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后感 > 导航

快速阅读术读后感分享1500字精选

发表时间:2023-02-02

快速阅读术读后感。

在阅读时我们能够全身心的进入书中的那个世界,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凡是取得伟大成就的人,他们都对书有着不同一般的痴迷,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可以学到很多,扩充自己的知识库,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更好地从书中领悟出作者想表达的理念。您抓住了作品的哪些精髓呢?小编已经为大家整理好了“快速阅读术读后感分享1500字精选”,赶紧看看对您有没有帮助吧,喜欢请收藏哦!

快速阅读术读后感分享【篇1】

以下书摘为个人觉得精华的部分,可能会稍显枯燥,慎入,首先附上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段话,共勉!

拥有大量的知识,并不意味着这个人就非常了不起。这与全身穿着名牌的人觉得自己优雅高贵是同样的道理。醉心于收集知识的人,往往会误以为自己非常优秀。

读书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复制100%”的原文,而是在于“邂逅1%”的收获。在选择阅读书目的时候,注意“9∶1”原则。(可快速阅读的书占九成,无法快速阅读的书占一成)呼吸式阅读步骤:(两个笔记本)

一行采集:(准备A4纸,读到佳处随时摘录。开头标明页码,之后是文章内容。摘录的内容要短小精悍,控制在几行字之内。)

先:日期书名作者

后:摘抄一行精华

后:写一行评论

自我评定:哪一类书籍比较容易引起自己的共鸣?哪一类意见主张是自己赞赏的?哪一类书籍是自己今后还想要阅读的?

多读的方法

①选择书籍篇:制订一周阅读计划,一日一本视同,等闲一周6本…

②选择书籍篇:打破兴趣壁垒,增加喜欢的书籍

快速阅读术读后感分享【篇2】

如何做到“一日一书”!

作者是一个书评家,需要大量阅读书籍并输出书评。而大量阅读的需要就是快速阅读,“现在,我大约每天读两本书,按照这个速度,每年能够阅读700本以上。坚持10年后,阅读量将累计达到7000本。这并非天方夜谭。”在读之前,确实觉得是天方夜谭,这样的速度真的可以记住书里的内容吗?

我读的书大多属于文学类小说,虽然看的速度不慢,但是也是属于细嚼慢咽的类型,一本书快的话一个星期,慢的话说夸张点,可能会拖半年。正如作者所说,一本书如果10天没有看完,基本就失去了意义。但是在信息爆炸,时间紧迫的时代里静下心来读一本书,并且把它读完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快速阅读法跟之前读书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流水式阅读:适用于非故事情节的书籍,贯穿全书的线索较少,相对独立的章节较多,无论选择从哪里开始阅读都能有所收获。

快速阅读术读后感分享【篇3】

每个人都可以长期做到每周有效阅读6本书

1.破除预设的限制

你是否认为自己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大量读书?

你是否觉得自己阅读很慢,即使仔细读了还是会忘,在做阅读的无用功?也许你觉得自己没有能力进行快速阅读;

也许你会觉得自己很忙,挤不出时间阅读;

也许你觉得自己没有过目不忘的超强记忆力;

曾经我以为“快速阅读\就是通过速读技巧提高阅读速度,使自己变成一个“读书很快”的人,而我觉得自己做不到这一点,于是放弃了大量阅读的乐趣,承认自己只有一周读一本书,一月读一本书的能力。以至于不自觉地默认:大量的有效阅读属于非常厉害的大神才能做到的事情。

但是今天有一位大神破除了我给自己预设的限制。他并不是只教给我们快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而是告诉我们快速阅读的真相。

他认为,我们不是没有时间和精力读书,而是我们没有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的阅读习惯,并会告诉我们怎样一步一步培养阅读习惯;我们不是没有快速阅读和过目不忘的能力,我们只是被陈旧的观念所束缚。

他是谁呢?他就是日本著名的书评人印南敦史,为多家网站撰稿,每月为近60本书撰写书评。因此,他每月的书籍阅读量在60本以上,每年的阅读量在700本书以上。除此之外,他有撰稿人的常规工作,而且因为热爱音乐,还经常担任DJ。

但是曾经的他,由于在9岁的时候脑部受伤,以为自己脑子摔坏了,很笨,相信自己没有读和写的能力,尽管他的父亲是一名编辑;曾经的他读一页书需要5分钟,在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甚至花上10分钟。

印南先生并没有执着于学习速读的技巧,而是通过观念的转变产生了极大的变化。比如,他说:去掉不相信自己的执念,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快速阅读。最重要的是:他在做书评人的过程中,发现了快速有效进行大量阅读的真相。现在他把这个秘诀分享给了我们,告诉我们如何长期坚持每周有效阅读6本书。

2.长期进行大量有效阅读的秘诀

这个秘诀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长期坚持每周有效阅读6本书呢?根据本书的内容,我从颠覆陈旧观念,培养阅读习惯和基本的速读技巧等三个方面做了总结:

2.1颠覆陈旧观念

1.摆脱“书一定要仔细阅读”的执念

我们以为仔细阅读就可以记住书中大部分的内容,理解更深刻的内涵。

但是印南先生在开始撰写书评后发现一个事实:无论多么仔细地研读,还是会忘记大部分内容;阅读速度与理解程度,记忆效果不成正比。

也就是说,一个人花了一天阅读一本书,也许比你花一个星期阅读一本书记住的东西更多,理解得更加深刻。

如果这样的对比,还是不足以让你放弃“仔细阅读”的执念,那么请看下面一句话:即使仔细阅读,记不住的内容还是会遗忘。

2.从“复制100%到“邂逅1%”

读书的意义是什么?难道是为了把书中的内容复制到大脑中,然后牢牢地记住吗?

我们试着回顾自己的阅读经历,并不是一本书的所有文字改变了我们原本的想法,或震撼了我们的心灵,而是我们能够记住的某一句话或某几句话。

因此读书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复制100%的原文”,而是在于“邂逅1%的收获”。能够记住的内容才是对自己有益的精华。

3.从储存式阅读到流水式阅读

流水式阅读是指,让书籍内容从心中流过,只要流过,便有意义。

存储式阅读是指,读书就是要一字一句,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记在脑海里。

存储式阅读让我们记载了大量的可能用不上的读书笔记或是思维导图。可以想象,每一本书都像这样阅读,我们将耗费了多少时间和精力。面对海量的书籍和信息,我们怎么可能读得完?于是,我们的书架上堆满了尚未阅读的书。

流水式阅读就是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流水式阅读让每天不同的书籍在我们生命里流过,像流淌的音乐一样,滋养我们的生命。

4.从“为了记忆而读”到“为了记录而读”

我们阅读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为了记忆而读。这种读书的理念让我们不停地做阅读中的无用功。我们的大脑容量有限,是系统盘,不是硬盘。如果把大脑当作记忆的容器,我们的大脑就无法用做思考使用。

因此,我们要摈弃“将信息印刻在自己心中”的想法,将其转变为“记录在身外”。我们不要只是一味地读,也要写,要拥有“为记录而读,为写而读”的理念。

5.从“拥有思维”到“使用思维”

拥有思维,就是希望把书上所写的内容全部据为己有。

使用思维,就是无论是书籍,还是知识,仅将必须置于手边的部分留下,其余的不积有。

在网络媒体百花齐放,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必须将必要和不必要的东西区分开来,进行取舍。读书也一样,只选择必要的部分去读。

就像断舍离的理念一样,当我们从拥有思维转化成使用思维时,我们就成为了知识和书籍的主人,而不是让它们成为我们的主人。

6.从“储存式书柜”理念到“流水式书柜”理念

储存式书柜的理念就是,书就是财产,大量藏书是身份的象征。

流水式书柜的理念就是,定期整理书柜,只留不能舍弃的书。

留白的空间让人神清气爽,生活工作态度都会更加积极;

会让人更加爱书;

舍弃不需要的书,才会有新书进来;

重新发现自己的价值观和情趣爱好。

用印南先生的话说,让书架成为自己的镜子。

2.2培养阅读习惯

1.刻意培养习惯

当阅读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我们才能说,我们拥有了阅读的习惯。但是事实上,我们很多人在等有时间就来读书,可是等来的时间是不确定的,会随时被占用。

因此,我们必须刻意培养好的阅读习惯。印南先生推荐的阅读好习惯有:

晨间阅读,而不是夜间阅读

今日事,今日毕,一天一本书

快读书和精阅读同时进行,比例为9:1

2.准备笔记本记录

快速,深入地阅读始于摘录。印南先生建议我们准备两种笔记本用于摘录。

第一种是A4纸大小的笔记本,用于“一行采集”,仅摘取最有魅力的片段。他强调,不要原封不动地抄写,要短小精悍。一本书中所有的“一行采集”,最终汇集成“阅读集锦”。

第二种是用于记录“一行精华”和“一行评论”的笔记本。“一行精华”是从“阅读集锦”中,找到自己能一眼相中的最钟爱的一行,再摘录出来,形成“一行精华”。“一行评论”就是对“一行精华”的感想,30到40字左右的篇幅。

3.一定制定周计划

为了实现一天一本的阅读节奏,最重要的就是要确定好明天要读的书。因为,为了能够按计划阅读明天该读的书,必须做到今日事,今日毕。

那么专门抽出一天时间,把一周的读书计划制定出来,是保证每天一本最有效的措施。

4.定期整理书架

整理书架的原则:每三个月一次,一定要持续进行。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效的书架流动。

为什么时间是三个月?印南先生给出了解释。

3个月前的新书,已经不是新书

过去保留的书,现在不一定要保留

2.3运用基本技巧

1.仔细阅读序言和目录

印南先生说,合理利用序言与目录,是确保高效轻松阅读体验的铁则。因为序言是作者为了提高书籍的购买率,最苦心孤诣的地方,它帮我们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目录帮助我们选出自己要阅读的章节。

2.仅读开头和结尾的5行

当我们无法决定是否跳读的时候,只读前5行和后5行,可以帮我们把于己无益的时间省下来,同时有效避免漏读有价值的部分。

3.确定了关键词之后再阅读

当我们明确了阅读目的,利用关键词搜索阅读,总能找寻想要获得的信息。

4.使用多种阅读节奏

我们在不同的阅读内容上,使用不同的阅读速度,可以避免单调,同时也能帮我们找到最舒适的阅读节奏,让我们享受到阅读的愉悦感。

3.阅读的意义

可能你会对快速阅读术产生怀疑,阅读本身是一件愉悦身心的事情,如果一味快读,会不会失去阅读的乐趣?其实,印南先生主张阅读生活应该是快乐的,书虽然不是生活的必需品,但是有书相伴的生活,比起没有,要更加快乐。

他把书籍分为三种类型:不必读的书,无法快速阅读的书和可以快速阅读的书。他认为故事性强的内容,没有必要快速阅读;不读取故事情节,心灵会变得贫瘠。因此,跟着印南先生更新阅读理念,践行快读的方法并不会让我们失去阅读的乐趣。

我们要做的就是赋予大量阅读这件事情巨大的意义,对于你来说,为什么要进行大量阅读?对于我来说,阅读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我能从中获得快乐和发自内心的喜悦。如果说能够提高我的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那是阅读带给我的副产品。

印南先生说,拥有大量的知识,并不意味着这个人就非常了不起。这与全身穿着名牌的人觉得自己优雅高贵是同样的道理。醉心收集知识的人,往往会误以为自己非常优秀。

作为读书人,要警惕自己一不小心就有了这个傲慢的念头。

dsbj1.com小编推荐

读书心得范本: 《快速阅读术》读后感1000字(篇一)


通过读书我们能够提高自身的素养,还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大凡成功的人士,他们都和书籍有着不解之缘,每一个人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所感受,对于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读后感记录下来。我们如何去领会作品的内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书心得范本: 《快速阅读术》读后感1000字(篇一)》,欢迎阅读,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

如何做到“一日一书”!

作者是一个书评家,需要大量阅读书籍并输出书评。而大量阅读的需要就是快速阅读,“现在,我大约每天读两本书,按照这个速度,每年能够阅读700本以上。坚持10年后,阅读量将累计达到7000本。这并非天方夜谭。”在读之前,确实觉得是天方夜谭,这样的速度真的可以记住书里的内容吗?

我读的书大多属于文学类小说,虽然看的速度不慢,但是也是属于细嚼慢咽的类型,一本书快的话一个星期,慢的话说夸张点,可能会拖半年。正如作者所说,一本书如果10天没有看完,基本就失去了意义。但是在信息爆炸,时间紧迫的时代里静下心来读一本书,并且把它读完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快速阅读法跟之前读书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流水式阅读:适用于非故事情节的书籍,贯穿全书的线索较少,相对独立的章节较多,无论选择从哪里开始阅读都能有所收获。

精选整理术的读后感1500字通用


读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根据作者写的作品,我们可以写出一篇优质的作品,读后感应该要围绕感点,引述材料,要简述原文有关内容。你是否正在为写作品读后感犯愁呢?经过栏目小编精心整理,推出整理术的读后感,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整理术的读后感(篇1)

学会说“不”,摆脱干扰

说“不”本身很简单,只需要一秒钟。困扰你的不是说“不”这个行为,而是其后果让你感到不安。所以你需要学会怎样说“不”同时让对方感到愉快。

以下是说“不”的一些方法。

1.给出一个正面的第一反应,但不能说“好”。要做到这一点,你可以采用诸如以下的词语或句式。

谢谢你问到我

这听起来很有趣

你问我,我感到很荣幸

你真是太好了

2.避免说“但是”,这是带有负面含义的一个词。要用其他的词语,如“以及”和“然而”。

3.巧妙应答。我最喜欢的方式是解释:“尽管我非常希望帮忙/接受这项挑战,等等,但我不得不拒绝,因为我现在要集中精力进行______(填上内容),否则对于我已经答应了的人来说很不公平。”

给对方留下一个正面的印象。你可以说“祝你好运,等事情有了进展告诉我”,等等。不要说“换个时间再找我吧”,或者“我乐意迟些时候再帮忙”。如果你这样说了,你会发现他们将比你想象中更快地说服你加入其中。

以下是一个对话的例子,假设一个“时间窃贼”来到你面前,想从你这里要走一个小时甚至十个小时的宝贵时间。

“嘿,近来怎样?”

“不错,谢谢你的关心,你怎样?”

“我也很好,我这里有个很好的机会给你

(此时到了正题了!)

“我正在组织一个非常棒的活动,正在找像你这样的人帮忙组织一下。它将会非常有趣,而且也很有意义哦。”

“哦,首先要谢谢你问到我,我真的感到很荣幸。不过这一次我恐怕参加不了了,因为我手头有好几件重要的事情要做,它们都需要我投入时间和精力。如果我现在接手其他事情的话,那么对其他人来说不公平,对你也不公平。因为如果我答应了你的事情而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做的话,我肯定办不好。不过,等事情有了进展你一定要告诉我哦。”

上面这段对话听起来很不错,但如果是你的老板或同事来找你又该怎么办?再次提醒一下,本书所介绍的方法主要是对于那些焦头烂额急需找出更多时间的人而言的,而不是要帮助那些懒惰的人,或是不想做好自己分内事的滑头。

以下这段对话展示了如何对你的老板礼貌地说“不”,你能不能找出其中的神奇话语?

“在萨莉的产假期间,我希望你接手客户服务的工作,怎么样?

“谢谢你想到我。这听起来像是一个很棒的项目而且我准备好面对一项新的挑战了。不过,要接手这件事并出色地完成工作,我需要你的帮助。你能不能够转移一些我的其他任务,以便我能够每天挤出两个小时的时间?我知道詹姆斯以前做过数据录入的工作,所以我认为他应当很擅长做这个。”

你找到其中的神奇话语了吗——“我需要你的帮助”。把握说这句话的时间是关键。如果你在接手这个工作之后半小时再去找你的老板说上面的话,那么你就已经丧失了最恰当的时机。

时间贴士

从心理学上来讲,当有人提出让你接手额外的工作时,就好比他们在你的情感银行账户上支取了一笔金额,这时他们有一种强大的驱动力要给予你回报(这种驱动力只存在于他们提出请求的时候)。所以当你说我需要回报时,他们潜意识里就会大声地响应:“好啊,我愿意帮助!”

你可以从小事开始尝试这个方法,可以在家里跟家人尝试,也可以在同事要求你做什么事时尝试,你练习得越多,你就越有信心,以下是可以帮助你开始的两个例子。

在家

“你在送查理去童子军营回来的时候买一份报纸好吗?”

“当然可以,不过我需要你帮我做另外一件事。在我出去的这段时间,你能把洗碗机里的碗都洗了吗?”

在工作场所

“我出去一会儿,如果有电话你能帮我接一下吗?我过一个小时就回来。”

“没问题,实际上我也需要你帮一个忙。你出去的时候能帮我把这个投到邮筒里吗?”

为什么加班的总是我

“我一直在考虑如何更有效率地利用我的工作时间,我相信已经找到了一种可以使自己更富有产能的方法,但我需要你的帮助。我很愿意做更多的 xx(工作),因为我真的很擅长这项工作。为了有更多地时间做这些,我需要减少我从事 yy(工作)的时间,因为我认为我在这个领域并不是很擅长。”

整理术的读后感(篇2)

《超级整理术》读后感1000字!

