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读后感6篇。
在读书的过程中,可以阅读不同的人,比如来自不同文化或背景的人,闲暇之余我阅读了作者写的作品,受益良多。写读后感需要我们对作品内容有深刻且充分的理解。那么您是否感觉读后感难以驾驭呢?以下为我们为你收集整理的我与地坛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我与地坛读后感【篇1】
2010年的最后一天,史铁生迈进了天堂。人世间少了一位职业的生病者,天堂中多了一位灵魂的书写者。在痛悼这位当代中国令人敬佩的作家后,我翻开了他的代表作《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发表于1991年,著名作家韩少功对此文给予了如此的评价:“这篇文章的发表,对当年的文坛来说,即便没有其他作品,那一年的文坛也是一 个丰年。”这篇带有自传色彩的散文,用宁和自然、朴实厚重的语言,真实地展现了史铁生从极端的失落、绝望到省悟、参透人生和死亡,并且为之达观、乐观,从 而树立不断搏击奋进的真情实感和心路历程。
命运之神给史铁生设置了一个残忍的圈套。先送给他一副健全健康的肢体,在他风华正茂人生的航船直挂云帆时,又突然毁了他。1972年年仅21岁的史铁 生因病双腿瘫痪,1999年又染上了尿毒症,必须一星期三次去医院做透析,同死神做殊死的搏斗。他短短六十年的人生有三十九年是在轮椅上度过的。这种巨大 的反差对谁都是极端残忍的。说他没有绝望过,那是谎言。在《我与地坛》中他写道:“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 都准备好了。”他总是到地坛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他痛苦失落,一连几小时呆坐在轮椅上想关于死亡的事,甚至有不想人世的念 头。但他最后终于想通了,看破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的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于是,他坦然了,从容了,也安心了。从人性的普遍意义上说, 史铁生对死亡的思考既解脱了他自己,也解脱了很多和他一样有着悲惨命运,甚至是肢体健全者的人。这样的思考不仅有特殊性更有普遍性,所以会令人感动和折 服,也愿意接受。
参透了死亡,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好好活下去。人活着需要支撑,一个残疾者跋涉在人生道上比常人更需要有力的支撑。母亲、大自然、在地坛中出没的草根就 是史铁生坚强心志的力量之源。对于母亲史铁生始终抱有歉疚。“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里,她总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 低限度的祈求。”“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最终他意识到了,“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凭着“儿子想使母亲骄傲,这心情毕竟太真实了”的信念,他用纸和笔在报刊上撞开了一条路,确立了他在文坛上地位,也告慰了九泉之下母亲。地坛中的四季在史 铁生的眼中充满了诗意。他以乐器、声响、景物、心绪、艺术形式一一来对应四季,那优美且又风采各异的四季自然之美,使他发出了“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 己的命运”,这样的感慨。由此,也更强化了他对生的渴望。还有那些常在地坛出没的草根,热爱唱歌的小伙;逍遥饮酒的老头;素朴优雅的女工程师;总是与成功 失之交臂的长跑家,以及从中年到老年十五年来总是相攀散步的一对夫妇。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命运的旷达,对人生的淡定,都在史铁生的心灵中投射出光芒,也 给了他与命运磨难笑对的力量。
史铁生对人生、命运思索得睿智、深邃,对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洞察得透彻明了。“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条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 “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要是没有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要是没有了恶劣和卑下,善良和高尚又将如何界定自己成为美德?要是没有了残 疾,健全会否因为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史铁生在一个新的高度完成了对命运的俯视,他的人生观、命运观,直至生死观也升华到了至真至美的境界。
读《我与地坛》,我看到了一个肢体的残疾者;精神的健全者;灵魂的完美者。我敬畏这样的灵魂,也让我对人生、对命运萌生出感恩和淡定。命运是无法掌控和预计的,我们所能改变和演绎的就是一个过程。如何使人生的过程精彩,笑对命运的磨难,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与地坛读后感【篇2】
以前总想着买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来看看,却因时间关系而没有去买回来品尝,趁这个比暑假还长的寒假,一饱眼福。
翻开这本书,随机的一页,便令一句话永远印在我的脑海里,“仿佛这方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是什么,能够历经四百多年,在等待一个人,而这个人,是作者,史铁生。
我开始怀着好奇与忐忑认真读这本书,熟悉陌生交织的作者和作品。史铁生,一个21岁就双腿瘫痪,又患上尿毒症的这样一个被上帝和生活摧残殆尽的废人,居然能够坚强的活下去,且终铸造了这本书。到底是为什么,是什么让史铁生从悲观漠然的态度到赞叹生命及感恩上帝的呢?记得儿时上过一篇课文,讲史铁生双腿瘫痪后母亲照顾他到母亲去世的故事,那时,史铁生可是脾气暴怒无常。
