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书笔记 > 导航

初中语文7年级上册教案

发表时间:2024-09-29

初中语文7年级上册教案(分享7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狼》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语文7年级上册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① 培养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② 理清故事情节。

③ 培养学生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④ 了解本文语言描写的精妙,深刻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

⑤ 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

① 联想和想像。

② 作品深刻的内涵和思想。

③ 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课前准备

学生:熟悉课文。

老师:录音机、磁带。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理清故事情节,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说起童话,我们大家肯定会兴趣盎然,那么你都读过谁的童话?(学生可能说:郑渊洁、安徒生、格林等等),看来大家都读过安徒生的童话,也非常喜欢他的作品。小学时,我们学过他的哪篇童话?(肯定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卖火柴的小女孩》)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很有特色,也肯定会受大家欢迎的作品《皇帝的新装》。不过,我想提醒大家注意:学习本文,要学会多角度、多侧面的地学习,去分析。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①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可请一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边听边猜想。到了一个新情节的开头,不要急于往下读,可以先把书合上,自己先试着想像,看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是否有差别。(肯定会有不同的想像,可让这些学生谈谈自己的想像内容,老师可及时给予鼓励。)

② 播放本课录音。教师可指导学生边听边圈点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借助工具书或与其他学习伙伴解决。

③ 指导学生在书上画出一些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句子或段落,以便帮助理解文章线索,进行深入思考。

然后让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爱 织 看 穿 揭 议

本文以新装为线索展开情节,让不同身份的人在这场骗局中登场,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性格特征。

3、角色朗读,读出各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

(旁白一人,皇上一人,老大臣一人,诚实的官员一人,小孩一人,其余所有角色一人。)

4、布置作业:

① 写生字,理解词义。

② 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语速适中,能正确读出语气。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对课文主题的`认识,对骗子的认识,培养学生敢说真话的可贵品质,培养学生想像能力。

二、教学设计

指导学生探究性阅读

① 品味文章重点词语或语段。

a.指导学生在文中划出自己认为精彩的、重要的词语或语段,然后进行旁批,写出自己的看法。

b.四人小组交流。

c.全班进行交流,讨论。

在讨论过程中,对具体问题可能有争议,如找的重点语段不同、旁批的不够精确等等,教师注意引导,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要注意点拨与指导,促使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答案。

② 理解文章主题。

(小组交流,得出结论,语言不必强求一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本文通过一个昏庸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上当受骗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

③ 多侧面地评价骗子。

本文除了那个愚蠢的皇帝之外,还有两个重要的人物,那就是骗子。他们为什么用织新衣而不用别的手段来骗皇帝?

3、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因为皇帝爱新装已经到了成癖的程度,对骗子所说的神奇而又漂亮的新装自然会感兴趣,所以骗子看准了皇帝的心思,用织新衣来骗他,自然会行骗成功。

你如何评价这两个骗子?(可多角度多侧面地评价)

小组讨论、交流,老师梳理,得出结论:

a.骗子针对皇帝的贪图享乐,不理朝政,设下骗局,其出发点是好的,希望皇帝改过自新,治理好国家。

b.骗子骗皇帝,以骗对骗,只不过是以毒攻毒罢了。

c.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没有写骗子落人法网,实在耐人寻味,其用意可能是有意向读者敞开一扇感情之门??他并不痛恨那两个骗子。

d.两个骗子也代表了社会上靠行骗为生的一种社会病态,所以作者把骗局当作一面镜子,当作一把解剖刀,剖析这种社会人生的病态。

e.骗子不值得肯定,纯粹是为了个人捞取钱财。

④ 结合自身体验反思,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a.文中的大臣、老百姓为什么不敢说真话?现实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情况?请你就童话中小孩敢于说真话谈谈作品对我们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4、全班讨论,教师梳理,明确:

