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书笔记 > 导航

心理抚养读书笔记

发表时间:2023-10-19

心理抚养读书笔记(精选3篇)。

古人说“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读书很重要,读一本好书更重要,而经典的书籍作品就是人们最适合读的书籍。阅读时,我们一般都能或多或少的有一些收获。那么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写一篇读书笔记,读书笔记,需要重点写哪些方面呢?面对这些问题,小编为大家收集了“心理抚养读书笔记(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心理抚养读书笔记 篇1

历时一周,读完了这本《心理抚养》,看完后对于教育孩子还是有很多收获的,如果不整理,可能很快这本书的内容就淡忘了,所以对自我的要求是无论读后感好坏,都要写出自己最真实的感受。

1.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特别重要。

每个孩子出生大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孩子在家庭这个环境的熏陶下长大。这个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在对孩子有着影响,在孩子的童年时期要给予孩子丰盈的爱,让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性格大多比较爽朗、乐观。

2.孩子的早年抚养方式非常重要。

李教授追溯那些犯罪分子的早年成长经历,大多是在童年时期就没有被关爱过,要不就是对于孩子的教养方式过于溺爱、放纵或者严格,造成孩子性格的缺陷。凶手缺少人情味或者约束感,这种早期的教养方式很容易造就孩子的性格,导致后期很难改变。

3.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

人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虽然以家庭为单位,但最终要走向社会,服务于社会,所以孩子要有适应社会的能力和行为。也就是在从小就要给孩子树立规矩,让孩子知道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是违法的,一定不能做。

孩子从小就应树立规矩,比如到别人家做客,不能看到人家桌子吃的就像自己家一样随便拿,家长一定要告诉孩子到了别人家不能乱动别人的东西,还要礼貌叫人。关于叫人,这个我成长的过程中被这个深深的困扰着,村里有些长辈,我也不知道该叫哥还是叔、大爷、老爷,每次过年家里总会来很多的客人,我也不知道都是什么亲戚,那种场面就比较尴尬,家里长辈就会数落我,说我不知道叫人。有时候在村里为了避免叫人的尴尬,会宁愿多走点路绕开有人的地方回家。直到现在我也不是特别擅长亲热的叫人。

家长从小就是应该培养孩子的这种亲社会的能力,不至于以后出现社交恐惧症。关于孩子礼貌待人,这点家长更是应该给孩子树立规矩。从刚会说话就要养成讲礼貌的好习惯,我发现我教的有些学生就不爱说谢谢,这段时间上网课,因为作业或者班级事务去联系孩子,有的孩子无论你怎么发消息都是不回,更过分的是我还出现了被拉黑的行为。我们可以说她是个孩子去原谅她,那么长大了到了社会上就会突然变得有礼貌了吗?很明显不会。有礼貌是刻在骨子里的一种教养。如果在公司上班,对上司、领导的话不回应,还拉黑,我想这个人一定会被炒鱿鱼。

4.孩子的是非观念是在唠叨中形成的。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像是一张白纸,是非观念的形成是后期形成的。一个最可怕的就是没有是非观念。以前我总会觉得家长好烦,絮絮叨叨的,一句话说了一遍又一遍,但我现在明白正是在这种絮叨中,在孩子的心灵上刻印了正确的观念。

当然除了絮叨之外,更重要是家长给孩子树立榜样,家长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身教大于言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都是强调榜样的作用。

5.培养孩子的耐挫心理。

现在的孩子动不动就想不开,这都是从小娇惯,家长从来不舍得吵孩子,一直顺着孩子心理造成的悲剧。没有一个人喜欢被批评,但批评的声音却有助于纠正我们的错误。

在带班的过程中,我也经常批评我的学生。这里有一段话值得学习,我可以说给学生听:“很多人是不愿意被被人批评。批评别人是一种得罪人的事。可是,如果你做错了没人说你,你就不知道自己错了,也就不会引起重视和改变。这时,谁批评你好呢?那就是跟你最亲的人。他敢说你是因为他爱你,不怕得罪你,真心希望你更好。你是我的学生,你做错了,我现在批评你,以后你走入社会就不会再犯这类错。总之,只有亲人,爱你的人才敢说你。“

我比较赞同书中的育儿观念,书比较通俗易懂,所以读得有些快,也许某一天会回过头再看这本。读书,求的不是速度,更应该是质量。同时,把所学运用到生活中,所有的知识都是相通的。明天《正面管教》这本书就到了,加入了一个共读群,希望这个寒假能够细细品味这本书。

心理抚养读书笔记 篇2

这本书涉及心理学、儿童教育学,书中的内容和建议具有很强实用性。人的成长是一件及其复杂的事情,父母都希望子女事业有成,家庭和谐,生活幸福。成年人的问题都可以在童年经历中找到影子,早年经历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因为决定了人的未来走向。

书中首先指出了一种常见的社会心理学现象归因偏差,人们在找原因时,往往把好的行为和成功的行为归因于自己,而把不好的行为和失败的行为归因于外部。这种认知偏差普遍存在,而人很难意识到其存在并进行纠正;与归因偏差相对应,真正的心里成熟是相反的归因,在处理各种复杂问题时,人能够不把缘由归结于外部,而从自身找原因;同时这种转变是可以实现,觉察到自己的反应,提醒自己,进而养成习惯。

对于教育小孩来说情感抚养和性格教养同样重要,情感抚养意味着小时候的陪伴,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亲情和陪伴。三岁以前的陪伴和照顾至关重要,人的脾气与初生前三年的照顾程度密切相关。对于现实中留守儿童的问题,作者也给出了建议,如果不能由母亲亲自抚养,也要由固定的人抚养,形成稳定的依赖关系。书中提到情感抚养的作用在于可以决定人性、人的情绪、性格、言语表达、还影响他的认知方式和亲社会等方面的发展。dsbj1.COM

性格教养体现在不溺爱,让孩子在与人相处中懂得感激与分寸。父母要让孩子接触外部的世界,告诉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培养孩子接受挫折的能力,心理弹性要从小练就。当他渐渐长大,就要在之前有恩于他的基础上,补充反面的内容立威于他,训练他的心理承受能力。书中提到过度溺爱的孩子,遇到挫折会动不动以自杀的方式来威胁父母,应对困难的应对方式有多种,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孩子会选择最极端的方式。性格教养的目的是养成勤快、皮实、吃苦耐劳、经得住说、不轻易记恨的个性。作者提倡让孩子在四岁前后开始学习跑步、游泳,一项运动会让人终身受益。

作者还对选择伴侣提供了建议,真正但了过日子的时候,让你感到幸福的一定是对方有好的性格,心里有别人,理解、体贴、宽容、平和、自律等性格品质才是婚姻幸福的保障。性格是不易改变的,培养好的性格,选择性格好的人相处。

心理抚养读书笔记 篇3

近日,又阅读了李玫瑾教授的《心理抚养》这一本书,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封面的一句话,给我印象最深:“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重要,性格比能力更决定命运”。

一个孩子出生后,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他,怎样抚养、教养和培养他,这本书给我们明确指出了全新的育儿理念,本书共分为7个篇章,李玫瑾教授通过三十余年的教学与研究发现,人的心理问题与早年的养育息息相关,书中重点从“心理抚养”和“心理教养”两个方面阐述,告诉我们父母的陪伴、教育决定孩子的'健康成长。

李玫瑾教授说:“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的很多问题也能从父母身上找到影子”,所以,父母也需要成长、学习。

一、0—3岁,婴幼期父母多给予关爱

当一个婴儿出生后,作为父母就应当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通过喂养、换尿布、各种接触,让孩子感受到爱,虽然他暂时不会说话,不会表达,但他可以通过哭,通过气味来感受和依赖亲人提供物质满足和心理满足。

父母早期全心全意的爱与陪伴,是孩子生命最初的情感来源,也是孩子获得安全感的保障。

父母没把孩子带在身边,而是交给爷爷奶奶抚养,等到孩子大了,再接到身边上学时,就会发现,孩子见到父母就像见到了陌生人,会紧张、拘束、害怕,心理距离会持续很久。

所以,不管多么艰难,孩子一定要自己抚养!尤其是孩子3岁以前,千万不要图省事,轻易把孩子交给包括双方父母在内的任何人。

二、3—6岁,儿童期父母加强性格培养

三岁开始,孩子能够行走,可以说出自己的要求了,会有一些不合理的索求,这时,家长可以对他无理要求说“不”,让孩子逐渐掌握不同场合下各种行为的尺度与规矩。

父母需要对这一时期的孩子耐心地树规矩,教会孩子表达与沟通,学会讲理,学会礼貌待人,学会分享与包容。

这个阶段非常重要,因为性格教养缺失,他在今后的生活中,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

让孩子在六岁前开始经历体力之苦,他会一生受益。要重视孩子的性格培养,一定要让孩子养成勤快、皮实、吃苦耐劳、不轻易记恨的性格。

三、6—18岁,青少年期父母加强能力培养

随着独立意识与自我意识的不断增长,孩子对父母有依恋之情,有些孩子会出现叛逆,父母一定要耐心和坚忍,记住“和善而坚定”的原则。

这个时期,需要培养能力。能力与个人的两个因素有关:一是先天禀赋,二是后天努力。

所以,父母要与学校老师多沟通,多关注孩子在校的表现以及给孩子创造学习氛围,投入教育资本,不断提高孩子的能力。

四、18岁以后,成年人的自我修养

人一旦成年,许多事情就需要由自来独立判断或决定,孩子18岁以后,父母要学会放手,不能再替子女选择和决策,否则,子女就会是“巨婴”、“啃老族”。

所以,该放手时就放手,人只有在不断成长中,才能长大。

书中很多案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父母的缺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养育孩子这件事,并不是有钱就能解决好的,人在成长过程中,亲情陪伴比金钱重要得多,只有家庭和谐了,孩子才能健康成长了,社会才能更稳定。

一个优秀的孩子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父母长期的用心经营,并不断完善和改变自己来教育和引导逐步实现的。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家庭养育的重要性,作为家长,要关注孩子的身、心、灵,多与孩子沟通,培养孩子坚强的性格,珍惜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不断自我完善,终身成长,只有大人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dsbj1.com精选阅读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精选


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不可一日无书读。凡是取得伟大成就的人,他们都对书有着不同一般的痴迷,在阅读的时候,我们经常会与故事情节产生共鸣。那么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写一篇读书笔记,那么,值得被我们借鉴的读书笔记有哪些?小编帮大家整理了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精选”,赶紧看看对您有没有帮助吧,喜欢请收藏哦!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篇1

七天的学习,我有幸倾听了各位教授的精彩讲座,受益匪浅。曲连坤教授让我们深入地理解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业素养及工作定位;田丽主任向我们介绍了多种心理健康课的活动要领;顾群教授让我们对孩子更多了一些理解和关爱;闫老师的心灵工作坊更是震撼人心。在听了讲座之后,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将知识内化,运用到实践当中,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实每天的课,我都有很多的感悟想与大家分享,而田丽主任的讲座让我收获颇多,今天,我只就田丽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设计与实施”和大家分享几点感悟。

1.创设心理情境,激发学生参与。

田老师告诉我们,心理健康课的主旨不在于掌握知识,而是要通过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开展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唤醒和引领学生,以达到实际地影响他们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对于个体心理来说,再精彩生动的讲授都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感悟和直接体验,哪怕只是一点小小的启发,也能留下深刻的记忆。可见在“情境”中体验是心理活动课最核心的因素之一。

2.采用多样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一堂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活动的形式应该是根据活动的具体内容、目的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定的。中小学生心理活动要形式多样、轻松活泼,例如游戏、心理短剧、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讨论沟通、行为训练、心理测试等等。在活动中,还可以融入音乐、美术、舞蹈、表演等艺术形式,另外,教师还要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精心地进行科学的设计,体现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层次性。活动过程中,教师只给适当的启发、引导、示范,要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活动,在活动中训练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学会自强、自立、自信,学会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

3.选择恰当内容,贴近学生实际

若想上好一堂心理课,课程内容的选择是极其重要的。对于心理教育课内容的选择,应把握好一个原则,就是要从生活逻辑和问题逻辑出发,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选择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最密切的话题,找到他们最渴望得到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活动感兴趣,从而使活动起到良好的辅导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以学生的成长需求为出发点,做一些课前的调查,或者根据学生来信选题,都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只有来自学生的问题,学生才会觉得真实,教学才会有针对性。

总之,若想上好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就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心理需求为出发点,在活动过程中,能让学生获得心理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减少和避免不利因素对心理的影响,形成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篇2

在教育孩子中,我们经常遇见这样的困惑,时常听家长抱怨,李老师,某某学生现在孩子的情绪很不稳定,经常和我们家长发脾气,怎么办呢在学校有的学生很不听话,经常和老师顶着干。作为老师也非常的苦恼。

最近我读了桑标的《儿童心理学》,在读到第七章情绪发展这一章,我很有收获。这一章节,主要讲了情绪是个体对外部和内部事物的主观体验,是儿童早期适应生存、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心理工具,对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具有重要的组织作用。本章先介绍了儿童情绪评定的三种方法,即生理测量、表情测量和主观体验测量;再分别从情绪能力的三个主要方面,即情绪表达、情绪调节,对儿童情绪发展作了介绍。

在儿童情绪评定中,生理测量,也就是人处在某种情绪状态下,可以表现出许多生理反应,这些生理变化可以作为情绪的客观指标,如心率的变化,呼吸的变化,皮肤电阻的变化等等。行为测量主要集中在对儿童面部表情以及言语表情的分析上。儿童处于高兴、悲伤、愤怒和其它情绪状态时,眉毛、眼睛和嘴部肌肉都会产生细微的运动变化,儿童的声音也是情绪指标,有的老师习惯为学生贴标签,对学生产生刻板印象,好学生一好百好,坏学生本性难移;有的老师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对孩子提出了不恰当的过高或过低的要求;有的老师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不会尊重孩子,甚至打骂孩子;如此等等,都会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对孩子带来危害。在今后的学生的管理中,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面部表情来判断学生的情绪,从而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当孩子脸上不满与抵触情绪时,我们要尊重孩子,让孩子发表对学校和老师的看法。如果问题的主要原因在孩子,就要合理利用孩子争胜好强的心理,因势利导,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提高孩子认识自己缺点的能力。

情绪的评定方法还有主观体验测量法,即评定儿童对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解释。主观体验测量运用标准化的量表。来测量被似的情绪体验,要求被试报告其直接感受的经验(如:“告诉我,上个星期你是怎样感到高兴的”)或是要求儿童完成命名,匹配或表现情绪(如:“告诉我图片上这个人感觉怎么样”“请你指出谁感到伤心。”)

通过对些内容的学习,让我知道了如何看待孩子们的情绪问题,并懂得了如何处理这类的问题。如当孩子情绪暴躁时,我们可以让孩子学会共情,从老师的角度思考一下问题。教孩子学会了尊重老师的同时还要鼓励孩子有想法,不能从此之后噤气噤声,因此,教给孩子一些提意见的策略和技巧也是必不可少的。

本书由内容提要、学习目标、关键术语、正文、专栏、思考与实践等部分构成,既突出儿童发展心理学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又强调重要的知识点与方法论,让读者喜欢阅读,在今后我还要多多学习,争取对自己的帮助会更大。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篇3

本书是以教育心理学为主线编写的,但也用一定的篇幅讲述了学习教育心理学所必需的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所谓“教育心理学十二讲”便是针对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十二个问题所进行的探讨,如关于“教师要学习教育心理学” “人的心理的实质”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教育” “学习过程的理论” “学习动机” “学习掌握知识过程的心理分析” “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学生品德形成过程的心理分析” “学生品德不良的矫正” “中小学生的心理卫生” “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及“教师心理”等.其内容紧密结合中小学实际,且针对性强实用性强,便于自学.

可以说,在通读本书后,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将会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相信对于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是有帮助的.但是鉴于我们教育心理学的学术沙龙主要关注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及差异心理,因此我就主要对本书中有关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谈谈我的理解及感受.

首先,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体系中与教育工作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分支,要想知道它是研究什么的,就需要对它的对象,性质,内容,范围和任务做全面的考察和了解. 本书之所以要谈到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我想是由于受教育体质发展和心理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所以教育心理学也要联系到体质发展方面的有关问题.

此外,教育过程也可以说是师生协同活动的过程,而且教师在这种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关于教师的心理学问题,也是教育心理学应该研究的一个特殊领域.而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应该是由它的研究对象决定的,即“教育心理学是兼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种性质,而且是以前者为主的一门边缘科学”.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也共同点和不同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目的,我们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是完全适应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的.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就是揭示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和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由此可见,教育心理学是以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为出发点,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为目的的.

其次,关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目的.教师为什么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呢?归纳书中的观点,我们就可以看出:第一,是因为教师要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所要强调的是,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哪些优秀的心理品质,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品质.第二,是因为教师要提高教育业务水平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对此作了比较精简的归纳和概括:

1.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心理学问题比比皆是.但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2.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品德..学习过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就能够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按照共产主义的面貌来塑造一代新人.

3.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这就是说,教师了解了雪上加霜的心理,才能助长学生的优点,矫正学生的缺点.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掘学生的优点,克服学生的缺点.

