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后感规矩和爱(通用9篇)。
根据你的需要,读书笔记吧编辑精心整理了读后感规矩和爱,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读书,使人胸襟开阔,豁达晓畅;读书,使人目光远大,志存高远,在阅读作者的作品时,我深深的被情节所吸引。读后感可以提高你的写作与逻辑思辨的能力。
读后感规矩和爱 篇1
接受恩师的邀请,在写下这篇读后感之前,我思量了好久如何构架文章能够表达清楚我的感受。再次翻看书籍,回想这两年多走过的路,我突然意识到,也许压根就不会有框架,有的就是一个心态,具体说来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长。
第一次接触这本书,我的孩子还不到两个月。朋友送来,翻阅过后,感受不是那么深刻,但是对其中一句话很有印象。那句话的大概印象就是,要从父辈对我们的教育中进行反思。是的,我的母亲对我属于那种相对高压的教育,学习至上、规矩至上。从上学开始,自己衣物,自己洗,在培养我独立性的同时,或多或少得缺失了一些少年应有的快乐。甚至为了我的学习,母亲把家里的电视剧给卖了。那个时候的我,虽然没有太多的抵触,但是那种近似空虚和孤独的感觉,至今让我难忘。
按照母亲的想法,我如愿进入大学深造。但是,母亲万万没有想到,高考志愿我一个省内的学校也没有填,一心想着自己闯荡,全然不顾长辈的心情。时至今日,母亲埋怨我离家太远,而我也开始后悔,亲情的释放被空间的距离生生地拉扯开。尽管安家落户首都,孩子天真,丈夫顾家,但是那种思乡的心情和无法照顾长辈的感觉却时不时让自己心塞。
说了这些,并不是埋怨母亲,而是因为《规矩和爱》的那句话让我想到这些,时至今日,我甚至对我曾经不顾一切的“离家”行为有些许后悔。映射到我自己身上,为人父母应该怎么做?是延续母亲的做法?还是实行新时代父母所推崇的“自由教育”?
中国有句古话“过犹不及”,凡事不可过度和偏激。作为华人家庭,尽管接受了一定西式的教育,但是毕竟我们暂时没有能力也没有想法让孩子进入西方社会,所以一定还是有一些传统的内容渗入家庭教育中。对于传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是必须要做的。
读后感规矩和爱 篇2
花了整整两个晚上的时间,读了孩子老师推荐的这本书,不生嘘唏。一边庆幸自己还是有很多观念相似,一边也在懊恼曾经错误的一些行为,应该更早阅读到这本书。
哈佛教育学家王涛博士不仅从学术角度,更从父亲的亲历来告诉我们,爱与规矩并不矛盾,更不对立,融合爱融合规矩,寻找平衡,树立孩子健康的人格才是教育的核心。
文中开篇就提出一个观点:学做父母,是教育孩子的前提。换句我们熟悉的话说就是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言行直接潜移默化改变着孩子。这让我想起大儿子上一年级的时候,因为从没有做父母的经验,一直认为生活是家庭负责,学习应该是学校负责,把孩子送到学校,放学送到托学班就完了。最后的记过就是孩子完全成了学校里的头疼人物,不是恶作剧就是打架,学习成绩更是一落千丈。从这点看,确实,父母不是一种称谓,而是一种责任,需要去学习、去领悟如何才能成为合格的父母。非常庆幸的是,我们很快意识到问题,及时进行了修正,并偶然的契合和王涛博士的不占有原则、情商先于智商原则、和孩子共同成长的原则。
在两个孩子的过程中,我大多数时候以我的价值观和认识在践行这教育的方法,虽不知道对错,但从孩子的现在的基本性格来看,还能聊以自慰。总结起来也就如下两条:
和孩子做朋友,更多的了解他们的内心情感需求,而非仅仅停留于物质的满足。我花了很多时间和孩子一起生活,吃饭、睡觉、聊天、玩乐等等,让孩子能感受到爱,同时也体会到他可以和你交流,因为我更愿意和他平等交流,而非滥用父亲的权威。时至今日,我和孩子们之间仍然能坐下来聊上半天,这也许就是王老师说的爱吧。
树立合理的规矩。记得大儿子刚转学到合肥的时候,只有我们爷俩过来,我和他一起探讨了规矩的重要性,并引导他,帮助他一起制定了一天的作息时间表和一周的时间安排。因为是一起制定的规矩,并在过程中被我和孩子妈妈严格的要求执行,至今,这一时间表让然是孩子们的生活指导,甚至慢慢内化到孩子的习惯当中。规矩和爱,从来就不冲突。
在成人的世界,自由和节制并不矛盾,追求自由需要对自身的节制,节制也并不妨碍自由。孩子总有长大的一天,在鼓励天性的同时要求自我约束也是可以平衡的。知易行难,很多道理到落实的时候总有诸多困难,谁也不能保证一定得以全部贯彻。同时,孩子作为一个具有鲜活生命的个体,有其独立的性格和灵魂,并不是同样的教育方法就能得到同样的结果,一切都会有变数,作为父母,唯一要做的就是不断学习,不断审视自身,不断修正教育方式,且行且进步!