大臣们怕别人说自己是愚蠢的、不称职的人,为了保住自己的官职,所以不敢说真话,而老百姓或出自安全考虑,或受不良世风影响,也不敢说真话。

现实生活中有类似情况。(可让学生设想一种不敢讲真话的情景:有学生可能会说到在老师面前不敢讲真话的情景,教师应及时向学生检查自己某些方面的不足,以取得学生的认可与信任。)

b.拓展性阅读训练(学生自由组合,分成小组讨论)。

说真话需要勇气,有时还要付出代价,如果你当时也在场,会怎样做?试结合生活经验,讨论有关说真话的问题。

5、[教师小结]作为一个人,要敢于正视现实,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如果每一个人都多一份真诚,多一份爱,那么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

6、布置作业

不脱离原文主题,大胆想像,为课文续写一个合理的结尾。

要求:

a.大胆想像,勇于创新。

b.书写规范、工整。

c.字数300字左右。

7、信息反馈:

初中语文7年级上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熟悉作家作品。

2、疏通课文,理解疑难句子含义;积累文言词语。

3、认识文中所用的描写方法,在设置情景下进行片段写作练习。

【教学重点】

1、疏通课文,理解疑难句子含义;积累文言词语。

2、认识文中所用的描写方法,在设置情景下进行片段写作练习。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设置情景中,进行片段写作,完成知识迁移。

【教学方法】

讲授法,引导读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积累法,朗读法,写作能力迁移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导言】

提问:同学们见过狼吗?如果见过,请你描述一下狼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回答略

提问:请试一下你能说出几个带“狼”的成语?

学生回答略。

教师用幻灯片投影一些带“狼”的成语。

教师叙述:同学们这是你们眼中的狼,你们知道蒲松龄笔下的狼是什么样子的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蒲老先生的《狼》。

第三十课狼

1、用幻灯片投影以下内容,并请学生回答。

⑴《狼》这篇文章的体裁是________,我们以前学过的有关动物的寓言故事有________。这种体裁的特点是篇幅________,意义________。

⑵《狼》选自清代小说家________的短篇小说集________。作者字________,世称“________先生”,山东________人。

2、让学生观看张铁林主演的《聊斋先生》中有关蒲松龄收集民间故事的片段,评价他的精神进而欣赏对联:有志者,事竟成。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苦心人,天不负。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3、教师叙述:后人对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评价颇高,有语为证: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投影展示)

4、朗读课文

⑴齐读生字2次,教师纠正读音。

⑵听磁带中的范读,然后集体朗读课文。

⑶师生共同纠正朗读过程中发音、停顿方面的错误。

5、疏通课文,积累词语

⑴学生分组合作翻译课文,要求学生将经过讨论后不懂的句子勾画出来。

⑵各组记录员将本组不懂的问题提出,由其他组的同学帮助解决。

⑶教师从旁点拨悬而未决的问题。

⑷教师通过幻灯片示例典型性疑难语句翻译。

转视积薪后——(屠户)就转身去看柴草堆后面的(另一只狼)教师分析:此句是省略句。翻译前先还原句子的本来面目,然后把句意疏通。

教师归纳:翻译是古文学习的重要环节。翻译的要领是:翻译前先弄清楚句中每个词的含义,注意灵活增字、删字、留字,直译和意译结合。

6、概括故事情节

⑴先由几位学生分别概括故事情节,然后由学生评出概括最好的。

⑵用幻灯片与学生分享教师对故事情节的概括。

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⑶提问:你认为本文的情节和形象有何特点?

学生回答:情节曲折,形象生动。

7、探讨描写手法

⑴用幻灯片投影以下内容,并请学生回答。

①文中运用到的描写手法有________。

教师归纳: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及神态描写。

②文中对屠户的动作进行描写的动词有________

教师归纳:投,复投,顾,奔,依,弛,持,起,劈,毙,断

③文中对屠户进行心理描写的句子有哪些?

教师归纳:屠惧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④文中对狼进行神态描写的句子有哪些?