4.可以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我觉得这也是第一点的基础,是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准备的. 此外,本书还提到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总结法等,可以说从理论上归纳出了研究教育心理学的具体,有效的方法.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篇4

老师不仅要具有本体性知识,还要具有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是教学实践的基础,而实践性知识是教师把知识很好地传授给学生的重要条件,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方向,也是教师职业的独特性、不可替代性的优势所在。实践证明,知识面越广,能在科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愈能运用自如,易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火花,以便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学校对我们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别关注,建议我们阅读《教育心理学》这本书。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也对学习中的很多方面有了新的认识,下面是我学习的心得体会: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习与教学的中间学科或者联系学科。该学科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它不是普通心理学原理的简单应用,也不是儿童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和差异心理学等几门与教育有关的心理学分支学科的简单组合。作为一门拥有自己理论观点的独立学科,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深入理解学习与教学中的种种现象及其实质,这就涉及知识(或能力)观、学习观和教学观这三方面。只有在了解了人类获得的知识的类型及其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学习心理,选择合适的教学理论和方法才能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同时使学生也得到更好的学习与发展。

教育心理学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心理,第二部分是学习心理,第三部分是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包括学生的认知发展,社会和情感发展,智力与创造力以及特殊学生。学习心理包括学习的行为主义观,学习的认知观,学习的社会认知观和建构主义观,复杂的认知过程。教学心理包括制订教学计划,激发学生动机,有效课堂教学,学习结果的测评。其中我对学习心理这部分感触比较深。它既介绍了学习的本质,并对不同的流派提出的学习理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我认为这部分内容相当重要,它让我开始了对学习的思考,第一次去尝试理解人类是怎样学习的。行为主义、认知派、人本主义、构建主义等对人类的学习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其中的很多观点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佩服和敬仰这些伟大的心理学家的同时,我学会了用辩证的方法来看待问题。他们提出的理论基本都能在某一方面对问题得到很好的解释,但也必然会在某些方面有所欠缺。仔细深入的思考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对我们的学习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人类学习机制的探索之路上仍然有很多未解之谜。

关于认知领域的学习过程和行为领域的学习过程,我主要学习了六个方面的内容:知识的学习、学习策略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动作技能的学习、学习的迁移、品德的形成。这是对认知领域和行为领域的学习过程的详细介绍。这几方面的内容都是很实用的。而且我个人对这方面的内容比较感兴趣,所以很喜欢学习这部分的知识。

掌握知识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也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知识的定义,知识的分类,知识的表征形式,以及元认知和概念学习,这些关于知识学习的内容让我对知识二字有了不同的认识,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没学习之前虽然觉得自己很清楚什么是知识,但却不能用准确的文字表达出来,学习了教育心理学后才知道知识是指存在于语言文字符号中的信息,或者说是主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形式。学习了这门课程后,感觉到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了,能用心理学的一些术语和理论来解释学习中的一些现象。在不经意间就会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现实联系起来,尝试着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去理解、解释。

学习策略的学习这章内容,我认为非常重要,虽然在我们的日常学习中经常会使用某些策略,但从未系统的考虑过,经过学习,我们可以系统条理的了解我们在学习中所使用的策略。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这部分知识给学生进行学习策略辅导,帮助不善于使用学习策略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更加轻松愉快的学习。

智力和创造力是个体差异和个性化的重要表现,也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智力和创造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智力的测量。对于如此抽象的智力,心理学家设计出了一个又一个量表进行量化,对神奇的智力进行测量,这让我感受到了心理学的魅力所在。教育心理学把心理和教育融为一体,把心理学的理论应用到教育中来,真正实现了它的价值。对于创造力的培养也让我有很深的感触。随着年龄的增长,创造力似乎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幼儿的创造力水平很高,而成年人的创造力水平则比较低。

对于动作技能的学习,知识的迁移,以及品德的形成等方面的内容也同样让我获益匪浅。例如:知识迁移的学习定势说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了解了这个理论以后,可以知道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和教学中,善于运用已有的学习定势,因势利导,促进新的学习和问题解决,同时,还可以避免由于学习定势对问题解决带来的干扰。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应用教学理论才最为有效对于各种学与教的理论模型,教师应该根据什么标准进行选择对不同性质的知识是否要使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又该怎样运用教学策略对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教师应采用什么教学方法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在教学心理的有效课堂教学这一章节。传统的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教师是课堂的焦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他们通常采用强制性的教导方法,伴以奖励和惩罚行为,协调与学生的互动关系,最终达到将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的目的。而学生的地位则比较被动,仅仅作为教师备课时的相像对象,以及上课时的教授对象,学生更多地采取顺应、被动等行为。随着行为主义影响式微,认知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影响逐渐扩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越来越受重视。将学生置于学习过程的中心,引发了教师的角色转换。教师不仅仅要呈现于解释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在使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时,教师有时会误解它的真正含义:明确目标和认真备课没有那么重要;只要学生参与讨论或其他形式的社会互动,学习就必然发生;与传统教学相比,教师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比较微弱。所以要明确理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的真正含义:学生处在教学活动中心,以平等身份与教师互动的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发现法、讨论法和个别化教学法。对于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讨论法和个别化教学更有效,发现法更实用中学生的课堂教学,它主要是给学生提供一系列事例,让学生运用归纳推理的方式得到隐含于其中的原理。而讨论法是旨在激发思考、挑战态度与信念并发展人际交往技能的一类教学方法;个别化教学是为了满足每个学生特定的学习需要而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讨论法符合学习的认知主义观,这是因为学习者在形成自己的理解时积极主动的,而且也强调学习的社会方面。由于现在我们大班额的教学使得个别化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并不那么实用,所以教学时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现代的社会是一个信息技术的社会,技术不仅改变了生活,也改变了教学方式。不同形式的科技手段,包括计算机]、影碟、录像、因特网和教育电视等对提高教学效果都有巨大的潜力。与传统教学相比,实用技术的教学对学生所做的课堂作业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更加强调问题解决技能与研究技能的使用;同时,还要求使用不同的评估方法,如不仅要评估学生所学的知识内容,也要评估学生所获得的问题解决、思维与研究技能,甚至还有学生的动机。结合教学方法要合理合适的实时的选择技术进行教学。

总之,《教育心理学》从用教育心理学去发现学生、呵护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塑造自己、打造日常教学亮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等方面出发,从多角度、多方面分析、总结了教师如何在教育中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如何利用心理学的知识使自己的教育更加有效的方法。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精选5篇


跟随编辑思考“《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也许能给您带来新的启发。每个人读书时都会有独属于自己的心得体会,读作者写的作品之后,会有种愉悦的感受。我们可以通过文字书写的方式来完完成一篇读后感。感谢您来参考本文!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 篇1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

——12个拖延处理技巧

1、确立一个可操作的目标(可观察、具体而是在的),而不是那种模糊而抽象的目标。

不是:我要停止拖延

而是:我要在九月一日之前打扫和整理我的车库。

2、设定一个务实的目标。不要异想天开,要从小事做起。不要过于理想化,而要选择一个能接受的程度最低的目标。

不是:我绝不再拖延!

而是:我会每天花一个小时时间学习数学。

3、将你的目标分解成短小具体的迷你目标。每一个迷你目标都要比大目标容易达成,小目标可以累积成大目标。

不是:我打算要写那份报告。

而是:我今晚将花半小时设计表格。明天我将花另外半小时把数据填进去,再接下来一天,我将根据那些数据花一个小时将报告写出来。

4、现实地(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愿望)对待时间。问自己:这个任务事实上将花去我多少时间?我真正能抽出多少时间投入其中?

不是:明天我有充足的时间去做这件事。

而是:我最好看一下我的日程表,看看我什么时候可以开始做。上次那件事花的时间超出了我的预期。

5、只管开始做!不要想一下子做完整件事情,每次只要迈出一小步。

记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不是:我一坐下来就要把事情做完。

而是:我可以采取的第一个行动是什么?

6、利用接下来的15分钟。任何事情你都可以忍受15分钟。你只能通过一次又一次的15分钟才能做完一件事情。因此,你在15分钟时间内所做的事情是相当有意义的。

不是:我只有15分钟时间了,何必费力去做呢?

而是:在接下来的15分钟时间内,这件事的哪个部分我可以上手去做呢?

7、为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当你遭遇到第一个(或者第二、第三个)困难

时,不要放弃。困难只不过是一个需要你去解决的问题,它不是你个人价值或能力的反映。

不是:教授不在办公室,所以我没办法写论文了。我想去看场电影。而是:虽然教授不在,但是我可以在他回来之前先列出论文提纲。

8、可能的话,将任务分派出去(甚至扔掉不管!)。你真的是能够做这件事的惟一人选吗?这件事情真的有必要去做吗?

记住:没有人可以什么事情都做——你也是。

不是:我是惟一一个可以做好这件事的人。

而是:我会给这件事找个合适的人来做,这样我就可以去做更重要的事了。

9、保护你的时间。学会怎样说不,不要去做额外的或者不必要的事情。为了从事重要的事务,你可以决定对“急迫”的事情置之不理。

不是:我必须对任何需要我的人有求必应。

而是:在工作的时候,我没必要接听电话。我会收看留言,然后在我做完事情后再回电。

10、留意你的借口。不要习惯性地利用借口来拖延,而要将它看做是再做15分钟的一个信号。或者利用你的借口作为完成一个步骤之后的奖赏。

不是:我累了(抑郁/饿了/很忙/很烦,等等),我以后再做。

而是:我累了,所以我将只花15分钟写报告,接下来我会小睡片刻。

11、奖赏你一路上的进步。将奖赏聚焦于你的努力,而不是结果。小心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你可以说杯子是半空的,也可以说它是半满的。

记住:即便是迈出一小步也是进步。

不是:除非我全部完成,否则我就会感觉哪里不对。

而是:我已经走出了几步,而且我做事非常努力,这感觉很好。现在我打算去看一部电影。

12、将拖延看成是一个信号。停下来问自己:“拖延传递给我的是什么信息?”

不是:我又在拖延,我恨我自己。

而是:我又在拖延,我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它意味着什么?我可以从中学到什么?

记住:你能够做出自己的选择。你可以拖延,你也可以行动。

即便在你心里不舒服的时候,你还是可以行动。

以往的历史无法决定你当下要怎样做。

你可以从学习、成长和挑战自己中获得快乐。

你不必等到完美之后才觉得自己有价值。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 篇2

《拖延心理学》

[美]简·博克莱诺拉·袁

《盲刺客》:旧时光,旧创痛,就像池塘中的淤泥,一层一层地沉淀在池底。

成熟时间:一种既能够在外部世界又能够在内心世界评定什么是真实并能够接受它的能力。改变是一种过程。四种模式:1.无意识无行动或前改变;2.有意识无行动或醒悟;3.有意识有行动或决心改变;无意识有行动;

导致拖延的因素:1.对成功所需的能力缺乏信心;2.对要求去完成某个人物有反感心理,认定做某事的过程中会遭遇很多困难,结局也会很惨;3.目标和回报太遥远,感受到对我无多大意义;4.无法自我约束,容易冲动与分心;

技巧:1.观察内心抵抗;2.慢慢来;3。使用笔记或者日记;4.自由书写。

作战武器:明确的目标与可行性的计划

实验方法:1.选定一个目标,做出第一步,征求建议。2.启动:观想你的进步,坚守时间期限,机会最大化,不要等到自己有意愿和感觉才开始。3.跟进:小心自己的借口,在一段时间内只专注一个步骤,解决困难,在取得一些进步后奖赏自己,灵活对待目标,无须完美。

4.回顾:观察你的感受,评估进步与不足,回想你选择的关口,你学到了什么?

提升你定时能力的技巧:练习判断时间,学会利用零碎时间,预防意外干扰,委派任务,找出你的最佳时间,学会在过去,现在,未来之间取得认知上的平衡,享受你的自由时间。学会接受与拒绝:1.接受有益的人和事:选对人与策略,公开承诺,一起制定计划,被困难时寻求帮助,共同工作,平行式工作法,社交奖赏,跟所爱的人工作,尝试新挑战。2.拒绝:对空洞型事物说不,对不必要事情说不,对不适合的人说不,对杂乱无章说不,对电子上瘾说不(拔掉插头,坚持信息减肥,对虚拟游戏说不)

总之,你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你可以延迟,你也可以行动。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 篇3

在此写一篇长评也是想在这本书读完的时间里慢慢的与自己和解。

不知是不是迈入了21岁的年纪,我开始意识到读一些书很重要。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认为读书不重要,而是说在我以往二十年的人生中,我主要在读小说和教科书。由于自己读小说也写小说,大多数时候都是专项阅读。比如我最近写的角色是一个演员,那我就会去读很多表演本科要学的书籍。毕竟自己在大学生的基础上是一个高中毕业生,只要学的是本科的知识,到底还是很基础的。只要用心去钻研配合网课的教导,总是能学个五六成。虽不能说精通,写小说总是够了。

也许你看到这里会觉得我是个很努力的小说作家,其实不是的。我的拖延症几乎到了可怕的地步,我的现实生活中充满了临时赶ddl和谴责自己不好好学习的严重自怨。我的书单里列满了要读的书,我的生活里充满了要做的事,可我整天像是醉倒在手机里出不来,无论是在墙上贴多少励志语句,我都难以实施。拖延与恶习和我的理智产生了极大的分歧,让我感到了痛苦。我意识到我很迷茫,我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我问自己,我该怎么办,我管不住自己,我是不是废物。

我开始向寻求解药一样的开始读书,因为我知道,在我之前漫长的几千年,一定有人和我一样,饱受着相同的迷茫。就像我们现在创作的小说,总是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被写烂了。

今天我读完了第一章,我似乎找到了我拖延的根源。

我得先用漫长的篇幅说说我的前二十年,我幼年时是个学习习惯很好的学生,我所有的问题都在上课解决,几乎保证高度的专注,因为理解能力非常强,小学老师又讲解的过慢,我在课堂上就能写完所有作业,然后回家看电视玩电脑睡觉,期末考一百,所有老师都夸我异常聪明。我在一所极差极差的公办小学中全年级唯一通过奥数测试升入一所市TOP初中。听到这里你会觉得,这个小孩似乎还不错。

我的家庭里有几个堂表哥哥,他们不同于我,他们从小成绩就没那么好,甚至有人考不上高中、有人考不上大学。我从小就像一个“家族的榜样”,他们认为我理应优秀,理应考满分,理应升入最好的学校。

我开始困扰,开始愤怒,为什么我比哥哥们优秀太多,结果因为我的小失误,一次两次的没有考好,就对我妄加指责,逼迫我成为优秀的人。我的哥哥们可以打游戏可以不认真学习,可我必须每时每刻出现在他们面前时都在认真的读书和学习,否则就违背了“家族的榜样”。我进入了叛逆的年纪,随着电脑的普及,我开始上课睡觉、不写作业、抄作业、聊天、混贴吧、混微博、追星。我考的一次比一次差,一次次破灭家长的希望,直到他们对我不再要求。

就这样,我高中三年没有写过一次作业,但因为身处全市最好的高中之一,照样考出了不错的高考成绩。但这个成绩在我的高中算得上垫底,在我的梦想中算得上深渊。我开始反思了,我究竟哪里做错了?

我有着相当优越的理解能力和归纳能力,至今如此,大多数课程我只要通览一遍课本不做任何题就可以考到期末卷面70以上,包括理论力学、结构力学、材料力学、线性代数之类的传统难课。我这样“聪明”,为什么还高考失败了呢?

我发现,我恐惧。如这本书说的那样,从小“聪明”就是我的一个标签,尤其是小学和初中,我的同伴们对我这样从来不在课下学习,从来“不努力”的学生,却常常考出不错的成绩深感羡慕。上了高中后,我的老师常常对我说,如果你努力一定能考上最好的大学,你随便学一学都能这么厉害,为什么不努力呢?

他们似乎想这样劝说高中的我走上正途,但正是这样,强化了我捍卫“聪明”这个标签的态度,因为我身边所有人都崇尚聪明的人。作文他们越是劝我学习,我就越想证明我不学习也能考出不错的成绩。我总是觉得,只要我不够努力,我的聪明永远看不到尽头。我害怕我努力就失去了聪明的标签。

——这正是最大的愚蠢。

这本书中的一句话如当头一棒打醒了我,“你想要的成功到底是学习和进步,还是证明自己聪明?”

我总是把人生中的每一次考试当作衡量我聪明的手段,只要我花最少的时间学到了不错的成绩,那我就是聪明的,我害怕我努力了结果失败了,我恐惧在别人眼中会因为一次失败而认为我“不够聪明”。“聪明”就像我人生的桎梏,将我狠狠的摁在了原地。

你知道吗,如果你想毁掉一个人,就夸他聪明。

因为长期的不努力,结果失败;不努力,结果失败;心态差,总觉得自己会失败,结果失败,产生了恶性循环,最后变成严重的拖延症。

我已经不再捍卫我聪明的标签,因为别人总是因为我的结果失败否定我,继而我自己否定自己,继而更加害怕下一次“测评”,我从拖延着不努力,变成了拖延着害怕失败招致下一次自我否定和他人否定。

或许是因为,我失败的时候,周围人总在否定我。或许是因为我没有选择艰难的习惯,或许是高中同桌天天抄作业带坏了我,人生太多太多的选择,但人生没有那么多如果。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 篇4

除了前文所说因为特殊情况将此书当做参考书外(实际上也没多大的用处),我相信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受困于拖延,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对我来说,工程硕士的毕业论文就是我永远的痛。目前能找到的类似题材的书很少,我真的很想好好看看这方面的书,但是,这本书确实让我失望了。

正如文中所介绍,本书的两位作者都是美国称为“流行心理医生”的人,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和“医生”两字有关,本书给人的感觉更像是在写论文,读起来让人昏昏欲睡。读书除了学知识、长见识外,更重要的就是那种感觉,中国人尤其如此,就正像西医与中医的区别:在医学思想上,西医主张的完全确定性,也就是可以从人体的组成完全可以确定人体疾病的根源,因而可以有针对性地实施治疗;中医则主张需要从人体的全局认识疾病,而且采取的治疗措施不仅仅因病而异,还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满怀希望又不争气的中医)。读书也是如此,实在看不惯满篇的专业术语。

还有一方面,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比如:“你是带着独一无二的DNA、独一无二的大脑以及与生俱来的先天气质,从你母亲的子宫降生到这个世界上”。虽然没有看到原版,但我相信这段话从字面意思上翻译肯定没错;但我同时要说,看到这样的文字我想吐。

满怀希望而又让我深感失望的一本书,布置什么时候才会再想起你。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 篇5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拖延心理学》是由简·博克和莱诺拉·袁所著,简·博克和莱诺拉·袁,是心理学博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资深心理咨询师。从1979年开始就为学生中的拖延者创设了第一个团体治疗课程,曾经出现在《奥普拉》和《20/20》等电视节目中,同时也是《人物》和《当代心理学》等出版物的专访对象。她们一直致力于为全美国的学生、公司组织和公众团体提供治疗的心理工作坊和专题演讲方面的服务,终年活跃在斯坦福大学、伯克利的讲坛。

通常一本书的可读性往往取决于作者的阅历,写书的人往往被认为对他们的写作倾向有着非常深入的了解。确实,作者对拖延心理的了解可以说是彻头彻尾的,简·博克曾经说:“我们两个都知道对方的那些丑事,我们都经历过许多通宵开夜车的日子,也曾为写博士论文而挣扎了多年,经常要缴纳税收滞纳金,并常常为自己的拖延而编造种种故事情节(最为极端的例子是说自己家里死了人)。”除了作者两个人对此的个人亲身经验之外,作者也有多年与拖延心理打交道的职业经历。当作者还是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咨询中心成员的时候,作者从1979年开始就为学生拖延者创设了据作者所知的第一个团体治疗课程。在作者的拖延者团体中,作者看到一些拖延的模式和倾向一再地呈现出来。虽然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但是其中还是有很多引人注目的共性。举个例子来说,作者原计划在周一上午九点开始作者一周的团体治疗课程,结果作者发现这根本不现实——在十点之前没有一个人出现在现场!当作者向公众开设拖延工作坊的时候,作者再次遭遇到了这个拖延怪兽。作者差点提前一周取消作者的第一个工作坊,因为在预订的时间内没有几个人报名。结果,几乎2/3的人是在截止时间的最后一分钟报了名,作者不得不搬到一个更大的房间里才能容纳下这么多的人。

作者不仅仅在文学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而且在她从医方面的成绩也不容否认。30年来,作者在心理治疗和心理分析的私人诊所内也处理了很多个案,很多人因为常年拖延而积重难返,这让作者有机会在更深的层次上探索这个问题。作者感到幸运的是,患者们都勇于向作者敞开心扉,这使作者的研究工作从中受益良多。所有这些经验都再次坚定了作者的想法:拖延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一个时间管理方面的问题,也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根本而言,拖延的问题是一个人跟自身如何相处的问题,它反映的是一个人在自尊上的问题。

在书中,作者描述了从学生到科学家,从秘书到总裁,从家庭主妇到销售员,拖延的问题几乎会影响到每一个人。本书的两位作者基于他们倍受好评和极具开创性的拖延工作坊和从众多心理咨询领域中汲取的丰富理

论和经验,对拖延作了一次仔细、详尽、有时也颇为幽默的探索。通过鉴别和检查那些我们将事情推掉的背后原因——对失败、成功、控制、疏远和依附的恐惧,加上我们的时间概念问题和大脑的神经学因素——为我们学会怎样理解拖延的冲动以及怎样以全新方式采取行动做了一件非常扎实的基础工作,并为我们提供了达成目标、管理时间、谋求支持和处理压力等一系列方案来克服拖延问题,她们提供的方案极为实用并经受过实践的检验。书中作者还还考虑到工作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当代文化诉求,以及诸如注意力缺失紊乱症、执行功能障碍症等神经认知问题对拖延的影响。在书中作者甚至还为生活和工作在拖延者身边的人群提供了不少实用性建议。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拖延就是懒惰的一种表现,但看完这本书之后才发现,拖延并不只是懒惰,他跟很多因素有关,通过书中的描述,我也发现自己拖延的毛病,了解到了拖延对事情发展的影响。我深深地认识到拖延让我失去了太多的机遇和成功的机会,拖延不是单纯的懒惰,它的危害更甚于懒惰,我也意识到拖延必须改正。

一旦意识到拖延的危害,我们该马上制定相应的更正计划。

降低期望,设定具体的、可操作而非模糊的、臆想的计划。不是我要在一年之内学会德语,而是我要在两个小时内记住十个德语词汇。接受自己。接受自己的现状,接受这个世界上没什么东西是完美的这个事实。学会发现自己的优点和擅长点,更重要的是承认自己的不足和缺点。