感谢孩子给我们的幸福感!
读后感规矩和爱 篇3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的耳旁总有着爸爸和妈妈的唠叨声,但在这没完没了的唠叨声中,我懂事了,也长大了。
在平常,妈妈经常对我讲:“你呀,做什么事都要认真、有主见、不要老听别人的,也不要马马虎虎的……”又开始长篇大论了,我呢?也总是不耐烦地应着她:“天天在我耳边讲,我都快背下来了,别说了,耳朵都快起茧子了!”但也不知怎么,这句话变神了!有一次,我们班的小明把小刚揍了一回,小刚鼻青脸肿,心里实在不是滋味。对我说:“我不能吃这亏!你快去把他给我揍一顿!”“为什么?”我小心的问道。“不为什么……”说着,便向我挥了挥拳头,我只得乖乖地去了,结果可想而知,我被老师批评了一顿,说我不像个女孩子。我在受苦的同时回忆着妈妈的话,懂得了其中的道理。在我不断的努力下,我被评上了班干部。
而爸爸呢?经常提醒我吃早点,我偏不吃,心想:“学校让七点半到校,我吃完饭,就要迟到了。”于是,我常常不吃早饭,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我在课上开始觉得头晕眼花、打不起精神。我这才感到后悔:“要是早听爸爸的话就好啦!呜呜,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啊!!!
我在唠叨声中,全国英语竞赛获得二等奖;在唠叨声中,我绘画的作品参加了全国、市级比赛获得了一、二等奖;在唠叨声中,我的体操荣获了团体一等奖和双人银星奖;在唠叨声中,我已逐渐成为游泳健将;在唠叨声中,我的视力已经到了0.8……我就是在唠叨声中长大的,它就像大树一样庇护着我,它像圣泉那样洁净,它像路标一样指引着我……
读后感规矩和爱 篇4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从教也将近30年,但是怎样教育自己年幼的孩子心里却是没底。读了《规矩和爱》真的令我大开眼界,感触良多。书中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很值得我们学习。
节律、规范,用一个词来说,就是规矩。这,也就是这本书的核心。爱与规矩具有一致性,没有规矩的爱是溺爱,没有爱的规矩是教条。要建立正确的规矩,在这规矩中充满爱,才能培养真正健全的孩子。
宽严相济,是教育好孩子的重要的法则。
自己的成长环境,就是那种严父慈母形的家庭。很少体验过父爱的温暖,常常听到父亲数落我们儿女的口头禅,好像我们都不是父亲眼里的最优秀的孩子,也很少听到父亲对自己的鼓励和表扬,因为都是服从父亲的教诲和指令,也就没有过现在孩子的叛逆期,甚至没有过青春期的朝阳感受,直到一次对孩子乱花钱的管教过为严厉,引起孩子强烈的反抗“难道我们小孩子就没有自己可以喜欢的事情吗?”使我猛醒:我自然而然的传承了父亲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惩罚严厉了。过分的严格教育会压抑孩子内心的快乐。父亲对我的言传身教,有些是有益的。比如:做人要诚实守信、为人要热情善良、做事要踏实肯干、不好高骛远、不徒有虚名等等都是精华的要传承下去的,但有些地方也不是很好的,比如生活中不敢有任何闪失,小的打碎了一只水瓶,大的办错一件事,都会遭到父亲的责骂的,所以做事都小心谨慎,惊恐惊慌的。要给孩子充分信任,理解,宽容,和自由成长的空间是很重要的,这也是父母对子女爱的体现。
我们在培养孩子的习惯上,做了一些尝试。比如孩子每次做完作业在收拾书包时,摸摸这摸摸拿,基本是10几分钟都收拾不好。后来发现他是收拾书包时,一会儿想起这件事,一会儿又拿起玩具看看,根本不能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我和孩子妈就给孩子制定了规矩,书包必须在5分钟内收拾完,且中间不许打岔。起初效果不是特别好。我们就站在一边盯着他收拾,偶尔也会给他一句督促,偶尔也给予鼓励。也让他感觉到爸爸妈妈对这件事的重视,经过一段时间的渐渐地孩子学会了收拾书包。