在我们工作和生活中会接触到很多的事和物,这本书讲的都是实际操作的方法,可以让你理清些思路,提高你的工作效率,提升你的生活品质,将被动变主动,让工作和生活两不误。

比如我们都曾常觉得时间不够用,每天做的事看似挺多,但月度复盘时,发现重要的事情做不了几件,许多时间花在琐碎的小事上了,这时,可能跟自己畏难心理有关系,也或者事先的思路或计划没整理好,导致事情的效率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审视一下自己,

如给孩子打预防针,周一~周五防疫站是都有医生在岗的,就随意选周二去,但到了那里才知道当天没有所打预防针的疫苗,得改到周五打,周五一大早去排队,去打了才知道可以提前预约的。如果事先规划好,这样不但省了排队的时间,也避免出现那天过去打没有疫苗的情况。你看,即使是小事,事先规划一下,好多时间也就自然节省下来了。

来吧,再来统计一下日常的生活,如早上起来上班前,每天要家里收拾一下,再出来。如起床洗漱10分钟,整理房间5分钟,洗晒衣服15分钟,清洁餐具10分钟,一下子40分钟就过去了。时间统计被出来后,你就可以从提高效率着手了,看哪项时间花得有点多,或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里做更多有意义的事,就既不用担心上班迟到,又不会让自己一起床就手忙脚乱。

禅宗中有具这样的话,:“通过一个人做一件事情的方法可以看到他做其他事情的方法。”如果你的办公桌上到处都是散放的文件和用具,那么在家里的东西想必也是放得很随性,常常使自己陷入混乱之中,而这种混乱,会耗费我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在翻找中。作为一名员工,公司本身也非常强调要做好现场的5S,那么办公室人员,对自己的办公桌是否整理得井井有条,其一个人的工作状态和工作习惯就直观地体现出来了。

整理术是一种不依靠卓越的才能和坚强的意志力,不依靠高的学历,超强的记忆力,只要按设定的规则去做,就人人都可以做到的,让工作效率大幅度提升的一个简单方法。

从橱柜整理到文件归档,从办公室规划到办公桌整理,大同小异,只要遵循魔法公式里的三个步骤:清除、分类、组织,最后都会令人满意。

清除:清除不只是扔掉垃圾,这个环节是要你分清办公桌上哪些是垃圾,哪些是由用的,需要进行大的归类。对于非文件类的不需要的,坏了不能用的,不想要也不会再用的,统统扔掉。

分类:是整理的关键,它能让你头脑清晰,心中有数,等你分好类,你会发现突然有这么多支水笔,这么多块小橡皮,还有这么多小夹子,平日里不放到固定的位置,用的时候找不着,就领用或自己再买新的,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给文件分类也是类同,只是对象不一样,分类方法是一样的。

组织:是魔法公式中的最后一步,就是对已经分好类的东西进行合理安排,让其各回各家,使他们变得有序,有条理。如最常用的物品,你就放在办公桌的第一个抽屉,这个抽屉里,划分出办公用品和个人应急用品,保证第一时间,就能找到他们,然后再规划其他的抽屉。

当然想在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率,整理和规划凌乱的办公桌,只是一个起步,后面可以一步一步扩展到做一日的工作规划,一周的工作规划,一月的工作规划……,按优先顺序逐项完成。整理看似其很简单,但你不一定会马上实施,所以一定要克服自己的拖延心理。要对自己有信心,整理马上行动起来!

整理术的读后感(篇3)

内容简介:超级整理术是一种不依靠卓越的才能和坚强的意志力,不依靠高学历,不依靠超强的记忆力,只要按设定的规则去做,就人人都可以做到的让工作效率大幅度提升的简单工作方法。它整理的对象是纸质文件、办公桌、电脑文件、邮件、大脑信息、时间。整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通过整理,您会变得思路清晰,工作更有实效;工作之余有更多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

超级整理术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在机场买了这本书,写得很通俗,书也不厚,飞机上就看完了。读完很受启发。我是一家企业的高管,平时很忙,很多工作外地小理想小欲望都因为没有时间而无法实现。看到这本书的作者在书中说自己在经营5家企业的同时还能经常去旅游、学习、打高尔夫、听讲座,对他真是既羡慕又嫉妒。后来我也按“超级整理术”整理了一下自己,的确在节约时间方面有一些效果。在当当网无意中又看到了这本书,买几本送给身边像我一样忙碌的朋友同事,希望对他们也有用。

超级整理术读后感,来自卓越网上书店的网友:这本书很实用。我的办公桌总是很乱,电脑桌面上也密密麻麻的都是文件夹,邮箱里也放慢了各种有用没用的文件。每次找文件都很麻烦。这本书中的整理方法非常简单,花了半天功夫读完后,我突然就有了整理的兴致。按照书中的方法把各种混乱疏理了一下。看着清爽的桌面和办公桌,我好开心哦!

整理术的读后感(篇4)

全书干货整理如下

零:概要

1、在一个紊乱无序、压力重重的世界中,学会如何建造自己的工具、组织结构和信息技术,让自己尽可能地做到有序,这是一个空前重要的问题

2、通过了解、努力和更好地组织,你会发现自己进入了良性循环阶段

3、把自己的人生安排得井然有序,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能让自己效率更高,更有成效,而承受的压力反而更小

4、有了这样的组织安排,你就不会再处处遭遇障碍,你就可以在危机爆发、挑战到来的时候泰然处之

一、有序组织原理21条

1、为了实现大脑压力最小化,要把生活组织得有条不紊。

2、让信息尽可能快地离开大脑

短期记忆无法保存9条以上的信息

从大脑当中移除那些无用的信息,从而让你集中精力于重要的事情

3、多重任务通常会让你降低效率

当你执行多重任务时,你就是在妨碍大脑把信息存入短期记忆的努力,信息如果不能进入短期记忆,以后你就想不起来

重任务:在你力图完成两项截然不同的任务,而每项任务又都需要思考和注意力的时候,会使得信息难以编码进入长期记忆

4、利用故事去记忆

我们更容易记住的不是事实本身,而是作为故事要素的事实

5、仅仅因为一直都是按照某种特定方式做某事,并不意味着就该永远这样做

这个世界的大部分组织方式都是错误的,包括社会结构、企业组织方式

努力展望技术会给你的生活带来怎样的改变,而不是等到这些变化成为不可撼动的惯例之后还是不理不睬

6、知识不是力量,共享知识才是力量

在信息广泛传播、交流成本低廉的时代,知识传播太迅速,知识掌握者根本无法长期掌握知识

建立一套存储和组织知识的系统,从而在需要知识的时候可以使用或者记起知识

把不擅长的工作委派给别人,尝试和那些比自己聪明,其背景、眼界与技能跟自己迥然不同的人共事,分享自己的所知

7、进行组织安排时,要绕开的是实际制约而不是假性制约

大脑及其对我们所思所为的限制,是一个大制约,其他制约来自陈旧过时的假设与社会结构

把你能辨别出来的那些让你无法高效工作、难以实现有条不紊的所有制约写下来

360度绩效评估,对你的工作绩效做出反馈,针对自己完成的两个以上的项目,检讨一下是如何完成的,你就会发现你的制约

源自情绪的制约最难识别和控制

8、对自己要坦诚,但是千万不要自我评判

对自己不诚实,我们就会无谓地把自己的生活(通常还有身边人的生活)复杂化

9、要懂得什么时候忽略制约

害怕大概是我们人人面临的最大制约,对待害怕的最好办法就是置之不理,而不是忧心忡忡(压力感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制约)

在非常复杂难办的那些事情发生之前,能够辨别出并准备好绕开自身制约的策略

找出经验技巧和现成资源之类优势,在你的制约和优势之间进行权衡比较,还要考虑到可能面临的风险。假如忽略制约,最坏的情况是什么

10、在发动汽车之前,一定要确切地搞清楚自己要到哪里去,还要知道选择什么途径去

界定清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行动计划)都会为你做的每一件事提供背景和目的,反过来,在这个背景和目的的帮助下,你组织安排实现目标所需的信息和行动的效率就会高得多(目标是制约的反面)

1

1、在实现目标的方式上要灵活变通

井然有序部分表现为:成功地想起自己过去做出的决定、试过的实验以及获得的知识

为了可实现的目标,制订一个可接受的计划,胜过为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制订一个堪称理想的计划

确定了目标之后,了解自己的问题是否已经有人解决了,别人所用的解决办法中的哪些要素可以采纳或借鉴

12、不要给信息归档,用的时候去搜索就行了

使用文件柜这种组织模式没有考虑我们大脑的诸多局限,也没有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搜索是我们今天需要采用的组织方法的基础

只要有几个大类文件夹就可以把你的所有计算机文件归置好

搜索是我们在信息时代生存发展的必需技能,搜索是新式组织管理的基础

具备实施目标明确的快速搜索能力(Google)

对搜索技术理解得越透彻,你滤除次要信息的效果就越好,这样你就可以集中精力解决核心问题

13、大脑中只保存真正需要记忆的内容

我们接收的绝大部分信息都不值得我们记忆

目标是信息存储的向导,过滤次要信息

14、大块内容要化整为零

大脑记忆许多小块信息的效果要比记忆少量大段信息好得多

把全部信息一分为二:无效信息和今后可能用到的信息,然后再把第二类信息分成两种:可以借助外在设备存放的信息和需要记住的信息,记住信息:围绕信息编一个故事;为这一信息设定一个目标,以此形成有关这一信息的背景

信息过滤优点:长时间后很容易地快速找回关键信息

可以检索的个人数据库

15、每周拿出些时间回顾关键信息

重复接触信息能显著增强记忆效果,需要用到信息的时候能够轻松记起,就会更加有条不紊

16、没有一个完美无缺的组织方法

我们的目标不是要发明一套尽善尽美的方法,一个好计划就是尽量确定拐点在哪儿,并能找到绕开拐点的途径

对自己所使用的工具和方法加以客观评估,要记住你赖以组织安排工作和生活的任何东西都是一个工具,尽量明确在何时何地你所采用的方法会失效

17、在数字信息中加上相应的关键词,以便日后容易找到

把材料从大脑中移走

可搜索的历史档案库、待办(ToDo)标签、建标签。、待办事项清单、密码管理

存储信息、组织信息及搜索信息

18、尽量使用已经上手的工具

可以搜索和共享的Google日历,跟特定人士共享特定日程,其实就是为他们过滤你的日程信息

搜索不应该只是为了找到别人放在互联网上的材料,搜索应该整合到处理自己信息的所有环节中

当你评估新脚手架的时候,应该把它是否便于搜索这个因素考虑进去。

19、及时加注解,有助于以后了解背景信息

20、把类似的任务放在一起

尽量把一天的工作安排结构化,以便具有类似背景的任务和会议会用到大脑的某个部分连续进行

2

1、把工作和生活融为一体,而不是力图在二者之间求平衡

考虑到我们今天生活的这个世界,那只能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

更现实的目标是通过某种方式把工作和生活融为一体,这种方式能让你减轻压力、消除怨愤、提高效能,而且也能让你更好地同步体验生活中的乐趣和挑战

把工作和生活融为一体,需要以不同的方式来思考和认识二者,要认识到工作和生活不是泾渭分明的两件事

二、探索我们的大脑

1、大脑的工作方式是我们实现有序组织面临的最大挑战

2、无所不在的大量信息每天都在纷扰和影响着我们的注意力,因而造成大脑紧张

3、从短期记忆转入长期记忆:编码意味着要从一种形式转变成另一种形式,在大脑中,短期记忆的内容进入长期记忆时会成为一种不同的形式

4、用故事帮助记忆

5、面对多项选择,如何做出决策:在心中展望各不相同的最终结果,比较各种决定的效果,在所有可能的潜在结果全部展现出来之后,做出一个决定,且一直回顾和评价这个决定,然后面对新的选项,再进行一遍循环(做决定的关键在于清楚目标,并确定它们的优先次序,且目标会帮你过滤掉次要因素)

6、思维转换:没有思维转换使人厌烦、枯燥;频繁的思维转换很容易导致精力分散,从而严重影响专心致志于手头工作的能力(思维转换次数越多,彼此之间的相关性就越差,大脑转换、存储、清空信息的难度就越大,把每次思维转换造成的负面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也能减缓由此给大脑带来的压力)

三、心态

1、放下心头的包袱:独坐冥思,练习瑜伽,出门散步,公园小憩……

2、无论如何都要把握当前,在危机出现之前如果做到未雨绸缪、胸有成竹,那现在就会更加从容不迫、有备无患

四、帮孩子学习

1、设计故事:帮助他们围绕所学内容设计故事

2、时常重复:让孩子复述故事,重复可以加强记忆,帮助他们记住故事当中描述的内容

3、区分次序:让孩子学会识别所学内容当中最重要的问题,鼓励他们首先集中精力学习这些内容

4、确定极限:在长时间集中精力方面,人人都有一个极限,一旦达到极限,效率就会显著下降

5、养成信息过滤的习惯

五、利用有序组织原理准备面试

1、利用故事去记忆:记住有关该公司或公司所在行业的重要信息时,可以把这些信息编排在故事中;精心挑选几个能够表现你在其他工作中所取得的重要成绩的故事

2、仅仅因为一直都是按照某种特定方式做某事,并不意味着就该永远这样做:创造性地思考要应聘的公司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能以建设性的方式提出与众不同的新看法,那你肯定会展现自己的价值,从而提高求职成功的可能性

3、进行组织安排时,要绕开的是实际制约而不是假性制约:缺乏某项特定工作招聘条件中列出的经验、技能和教育背景吗?有些条件能改变吗?(有些招聘要求其实超出了实际需要)在申请一个岗位之前,确定什么是你的实际制约,这样有助于你专注于一个目标,避免浪费时间,而且也可以尽可能地避免失望(要懂得什么时候忽略制约;在如何实现目标的方式上要灵活变通)

4、每周拿出些时间回顾关键信息:每天可以拿出一个小时,查看网上招聘信息,回顾你为之前的面试和自己联系过的人所做的评注,阅读自己收藏的关于某些公司的网页内容(大块内容要化整为零,找工作是一项大工程,最好的办法通常是一次进行一个步骤)

5、在数字信息中加上相应的关键词,以便日后容易找到:在找工作这个实例当中,这条原理可以稍做修正:在数字信息中加上相应的关键词,以便潜在雇主容易找到你,要特别注意在求职简历中放入有效的关键词,并在写求职信的时候把大部分关键词包含进来

整理术的读后感(篇5)

因为总觉得只是用阅读软件读书留下印象并不是很深刻,所以从这本书开始边阅读边在纸上做下一些笔记,用于后续整理。

本书主题便是时间,围绕时间整理的一些建议,不妨在一开始便将目标精确来:每天节省一小时。而需注意的,这需要真正行动起来。

1.想做的太多,而时间太少

①想必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不记得几年前偶然看到的谁的采访中说“时间就像胸,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②每天多出的一小时想做什么。

③时间跟踪表。类似于之前听到的艾力34枚金币时间管理法,将每天时间划分为若干等分,记录每部分时间所做之事,并归类评价。

④清除杂乱,个人比较喜欢“断舍离”这个词,总之便是使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等更加清晰吧。

2.自救!战胜拖延症

①马上行动。第一次听说拖延症貌似还是在爱情公寓中,相信很多人都会或多或少的有些的吧。

②神奇8号球。类似于抛硬币法。其实你已经知道要做怎样的决定,你只是需要某样东西来证实自己是正确的。如果你学会了如何开发你的直觉思维,你就不再需要硬币了,它只不过是一枚硬币而已。

3.不靠谱的待办事项清单

①每天找出五项真正重要的事情

②将事项按照重要性和紧急性打出分数,并列出坐标表。坐标表分为四个部分,左上为“规划”,右上为“马上行动”,左下为“丢弃”,右下为“委托代劳”。

4.约会说不,摆脱干扰

注意以礼貌的方式。

5.为什么加班的总是我

①为你的价值估值。分为两种,一是我的最终价值,一是我创造的价值。

②集中精力于精通事项。

③学会委派事项。

④西翼会议,提高会议效率,节省会议时间。

6.快乐生活是整理出来的

①留着时间给自己

②慧眼识友人

③不做“沙发土豆”

④学会理财

7.想象一下,做个时间整理狂人如何

①将一周时间分为自我日、关键日、事务日。大概是1:2:4的比例。

②提高阅读速度

③利用高科技

整理术的读后感(篇6)

读书之《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读后感2000字:

首先看书名——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因为佐藤可士和的赫赫战绩,他的整理方式被命名为超级。非常的炫目,吸引眼球,所以当看这本书的标题之后,首先引起我极强的警惕性。这也是我想要写的开篇给大家的话——汝之蜜糖吾之毒药。适合别人的并不一定适合我们自己,所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找到属于自己的打开方式,不盲从不偏信,这才是真正学习的态度。

既然是写读后感,按照传统套路,必然要先来一波商业吹捧!按照书中介绍,无论是空间的整理、信息的整理、思维的整理。在生活当中都非常有益于让我们清晰的理解到目前自己的状态和我们目前要处理问题的状态。当认清自己、认清问题同时去除累赘的时候再去解决问题,效率自然会更高,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就更强,这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其中提到了很多生活当中可以用来整理的一些小技巧,比如文件命名方式,按照其执行确实有益于我们去解决生活当中和工作当中的问题提高效率。非常棒!

那么商业吹捧结束了,来说说我自己的看法。通篇读完之给我最直观的感觉,佐藤可士其人就是一个及其有条理,并且有条理到有些强迫症的人。其有极强的决断力,并且市场证明了他的决断力确实在当代社会具有价值。就更加坚定了我一开始的看法,佐藤可士和的成功不在于其整理术,而在于其犀利的决断能力!