[热门]心理学的读书笔记精选


本文为读书笔记吧推荐专题“心理学读书笔记”相关内容。

古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平时也需要多阅读一些书籍书籍,阅读相关作品后,心中会有莫名的感触,有很多的想法,为了避免忘记读这本书时所感触到的思想,我们通常会记录下读书笔记,你有了解过读书笔记应该怎么写吗?有请驻留一会,阅读读书笔记吧为你整理的心理学的读书笔记,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篇1】

学了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深刻含义,认为学习这门学科是很有必要的,让每一个在本我、自我、超我中不断完善自己,学好这门知识将助人也自助。现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会发生很多在人际之间,与环境之间甚至是自我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冲突发生时,我们常常陷入悔恨,自责或是指责他人及环境的痛苦的深渊中不能自拔。比如:与同事之间在工作上发生一些摩擦有时候各自都认为无道理或是没必要,但就是因为谁也放不下面子,谁也不搭理谁,搞得大家在工作中气氛很是紧张。现在我不断在学习中成长,能以平和的心态去处理与同事之间的关系。

二、每一个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带有情绪,这种情绪都被认为是负性的情绪。在工作中或在某些环境里不允许有这样或那样的情绪发生,或会面时有这样或那样的情绪,这时我们会无力去面对,在不经意间,就毁坏了辛苦建立的一段关系。比如:对“愤怒”而言,以前我很害怕这类情绪的发生,在很多时候是避开它,一旦不小心触犯了它时,就会不知所措,要么被“愤怒”操控,失去理智,做出许多事后让我后悔的事,经过成长后,我才发现我的这种对于愤怒的态度及做法,完全是因为对“愤怒”缺少学习和正确的认知所致,以为“愤怒”是一个凶神恶煞似的坏东西,现在才知道我的这些“愤怒”的价值观来源于父母,由于父亲的脾气很怪,很小时的我常常看父亲的脸色行事。如稍有不如意则挨骂,我就是在这样的生活经验里学习关于“愤怒”和“胆怯”的知识的,在学习心理学之前我甚至把我的这种经验中学习的知识又重复于我的孩子身上。

另外,我们要培养足够的亲和能力,有了好的品质,创造亲密的关系能力,提升心和心之间的交会沟通能力,只有这种亲密关系才能使我们心理成长,因为它是滋养生命的最佳营养。在中国这种亲密关系大多数人却从来不会,不具备培养亲密关系的能力。比如:许多家庭,父子(女)之间,母子(女)之间,他们无法进行心与心之间的交流沟通。就因为他们之间不能视为朋友,不能平等的交谈。导致许多家庭都把责任归咎于孩子身上,却从不在自己身上找找问题。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即“能力”缺乏。

我将不断的提高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运用到实践中去,不断的学习成长,争取做到我好,你好,世界好。搬开别人脚下的绊脚石,就是为自己铺路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篇2】

暑假读了《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一书,从中收获了很多。今年我教六年级,六年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就可能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特别是社会上的某些不良诱惑,很容易引导学生误入歧途。因此,当教师在引导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便又责无旁贷地担当起孩子的“心理健康医生”。要当心理健康医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保持乐观的心态。

有这么一句话:你最后一次称赞你的孩子是什么时候?也许大家都不记得了!因此,当老师的不要太吝啬自己的言语,要善于夸奖我们的学生,表扬我们的学生。毕竟,他们太需要这样的表扬。

通过阅读,我知道教师要做到上面那些,就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

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我们要以积极的情绪状态和较强的感染力,对待教育事业要满腔热忱,对工作要有高度责任感;对学生要奉献自己的一片爱心、对所任学科要充满深厚感情,去感染影响学生。努力做到教态亲切、热情、和蔼可亲,教学语言要生动活泼、富有幽默感。教学方式、方法要直观、形象、丰富多样,富有趣味性。要创设一个团结互助、好学上进的集体风气,使每一个同学在良好的集体环境里成长。

我想,教育学生需要耐心和宽容,用真诚的爱心去感化学生,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法去对待学生的错误。让学生静心去寻找自己错误的原因,真正体验到自己的错误给别人带来的伤害有多深,我想这样的耐心和宽容教育学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何偿不用呢?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它和其它职业一样需要心理疏导。教育是一门艺术,它和生活一样,不论酸甜苦辣、不论喜怒哀乐都必须去面对去接受。生活需要修行,教育也是一样的需要修行。

如果,我们能够很好的学习周弘和邹越的教育和激励方式,再加上自己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好好地运用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相信,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能成功!

通过阅读,我也知道了教师除了要深入了解学生,更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改善不良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篇3】

在教育孩子中,我们经常遇见这样的困惑,时常听家长抱怨,李老师,某某学生现在孩子的情绪很不稳定,经常和我们家长发脾气,怎么办呢?在学校有的学生很不听话,经常和老师顶着干。作为老师也非常的苦恼。

最近我读了桑标的《儿童心理学》,在读到第七章情绪发展这一章,我很有收获。这一章节,主要讲了情绪是个体对外部和内部事物的主观体验,是儿童早期适应生存、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心理工具,对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具有重要的组织作用。本章先介绍了儿童情绪评定的三种方法,即生理测量、表情测量和主观体验测量;再分别从情绪能力的三个主要方面,即情绪表达、情绪调节,对儿童情绪发展作了介绍。

在儿童情绪评定中,生理测量,也就是人处在某种情绪状态下,可以表现出许多生理反应,这些生理变化可以作为情绪的客观指标,如心率的变化,呼吸的变化,皮肤电阻的变化等等。行为测量主要集中在对儿童面部表情以及言语表情的分析上。儿童处于高兴、悲伤、愤怒和其它情绪状态时,眉毛、眼睛和嘴部肌肉都会产生细微的运动变化,儿童的声音也是情绪指标,有的老师习惯为学生贴标签,对学生产生刻板印象,好学生一好百好,坏学生本性难移;有的老师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对孩子提出了不恰当的过高或过低的要求;有的老师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不会尊重孩子,甚至打骂孩子;如此等等,都会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对孩子带来危害。在今后的学生的管理中,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面部表情来判断学生的情绪,从而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当孩子脸上不满与抵触情绪时,我们要尊重孩子,让孩子发表对学校和老师的看法。如果问题的主要原因在孩子,就要合理利用孩子争胜好强的心理,因势利导,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提高孩子认识自己缺点的能力。

情绪的评定方法还有主观体验测量法,即评定儿童对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解释。主观体验测量运用标准化的量表。来测量被似的情绪体验,要求被试报告其直接感受的经验(如:“告诉我,上个星期你是怎样感到高兴的?”)或是要求儿童完成命名,匹配或表现情绪(如:“告诉我图片上这个人感觉怎么样?”“请你指出谁感到伤心。”)

通过对些内容的学习,让我知道了如何看待孩子们的情绪问题,并懂得了如何处理这类的问题。如当孩子情绪暴躁时,我们可以让孩子学会共情,从老师的角度思考一下问题。教孩子学会了尊重老师的同时还要鼓励孩子有想法,不能从此之后噤气噤声,因此,教给孩子一些提意见的策略和技巧也是必不可少的。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篇4】

我读了《教育心理学》这本书,内心波澜起伏。它使我认识到了学习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或许你认为不经意的一句赞扬的话、一个微笑的眼神,但在学生的眼里分量是多么重,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老师的赞扬和鼓励,就是对他们的赏识,就是对他们的认可,就能给他们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迈出成功的第一步。

上学期我所带的是二年级,由于孩子年龄小,学生习惯差,上课不认真听讲,影响课堂效率。我经常对他们进行大声批评,严厉训斥。几个星期下来,结果令我很失望。学期中我上了一节公开课,全校老师都来听课。上课铃响了,学生坐得端端正正,我一颗悬着的心放下了。可是过了没几分钟,教室里就有窃窃私语声,还有几个好动的学生开始做小动作了,我心里有点不满。“老师,蔺俊祥折纸飞机。”……突然一阵告状声打断了我的思路。面对此情此景,我真是怒从中生,真想训斥他几句,但理智告诉我:别发火,发火是教师无能的表现。在片刻的冷静后,我决定抓住这一契机对“捣蛋者”进行教育。我走到蔺俊祥跟前,拿起纸飞机,面带笑容地说:“同学们看,蔺俊祥的纸飞机折的真好,一定是未来的发明家。可是能在语文课堂上折吗?”同学们齐声说:“不能。”“那么同学们,你们愿意把勤奋好学、积极举手发言的一面你想展示给老师们看吗?”听了我的话,同学们一下子放松了绷紧的神经,很快就有一部分同学马上坐得端端正正了。我扫视全班,同学们都为我一脸的笑容而露出又惊又喜的神色。接下来,我又表扬了几个上课认真听讲、读书好、积极发言的同学,树立了榜样。这时,不用老师的提醒另外的一部分同学也都坐得笔直笔直的了。随后,我利用讲课的空隙,开始观察几位“重点生”的表情,我发现蔺俊祥和我目光对视的一瞬间,赶快避开,甚至把头伏在桌子上,脸上露出羞愧笑容。此时我则微笑着向他点头,似乎暗示他你已经改正错误了,还是一个好孩子,老师原谅你了。另外的几个调皮学生在与我眼睛对视的一刹那也都有后悔之意,我同样都报以肯定的微笑。

这时我的脑海瞬间闪现出《班主任工作纵横》中的论断“如果班主任能像古希腊‘含笑的哲学家’得谟克利特那样,以微笑迎人,不用语言训人,那他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始终面带微笑与他们深情地交谈,正面指出了他们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危害性,不但自己学不到知识,还影响其他同学,更是影响了整个班级的荣誉。希望他们以此次为戒,不要再有类似情况出现。入情入理的微笑教育,得体适时的表扬鼓励,收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一个月、两个月、一个学期过去了,我们班的学生变自觉了,上课认真听讲的多了,积极发言的多了……

此外,微笑和表扬还能增添学生的勇气和力量。我们经常听到学生说:“那道题目的答案我本来是记得的,可被老师冷不防的一喊,站起来时就全忘了。”所以,教师在向学生提问时,要以“微笑”来期待学生回答问题,这样学生站起来时心理上就不会太紧张了。如果学生回答问题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微笑着对他说:“别紧张,你一定能回答的。”学生在你的鼓励下往往会“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最终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

老师们,赏识你的学生,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欣赏孩子的长处,肯定他们的每一个细微进步,让他们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找到学习的快乐和自信,并真诚地帮助他们,那么,奇迹就会发生,坏学生、后进生都会变成好学生!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篇5】

接触开始学习心理学时,才发现,心理学并没有所想的那么强大、并不能无所不知,但是,生活中处处充满的心理学的实质,你的感觉、记忆、情绪、想像……等等这些都与心理学有着不可分开的联系。既然想要更好的了解这么学科,那么课外书肯定必不可少。

我选择《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来阅读是经过自己的考虑、调查的。这本书是一本关于心理学入门的“教科书”,因为这本书比较适合初涉心理学的人,它把心理学的内容实质与生活中的人和事相联系起来,所以这本书也是广受好评,但是这本书有点厚,我也是瞎翻阅,看到感兴趣的栏目就了解了一下,就忍不住来写书评了!

《心理学与生活》揭示的其实是世间万物的产生必有其原因,只有找到根本的原因,才能真正意义上解决问题。读了这本书之后,我也开始明白效率的重要性,某天的过量工作势必会导致人们心理上的厌烦,不知不觉就会抵制这样的工作,所以做事情不可以心血来潮,需要究原因、有计划、有方法、高效率地完成。其实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类似这样的东西,都等待着我们去开掘。

除此之外,我认为不能将这些学习到的心理学知识和方法仅仅停留在恍然大悟的阶段,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知识,提高自己。我们学习心理学最本质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可以抓住小学生的心理,为教育教学能够更好的开展。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把心理学的实质于日常生活中去实践。

最后,一句好的摘抄分享一下——“好心情才会有好风景,好眼光才会有好发现,好思考才会有好主意”。人生如水,是平静,亦或是激涌,这个由你自己来谱写。所以,我们更需要了解心理学,了解这个与生活无限贴近的学科,正是因为有了心理学,世界才会如此多姿多彩!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篇6】

受益匪浅的一本,10月份入职,想做出一番事业。因为每个行业多少都会有销售性质在,我现在是在百度做互联网运营的,运营的好坏也会影响到顾客满意度,顾客满意了续约率更高了,客情做得好业绩也就好了。

不仅仅因为这个原因,人,应该把自己产品化,工作的本质是把自己当成产品推销出去。产品时代最好的自我约束就是把产品本身做好,做好了产品但还是要学习话术,积累价值。

有的人喜欢用蛮力用时间成本去工作,而聪明高效人士用智慧,在同样时间内完成更多的事,做更高质量的事。成功是可以预见的,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销售不是依靠艰苦努力就可以取得成就的,销售是依靠智慧,是依靠动脑,是依靠思考的。

我去面试阿里巴巴的几个面试官都是从销售做起,一步一步走向管理岗。包括我现在工作单位领导也是,不得不说销售岗位磨炼人意志。

在《财富》500强企业的首席执行官中,从销售领域成长起来的人数超出了从任何其他领域成长起来的人数。

二八定律:世界上80%的财富掌握在20%的人手中

“销售人员中,最顶尖的20%挣走了80%的钱,剩下80%的人只挣到了20%的钱。”

我进百度第一天公司高层找我谈话,到现在我还记得:你要是每天浑浑噩噩这份工作也不是做不下来,问题是你不能和公司表现差的人比较。要比就和优秀的人比,再做个佼佼者。

不要跟着那些追随者,他们只是该行业中表现平平的人;相反,要追随那些领先者。将自己与那些顶尖的人做个比较。

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在沟通之前先给自己加油打气,潜意识的力量是无穷的,你想你能做到,你就能做到。认可自己,学习自己的产品。

你将成为自己在大多时间里想象的那种样子。这正是由于人内心的那股力量。

因此,在建立信任和诚信的步骤中,你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消除客户的担心,直到客户不再犹豫,接受你推荐的产品为止。

对于销售的一个最佳定义是:“一种对于热情的传递。”

积极对待自己,无论何时你感到害怕失败或拒绝,对自己说:“我可以搞定它!我可以搞定它!

学会设定目标:学会给自己定目标且目标是可以量化的。把一个宏大的目标拆解为细碎阶梯的目标,并且要有执行力,用行动为导向。一旦将目标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潜意识会发挥这种作用,一旦你讲一个目标归纳入自己的潜意识,你就会自然而然的去达成目标。想象的力量是人类拥有的最令人敬畏的力量。潜意识像是黏土,你可以捏成任何你想要的形状。你要真想要,全世界都会帮你得到。还没得到因为还不够想要。

对能帮助自己实现目标的人和客观因素,他们都逐步将其吸纳到自己的生活圈子中。

人与人交往最基本的本质是交换。

业余销售人员的最大错误是根据自身理由让他人购买,而不是根据那些真正能激发客户行动的原因。

人们购买产品或服务是因为他们感觉这样会让自己过得更好。

他可以从你这里购买,从他人那里购买,或者此时此刻干脆不买。

每次决定购买时,目标客户都想得到尽可能多的满意单位。他想在身体上、情感上甚至精神上都感觉良好。他想在诸多方面都得到满足。目标客户并不在乎你的产品是什么,他只在乎你的产品或服务能为他做什么。每个客户都最喜欢这样一句话:我能从中得到什么?

当你销售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将其描绘成能够帮助人们达到更高层次的个人成功和自我实现,你就再一次调动了他们的购买欲望。

他对损失和失误的恐惧依然超过你承诺带给他的那些潜在好处。企业家只对销售和现金流感兴趣。

人们只关心利润,对背后的内部细节并不关心。生意人对如何赢得和节约金钱(或时间)感兴趣。

人们对办公自动化产品、计算机、服务器、无线通讯、蜂窝电话等诸如此类的东西不感兴趣。

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我们也是在帮助自己,因为我们做出的任何善举都会循环转圈,再施于我们本人。

弗罗拉·爱德华兹(Flora Edwards)

知道目标客户背后购买逻辑比一味地推销付出来的更实际,更有效果。

他需要知道这是否是一个明智的商业决策。

如果你在和一位行政负责人交谈,那么这个人感兴趣的是降低成本。如果你在与一个搞市场或销售的人交谈,他感兴趣的则是增加销售和随之带来的收入。如果你在和公司老板讲话,那么他想要的则是改进盈亏平衡点。

如果顾客买,那为什么买,其中的痛点是什么,抓住关键点并加以分析。如果顾客不买,那什么事阻碍,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

购买或不买的理由

所以说再多自己的产品多好,不如去考虑自己的产品能给顾客带来什么实际收益以及解决问题。

质量不足以说明问题。

创意销售:了解产品是第一步,是刚需。只有自己了解产品,了解能给顾客提供什么需求和吸引人的竞争力,才能推荐给别人。同样了解对手也非常重要,首先能说服自己才能说服别人。

你的产品可以满足目标客户的哪些具体需要?

对销售人员本人的喜爱完全可以变成购买原因的一部分,这一部分不是全部,所以这部分的分值一定要拿到。(送分题)

有时,竞争优势是某个特性或益处。有时,竞争优势是因为客户喜欢该销售人员胜过另一家公司的销售人员。有时竞争优势在于你第一个向他们说明了,因为你的产品,他们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善自己的生活或工作。

写出一个具体的问题,一旦你写出问题,接着强迫自己写出20个针对该问题的答案。写的时候,要用针对个人的、积极的、现在的时态。例如,不要写“打更多的电话”,而是写“我每天多打5个电话”。你的答案越细化,这些答案就会产生越多想法。

这是一种激发创造力、提醒新机会到来,进而加速你在销售生涯中取得成功的最强大方法,称为“20方案法”

即从你嘴里说出的最初15~20个字会为你接下来的谈话定下基调

记住,你卖的不是一项产品或服务,而是针对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或者是针对一个实际需求的满足。

《盗梦空间》经典:一颗小小的意念种子,也会生根成形。它可能成就你,也可能毁灭你。潜意识的力量不可限量

无论是什么,只要我们将它植入自己的潜意识中,不断想象并注入情感,都会在某一天成为现实。

厄尔·南丁格尔(Earl Nightingale)

之前写的毕业论文《论电子商务环境下的顾客忠诚度》里面研究过这一点:如果顾客对某个企业有了忠诚度,可以忍受一定程度上的失误和瑕疵。

如果客户喜欢你,细节就不会妨碍销售过程。但是,如果客户对你的态度是中立甚至负面的,细节就会成为销售道路上的绊脚石,并常常让销售化为泡影。

更好的方法是,针对不同的购买者做出四种独立的销售演示方案——分析/思考型、敏感/关系型、领导/驱动型以及社交/成就型。

时间是每一个人最根本的资源。

时间的乘法运用!学会跨界

①在有效的时间里创造更大的价值。人在时间上的痛苦是无法因为时间长而可以完全忍耐了的。但空间不同。

②在同样一段时间产生的收益多元化,获得更多的价值。

去有魅力的公司,不要选择钱的维度,不是在替哪个公司干活,时间花进去了看得到的能拿到,看不到的我也能拿到。而且有可能在跟未来能影响我一生的人在协作。

③花一份时间,复印了无数份收益。

例如写作,演讲。特别爱表达,特别爱输出。

④找未来的时间要价值。未来价值的预期,把自己当成上市公司。做一个靠谱的人: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答案。给周边人一个确定性预期。

⑤买别人的时间节约自己的时间。

购买服务的本质:买别人的时间。

你的时间是你销售的全部,也是你的基本资产。

这也是我毕业无论如何要进全国500强的原因之一。考虑到机会成本,一个人越有能力,反而去了一个下行公司,这个人的损失越大。其次大公司,排名靠前的公司,人才密度通常比别的要厚。