教师归纳:眈眈相向目似瞑,意暇甚。

⑵教师小结:描写生动传神,用词精当,层次清晰,由外及内,有力的凸现了形象。

8、在设置情景下进行片段描写

⑴同学们如果你遇到以下情形你会怎么办?(投影出设置的情景)

①你正在赶路,发现路中一条大青蛇恶狠狠地用眼睛瞪着你,气势汹汹地向你爬过来,你会……

②你正在回家的路上,这时两只狗一白一黄,如影随行,尾随于你,不肯离去,你将……

教师叙述:请同学们任选一题,发挥你的想象,力求写出你和大青蛇(或狗)当时的动作、心理和神态,字数不少于80字,力争在7分钟内完成。

⑵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互相鉴赏,互相学习。

(二)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文言文并不难懂,关键在于我们要多读,多看。请课外阅读《聊斋志异》中的故事,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另外,本节课同学们的片段写作完成的很好,平时要学习把所见的美文的写法运用于自己设置的相似情景中进行写作,把阅读和写作更好的结合起来。

(三)板书设计

写法:情节曲折形象生动用词精当描写传神

内容: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学法:重视翻译立足词汇直译意译灵活理解

感受生活课外阅读开拓视野读写结合

(四)布置作业

1、写一篇关于本文的读后感,谈一谈你对文中屠户及狼的看法,并说说你对本文主题的认识,字数要求在300字以上,题目自拟。

2、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完成《资源与学案》75页的文言文阅

读题,进一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五)教学后记

本节课的知识容量较大,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理念。另外在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过程中,本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新课程教学思想,注意教给学生好的学法。

再者,读写结合也就意味着教材与学生生活的链接,为语文课程的学习注入了活水。

作业部分,学生通过完成读后感,对狼及屠户的形象、作品的主题,有了个人的独到见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可由学生采用课外兴趣活动形式,评出优秀习作,搞一次专题小论文展览,或向文学类报刊投稿。

本节课的缺陷,我认为是学生朗读的形式中缺少了个人朗读,因此一些发音、停顿方面的问题可能暴露仍不充分,同时对朗读时一些句子应读出怎样的语气情感仍需揣摩,以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的能力。但由于一节课总要有所侧重,所以这方面训练拟安排在学习其他课时进行。

初中语文7年级上册教案 篇3

【教法学法】

采用读──议──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把握作者是怎样用事实和事理论述观点的。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分析。文中关键性的字词或语句,可利用上下文和课文注释加以揣摩、掌握。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按文章结构来记忆、背诵课文,培养一定的文言语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议论文,关于议论文的三要素还记得吧(提问学生),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板书课题)

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的重要人物,后世认为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因此把他和孔子并称“孔孟”,并尊其为“亚圣”。他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术上推崇孔子,攻击杨朱、墨翟。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积极影响。《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论、活动,是儒家经典之一。它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文章气势磅礡,语句流畅,持论说理,善于雄辩,用词精辟,比喻精当,富有说服力,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二、整体感知

1、范读或听朗读录音。要求听准字音、语气和语调。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文句,注意朗读节奏。

3、疏通文意。学生借助文本注解、工具书揣摩有关字词的意思,进而疏通文意。教师巡视,师生交流。

4、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指导朗读节奏和语气语调。

例: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小组讨论交流(四人),明确本文的论点、论据。

可预设问题供学生讨论,教师适当指导点拨。

⑴ 找出文中阐述作者观点的语句。

⑵ 第一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⑶ 第二、第三段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提示:

第一段用排比句式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说明担负重任并作出了成绩的人物并不是天生如此,而是经过一番艰苦磨练的,为下文得出结论提供了充足的事实论据。

第二段论述了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事,必须先在思想上、生活上、行为上等方面都要受一番艰苦磨练的道理。

第三段论述了人处于困境中才能奋发,无忧惧则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第四段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互读课文,加深理解。

三、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⑴ 舜发于畎亩之中( )

发于声( )

⑵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

斯是陋室( )