记得他“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也许,作者他的行为,就像一个残缺不全的人,最不能忍受的就是别人的优、全。
而在他想崩溃,失魂落魄时,他母亲已离他而去时,他则想起了地坛,与其结下了不解之缘,地坛虽荒芜,却没有衰败,仍旧充斥着生机与活力,仍然是生命的代表,就像作者自己一样,作者何尝不是一个虽表面无葱郁,荒芜却内心仍旧有着对生命渴望的生机。
他母亲说,也好给他个僻静的地方自己舔舐伤口,思索自己的命运,思索人生的价值。
开始时,我想,地坛与我有什么关系,为何还牵进了他的母亲,这三者中的关系一开始完全是朦胧的,直到看完,我才真正明白了其中的真谛,是地坛,是他的母亲,他的母亲与地坛教他对待生命,要好好活着,是亲情,是地坛,给了他对生命的感悟,是他母亲再一次给了他生要好好的勇气。
也许是那北海的花,也许是那暗夜长灯下悠长的笛声,也许是儿时的玩伴,也许是那教堂左楼之上的钟声,让作者领悟生命,感恩生命。
有一句话,“每一个有激情的演员都难免是一个人质。每一个懂得欣赏的观众都巧妙地粉碎了一场阴谋。每一个乏味的演员都是因为他老以为这戏剧与自己无关。每一个倒霉的观众都是因为他总是坐得离舞台太远了。”各种周边环境,特殊原因,让作者看透生命,留下鼓舞生命的良剂。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在荒芜,但有生机的地坛徜徉,背影离去,生死天边,只剩我与地坛,感悟着生命的呐喊!
我与地坛读后感【篇3】
《我与地坛》饱含了史铁生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这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妈妈的思念。
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双腿瘫痪,就在这年少轻狂之时丢失了自己的双腿,对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如雷轰顶。在这本书中他说过“曾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还有他自己也说了“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可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拒绝了死亡选择了生活。是他的妈妈的爱给了他力量,点燃了他生的渴望,还有书中写到的中年夫妇,热爱唱歌的小伙子,中年女工程师,长跑运动员,漂亮却智障的小姑娘……他们都给了史铁生无数的感动。
许多人面对着突如其来的打击不知所措,甚至绝望,扼杀了自己的生命,而史铁生他投身于写作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看到了史铁生,我便想到了许多身残志坚的人。约翰库缇斯,他天生的残疾,但他却热爱生命,用他那清晰的头脑,很好的幽默感告诉了世界生命的坚强,告诉了世界生命的自尊、自信和自立。还有海伦。凯勒,贝多芬,斯蒂芬。霍金……都是大家熟识的伟人。我们不能做到他们那般的坚强,但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他们不惧怕病魔,我们便不畏惧辛苦。我们没有他们那般的觉悟,但我们需要做我们可以却偷懒做的一些小事。
史铁生其中的一句话引人深思“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妈妈那儿总是要加倍的”不禁让我想到《背影》中朱自清的父亲为了给儿子买橘子,虽然只是短短几个字却写出了父母对儿女的疼惜。这又让我想到了我的父母,我的爸爸妈妈虽然没有过其他父母舍身救儿女的经历,但我看得出,每天夜里爸爸就从睡梦中醒来为我掖被子他眼神中有一股柔情。妈妈不是什么家庭主妇,她不能为我料理好一切,但她经常为我找些老师,辅导我学习,她的一通又一通电话,接受长时间的辐射都是为了我。史铁生天天在轮椅上过着,他的妈妈为了他不再受到伤害,便让“跳”“跑”等字眼在嘴里消失了。这一点小小的细节,正常人注意不到,这一种默默的伟大的母爱。更让人感动。
史铁生的文章让人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坚强,学会了正视。也让我们进行了一次对心灵的搜索和对生命的诘问,对生命的意义又加深了理解。
我与地坛读后感【篇4】
《史铁生作品精选》已被我列入到我最喜欢的书中,而史铁生则被列入到我最喜欢的人中。我对散文卷中的《我与地坛》深有感触。
《我与地坛》总共分了七个大段落,在这七个大段落里,史铁生讲述了他与地坛点点滴滴的故事,还讲述了他在地坛时的思考和他所看见的事物,在最后一段时,他还讲述了现在去地坛时是怎么想的。
我从没去过地坛,不知道地坛是什么样子,但是通过史铁生在散文中的描述,我似乎真的去过那个地方。史铁生的思绪是我遥遥不及的,我佩服他所思考的事情。他在他的散文中,小说中,诗歌中,剧本中,书信中都写下了一个个伟大的定律;在《我与地坛》中,他发现和写下了不止一个伟大的定律:死和活是什么;地坛里有过史铁生的车辙的地方也有他母亲的脚印;人有优点就有缺点。
在《我与地坛》里,我首先就了解到史铁生他一定很爱安静,他一定很爱思考。如果,史铁生还活在世上,我一定会去见他,聊聊他所写的散文,聊聊我们的生平,可惜了,世界上又有一位才子坠落。
我与地坛读后感【篇5】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父母给予我的爱是理所应当的。他们每天早晨极早的醒来,为我做早餐,为我忙碌一切,在我眼里都是极其平常的一些事。然而,当我读完《我与地坛》这篇文章,我对父母对我的爱又有了新的认识。
一篇《我与地坛》让华夏儿女为之动容,而《我与地坛》的主人公史铁生当他明白自己的母亲对他的爱,却是在母亲死后。他没有把握住母爱,因此让它悄悄溜掉了。当我读到这里,我不禁为史铁生而惋惜。可是当我看到他的母亲在自己心中难过,却不向儿子诉说,只让自己承受痛苦时,我为她的母爱而感动。是的,每一位母亲都深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她不需要孩子的回报。我想,当她们看见孩子快乐长大时,也许最开心。而当母亲为我们忙碌时,我们是否应该说一句感谢的话语,因为这样,也会是她们倍感欣慰!转眼间,今年的母亲节已经过去了。
而在今年的母亲节中,我却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帮母亲庆祝了这个节日,因为我知道:母亲为我付出许多,现在是回报她的时候了!