一个人可以去上最好的大学,获得最好的教育,拥有最卓越的才干和能力,但是如果他与不成功的人群相处,他同样也会变成一个失败者。

杰出人士的标志是他们按照高标准要求自己,而且拒绝在自己的标准上让步。

大自然是蒙混不得、欺骗不得的。只有在你付出代价之后,它才会放手,把你努力争取的目标给你。

拿破仑·希尔

总结一下这本书的核心点:1—对顾客充满热情,对工作充满激情,对自己尊重,为自己打气。

2—知道顾客的痛点,知道自己销售的产品能给顾客带来什么,而不是一味的推销,没有人想被推销。

3—节约自己的时间,变成更优秀的人,与强者比肩。不与弱者对比。

4—给自己定目标,利用潜意识去帮助自己达成目标,努力奋斗。

5—用行动为导向,简历计划后去具体实施。用高标准要求自己,早点开始、勤奋工作、适当加班、热爱工作。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篇7】

在学期初,我抱着求知的心态选修《心理学》,通过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有选择的阅读相关书目,在学期末,我获得了一个对心理学比较笼统、综合的认识。

在写作前,我尝试构思了多种不同行文方式,最后,我选择了这种“剃刀式”的结构,即第一部分概括老师课堂讲授的精神,第二部分展开讲述我受到老师启发后的关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进一步认识。

总体上,老师的授课思路就是在普通的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着重联系大学生心理特点,通过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的理论讲解和联系亲身经历或者接触的例子,并且用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的语言表达方式,让我们在其乐融融的气氛中学习、思考、成长,走向一段美丽的大学生之路。

老师在课堂上的讲授表现出力求全面的趋向。从心理学归属于哲学的思考点出发,讨论“人是什么”这一命题,接而心理学的发展过程,建议我们涉猎系统论、控制论、博弈论,再到具体围绕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黄金塑造时期而有选择的讲授心理学知识,不断强调生命的美好,关爱父母,以及各种思维培养的重要性,等等。这种授课方式,与其说是单方面的知识的传输或者双方面的知识的交流,我则更偏向于那是彼此心灵的沟通,而此时,课堂就成为了一座桥梁。无论如何,这都全面地体现了老师对大学生健康心理发展的关心,同时,又试图努力“兼营”相关心理学的知识的传授,这无疑让我们更接近“面对—反思—调控”的处理问题的积极的方式。

我逃过课,但是只要我坐在教室里,我必然专心听讲,尝试理解老师的讲义。临近期末,回想学习的历程,我对这门课程下这样的总结。

老师是以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为授课主线,间以穿插相关心理学专业知识。例如,心理预警——珍爱生命、大学生生活六大原则、给大学生的100条逆耳忠告,等等,诸如这些都充分说明了老师是以育人为先为讲授的理念的。但是,让我真正感动或者敬服的不仅是这样的理念,而是他那种授课方式。我观察发现,他努力追求的仿佛是引导大学生在他的课堂听讲中找到突破正摆在人生面前的困惑,如恋爱问题,于是尽可能的调动所有可行的方法,如来回地穿梭于讲台和课室后排,找到一个学生与老师在某方面上的平衡点,我相信,也许他实质上是明白的,这个平衡点可能不是制高点,但或许是一个最优解——一个让师生都满意的状态。老实说,我丝毫不曾怀疑老师的授课目标,但是,有那么一个片刻,我确实怀疑过老师的知识水平,后来,我才发现他知识面广,联想力丰富,准备充分,于是,我的目光又开始注视讲台。“尽信书,不如无书”,我只是追求一种批判式思维,请老师您见谅。

在课堂上听讲,受到老师的影响,以及自己的课外阅读,我改变了对心理学一些不同主张的认识,尤其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心理学涉及非常多学科,传统上,心理学被分为五个子领域:神经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因为主要领域要与相关领域相结合学习,才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和人类行为。所以,谈一下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并没有脱离心理学的轨道,只是与其它主张形成强烈的反差,但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生活。

关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介绍,在这里限于篇幅,我不想复制过来,大可以参考百度的百科名片。在这里,我想尝试谈的是我自己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理解。

我认为,这个理论可以站在道德的角度上去联想理解。道德在我们生活中是极为核心的。如果道德也是一个以供需平衡的市场的话,那么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试问有多少个经济人的多少个需求得到了预期的供应?也就是说,从全球上来考虑,单是所谓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也还是得不到一个让人满意的供给。被严重污染的空气,短缺的水资源,让人担心的食物,被破坏的自然坏境,越来越严重的睡眠质量问题,等等,在某种程度上,难道这些都不足以充分证明我们人类的道德正在面临一个挑战,同时也是机遇。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揭示了人类行为和心理的共同规律,我们要做的是如何运用这条规律去改造我们的世界。电影《20xx》、G20峰会讨论、稀土“战争”与中国环境危机、20xx年全球金融危机、印度安得拉邦的危机等等,我认为,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开始重新考虑“道德”,赋予“道德”一个与时俱进的新理念。例如,我们并不是全盘否定西方的生产主义,我们关心的是,可否偶尔停下来小憩,回想一下历程,问一问自己的生理、安全、情感和归属、尊重、自我实现这些需求在马不停蹄的进程中得到满足了吗?例如,现在非常倡导的LOW—CARBON生活,在生理上,减少了自然环境的污染,不也是减少了对自己的生命的威胁吗?这难道不是“道德”的适应时代变化的体现吗?简而言之,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给我们指引了一条相对科学的思考自身发展的线索,让我们意识到那还没被意识到的潜意识。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篇8】

山根清道的《犯罪心理学》一书,尽管年代久远,但是对于犯罪心理相关研究作出了一个比较系统而完善的归纳。

在犯罪行为分析方面,作者总结了一些研究者的观点。阿德勒认为,在家庭当中被娇纵或者是受忽视,会带来长时间的心理不适感,这也是许多罪犯所承认的。希利和他的妻子布朗纳认为,一些不能得到满足的欲望也是犯罪的动机之一。对于爱情的失望,对于家庭当中一些行为的不满,内心深处压抑的不幸感等等,都包括在其中。弗洛伊德以及他之后的研究者认为,强烈的罪责感带来的自我惩罚,也可能变成报复社会的举动。研究者约翰逊和焦勒克认为儿童的有一些反社会行为是父母鼓励的结果,也就是说孩子把父母一些无意识的敌对态度转化成了行为。

挫折和冲突也会导致攻击性的行为。每个人在心理上都拥有防御的机制,用以调节负面情绪,来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冲突,缓和精神上的紧张状态。如果防御的行为越过了应有的界限,那么就形成了犯罪。有些人把自己的敌意投射在对手身上,因此深信对方对自己也怀有深深的敌意。所谓没有理由的犯罪也有可能是所要攻击的对手太强,而随意找来弱者进行代替的结果。这些都是防御机制过分发挥其功能的一种表现。

有研究者基于学习理论对于犯罪心理学进行了探讨。根据认知不协调的理论,也能够分析出认知的不平衡与不协调,可能是导致犯罪的原因。

但是缺陷和不满,只是犯罪的动机之一。作者认为要分析犯罪的行为和动机,还需要从更广阔的人格发展角度来入手进行分析。

施耐德的病态人格概念当中提出了几个关键因素,如爆发性、无情性、意志薄弱性、易变性等。反社会人格也用于解释一些犯罪行为,患者行为与社会规范相背离,不在意他人的感受,同理心缺失,社会道德感淡薄,不负责任。

詹金斯认为,成长过程中社会化的失败是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他将这种情况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没有被社会化的攻击型,这一类人在成长过程中往往有过被父母多次拒绝的经历;第二类是受过度压制的类型;第三类是表面上被社会化,实际上可能与违法犯罪集团联系比较多,父母监管不严,在一个被忽视的环境当中成长起来,会受到周围一些行为不良者的影响。

现在的研究已经不认为犯罪者有某种特定的、固有的人格,但是在研究犯罪心理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人格因素的影响。

书中还有这样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一些犯罪者并不是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而是他们自始至终都像婴儿一样缺乏是非曲直,对事物没有基本的辨别能力。这也是社会化不完全的体现。

总之,在对犯罪者的研究中发现了许多相关因素,但是这些因素并不代表着将来一定会出现犯罪行为。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篇9】

引子:

之前看了很多心理学相关的书,最近决定稍微深入一些,从看一些教科书开始。第一本书的名字叫做《心理学与生活》,作者是理查德·格里格和菲利普·津巴多,教材被斯坦福大学采用多年。

说到这个,其实教科书比小说什么的好懂,因为它的逻辑很清晰,很多概念也会反复强调,你就很容易读进去,好的教科书比老师能教给你更多的东西。

我推荐大家有空可以多看一些英文的教科书,既能学英语,又能了解一些专业知识。

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行为背后的心理过程的科学。

这里其实有几个挺有意思的概念:

行为(Behavior):在这本书里面,行为被定义成为了适应环境而采取的行动。

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从适应环境的角度来思考行为。但从这个角度一想的话很多东西就很合理了,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想,人类之所以会是群居社会性的动物,一定程度上是为了通过群居合作来适应环境从而维持生存。我们努力学习、赚钱、健身,某种意义上讲都是为了适应社会。

科学(Science):心理学也是很严谨的一个学科,形成一个结论之前,心理学家首先通过观察,形成一个假设,然后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再进一步通过严谨客观地推理,最终得到一个结论。这当中有很多数据抽样、统计分析、假设检验等等内容。

当你看一篇文章,不管是鸡汤文也好,还是看理论研究也好,如果能多一些逻辑思考,少一些先入为主,或许就能更清晰地看到事实的全貌,在做决策的时候也会更加明智。所以平时对于各种观点,都要保持一种客观的态度去分析。

历史上比较著名的心理实验有:斯坦福大学的监狱实验

心理学的目标:

描述发生的事情,解释背后的原因,预测将要发生的事情,并做出相应的干预和控制。

举个例子:你看到一个人在抽烟,他为什么抽烟?明天他还会抽烟吗?你要怎么样能帮他戒烟?

再举个例子:你看到一个人学习能力很强,他是如何做到的?怎样能变成一个学习能力很强的人?

所以其实心理学的问题跟我们的生活还是非常相关的。

心理学重要的两个流派:

结构主义:心理内容的构成,主要研究思维的成分,例如我们可以把大脑分成如下三个部分:自我、本我、超我。

功能主义:每一个生理心理表现/行为,它的功能和作用。功能主义问的问题是,每个心理现象,它是为了实现什么功能?比如有的人遇到精神上的打击之后会失忆,某些理论认为是为了自我保护,避免直接面对剧烈的心理打击。

现代心理学的七种观点流派和例子:

·生理:吃巧克力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感到愉快

·心理动力:弗洛伊德,内心的种种力量冲突

·进化:例如人类对社交的需要,最初是为了通过聚集群居从而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

·认知:同一件事在不同的人的认知当中并不一样,知行合一

·行为主义: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巴甫洛夫(条件反射)。

·人本主义: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需求层次论、自我实现)

·文化:东西方文化的强势/弱势

从这七个角度来思考,其实每个人的心理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每个人总以为自己拥有自由意志,但排除本能、生理、文化、认知等等因素的影响,你真的确定你所做的选择是你发自内心想做的选择吗?还是说其实你只是一个提线木偶,在适当的环境条件和刺激下就会做出特定的反应?这也值得我们去思考。

总结:

心理学是研究人行为和行为背后的心理过程的科学。

心理学有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两个流派。

现代心理学有七种不同的思维角度:生理、心理动力(心理分析)、进化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行为主义、人本主义、文化心理学。

一点感想:

之前总觉得自己什么都知道。看了书之后才发现,其实自己的想法很片面也很狭隘。看到别的思路才发觉自己想的也并不全面。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篇10】

之前也看过一些B84类的书,但大都可归于励志书籍,这本却不同以往,真的是一本心理学方面的巨著。记得,中特老师说,目前心理学在中国是一个朝阳专业。可以算是跟风吧,随作者,领略了一番心理学家的思维,确有不少的收获。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心理学家的研究和论著,给出的结论大都是基于实验的。而提到的很多实验,如其书名,看似很荒诞的,却很有说服力;很多结论,有点出乎意料,但细细品味,却又隐含深意,感觉与自己的生活经验是相符合的。以下是一些自认为有可能会“温故而知新”的一些实验结果或结论。

时间心理学:

1、运气好坏在很多情况下是由人的思想和行为所决定的。幸运的人通常乐观开朗,而且充满活力,所以容易接受新的机遇和经验。相反,不幸的人性格相对孤僻,而且反应不够敏捷,所以常常对人生感到不安,不太愿意充分利用摆在面前的大好机会。

2、有些人的确有能力运用意志延缓或加速自己的死亡时间。

(心理因素能够影响身体健康)

在一年的所有时间里,女性更有可能在自己生日后的一周内去世。相对而言,男性在生日前一周去世的概率要远远高于一年中的任何其他时间。菲利普斯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女性倾向于把生日看作一次庆典,所以总会期盼生日的到来;而男性更倾向于将生日作为回顾人生历程的时刻,他们会在生日临近的时候发现自己取得的成就其实非常有限,进而感受到巨大的生活压力,所以死亡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

撒谎与欺骗心理学

3、真心的笑容和虚假的笑容之间最大的差异都写在了人的眼睛上:当人们露出真心的笑容时,眼睛周围的皮肤会形成皱纹;但当人们假笑时,眼睛周围的皮肤就依然是平平的。

4、鉴别谎言的最佳方法就是去聆听而不是去观看,说谎者通常说的话不多,不会给出太多的细节,而且使用表示“我”的单词I的频率远远低于说真话的人。

灵异心理学

5、有些看起来很诡异的体验,比如感觉到有神秘的东西存在,事实上都是风吹过打开的窗户时产生的低频声波所致。

决策心理学

6、人们宁愿穿沾有狗屎而且没有洗过的毛衣,也不想穿杀人狂魔穿过且已经干洗过的毛衣。

7、身高与地位之间的这种关系带来了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如果一个人外在的地位改变了,人们对其身高的感知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身高的影响)

8、人们对于脸部特征的刻板印象能够影响投票箱内的选票。(面相)

社会上的刻板印象是导致一些人屡次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所在,而改变其外貌特征是一种阻止他们再次作案的有效方式。

9、女性的征友广告如果让男性来写会吸引更多的人积极回应。但男性的征友广告如果换成女性来写则不会有这种效果。

幽默心理学

10、笑话带给人的优越感越强烈,人们就会笑得越开心。如果一名残疾人踩到香蕉皮上滑倒了,大部分人都不会觉得好笑,但如果把残疾人换成交警,那几乎每个人都会马上笑出声来。这个简单的道理解释了为什么很多笑话都是拿当权人物开涮的。

11、在任何一种情况下,都是一群人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了另一群人的痛苦之上。

自私心理学

12、从跟自己差不多的人身上赚取意外之财是不对的。(人的相似心理)

我们会帮助与我们相似的人。

仅仅因为两个人的生日相同,就足以说服人们腾出宝贵的时间去帮助一个完全的陌生人。

像国徽这么简单的因素也会激发出人们的相似感和相异感,从而显著影响到驾驶员开始按喇叭前的等待时间。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篇11】

《教育心理学》看似理论很强的书籍,其实不然。里面很多的教育心理学原理,都是通过实验的形式让我们了解实验所蕴涵的科学道理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结合的教学实际谈谈教育中的期望、表扬与批评。

美术教师往往任教的班级较多,个别教师也许就忽略了评价反馈这块内容。从书中学习反馈效应实验中可以看出,反馈的重要性。反馈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是很明显的。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及时、准确、具体地了解自己学业的进展情况及取得的成就。因此,在我们的平时教学中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做出评价,美术作业如果一直不评价,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与动力。美术课的评价比起其他课程来说,显得更加重要。美术是一门审美艺术的课程,没有什么对和错,只有美与不美,不能一味的给学生打上等级。

佩奇的评价实验说明了具体的评语更有效。美术作业如果只是一味的打上等级,也许就失去了评价的作用。美术的作业要有具体的评语,这个评语不一定是教师最终的书面语言,可以是来自的学生的,也可以是在学生学习过程的口头语言的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要展示出来,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进行一些激励性的语言评价。有了具体的评价语言,学生的学习会更加进步。

书中的一些实验向我们验证了一些教学行为,让我们的教学行为,变得有理可依。总之,细细品读本书,会让我们的教育变得不再迷茫。

[荐]心理课读书笔记系列


赫尔岑说:“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书籍就是他/她最可靠的朋友,在阅读了相关作品后,书中的故事情节激发了我们的浓浓兴趣,为了避免忘记读这本书时所感触到的思想,我们通常会记录下读书笔记,你知道怎么写读书笔记吗?小编已为您准备好了《[荐]心理课读书笔记系列》,欢迎阅读,希望能为您提供一些灵感。

心理课读书笔记【篇1】

真没有静下心来好好读过教育类的著作。在校长的`推荐下,我选择了一本朱智贤的《儿童心理学》阅读。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意识到,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状况,掌握儿童的心理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有多么重要。我多年从事的是低年级的'音乐教学,所以我对学龄初期儿童的心理发展十分感兴趣,我便重点学习了这一章节。

在课堂上,低年级的学生的注意力是最难掌握的。所以我们要先了解一下学龄初期这些孩子的注意力发展的特点,即:无意注意已经有很好的发展,有意注意还在逐步形成中。具体来说就是:

一、在教学影响下,儿童的有意注意正在开始发展,而无意注意仍起着重要作用。

二、在教学影响下,儿童对抽象的材料的注意正在逐步发展,而具体的、直观的事物在引起儿童的注意上,仍然起着重大的作用。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该分别好好研究如何利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这两个方面来提高学习质量,发展儿童智力。首先,如何利用儿童的无意注意:

1、应该充分利用儿童的学习兴趣。

2、应该充分利用教材的直观性。

3、应该利用儿童的情绪态度。

4、要积极防止可以分散儿童注意的因素。

另外,大力培养儿童的有意注意是必要的:

1、发展儿童对学习的自觉的责任感,在发展儿童有意注意上具有重大意义。

2、把有意注意发展为“有意后注意”,是保持和巩固有意注意的重要手段。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小孩子的有意注意的时间非常有限,当他们的有意注意的时间过了的时候就必须要运用直观性强的,有图案的有趣味语言的教材,或者是其他方法来引起儿童的无意注意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在教学过程中的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这两种注意必须有节奏地交替进行。抓住学生的有意注意来学习困难的课业或者讲解教材的主要部分,在学生紧张的努力学习之后再用学生的无意注意完成轻松的环节,这以后还会成功地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但是,如果过分偏向哪种注意力就会给教学效果打折扣。如果过分亲睐无意注意,一味地为学生的兴趣,为课堂的热闹,为活动而活动,为满足学生成就感而过分降低学习难度,那么学生的能力肯定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时也可能会阻碍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的发展。反之,如果过分强调学生有意注意,在教学模式上严谨再严谨,教学程度上难上加难,那么高强的压力会给学生带来逆反的情绪,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一定要掌握好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使用的“度”的问题。

心理课读书笔记【篇2】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说还是没说,而是我说了什么你却没明白是怎样回事。

“金字塔原理”认为如果有人期望经过阅读你的文章了解你对某一问题的看法,那么他面临的?是一项复杂的任务。因为即使你的文章篇幅很短,譬如仅有两页纸,文章中也会包括大约100个句子。读者必须阅读每一句话、理解每一句话,并且将每一句话互相关联,融会贯通。如果你的文章结构呈金字塔形,文章的思路自金字塔顶部开始逐渐向下展开,那么读者肯定会发现你的文章比较容易读懂。这一结论反映了作者芭芭拉?明托对思维工作方式的一些基本发现:

大脑自动将信息归到金字塔结构的不一样分组中,以便于理解。

任何预先归到金字塔结构中的思想组都更加易于理解。

这说明任何书面文书都应有意地将其思想组织成金字塔结构。先提出总结性思想,然后再提出被总结的具体思想控制你表达思想的顺序是做到清晰写作的最重要的行为,而最清楚的顺序就是先提出总结性思想,然后再提出被总结的具体思想。

读者(或听众)的大脑只能逐句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他们会假定一同出现的思想在逻辑上存在某种关联。如果你不预先告诉他们这种逻辑关系,而只是逐句地表达你的思想,读者量体裁衣自动从中寻找某种共同点,将你表达的思想进行归类组合,以便了解各个组合的意义。

可是,由于人们的知识背景和理解力千差万别,他们很少能够对你表达的思想作出与你完全一样的解读。事实上,,如果你不预先告诉读者某一组思想之间的逻辑关系。他们很有可能会认为某一组中的思想之间根本没有任何联系。退一步说,即使人们能够作出与你完全相同的解读,你也使他们的阅读增加了难度,因为他们必须自我找出这种未被说明的逻辑关系。

读者在摄入信息时,总是在寻找一种能够将所摄入信息联系起来的结构。为了保证读者找到的结构就是你期望他采纳的结构,你必须提前把这种结构告诉他们——这样他们就明白要寻找哪个共同点。否则,读者很可能会发现某种非你所望的逻辑关系,甚至还可能根本发现?了任何逻辑关系,这样既是在浪费你的时间,也是在浪费读者的时间。

概括地说,读者必然会将所读到的思想进行归类概括,以便记住这些思想。如果作者传达给读者的思想事先已经经过归类和概括,并且按自上而下的顺序表述出来,读者就能更容易地理解作者所表述的思想。

心理课读书笔记【篇3】

寒假里,我读了《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这本书告诉我们,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做到慧眼识人呢?