⑶ 行拂乱其所为( )

入则无法家拂士( )

2、翻译下列句子。

⑴ 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⑵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⑶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熟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全班齐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师生继续讨论、探究

问题一:作者是如何摆事实、讲道理、层层深入地论证论点的。

问题二:孟子为什么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畅所欲言,师生交流后小结:

1、开篇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砺,终于有所作为、成就大事的人的事例,说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接着从一个人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角度,一正一反地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死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2、“大任”指的是治理天下的任务。孟子认为能担当“大任”的人必须有真正的才干,而造就人才所必不可缺的前提条件是经历思想、生活、行为等方面的艰苦磨练,而艰苦磨练的益处是:

⑴ 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⑵ 能发展个人的才能,即治理天下的能力。

这段话,对我们今天的学习、生活、工作很有借鉴意义。尤其青年学生应该认真体味其中的道理。

3、拓展延伸:

⑴ 鼓励学生联系自身经历或周围其他人的事例,谈谈对艰苦奋斗,忧患意识等问题的认识。

⑵ 搜集鼓励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全班交流,并积累在摘抄本上。

4、指导背诵:

按文章结构来记忆、背诵课文:列举古代圣君贤臣事例(6个事例6句话),归纳概括上述事例并得出结论,再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对上述结论进一步加以阐发,最后提出中心论点。

5、总结全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文字虽短,但论证有力的文言议论文。全文采用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方法,逐层推论,将中心论点置于文章结尾,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以论证“生于忧患”为重点。结构紧凑而完整。文中多处使用排比句式,使文章具有不可遏止的气势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出身低微层

论据:历史事例(六人)艰苦磨练层

终有所成深

正面论证:造就人才入

道理分析

反面推论:国家兴亡

【教学探讨】

本文有个别语句较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使学生理解课文有一定难度,教师可适当作一些讲析。初二学生对孟子的思想不可能深入理解,只要他们能了解课文所讲的道理即可,切忌旁征博引。

初中语文7年级上册教案 篇4

重点:

1、理解通过传神有趣的细节,表现一家人互敬互爱、相处和睦的生活情趣的写法。

2、通过朗读,体会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和晓畅素雅的语言美,加强学生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难点:

1:文中仅有的两处景物描写所提供的美妙背景。

2:对寓意深刻的句子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轻声读《散步》。

用横线画出不认识的或读不准音的字,注音。(具体操作参照教法建议1)能把课文顺畅地读下来之后,放声朗读。

二、请一位同学朗读一遍课文。

大家从两方面评议:

1、有没有读错字音的情况。

2、有没有读破句子的情况。

三、分组讨论:朗读这篇课文时该怎样把握语气、语调?

说明:要边讨论,边练习朗读,边评议。

1、明确本文朗诵的感情基调:欢愉而深沉

2、明确我的语气、语调:

①我是个中年男子。

②在这个家庭中,我是核心人物。

③散步中,处处表现了我孝敬母亲,又疼爱妻子、儿子的感情。

3、完成讨论之后,练习朗读。每组推举一位代表,在班上朗读,大家评议。评议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注意把握语速、重音。

4、再请几位同学朗读课文,然后全班根据前面所明确的朗读的方法进行评议,选出一名朗读最好的同学。

四、交流本文的心得。

下面题目供参考,可以选择其中一两个题目谈。(可用幻灯演示题目)

1、这篇课文哪些描写最令你感动?举一两处为例谈谈。(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等)

2、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整体感知)

3、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4、这篇课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整体感知)

5、你最喜欢课文中哪些语言?为什么?(对语言的品味)

说明:这些问题,不要求都回答,更不宜规定统一答案。学生只要能对其中一两个问题有所认识就可以了。注意让学生发言时不要脱离课文。教师仍然需要注意自己导的地位,注意倾听学生发言,及时给予点拨和激励评价。这项练习中1、2、4小题可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落实在作业本上,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比较阅读。

