参加婚礼,时间定在后天中午,地点在苏州的狮子林,同学们,你们打算怎么去呢?

师:大家的办法可真多呀!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准时到达的。在动物王国中,有一只小乌龟也被邀请了,对于小乌龟去参加婚礼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童话王国,学习德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米切尔.恩德写的《犟龟》(板书 米切尔-恩德 犟龟)

二、释题

1、大家看“犟”字的结构怎么样?

2、“强”有三个读音,你能根据每个读音各组一个词吗?

3、你能根据字形说说它的意思吗?

三、初读课文,体会“犟” 的含义。(出示投影)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并思考下列问题。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2)、小乌龟一路上遇到了哪些困难呢?

(3)、小乌龟的“犟”体现在哪些方面?

(4)、从故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2、导读

(1)你会读吗?(开火车读)

犟(jiàng)龟 哀悼(dào)邀(yāo)请

瞌( kē )睡 遗憾(hàn)丧(sāng)服

(2)你会写吗?指名到黑板上写。

(根据拼音写汉字,写完后齐读两遍 )

(3)指名叫一个同学上黑板写课文的主要内容。

(4)我们都知道小乌龟最后终于参加了“从未有过的、最美丽、最盛大的庆典”,那么,它在参加婚礼的行程中是不是一帆风顺、轻而易举的呢?

生:不是。

师:那么它在参加婚礼的行程中遇到了那些困难呢?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且用笔把它勾画下来。同桌之间相互讨论,用最简洁的语言把它概括出来。

(生看书勾画。)

师:找出来没有?

生:找出来了。

师:好,下面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说一说,它在参加婚礼的行程中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什么?

生:路长腿短

师:“路长腿短”是谁告诉它的?

生:蜘蛛。蜘蛛是怎样劝阻的?请同学们找出相应的段落,认真揣摩一下该怎样朗读?

(抽生朗读)生:4——5段

师:谁来评评他读得怎样?

(哈哈大笑:嘲笑乌龟;同情的说:好象有点感动了,开始同情它了。)

师:这是小乌龟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小乌龟离狮王洞太远了而小乌龟的速度呢又太慢了,可以说是路长腿短,它怎么能参加最热闹的婚礼呢?小乌龟放弃了吗?它是怎样回答的?

生(齐读):很遗憾,我不能这样,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

师:小乌龟于是又继续向前走,又遇到了第二个困难,是什么呢?

生:方向走反

师:这是谁告诉它的,在课文的第几段?

生:蜗牛,7段

师:大家一起来朗读一下这个自然段。

生朗读。

师:本来已经路长腿短了,现在方向还走反了,而婚礼后天就要开始了,小乌龟放弃了吗?它是怎样做的?

生:慢慢掉转方向。

师:第三个困难是什么呢?

生:婚礼取消

师:在课文的第几段?

生:9段

师:大家一起朗读来朗读一下这个自然段。

生朗读。

师:婚礼取消了,这下小乌龟该回去了吧?它回去没有?

生:没有回去。

师:它是怎样回答的?

生(齐读):很遗憾,我不能这样,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

师:看来这只小乌龟到还真的有些犟。除了这三个困难,它还有没有遇到其它的困难呢?

生:有。

师:是什么?

生:狮王去世

师:“狮王去世”又是谁告诉它的?在课文的第几段?

生:乌鸦。11段

师:大家一起朗读来朗读一下这个自然段。

生朗读。

师:小乌龟放弃了吗?它是怎样回答的?

生:没有,很遗憾,我不能这样,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

师:狮王二十八世去世了,还会举行婚礼吗?为什么小乌龟还要坚持走下去呢?

(引导学生理解小乌龟的目标,以及出发前,它想了一天一夜,究竟想了些什么?)

师: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小乌龟总是固执的坚持自己的意见,它在面对蜘蛛、壁虎和乌鸦的劝阻,小乌龟都用了一句话来回答,是什么?大家一起来朗读一下。在朗读的时候注意小乌龟的语气。

生(齐读):很遗憾,我不能这样,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

师:“很遗憾,我不能这样,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

生:3次。

师:像这种为了表达的需要,着意重复某些词语或句子的修辞手法我们把它叫着——反复。课文把这句话反复,表现了小乌龟什么样的决心呢?

生:强调小乌龟认准目标,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决心,突出了小乌龟参加婚礼的信念之坚定。

师:说得非常好,现在你们应该知道,小乌龟的“犟”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了吧?说说你们的见解。

师:小乌龟在认准了目标后,用它的持之以恒向前的精神,克服了种种困难,最后胜利的来到狮王洞前参加了“从未有过的、最美丽、最盛大的庆典”。实现了它的愿望。想不想到狮子洞去看一看?

(课件演示狮子洞热闹的情景)

师:此时此刻,小乌龟心情怎么样呢?

师: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小乌龟在参加婚礼时的幸福。请大家一起朗读课文的第17自然段。注意体会小乌龟内心的那种幸福的感觉。

三、 揭示课文的主旨

学习了犟龟的故事,你们受到哪些启发呢? 请大家结合自己的学习,用一句话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师:大家都谈得非常深刻,是啊,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什么事能随随便便成功,小乌龟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要想成功除了要认准目标坚持到底,还要有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同学们,你们想成功吗?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心理测试题,看你是否具备一个成功者的心理素质。

① 当你被别人轻视时你会怎么办?

A、尽力与人争辩,心里不存在一点委屈

B、默默忍受,待时机成熟再打算 。

②当你努力了很久,别人却告诉你,你之前的努力方向是错的,你会怎么办?

A、改变方向,从头再来,因为走自己的路也要虚心接受别人意见。

B、一个方向走到底,付出任何代价也不改变,因为但丁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 去说吧。

③当你一直看不到成功的迹象时,你会怎么办?

A、继续努力

B、放弃努力

师:祝贺你们,你们都将成为一个成功者。老师在这里送给大家一个公式,希望大家能常以这个公式自勉,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能发扬我们今天所领悟到的“犟”的精神,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就一定会学有所成,学有所获。

公式:

成功=正确的目标+坚强的意志

四、 质疑

1、 学生质疑,大家解答

2、 老师质疑:

作者在写童话时,为什么要写蜗牛用了半个小时才理清思路,壁虎在打瞌睡,乌鸦穿着丧服呢?

引导学生认识:写童话时要注意:1、想象要以现实为基础。

2、要抓住动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五、作业

师:小乌龟参加完婚礼后,回来时又碰到了那些劝阻过它的小动物。请同学们好好想一想,这时那些动物会说些什么?小乌龟又是怎样回答的?揣摩它们的语言、神态、心理等,自己编一则童话写在练笔本上。下课!

六、板书设计

17 犟 龟

米切尔?恩德

路长腿短 坚定信念

困难 方向走反 不可改变的 持之以恒 犟

婚礼取消 勇往直前

狮王去世 虚心接受意见

成功=正确的目标+坚强的意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