一、调整情绪,将爱包容发展为教师标志性性格力量。

立足发扬优势品德,避免让分数成为衡量学生的唯一砝码。转变态度,关注积极面对问题作出积极的解释。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打破单一的知识传授模式,树立服务意识。关注学生情感需要更多的鼓励,慎用批评和指责。我想为此,我们必须做到:要多读名著,加强自己的思想修养和文化修养,还得多读专业书籍,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课改风声水起,作为一个有想的教师,不可随波逐流,也不能见风是雨。在吸取他人长处的同时,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塑造属于自己的风格。

二、视教育为事业,视教育为希望、视教育为理想、视教育为信念、视教育为生命。

而不是把教师的职业当作谋生的手段、某名的台阶、谋利的渠道、谋权的踏板。要像张思明那样用心去营造局部的.晴天,要像李镇西那样全身心的践行着自己“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理想,要像窦桂梅那样执著的为学生的生命奠基,要像霍懋征那样用满腔的爱心去唤醒、呵护、雕塑学生的爱心。我们教师的一生可以没有很大的名望,也可以没有很多的财富,但不可以没有快乐的心态和工作的乐趣。我们教师职业性质不会因谁而改变,需要改变的是工作的心情。虽然我们教师许多人不能随心所欲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但至少可以选择快乐的心态。备课、上课、改作业、考试、辅导、补差等这些日常的工作会占去我们很多的时间,甚至有时候连业余时间也要搭上,于是,我们就好象没有时间去思考别的事情了。回望过去,自己何尝不是如此?工作繁杂,家务烦累,让我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几乎殚精竭虑。我知道了具备独立思想,是老师的安身之本,是终身学习的立身之本,一个人,只有成为一个思想者,他才能有充实的内心,才有可能始终充满活力,在他看来:思考着是美丽的。所以,我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美丽的老师。

“一本好书往往就是一粒善良的种子,一粒爱的种子,一粒正直的种子,这些种子适时地播撒在读书人的心田,就有了真善美品格的萌芽,滋养感知,潜移默化,人的心灵就会变得充实、高贵、美丽。”作为老师,要爱读书,在读书的时候,却时常不能静下心来,虽然不似吴老师说的那样带着功利阅读或跪着阅读,却比较浮躁,有走马观花和囫囵吞枣之嫌。所以在空闲的时候,我愿和吴老师那样,就着一杯清茶,选几本喜欢的书,细细读起,去经历别人的生活,去咀嚼别人的思想,去品位别人的人生,让自己的思考更有深度。

心理课读书笔记【篇4】

终于有时间拜读毕淑敏的《女心理师》,从学生时代就凡能找到的毕淑敏的作品都要用心读的,因为总能感到一种精神,对生活的爱,向上的精神。总没时间静下来。放假了可以安静的看了。是在电脑上读的,读到双眼红肿,不舍放下,心中久久无法平静。刚读完这本书让我不敢再深入的学心理学了,觉得那是另外一个完全深奥,难以知晓的世界,沉静下来想,心理学真是一门伟大的科学,将人潜意识察觉出来,一些问题迎刃而解。

一开始对女主人公的目的性和没有感情很是不以为然,一个没有爱的人怎么会做心理咨询,怎么会理解别人,怎么会得到别人的信任。逐渐通过人物经历的展开,和更多人背后的故事,这确实是一部描写人性的书。一切皆有因缘。"每个人都是有历史的。所有的今天都是昨天的延续,每个人都不是崭新的。"所以每一个人的任何行为都是有原因的。似乎对于生命就只剩下了理解和悲悯。而每个人又都是受过伤的,怎样不断地超越和突破自己的内心,不断地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是人一生的命题。真的觉得生活中很需要心理师在路边点一盏灯。

有一种很苍凉的感觉,为什么要受那么的辛苦,一个人怎样才能简单快乐的生活。但是每个人都是受过伤害的,或者讲过去的不愉快的经历在人的大脑里留下了印记,在以后的生活中同样的场景不愉快的心情会再次出现,甚者是不可控的状况会出现。但是人们对自我的塑求,不断地找寻着让自己更好的生活方式,永远不屈不挠的前进。每一个人都不断地让自己过得好,这也许就是幸福,因为有希望,生活在希望中的人是幸福的。

朋友的一位亲戚,四十二岁,突发心脏病,到医院抢救,小医院不敢接转到大医院,以检查心脏血管一条坏了,一条堵了,一条已经糜烂,心脏血液回流,医院立即下病危通知书,手术不敢做。很是可惜。一般心脑血管疾病是生活习惯导致,是食源性的。这位亲戚家是农村的排除了大鱼大肉,高胆固醇。也算勤劳。进而了解,原来这位男士,脾气暴躁,对妻儿每日非打即骂,对自己的父母兄弟也是机关算尽,与人合伙做生意更是处处算计,又胆小怕事。人倒下后,后悔自己一生没过过一天舒心的日子,也没对老婆孩子好过,唉叹不已。生活是有因果的,种下什么因结出什么果。人们抱怨命运不公时忘了自己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自己是怎样与自己相处的。没有人会探究他性格形成的根源,也不会有人告诉他怎样叫真爱自己。

过去的经历导致人的内心情节,多少人为这个情节拼搏了一生而不知其中缘由也许只是你幼年的一次已经遗忘的经历。人真的是很奇妙。只愿每个人能更加智慧的生活,快乐的生活。知足,愉快。

心理课读书笔记【篇5】

武志红的两本书《心灵的七种武器》《人生的七个寓言》还是很好看的。有案例,有分析,有联系自我,有好书介绍,对第一次接触心理学的人来说实在是个很好的引子。寓言又好于武器,讲的相对深入,讲其然,讲其所以然。

第一次接触心理学,悚然而惊——我居然就这样生活了这么久!豁然开朗——原来我还可以那么做。十分欣喜——原来我还可以更幸福。非常庆幸——我现在遇到了它。

生平第一次,抬头张望自己的人生穹顶,在高处俯瞰自己的心。虽然那些轨迹还看不真切,那些网线还断断续续,但至少,无限可能就此展开。

“时时勤拂拭,不使染尘埃”:

早晨醒来,突然想起这段有名的禅宗公案。“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听起来很空灵美好,却是一种虚妄,就象来生的幸福一样。慧能自己也做不到,终他一生也许临死一刹那能够可以。“放下执着”说来简单,但你想着放下的时候亦是一种执着。慧能这样心心念念传法的人满心都是执着,怎么可能无物无染呢。“时时勤拂拭”倒是一种我们可以企及的高度,不染尘埃就是神仙境界了。

读书时第一名和最后一名同样有压力。父母、上司、配偶、同事、子女、朋友,我们的世界元素越丰富,我们的抱怨越多。黑色的怨气与不甘,黄色的迷茫逃避,灰色的绝望放弃,红色的名利野望……喋喋不休抱怨的时候,为什么不想想怎会这样,怎样改变?觉得空虚寂寞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努力的方向对不对?

我觉得抱怨不休的人老的很快,跟红顶白的人很累,汲汲以求却分不清想要与需要区别的人会永远焦渴,我不想这样。

理性与感性:

科学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如此美好,目前看来,科学的发展还将使我们过的更好。我们由此抽出唯物主义来信仰,固化到教育,我们一直被教导要有理性,理智的选择,理智的生活。我们的心想往东,考虑诸多现实后,脑袋告诉我们应该往西。于是,我们往西,心里的那点不甘就说服自己那是不理性的,不能说服自己就镇压掉。终有一天,我们足够强大不必在乎所谓的“现实”,最想做的就是“随心所欲”,这样的人被称为ducai者、变态、偏执狂、精神病。长期忽视压抑自己的心,它终会造反。

尊重自己的心,给它释放的空间。也许当时看起来自己受到了伤害,但以后的十几年你都会睡的很好,不会有个魔咒“如果……”一直折磨你。也有人一直为当年的热血冲动后悔,觉得那是听从心灵的错。真回到当时当地,你会发现你只能只会那样选择,会重新选择的是十年后的你。反思过去不是为了后悔。

省思:

明白一点心理学的东西后最想知道的是该怎么做。学的第一招是要诚实的面对自己,我们往往不习惯问自己的心。

鼻子不好看,去整容,为什么整容?回答:我就是鼻子不好看,①整好了人就漂亮了,②男朋友就不会爱上别人,③同事不会再嘲笑我,④上司也不会对我皱眉,⑤我会象某某一样自信,⑥一样招人喜欢。这其实是6个相对独立的问题,鼻子整好了可能只对问题①有所改善,而且是不能保证解决的。再问问自己,男友爱上别人真是因为我不漂亮么?上司皱眉是因为我的鼻子么?

不断问自己就是不断接近真相面对真相的过程,其实很不舒服的,很多问题自己不想承认,问到后来免不了嚎啕大哭。但真问明白了,想明白了,就会有“不过如此”的感觉,山一样高的问题就变成一个土坡,稍微花点功夫就能翻过去。

惯性:

省思自己首先要面对惯性的挑战。我们知道很多寓言哲理,但不懂得。就像栓链子的小象的故事,讲的就是我们自己,实在太形象了。我们在种种规则观念里长大,笼子形成了我们的精神世界,那些栅栏变成了天经地义的存在,从来不会去怀疑,更不会想还有笼子以外的地方。没有家长、老师训诫,自己的理性也会跳出来指手画脚。自己呆在笼子里,看见别人试图把脑袋伸出笼子外面,第一念头还是觉得别人有问题,想阻止他。

我们习惯于用“买东西”这个词儿来表述购买,如果要求不能用这个词,你几乎无法表达,这个词已经深入的无法抽离,以至于我们从没意识到这个词以前也是没有的。我们的观念、思想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东西,我们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被束缚而不自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帮我们认识到他们的存在。

心理课读书笔记【篇6】

一口气把《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本书读完,深有感触。

全书以提牵引与实际的管理实践联系甚为紧密,此书还非常确定的回答了一个问题“卓有成效是否可以学会?”答案是肯定的。与此同时发现自身在管理实践中确有很多方面考虑欠周全。

书中开篇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管理者,书中将“管理者”的定义扩大为能为组织作出贡献的知识工作者均可称之为“管理者”。我认为,现代意义的管理者可以有更为宽泛的理解,即拥有“管理需求”的人均可称之为管理者。这是一个泛概念。例如一个清洁工,他需要管理自己的工作以及支配自己因以怎样的方式和时间来完成工作,只要自身有“管理”这方面的需求,那么,我认为他就可以称之为管理者,至少是自我管理者。

对于管理者,真正的制约不是金钱或是其他资源,而是时间。所有的资源都可以创造而唯独时间是无法被创造且是绝对固定的。但由于他的免费,很多人都忽视了。那么,对于这样真正稀缺和高价值的资源,我们应当给予绝对的重视和精确的管理,把自己的时间花在真正创造价值上。这里,德鲁克提供给了我一个方发,抽样记录自己一个月的时间消耗,不要事后回忆,要马上记录,这样可以不断查看自己的时间支出,以作出正确调整。此外,德鲁克还提出,时间应当整块运用而不是零散支出,比如一个报告,我花3小时写完要比我每天10分钟花18天写完质量高出许多,这点我深以为然,并在实际中应用。

管理者自身还应当准确定位自己在组织中的位置,想清楚自己能贡献什么。这是我作为SIFE队长和学生会副主席欠思考的问题,在SIFE,考虑的事项过于细节,求全责备,结果弄得自己比较疲惫,周边的伙伴也跟陀螺一样跟着我转。与此相比,在学生会我就不尽责了,很少主动策划事情,更多的是事来受命,虽能解决问题,但毕竟未能作到自己的最好(做到自己的最好也未必就是最好,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考虑),如此说来只是说明自身未能很好的给自己定位,以明确自己在组织中的“贡献点”在何处。想清楚这个,还需要重点花功夫的就是人际关系和有效会议了,通过这两者来控制组织的作为以及体现自身的贡献。

组织中的人不可能劝全是“通才”,往往是各种人才都有,这样的组织也才平衡。从我的角度来开展工作就需要明确他们各自的长处和需求是什么,然后关注他们的长处并发挥他们各自的长处来提高业绩,而不是把焦点放在短处,这样往往选出来的人是“不差的人”,而组织需要的是“优秀的人”哪怕只在一方面。但这并不是不考虑短板,这对于不同的工作或岗位来说有不同的标准和底线,这是我需要把握清楚的。同时,应该明确什么事情是重要的事情,可以按照“紧急”、“重要”来划分四个维度从而决定做事的先后顺序。

我在组织中的工作其实大部分就是做决策,那么决策的有效性就直接决定组织工作和我自身贡献的有效性。德鲁克给出了很好的参考准绳,即,以结果为导向。把所有决策的焦点放在最后的结果上,这样就不至于偏颇。

通过此书的一些启迪,我非常赞同德鲁克先生的观点,“管理者必须卓有成效”。否则,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

心理课读书笔记【篇7】

人生的悲剧本身并不一定会导致心理问题,它之所以最后令我们陷入困境,是因为我们想否认自己人生的悲剧性。

对别人战战兢兢,特别想赢得别人的认可,结果赢得的是冷落和嘲讽。后来,她不再关注别人,不再渴求别人的认可,只是“为自己跳舞”,但人们反而走过来,和她一起跳舞。

当你抵触悲伤时,你的心也就远离了你悲惨的人生真相。不过,这只是远离,并不是消失。悲惨的人生真相永远不会因为我们做一些主观努力,就从我们的世界中消失,并不再对我们的心灵发挥消极的影响。

悲伤的过程,是告别不幸的过去的必经之路。

悲剧性是我们心灵的养料。你拒绝悲伤,也拒绝直面自己悲惨的人生真相。你巨大的心理能量都花在了否认真相、与真相较劲上。随着心灵之墙的一一倒塌,你坦然接受了悲惨的人生真相,你不再去否认,也不再去和这注定不可能改变的事实较劲。当你做到这一点时,你的心理能量就获得了解放,它们以前被你投注到外界的人和物上。但现在,这能量回到了你自己身上……。

悲伤,是完结的力量!悲伤所完结的,是人生悲惨的人生真相。当然,这真相永远不会消失,但经由悲伤之路,我们的心灵从这真相中的悲剧中获得了解放。甚至,这真相的悲剧性还会成为我们心灵的养料,促进我们成长。死而复生”就是解决“悲伤后遗症”的力量。所有的情绪、感受和体验都有这种力量。任何情绪、感受和体验都是天然产生,它们都在告诉我们一些信息,在指引我们走向好的成长之路。

悲伤把你的注意力从积极的生活中转移开,聚焦于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当你损失惨重或处于极度悲痛的时候,你会想到对你最重要的人,而不是个人的成功,是人生的深层规划,而不是令人精力涣散的小玩意以及娱乐项目。

相信许多人有这种体验:一场大病、一场灾难或一场意外的死亡,改变了我们的人生态度,使得我们明白什么是人生中真正重要的。这也是悲惨的人生真相必将带给我们的馈赠。

一系列的人生悲剧,既可以令一个人变成祥林嫂,只是喋喋不休地向别人重复诉说自己的苦难,以赢取别人的同情,也可以令一个人变成贝多芬,紧紧扼住命运的咽喉,唱响自己生命的最强音。

不过,我们也需警惕另一种倾向:命运的强迫性重复。

譬如Z,那次悲伤令她形成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人生哲学。结果,生活一旦平静下来,她就会觉得,自己需要重新一次“置于死地”,她深信那会极大地激发她的生命能量。

愤怒,给予你力量和动力,让你生命的每一分钟都具有创意,每一分钟都能表现出你自己的风采。没有愤怒,你就会在不适当的地方屈服,就会手足无措。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摩尔

我们惧怕愤怒,因愤怒看上去易伤害关系,让我们与别人疏远。但愤怒是必须的。

因为,我们既需要亲密关系,也需要保持独立空间,从而保持住自己的个性和判断力。愤怒,是保护独立空间的最有力武器,甚至是唯一的武器。

假若你接受自己的'愤怒,那么,当有人试图与你建立坏的关系时,无论他的借口多漂亮,他都难以得逞,因为愤怒告诉你,他这样做不对。

你的愤怒释放后,会令他知难而退,而你则捍卫了自己的空间。这样,通过愤怒,你拒绝了一次坏的关系,或者拒绝了一个关系向坏的方向发展。

由此,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摩尔在其著作《灵魂的黑夜》中说:“当人们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愤怒的情感时,它就能为一个人和一种关系做出很大贡献;但是当愤怒被遮掩隐藏起来时,它的影响则正好相反。”

与关系有好坏之分一样,愤怒也有好的愤怒和坏的愤怒。好的愤怒,直接捍卫了你的个人空间,并最终阻止了一个好的关系向坏的方向发展。坏的愤怒则做不到这一点。

“一些愤怒之所以成为坏的愤怒,正是因为我们一开始压抑了自己的愤怒。”

愤怒强的人,力量就强,这是因为愤怒既是保护自己的力量,也是激发自己争取和战斗的力量。”

好的愤怒,针对的必须是导致你愤怒的那个人。你对这个人愤怒,你才能捍卫自己的空间,并且愤怒的表达才会有效果。如果这个人惹了你,你不敢对他愤怒,你跑去把愤怒发泄到其他人身上。那么,你发泄得再厉害都没用,因为对象选错了,那样愤怒就没有任何意义。”他解释说。

愤怒,是对入侵的直接反应,并且,重要的不是要宣泄愤怒,而首先是理解自己的愤怒。因为和其他所有的情绪一样,愤怒首先是一个信号,它告诉你有人过分地侵入了你的空间,过分地控制了你。如果你感受到了愤怒并理解了愤怒传来的这个信号,那么你就会明白,侵入你空间的那个人,无论其理由是多么美好,你都应当捍卫自己。

最常见的入侵恰恰来自最亲密的人,如父母、配偶、亲友和同事。关系越亲密,入侵者越容易打出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我爱你,所以才这样做”。这种借口很容易迷惑我们的理智,让我们陷入迷茫,开始相信他们的确是为了自己好才这么做。毕竟,理智很容易被欺骗。

但是,情绪决不会被欺骗。第一时间产生的情绪,都是基于真相的最直接反应。愤怒也是如此,假若你能全然地接受第一时间产生的愤怒,那么你永远不会被欺骗,不管多么聪明的入侵者都不会得逞。或许,你不得不暂时接受一些强势人物的入侵,但你清楚地知道,这不是爱,这不是为了你好,这是入侵,这是不对的。

我们付出的时候,就会觉得有权利,我们接受的时候,就会感到有义务。

心理课读书笔记【篇8】

如果我们把那些基于直接的实践经验而构筑起来的在脑子里的地图称之为抽象思维的话,那么,那些来自于间接的他人讲述或书本的文字记录在脑子里所形成的地图则成了抽象的抽象。

抽象思维,是通过把一个一个单一的感知按照一定的特征进行分类(即建立参照系)的脑部活动。这样的抽象思维,构成了人们区分各种客观事物的标准。这样的标准,有的是高度概括,有的是较为具体,即抽象思维存在着层次上的高低区别。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总是在一个很高的抽象层次上(高度概括的层次)讨论问题,那么,我们很可能根本无法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比如说“顺势而为”、“高抛低吸”、“你要做一个好孩子”便属于这种“泛泛而谈”的词汇,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它的意思各不相同。

在高度抽象层次上的探讨问题,我个人理解就是抛开较为具体的标准谈本质、谈共性,是为了把握方向性。而在较低抽象层次上来探讨问题,就是结合本质、方向以较为具体的标准来认识事物。两者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必须具有的思维方式,我个人认为缺一不可。

交易的本质就是要“顺势而为”、“高抛低吸”这两句话。可以说进入市场的人中有90%以上的人都知道,但是为什么却有90%以上的人是市场中的亏损者呢?