当然为人父母要身先示范,要求孩子做到的,先要自己做到。你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你内心对规矩和爱的态度。你内心是否有爱,是否尊重规矩,要比你对孩子用怎样的方法和提什么要求重要得多。
读后感规矩和爱 篇5
在老师的建议之下我们家长读了《规矩和爱》这本书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这本书强调了爱不是无边无拘的,规矩也不是对孩子强制的没有爱的教条。
孩子小的时候,也读过类似《父母必读》的有关的书,可都是比较肤浅的,那时候也没接受过心理学的知识,只是泛泛的说教,不是能够用心爱护理解孩子的心境。过分的严格教育会压抑孩子内心的快乐。我对孩子的总是说:不成材的成人,做人要诚实、为人要善良、做事要踏实、不好高骛远、要虚心好学等等,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先学做父母再教育孩子。
学做父母应该先于教育孩子,学做父母是教育孩子的前提,不能孩子当宠物,高兴的时候喜欢孩子,不高兴的时候把自己的情绪毫无保留的发泄给孩子,自己有的时候就这样,工作中的不快也传给孩子,有时孩子会察言观色看着妈妈的脸色行事,无意识的在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
没有人天生就是合格的父母,每个父母都需要学习和成长,要有学习的意识和愿意重新成长的谦卑态度,父母的自我成长和改变在现实中往往非常艰难,这是要靠自身的自律不断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共同进步。
我常常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了期望,不忍心看到孩子在自己面前有一点闪失和痛苦,当孩子头疼感冒生病的时候,恨不得都把孩子得病转到自己身上,当孩子渐渐长大,有了自己的思想个性,叛逆你的思维和你给予的教育时,你的爱又转化成恨,恨孩子不听自己的话,甚至狠狠的对孩子说你是不是想看到我死?看了这本书才发现我们要理性的来学习和判断,我们若不通过学习和反思建立起理性面对孩子,那这种本能的爱也可以成为溺爱的洪水而泛滥成灾。
父母这个岗位无人代替为人父母是教育也是艺术,他可以让你收获人生至乐,也可以让你收获人生至痛现在,很多家长没有把教育子女当成人生的至要了,都不愿意静心谦卑地来阅读品味那字里行间的爱和美妙,而是一味的迎合应试教育的需要,赋予孩子过多满足自己心里期望值的虚荣,恨不得孩子都是成龙成飞的材料,有时候以自己的工作为重要,忽视孩子的教育问题,虽然孩子有爷爷接送给吃好喝好,但父母的爱是别人带替不了,父母这个岗位是无人代理的,孩子和父母的连接是独特的,也是天然的,孩子和父母的依恋是一切社会学习的基础,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一辈子最重要的老师。
不是生了孩子就是母亲,不代表你就有教育上的养育能力。我大多就是照顾孩子生活起居,从生下来的饮食开始到上学后家长帮孩子背书包,大多数家长都是只要你能好好学习,不打架不闹事就行。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其实孩子成为社会有用的人和我们做父母的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就要学习,己不欲,勿施于人,先要做好父母,才能教育好孩子。
为人父母要谦卑,敬畏和谦卑是智慧的开端,学做父母也要有谦卑的态度,虽然我们许多家长有很多社会这些方面的知识,但是教育孩子就是一门很难学的学科,作为现代社会的父母,所要学习的育儿知识,这些新的科学知识既有要我们有更加好学的态度,也为我们学做父母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实际指导。意识到自己需要学习只是父母教育的第一步,有效的学习还离不开谦卑的态度。