有一些工作经验的人都会非常明确的了解到,实际上对于信息的分析归纳整理只是一个体力活,稍微进行一点培训都可以做到。完成这类型的工作的人往往是助理或者秘书。它是提供一些信息和素材,这些信息和素材的作用就是给决策者足够的事实基础,让他们依据自己的灵感或者经验进行判断来决断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敲重点了!信息固然重要,但有足够的信息,你就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吗?答案是否定了。因为我们在生活和工作当中遇到的问题,往往并不是非对既错这样的情况。

昆德拉剧本的结尾,他写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两个人对话,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我们现在往哪儿走啊?另一个人说往前走!接着他又问:那,哪是前?另一个人就说:这就是我们人类最古老的笑话,你往哪儿走都是往前走!所以很多时候当你拥有了足够的信息,你会绝望的发现——同时有好几个方向完全符合你对于信息的分析结果,你如何选择?退一步讲,有了正确的决断选择了最优方向,你就能解决问题了吗?不然,因为这个世界还有种东西叫“执行力”!

无论是对于空间的整理、对于信息的整理、对于思考的整理,这些东西都需要量力而行,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舒服的方式来去执行,而不是简单粗暴的照搬。按照书中的配图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我觉得佐藤可士和的整理术对于我来讲过于极端了。这种极端的东西成就了他,但未必可以成就我,所以我会根据我自己的价值观来决定我要学习什么。

谈到价值观,我认为这才是最重要的。往往人们首先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然后才能寻找到所谓的“高价值”,然后才会去做取舍。而这个取舍往往才决定成败。那么该如何建立起属于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呢?这本身就是一个千古难题。或激进或保守,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价值观是完全好了,也没有什么价值观是完全坏的。在这个多元的世界,我们应该更积极的面对,更勇敢的正视自己。让自己更容易成功的方式就是充分利用自己已经有的资源,发掘其中的价值。而我们有什么呢?可以用用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来整理一下哦!

转回头来讲,如果把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运用到我们的设计工作当中。那么整理素材就是我们前期的调研的过程。如何结合自己调研的过程优化自己的设计呢?这其中涉及到的问题就非常复杂。

首先策划!这个策划就决定了我们的整体设计方向,那么策划来源于整理吗?不完全是,策划同样来自于我们自己的体验。结合各方面信息做好取舍,策划本身就是一个建立该设计项目当中价值观的过程。完成了这个价值观的建设,接下来推进设计项目过程中就可以果断做取舍了。本书当中介绍的整理术,其中有些做法非常的果决。断舍离就是其中的核心。这是我非常推崇的,当你已经决定好了这个设计项目的价值取向之后,那么背离你的价值取向的东西果断舍弃掉,哪怕它看起来是那么的甜美。这需要你极强的决断力,而高决断力往往可以让你的设计在执行阶段做到非常到位。

具备了这些,你就可以完成一个好的项目吗?不然。你要有极强的基本功去做执行!要把你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而这种表现力来自于你个人的修养。看到这里很多戏精就会跳出来了,强调所谓的天赋。我不排除天赋对于一个成功项目的加持。但我要说:实际上所谓的天赋,不过是一种经验的积累。那些在触感上有天赋的人往往是因为从其出生开始在生活当中,其被动完成了经验的积累。很多时候这种际遇可遇不可求,这也就是为什么某些人能够成为最顶尖的艺术家,而另外一些人不行。可喜的是,我们是设计师。艺术对于设计来讲,只能占一部分,而且是一小部分。真正的设计永远是各方面妥协折中的产物。克制!选择!这才是设计过程当中我们最要做的事情。所以不必再抱怨你自己有没有天赋,因为在我看来把产品做得漂亮本身并不需要过于夸张的天赋!有足够的练习量,你也可以做得到。

最后抱着那种“读一本所谓的秘籍,就可以包打天下,成为世界最强”的想法的朋友们,大家醒一醒吧。这个世界不是玄幻小说,决定成败的因素有很多。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是一套非常好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思路,调整好我们的工作状态,让我们更好的去完成工作,但它不能包打天下,让我们瞬间成为一个设计达人。

命若琴弦读后感分享1500字精选


读书、读好书能帮助我们感悟人生、思考人生,大家也许正在埃尔热写的《丁丁历险记》,会为作者的精妙的文笔所赞叹,反思的同时不禁想要记录下来,用以警醒自己,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是怎么样写的呢?以下是读书笔记吧精心收集整理的命若琴弦读后感分享,带给大家。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命若琴弦读后感分享 篇1

活着也需要一个理由,有了这个理由后,生活也便有了意义,有了生气。

在读了史铁生先生的小说《命若琴弦》后,我终于明白,那个理由是什么了。

故事讲的是: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一老一少两个盲人,每人带一把三弦琴,穿山越岭,怀揣着美好的愿望,说书为生。老盲人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够弹断1000根琴弦,然后取出师傅留下的药方去治愈自己的眼睛,好亲眼看看明亮的世界。小盲人期盼着爱情降临到自己的身上,和心爱的姑娘幸福的在一起。

当老盲人真正弹断1000根琴弦,拿着师傅留下的药方取药的时候,才知道那所谓的药方原来只是一张白纸,瞬间,老盲人的心弦断了。吸引着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东西骤然间消失干净。就像一根不能拉紧的琴弦,再难弹出赏心悦耳的曲子。此时的小盲人也正因心爱的姑娘远嫁他乡而痛不欲生。失去爱情的小盲人渴望获得光明,为了鼓起小盲人生活的勇气,老盲人用师傅的方式将药方封进琴槽,并告知只要他弹断1200根琴弦,就可取出药方治病。

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这句年幼时师傅临终说的一句话,老盲人在这一瞬间才深深的领悟,目标只是虚设,但却是祖孙三代活下去的唯一动力。

生命就像琴弦,绷紧了才能拉出好听的曲子。那一根根断弦支撑着一代又一代盲人艺人的希望,支撑着他们的梦想,正因为有了这个梦想,所以他们一路走来,便会怀恋起过去的日子,才知道以往那些兴致勃勃的翻山、越岭、赶路、弹琴,乃至心焦、忧虑都是多么的欢乐!那时有个东西把心弦扯紧,虽然那东西原是虚设。

这又让我想起余华的《活着》。余华说:“活着就是为了活着。”生,容易,活,容易,然而,生活却并不如容易。生活的目的是什么呢?是希望。是琴匣里的那张白纸。它是每个人生存下去的原动力。

老盲人一生的精彩,就源於那张白纸。人生原本就是虚无的,所谓的人生目的说穿了其实不过是自己欺骗自己。当人们有一天蓦然顿觉自己的人生目标不过是一张白纸时,他又该为了什么而生存呢?

“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拉不紧就弹不响。”要说欺骗自己才能生存下去,那就太可悲了。老盲人的师傅说:“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所以,无论无论你的终点是否还清晰如初,无论你自己是否还是当初的模样,你都要拉紧那根弦,想想你白纸上的“药方”。

“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人生就是一条漫长的河流。

为活着找个理由,只为更好的活着。

命若琴弦读后感分享 篇2

对于史铁生,我是从《我与地坛》认识他的,以前对文字没什么概念,感觉只是标志一般的东西而已,没想到史铁生的文字改变了我对文字的看法,看到了一个人在生活中倒下了,但在精神上又站起来的过程让我震撼了。我的确感受他的那份心里的变化,或悲或喜,也感受到了他在地坛里面心里的安逸和飘得很远的思绪。文字的感动开始了,于是我又读了史铁生的《命若琴弦》。

《命若琴弦》讲的是七十岁的老瞎子带着十七岁的小瞎子走乡穿寨,跋山涉水,不辞辛苦地说书卖唱,三弦琴上的琴弦断了一个又一根。原先五十年前,老瞎子的师傅说过:只有弹过的琴弦到了一千根,用它们做药引子,那个让眼复明的药方才管用。老瞎子抱着要看看世界到底是个什么样貌的信念,弹琴卖艺为生,不知不觉最后凑够一千根了,他兴冲冲地照方拿药,但是谁都说他拿的是一张白纸。他惊呆了!在药铺前的台阶上坐了几天几夜,想起了师傅临终时说的话: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老瞎子忽然想起了他的徒弟,他明白自我死期将至,可那孩子在等他回去。

原先当他们经过一个小山村时,小瞎子情窦初开,喜欢上一个姑娘,老瞎子劝他不要想得太好,因为他比谁看得都清楚。果然,老瞎子赶回时,正是小瞎子痛不欲生之时,因为来他心爱的姑娘已经嫁人了。等到小瞎子缓过劲来,问老瞎子:我们为什么是瞎子呢?我也要看看世界的模样。老瞎子说:要想复明,务必弹断一千二百根琴弦,然后用药才有效。我记错了,所以眼睛没法治了,你还小,必须好好弹下去。于是,他们又像往常一样走街串巷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东西是显而易见的,认的一生有些东西很重要,也有些东西让我们在无所谓的执着着,我们很难看破,因为我们很难懂得。作家对于读者,呈现于文字背后而见,清晰而又模糊。对于史铁生,我更多了一份猜想,多了一份让我看不透的神秘。

对于身残的史铁生,开始并没有志坚。以前千方百计寻找自杀机会的史铁生,不会想到这天已获得如此多人的认可。之所以能活下去,是因为它为活着找到了充分的理由。他选取了写作,写作成了他的生存方式。能够说,他是被生活逼上文学道路的,可他却比比别人走得更远,因为人的残缺证明了精神的完美。因为身残,他有了更多的思考机会;因为身残,他更多地关注人的精神;因为身残,他更懂得了人的生存境地;所有这些,为他铸就了长远的文学道路,而且越走越远。

读完《命若琴弦》让人更加明白为自我找到生活的理由是多么重要。老瞎子的师傅在临终前告诉他有一张复明药方,但非要弹断一千根琴弦,否则就不灵。这张药方支撑着老瞎子走过了七十多个春夏秋冬,老瞎子唯一的人生目标就是将一千根琴弦弹断,以图看到世界一眼。之后,老瞎子发现复明药方但是白纸一张,复明计划失败,他千方百计找到小瞎子,对他说:是我记错了,是一千二百根,师傅记错了,记住,是一千二百根!老瞎子明白,这一千二百根琴弦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小瞎子的生命。他们的生命就寄托在脆弱的琴弦上,这不是一个玩笑!琴弦脆弱但有韧性,人的生命也就应如此!空间相册名称作者为老瞎子和小瞎子设计了一个人生的目标,可却又不让他们去实现。因为实现,等于破灭。老瞎子找到药方,发现只是一张白纸的时候,才明白师傅的良苦用心。可破灭,终究还是破灭,它不可能回到从前,不可能再有以前生活的热情,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怎样让小瞎子坚强地活下去。他就应做到了,因为小瞎子相信了。这时,老瞎子才真的是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在读史铁生之时,常会使我们想到加缪。加缪认为荒谬是人与世界之间联系的唯一纽带,荒谬是不可能被消除的,人只能带着裂痕生活。但是人务必超越荒谬,在荒谬的生活中获得好处。史铁生也是这样。他意识到人生的困境和残缺,却将它们看作获得生命好处的题中应有之义。生命的残缺,人生的虚无状态,反而为战胜自我,超越困境和证明存在的好处敞开了可能性空间。

人的生存是荒谬的,没有任何理由,但在一个理想主义者看来,务必赋予它以好处,务必有东西证明它的好处。只有人才把怎样活着看得比活着本身更要紧,只有人在顽固地追问并要求着生存的好处。人务必选取一种东西作为生存好处的证明。史铁生选取的是写作。在史铁生看来,写作无非是一种生命的存在方式,一种好处的证明,他说只是因为我活着,我才不得不写作。

因为残缺,完美才得以显现。史铁生意识到:所有的人都有不一样程度的残疾。人生而就有缺陷,问题,不可能完美。所以有的评论家把史铁生的创作分为两个阶段:1985年之前写的是残疾的人,之后写的是人的残疾,人的缺陷和问题。意思就是说史铁生在为自我找到活着的理由之后,又在为别人寻找活着的理由。我们在史铁生的作品中,往往看到生活的激情,也时时感受到他本人的一份宁静。所谓宁静以致远,史铁生并不是在呐喊,而是在剖析,在阐释,为了生活。

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人生就是一条漫长的河流。你也可能会是老瞎子。这时候你会怎样办?

命若琴弦读后感分享 篇3

活着也需要一个理由,有了这个理由后,生活也便有了意义,有了生气。

在读了史铁生先生的小说《命若琴弦》后,我终于明白,那个理由是什么了。

故事讲的是: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一老一少两个瞎子,每人带一把三弦琴,穿山越岭,怀揣着美好的愿望,说书为生。老瞎子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够弹断1000根琴弦,然后取出师傅留下的药方去治愈自己的眼睛,好亲眼看看明亮的世界。小瞎子期盼着爱情降临到自己的身上,和心爱的姑娘幸福的在一起。

当老瞎子真正弹断1000根琴弦,拿着师傅留下的药方取药的时候,才知道那所谓的药方原来只是一张白纸,瞬间,老瞎子的心弦断了。吸引着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东西骤然间消失干净。就像一根不能拉紧的琴弦,再难弹出赏心悦耳的曲子。

此时的小瞎子也正因心爱的姑娘远嫁他乡而痛不欲生。失去爱情的小瞎子渴望获得光明,为了鼓起小瞎子生活的勇气,老瞎子用师傅的方式将药方封进琴槽,并告知只要他弹断1200根琴弦,就可取出药方治病。

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这句年幼时师傅临终说的一句话,老瞎子在这一瞬间才深深的领悟,目标只是虚设,但却是祖孙三代活下去的唯一动力。

生命就像琴弦,绷紧了才能拉出好听的曲子。那一根根断弦支撑着一代又一代瞎子艺人的希望,支撑着他们的梦想,正因为有了这个梦想,所以他们一路走来,便会怀恋起过去的日子,才知道以往那些兴致勃勃的翻山、越岭、赶路、弹琴,乃至心焦、忧虑都是多么的欢乐!那时有个东西把心弦扯紧,虽然那东西原是虚设。

这又让我想起余华的《活着》。余华说:“活着就是为了活着。”生,容易,活,容易,然而,生活却并不如容易。生活的目的是什么呢?是希望。

无数次的疑惑,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们要做的又是什么。恍然间明悟过来,我们的生命本没有意义,是荒诞离奇的,但是我们却可以赋予生命意义。

如《命若琴弦》中 的老瞎子,他生命的意义就是不断的弹琴,似一只飞蛾,用尽生命的所有精华,扑向那令人绝望的火焰。一根又一根断了的琴弦,满是他对光明的希望。在山路上,风吹雨打日晒,因为弹琴,而变得满是活力。一把三弦琴,一弹一唱,绚烂了整个山野。老瞎子的师傅留下的那张无字药方,似乎真正的揭示了残酷的现实。

老瞎子为之生为之亡的东西,居然仅仅是一张白纸,或许正是最后的发现,才让老瞎子绝望吧。但是希望是不断传递的,老瞎子认真地把无字白纸放进琴匣中时,撒了一个谎,他对小瞎子说,是他记错了,只有弹断一千二百根琴弦,才可以去抓药,那时,才会获得光明。

我想象自己,应该就是故事中的小瞎子,无知但对一切充满好奇。以一腔孤勇,去面对爱情,殊不知,现实是爱人离去。为什么我们是瞎子,因为我们是瞎子。这是怎样的发问和回答 啊,我无所适从。

似乎我也应如老瞎子一般,为我的生命赋予一个意义。不断的前行,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充实生命。一笔一划的勾勒,绘成我理想中的样子。一把三弦琴,一走一辈子,说说唱唱地度过。

家人,朋友,那些与我有着联系的人,都与我的生命接轨。我想生命不是自私的,我从未想过做一个伟大的人,只想简简单单的帮助身边的人,或许这就是我为生命赋予的意义吧。

但是又会幻想,若在乱世中,我绝不应该这样想。如有需要,在所不惜。老瞎子的归宿,让我明白,死亡或许是个必然,我们万不应该恐惧或害怕,但是我们应该让死亡有意义,老瞎子于悲痛中传递出的希望,是小瞎子生命的蓝图。

有所希翼,才会不断前行。我们不能让我们的生命无意义的流逝,我们要创造自己的价值。 老瞎子的价值在于那弹断的琴弦中,我们呢?我们是否应不断的询问着自己,你弹断了多少琴弦,何时才够一千根。

命若琴弦,易断,但是却有韧性。

愿生如春花直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命若琴弦读后感分享 篇4

活着也需要一个理由,有了这个理由后,生活也便有了意义,有了生气。

在读了史铁生先生的小说《命若琴弦》后,我终于明白,那个理由是什么了。

故事讲的是: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一老一少两个瞎子,每人带一把三弦琴,穿山越岭,怀揣着美好的愿望,说书为生。老瞎子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够弹断1000根琴弦,然后取出师傅留下的药方去治愈自己的眼睛,好亲眼看看明亮的世界。小瞎子期盼着爱情降临到自己的身上,与心爱的姑娘幸福的在一起。

当老瞎子真正弹断1000根琴弦,拿着师傅留下的药方取药的时候,才知道那所谓的药方原来只是一张白纸,瞬间,老瞎子的心弦断了。吸引着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东西骤然间消失干净。就像一根不能拉紧的琴弦,再难弹出赏心悦耳的曲子。此时的小瞎子也正因心爱的姑娘远嫁他乡而痛不欲生。失去爱情的小瞎子渴望获得光明,为了鼓起小瞎子生活的勇气,老瞎子用师傅的方式将药方封进琴槽,并告知只要他弹断1200根琴弦,就可取出药方治病。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这句年幼时师傅临终说的一句话,老瞎子在这一瞬间才深深的领悟,目标只是虚设,但却是祖孙三代活下去的唯一动力。

生命就像琴弦,绷紧了才能拉出好听的曲子。那一根根断弦支撑着一代又一代瞎子艺人的希望,支撑着他们的梦想,正因为有了这个梦想,所以他们一路走来,便会怀恋起过去的日子,才知道以往那些兴致勃勃的翻山、越岭、赶路、弹琴,乃至心焦、忧虑都是多么的欢乐!那时有个东西把心弦扯紧,虽然那东西原是虚设。

这又让我想起余华的《活着》。余华说:“活着就是为了活着。”生,容易,活,容易,然而,生活却并不如容易。生活的目的是什么呢?是希望。是琴匣里的那张白纸。它是每个人生存下去的原动力。老瞎子一生的精彩,就源於那张白纸。人生原本就是虚无的,所谓的人生目的说穿了其实不过是自己欺骗自己。当人们有一天蓦然顿觉自己的人生目标不过是一张白纸时,他又该为了什么而生存呢?