迈吉说,“我们不赞同只在高度抽象的层次上谈论问题的荒谬论调。”“这样的高度抽象的词汇不仅影响我们准确地表达我们的思想,而且,它们的最大危险还在于可能导致我们错误的判断。”我的理解就是,当你明白要“顺势而为”时,由于这样的抽象思维过于高度概括,即太空泛,实际操作时没有具体的标准作为行动的参照系,所以就按着自己的理解做交易,自以为是顺势交易了,其实却是做反了。对于“高抛低吸”也是如此。

社会上只在高度抽象层次上谈论问题的人比比皆是,你天天听到顺势而为,却没有人告诉你怎么做到顺势而为;你天天听到高抛低吸,却不知道怎样算高怎样算低,那么你怎么可能做到高抛低吸呢?你对孩子说要做好孩子,你却没有告诉孩子什么样的孩子才是好孩子,你叫他怎么去行动呢?

我之前说过,没有合理的方法(即具体的方法)与之相配的正确思想理念是空中楼阁!无论思想理念是如何地正确,没有恰当的方法去落实这样的思想理念,这样的思想理念充其量就是“语言上的巨人”而已。

现在,我们群里的有些朋友开始赚钱了,为什么?因为不仅有了理念、也有了方法。

由此可见,我们需要高度抽象层次的探讨,这是帮助我们把握事物的本质;但是我们不能停留在高度抽象层次的探讨,我们还需要踏踏实实地研究方法。这就是科学上的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完美结合,没有这样的结合,一切流于空谈。

心理课读书笔记【篇9】

人,都是在不断的观察和实践中成长,直接的实践获得经验,间接的受教育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渐渐树立起是非观。你知道了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比如说,手不能放在散热器上,否则要被烫伤;向奶奶展露一个甜美的笑容会得到一块巧克力……。这样的是非观,经过长期的积累、丰富、系统化,就成为了价值观。

价值观中的东西,不可能全部是正面的东西,也有负面的东西--那些不符合客观事实的东西。比如说,“地球是圆的,没有上下之分”这样的客观事实是你上小学的时候老师告诉你的,这样的新知识和你上学之前学到的上下概念便产生了极大的冲突,以至于你需要花很多的时间才能消化这样的新知识。这就是说,价值观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迈吉问你,“你是否认识这样的股票投资者,他们十分清楚一个有分红派息的含权股票就是要比没有这种特征的股票更具投资价值?”“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股民,他们觉得评价一个股票的价值,只需要阅读和分析该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数据?”

这样的人,往往总是如此自然地以固有的思维模式(价值观)来看待各种问题,以至于他人提出的看待问题的其他方法,他们完全不愿意认可和接受,不论你拿出有效的证据、活灵活现的演示,对他们来说似乎毫无用处。

科学实验证明:尽管很难,一个人还是完全有可能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看待客观,前提条件是首先必须完全释放掉此前所学会的那些根深蒂固的看待事物的定式思维。

我说过“舍与得”的关系,那就是你不舍得放弃,就无法得到。你的手如果一味地抓着你的所谓的价值观,你哪里还有空余的手去抓那些新的、更合理的价值观呢?我也说过,当你学习新的东西的时候,你必须放下脑子里那些固有的东西,如此你才可能有一个“公正”的心态去对待新的东西。我还说过,要真正做到主观贴近客观,你还必须清空自己的心灵,如此才可能不给本色的客观涂上自己的“色彩”。

心理课读书笔记【篇10】

一般认为,现代心理学是从德国学者冯特的研究开始的。在冯特之前,关于人类的心理有诸多的探讨,但大多以哲学的形式出现,并没有出现独立的心理学科。在15世纪,随着物理学的发展,人们折服于完美的数学和物理学理论模型,并且认为宇宙万物都可以由机械原理解释,心理学也不免染上了机械决定论的色彩。有代表性的是笛卡尔,笛卡尔认为,心理是身体对于刺激的反射活动,反过来心理也会作用于身体,即所谓的身-心二元理论。

后来,在批判形而上学的诸多作家中,洛克、休谟和穆勒为代表的经验主义学派对于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把意识经验分解成元素,复杂的意识是多个元素的组合,组合的过程就是联想,这种组合十分类似于机械的组合。这些观点为后来冯特的研究做了一些铺垫。也有从生理角度研究心理学的学者,比如赫尔姆霍兹测量了身体的反应时间和神经传动时间,韦伯则测量了身体感觉的两点阈值,也叫最小可觉差。比如,我触碰你的肩胛和腰,你肯定可以分辨这是两个地方,但是如果我触碰了你肩胛的两个点,只要这两个点足够近,你就分辨不出来这是两个点,这个足够近的距离就是最小可觉差。

总之,在冯特之前,心理学并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系统的学科。冯特被誉为现代心理学之父,冯特和经验主义学派一样,也把意识经验分解成了元素,包括感觉和感情,其中感情又分为三个维度:愉快/不愉快,紧张/松弛以及兴奋/抑制。这些元素组合以后就是意识经验,冯特不同于经验主义学者的是,他提出了统觉的概念,他认为这种组合不是机械的、静态的组合,而是有机的、积极的组合。一个人要想仔细分析他的意识经验,他就必须能够把意识经验再分解成元素,分解的过程就必须用到内省法,这是一个对于心理学科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方法,同时也是一个争议很大的方法。

同时期,艾宾浩斯研究了人的学习过程,并发现了遗忘曲线,这个遗忘曲线一直到现在还被反复证明是正确的。另外三位学者则从不同角度批判了冯特的理论,布伦塔诺认为冯特的研究集中于心理活动的结果(比如看到了什么),而忽视了心理活动的过程(比如为什么这么看),而这个过程才应该是心理学研究的内容。斯顿夫则反对冯特把意识分解成元素,他认为心理学的基本数据是现象,是什么就是什么,不需要人为的、抽象的分解,这个分解过程不仅无益而且有害,损坏了心理活动的自然过程。屈尔佩则扩展了内省法,冯特的内省法力求让被试者客观的、可量化的描述意识,而屈尔佩则鼓励被试者更多的描述主观感受,并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被试者体验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屈尔佩认为心理学是依赖于经验者的经验事实的科学,而不是冯特理解的不依赖于经验者的客观事实的科学。

后冯特时代的集大成者非铁钦纳莫属,铁钦纳不再关注冯特所关注的元素,而是关注元素的组织过程,或者说构造过程,所以也称为构造主义。为了研究元素的组织过程,就需要更加精确的界定元素,这进而也就需要更加规范的内省法,铁钦纳试图通过标准的提问来规范内省法,但这一试验方法使得受试者刻板的回答问题,遗失了大量的具有心理学意义的信息。铁钦纳的理论受到了学界的普遍批评,以至于铁钦纳本人晚年也不再坚持构造主义,转向维度研究(愉快/不愉快)和斯顿夫倡导的现象学。

不管是前冯特时代还是后冯特时代,心理学研究仍然有意无意的把人看成机械。一直到机能主义的出现,心理学才真正的不再把人看成机械,但机能主义也只是把人拔高到动物的层次,还没有到人的层次。机能主义深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机能主义关心的是心理如何发挥它的机能,以使得有机体能够更好的适应环境。机能主义发扬光大的背景是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对于各个人文学科的渗透。机能主义的先驱詹姆斯所着《心理学原理》对冯特和铁钦纳理论形成了较为决裂的对抗。詹姆斯认为心理生活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变化着的总体经验,意识是连续流动的,任何把意识分成独立暂时的尝试注定是扭曲的,并强调意识是机能和目的,是为了有机体能够适应环境,是进化的产物。安杰尔的《心理学》对于机能主义的进一步阐释使得机能主义逐渐获得普遍认可,到1930年,在与冯特和铁钦纳的争论中,机能主义完全取得了胜利。

机能主义的遗产是应用心理学的兴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心理测试被普遍用于征兵活动中;威特默将心理学用于变态行为的治疗和评估;希利建立第一个儿童指导中心,心理学被用于临床;霍桑则把心理学拓展到工业组织中,发展出了工业组织心理学;闵思特伯格进一步发展了工业心理学。

无论如何,在华生倡导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之前,心理学更像是一种人文科学,而华生试图将心理学纳入自然科学的范畴。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应该聚焦于可以观察的客观行为,而不是对于心理活动的主观臆断,只有这样,才能纳入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围。行为主义肇始于动物心理学的研究,比如巴普洛夫研究狗的条件反射,就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典范。爱德华托尔曼发展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称为操作主义,顾名思义,操作主义关注的是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可操作性,行为必须能够客观观察和操作定义,这有这样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精确的研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应用,则主要是斯金纳的行为矫治,通过奖励强化一种行为,通过惩罚抑制一种行为,以此来达到是对于不良行为的矫治。以上的这些行为主义仍然有一种倾向,就是把人看成一种机器,或者至多看做一种动物,以此来假定人对于环境的刺激表现出的行为上的反应。而班杜拉开始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对于个体心理的影响,也就是社会对于个人行为的影响,也称为社会行为主义。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心理学最初是把人看成一部机器去研究,后来机能主义和行为主义阶段,心理学终于不再把人看成机器,但也只是把人看成一种高级的动物,只有到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阶段,心理学才真正的把人看成人,开始关注人的痛苦、恐惧和困惑。精神分析领域,弗洛伊德、阿德勒和荣格的理论既统一又区别,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的先驱,弗洛伊德关注人的潜意识,并且认为潜意识才是人格的驱动力,而在弗洛伊德所确定的潜意识里,只有性,再无其他。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问题主要是潜意识与意识的冲突,或者说主要是有关潜意识中的性欲与意识中的性欲被压抑的矛盾问题。不可否认,弗洛伊德的理论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问题是对于潜意识中性欲的地位过于绝对和唯一。阿德勒认为潜意识中不仅有性欲,还有权利欲,权利欲也是人格的驱动之一,而荣格认为弗洛伊德和阿德勒都是片面的,潜意识中不仅仅有性欲和权利欲,人类的各种欲求不满都可能成为潜意识中埋下的隐患,并且潜意识在不同的人种中、人类进化的不同时期、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内容,而且荣格认为潜意识很可能有预示作用,这使得荣格的理论有点神秘主义。不论是弗洛伊德、阿德勒还是荣格,他们都承认,联接意识和潜意识的桥梁是梦境,所以,通过对于梦境的分析是研究潜意识和精神问题的重要手段。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也许是现代心理学的最高成就,按照马斯洛的理论,人有五个等级的需求,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爱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每一个低等级的需求达到满足,人就会追求更高等级的需求。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的人性论中,对于人性充满了失望,每个人都是追求性欲和权利欲的可悲个体,他们的精神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痛苦是不可避免的,这是由肮脏的人性决定的。荣格对于人性稍稍有一些信心,他认为人性不是肮脏和破坏性的,人性也可以是建设性的。而到了马斯洛,则认为人性不仅仅是建设性的,简直就是光辉的,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潜力。弗洛伊德只注意到了人的生理需求,阿德勒注意到了安全的需求、爱和归属的需求和尊重的需求,而马斯洛认为人性远远不止于此,自我实现的需求才是人性的光辉所在。

心理课读书笔记【篇11】

本书的逻辑要比《拖延心理学》更加的优秀,不同之处在于并没有把重心放在拖延症的产生原因上,而是将重点放在拖延症可能导致的后果,并且如何去改善之上,各有互补,如果书友们深受拖延症所累,看这两本便足够了,融合了绝大部分市面上书籍的要点内容和其他大神分享的干货内容,满分推荐。

作者上半部分提到的主要是拖延可能付出的代价。

1、拖延的过程中我们总会为自己寻找理由,“自我欺骗”和拖延总是如影随形。

2、拖延的心理本质是冲动性,对事情失去耐心,易冲动的人无法完成自我控制和延迟满足,无法为了长期收益而忍受短期的痛苦。冲动的特质:拥有强烈的欲望,缺乏谨慎和保守的态度,无法对事情作出全盘预测。

3、习惯性无助的概念,长期陷入拖延的怪圈,自己都不会有意识去走出来。

4、“自我实现的预言”,期待失败,最后真的会失败。

5、拖延是因为懒惰,但是懒惰的真正原因在于:冲动,讨厌工作,喜欢诱惑和没有计划性。

6、即时的奖励会促进我们上瘾,比如游戏、性等等。

7、社会价值观的偏差,全是对物质的渲染,人们对长期的目标价值比如:志愿者服务、经营家庭和追求信仰关注度不足。

8、营销手段的泛滥将所有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资源调动起来利用人的无知,激发非理性的部分。

9、拖延会损害你的财富、健康和幸福。因为拖延,无法按时完成学业,无法找到好的工作,无法升职加薪,威胁财富的获得;因为拖延,疏于锻炼身体,管控不好自己的嘴,威胁身体健康;因为拖延,不去用心经营家庭和爱情,失去幸福。

10、拖延表现:对任务恐惧花掉了比执行任务本身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关于如何战胜拖延,作者给出了很详细的论证过程和操作细则,最后还借用几个小故事来阐述如何应用到实践中,简单总结几点:

1、设定目标,并且这些目标都是可以达到的,促进我们完成的动力,形成正向螺旋循环,不断挑战新的高度。成就激发自信,自信带动追求,追求又创造出更大的成就。

2、在过分悲观和盲目乐观之间寻找平衡。“我们总是会调整自己的努力程度,刚刚好把事情完成。”

3、通过感同身受激励法,寻找自己的榜样,跟随行动,最好是生活中的榜样。分析同榜样之间的差距在哪里,做什么可以缩小差距,榜样是如何来做的,模仿行动。记住两点:一是抱着最好的期望,做最坏的打算。二是记住你是会拖延的,时刻警醒。

4、分析自己曾经拖延的原因,如果是外界干扰的原因,通过事先的准备避免干扰的发生。记录日记,追踪自己的拖延习惯。不迈出拖延的第一步。

5、重新设定价值法:合理的工作难度,寻找平衡点。选择与自己有意义的目标相关的任务,用我想成功替代我不想失败的想法。

6、精力管理方面:自控本身便是需要消耗精力,尽量将目标设定在“想要”的基础上,而不是被迫执行。承认精力的局限,合理安排自己的高效时间;保证休息。

7、习得性勤奋的概念,同习惯性无助刚好相反,学会爱上自己的工作,由自我赞许和其他奖励引发的`预约的情绪,会悄悄融入到努力本身,为了实现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本身就能成为一种奖励。

8、如何解决“冲动”的难题。冲动性是拖延的成因之一,首先需要确保诱惑离你足够远;将工作与娱乐的环境区分开;通过内隐致敏法将诱惑想象成不堪的事物;将你在乎的人放在桌面上,提醒自己为什么而努力。

9、用具体的语言来设置自己的目标,类似SMART法则的方法,作者精简了一下,用多少时间,具体要做什么,在什么时间之前必须完成。

并不是所有的拖延都是无益的,拖延无非是增加自己的自控力,而这本身就需要自控力。在需要休息放松的时候便纵情一下,很多拖延症患者都是无法好好奖励自己导致的。和朋友开心的聚会,做一些自己偏爱的事情,玩一会游戏,大吃一顿,用威尔士流浪诗人戴维斯的话来说就是:“如果生活关怀备至,我们就没有时间伫立、凝视。”

心理课读书笔记【篇12】

1. 科学思维最重要的特点很容易掌握,那就是科学思维所基于的理念是比较、控制和操纵。

注:心理学的四个成分:科学、行为、个体以及心智。

心理学的四个目标: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2. 实验设计的基本目的是分离变量,当成功分离出一个变量,实验的结果就能排除大量之前提出作为解释的其他原理。

注:对一件事物或现象的解释首先要区分出相关关系与因果关系

3. 科学家们通过两种方法尽可能地排除不正确的理论:要么是在实验条件下直接进行控制;要么在自然情境性进行观察,以便比较各种可能的解释。

注:对于事物的探究,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以理论为依据,一是以现象为依据。对于问题的解决方案也可以从理论出发对其进行推演,也可以直接从问题分析入手推演解决方法。

4. 一个好的实验设计应该是这样的:科学家能够操纵他感兴趣的变量,并对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的无关变量进行控制。

感想:一个创造性的想法不仅仅能解决问题而且还能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对其进行提前预防

5. 使用随机分配能有效避免由于分组方式所导致的系统误差。这两组被试在所有变量上均得到匹配,但即使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匹配,随机分配也消除了实验组或控制组之间的偏差。所谓的重复是指在各种环境下重复一个实验,看还能否得到同样的实验结果。

感想:随机相比于人为控制,会更加接近事物本质。对一个人的评价与认识,要看他与朋友与家人的相处

6. 随机分配有两个优点:一个是在任何实验中,样本的梳理越大,随机分配越能平衡两组所有其他的无关变量。而即使在一些匹配得不是特别好的实验里,由于随机分配克服了系统误差,仍然可以让我们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只要研究可以被重复。这是因为,经过一系列这样的实验,两组间混淆变量造成的差异就会被平衡。

感想:整体趋势才可以作为评判依据,对一个人的评价要参照他周围所有人的评价而不是单一的几个,这样得出的结论才会更贴近实际,让人信服。

7. 对科学家显而易见的事情却被外行人完全误解。

8. 聪明的汉斯——神马的故事。“这匹会思考的马将会使科学家对许多问题作出长时间的思考”

注:一匹会算术的马是一匹优秀的马,但不是优秀的数学家。

9. 节省原则:当两种理论拥有同样的解释效力时,我们倾向于选择那个比较简单的理论(设计较少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

感想:因为相比于难以理解的东西,人们更倾向于简单的,毕竟简单的东西比较“轻”,可以“抖”

10. 自闭症是一种严重的发展性障碍,其表现是社交缺陷、语言发展的之后及异常,以及活动和星期范围狭窄等。

感想:之前在网上看到过自闭症小孩的视频,他们是遗落在人间的天使,需要更多的人的呵护与关爱,无论是什么样的人,只要被爱包围与安抚,都会被感化。爱才是世界的主旋律。

11. 仅仅相信见证叙述或者认为流行的治疗方法和伪科学无害,最终带来伤害。

感想: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错而不知。

12. 如果草率地用理论(这就代表了沟通)来给一个现象(按键敲击)加上标签,对实际操作者来说,意识到需要更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去判断理论能否被证实可能就会变得更加困难。

感想:改变一个固有的观点比让大家一开始接受一个新观点更难。因为它意味着要打破与重组之前的固有认知。

13. 世界上发生的任何事情通常与其他许多因素有关联。为了对许多同事发生的`时间锁造成的因素影响分别进行考察,我们必须创设一些通常情况下不会出现的条件。科学实验将世界上原有的相关关联分割开来,以此来使单一变量的影响显现出来。

感想:一个结果的发生往往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要考察每个因素对它的影响作用大小,就必须控制其他的变量,以便在考察时,能够更精准地知道测试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14. 心理学上很多经典实验都需要将现实世界的自然关系分开考察,通过这样一种逻辑,就能看出哪个变量是决定因素。