为人父母需要用心而不是用计,人的一生果效是由心发出的,我们教育孩子的果效岂也是如此!你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你内心对规矩和爱的态度。你内心是否有爱,是否尊重规矩,要比你对孩子用怎样的方法和提什么要求重要得多。只求方法而不反思自己的理念是不行的,这种只想用计,不想用心的功利态度,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读了这本书受益匪浅,学到了好多以前不曾知道的知识,虽然做了好多年的母亲,也没有学好教育子女的这一重要学科。现在学学,虽然不是学有所用,但亡羊补牢为时也不晚。
读后感规矩和爱 篇6
从这本书中学到:一个单位要有自己的特点至关重要,尤其是规矩。德胜的价值观简单而朴实:诚实、勤劳、有爱心、不走捷径。
感触最深的是他们建造房子细到每一颗螺钉的间距,及所敲击次数,都非常精确,就如我们的按卡作业,做一条勾一条;员工的报销制度落实的非常好,不用领导签字直接财务报销,而且有财务形成审批软件自动识别;人员的安全第一做到了极致,尤其是人员血型方面,人常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其实聂先生说的惰性我感触颇深,惰性有好多种:一是懒惰,这是惰性;二是拨一下,动一下,这是一种显而易见的惰性;三是一项工作干的时间长了,就开始牛哄哄了,这也是一种惰性;还有一种是对制度习以为常,慢慢对制度的不尊重。建立制度不是为了约束,而是更好的尊崇,把工作做的更到位更理性。就如我们目前在做的维修现场管控项目,有了具体的标准大家才好执行,长此以往就会有质的改变。
脚踏实地的工作是一种美德。德行天下,胜在爱人。德胜洋楼真正将德与爱融入到企业里,融入到每个德胜人的血液里。
读后感规矩和爱 篇7
初为父母的我们现在对孩子的教育充满了疑惑、不安、焦虑,不知如何去教育他们,怎样与他们正确相处。既不想让他们走我们“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老路,又不想让他们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处于被选择的境地。最近读了一本书,书名是犹太人这样给孩子定规矩,让我在书中学习了很多,希望能对我有所有所帮助。
一直以来,犹太人都被认为是一个充满色彩的群体,他们饱受战争的灾难,却没有在历史上消失,而在全世界生根发芽,充满活力,为人类贡献大批杰出人才,为什么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这和犹太人的家庭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本书分别从美德、独立、健康、交友、处事等方面揭示了犹太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怎样为孩子制定规矩,并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小诀窍。
在美德中强调了氛围,对这一点我是深有感触的。我家孩子是一名转学生,转入到现在的学校后,我明显的感觉到她的变化。在放学前大部分作业已在学校完成,因为身边的同学利用空余自习时间在写,受同学们影响,互相查漏补缺,你追我赶,学习气氛非常浓厚。在生活中也是互相帮助、尊重长辈,最明显的变化是现在主动和同学长辈间打招呼,而不是怯怯的走开。我们在生活中强调要让孩子拥有良好的品德,不是嘴上说说,必须在行动上展现,我们父母更要做孩子的榜样。让孩子明白美德是什么,同时也要给孩子锻炼的机会,比如看望生病的同学,把孩子通过劳动挣来的零花钱用于帮助失学儿童等,都是不错的方法。
让孩子独立要学会放手,我们现在的父母真的是为孩子做的太多,既怕孩子不会做,又怕孩子做得不好,反而让孩子失去了自信心。我想我们父母只需教会孩子正确的判断力和鼓励孩子去做的勇气。其实这些在我们生活中的点点小事就可以体现了,比如让孩子自己判断参加社团活动穿什么衣服,让孩子布置自己的卧室,让孩子养成能为自己的生活行为负责的一种意识。
希望我们能学会聪明人的家规,从中得到启迪,让我们的期望变成现实!