“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拉不紧就弹不响。”要说欺骗自己才能生存下去,那就太可悲了。老瞎子的师傅说:“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所以,无论无论你的终点是否还清晰如初,无论你自己是否还是当初的模样,你都要拉紧那根弦,想想你白纸上的“药方”。

“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人生就是一条漫长的河流。

为活着找个理由,只为更好的活着。

命若琴弦读后感分享 篇5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成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史铁生著有短篇小说《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命若琴弦》《第一人称》《别人》《老屋小记》;中篇小说《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插队的故事》《礼拜日》《原罪·宿命》《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小说三篇》《中篇1或短篇4》等;散文《好运设计》《我与地坛》《墙下短记》《足球内外》;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

一个作家,首先他是一个人,一个完整的人,即使身体是有缺陷的。

阅读史铁生的作品,是阅读他本人。他是一个将自己融于作品的人。阅读他的作品,是在进行一项神圣的精神洗礼;而阅读他本人,那是在接受一个人间奇迹。曾经千方百计寻找自杀机会的史铁生,不会想到今天已获得如此多人的认可。之所以能活下去,是因为它为活着找到了充分的理由。他选择了写作,写作成了他的生存方式。可以说,他是被生活逼上文学道路的,可他却比比别人走得更远,因为人的残缺证明了神的完美。因为身残,他有了更多的思考机会;因为身残,他更多地关注人的精神;因为身残,他更懂得了人的生存境地;所有这些,为他铸就了长远的文学道路,而且越走越远。

《命若琴弦》老瞎子的师傅在临终前告诉他有一张复明药方,但非要弹断一千根琴弦,否则就不灵。这张药方支撑着老瞎子走过了七十多个春夏秋冬,老瞎子唯一的人生目标就是将一千根琴弦弹断,以图看到世界一眼。后来,老瞎子发现复明药方不过白纸一张,复明计划失败,他千方百计找到小瞎子,对他说:“是我记错了,是一千二百根,师傅记错了,记住,是一千二百根!”老瞎子知道,这一千二百根琴弦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小瞎子的生命。他们的生命就寄托在脆弱的琴弦上,这是否是一个玩笑!琴弦脆弱但有韧性,人的生命也应该如此吧!

作者为老瞎子和小瞎子设计了一个人生的目标,可却又不让他们去实现。因为实现,等于破灭。老瞎子找到药方,发现只是一张白纸的时候,才明白师傅的良苦用心。可破灭,终究还是破灭,它不可能回到从前,不可能再有以前生活的热情,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怎么让小瞎子坚强地活下去。他应该做到了,因为小瞎子相信了。这时,老瞎子才真的是“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史铁生意识到人生的困境和残缺,却将它们看作获得生命意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果没有孤独,爱就失去了意义;如果没有欲望的痛苦,就得不到实现欲望的欢乐。生命的残缺,人生的虚无状态,反而为人战胜自己,超越困境和证明存在的意义敞开了可能性空间。对生存意义的追问,是人文精神的骨髓所在,也是人区别与动物的主要标志。人必须选择一种东西作为生存意义的证明。史铁生选择的是写作。但是,写作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存在?若作为一种生存的目的,作为一种具体的,功利的目标,那么人就会被写作囚禁起来,就会失去生存的意义本身。而在史铁生看来,写作无非是一种生命的存在方式,一种意义的证明,“只是因为我活着,我才不得不写作。”(《我与地坛》)

因为为残缺,完美才得以显现。史铁生意识到:所有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人生而就有缺陷,问题,不可能完美。对于很多人的精神缺陷,身体缺陷又算得了什么呢?史铁生用自己的心灵营造了一个巨大而无垠的精神空间,让无数的人在此遨游,得到精神的洗涤和锤炼。

在为自己找到活着的理由之后,史铁生在为别人寻找活着的理由。史铁生当然算得上是经历过绝境了,绝境从来是这样,要么把人彻底击垮,要么使人归于宁静。史铁生属于后者。我们在史铁生的作品中,往往看到生活的激情,也时时感受到他本人的一份宁静。所谓“宁静以致远”,史铁生并不是在呐喊,而是在剖析,在阐释,为了生活。

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残缺彰显完美,即使命运不完美,我们也要找到坚持的理由!

精选契约读后感1500字


本文为读书笔记吧推荐专题“契约读后感”相关内容。

作品这本书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东西。通俗讲读后感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读后感可以引用相关的资料去写吗?考虑到你的需求,栏目小编特意整理了“契约读后感”,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契约读后感 篇1

卢梭,一个有着浪漫天性与卓越才情的人,是法国18世纪所有启蒙思想家中最独特、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位。他敢于坦露自己的灵魂,是真诚的象征。对他来说,自然就是真理,真理高于一切。而他的独特的个性思想成就了他后来的命运。他的着作《社会契约论》就是很好的见证。

《社会契约论》,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受到了热情地赞美,许多革命者将其视为人生宝典。人生而自由,却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本书开篇,卢梭就向世人宣告了人类对于自由、平等的永恒追求。这是一本倡导契约自由、确定公共意志之书。《社会契约论》一书的中心论点:人生而自由与平等,国家只能是自由的人民自由协议的产物。国家的主权和立法权在人民,政府只是法律的执行者,如果政府不合人民的公意,人民就有权推翻它。

自由是人本性的产物。人性的第一关怀就是对于自身的关怀。人人都有自由选择自己的适当的生存方式,并且,人生来就是自由的、平等的,这是毋庸置疑的。此外,人只有在考虑自身利益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把自由转让出去。当人在枷锁之下而丧失自由时,并不是他没有了天然的与生俱来的自由,而是由于外界强势的干扰。总而言之,人生而自由,自由是人的本性的产物。

然而,世界上确实存在着强势与弱势之分。人类想要继续生存,唯一的办法就是集合起来,形成一个联合体,充分发挥全部的共同力量,以保护每个成员的人身与财产。这种结合一经实现,就产生了一个共同体。人们通过订立契约来实现这种结合。值得注意的是,人们订立契约,不仅是一种自由加入的约定,而且不应把转让自己作为条款。在共同体中,每个人自然拥有权利和所属的自由。

主权者是由参加共同体的各个人所构成的。它代表着各个成员的公共利益,绝不可能有损害共同体利益的行为,否则则违背了社会公约。当然,各个成员都有义务服从公共利益,这样,社会公约才是合法性的。主权是一种不可转让、不可分割的权利,因为它代表着民众的公意,而不是个人意志,既是不能随意转让的,也是不可分离的。主权是共同体形成的一项权利,它是建立在社会契约基础之上的。主权者有权利约束每一个成员,但它的权力却是有限的。它不能超出社会契约所规定的界限,不能过分要求、约束成员,这样,才能保证主权权力行使的公正性,才能保障成员在参与社会契约中所获的收益。

何谓法律?这在《社会契约论》中得到很好的阐述。法律是由公意产生的各项规定。法律对国家的成员有着普遍的约束力,它的对象普遍的,它所代表的意志亦是普遍的,而不是个别意志的简单相加。想要国家稳定,人民安定,就必须制定相关的法律,指引着社会向正义的方向前进。

论政府。政府只不过是主权者的执行人,是法律的执行人而已。政府的设立,是以主权者的存在为前提条件的。政府共同体,代表着主权者的共同意志执行国家事务,它是民众与主权者相联系的一个中间纽带,其职能在于实现民众与主权者的相互适应,负责执行法律并维持社会及政治自由。从一个高的角度来讲,随着国家的扩大,人民给予了政府的权力就越多,那么,政府受诱惑的可能性就越大,滥用权力的办法也就越多。因此,人民要加强对政府的约束。当然,不同国家存在不同政府体制,但唯一相同的就是:政府只是主权者的执行人而已。

《社会契约论》这一本书,包含了很多的内容,我无法一一列举,在这里我只是列举几个印象深刻的方面谈谈感受。总之一句话:人生而自由平等;政府只不过是法律的执行者,人民也有权利推翻它。

契约读后感 篇2

十八世纪,卢梭的《社会契约论》首先提出了社会契约的概念,美国独立后,依照《社会契约论》思想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宪法,走上了强国之路,随后欧洲掀起了宪政狂潮,西方开始全面超出了东方。

在宪政发展过程中,民主改革和极权主义同时进行,所有的统治者都以人民的名义发号施令,无论独裁者还是宪政者,前者以人民的民义屠杀人民,后者努力建立宪政国家,经过痛苦而艰难的抉择,人类已经建立起了相对和平与繁荣的世界环境,这是理性思想的胜利,虽然战争、恐怖、极权仍然威胁着人类。

中国在西方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宗教改革时候没有表现出兴趣,西学东渐也没能使中国发生变化,明帝国依旧沉溺于天朝大国的梦幻中,政治上太监乱国、经济上农业为主,对于个性解放、自由民主一无所知,全面继承明帝国统制思想的清帝国,除了在经济上达到封建社会最繁荣的局面外,别无进步,太平盛世的假象终于在十九世纪末被揭穿。

1840年鸦片战争,昔日强盛的清帝国不堪一击,忍辱签订不平等条约,不久,中国爆发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没有提出任何新的观念,唯一让人惊讶的是洪仁玕从英国殖民统治地香港带来的《资政新篇》,但《资政新篇》没有涉及宪政,太平天国起义也就注定了不成功的命运。太平天国被镇压后,鉴于对中国落后的认识,清帝国推行经济革新的洋务运动,与此同时,日本开始从宪政到经济全面改革的明治维新,三十年多年后,尽管中国洋务运动成绩斐然,但甲午海战中依旧惨败给了日本。

马关条约丧权辱国,痛定思痛,慈禧太后及知识分中子的开明人士,无不认为宪政改革是中国的唯一出路,清政府开始宪制改革的讨论,然而激烈的权力斗争让宪改搁置,此刻的中国已经无法忍受清政府的渐进改革,xx的保路运动导致辛亥革命,清政府寿终正寝,宪改无疾而终,从此中国由对宪改理性温和思考转变成激烈抗争,军阀混战、日本入侵,国共内战,一切让我们眼花缭乱,惨烈的近代史并没有使我们吸取太多教训,新中国的宪法无力阻止共和国主席变成阶下囚,尽管他是无罪的,但是不能保护普通公民的制度也不能保护共和国主席,其后结束了十年浩劫,可不是靠宪法来完成,我们的法律还是那么苍白无力。

在强调法治中国的今天,学习宪政、了解宪政是每个公民应有的责任和义务,我们有必要将宪政来龙去脉了解清楚,明确宪法的精神和原则,毕竟只有广大人民真正具有公民意识,才有可能构成真正的法治和民主制度国家。

人生而自由,卢梭说,人的这种共同的自由来自他的本性。他的第一法则是自己的存活,他的第一要务是自己的利益。人,一旦明白事理,就是自主的;对自身的生存手段,他拥有唯一的决断,他因此成为自己的主人。

任何违背人权的借口都会造成独裁,十八世纪的卢梭显然不能先知先觉后世的法西斯主义和极权主义,但他预料到了以人民名义专制的理论,所以他坚定不移支持自由的人是共和国制度唯一基础。因为契约,我们从人民变成了公民,我们不仅要考虑自己的权利,也要考虑自己的责任,我们不仅对自己负责,我们还要对社会负责。

也许每个人对人权和主权的理解并不相同,但是如果按照卢梭的论述和定义,人权是在主权之上的,这两者并不矛盾,人权是主权的基础,主权体现的是人权。卢梭的理想社会最终在慢慢变为现实,这需要公民用智慧与勇气来坚持原则,在法治不完善的国家,法律并不总是保护人民权利的,如果个人行为与法律相抵触,特别是造成激烈的冲突时候,我更倾向于用良知来判断和行为,而不是法律条文。

契约读后感 篇3

人类社会应该有的样子-《社会契约论》读后感2000字!

卢梭在两个多世纪之前的这本著作也许是第一次甚至也是最后一次如此清晰的描绘了人类社会应有的完美图景。它不是柏拉图的“理想国”,不是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不是亚当·斯密的资本主义当然更不会是被中国特色化了的社会主义。

它甚至简单到只有寥寥100多页的篇幅,论述的也无非是以下几个核心概念:公民、主权者、执政者(政府)、法律和立法者。也正是这五点,便构成了任何一个人类社会的全部。

公民,是每一个自然人。在社会没有形成之前他们拥有自然赋予的各自的自由和财富——那是一种不受任何约束的自由,他们可以做任何他们想做的事。然而当社会形成的时候,便是每一个自然人自愿的与其他所有人订立了一项社会契约,他们放弃了身为自然人的部分自由,从而换取了和平、安宁、稳定,总而言之,换取了他们的自由不被他人侵犯的权利。因此只要公民还在社会当中享受这些权利,并且愿意继续在这个社会当中生存,社会契约就是永不能被打破的法则,否则他们就成为了异乡人,成为了敌人。

主权者,不是指某一个掌握权力的个体,而是所有公民意志的整体,是公意。主权者是不能被选举或者赋予的,更不是被任何一个人任命的,主权者从来也只能是公民本身。然而正因为主权者这样的身份和存在,决定了主权者本身是不具备任何的行动能力的。它不可能自己去统治和管理自己的人民,因为让一个人去管理自己是荒谬的。于是在主权者和公民当中需要一个纽带,通过它来实现对公民和社会的治理和维护,也正因此才诞生了政治活动。这个纽带,便是执政者,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政府。

政府本身是不具备任何的权力和职能的,它的一切权力都是被主权者赋予并且是代为执行的,主权者可以在任何时候更换或者废弃一个它认为不合适或者坏的政府。政府有三种存在形式:民主制、贵族制和君主制。民主制的政府里每一个公民都是实际的行政官员,都担负着社会管理的使命和职责,这样的体制除了在个别极小的国家里是不会真正存在的。贵族制则是通过选举的方式产生执政者,那些或具有高尚的情操或具有无比的智慧或具有众多的财富的被认为能力超群的人们往往被选举成为这样一批与众不同的官员,这种体制在西方的一些古代帝国(如古罗马、斯巴达人)以及现代西方的不少民主国家中存在。

最为常见的,则是君主制,也就是只有一个人,我们一般称之为国王或者君主的这个人是唯一的真正执政者,所有的社会治理都只有这一双手来决定和执行。而由于我们知道,真正的民主制是不存在的,后两种政府都不可避免的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身为政府的个人意志如果与主权者的意志互相冲突(我们知道这是很正常的事情),那么政府就完全有可能利用他们的特权去倾向于实现个人的意志而违背公意,这样一来腐败就开始滋生,最恶劣的情况便是政府开始试图篡夺属于主权者的权力。于是就需要法律来规范政府的活动。

法律,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准绳和原则,不但是公民在社会当中规范自己的唯一参照物,更是政府管理的唯一标准。政府在代主权者行使权力的过程当中如何控制和监督,如何确保政府能够真正的按照主权者的意图去治理国家和社会,于是只能根据充分反映公意且得到全部公民认可的法律。无论是所有人(民主制)、少数人(贵族制)还是一个人(君主制),只要他是在按照法律管理国家和社会,那么他就还是在为民众服务,可以被视作一个好的政府。于是自然会有越来越多的政府试图自己制定法律,以便为他们行私利找到最完美的借口和理由,于是法律由谁来制定便是最为关键的问题。

谁有资格充当立法者?这可能是最困扰人们的问题。首先,肯定不能是政府,政府是执行和维护法律的角色。如果法律可以由政府来制定,那么政府的权力将无法控制和约束。但是,也不能是主权者。因为主权者就是公民本身,而法律却必须是反映全体公民的利益和福祉的。制定法律的难度不仅在于它必须绝对的公正和客观,更在于它必须富有足够的远见和智慧。因为很多利益在当下是难以被体现和发觉的,而法律却必须要求立法者能有更加长远的眼光去为了民众长久的利益而着想。因此,立法者从来都只能是社会中那些具备最高贵的德行和深邃的智慧的真正伟人来担当。而那些最古老的法律由于完全没有任何一种办法可以被证明为正确并令人信服,所以往往不得不借助于神明的力量来赋予其正当合法性。

这就是一个社会和国家构成的全部了,其余任何的大小事务无不是在这五个核心元素构建的骨架上开始围绕其而丰满和填充起来。

遗憾的是,人类社会可以有的最美好的图景早已被如此详尽的描绘出来,可是我们从来而且以后也大概没有那般的幸运亲眼看见这样一副图景的存在。

契约读后感 篇4

《社会契约论》分为四卷,第一卷论述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契约。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秩序并非来源于自然。社会秩序来源于共同的原始、朴素的约定。当自然状态中,生存障碍超过个人所能够承受的地步,人类就被迫改变生活方式。人类不能产生新的力量,而只能是集合并形成力量的总和来克服生存的阻力。解决办法就是形成一个约定,使每个人都把自身的能力置于“主权者”的指导下。主权者是尽可能包括最多社会成员的、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共同体中的约定对于每一个成员都是平等的。

第二卷阐述主权及其权利。主权是公意的运用,不可以转让,不可分割。主权由共同利益所决定和约束,籍着法律而行动。法律是以公共利益为依归的公意的行为。立法者的存在就是必要的。然而本身并没有权力只是指导者。他们起草和提出法律建议,只有人民自己才有权设立法律。