感想:主要因素与次要因素,在考察队时间起决定作用大小的因素间,可采取隔离其他因素,然后运用自变量与因变量的方法对它进行测试。

15. 创设特殊条件来验证是否存在真正的因果关系,这种方法可以防止错误观念像病毒一样侵袭我们。

感想:基于验证的结果相比于纯粹的思考得出的结论更有考究性、真实性与可靠性。

16. 尽管人们有大量关于物体运动和下落的经验,但对于运动的直觉理论都是些相当不靠谱的。

外行人关联的不准确是因为他的观察是“自然的”,而不是像科学家那样进行实验控制。

感想:人们的直觉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不可靠的,因为直接主要依赖于人们以往的经验以及对事物的认知,而这种认知往往存在偏差。

17. 早起我们关于宇宙结构和活动的世俗理论十分离谱,他们之所以依然存留下来,只不过是作为一些历史教训,提醒我们自己可以荒谬到什么程度。

感想: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18. 个人经验并不能为抵制有关心理学的错误信念提供保证。

感想:个人经验往往都不靠谱,因为人们有认知偏差

19. 研究显示,笃信宗教的程度与参加慈善活动、帮助贫困的人或是不欺骗其他人这些行为之间没有直接关系。

感想:信仰只是作为内心的一种力量支撑,有的时候是一种寄托,并不代表就会根据它完全行事。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8篇


如果您想要更多地了解“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请务必一读这篇文章,我们提供的数据仅供参考实际情况可能有所不同。有些作品就是可以经历时间的磨炼,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印象,阅读作品后,我对于作者描绘的主人公记忆深刻。 读后感的撰写可以激发我们对作品的思考与理解。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篇1

美国积极心理学家泰勒.本.沙哈尔博士在《幸福的方法》一书中强调:积极心理学虽然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兴起于西方的心理学流派,但积极心理学中一些核心的思想,却发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中,有很多倡导积极乐观心态的思想,培养优势和美德的理念。“人之初、性本善”的思想,儒家的“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提倡“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以及儒家提出的关于智力国家的一些思想方法都是积极心理学四喜那个的体现。《中庸》有这样的一句话:“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道家思想也强调了积极的人格品质。”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体现了诚实、仁慈、勤奋、正直、善良等多种积极的人格品质。中国的孝文化也体现了积极心理学中”感恩“这一美德。常怀感恩之心的人往往具备诸如温暖、自信、坚定、善良等等这些美好的处世品格。

塞利格曼认为,心理学的一更更加重要的使命应是让普通人生活得更有 意义和更幸福,过分关注“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而忽视人类自身所拥有的积极力量和品质,会使得心理学不能真正发挥出它的价值。由此,心理学的关注焦点应当从”心理疾病“转向”人类的积极品质“,通过大力提倡积极心理来帮助人类真正拥有幸福。他在《持续的幸福》一书中提出了幸福2.0理论,提出幸福由5个元素决定----积极情绪、投入地工作、目标和意义、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就感。指出,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幸福人生,这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天下大同“的立项也有不谋而合之处,积极心理学找到了天下大同的心理基础----我们人类共同拥有的积极品质,也发现了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幸福。

今天的教师们遇到了比以前更多的挑战,积极心理学给了我们新的视野和方法,当我们聚焦于消极面的时候,我们看到的都是问题和失望,当我们聚焦级级面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了进步和希望。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篇2

比发射火箭还复杂的事儿是什么?很多有孩子的父母会不会有点预感,没错,就是“养孩子”。这不是夸张,这是《清单革命》一书的作者阿图·葛文德说的:养孩子是个极端复杂问题,是比把火箭送上天还复杂。

虽然这里没有一份“清单”可以一劳永逸,但是,对于极端复杂问题,有一点是明确的,就是不能仅靠一个人努力,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今天的“巨人”让我们选择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说他的著作《儿童教育心理学》。

对这本书来说,最关键的关键词就是“整体人格”。阿德勒所侧重的并不是行为本身,而是行为背后的整体人格。在他看来,与其分析一片树叶的颜色纹理,不如了解整个树木。也就是我们说的,一叶知秋,窥一斑而知全豹。

由此,书中通过分析包括口吃、说谎、打架、孤僻、懒惰、尿床、暴躁等行为,发现行为背后的根源,解读孩子的人格特征。书中举例,“孩子上学忘记带书本,是因为他知道他忘记了什么,他的母亲都会为他操心。这可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而是这个孩子总体人格系统的一部分。”

对于懒惰,他说:“懒惰是那些缺乏自信的孩子的一道屏障,也成了阻碍他们面对困难逃避困难的借口。”

阿德勒探索的是一条从观察行为到认识孩子的整体人格,进而改善优化,培养孩子自信、独立、勇敢、坚韧、合作的完整人格,从而让行为问题迎刃而解的有效路径。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阿德勒所有理论的重要前提是,阿德勒相信“与生俱来的能力并不能决定一切”,“孩子的智力水平并不是天生的、一成不变的”。正如人本主义所坚信的那样:人是可以自我成长和发现,也就是可以自我实现的。

在此基础上,阿德勒认为,父母和老师是儿童优化性格、自我实现的推手。他说“如果我们能以温柔、关心和理解的态度来对待孩子,他们往往会表现出令我们意想不到的能力与才智。”

他指出“那些相信孩子的性格特征是与生俱来的人,就不应该从事教育孩子的工作”,而且“教育者在教育孩子方面不能有半点的灰心丧气。”

应该说,看过这本《儿童教育心理学》,最大的收获是给包括家长在内教育者带来了信心:相信自己——可以不再抱怨甚至焦虑孩子的种种问题,相信孩子——有成就自己的内在潜力。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篇3

朱永新教授作为“中国十大教育英才”向教育界提出:老师和学生要“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在想,既然“幸福”二字在前,一定是在教育和受教育的过程中首先关注自身的心理状态。陶新华作为朱教授的学生,尊其师而信其道,承其志而传其言。从心理学角度注意到师生都需要积极的引导和关怀,提出利用大脑的工作原理去了解学生们的思维模式,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读过之后让人受益匪浅。

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适度的体育锻炼,良好的锻炼习惯,是大脑的发育基础,有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人,大脑会发育得更好。虽然课堂上不能大幅度活动,但是有节奏的拍掌可以迅速调整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注入活力和热情。因此,无论是四年级还是二年级,看到学生精神状态不佳时,我都会利用打节拍来唤醒他们体内的学习因子。这种锻炼不仅能让大脑发育良好,还具有宣泄消极情绪,提高精力和体力的作用,同时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得以提升。

当然,想要学生学习进步,只靠锻炼体育是不够的,尤其是对那些课下积极、课堂调皮捣蛋的学生。一旦短暂的高涨的情绪回归平静,他们又会陷入学不会的迷茫状态,这时就需要我们老师加强心理方面的疏导工作了。积极心理学相信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两股抗争的力量:积极力量和消极力量,二者此消彼长。作为老师,如果任由其消极力量蔓延不去遏止,学生就会肆无忌惮的挑战老师,如此一来,师生关系就越来越紧张。因而,积极心理学引导我们老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表现差强人意的学生身上的优势特征。比如:四四班武天佑每次上课都爱乱说话,突然有一次上课很长时间他都没有见动静,我发现后就立刻表扬了他,这之后他就知道了这样做会受到老师的表扬,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模式,再也不像从前那样做了,四四班的课堂由此顺畅了许多。有时候活泼好动的学生只不过是想要得到老师对他的关注,但又不知道怎么做而已。比如四七班这个新班,很多学生对老师充满了好奇,第一次住校,老师进宿舍他们都觉得新鲜,我们发现那些在课堂上不爱发言的同学在宿舍很活跃,于是就找机会和他们聊天,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生聊一聊就开窍了,但是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张永健在我们聊天之后上课变得特别积极,不会做的题就找我问,我上课提问他立马举手,刚开始我只是请他回答一些他力所能及的问题,渐渐地我发现比较难的问题他也敢举手了,最近一次测试满分80竟然考出了71分的好成绩!要知道他刚来的时候才考了42分呢。就这样,我从陶老师书上学到的一点点影响着我去关注学生不同的优势特征,进而加以鼓励和表扬,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信,体验更多的成就感,惊喜地收获他们意想不到的改变。

积极心理学认为,我们每个人身上都蕴含着积极的人格品质,我们要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积极的评价,这样,学生就会和老师配合越来越默契,师生在学习的道路上才能共同感受到幸福!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篇4

记得从孩子妈妈怀孕的初期,我就开始筹划着今后如何去教导、辅助孩子的向善的本性。因为在这个弱肉强食、勾心斗角的社会和工作环境中让人有一个平稳、静心的心态太难了。想想周边的人和自己的处境延伸想象一下孩子的未来是不是也这是这样这是件一直让我头疼的事,婴幼期、儿童发展期、青春期、成长期等等,到了现在孩子出生了,如今已经1岁5个月了,虽然我和孩子妈妈在诱导孩子、教育孩子这块是摸着石头过河也好,边学边教也罢,但是一直以来我的脑子里面对待这些问题都是一个问号。网上狂风乱炸那些教育孩子的文章看了又看读了又读,似乎真是有点谁说谁有理的感觉,每个孩子的性格,脾气秉性不一样这样导致针对性的教育也是不一样的,在和妈妈、父母对抗孩子是与非的时候,最终还是决定学习儿童发展心理学这门专业,看看到底是传统教育受宠还是科技教育孩子的方法为上

报名成功后,转眼开班了,一进教室的感觉是不是到了女儿国了环视了一周只看到2个男生。第一个想法我是不是走错班了决定又出门看了一眼确实无误之后坐在了位子上,既来之则安之吧。第一堂的课程应用心理学的陆老师,真是让人颇有喜感,还有教学的方法也能进入生活,不像我们之前上课的老师那样死板,6次课时即能让我们记住这位可敬可爱的陆老师又能学习到了心理学的基本要领,我算真是欣慰了。

这门课程结束了,使我充分体会到作为一个父亲的不易以及这份责任感,要更加细心和耐心地去观察每一个孩子,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用他们的心去思考,去体会。这样的话,才会成为一个好父亲。前一阵看过一篇文章叫父亲的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我在想自己凡事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好高大、男人刚性的榜样,为孩子今后成长起到真正意义上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篇5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它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教育心理学主要关心以下两个方面:理解教与学的过程和发展促进这一过程的方法。主要说明在教育教学条件下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其应用。它的研究也对教育学的理论发展起重要作用。这本书从对新手与专家的教学方法的比较带我们进入了对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探讨。

让我们从宏观上了解到教学过程的四种变量(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特点、教学环境),三种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在微观上,教学过程又包括确定教学目标 考虑学习过程的特点(学习/动机原理、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原理、教师特点、课堂环境),执行教学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美国《心理学年鉴》综合各方面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对象应包括八个项目:教育评评价和测量;儿童发展的特点;特殊儿童及其教育;有关学习心理学的教育方法;特殊学科的学习;学习辅导和心理健康;教师人事和促成学习的教师行为;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观察法是教育心理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观察的实施是在班级集体的活动中或在个别交谈中进行的,可以对外部的活动和表现进行观察,也可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反应进行观察或对学生的书面材料进行分析。

其实我觉得教育心理学应该是每个老师都要学习的课程。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在影响着周围的人,也同样受周围人影响。利用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能让你周围的人被你好的言行所同化,而你也会在与周围的人交流过程中吸取他们好的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利用《教育心理学》带给我们的知识,我们能够更加有效的教育和管理学生,大大提高各位老师的效率,减轻各位老师的工作压力。《教育心理学》,一本好书,与大家分享。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篇6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一个真正的老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且应该成为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成为育人的艺术家。

(一)加强交流,了解学生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得向老师白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人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使个别谈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学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烦闷向老师倾诉。当一些学生在学习上遇有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他们心情苦闷,情绪失衡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开展谈心活动,老师应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渲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二)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

(三)创造环境,多样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规教育外,更要注意言传身教。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模仿老师。心理学的模仿,指在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同或者相似的现象。

(四)因材施教

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气质,心理学的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教师应该学好心理学基础知识,分清每个学生的气质类型,因材施教。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篇7

以前我读书总是耐不下性子,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可是,自从我带了毕业班的政治后,面对一些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总觉的手足无措。简单的处理方法对有些学生是不起作用的,同时我也感到有些挫败感,继而对教育工作失去原有的热情。但我没有坐以待毙,于是我利用课余时间专门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给课堂教学的100条建议》等专业知识,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学生各种行为出现的原因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是相联系的,只有用对了方法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得到最好的发展。

可以说,在读过这些书目后,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将会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青少年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相信对于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是有帮助的。但是鉴于我们教育心理学的学术沙龙主要关注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及差异心理,因此我就主要对本书中有关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谈谈我的理解及感受。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批评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评价形式,并且也是一种常用的教育形式。但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批评功能也应从注重甄别转向激励。

面对学生犯错,我们是否当即斥责,甚至“雷霆大作”?其实,学生很可能不是有意犯错的,所以我们无需大动干戈。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如果教师不讲究批评的艺术,不考虑批评的言辞、场合,只要有错,便会有一场“暴风骤雨”,这样,只能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挫伤,引发逆反心理和敌对情绪,这不仅不利于学生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反而会增加师生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们的心灵创伤。“靠近清泉,心灵就会湿润,靠近评价,生命就会舞蹈”。作为评价的协调者、指挥者、促进者,应给每个学生以闪光的机会,使学生在坦诚、关爱、相互尊重的评价氛围中,乐于接受批评,乐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由此获得快乐、自信、成功,并茁壮成长。作为教师,在面对学生的不足、错误时,不应说“你真笨!你不行!此类的话。我们应用教师特有的爱保护学生们的自尊,保护学生们的自信,也保护属于每个学生自己的未来。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篇8

假期来临了,我们的共读书目是陶新华的《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趁着假期我想好好静下心来看看书。当看到这本书时,我是很期待的,因为以前我就对心理学很感兴趣,一直觉得心理学很炫、很酷,可以洞察人的内心。现在当了老师,就更想学习一些心理学的知识了,想了解孩子的世界是怎么样的,尤其是想知道当碰到棘手的问题时我应该怎么做。带着这样的想法我开始了我的阅读之旅。

整本书的内容正如书名所言,作者认为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和生活,当视角不一样时,就会看到不一样的结果。书中说:“通常,幸福的人大多乐于奉献,奉献的时候可以拥有更多的幸福,这是一种良性循环。”有时候我们会抱怨工作很多很繁琐,希望工作能够轻松一点,但是如果从另一方面来看我们就不会这样想了。多工作,多奉献,这样的生活更充实更有意义,而且我认为工作着就是快乐的,虽然辛苦,但是有一种满足感和认同感,无所事事则会消磨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变得更消极。

本书中还谈到了对“早恋”的态度,“早恋”不以结婚为目标,“早恋”不是恋爱,“早恋”只是对异性表达爱慕的正常的情感反应。我们教师当发现学生的“早恋”情况时,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粗暴阻止,而是要正确引导,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青春期教育。

看完这本书对我影响最深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态度问题,大多数老师以分数来区别对待学生,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成绩好的学生犯错了也会给他找客观理由,大多数时候比较宽容。而如果差生犯了一点点错就被会批得狗血淋头,老师心里肯定在想:“学习不好,还不遵守纪律,天天给我找事儿,这个学生怎么这么差劲!”越批越狠,说的差生好像一无是处。我们根本不听学生的辩解。有的时候真的是有一些客观情况我们不了解,误会了学生的情况也是有的。我就在心里想我有时候也是这样的,没有真正的公平看待每一个学生,把成绩看的更重要,学生的身上有很多的闪光点,而我们没有发现。有的学生虽然成绩不好,但是体育比较好,有的学生喜欢劳动,也有的学生音乐方面有特长,所以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我们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自信、阳光、快乐。

看了这本书我收获很多,知道了理想教师的积极特质有:职业理想、诗意激情、自我效能、团队合作、学习反思、灵活创新、爱心责任、勇敢坚韧、积极面对。我激励自己不断学习,力争成为学生喜欢的好老师,成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教师。

猜你喜欢

��一个非常概括的描述,他们的大脑就会诱使他们相信这些描述具有非常独到的见解。”并且,“那些容易上当受骗的人宁可欺骗自己,也不愿意坦然面对自己容易上当受骗这个事实”。后来,人们把弗瑞儿教授的实验结果命名为“巴纳姆效应”。进而,作者又抛出一个疑问:“那么,一个人的出生日期其实跟真正的科学毫无关系了?”答案是否定的。作者借此引出了时间心理学,指出类似星象学中的正向星座和负向星座的情况是确实存在的,即一个人的出生日期跟一个人的性格是有关系的,只是当然不是星象学中给出的原因(比如,星辰的排列分布等),作者给出的原因是温度:冬天出生的婴儿要面对更为严酷的恶劣环境,所以会比夏天出生的婴儿与看护人的关系更为亲近,所以在生活中比较不喜欢冒险,运气相对来说也要差一些。(作者在实验中分别在南北半球做了一次统计,证明结果跟月份无关而只跟温度有关)

作者继续探讨了几种跟生日有关的现象:跟税收政策有关的人的生日、神职人员的生日和圣诞节的关联性、人的死亡时间与税收政策的关联性,指出这些看似神秘的关联性很可能是人们为了创造表面上的巧合而故意捏造出来的。

第二章相信别人,不过别忘了切牌–撒谎与欺骗心理学

判断一个人是否说谎更可靠的是根据人们说话的语气和他们不经意间的遣词造句。说谎者的描述通常缺少细节;说话停顿和犹豫不决的情况比较多;为了与谎言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们会尽量避免使用指向自己的词语,比如“我”;此外,他们也不会谈及自己的感受。对于说真话者可能忘记的琐碎细节他们却记得一清二楚。(通常,我们都会以为通过人们的行为表现就可以判断出他是否说谎,比如目光接触和手势等。几乎每个人都认为说谎者倾向于避免目光接触,会紧张地挥手,而且在座位上会坐立不安。作者指出,这其实是不准确的)

作者还探讨了“暗示”的奇妙作用,即通过操控人的记忆,竟可以让他们回忆起根本就没有发生过的事情。研究工作显示,人类记忆的可塑性要比我们所能够想象的更为惊人。一旦某位权威人士指出我们有过某种经历,多数人都会觉得很难否认,随后就会设想填补记忆中的空缺。经过一段时间后,事实和虚构情节之间的界限就变得难以区分了,于是我们开始相信谎言。

第三章一切皆有可能–灵异心理学

这一章作者探讨了”迷信“思想,列举了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通过多个实验论证了“各种迷信的说法是不可信的”,继而提出疑问:“既然不可信,为什么它还能经受时间的考验,还有那么多人相信它呢?”对此作者给出的解释有:

为了应付不确定性,许多人变得迷信了。在不确定性持续增加的时期,人们会迫切地寻求一种确定感,这种需求会促使他们支持强大的领导机制,并相信各种号称可以确定他们命运的不确定性因素,比如迷信和巫术。作者用德国经济危机和以色列遭受轰炸期间人们的心理变化实验解释了这一点。

人们经常会对这个世界产生奇思妙想,原因就在于他们经历了一些看似诡异的事情。巧合的概念让同时发生的事情看起来不仅别有寓意而且绝不仅仅是凑巧那么简单。但正是某些鲜为人知的统计法则让看似不可能的事情意外成真,其中之一就是大数法则,所以如果有什么看似很巧合的事情发生,可能仅仅是由于人太多(样本很大,虽然发生概率很小)。还有一个人们最常碰到的巧合是“小世界”现象,比如两个陌生人在派对上偶遇,结果却发现他们有共同认识的熟人。这个现象可以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兰姆的传递包裹实验来解释:一个人要想传递包裹给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最多只需要经过6个人。

过于丰富的想象力和适当的背景信息。想象力丰富的人更容易联想到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而且,如果事先给一些地点或物件添加适当的背景信息(灵异、古怪的信息)也可能使人诱使人产生迷信思想。

次声波的作用。次声波无法被人听到,却拥有巨大的能量,地震、原子弹爆炸都能产生次声波。试验显示:次声波可能引起胸腔震动、影响呼吸,并让人产生作呕、头疼和咳嗽等现象,特定频率的声波还可能引起眼球的震动,从而让视觉出现扭曲。这些声波能够移动小的物体,甚至还可以让烛光诡异的闪烁不停。

