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书笔记 > 导航

古诗词三首六年级上册教案设计

发表时间:2024-10-07

古诗词三首六年级上册教案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上册《古诗》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古诗词三首六年级上册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通过阅读三首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使学生感受到时间的重要,从而抓紧时间学习。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这三首古诗,并会背诵。

3、认识6个生字。

教学难、重点:

1、理解三首古诗表达的含义,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小朋友,看一看这块钟表,你有什么感受呢?(秒针转一圈)感觉到时间怎么样了?今天我们就在“快乐读书屋”中学习三首以“珍惜时间”为主要内容的古诗。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三首古诗,整体感知。

2、小组互动:小组内互读古诗,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相互读,互相提提意见。)

3、展示读书:

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4、教师范读。

三、指导品味,熟读成诵。

1、引导学生读诗,注意诗句的停顿和节奏。(标记下来)

2、师生合作读。(理解大意)

3、生生合作,说说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说),教师点拨指导学生不了解或不理解的问题。

4、通过自由读。(有感情自由读)

5、指名读(比一比)

6、齐读。(使学生对古诗更有兴趣,加深记忆。)

7、背诵三首古诗。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你们相互说一说,自己平时是怎样抓紧时间学习的,或读了三首古诗受到了什么启发,今后打算怎样做。

五、检查,指导识字。

六、作业

找一找有关珍惜时间的古诗句,名人名言或谚语俗语,摘抄下来,并坳手制定一个小计划。

古诗词三首六年级上册教案设计 篇2

【教学内容】

浙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古诗三首的两乎《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教学理念】

1、语文课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途径之一就是整合,对三维目标的整合,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对教与学方式的整合,在整合中实现学生语文素养最大程度的提升。

2、语文课堂中,预设与生成应该实现最高程度的统一。预设不充分的课堂不可能是高效率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不可能是人性化的课堂。充分的预设能为生成提供宽广的平台与深厚的知识背景,即时的生成能为预设增添灵动的色彩和跳跃的节奏。

3、语文课堂应该成为传承和宏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舞台。古诗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潜心会文,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

【文本解读】

这两首古诗都是南宋诗人的作品,反映的是相同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生活情况。但是两首诗所反映的社会角度又是不一样的。《题临安邸》表现了南宋的统治者们在南逃至临安后,依然穷奢极欲、置国耻家难于不顾而终日沉湎于酒色香风中的种种丑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原沦陷的原因及江南面临的命运。《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表现了中原沦陷区的人民在侵略者铁蹄下苦苦挣扎、空盼王师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的一腔忧愤与同情。若再联想到南宋统治者的种种所作所为,则更令人忧其所忧、愤其所愤。这两首诗正好是从一正一反两个角度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种种特征。因此,如果将这两首诗整合起来,互为表里,互相映衬,则必收事半功倍之效果。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独立学习,正确理解两首诗的意思。

2、在两首诗的对比学习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策略】

对课文中的两首古诗进行整合,构建“主题式”、“立体式”的诗歌教学框架。即以对南宋这一时代的整体观照为核心,将文中的两首诗组织纳入这一个主题。再适量补充同时期的相关诗词。建构起一个互相联系、互相映衬、互相比照、互相延拓的立体课堂。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两首古诗,他们的作者所处的朝代都在南宋。你们对宋王朝有哪些了解?

2、是的,那是个非常复杂的时代。今天我们所学的两首诗正是从不同侧面反映那个时代的。相信同学们通过学习,会对历史上曾经建都杭州的南宋王朝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二、自学诗意,感受诗境。

1、了解诗题。

2、根据注释,利用收集的资料,自学理解诗意。

四人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

(1)质疑,提出解释不清或不顺的词、句。

(2)交流,说说这两首诗的诗意。

(3)随机引入,展开想象。

关于《题临安邸》-----------“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1、你知道汴州是一个怎样的城市吗?

2、课件展示《清明上河图》

师:汴梁曾经是北宋的都城,是当时历史上最发达、最繁荣的一个城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这幅全长5米多的《清明上河图》,就生动地再现了一个都城的繁华与富裕:风景如画、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富足安宁……但是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了,从城门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从北宋的最后两个皇帝被俘成为阶下囚起就不复存在了。山河破碎,城市萧条,人民流离失所。汴州失守了,中原沦陷了,可是那些达官贵人又在杭州建起了自己的小朝廷,过上了暖风袭人、昏昏欲醉的日子。杭州山外青山楼外楼的今天,仿佛就是汴州繁华似锦的昨天:只是不知道汴州破碎萧条的今天,会不会变成杭州的明天?

3、指名朗读《题临安邸》

4、“暖风熏得游人醉”,你能看到那游人中有哪些人吗?你能看到他们在干些什么吗?