手段:以朗读训练为基本形式

设计思想: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同时,重视识字、写字、积累词语的训练。

初中语文7年级上册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熟练认写"瀑布""迸溅"等十个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通过朗读,把握紫藤萝的特点,体会作者情感。

3、学习紫藤萝和作者身上乐观、顽强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感受紫藤萝蓬勃、顽强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情境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图片提问学生导入:同学们,看一下这几张紫藤萝的瀑布,你们从中看到些什么,又想到些什么呢?你说看到了淡紫色的紫藤萝很茂盛,一簇紧挨着一簇,你说这一串一串的紫藤萝就像垂下来的幕布一样。嗯,同学们描述得很准确,也很有想象力,是啊,这一串串紫藤萝就像流动的瀑布一样,所以作家宗璞才把它称作是"紫藤萝瀑布",同学们想不想跟随老师一起去看看她笔下的紫藤萝又是什么样子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大声自由朗读全文,圈点勾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与同桌分工合作,查字典解决,稍后全班进行分享交流。

明确:

"挑逗"一词中的"挑"读tiǎo,意为"逗引""招惹",读tiǎo的还有"挑衅""挑眉""高挑"。

仙露琼浆:又称玉露琼浆、琼浆玉液,意为用美玉制成的浆液,中国古代神话中认为饮了它可以成仙,比喻美酒或甘美的浆汁。另外注意"浆"的字形和读音,读jiāng,注意与"桨"(jiǎng)的区分。

2、读完全文,用自己的话来说一下,你喜不喜欢作者笔下的紫藤萝,它又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师生问答/自由发言)

明确:茂盛、淡紫色、淡淡的芳香。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请同学自由分享自己喜欢的描写紫藤萝的句子(2-3句为代表),谈感受,教师适时进行引导、总结。

明确: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前一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紫藤萝的繁茂、壮大,这里请同学再次观看紫藤萝照片;后一句运用拟人和排比的手法,写出了紫藤萝蓬勃旺盛的生命力,生动形象而富有感染力,这里运用朗读教学,指点学生朗读)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运用通感的修辞,把紫藤萝的香气说成是淡紫色的,花香也有了颜色,突出了其香气的梦幻,也为下文"我"陷入回忆和沉思埋下伏笔,这里运用朗读教学,指点学生朗读)

学生再次朗读同学们分享的这些句子,加深对词句的理解。

2、是的,作者看到这么美丽茂盛的紫藤萝,不禁回忆起了十年前家门口的一株紫藤萝,这株紫藤萝又是什么样的呢?(师生问答)

明确:"稀落""伶仃"。

同样是紫藤萝,为什么十年前的那株就是稀落的呢?作者为什么说花和生活腐化有关系呢?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一下文章的写作时间,推算一下十年前是什么时候。(师生问答)

明确:十年前也就是1972年(正处xx时期)。

教师给同学补充xx时期的历史时代背景和作者背景(出示多媒体资料)。

明确:xx时期,如果一个人穿着打扮很怪异或者作家不从事体力劳动,经常侍弄一些花花草草就容易被人批判是"小资产阶级"趣味,不符合无产阶级朴素的作风,就要进行批斗,所以作者在这里说花和生活腐化有关系;而作者一家就曾在xx中遭受批判,1982年,当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她的弟弟正身患绝症。

3、学生结合上面的资料,小组交流讨论5分钟,思考作者在回忆紫藤萝花的时候还想到了什么?又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

明确:在回忆花的时候也是在回忆自己十年前的往事,自己一家也曾像紫藤萝一样,饱受摧残。感悟出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4、那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呢?学生结合阅读经验和自身经历自由发言,谈一谈对这句话的理解,然后教师小结。

明确:作者写了十年前紫藤萝的稀落,又写了现在紫藤萝的茂盛,在写花的经历的同时,作者也看到了人的境遇,十年前一家人饱受摧残,而_过后,人也慢慢从中恢复了过来,因此,不幸终究是暂时的,而生命的长河却是无止境的,无论经历了什么,都要勇敢活下去。这也是作者从紫藤萝身上获得的启发。