大数定律又称大数法则、大数率,是个数学与统计学的概念,意指数量越多,则其平均就越趋近期望值。

人们发现,在重复试验中,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事件发生的频率趋于一个稳定值;人们同时也发现,在对物理量的测量实践中,测定值的算术平均也具有稳定性。via

第四章下定决心——决策心理学

首先,潜意识刺激对人们的决策没有影响。人的名字对一个人的职业、居住地、死亡地、婚姻有影响(感觉这个有点牵强,估计只是国外这样吧)。在酒吧,听古典音乐的人更容易点昂贵的酒品。在媒体披露自杀事件后的两周内,当地的自杀人数会增加30%左右,如果媒体报道的是名人自杀事件,这个比例还要更高。所有这些告诉我们:我们的思维模式和感受在不知不觉中都会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我们的名字影响了我们对自我的评价和对职业的选择。仅仅读一个句子就能影响我们对自身年龄的感觉和对常识的记忆。一个轻轻的微笑或轻微的触摸就能决定我们在酒吧和餐厅会给服务生多少小费。商店里播放的音乐会偷偷的溜进我们的脑海,并影响我们花钱的数量。

一个有趣的话题,问题:一男一女分别在两座桥上见面,一座是吊桥,很高、很危险;另一座是普通的桥,很低、很坚固,那么两人在那座桥上更容易产生恋情呢?答案是在吊桥上。解释:当人们看到对自己有吸引力的人时,他们的身体会准备随时采取可能的行动,所以心跳会随之加速。和较低的桥相比,高高的吊桥那摇摇晃晃的特点会让采取这种方式过桥的人心跳加速。当两人在高高的吊桥上相遇时,他们会不自觉的认为自己的心跳加快是因对方而起,结果他们的身体会传递给大脑一个虚假的信号,让他们觉得对方很有吸引力。所以,这个问题的寓意是:如果你想让一个人爱上你,在约会的时候最好避开新世纪音乐、乡间散步和风铃,因为它们只会让人变得更加心平气和。相反,如果你选择了和心仪的人一起去听摇滚音乐会、玩过山车或者看恐怖片,那么你成功的几率就大大增加了。

作者还就男女搭讪方式做了一些研究,成果有:

不同的聊天话题会带来不同的约会成功率,这是因为对于某一个话题男女的品味可能差异很大,因而也就没什么话题了。

最佳搭讪语。在搭讪时更有技巧的人会鼓励对方以奇特、有趣或搞怪的方式谈谈自己。为什么这样有效呢?作者用一个关于吸管和滑稽声音的实验回答了,这个实验说明的是:彼此分享过搞笑经历的人会觉得更为亲近一些,也会发现对方更有吸引力。

征婚广告如果将“描述自己”和“描述对方”的字数控制在7:3的比例,就有可能吸引到最多的回应。

第五章以科学的方式搜寻全球最爆笑的笑话——幽默心理学

笑话使人发笑的原因是它能让读者产生一种优越感。这种感觉的出现是因为笑话里的人看起来都很愚蠢。笑话给人的优越感越强烈,人们就会笑得越开心。“优越性”理论早在公元前400年就由古希腊学者柏拉图提出了。

幽默的感染力。在不自觉的情况下,人们会主动模仿周围人的面部表情,这种能力在团队生存、培养凝聚力和向心力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模仿他人的表情,我们能够迅速感受到别人内心的那种感受,因为更容易对他们的处境感同身受,沟通起来也会容易些。如果一群人中有一个人笑了,其他人就会自动模仿这个人的面部表情,从而变得开心起来。如果有人感到很伤心、很害怕或者变得惊慌失措,他们所呈现出来的这种情绪也会感染其他人。许多电视剧中使用的“假笑”就是利用的这个原理,比如《老友记》。

笑与健康的关系。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还是有道理的。笑看人生能够减缓焦虑情绪;能够用幽默缓解压力的人会具有更为健康的免疫系统,中风和心脏病发病的几率也会降低40%

所谓全世界最爆笑的笑话这种东西根本就是不存在的。因为每个人感兴趣的东西都是不同的,或者说“笑点”不一样,女人喜欢男人看起来比较愚蠢的笑话,老年人会对有关记忆力减退和听力下降的笑话发笑,无权人士会拿权威人士开涮。

第六章是罪人还是圣人——自私心理学

研究表明:在当今社会,不道德的行为是普遍存在的。虽然绝大部分的人都号称自己是诚实正直的公民,但在有机可乘的情况下,我们中很多人都是不诚实的。(这一点我倒是没想到,原来那些欧美国家的人的素质也没好到哪去嘛,看了作者做的各种实验后我有点开始相信人性本恶的观点了。所以关键还是要搞法制,三权分立,用法律来制约人,像天朝这样完全靠领导自觉的办法是行不通的。

相似心理。我们会帮助与我们相似的人,当需要帮助的人跟自己在年龄、背景和品味上都非常类似时,人们最愿意伸出援助之手。

人们通常认为神职人员是最诚实的,而汽车销售员是最不令人信任的。作者通过实验证明:两者半斤八落,在实际行动中的诚实表现没有多大区别。

作者利用“丢信封”的方法评估了全球各地人的好心程度,并得出一个结论:人口的密集程度是预测助人为乐程度的最佳指标。人口密度越大,助人为乐的程度就越低。

心理学读书笔记(篇六)

起初购买《怪诞心理学》的目的只是为了京东的满299减100的凑个单,买了之后略微翻了翻,感觉这本书有点像《启功给你讲书法》,这也是一本点到为止、外行看得糊里糊涂的,觉得作者讲得头头是道,但是品读起来却十分枯燥。不过既然买了就开始读了,一本书如果读出一两点有用的,那也是赚到了。

《怪诞心理学》是英国的理查德·怀尔曼Richard·Wiseman的一本心理学书籍,Richard·Wiseman是“英国大众心理学传播第一教授”,同时也是英国媒体最常引用的心理学家。对心理学并不是很了解的我,当然也不清楚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也就不做赘述。从小到大,我只读过一本心理学的书籍,叫做《教育心理学》,不知道有没有记错。

一、扉页:谨以此书献给我挚爱的父亲和母亲

在整本书的第一页,赫然写着“谨以此书献给我挚爱的父亲和母亲”,一段简单而又让人震撼的句子,外国人的率性和真诚流露到了生活的每一处,或许有人会把自己对父母的爱藏在心里、体现在行动上,却鲜有开口感谢父母的,但,为什么不呢?

二、心理暗示的力量

在书籍的第一章里,作者RichardWiseman对占星学、笔迹学等做了些许的阐述,正如前面所说的,我这个外行看得云里雾里,不过倒是有一点我非常赞同,就是占星学和笔迹学都是忽悠人的,文中提到了占星学和笔迹学对一个人的性格描述都只是泛泛而谈,就像在星座书里随便翻开任何一个星座的描述都能往自己身上套,并发出情不自禁的惊叹。正如当你肚子疼的时候,对比着胃肠癌的症状,也能对得上一点两点,甚至更多。

更有甚者,像星座书里一般都把白羊座、双子座、狮子座、天秤座、射手座、水瓶座定为“正向”星座,他们是积极的、乐观的、向上的,于是这些星座的人就从心底里高人一等,也就对星座书的预测抱着肯定的态度。那些被定义成“负向”星座的人,则要大声地喊出No。这就是“谄媚效应”,谁都喜欢被拍马屁,就算拍在菊花深处上,那也爽了一回。

不过,这并不代表坑爹的占星学一无是处,他还是有用的。因为的确有一些人因为了解过占星学中星座和性格的关系,而在潜意识里去开发自己这方面的特质,双鱼座的人心想我是一个浪漫充满幻想的人,于是,成了意淫界的达人。

文章又例举了一个例子,每一个阿散蒂孩子在出生后都会被赋予一个教名,比如星期一出生的孩子的教名是Kwadwo,这些孩子都会比较安静和平和,而星期三出生的孩子的教名是Kwaku,这些孩子就会比较调皮捣蛋,最后,在法庭的记录中,Kwaku的出现频率远远大于Kwadwo。一个名字就会有这么大的力量,影响着人的一生。

看到这些,作为教师的我不禁想了很多事情。记得在我的一节课堂上,我也曾经对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的名字进行了解析。“李晨杨,你的父母希望你能够像清晨的杨树一样着装成长”、“林琛,你名字里的琛字是瑰宝的意思,你的父母是多么期待你有一天能够发光”……虽然我没有鹦鹉史航那种咬文嚼字的能力,能把“腿”解释出“退一步海阔天空”来于是《神探亨特张》的票房,但是我相信,我这粗浅的解释也能让学生从内心里肯定自己,就像阿散蒂的那些孩子一样。

另外,我们教师是否也应该多多利用“谄媚效应”呢?或许“谄媚效应”在教育者的口中叫做“赏识教育”吧。多从正面表扬学生,甚至在奖励他们的礼物上写上祝福的话语。每一个孩子与生俱来的天赋都是很宝贵的,他们都是天才,而“赏识教育”则是不将他们的才能封印的法器。一个教师做到不封印天才就已经是名合格的教师了,完完全全不需要幻想去开启别人的天赋。

完了。

额外备注:

一、如何区别真话和谎言

那些迹象能够揭示谎言呢?由于在说谎的时候,你给出的信息悦动,就越有可能自找麻烦,所以说谎者的话一般没有说真话者那么多,而且提供的细节也相对比较少,这些可以从他的说话字数多少和措辞上面区分。

此外还有遗忘的问题,说真话者一般会很坦率地说出自己已经遗忘了,而说谎者则不会这么做,说谎者似乎都具备了超强的记忆力。

二、藏在笑容下的秘密

虚假的笑容被研究人员称作“泛美式”微笑,虚假的笑容只是通过颧大肌把嘴角往上拉起,而真实的笑容会同时牵动颧大肌和眼睛周围的眼轮匝肌,因此真心的笑容会在眼睛周围产生线条。

伊索寓言读书笔记(精选3篇)


古语言: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凡是取得伟大成就的人,他们都对书有着不同一般的痴迷,而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为自己感受到的想法写一篇读书笔记,你知道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细心准备的《伊索寓言读书笔记(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这些可以帮助到大家!

伊索寓言读书笔记 篇1

这个暑假,我看了一本书:《伊索寓言》。这本书的原名叫《埃索波斯故事集成》,是世界上最早的的寓言童话集之一,书里通过简短而精炼的小寓言故事来体现日常生活中不为人察觉的道理。

其中的一些故事都是我们知道、了解、熟悉的。比如说家喻户晓的小故事《农夫与蛇》、《狐狸与葡萄》、《龟兔赛跑》、《乌鸦喝水》、《狼来了》、《狐狸与乌鸦》。我看的这本书分为几章,我向大家介绍几篇吧!

《农夫和狗》里面大概说的是:一次冬天的暴风雪非常的猛烈,持续了很久。农夫不能出去干活,只能把家里的绵羊、山羊都吃了,就连憨厚、忠心耿耿的牛也吃了。可是暴风雪还没停。

狗看见主人的所作所为,互相说:“无论暴风雪多大,我们都必须离开,主人连帮他一起辛勤耕作的牛都宰了,又怎么会放过我们呢?”我的理解是如果有人连自己的家人都要伤害,那么一定要警惕!

《偷东西的小孩与他母亲》里面的大概内容是:有一个小孩在学校偷了同学的笔,拿回来给母亲看。母亲不但没有骂他、惩罚他,还表扬他。这个小孩越来越大胆,开始去偷更大、更值钱的东西。直到一次,当场被抓,法官判他死刑。

临死前,小孩想与他的母亲说一句悄悄说,母亲上前,小孩却猛地用力咬掉她的耳朵。母亲骂他不孝,儿子说:“如果我在初次偷笔时你就制止我,打我一顿,告诉我那样做不对,我就不会落到今天如此下场。”我的理解是如果一个人犯了小错不改,那么必会酿成大错!

这本书中的故事很短,但它告诉了我们许多深刻的道理,一个个短篇的寓言给我带来了乐趣,也带来了道理。

伊索寓言读书笔记 篇2

星期日上午,我再一次认真阅读了课本上《伊索寓言》这一课。

我先读了其中的《狐狸和葡萄》这一则,我觉得狐狸既可爱又可悲。

它想吃葡萄想尽了办法,这一点我觉得很可爱。我们为了考出好成绩,就应该像狐狸一样,想办法努力学习,一种方法学不通,再用一种方法。但是,这只狐狸用尽了自己的几种办法后就轻易放弃了,这一点我又觉得很可悲。我们应该学会求助别人。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不能将自己封闭起来,而应时时处处学会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要互帮互学,我们大家才是好样的。

接着,我又读了《牧童和狼》。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贯说谎的人既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

比如有一次,我表弟独自跑到屋外去玩耍,不大一会儿他大喊:“妈妈,我的腿破了。”我赶忙跑去一看,没破。过了一会儿,他又喊,大概喊了五次,也就骗了我们四五次。到第六次,他的腿真摔破了,这时,他带着哭腔先大喊,后小喊,但一直没人去理他,都觉得他在撒谎。到后来我们发现时,他已经睡着在那儿了,而且伤得也不轻。看来,我们应该做一个诚实的人,而不能随便撒谎。

最后,我又读了《蝉和狐狸》,它告诉我: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比如有一次看电视,我见一个人掉井里去了,摔得很严重,救护人员有几十人,动用了好多救护工具和救护方法,虽然在场的所有人想尽了办法,用尽了力气,但伤者最终还是落下了残疾。从此以后,我走在路上特别小心,要是遇到井口或施工现场或车辆什么的,总会绕行,而且还时常去提醒别人。

读完这一课,我真的懂得了好多道理,我要记在心里用在学习中。

伊索寓言读书笔记 篇3

在《伊索寓言》中我比较喜欢《狐狸和葡萄》、《狼来了》、《蝉和狐狸》这几个故事。

《狐狸和葡萄》写的是从前,有一只狐狸看到葡萄架上有几串成熟的葡萄,馋的直流口水。狐狸想尽了办法也够不着葡萄,只是白费心机。狐狸感到没希望了,只好失望的离开。它想,“这些葡萄肯定不好吃,所以老天不给我吃”。

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了好事,只好说这些东西不好以平息自己的心态。

《狼来了》写的是一个牧童在村边放羊,觉得没意思,后来,牧童大喊狼来了,村民赶来后发现一只狼也没有,牧童看见他们惊慌的样子,情不自禁的笑了起来。后来,牧童又做了好几次这样的事,村民们开始不相信他了。后来狼真的来了,牧童大喊:“狼来了,救命啊”.结果他嗓子都喊哑了,也没有人来救他

经常说谎的人即使有一天他说了真话,也在没有人相信他了。

《蝉和狐狸》讲的是从前,有一只蝉在树上唱歌,不巧被狐狸看见了,狐狸就骗它说:“蝉姐姐,你的歌声真好听,能否下来让小弟弟听听?”蝉觉得狐狸在骗它,就悄悄地摘下一片树叶扔下去,狐狸以为是蝉就扑了过去,蝉对狐狸说:“自我看见你的粪便里面有蝉的翅膀,我对你就有疑心了。”

一个很聪明的人,总能把别人的不幸改为自己的好运。

看了这本书后,让我受益匪浅。我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希望你们看了以后能够有所启发。警醒自己,学会做人。

《隐形人》读书笔记(精选3篇)


以下是由读书笔记吧编辑为大家整理的“《隐形人》读书笔记”,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在阅读中我们常常可以感到更多的快乐,在看过作者写的作品后,难免对某些事产生新的想法。这时就有必须要写读后感了。

《隐形人》读书笔记 篇1

《我不想当隐行人》是金稻穗原创,《烦恼就像巧克力系列》中的一本。

本书共有六章,讲述的是中等生的内心故事。文中主要角色是一个叫陈小绵的中等生,陈小绵虽然成绩不拔尖,但也不会垫底,不会给老师带来惊喜,也不会招来麻烦,在班上总是默默无闻。老师给她的评语总是很温柔,很听话,很让老师省心。她的同桌是班里的尖子生马菁菁,其实马菁菁并不是上一年级就很优秀,而是自从上了五年级以后,她的作文经常被老师当做范文来念。之后,语文老师就越来越关注她,而每次不管是哪个老师给马菁菁讲题时,不管是陈小绵她在不在,都把她当作隐形人终于有一天,陈小绵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冲老师开炮了。

我受够了!我不想当一个隐形人!当他在班里大声喊出这几个字的时候,全班惊呆了,老师也没有想到,这样的一位乖乖女竟然说出了这样的话!老师的道歉让她泪流不止,就在那一瞬间,被压抑的快乐,被丢失的自信,被遮住的阳光,全部向她奔涌而来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好学生不一定有自己的好处,但,老师眼中的普通学生,也一定会成为好学生的,甚至更好!

《隐形人》读书笔记 篇2

“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每当我唱起这首歌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曾经看过的电影——《隐形的翅膀》。电影中的女主人公志华姐姐在放风筝时不幸被高压电击中,后来经医生抢救,虽然保住了性命,但却失去了双臂。志华姐姐开始有些自暴自弃,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是她爸爸妈妈的爱唤醒了她重新面对生活的勇气。在父亲的鼓励下,她开始用脚写字。刚开始,字写得不好,又很慢,脚趾也磨烂了,但她没有放弃,而是刻苦练习,皇天不负有心人,她终于学会用脚流利地写字了,并且写的字整整齐齐。在不断的努力下志华姐姐还学会了骑车、穿衣裤、缝补、做饭,一切用手才能做到的事,她用脚基本都做到了。

志华姐姐参加了高考,虽然她的分数超过了分数线,但因为她没有双手,所以没被录取。面对打击,志华姐姐没有灰心,而是一边上课、做练习,一边参加残疾人游泳训练,她暗下决心,要做一个不平凡的残疾人!或许,是志华姐姐的努力感动了上天,她学会了蛙泳、蝶泳、仰泳和自由泳,在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上夺得了冠军,还拿到了她梦寐以求的大学录取书。看了《隐形的翅膀》后,我不禁满心感慨:为什么我们比残疾人健全,但做的却没有他们好呢?记得有一次期末考试我在英语的听力上扣了许多分,于是我暗下决心,要在暑假里练英语听力。

刚开始,我还挺认真的,每天早上起来听一遍英语录音,下午的时候,再做一张听力练习卷,可后来就不行了,每天早上胡乱听一遍录音,有时连五分钟都不到,卷子也是想做就做,不想做就看也不看,到最后,我甚至都把这个计划给忘了。当我看到志华姐姐那勇往直前的身影时,不禁反问自己:“为什么作为一个正常人,连这么简单的事情都不能坚持下去?”志华姐姐顽强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她能获得这么大的成就,全靠顽强毅力,她的精神就像一对隐形的翅膀,带她飞出困境。

我要学习志华姐姐这种面对困境坚持不懈、毫不畏惧的精神。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谁,只要努力向上,不向困难低头,都能在这片蔚蓝的天空中自由地翱翔,因为我们都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隐形人》读书笔记 篇3

前段时间,我看了一部名为《隐形的翅膀》的电影。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女孩志华放风箏时出了意外——风筝触到了高压线使她失去了双臂。然而在经历过一次次磨难、一次次风雨的洗礼后,原本痛不欲生的她用坚强书写了生命的辉煌。她成了全国残疾运动会游泳冠军,还圆了自己上大学的梦。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思绪万千,一个故事,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一个十几岁的女孩,不小心掉进了一个深10多米的坑中。她并没有绝望,用手指挖了一个又一个的助爬坑,爬上去,跌下来,爬上去,跌下来……最后,她终于爬了出来,得救了。她凭着一股永不放弃的精神,创造出了一个生命的奇迹。

在生命的困境前,这两个柔弱的女孩都选择了勇敢面对。在风雨中磨励,在困境中奋起。只要你够坚定,就能走出失败的阴影,成为生活的强者。

文章来源:http://www.dsbj1.com/dushubiji/115158.html

上一篇:《功勋》袁隆平观后感(汇总5篇) 下一篇:幼儿园节目简短观后感系列

猜你喜欢

最新更新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