学生想象说话。(游人——掌握国家命运的统治者们。想象他们穷奢极欲、沉迷酒色的无耻丑态)

5、自由练读。指名读。

关于《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抓住“遗民泪尽胡尘里”

1、什么是“胡尘”?

2、听录音,想象:金兵的铁蹄践踏在什么地方?

3、交流

4、诵读

三、诵读想象,体悟诗情。

1、充分地、饱含深情地朗读两首诗,想象:你在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

2、交流。

将两首诗所勾勒的画面相互交织起来,形成对比。教师随机点拨,将情感引向深入。

(北方的壮丽山川陷落了——西湖边还是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北方的老百姓在异族的欺压下度日如年——西湖上的权贵们在歌与酒之间昏昏度日;北方老百姓盼望克复中原的部队,望眼欲穿——南宋的统治者们终日寻欢作乐,早已将失地与那儿的老百姓一起忘到了九霄云外……)

①当你看到这些、听到这些以后,你觉得“遗民”应该怎样理解?是“遗留在沦陷区的人民吗?(被南宋统治者们抛弃的人民)

②南宋王朝的当权贵族们在小小的临安城中住了一年又一年,年年月月西湖上游船不断、歌舞不绝;沦陷区的老百姓在侵略者的铁骑之下苦苦挣扎了一年又一年,分分秒秒几乎将眼泪流干。他们还挣扎着,是因为他们的心底还有一丝期盼,期盼有朝一日能望见南宋军队的旗帜在南边远远的地平线上出现。(合同帮帮网 551336.cOM)

③补充陆游《示儿》。

过渡:他们哪里知道,自己早已被抛弃了,被那些终日沉醉在湖光山色、莺歌燕舞中的游人们抛弃了。

④有感情的朗诵两首诗。

四、拓展学习,激情练笔。

1、“直把杭州做汴州“,是啊,无论在汴州还是杭州,那些权贵们不都是日日饮酒、朝朝作乐吗?汴州已经沦陷了,杭州的命运又会怎样呢?那些昏昏度日的当朝统治者断送了一个汴州,难道不会再断送一个杭州吗?

2、练笔。

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面对沦陷区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老百姓,面对野心勃勃、对江南之地虎视眈眈的侵略者,以及面对这两首诗的作者,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①自由选择,自由练笔。

②交流。

3、强敌的入侵,面对沦陷的家园,面对人民的悲泣,一位位爱国志士站出来了,陆游就是其中一个;一个个民族英雄诞生了,岳飞就是南宋历史上一位最著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他的抗金事迹连同他的千古绝唱《满江红》,一同流芳百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4、放歌曲《满江红》

古诗词三首六年级上册教案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在诵读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深厚情感,感受人间友情的美好。

2. 认识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教学重点:以诵读为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深厚情感。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送元二使安西》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一、诵古诗,初读解题。

1. 配合《阳关三叠》的乐曲,在大屏幕出示诗文。读题导入,运用组词、归类法教学“使”。

2.教学“故人”。

3.“元二出使到哪里?”(安西)解读“安西”。学生找资料明确地点。

4.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二、找地名,明了诗意。

1.找出诗中其他表示地名的词(渭城、阳关)。

2.探究以上两地点的具体位置。生找资料——师补充——课件出示地图,明确地点。

3.同时出示标有三个地名的地图,用上三个地名,再说说题意(渭城——阳关——安西)。

4.算路程,体会离情。看地图,算算元二出使安西的大致路程。

三、诗配画,领会诗旨。

过渡:王维不仅是伟大的诗人,同时也是有名的画家。如果你就是王维,要给自己的这首诗配上一幅画,该画上些什么?需要强调些什么?再说说根据。(小组讨论——交流——点拨)

1.雨,什么时候的雨?怎样的雨?(朝、浥)

2.客舍,客中送客。(王维是山西人,在陕西送别,倍感神伤)

3.柳,“留”。古人折柳赠别。

4.酒,美酒千杯万盏,借酒饯行。

四、明古风,体味别意。

人生自古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别董大》《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芙蓉楼送辛渐》)

五、悉评价,赏读古诗。

1.前人对此古诗的评价是“后之咏别者,纵有千言万语,殆不出其意之外。”

2.此诗的别名:《渭城曲》《阳关三叠》。

3.欣赏并咏唱根据此诗创作的古曲《阳关三叠》。

六、写回信,拓展延伸。

据说,元二来到安西一年后,曾给王维写过一封信,但由于年代久远,这封信已残缺不全,聪明的你,能根据今天这堂课,补全这封信吗?

第二课时:《赠汪伦》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大家学习背诵了很多古诗,在学校古诗背诵活动中表现得特别出色,你们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吗?