教师小结:是啊,一花一世界,花的生命何曾不折射出了人的生命呢?由物及人,这样的写作手法叫什么?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上一单元刚学的《爱莲说》。(联系前后知识,师生问答)

明确:托物言志。

(四)拓展延伸

1、作者在开头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同学们现在知道是为什么了吗?(师生问答)

明确:被紫藤萝的美丽和茂盛吸引、震惊到了。

2、作者在结尾说"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作者为什么加快了脚步?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作者从紫藤萝旺盛的生命力中获得了启发,获得了力量,觉得人要珍惜生命,勇敢活下去,所以就加快了脚步。感受到人作为万物之灵长,不管遭遇了什么,都应始终热爱生命,积极向上,就像紫藤萝花一样。

最后,学生带着情感再次自由朗读全文。

(五)小结作业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紫藤萝瀑布》,正如我们最开始看的紫藤萝图片,紫藤萝那么茂盛、绵密、层层叠叠,有着淡紫色的颜色、淡紫色的芳香,而作者看到它也不禁回想起了十年前的紫藤萝,想到了自己这十年的遭遇,最终超脱出来,感悟到了生命的永恒和可贵,人和花一样,不管经历了什么,都要勇敢活下去。

作业:相信同学们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对生命也有了新的感悟,课下写一段你对生命的感悟,可借鉴这篇文章的写法,从一些草木入手,300字左右,下节课进行交流。

初中语文7年级上册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知道故事的叙述者与故事蕴含的道理密切相关。

2.懂得了解作者对于理解文章的重要性。

通过多种阅读方法理清故事的层次,理解角色形象,并着力挖掘故事中的哲理。

学习重点:

通过多种阅读方法理清故事的层次,理解角色形象。

学习难点:

挖掘故事中的哲理。

学习时间:1课时

学习过程:

一、朗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

活动形式:朗读课文,交流,听写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初步疏通课文大意。

2.检查朗读,交流疑难字词。

目的:读懂课文,扫除字词主要障碍。独立读懂课文是很重要的,尤其是面对新课文。文章选在专题活动中,注释比较多,学生自读基本能理解课文。

二、复述故事。

活动形式:复述,交流,朗读课文。

请2~3位同学复述故事,互相补充,调整,修正。

目的:进一步熟悉课文,落实重点字词。文言文教学,如何处理文和言的关系,是一个难题。我喜欢在一步一步的师生交流中落实言的学习。

三、换角度叙述。

活动形式:小组讨论,班级交流,朗读课文,总结。

小组合作活动。

一位同学讲述故事,他需要重新选择一个讲述的角度,如“屠夫”、“狼”等;另外三位同学分别设想好自己的角色来听故事。讲(听)完后,交流自己的心情。

目的:变换叙述者,故事的细节、故事的整体面貌都会发生改变,蕴含在故事中的寓意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小说的叙述者与预想的读者都很重要,也就是读小说要注意“谁讲”与“向谁讲”的问题。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阅读一个成语故事,如“鹬蚌相争、滥竽充数”等,换一个角度讲述该故事,讲给父母或同学听,并交流各自的感受。

目的:作业指向目标的巩固。

初中语文7年级上册教案 篇7

《一颗小桃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阅读分析能力;表达能力;辨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本文通过对一棵小桃树生长过程的描写来表现它的特点以及凭借小桃树的形象寄托感情理想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坚强不屈,用于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通过对一棵小桃树生长过程的描写来表现它的特点以及凭借小桃树的形象寄托感情理想的写法。

2、培养学生坚强不屈,用于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教学难点:

1、托物言志的写法和作者抒发的情感。

2、课文赞美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寄寓着什么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课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作者图片:同学们,认识这个人吗?他叫贾平凹,凹这个字在普通话里念ao,如凹凸不平,但在北方方言和这位作家的名字里念wa。来,一齐读他的名字。我们曾经学过他写的《太阳路》。今天再来我们学习他的另外一篇文章——我的小桃树。