读后感规矩和爱 篇8
身为一名母亲,我也读过了不少有关于育儿的相关书籍。有些是教导方法的,有些是说明沟通技巧的。有些是讲解教养方式的,有些是解析孩子心理的。在众多的同类书籍之中,我认识到了当今身为父母的不易。而养育好一个孩子的前提是家长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或者正确的教育理念。“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无时不感觉到身上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众所周知,现在的孩子越来越多地成为了家庭金字塔顶端的小珍宝。“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一如这句老古话般。家长们对于孩子的宠爱和呵护让原本的小天使们或许化身成为了小霸王。针对如此的教育现状,其实很是值得用长远眼光看问题的家长们触目惊心到想要及早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作家王涛推出的《规矩和爱》一书,尽管只是文字的述说,但是家长却可以在看书的过程中学习并给孩子设置爱的规矩。
全书的开篇单刀直入地提到家长朋友们需要学习做合格的父母——这是教育孩子的大前提,因为父母的职责无任何其他人可以替代。身为父母,注意的细节还是很多的。书中非常精辟而又独到地为众多家长设定了为人父母的四项基本原则:不占有原则;规矩和爱统一的原则;情商先于智商的原则;和孩子共同成长的原则。总的说来,四大基本原则的背后则是蕴藏着无穷父母的深爱。尽管有些地方看似苛刻,但是却是实实在在需要家长朋友们关注和重视的。
在全书后半部分中,我们可以读到更多细节方面的规矩要求。这里的规矩是为孩子设置的规矩;这里的规矩是真正带着爱的温情;这里的规矩是目标明确的教育方式;这里的规矩是时刻培养孩子茁壮成长的衡量准则。为了加深相关的观点,书中还特地罗列了错误的父母教养方式。以明确的目标,设置正确的教养理念,让融汇着浓浓“爱“的规矩伴随孩子健康成长的人生路。
弗郞西斯·培根说过,“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使孩子们从小养成一个良好的性格,是大有稗益的一件事。通过通篇的阅读,我其实感觉是受益匪浅的。尤其是看到那段“没有不能做规矩的孩子。只有不会做规矩的父母“更让我激发强烈的给家中小儿竖规矩的使命感。老人们常说“从小看到老”,殊不知,孩子们长大之后的一言一行与从小养成的规矩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家长们在这一点上勿必要引起足够的注意。
每个孩子都是我们美好的未来。他们理应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呵护。而方法何在呢?《规矩和爱》这本书给了我们最好的提示,让有爱的“规矩”时刻伴随他们的成长。
读后感规矩和爱 篇9
《这样跟孩子定规矩,孩子最不会抵触》这本书(后称《定规矩》)可直白了,就是为了告诉我们,怎么和孩子定规矩,定哪些规矩以及要怎么巩固效果。换做以前,我最不喜欢看工具类的书籍,另一边面对每天成长的娃,我发现我的思维库存空了,仅凭一腔热血和对孩子的爱,已经搞不定了日新月异的娃。说白了娃多大自己也就才当了几年的妈,当父母前也没有人教导或者考核,合格不合格不知道,所以还是要将学习育儿搞起来。
《定规矩》这本书很多的理念其实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下意识的执行过,比如提前和孩子说好一定要求,孩子做到了就肯定或奖励,有些事情做不到就惩罚,但是没有这么简明扼要的说出来,并像流程图一样每个步骤写出来,所以读过之后还是有收获的。
自己的娃自己知道,书中的一些方法并不万能,或者我不太接受的,比如我们家的娃就是很容易接受家长提出规矩的那种,即使出现了一些哭闹我也不想让他面壁思过,总觉得自己都不接受面壁思过,也就不想让娃也这样。
定规矩说白了就是孩子不懂,我们告诉他应该怎么做。之前看过一个评论说,所有童年时代的教育都是在“同理心”上做文章,当时看到这个评论,作文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是的,孩子在长大,我们要在尊重他的基础上来引导他,所以在提出一些规矩要求的时候,要站在他的生理和心理立场,比如书中提到的要面对面和孩子说话、外出约法三章的时候要提前和孩子说好,其实就是运用好“同理心”。我觉得有了“同理心”的思维,具体的一些操作方法完全可以按照孩子的个性来做,不必按照书中的方法来,当然《定规矩》的9个规则,我可能觉得做好第1点才是最重要的,一切的一切都要在坚定而不凶(毕竟我不太知道怎么样做到温柔)基础上开始沟通,而且要想好孩子可能给出的反应或者行为,这样自己有个心理准备,才能万事好商量。
书中最后一章虽然没有作为规则列出来,但是却是定规矩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全家人的规矩要一样,规矩合理大家就要共同维护,不要爸爸这边说完规矩,回头妈妈就说了一条相反的,这样娃会混乱,规矩就立不起来。相信中国家庭都会存在这样都问题,因为都是父母上班,老人带娃的多,规矩事情上难免有一些经验和观念上的不同。
有人说育儿就像升级打怪,不玩游戏的我不确定打怪难不难,但是我知道育儿这条路很难,需要更多的爱和科学方法才能走得更远,愿每位父母都能和孩子更好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