1.看谁最聪明,能让动物巧进“诗句笼”。

泥融飞(燕子)

自在(娇莺)恰恰啼

一行(白鹭)上青天

早有(蜻蜓)立上头

柴门闻(犬)吠

北风吹(雁)雪纷纷

2.世上颜色千般好,看你填哪一种最妙。

霜叶(红)于二月花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两个黄鹂鸣(翠)柳

千里(黄)云(白)日曛

春来江水(绿)如(蓝)

万(紫)千(红)总是春

3.李白诗句垂千古,看谁马上吟得出。

(1)(不敢高声语) (2)白发三千丈 (3)(举头望明月)

恐惊天上人 (缘愁似个长) 低头思故乡

(4)(朝辞白帝彩云间) (5)飞流直下三千尺

千里江陵一日还 (疑是银河落九天)

二、导入。

上课伊始,出示李白画像,接着提问:从入学到现在你们都学过李白的哪些作品?课外还读过他的哪些诗?自然引出新课。这样,对李白的诗作了较为系统的归纳小结,便于将课内与课外紧密联系起来。

三、图画故事引入,激起兴趣

1.出示图画,观察,说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放录音:有关李白和汪伦之间的小故事,《赠汪伦》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1)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没有,这是作者的一种假设。那么跟下句连起来,用什么关联词来表达更为合适呢?(即使……也……,哪怕……也……,就算……也……,纵使……也……)

(2)同学们,汪伦先是写信热情邀请李白来家做客,接着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伦又带领全村人踏歌送行,所有这一切怎么不使李白感动呢?那么,用什么样的句式来表达这两句诗的意思,才能更好地表现李白此时的激动心情呢?(可改为感叹句、反问句、设问句。)

(3)桃花潭水真有千尺深吗?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两行连起来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什么这样说?

第三课时:《别董大》

授课时间:

一、 审题导入。

1.审题,引出是送别诗。

2.作者简介。

高适,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今河北沧县人,曾与李白、杜甫结交。安史之乱后,他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直至做到散骑常侍,因此世称“高常侍”,原有天宝七载左右张九皋编、颜真卿作序的诗集,《唐书》也著录其文集20卷,但都已遗失。现存《高常侍集》,有诗87首。

3.诗人在送别董大时的情景如何,会说些什么呢?

二、 理解诗文。

1.感悟诗文,学生自由读诗文。

2.明确学习目标。

(1)读懂加点词和每句诗的意思。

(2)体会诗人流露出的感情。

3.学习方法指导。

选择学生喜欢的方式方法结组学习 ,准备汇报学习成果。(全体参与)

4.理解指导。

(1)前两句写到了哪些景物?

(2)学生谈感受(景象凄凉),体会读。

(3)诗后两句写的是什么?

(4)最后两句话是谁对谁说的,为什么会这样对他说呢?

高适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董庭兰虽然身怀绝技却常无人赏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高适对朋友董庭兰的。

(5)这两句中哪些词表现出了安慰与鼓励?

(“莫”、“谁人”)

5.感情升华。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齐读体会、表达诗情。

三、课外拓展与能力提高。

1.激趣导入:古代送别诗还有很多,如下面列出的几首。

《赠汪伦》 《 夏口夜泊别友人》 《 送桂阳孝廉》

2.能力运用实践。

(1)体会几位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心情。

(2)发现诗人的优秀品质。

(3)发现写法上的不同特点。

(4)其他课题(自拟)汇报时可以结合其他的诗。

(5)可以利用自己找的资料进行进一步研究。

3.组织学习结果交流,鼓励学习精神。

四、小结。

古诗词是一个丰富的宝库 ,我们可以通过它们穿越时空,了解当时的人、事,感受诗人的情怀,学习做人的道理。课下应主动大量阅读。

古诗词三首六年级上册教案设计 篇4

活动目标:

1.了解古诗主要内容,有感情的朗诵古诗,感受诗中初夏的美丽。

2. 在剪贴游戏中理解、欣赏、学习古诗。

活动准备:

小鱼头饰,用幼儿自画自剪的小鱼及许多莲叶布置成“莲池”的场景,“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盘。

活动过程:

一、模仿小鱼游来游去,情绪愉快地参与游戏。

幼儿扮演小鱼,在音乐声中自由、欢快地游戏。

二、参与情境表演,在游戏中感受并尝试理解古诗中的词句。

1.欣赏“莲池”场景,体验首句:江南可采莲。

欣赏 “莲池”的场景,并为幼儿简单介绍江南美景,同时轻柔地朗诵首句“江南可采莲”,请幼儿欣赏。

2.“小鱼们"欣赏“莲池”中的莲叶,感受莲叶茂密的样子,体验第二句:莲叶何田田。

教师用丰富的词汇描述“莲池”中的莲叶,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

3. “小鱼”们在莲叶中间游戏,体验第三句:鱼戏莲叶间。

可爱的小鱼们,让我们一起在这碧绿的莲池中游来游去,自在地游戏吧。

三、听指令,做游戏,巩固古诗。

1.幼儿自画自剪小鱼,每人一条。

2.分别出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盘,请小鱼们在方向盘的指示下向四个方向游戏,体验后四句: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四、完整地欣赏、学习古诗。