第三卷阐述政府及其运作形式。政府是主权者的执行人,而非主权者本身。政府中的执政者只是受委托来行使行政权力。世上主要存在着三种政府形式:民主制,即由全体或大部分人民治理;贵族制,由少数人所治理;国君制,由一人治理。结构单一的政府是最好的;实际上政府都是混合形式的,都或多或少地借鉴了其他形式。没有一种政府适用于一切国家,但是一个国家的政府必须与其人民的特点相适应。

第四卷讨论几种社会组织。公意是不可摧毁的,通过投票来表达。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选举模式,例如:人民大会、保民官、独裁、监察官等。每个公民都应该有一个宗教,只要他们的教条一点都不违反公民的义务。

一个理想的社会建立于人与人之间而非人与政府之间的契约关系。卢梭认为政府的权力来自被统治者的认可。卢梭声称,一个完美的社会是为人民的“公共意志”(公意)所控制的,虽然他没有定义如何达成这个目标,但他建议由公民团体组成的代议机构作为立法者,通过讨论来产生公共意志。社会契约论的主要表述是探究是否存在合法的政治权威,“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他所说的政治权威在我们的自然状态中并不存在,所以我们需要一个社会契约。在社会契约中,每个人都放弃天然自由,而获取契约自由;在参与政治的过程中,只有每个人同等地放弃全部天然自由,转让给整个集体,人类才能得到平等的契约自由。他阐明政府必须分成三个部分:主权者代表公共意志,这个意志必须有益于全社会;由主权者授权的行政官员来实现这一意志;最后,必须有形成这一意志的公民群体。他相信,国家应保持较小的规模,把更多的权利留给人民,让政府更有效率。人民应该在政府中承担活跃的角色。人民根据个人意志投票产生公共意志。如果主权者走向公共意志的反面,那么社会契约就遭到破坏;人民有权决定和变更政府形式和执政者的权力,包括用起义的手段推翻违反契约的统治者。

总而言之,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对社会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推动的作用,但这并不能掩盖他理论上本身的缺陷。他之谓“我要探讨的是权利的道理,而不是事实”,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得到理解,但是这种唯心的论证方法,显然还是缺乏足够的说服力。此外卢梭还有一个地方存在严重的思维混乱—“主权者”。有时它指全体人民的集合,有时指国王或君主,有时则指立法机构。其实,这三者是不同的主体。人民的整体,构成主权者。立法机构,是由人民中间选出的代表组成,代表全体人民执行立法职能。国王或君主,或总统,以及政府,都是人民的代理人。正因为存在这个混乱,卢梭在统治与代理的问题上也存在混乱。所以他有这样的说法:统治者的统治要得到被统治者的同意和认可。其实,依据他的基础观点,也是我所同意的观点,必然得出国王或君主或总统仅仅是人民的代理人而已。

在中国不平等的现象也是十分普遍的,性别不平等,职业不平等,贫富不平等,权利的不平等……这无数的不平等似乎在向我们说明这个社会存在非常深刻的矛盾,尤其是现在的“富二代”“官二代”现象,更是深深刺痛国人的眼球。“人生而平等”成为了一句充满讽刺意味的空话,而“人生而不平等”才是这个社会的至理名言!人生而平等,人事实上又是不可能完全平等的。完全的出身决定命运,就是种姓制度或者“血统论”;而完全铲除出身的作用,实际上也只能衍生出新的不平等。但转型中国的二代现象,自有其特殊内涵。转型中国的二代现象一方面是反映社会垂直流动的程度,或者说公职和职位向所有人平等开放的程度,正所谓“举贤不避亲”;另一方面是二代之间的沟通问题。在二代标签的背后,是这个社会早已弥漫的仇富、仇官心理的进一步放大。这种放大已经发生质的变化:人们日益担心,社会的优质资源将日益被少数人垄断,大部分人会失去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而这正是任何一种极端思潮诞生的社会土壤:以极端的方式重新洗牌。

自从实行市场经济以来,社会阶层的分化和各种划分版本就层出不穷。和严谨的社会学意义上的划分不同,类似“富二代、穷二代和官二代”的划分实际上是网络舆论对于直观社会现象的反应。尤其是在就业和谋取更好职位的时候,当更追求职业前景激励的年轻人在关系、家庭资源、甚至是行贿竞争等的较量中败下阵来,一种“出身决定命运”的悲观情绪势必会蔓延。而当看到其他的人在享受到父辈积累的财富和人脉资源的荫庇,却又自认为理所当然,摆出一副傲慢姿态的时候,不平、不满和愤恨的情绪就会滋长。

究其根源,我认为自从实行“让一部人先富起来”之后,代际之间的公平问题就迟早会出现。这个政策的出发点很好,但是却没有达到它真正的目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没有错,但是接下来应该“让先富带动后富”这点却没有做到!先富起来的人抢占了绝大多数的社会资源,“官本位”思想的根深蒂固,再加上社会保障体制严重缺失,让贫困的人们无法获得同样的发展机会,这就导致了一系列的不平等现象。资本和劳动的分配严重失衡,这直接影响大多数普通人的收入水平;土地和资源带来的暴富,以及土地和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有钱的越来越有钱,没钱的越来越没钱”。由于政府公共物品服务方面对于民众起点公平的保障严重不足,个人和家庭为此付出了过于沉重的代价(比如为了孩子读书条件好一点,或者承受高房价,或者承受高昂的择校费)。等到要“还债”的时候,相关的人们也不得不加入到对于稀缺性资源的寻租大战中去。没有“公平正义的光辉”,最终的可能结局只能是“丛林的战争”。

之所以如此关心二代现象,我想恐怕还是因为资源分配不公日益固化,在社会代际之间遗传,社会断裂得不到有效弥合。本来年轻意味着新锐和突破。但现实也昭示体制的力量更大。中国最严重也最需解决的就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这才是一切不平等的根源,只有挖去陈腐已久的计划经济残存的“毒瘤”,中国的社会发展才能走上健康向上的道路,一切的一切才有可能完全解决。但是现在缝缝补补的小动作是无法撼动旧有的体质的,只有一场翻天覆地的改革才能打破一切。但是上层的既得利益集团会让这种有损于自身利益的改革实现吗?从目前的改革动向来看希望不大,个人在其中能起到的作用实在是太渺小了!难道真要等到一切矛盾激化到无以复加之时,政府才能下定决心吗?

契约读后感 篇5

国家与子民

I

在制服民众和管理社会之间

卢梭告诉我们

一群分散的人和一个有着共同意志的联合体有何区别

前者让人看到主子和奴隶的形象

后者让人看到人民和领袖的形象

有的人作为君主,坐在庙堂之上长达半个世纪

也依旧只是一个人

他的利益和臣民的利益分离

眼里也永远只有个人利益

如果这个君主死了

那么他的帝国也会随之分崩离析

人民不会记住他

只会反过来争夺他的遗产

封建社会早已向历史证明

它的荒诞性和不可延续性

因为它会绕过人民的许可,滋养滥权

有人民做主的政府就不是专制政府

放弃自由意味着放弃人的身份,放弃人权

甚至是放弃了人的责任

对于任何放弃一切的人来说,不会得到任何补偿

我们和专制者签订了契约

契约规定一方享有绝对的权力,而另一方要无限地服从

一个人将自己变成奴隶

并不是赠送自己,像礼物一样

而是出卖自己

至少是为了生存而出卖自己

但人民为何要出卖自己呢?

一个独裁者远不能为他的臣民提供衣食

因为,欺骗

在与我们签订契约之前

他会洗脑说他是神灵,他会庇护你

会把富裕和和平带给你

但我们都忘了,独裁者才不会和你分享私人物品呢

我们也忘了,自认为是神灵的人

必将毁于自大和狂妄

II

美好且合乎秩序的事物

之所以存在

是其本性使然,与人类的契约无关

一切公正皆来自于上帝

人性本恶的佐证之一就是

我们并非天生就美好且合乎秩序

所以我们给自己创造了政府和法律

这种有条件的普遍性公正

只能源于我们的理性

而且是相互作用的,任何人都逃不了

古人有句话就很好的概括了这一性质——

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我们有时说,好人没有好报

并不是上帝的错

是我们赋予政府和法律行使职责的

那群人变坏了

当正直的人受害

而得不到政府和法律的支持

让恶人法外逍遥

甚至包庇他们,让恶人受益

那么,社会将不再有正直的人

国家也将走向衰败

当全体人民对自己做出规定时

他考虑的仅仅是自身

但整体具有不可分割性

由人民共同做出的规定性文件

就是国家法律

法律将人民视为共同体,不能区别对待

因此,法律可以规定特权

可以将公民分为三六九等

可以确立一种王权政府或世袭制度

但它不能指名将特权赋予任何人

它产生不了国王,也不能指定王亲国戚

我们再也不必问立法权属于谁

因为它天然属于人民

也不必问君主是否凌驾于法律之上

因为君主也是国家的一员

我们称呼所有的法治国家为共和国

公共利益支配一切

而服从法律的人民同时也是法律的创造者

III

人民总是想要获得利益

也总是上当受骗

全体人民的意志永远都是正确的

擅于制蜜的政治家们惯常在voting的路上撒蜜

谁来给意志引路,让过多甜蜜不至

让它看清手表和地图

用隐藏的远忧来平衡显在的近利

当整个国家都找不出来这样一个人的时候

当真话的丧钟再也来不及敲响的时候

当所谓先知大儒装聋作哑的时候

国家的辉煌将一去不返

在罗马、法兰西和纳粹最荣光的古老年代

专制的罪恶已经在其内部恣意生长

帝国濒临灭亡

最高首领紧拽主权和立法权不放

国家成了他的私家园林

主人在自家院子闲庭信步,予取予求

他告诉奴才们我的意志就是普遍意志

IV

阿基米德安静地坐在河岸,不费吹灰之力就将一条漂浮在海上的大船拉动

英明神武的汉武帝高坐庙堂,面对如画江山,不动声色地推动着它运转

看《汉书》《荷马史诗》的年纪,我羡慕这样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

由文青颓变成油腻大叔以后,才开始明白

国家和宗教,一切的一切,都能按照英雄的意志朝同一个目标行进固然壮观

但这个目标绝对不会是公共福祉的长期目标

英雄本身的力量不断地调转枪头回过头来伤害这个国家

这股力量来自于内心深处的呐喊,欲望和炫耀像迎着烈风的旌旗,勃勃生长

杨玉环、温莎城堡、烟柳巷、八旗铁骑只不过是声音幻化出来的实体

等待你美人销了骨,弯刀生了锈,子民被外族欺凌

达到独裁的最好方法是赢得臣民的喜爱

李世民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他明白人民爱戴的力量是最大的,但也是最不稳定的、有条件的

英雄们永远不会就此满足

最好的国家英雄也想能够随心所欲地变坏

但又不影响他们做国家的主人

英雄困于龙椅

他和人民之间的距离太远了

他需要王公大臣来填补这之间的缝隙

佞臣忠将每天早朝打卡上班

官路如何,各凭演技

V

以前最杰出的中国人都生活在农村

这种偏好源于帝王将子民的自由与农作和军事结合在一起

闲时农作,战时出丁

如今城里的精英摩肩接踵

昂贵的方格子里已装不下他们的大脑

据说一块石头若从北京城里的高楼砸下

死伤的十人里,有七个是研究生,两个是博士生,还有一个是教授

城市之所以伟大,除了方格子垒成的大厦,还有这里的人

精英让城市变得有魅力,他们是新中国的脊梁

喝咖啡的城里人开始瞧不起田野劳作的村民

一个农民走在城市的大街上,不过是不受欢迎的乡巴佬

城里人说,这儿不是你该来的地方

农民开始不再热爱土地,他们背井离乡,去城里伺候主子

农民的孩子也不再继承土地

他们拼命读书,发誓要考上大学,受全村人尊敬

VI

我们建立了法律

我们又都在法律面前撒谎

契约读后感 篇6

中国一直以来是一个人情社会,受几千年来历史文化影响而建立起来的一整套行为准则,无形中支配着大多数中国人。而这本书却给了我们一个不同的视觉来观察我们自己。

契约,指的是两人以上相互订立的在法律上具有约束力的协议。而契约精神,则指由契约的订立而生发出的一种契约负责的精神。契约精神提倡的是一种平等、尚法、守信并且被社会公认的行为规则,是一种代表人类文明和进步的规则。

没有契约,就没有文明;没有契约的文明,不是真正的文明;但愿当代社会中得自然人和企业公民能把契约精神当成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因为没有契约就没有信用,也就没有和谐!

一个没有契约精神的人,不会获得别人和团队的尊重的,更不会成为企业最器重的人;一个没有契约精神的企业是不会赢得员工和客户的认可和尊重的,更无法获得顺利的发展。一个没有契约精神的国家,是无法成为大国的。

做一名有契约精神的员工,哪怕你十分普通,也会成为企业、团队最需要的人,最受尊重的人,当然也会成为最成功、最受欢迎、最优秀的人。一个有契约精神的团队必然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

要做一名有契约精神的员工,就要树立起规则意识,因为只有遵守规则才能享有权利;要做一名有契约精神的员工,就要懂得站在企业的角度来想问题;要做一名有契约精神的员工,就要诚信自律,忠于企业;要做一名有契约精神的员工,就要注重每一个细节,将契约精神落实到细处;要做一名有契约精神的员工,就要尽职尽责,做好自己的每一份工作;要做一名有契约精神的员工,就要看中工作结果,懂得没有结果的契约无异于一张废纸;要做一名有契约精神员工,就要与团队成员合作互助,让企业成为一个伟大的契约团体。

本书意在唤醒员工朋友心中潜藏的契约精神,并将其付诸实践,为企业带来效益的同时收获自己的辉煌事业。

企业管理、项目管理中的契约精神,就是内部成员之间拥有一种心理契约习惯,愿意按规则办事的习惯,做到这一点,则管理就是一种习惯而已,十分简单顺畅;企业与社会各机构之间的契约精神,若均能遵守即成的规则或契约,则社会真正会和谐。

契约精神是企业的真正核心竞争力,而心里契约更是管理团队最好的凝聚剂,能激发出强大的团队激情和动力!当然,在当今这个发展创新的社会,我们的企业不仅需要契约精神,更需要创新精神,不断打破不符合社会发展及公司实际的旧有规则,如此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都需要这种契约精神。领导与下属之间、同事之间、朋友之间、客户与公司之间都需要有这种内化为意识对契约的尊重。有了他人与人之间更多的是真诚与诚信,我们不会再被虚伪和欺诈烦恼。如果每个人都能多一份信任和守信,诚信就会感染整个社会,其实我们需要做的很简单:我说了,一定要到,你说了;我相信你!

契约读后感 篇7

前言:单纯的政治讲解估计还是能看明白一点的,单纯的哲学也是可以假装看懂的,但是这本政治哲学,就真的是硬着头皮看下去的,所以下面写的也是瞎写的,看着玩玩吧。

书中探究的问题在于:社会到底是基于什么而组建的?生而为人,为什么会放弃诸多的自由选择成为社会中的一员?这也就是书中所说的自然自由与自然自由。在自然自由中,人没有任何的限制,任何现在看来非法的例如抢劫或者杀人等都可以随意进行。而在社会自由中,明显人要接受社会中各种规则条款甚至是道德的约束,书中用一句话来形容:人生而自由,却又时时处在枷锁之中。

所以问题是,为什么需要放弃自然自由选择社会自由呢?也就是当你在自然自由状态下遇到了一些问题无法解决,此时不改变就会走向灭亡,而改变的方式就是大家联合起来形成一种合力。所以基于此得到社会契约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要找到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充分运用合力来护卫和保障每个参与者的人身以及财富,且这一结合中的每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人都是自己的主人,同以往一样自由。

那么这样的协作就会出现一个问题:每个人到底应该付出什么,能够得到什么呢?付出和收获是否是均等的?这也是社会契约中非常关键的一环,即:每一个参与者和他自身的一切权利全部都转让给集体。付出了所有才能获得所有,只有集体中的每一个人都付出了自己的所有,这才是一个完善的集体。

付出所有(也就是广义上的自然自由)才能获得来自集体的社会自由以及由社会带来的他享有的一切东西的所有权。对所有权的界定是社会集体中非常核心的一项权力,因为在自然社会中,是不存在一个规则去界定到底什么是你的什么是别人的,而且你的东西别人不能抢。所以哪怕人本身就存在生理上的不平等,在对所有权的保障这一点上,大家都是平等的。

那么这样的集体是如何进行管理的呢?又怎么看待管理者以及管理团队。我们在讲管理者和管理团队的时候,要明确他们有的只是执法权,其实也就是人民授权他们按照已定的规则监督人民的行为。这里面最关键的立法权是社会主体(也就是全体人民)本身才能行使的权力。社会主体创建各式法律之后才有了管理团队的存在,管理团队和管理者本身就是依据法律法规才组建的。一个国家的生存依据的也是立法权。

最后提一个有意思的说法,如何从社会契约的角度论断当出现少数服从多数,那么少数者为什么依然是自由的呢?(一个人怎么能够被迫遵守那些不属于他的意志,而又是自由的呢?)这里我们认为人成为社会中的一份子,就认为他同意需要基于社会产生的法律或者公意。我们在进行讨论的不是谁的观点更加的正确,而是到底哪个观点才是正确的公意。基于少数服从多数得到的也是公意,既然是公意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就需要服从。因为本身个人意志和公意就存在差别,那么少数者失败,也就是意味着你以为的公意并不是实际的公意,所以这其实是合理的。

契约读后感 篇8

如果说人生而自由平等是贯穿全书的一条线索的话,那么全书的另一条线索便是突出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和人民的力量。