二、夯实基础

(一)字词过关

伫(zhù) 孱(càn) 嵬(wéi) 懊丧(ào) 执着(zhuó) 矜持(jīn) 猥(wéi)琐

(1)伫立:长久地站立。

(2)生灵:生命。

(3)孱头:软弱无能的人。

(4)矜持:拘谨,拘束。

(5)踏青:清明前后到郊外去游玩三步。

(6)垂垂暮老:形容像老人一样没有生气。

(7)楚楚:较弱柔美。

(8)猥琐:(容貌、举动)庸俗不大方。

(9)祸不单行:表示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10)灼灼:形容明亮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桃花繁盛明丽的样子。

(二)作者简介

贾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当代作家。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82年发表作品《鬼城》《二月杏》。1992年创刊《美文》。1993年创作《废都》。1997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2003年,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11年凭借《古炉》,获得施耐庵文学奖。

(三)背景介绍

1976年,为期十年的_终于结束,在这十年期间,无数被时代耽误年华和奋斗机会的青年人开始反思,开始追求。作家贾平凹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托物言志,以“小桃树”的形象来象征_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通过它坎坷的出生、成长到迷茫和看到希望的描述,反映了青年一代在迷茫和探索正成长的真实历程。文章最后小桃树所孕育所保留的那一个花蕾,岂止是“风浪里航道上远远的灯塔”,它更是青年一代胸怀大志、奋起直追、报效祖国的象征。

三、整体感悟

1、谁来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课文是按这个顺序叙述的吗?谁能按照课文的顺序来叙述?

2、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们再来看看,你还有哪些地方读不懂?

3、“学贵有疑”,你们的问题提得很好,这是你们认真思考的结果。有人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还要重要。同学们的这些问题都和小桃树密切相关,那我们先来弄明白这是一棵怎样的桃树?从这个问题入手,再来逐步解决其他几个问题。

四、合作探究

1、联系全文分析作者的梦是什么?

答:课文中作者6次提到自己的梦,较明确的有两处:一是孩提时代埋桃核,“想让它在那儿蓄着我的梦”,二是到城里上学前夕,桃树两尺来高的时候,那“梦是绿色的”。通读全文之后不难看出,作者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意在通过对小桃树顽强生命力的赞美来表达自己所寄寓的深刻含意。

早在孩提时代,作者便对美好的未来有了朦胧的向往,因此埋下桃核,希冀“让它在那儿蓄着我的梦”。进城上学以后,作者更是“血气方刚,常要以济于下的人物”(贾平凹《夜籁》)。这个梦自然是绿色的,因为绿色象征希望和生机,简言之便是“奋斗”,并且“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这便是作者的梦。

虽然走上社会以后,作者的际遇曾遭受到类似桃树那般的风和雨,那“再不消沉,再不疲软,再不胆怯”(贾平凹《游了一回龙门》),雨中仍“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作者的梦是顽强的,恰如作者的性格。

2、文中说:“可怜的小桃树!”作者认为小桃树的“可怜”表现在哪几方面?寄寓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

答:写小桃树长得很委屈,样子很委琐,花儿单薄等来表现它的可怜;写小桃树被人鄙视,孤独寂寞来表现它的可怜;写小桃树遭受风雨等的摧残来表现它的可怜。面对挫折和磨难,只要不屈不挠,定能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五、总结全文

本文描写了一棵在逆境中诞生,在逆境中成长的小桃树,历经风雨仍顽强生存。赞颂了小桃树顽强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揭示一个生活的哲理:不屈不挠的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小桃树是坚强的,在树的顶端,高高的一枝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红的,在风中摇着,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远远的灯塔,闪着时隐时现的光。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不是吗?梦想不管多么深邃在内心,不管多么遥远在将来,只要有一朵花苞,就有开放的时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