1.在音乐声中,老师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请幼儿欣赏。

2.师幼共同朗诵古诗。

活动反思:

这是一首采莲歌,反映了采莲时的光景和采莲人欢乐的心情。在汉乐府民歌中具有独特的风味,民歌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回旋反复的音调,优美隽永的意境,清新明快的格调,勾勒了一幅明丽美妙的图画。领略采莲人内心的欢乐,激发幼儿对江南美景的热爱。活动中“东南西北”的游戏幼儿非常感兴趣,但是幼儿对方向感的初步形成较为生疏,拖慢了游戏的进度,可将这个游戏放在区域中让幼儿多玩玩。

古诗词三首六年级上册教案设计 篇5

教材简解:

本次的教学活动设计是小班的古诗活动《所见》,我以故事+图片的形式导入课堂,带领幼儿进入这首古诗的意境中,在教学中加入了表演、歌唱等元素,让幼儿既轻松学会了古诗,又感受到古诗带给他们的无穷乐趣。

目标预设:

1.通过活动,让幼儿熟悉、理解古诗的内容。

2.通过看图说话,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3.学会用不同的方式诵读古诗,体验朗诵的乐趣。

重难点:

1.初步理解古诗内容,体验学习古诗的乐趣。(重点)

2.知道古诗中“鸣蝉”的意思。(难点)

3.能用打节拍、做动作等方式朗诵古诗。(难点)

活动准备:

1.活动课件、伴奏音乐。

2.四幅古诗配画。

3.相关头饰。

设计思路:

《所见》这首古诗是非常具有童趣性的,而在幼儿时期,孩子们对故事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因此,我利用这首古诗中“趣”这个点,以故事和图片的结合形式导入课堂,吸引孩子们的目光,让幼儿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初步的理解这首古诗的内容;之后我通过诗配画这样的形式,让幼儿重温古诗意境,我再逐步进行引导,让他们自己说一说画中你看到了什么,这样既加深了他们对这首古诗的理解,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在此过程中,我还会让他们进行一些表演,与我,与其他幼儿做一些互动,充分的感受到这首古诗带给他们的快乐;最后,幼儿也会和我一起用打拍子、做动作等方式将这首古诗朗诵几遍。整个教学过程,我都将以幼儿为中心,让他们充分参与其中,体验学习古诗的乐趣。

教学过程:

1.出示小树林的图片,以故事的形式导入古诗。

1)师:你们听一听,树林里面传来了什么声音?(牧童唱歌的声音)

幼儿进行猜测,师揭晓答案,原来是一个小牧童在唱歌。

2)师:你们来看一看,牧童是怎么来到小树林的呢?

古诗词三首六年级上册教案设计 篇6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感受文字之美;通过诗文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了解古诗的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

2. 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 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 掌握第一首古诗的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2. 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 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整体把握。

1. 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古诗三首》的第一首《望庐山瀑布》,这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赞美庐山瀑布的诗。

2. 汇报交流收集到的关于李白、庐山风景区、瀑布的资料。

3. 学生解题。

4. 看图听读古诗,想象瀑布的景象,找出能体现诗人观察点的词。(“遥”字)

二:读诗歌,初步感知。

1. 自由初读诗歌,掌握生字“庐”“川”的音、形、义。

2. 自由再读诗歌,看看诗中写了那些景物?

3. 看图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内容。

三:披文入境,领会全诗。

1. 师范读第一句,学生试着画节奏。

2. 齐读诗歌,感受古诗的韵律、节奏之美。

3. 释词解句。

4. 学生自由反复诵读古诗,想象瀑布倾泻而下的磅礴气势,体会诗的意境和感情。

5.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四:抓住“银河”,激发想象。

1. 瀑布与银河有什么关系?诗人为什么要写银河?

2. 听读,想象瀑布像银河一样从高空飞奔而下的情景,感受大自然之奇妙。

3. 指导朗读全诗。

4. 背诵全诗。

五:作业:

默写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 通过理解《山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歌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2. 抓住重点词语,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自学自悟能力。

3.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描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流程:

一:导入《山行》这首诗。

二:教学方法基本同上。

注意以下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远上 寒山 石径 斜 白云生处 坐

爱 晚 红于 二月花

三:读、背诵古诗。

四: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学。

1. 汇报小组没有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取得共识。

2.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及背诵全诗。

3. 以小组为单位比赛、把这首诗编成一个故事,看谁运用的语言恰当,描述生动。

五:课堂练习。

1. 背诵古诗。

2. 填空。

《山行》的作者是( )代诗人( )。题目的意思是( )。这首诗描写的是( )季节的景色,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