人民是社会契约的缔结者,社会契约所组成的集体就是国家;人民的意见在分歧、冲突后协商的结果我们称之为公意。人民有缔结约定的自由,自然而然地,也就有解除约定的自由。国家由于是人民让渡自己权力而形成的,那么国家的权力也就一定是人民的权利。从而只有人民本身才有权利去行使国家的权力,因为那本身就是人民自己的权利,只不过是由于社会契约,人民才将这些权力让渡给了国家而已。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第二卷·第六章“论法律”中这样谈到:“法律是意志的普遍性和对象的普遍性的统一。”该怎么理解这句话呢?由于社会契约的性质,法律只能由全体缔约者规定,这体现了法律意志的普遍性;而由于法律是全体缔约者所制定的,则它适用的对象从来不会是特定的一个人,而是全体缔约者,这体现了法律对象的普遍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卢梭看来,不仅立法权属于人民,而且法律也平等地适用于每个缔约者。

至于政府,卢梭在第三卷·第一章“政府总论”中说:“国家是由于它本身而存在的,则政府只能是由于主权者而存在的。”我们在这里应当明确政府的建立只是为了协调人民与主权者之间的关系,政府“负责执行法律,并维持社会的以及政治的自由”。也就是说,政府只是一个“中间体”,也就只是一个执行机关。政府只是主权者进行统治的工具,而国家则是由于人民通过约定而建立起来的社会集团。

由此看来,人民不仅享有国家的全部权利,而且没有任何人可以替代人民本身来行使这些权利。因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

以上三个部分是我对《社会契约论》一书中几个观点或思想的一些简单的总结。下面我将对本书中的一些观点加以分析和论证。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人只要生活在社会中,其一言一行,必然会打上时代的烙印。卢梭也是这样,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他在有些问题的看法上也会有所偏差。我在仔细研读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一书后,对书中的一些看法不敢苟同。以下是我的一点看法。

契约读后感 篇9

“人生而自由,却又无处不背负枷锁”。这是本书开篇的名言,也是本书所有观点的基础。大部分的阶级革命先驱者,都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作为核心思想,如美国独立战争、英国光荣革命等,但唯有卢梭,在人人自由平等的基础上,还提出了其需要遵从的一个基本制度,这个制度他用“社会契约”来解释,我认为,这正是《社会契约论》能够高于其它论著,成为资产阶级革命主要指导思想的原因。

是什么促使作者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呢,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史,阶级分化和剥削压迫可谓是形影相伴,始终不离。《社会契约论》创作并发表于1762年,当时法国正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在“君权神授”的政治理论下,社会有着严格的阶级划分,其中教士和贵族分属第一、第二阶级,他们的人数占了不到全国人口的5%,却占有全国土地的35%,而且不负担任何赋税义务,国王路易十六正是他们政治上的总代表。而资产阶级、广大农民、工场工人、手工业者和其他下层贫民构成第三阶级,他们虽然持有的生产力,占据着最多的人数,但无论在政治还是经济上都是被剥削的对象。由于第一、第二阶级并不代表先进生产力,仅仅是靠政治、军事上的暴力维持统治,加之其挥霍无度,一度使法国陷入全国性的财政危机,为此国王路易十六曾召开过各阶级参与的“三级会议”,当会议开始时,第一、第二阶级的代表身着华服从大门而进,第三阶级的代表却只能身着布衣从边门进入,会上统治阶级要求第三阶级的代表上缴更多的税收,却对其提出的改善基本生活条件、政治地位等诉求避而不谈。旧社会阶级矛盾已经达到顶峰,催生了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一大批思想家,他们揭露、批判旧制度的腐败现象,反对专制制度,提出人生自由,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正是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作之一。

没有约束的自由,必将导致社会的混乱。我们不妨想象,当一个人为了自己的自由去影响另一个人的自由时,必然会产生新的剥削和压迫,这不但违背了平等的初衷,还将使社会关系进一步倒退。卢梭的一生可谓颠簸流离,中晚年更是惨遭迫害,这使得他在书中向往一种公平的契约关系,并且用社会制度来加以维护和保障。

因此,卢梭认为,人的自由是一种共同的自由,它依靠契约和权利来实现,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而契约和权利则通过社会实现,社会一词在本书中指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式各样的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我们不妨试想原始社会,当时的人类可以说是享有完全自主的自由,或者说是天然的自由,他的衣食住行全靠自己解决,与野兽并无太大区别。随着个体的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个人的力量无法与自然对抗,必定会产生联合的诉求,然而,在集体当中,如果人人都只顾自己的自由,则必然会伤害到他人的利益,如此,设计一个兼顾群体利益的约定,以放弃个人的天然自由为前提,实现群体中每个人的共同的自由,这个约定我理解为作者所提倡的社会契约,而这种自由应当可以称之为社会自由。

社会契约的体现,应该是人人共同权利平等,人人付出人人得到回报,这在原文中也得到体现:“在一般意志的权威下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和自己的能力奉献出来,在这一集体中,我们把每个加盟者都接受为不可分割的整体的一部分”。我认为,实际上这与共产主义的理念不谋而合。卢梭认为人失去了天然的自由,原因是因为生存的阻力超过了人自存所能运用的力量,转而谋求社会的自由,其根本就是生产力无法满足生存需要,而共产主义的核心理念便是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社会公共机构非常发达,人与人的待遇差异和社会分工会完全消失,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实现群体社会下物质和精神上的真正自由。

要实现这种层次的社会契约,一是需要一个集合体来确保各类协约的落实,卢梭在书中称之为主权者或政体;二是需要社会中的人具有较高的道德标准,能够贯彻民主政治的理念。现在是全球互通时代,这里的“人”,既可以指个体,也可以指群体,也可以指国家。例如说,最近的伊朗核制裁事件、南海主权事件等,其根本都是以美国为首的个体,为了扩大自己的利益,侵害他国个体的利益,以民主之名,行侵略之实,违反了社会契约精神,而作为保障社会契约的集合体-联合国组织,则沦落成为它的工具,失去了自身的公平公正,这也证明,当前资本主义国家所谓的民主社会只是一个笑谈,实际上则是第一第二世界的国家在不断剥削压迫第三世界国家,这与十八世纪的法国何其相似。

地球还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国与国之间形成了一个大的社会,早在立国之初,中华人民共和国便提出了对外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对内则是共产党领导下多党执政的执政方针,加上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基础的根本政治制度,这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层次的社会契约,是我国在共产主义道路上不断探索的伟大成果。

《社会契约论》作为十八世纪的作品,虽然全书不足10万字,但却是一本通篇闪耀着思想火花的,具有前瞻性和启蒙性的伟大著作。资产阶级以它为指导思想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但是由于其自身的阶级局限性,并没有能真正掌握贯彻它的精髓。该书的核心思想即便是在今天也依然极具参考性,通过对它的学习,必将对本人今后的工作产生积极的作用。

契约读后感 篇10

五星好书,值得推荐

书籍已经购买,如果您真的想读且书币不足可以私信我,免费赠送。

整体来说,本书一开始你会很难相信这本书是几百年前写下的书,在我们国家还处于封建君主的的时期,卢梭和一些哲学家(or社会学家?)则开始思考人民和社会。

一开始本书就给了我相当大的震撼,谈到了自由。

卢梭区分了两种自由:一种是作为自然权利的个体的自由,一种是联合体中契约规定的自由。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而过集体生活,从而组成联合体。在联合体中,每个联合者及其自身的权利都转让给了联合体,联合体又给予个体约定的权利。而所有的一切,都在于联合体与个体之间达成某种契约关系。否则,如果联合者还想在联合体中享受那种个体的自由,那么,联合体就会破产。同时,联合体中的成员是平等的,享有同样的权利,每个人都会得到与贡献等价的补偿,同时还能得到更多的权力和强大力量来保护其所拥有的东西。这个联合体就是政治意义上的主权者或者国家。

可以说,人们生而自由,这句话在自然状态下的人中是完全正确的。就想人们说生活在原始森林里的鸟,它也是生而自由的。但是,人不是无牵无挂的鸟。

力量和自由是每个人生存的基础,怎么能既不伤害自己也不忽略别人对自己的关爱,并与他人团结创造合力呢?就我的主旨而言,这其中存在的困难就是:“寻求一种联合的方式,使得合力能保卫联合体中每个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在联合体中,每个个体也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并且仍然拥有自由。”这也是社会契约的根本目的。

原始人从森林中走出来,从野蛮、孤立中走出来,还要面对比自身力量强大的野兽和不是很友好的另一波原始人,生存的愿望使得人们联合起来,联合起来以一个联合体的身份去对外交流、沟通、征战。

在这个联合体中,人们不再像在森林中那样拥有无拘无束的自由,人们的身份除了是一个人之外还有联合体的一份子的身份。所以相对于原始人来说,人们不是完全自由的。

在联合体中,人们是平等的,这是建立联合体的基础,人们也是有自由的,这个自由是人们自己给自己规定的自由,这个规定的形式就是所有人达成了一个社会契约,人人平等,这即为新的自由。

当然联合体的存在不意味着私人产权的消失,毕竟联合体的建立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保护私人产权,只不过在对外的时候,联合体可以优先占有私人产权,当然这并不会侵犯个人利益,因为这是所有联合体成立的条件,即假如联合体无力调动整体力量去一致对外,那么联合体存在的意义便不复存在。

从原则上讲,每个联合者的利益与联合体的利益总是一致的,因为联合体正是联合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建立的。在这里,作为联合者的个体与作为联合体的主权者签订的契约无异于自己与自己签订的契约,自己尽义务和作为国家成员所要尽的义务是一样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卢梭说:“从个人角度看,他(联合者)是主权者的一份子;从主权者角度看,他是国家公民。”

联合体即为国家公民,也为主权者,按中国的话来说是国家的主人。

但是,当联合者作为个体出现的时候,其利益与主权者所代表的公意又有着相矛盾和冲突的地方。这个时候,作为臣民的个体必须保持对主权者的忠诚,遵从理性的公共人格,收敛自己的为所欲为。否则,人人都享有公民权利,而不履行臣民义务,所谓的联合体也就不复存在了。因此,社会契约如果不想形同虚设,主权者或者政体就需要迫使任何拒绝服从公意的人服从公意,自由就会沦为自由的屠夫。

虽然人们联合起来建立了一个联合体,虽然实际上人们的私有产权没有得到侵犯反而更加安全,但是联合体的运转中不可避免的会有天性的自私与社会契约的大公相冲突,这就需要每一个联合者在思考和行动上必须要转变观念,联合体不是你的敌人,联合体是为了保护自身利益。

因此,为了不让社会契约形同虚设,其本身就要包含如下规定——唯有这一规定能让其他规定有效——整个主体会迫使任何拒绝服从公意的人服从公意。也就是说要迫使其获得自由,这就使得每个公民都有祖国,同时没有任何的人身依附条件,这正是政治机器能够灵活运转的条件,也只有这样才能让社会契约合法化,缺乏了这个条件,社会契约就会变得荒唐可笑、专制残暴、易于被严重滥用。

但是无奈还是存在一部分人反对联合体,他们享受着联合体的权利而不履行作为联合体成员的义务,那么这时候必须有强制的力量使得他服从,这个时候他便不再为联合体的一份子,他已成为了联合体的敌人,即为全体公民的敌人。

正是社会契约,使得正义代替了本能,义务取代了冲动,让人由一个自然人转变为了一个社会的人。在这种转变过程中,人有所失,也有所得。所失去的是一个人在自然状态的利益,比如为所欲为的意志、随时都想满足自己的欲望等等。卢梭称之为“自然的自由”。但同这种“损失”相比,人收获的却是很多,比如,个人利益得到了合法保障,才能得到了锻炼和发展,思路得到了拓展,情操变得高尚,精神境界得到了提升。总之,人一旦脱离低级趣味,就会拥有“社会的自由”。

“社会的自由”虽然看起来有所限制,但却是人成为人的关键。正是有了限制,人的自由才升华为一种道德层面的自由。这种自由专属于人,让人成为了自己的主人。

自由(社会的自由)不是免费的,联合体的存在正是维持每一个人自由的前提,想要获得自由,就必须尽到做为一个联合者的义务,才能享受你的权利,即自由。

我感觉这是我读此书所获得的最大收获,懂得了自由是什么,自由的保障是什么。

在当今时代,君君臣臣的思想已经不再适合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也是国家的建设者,守护者和受益者,可能这就是我们在人性中,签订的一个社会契约吧。

这本书虽然是本极好的书,但是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许多内容在今天可以明显看出逻辑偏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其仍有许多值得一读的部分。

最后写一些关于网上许多“你国”这种言论,如果他不是外国人,那么他要么是一个从事分裂活动的间谍,要么是一个渴望退回原始深林的失败者。是享受着今天的权利却渴望着原始森林的自由,就像妄图通过两块踏板就能不断交替登上天空一样,终究是痴人说梦。

契约读后感 篇11

又一篇很狗屎的读后感出炉了,中国是愚民政策,中国的公司也一样,上根不正,下根歪得也实行愚员工政策。没办法,不写罚钱,于是就将就写了一下下。当然很多的时候也是站在公司的立场上,不敢太反动了,嘎嘎嘎!其实,书都没看完,就在瞎扯啦!

顺便捎带一句,今天很不开心、很不开心、很不开心,就是很不开心。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无规矩不成方圆。其实做人也一样,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应该有自己的底线,有自己的原则。对于一个公司来说,也是一样,也要有一套合法的适合自己公司的规章制度。更重要的是,这些规章制度能够真正得到员工们的认可,这样在后期才能被真正的执行。

看到契约俩字就会想起来,法国思想家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这本著作,还有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两本著作,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也促进了国家的进步。其实一个好的社会或者国家,必须在一个好的制度的基础上来架构和维持。对于一个公司,也一样。

其实在中国,想到公司的制度或者契约,就会有一种排斥感和恐惧感。因为站在公司的立场,公司怕员工不能在其职,谋其政,所以希望通过制度来约束。而站在员工的立场,他们会觉得公司都是在为自己谋利益,制度就是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的,就是对自己的不信任。

于是,对于员工来说,能在不违背公司规章制度的情况下想偷点小懒,觉得这样的机会很难得。于是,对于公司来说,就会制定出更苛刻的制度来约束,进而也会导致员工的不满。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对啊,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如果我们可以自由到想杀人的时候杀人,想放火的话就放火,那样的自由是你想要的吗?

其实,性本善性本恶也不能完全这样说。我就是觉得,有些人天生就有善良的倾向,有些人就有邪恶的倾向。而更大一部分,是后天习得的结果。所以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员工不想遵守制度,或者在不满的情绪下遵守制度的话,那么他就不会尽最大的热情和努力去把事情做到最好。而且,公司和员工之间就会形成一种恶性的循环。所以,契约应该建立在公平、公正、透明坦诚的基础之上。让员工真正解读规章制度,并心甘情愿的去遵守。奖惩措施当然也要平衡,不可能只惩罚没有奖励,或者只有奖励没有惩罚,这样的话要么工作没动力,要么工作没责任心和上进心。

其实,当一些规章制度不能被很好的执行的时候,就等同一张废纸。而在中国,这样的情况更是司空见惯。我们所谓的法律之前,人人平等,在什么时候才可以非常体面的体现呢?只要有权有势的人的一句话,所有的法律规章制度都可以全部的面目全非,甚至可以倒戈。

我总觉得,对于一个公司来说,能让员工有一种归属感应该是比较成功的。把公司当作自己的家一样去爱、去尽力、去尽责、去努力和奋斗。每次都会开开心心的来上班,心情舒畅、愉快,工作效率也会高。

那归属感的产生,公司需要站在员工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管仲曾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论语》中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我觉得,放到一个公司里也一样的适用。

另外是沟通这一块,沟通是相互的,一个巴掌拍不响。当甲方与乙方试图沟通的时候,而乙方不配合,那沟通是没办法进行的,能进行也是不愉快的,沟通的结果也是不会让人满意的。事实上,这样的沟通也是没办法进行下去的。

不管怎样,能够实现双赢是最理想的结果。公司能得到发展壮大,员工兢兢业业并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这是何等欢喜的场面啊?