我与地坛读后感【篇6】
我随史铁生进入古老的地坛,感受他一生的沉浮。
剥蚀的琉璃,淡褪的朱红,坍圮的高墙;古柏愈见苍幽,野草茂盛自在,古园废弃却也落得一身沉静。
相信地坛也曾有辉煌的时候吧,雕栏玉砌,门可罗雀;可浮华褪去,繁华敛去,它已不在富丽堂皇。当钦羡的目光统统散去,它也许会庆幸荒芜带来的坦荡。
自己用年华沉淀下来的那份古朴与率直,正如大地般源源不断地向它输送一份踏实与满足。
地坛如此,人亦如此。日出是成熟,日落是沉潜。
史铁生那时二十多岁,他在最狂妄的年纪失去了双腿,从此不再意气风发,鲜衣怒马。幸好幸好,还有地坛。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它历尽四百年的沧桑,专程为了等他。那天他摇着轮椅,缓缓进入了地坛,方才窥见园中不息的生机:蜂儿飞在半空,蚂蚁疾步而行,雨燕放声高歌,草木竞相生长。如此,是他记忆中地坛的情感与意蕴。
地坛满地亮起月光,而他在思考着生与死的问题,常常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终于有一天,他抬头凝望月亮,于书中写: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是的,人生碌碌,荣枯有数,得失难量,死是不可以避免的。唯一能做的就是立足当下,去追去闯,将生命释放于大地长天,远山沧海。
由谁去充任那些苦难角色?又有谁去体现这世间的的幸福、骄傲和快乐?
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一句,已道明一切。
命运是不公平的,它给你带来了苦难,却赠予他人幸福,于是你只好在干吃等死,埋怨着老天的不公,说对生活失去了所有的希望。但同时,命运也是公平的。历经苦难的人,将比一生走在坦途上的人多出一份坦然,洒脱与淡泊。这些都是命运馈赠给你的财富啊!如同地坛一般,一切经历会沉淀为你的气质。无需言明,你由内而外都散发着光芒,熠熠生辉。
当母亲的背影轰然倒塌,呼吸声戛然而止,猝然离开儿子,结束了一生。那个任性、哀怨、坏脾气的儿子才幡然醒悟。甚感凄凉悔恨,可又有什么用呢?想挽回想致歉却回天乏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大概是世间最遗憾最无能为力的事了吧。
亲情是世间最纯粹最令人动容的情感,是我们无需追寻就已得到的一切。为何要将利剑对准亲人?我们常对陌生人报以善意的微笑,却常将身边最亲近的人,恶语相向,大吼大叫。
史铁生在地坛中领悟了人去楼空,客走茶凉的真谛,洋洋洒洒的文字溢满了他从容的生命毅力,燃起了无限的激情与力量。他毅然决然地抛弃一切颓废与不甘,将所有的情感藏在文字之下,优美的文字是对生命的挣扎与超越;失去双腿,用文字站起。他也有着一腔温热,用文字拉回了在垂死边缘挣扎的劫难惨败者,同样唤醒了他们对生活的向往,让他们叹道人间值得。
史铁生终究是幸运的,上帝看他在失去身体的支撑点后,赠予他一座园子,一个精神上的栖息地,心灵上的避难所。使他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看到时间,看到自己的身影;让他参悟爱的谜题;让他懂得生命诚可贵。
祭坛石门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那一刻,地上的坎坷都被映照的熠熠生辉。
十五年的坚持,十五年的风吹日晒,使地坛与他融为一体。他已不在地坛,地坛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