契约读后感 篇12

在《社会契约论》的第一卷里,卢梭得出过这样一个结论:一个专制的政府要成为合法的政府,就必须让每一代年轻人都可以自由地决定是接受它还是拒绝它;如果做到这一点,该政府就不再是专制的政府了。

我在想我在决定接受我们的执政党时有没有选择的自由,没有,我都从来没有奢望过会有,也就无所谓了。但据说我有选举的权利,我又在回忆我的选举权行使的历史。

从小时开始选什么优秀、三好、干部,这些班级内的选举时,我是有表决举手的权利的,但选的对象多为老师时常在班里表扬的好学生,我也因此得到过实惠:没做过什么事,但老师常表扬文章写得好、字很漂亮,也就得过什么优秀的,但我自认为自己真不怎么优秀来着。印象很深的一次选举班长,原任班长是个学习成绩很好,但不关心他人的女生,全班对些很有非议,于是选举的结果是该女生下课了。但班主任在选举后进行了长时间的演讲,表述该女生的成绩和与众不同,看着年迈老师的期盼,放学时间已到,没有任何事能与家里的饭菜香和此时的饥饿感相比,在老师要求下全班又重新投票,女生继续当着班长,一波才算了了。

没有人去怀疑老师的权威,也不可能有人去质疑第一次选举的有效和第二次选举的拉要票作弊,学生的民意在此可见无力。

再说宪法给的选举权吧。在高中时,有同学到了18岁,参加过选举了,据说投了票的还给点钱什么的,以车费还是以什么名义给,我记不清了,但学生有总比没有好。问那些被选举的人他认识不,都不认识,也不了解,反正有多种原因可以决定选择其中之一:名字好听一点的,或者性别为男的,或者听说过的,或者住在同一小区的,或者一个学校毕业的,或者……总之,有一个条件正好对上眼感觉舒服就成,至于是不是符合真正的被选举的条件,道德、知识水平如何,都无关紧要,政府或者有关组织(想象中的公正机构)会帮我们把关的。后来才知道,一切制度的制定时,都要把当政者当成贼来防,而我们忘记了这一点,以为人性本善,漏洞大开,贼也纷入。以至于贼会骂,我不是生来是贼的,还不是体制提供的机会,我只是牺牲品。

说远了,不过直到现在,我也没真正按我的意愿行使过选举权,都是别人画好的馍让我点,馍的口味如何,没有人知道。刑罚中剥夺政治权利的处罚,是不能参政议政,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剥夺与否结果都是一样的,所以于他们而言这根本不算处罚。

根据老卢的观点,是民主还是专制真的一目了然。

超级整理术读后感范文1000字集锦


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作品让我们的心灵变得富足。我们可以用文字记下来这些道理,这就是读后感了。你会选择怎么去写一篇作品读后感呢?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超级整理术读后感范文,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超级整理术读后感范文【篇1】

内容简介:超级整理术是一种不依靠卓越的才能和坚强的意志力,不依靠高学历,不依靠超强的记忆力,只要按设定的规则去做,就人人都可以做到的让工作效率大幅度提升的简单工作方法。它整理的对象是纸质文件、办公桌、电脑文件、邮件、大脑信息、时间。整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通过整理,您会变得思路清晰,工作更有实效;工作之余有更多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

超级整理术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在机场买了这本书,写得很通俗,书也不厚,飞机上就看完了。读完很受启发。我是一家企业的高管,平时很忙,很多工作外地小理想小欲望都因为没有时间而无法实现。看到这本书的作者在书中说自己在经营5家企业的同时还能经常去旅游、学习、打高尔夫、听讲座,对他真是既羡慕又嫉妒。后来我也按“超级整理术”整理了一下自己,的确在节约时间方面有一些效果。在当当网无意中又看到了这本书,买几本送给身边像我一样忙碌的朋友同事,希望对他们也有用。

超级整理术读后感,来自卓越网上书店的网友:这本书很实用。我的办公桌总是很乱,电脑桌面上也密密麻麻的都是文件夹,邮箱里也放慢了各种有用没用的文件。每次找文件都很麻烦。这本书中的整理方法非常简单,花了半天功夫读完后,我突然就有了整理的兴致。按照书中的方法把各种混乱疏理了一下。看着清爽的桌面和办公桌,我好开心哦!

超级整理术读后感范文【篇2】

因为总觉得只是用阅读软件读书留下印象并不是很深刻,所以从这本书开始边阅读边在纸上做下一些笔记,用于后续整理。

本书主题便是时间,围绕时间整理的一些建议,不妨在一开始便将目标精确来:每天节省一小时。而需注意的,这需要真正行动起来。

1.想做的太多,而时间太少

①想必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不记得几年前偶然看到的谁的采访中说“时间就像胸,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②每天多出的一小时想做什么。

③时间跟踪表。类似于之前听到的艾力34枚金币时间管理法,将每天时间划分为若干等分,记录每部分时间所做之事,并归类评价。

④清除杂乱,个人比较喜欢“断舍离”这个词,总之便是使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等更加清晰吧。

2.自救!战胜拖延症

①马上行动。第一次听说拖延症貌似还是在爱情公寓中,相信很多人都会或多或少的有些的吧。

②神奇8号球。类似于抛硬币法。其实你已经知道要做怎样的决定,你只是需要某样东西来证实自己是正确的。如果你学会了如何开发你的直觉思维,你就不再需要硬币了,它只不过是一枚硬币而已。

3.不靠谱的待办事项清单

①每天找出五项真正重要的事情

②将事项按照重要性和紧急性打出分数,并列出坐标表。坐标表分为四个部分,左上为“规划”,右上为“马上行动”,左下为“丢弃”,右下为“委托代劳”。

4.约会说不,摆脱干扰

注意以礼貌的方式。

5.为什么加班的总是我

①为你的价值估值。分为两种,一是我的最终价值,一是我创造的价值。

②集中精力于精通事项。

③学会委派事项。

④西翼会议,提高会议效率,节省会议时间。

6.快乐生活是整理出来的

①留着时间给自己

②慧眼识友人

③不做“沙发土豆”

④学会理财

7.想象一下,做个时间整理狂人如何

①将一周时间分为自我日、关键日、事务日。大概是1:2:4的比例。

②提高阅读速度

③利用高科技

超级整理术读后感范文【篇3】

在我看来,佐藤可士和应该是个有整理强迫症的人。其实,这跟日本这个民族的性格或许也多少有点相关。说是整理强迫症,其实就是对工作的精益求精,看这书的时候,我脑子里不断浮现日本纪录片《寿司之神》里面的那位大神,那种对工作的专注,与佐藤所要表达的东西有着某种程度上的相似。

在讲到空间整理时,佐藤提到的一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在日常工作中,他经常借鉴计算机的分类方法对办公室的文件进行分类。比如,为了让工作室的各种繁杂的文件资料显得井然有序,佐藤先生于是定做了一个方方正正的储物架,然后又购置了一批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箱子放到储物架上;这跟计算机的硬盘与文件夹的关系如出一辙。同时,他还借鉴对计算机文件夹命名的方法对上述箱子进行命名,在命名上,严格遵守相关的字母和数字规律。这样看来,的确是很有条理。

在思维整理上,我得到启发是:作者要传达的信息,其实是想告诉我们,如何有条理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如何做到这个条理和逻辑,这又回到了整理术的层面之上。

总而言之,这本书的确是本好书,其方法论值得尝试与学习。

超级整理术读后感范文【篇4】

对于我们学习的这个专业或是以后的工作中,经常会以为做一个什么东西而脚忙手乱,学习一个好的整理方法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既可以提高我们的效率,也可以让我们在完成一件事时可以安心、专心的去做。在《超级整理术》这本书中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种方法去合理的安排自己比较繁多的东西。

在书的首章就打开我们心中对整理的模糊概念,我们常常认为过分的整理并不重要,其实学会整理也会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许多便利,整理的东西分为我们可见的办公文件,还有虚拟的电脑上为我们所用的文件,提供的方法都是为我们可以轻易做到的,不用什么翻天覆地的举动。

对于上班族来说会接触到很多的文件,我们可以用书中学到的方法来归纳收容自己需要的文件,及便捷又简单,例如将文件分为正在办理状态和保存状态并贴上标签,便于我们查找;统一文件的大小和形状,偏于收藏和美观;把正在操作中的文件放到透明的文件夹中;使用双层托盘保存文件等等。见这些我们生活中比较多的大大小小的文件按照自己所拟定的规则合理的收妥,是十分必要的。

另一种是虚拟的文件,对于学习平面设计的我们用的到,如果运用好的好,我们可以把电脑看成是秘书一样的媒介,我们也可以享受到电脑给我们带来的便捷,例如如何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日程,将需要完成的事情用类似于记事本的形式记下来;用谷歌桌面来搜索信息,提高我们无奈在电脑上查找信息的快捷度;搜索信息设定某个主题后,通过报纸、杂志、书籍等有意识地去大量收集与此主题相关的信息,那么一年后,在这个领域,我们有可能变成一位专家;为避免吧宝贵的信息忘掉,应当立即把它们记录在OUTLOOK 的TO DO里面,再设置每周或每月一次的提醒,这样定期回顾可以有效地防止遗忘等等。

书中介绍的方法有的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十分贴近,而且人们几乎是可以毫不犹豫的去接受,虽然在整理方面要花些心思,但是如果回头看看被自己整理好的东西绝对会是非常欣慰的,有时候做一样东西,需要找一些复制文件,运用书中介绍的类似于小窍门的提示,使用起来也会得心应手很多,不至于因为自己某一时随便一搁的文件而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开始查找。《超级整理术》的优点就如我开始还没深入了解时看到的简介一样,是一种不依靠卓越的才能和坚强的意志力,不依靠高学历,不依靠超强的记忆力,只要按设定的规则去做,就人人都可以做到的让工作效率大幅度提升的简单工作方法。平民化的概念更容易使我们恨不得马上行动起来,一如作者告诉我们的经验和方法,让自己轻轻松松的处理自己繁多的杂物。

超级整理术读后感范文【篇5】

上学的时候,一个日本人的麒麟发泡酒的广告和包装让我在几年之后都有很深的印象。当时书中大师太多,福田繁雄、田中一光、龟仓雄策、永井一正也没有注意佐藤可士和是何许人也。偶然的一次在翻着《艺术与设计》的时候又是麒麟发泡酒那纯朴露骨的设计让我要看看究竟,从此佐藤可士和这个人就被我记住了。他的设计给人的感觉好像是阴霾后的放晴。我把它叫做露骨。在众多设计中他的东西始终能够让你记住。

深入骨髓的设计,好设计。他能够抓住物体本身最有代表性、要领的东西。平时的工作很繁忙,无疑这本书市我最想要的。

《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的最后一句话说到:解决问题的线索必然就在对象的内心。只需要站在优异的观点整理对象,就能确定解决问题的走向,答案近在眼前。

《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整理的是生活,也是心智。

超级整理术读后感范文【篇6】

《超级整理术》读后感1000字!

在我们工作和生活中会接触到很多的事和物,这本书讲的都是实际操作的方法,可以让你理清些思路,提高你的工作效率,提升你的生活品质,将被动变主动,让工作和生活两不误。

比如我们都曾常觉得时间不够用,每天做的事看似挺多,但月度复盘时,发现重要的事情做不了几件,许多时间花在琐碎的小事上了,这时,可能跟自己畏难心理有关系,也或者事先的思路或计划没整理好,导致事情的效率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审视一下自己,

如给孩子打预防针,周一~周五防疫站是都有医生在岗的,就随意选周二去,但到了那里才知道当天没有所打预防针的疫苗,得改到周五打,周五一大早去排队,去打了才知道可以提前预约的。如果事先规划好,这样不但省了排队的时间,也避免出现那天过去打没有疫苗的情况。你看,即使是小事,事先规划一下,好多时间也就自然节省下来了。

来吧,再来统计一下日常的生活,如早上起来上班前,每天要家里收拾一下,再出来。如起床洗漱10分钟,整理房间5分钟,洗晒衣服15分钟,清洁餐具10分钟,一下子40分钟就过去了。时间统计被出来后,你就可以从提高效率着手了,看哪项时间花得有点多,或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里做更多有意义的事,就既不用担心上班迟到,又不会让自己一起床就手忙脚乱。

禅宗中有具这样的话,:“通过一个人做一件事情的方法可以看到他做其他事情的方法。”如果你的办公桌上到处都是散放的文件和用具,那么在家里的东西想必也是放得很随性,常常使自己陷入混乱之中,而这种混乱,会耗费我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在翻找中。作为一名员工,公司本身也非常强调要做好现场的5S,那么办公室人员,对自己的办公桌是否整理得井井有条,其一个人的工作状态和工作习惯就直观地体现出来了。

整理术是一种不依靠卓越的才能和坚强的意志力,不依靠高的学历,超强的记忆力,只要按设定的规则去做,就人人都可以做到的,让工作效率大幅度提升的一个简单方法。

从橱柜整理到文件归档,从办公室规划到办公桌整理,大同小异,只要遵循魔法公式里的三个步骤:清除、分类、组织,最后都会令人满意。

清除:清除不只是扔掉垃圾,这个环节是要你分清办公桌上哪些是垃圾,哪些是由用的,需要进行大的归类。对于非文件类的不需要的,坏了不能用的,不想要也不会再用的,统统扔掉。

分类:是整理的关键,它能让你头脑清晰,心中有数,等你分好类,你会发现突然有这么多支水笔,这么多块小橡皮,还有这么多小夹子,平日里不放到固定的位置,用的时候找不着,就领用或自己再买新的,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给文件分类也是类同,只是对象不一样,分类方法是一样的。

组织:是魔法公式中的最后一步,就是对已经分好类的东西进行合理安排,让其各回各家,使他们变得有序,有条理。如最常用的物品,你就放在办公桌的第一个抽屉,这个抽屉里,划分出办公用品和个人应急用品,保证第一时间,就能找到他们,然后再规划其他的抽屉。

当然想在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率,整理和规划凌乱的办公桌,只是一个起步,后面可以一步一步扩展到做一日的工作规划,一周的工作规划,一月的工作规划……,按优先顺序逐项完成。整理看似其很简单,但你不一定会马上实施,所以一定要克服自己的拖延心理。要对自己有信心,整理马上行动起来!

超级整理术读后感范文【篇7】

学会说“不”,摆脱干扰

说“不”本身很简单,只需要一秒钟。困扰你的不是说“不”这个行为,而是其后果让你感到不安。所以你需要学会怎样说“不”同时让对方感到愉快。

以下是说“不”的一些方法。

1.给出一个正面的第一反应,但不能说“好”。要做到这一点,你可以采用诸如以下的词语或句式。

谢谢你问到我

这听起来很有趣

你问我,我感到很荣幸

你真是太好了

2.避免说“但是”,这是带有负面含义的一个词。要用其他的词语,如“以及”和“然而”。

3.巧妙应答。我最喜欢的方式是解释:“尽管我非常希望帮忙/接受这项挑战,等等,但我不得不拒绝,因为我现在要集中精力进行______(填上内容),否则对于我已经答应了的人来说很不公平。”

给对方留下一个正面的印象。你可以说“祝你好运,等事情有了进展告诉我”,等等。不要说“换个时间再找我吧”,或者“我乐意迟些时候再帮忙”。如果你这样说了,你会发现他们将比你想象中更快地说服你加入其中。

以下是一个对话的例子,假设一个“时间窃贼”来到你面前,想从你这里要走一个小时甚至十个小时的宝贵时间。

“嘿,近来怎样?”

“不错,谢谢你的关心,你怎样?”

“我也很好,我这里有个很好的机会给你

(此时到了正题了!)

“我正在组织一个非常棒的活动,正在找像你这样的人帮忙组织一下。它将会非常有趣,而且也很有意义哦。”

“哦,首先要谢谢你问到我,我真的感到很荣幸。不过这一次我恐怕参加不了了,因为我手头有好几件重要的事情要做,它们都需要我投入时间和精力。如果我现在接手其他事情的话,那么对其他人来说不公平,对你也不公平。因为如果我答应了你的事情而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做的话,我肯定办不好。不过,等事情有了进展你一定要告诉我哦。”

上面这段对话听起来很不错,但如果是你的老板或同事来找你又该怎么办?再次提醒一下,本书所介绍的方法主要是对于那些焦头烂额急需找出更多时间的人而言的,而不是要帮助那些懒惰的人,或是不想做好自己分内事的滑头。

以下这段对话展示了如何对你的老板礼貌地说“不”,你能不能找出其中的神奇话语?

“在萨莉的产假期间,我希望你接手客户服务的工作,怎么样?

“谢谢你想到我。这听起来像是一个很棒的项目而且我准备好面对一项新的挑战了。不过,要接手这件事并出色地完成工作,我需要你的帮助。你能不能够转移一些我的其他任务,以便我能够每天挤出两个小时的时间?我知道詹姆斯以前做过数据录入的工作,所以我认为他应当很擅长做这个。”

你找到其中的神奇话语了吗——“我需要你的帮助”。把握说这句话的时间是关键。如果你在接手这个工作之后半小时再去找你的老板说上面的话,那么你就已经丧失了最恰当的时机。

时间贴士

从心理学上来讲,当有人提出让你接手额外的工作时,就好比他们在你的情感银行账户上支取了一笔金额,这时他们有一种强大的驱动力要给予你回报(这种驱动力只存在于他们提出请求的时候)。所以当你说我需要回报时,他们潜意识里就会大声地响应:“好啊,我愿意帮助!”

你可以从小事开始尝试这个方法,可以在家里跟家人尝试,也可以在同事要求你做什么事时尝试,你练习得越多,你就越有信心,以下是可以帮助你开始的两个例子。

在家

“你在送查理去童子军营回来的时候买一份报纸好吗?”

“当然可以,不过我需要你帮我做另外一件事。在我出去的这段时间,你能把洗碗机里的碗都洗了吗?”

在工作场所

“我出去一会儿,如果有电话你能帮我接一下吗?我过一个小时就回来。”

“没问题,实际上我也需要你帮一个忙。你出去的时候能帮我把这个投到邮筒里吗?”

为什么加班的总是我

“我一直在考虑如何更有效率地利用我的工作时间,我相信已经找到了一种可以使自己更富有产能的方法,但我需要你的帮助。我很愿意做更多的 xx(工作),因为我真的很擅长这项工作。为了有更多地时间做这些,我需要减少我从事 yy(工作)的时间,因为我认为我在这个领域并不是很擅长。”

月度读后感精选《真相与错觉》读后感1500字


光明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我们在平常要多读一些具有知识含量的经典书籍。在阅读过程中,我们经常为作者精妙的文笔所叹服,为了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作品的读后感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月度读后感精选《真相与错觉》读后感1500字”,欢迎大家收藏与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真相与错觉》读后感1500字:今天说一说内在自我意识,全书重实践甚于理论,因此作者先从阻碍形成内在自我意识的四大愚见说起,最后谈了正确构造内在自我意识的方法。

那么,什么是四大愚见呢?

1.通过种种方法,我们能理解自身潜意识

2.经常问自己“为什么”是有益的

3.经常写日记是件好事

4.经常自我反省是件好事

首先,作者谈了众人对弗洛伊德的误解。按作者所说,其实弗洛伊德的精神解析法并不能解决问题,很多按照他的方法治疗的病人并没有得到好转。所以,作者得出结论说,那是因为潜意识其实是锁着门的地下室,不是我们可以探寻了解的对象。

弗洛伊德的理论我只是浅浅读过,我也并不是心理学专业的,但是就像现在兴起的对“原生家庭”的追讨一样,应该都是在为自己的行为找到一个解释,希望能了解自己的潜意识。

但是我感觉,错的也许并不是理论,而仅仅只是行为。追寻没有错,但是追寻的目的不是甩锅,而是要找到解决的办法。发现“原生家庭”导致的问题,不是去指责爸妈就完了的,而是要找到办法,疗愈自己,并且跨过障碍向前走。所以,追寻潜意识,也要立足现在,勇敢前行。或者像作者建议的,干脆别去碰潜意识这个大黑洞,我们就接纳承认现在的自己,然后变得更好。

其次,说到问“为什么”不如问“什么”,这确实让我吃了一惊。因为,我经常这样问自己。但是,随着阅读的进行,我再次发现这不是问“为什么”的问题,也是关乎怎么看待自己的问题。如果是在欣赏接纳自己的基础上,问“为什么”只是一个了解自己的途径,而不是指责批评自己的因由,这就不会阻碍自我意识的形成了。也就是作者说的,要问“什么”,不带情绪地、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行为就可以了。

再次,关于写日记这个行为,其实也是一样的,过多的自省不利于自我意识的建立,要更多地进行表达性写作,客观一点。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对于快乐时刻的描述反而会减少我们对快乐的感受,这非常细微的一点说明了作者这本书真的是基于大量的调查和实践,她非常尊重事实,耐心细致地对待细节,才发现了这一点。那关于这一点,我也有老祖宗的一句话相送,就是“难得糊涂”。享受现在,难得糊涂,抓大放小,得过且过。哈哈。

最后,过于频繁的自我反省会导致有害的自我反刍。也就是脑子里一遍遍回放自己的错误行为,不可自拔。针对这种问题,其实只要告诉自己,你在别人心中远远没有自己以为的那么重要就好了。你还在那里不停反刍自己的错误呢,别人早就去想他们自己的事情了,你又不是孔方兄,不值得别人朝朝暮暮地惦记。

最后,回过来看这四大愚见,我们可以看到形成自我意识的重点是要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客观平和地评价自己,不后悔,不抱怨,警惕过度自省和自我反刍。

最后,谈到如何构造内在自我意识,作者提到了正念。结合我自身的感受,是要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中,留出平和内观的时间。

说起来很简单,比如你晨起喝一杯水,从水入口的时候开始,你就要细细体会水给自己带来的感觉,体会它流过口腔,舌头,喉咙,食管,到达胃部的过程。或者你花五分钟观察自己的呼吸,体会到气体如何进入鼻腔,通过喉咙,到达肺部,然后又是如何呼出来的。

这个简单的练习有利于得到平静祥和的内心,察觉自我的存在,内观自我的存在,有非常奇妙地抚平人心的力量。

当然你尽可以利用你自己的方式,但是目的就在于训练这种内观自我的行为,情绪平和地观测自我的过程,最后达到接纳自己,客观看待自己的目的。

[荐]《国富论》读后感1500字精选


当我们阅读完一本书籍,写下脑海中的简短感悟叫做读后感。最近大家都被作者写的热门书籍作品所深深吸引,写好读后感的重点是要联系自己的思想、学习实际,或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写自己的感受,使感想落到实处。对于写作品读后感你有自己的心得吗?请你阅读小编辑为你编辑整理的《《国富论》读后感》,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国富论》读后感(篇1)

在2009年东南大学图书馆人文社会科学类图书借阅量经济学类著作的排名上,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稳稳排在第一,而充斥了这个排行榜的书几乎清一色的全是各个学科的辅导书,在这个应试教育横行的年代,亚当斯密大人在300多年前为市场经济留下的财富直到今天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亚当?斯密所著的《国富论》,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此书初版于1776年,就是美国《独立宣言》发表的那一年。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国富论》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国富论》的编者马克斯?勒纳评论说: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这个人有强大的分析能力,能对他的笔记本中所有的材料进行筛选;又有强大的综合能力,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将其重新组合起来,斯密对他当时的学术领域的各种思想是极为敏感的。结果是,他的书不只是为图书馆架藏而写的,它对经济意见和国家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形成了我们今天住在其中的整个生活环境。

亚当;斯密于1759年和1776年分别出版了《道德情操论》和《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两部闻名于世的著作。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详细阐述了人的行为的优缺点、责任心、同情心、高尚道德,建立了以人的利他心为出发点的道德价值体系;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中构建了一个以人的利己心为出发点的经济学价值体系。后来,德国的斯卡尔钦茨基在《斯密的道德哲学及作为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一文中指出了斯密难题,即《道德情操论》中的利他与《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中的利己很难在商品经济领域中实现统一。这样,关于斯密难题的争论至今众说纷纭,观点不尽相同。

虽然这本书被说成是经济学的著作,但经济永远是和政治密不可分的。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正处于美国独立战争爆发之前的紧张时刻,作者提出的方法如果能够得以实现,也许今日世界的版图会大不相同,而英国政府恰恰选择了目光短浅的作法,致使美国独立。亚当斯密认为:英国作为一个国家,完全没有必要把国都局限于英格兰本土,而应该对帝国版图内一切地区平等看待,哪里交的税多,哪里的议员数量就应该多,最后整个国家的首都都可以迁到交税最多的地区,如果这一理想实现,恐怕现在的美国就会是一个大的英国。

另外,关于殖民地管理,也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了解到了西方政府的立场。据亚当所述,东印度公司这样的殖民地公司与政府的关系并非象我们所想象那样。实际上,这样的公司是欺上瞒下,一方面骗取政府信任,获得巨额贷款及贸易独占权,另一方面又在印度欺压当地人民,结果是:英国政府一点都没有从这样的殖民政策中得到任何好处,而印度人民更是损失惨重。那么,钱财到哪里去了?都被东印度公司的人贪污腐化浪费掉了。简单地说,就是整个世界并没有从这样的殖民政策中得到利益最大化,并且这样的政策严重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也就是说使世界变得贫穷。所以,战后的反殖民运动有其天然合理性,纵使对英国这样的老牌殖民主义国家来说,反殖民运动不但不是一件坏事,而且是一件好事。

《国富论》读后感(篇2)

财富从何处来,又根据什么在人群中自发分配?为了弄懂这个问题,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我拜度读了被喻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国富论》。

《国富论》,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此书出版于1776年,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诞生。亚当斯密着眼于他所观察到的尚未出现的工业革命的世界经济。首次系统分析了国民财富产生分配于持续运转的内在规律。他认为人类利己的动机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暗中推动一切经济行为,同时强调政府应尽可能少地干预,并给予贸易自由的发展。

《国富论》全书共分五篇,囊括了政治经济学原理、经济史、经济学说史和财政学,可以说既是一部经济学的百科全书,也是经济学的一部奠基之作。虽然它体系庞大,内容广泛,但首尾一贯,结构严密。全书始终围绕的一个主题,就是如何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很详细的论述了分工的重要性。不管是对生产效率的提高还是管理的时效性或者生产设备的创新方面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国富论》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国富论》的编者马克斯?勒纳评论说: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奇在《国富论》中,亚当,详细的论述了分工的重要性。不管是对生产效率的提高还是管理的时效性或者生产设备的创新方面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斯密很详细的论述了分工的重要性。不管是对生产效率的提高还是管理的时效性或者生产设备的创新方面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怪地混合在一起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这个人有强大的分析能力,能对他的笔记本中所有的材料进行筛选;又有强大的综合能力,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将其重新组合起来,斯密对他当时的学术领域的各种思想是极为敏感的。他像后来的马克思一样,不是一个关在自己房子里的与世隔绝的学者,他仿佛全身装着天线,能收到并吸收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信息。他在封建欧洲解体之末、近代世界开始之时写作,在这个世界中,封建制度仍以既得利益集团经常表现的顽固性在坚持。他正是为反对这种利益集团而写作的。结果是,他的书不只是为图书馆架藏而写的,它对经济意见和国家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形成了我们今天住在其中的整个生活环境。

斯密在《国富论》中要回答的最后问题是,感情与公平的旁观者之间的内在斗争,在社会的长期演进中究竟是怎样在历史本身的大舞台上发生作用的。这个问题的答案见第五编,他列举了社会发展的四个主要组织阶段,除非由资源的匮乏、战争或政府的坏政策予以阻止,否则这些阶段是会连续进行的。这四个阶段是:猎人的最初野蛮阶段,原始农业的第二阶段,封建或庄园耕作的第三阶段,商业上相互依存的第四阶段。每一阶段伴有与它的需要相适应的制度。例如,在猎人阶段中没有任何财产因此,也就没有任何确立的行政长官或正规的司法行政。随着牛羊群的出现,产生了比较复杂的社会组织形式,不仅包括可怕的军队,而且有不可缺少的法律和秩序堡垒。斯密思想的核心是:这种制度是保护特权的工具,不能用自然法为之辩护。他说,文官政府是为了财产的安全而设立的,实际上是为保护富人反对穷人而设立的,即为了保护有些财产的人反对根本没有财产的人而设立的。最后,斯密将演进描述为从封建主义走向一个需要有新制度的社会阶段,这种新制度是由市场确定的而不是由同业公会确定的,是自由的而不是受政府限制的。这在后来称为放任自由的资本主义,斯密称之为完全自由的制度。这种物质生产基础的连续改变,将带来的上层建筑的必然改变,这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可是也有一个重大的差别: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最后动力是阶级斗争,而在斯密的哲学史中,主要的推动机制是人性,由自我改善的欲望所驱使,由理智所指导。

我认为这本书比较受重视的还有劳动价值,在这里作者基本阐明了资本家和工人自己的劳动关系就是吸收工人身体里面的体力,当工人自己的创造的价值和他们的劳动所得持平或者低于自己所创造的价值的时候,资本家肯定会裁员,作者把这种劳动关系理解成衡量一切商品的尺度,这也最贴切不过了。

总之作为一名财经大学的学生,《国富论》是必读物。通过这本书使我认识了资本主义市场中存在的优点与缺点,为今后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奠定了基础,为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条件。

《国富论》读后感(篇3)

在一个美妙的午后,笔者有幸浏览到现代经济学之开山之作《国富论》,笔者便怀着几分激动与崇敬之情开始了这一次的神游之旅。需要在那里在那里说明的是,富论》的首次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国富论》的首次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需要在那里说明的是,《国科的诞生,亚当斯密也因此声名显赫,被誉为知识渊博的苏格兰才子亚当也因此声名显赫,被誉为科的诞生,亚当斯密也因此声名显赫,被誉为知识渊博的苏格兰才子。

《国富论》共分五卷。它从国富的源泉劳动,说到增加劳动生产力的手《国富论》共分五卷。它从国富的源泉劳动,说到增加劳动生产力的手分工。因分工而引起交换,由交换而产生交换媒介货币。再由货币解分工。因分工而引起交换,由交换而产生交换媒介段分工。因分工而引起交换,由交换而产生交换媒介货币。再由货币解析商品价格及商品价值,以及价格的构成成分工资、地租和利润。进而联系析商品价格及商品价值,以及价格的构成成分工资、地租和利润。进而联系整个政治经济体系,阐述其内在联系。整个政治经济体系,阐述其内在联系。《国富论》作为现代经济学开山之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理论,也正因《国富论》作为现代经济学开山之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理论,也正正因如此,它有许多发人深思之处。而笔者对于《国富论》中分工观点尤为感为如此,它有许多发人深思之处。而笔者对于《国富论》中分工的观点尤为感兴趣。因此,本文也是笔者对于《国富论》中分工观点的有感而发。兴趣。因此,本文也是笔者对于《国富论》中分工观点的有感而发。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这是亚当斯密在第一章的开头语。为了

使读者决定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这是亚当斯密在第一章的开头语。为了使读者亚当更加明白分工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上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亚当斯密进而举了扣亚当更加明白分工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上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亚当斯密进而举了扣针制造业的例子来加以说明。由此,咱们也知道正因有了分工,同数量的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其原因有三点:第一点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liuxue86工作量。其原因有三点:第一点,劳动者的技巧因专业工作量。其分工而日渐进步。劳动者熟练程度的增进,势必增加他所能完成的工作量。第二点,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需要损失不少时刻。有了分工,就能够免除这种损失。第三点除这种损失。第三点,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从分工开始,亚当斯密接下来谈到分工的缘由:人类的物与物交换。正因亚当从分工开始,亚当斯密接下来谈到分工的缘由:人类的物与物交换。正因人类有物与物交换的意愿、需求,继而产生劳动分工。劳动分工又引起更大范围的物与物交换。在那里亚当斯密谈到亚当谈到的物与物交换。在那里亚当斯密谈到例如,在狩猎或游牧民族中,有个善于制造弓弩的人,他往往以自我制成的弓弩与

他人交换家禽或兽肉。结果,他发觉,造弓弩的人,他往往以自我制成的弓弩与他人交换家禽或兽肉。结果,他发觉,与其亲自到野外捕猎,倒不如与猎人交换。正因交换所得却比较多。为他自身的利益打算,他只好以制造弓弩为业。于是,他便成为一种武器制造者。另有一个人,因长于建造小茅房或移动房屋的框架和屋顶,往往被人请去造屋,得家禽兽肉为酬。于是,他发觉,完全献身于这一工作对自我有利,因而就成为一个房屋建筑者。同样,第三个人成为铁匠或铜匠,第四个人成为硝皮者或制革者。这样一来,人人都必须能够把自我消费不了的自我的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拿来换得自我所需要的别人的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得自我所需要的别人的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这就鼓励大家各自委身于一种特定业务,使他们在各自的业务上磨练和发挥各自的天赋资质或才能。

经典的可贵之处在于你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无疑就是这样的经典。对于经典著作,我总习惯于带着批判和疑问去阅读和思考。这使得我的阅读之路充满了荆棘,也充满了乐趣。这次的阅读,我把切入点选在了斯密之于当代中国的意义。带着这个疑问,我再次回到《国富论》寻找答案。

《国富论》读后感(篇4)

英亚当?斯密所著的《国富论》,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此书初版于1776年,就是美国《独立宣言》发表的那一年。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国富论》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国富论》的编者马克斯?勒纳评论说: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这个人有强大的分析能力,能对他的笔记本中所有的材料进行筛选;又有强大的综合能力,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将其重新组合起来,斯密对他当时的学术领域的各种思想是极为敏感的。他像后来的马克思一样,不是一个关在自己房子里的与世隔绝的学者,他仿佛全身装着天线,能收到并吸收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信息。他在封建欧洲解体之末、近代世界开始之时写作,在这个世界中,封建制度仍以既得利益集团经常表现的顽固性在坚持。他正是为反对这种利益集团而写作的。结果是,他的书不只是为图书馆架藏而写的,它对经济意见和国家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形成了我们今天住在其中的整个生活环境。

斯密在《国富论》中要回答的最后问题是,感情与公平的旁观者之间的内在斗争,在社会的长期演进中究竟是怎样在历史本身的大舞台上发生作用的。这个问题的答案见第五编,他列举了社会发展的四个主要组织阶段,除非由资源的匮乏、战争或政府的坏政策予以阻止,否则这些阶段是会连续进行的。这四个阶段是:猎人的最初野蛮阶段,原始农业的第二阶段,封建或庄园耕作的第三阶段,商业上相互依存的第四阶段。每一阶段伴有与它的需要相适应的制度。例如,在猎人阶段中没有任何财产因此,也就没有任何确立的行政长官或正规的司法行政。随着牛羊群的出现,产生了比较复杂的社会组织形式,不仅包括可怕的军队,而且有不可缺少的法律和秩序堡垒。斯密思想的核心是:这种制度是保护特权的工具,不能用自然法为之辩护。他说,文官政府是为了财产的安全而设立的,实际上是为保护富人反对穷人而设立的,即为了保护有些财产的人反对根本没有财产的人而设立的。最后,斯密将演进描述为从封建主义走向一个需要有新制度的社会阶段,这种新制度是由市场确定的而不是由同业公会确定的,是自由的而不是受政府限制的。这在后来称为放任自由的资本主义,斯密称之为完全自由的制度。这种物质生产基础的连续改变,将带来的上层建筑的必然改变,这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可是也有一个重大的差别: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最后动力是阶级斗争,而在斯密的哲学史中,主要的推动机制是人性,由自我改善的欲望所驱使,由理智所指导。

《国富论》远远不是一部通常所认为的学术论文。虽然斯密也劝说放任自由,但他的论证却更多地是反对政府干预和反对垄断;虽然他赞扬贪欲的结果,却又几乎总是鄙视商人的行为和策略。他也不认为商业制度本身是完全值得赞美的。

《国富论》读后感(篇5)

亚当斯密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他关于市场机制的论述已成为经济学的基石,在他去世的200多年间一直被视为至圣先师。但是,斯密在天堂过得并不开心,人们崇拜他,谈论他,但是却并不了解他的思想真谛,只是用他的某个思想来为自己服务。《国富论》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动过程做了系统的描述。亚当.斯密第一次对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做出了系统的研究,创立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把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国富论》中要回答的最后问题是,感情与公平的旁观者之间的内在斗争,在社会的长期演进中究竟是怎样在历史本身的大舞台上发生作用的。这个问题的答案在第五编,亚当.斯密列举了社会发展的四个主要组织阶段,除非由资源的匮乏、战争或政府的坏政策予以阻止,否则这些阶段是会连续进行的。这四个阶段是:猎人的最初野蛮阶段,原始农业的第二阶段,封建或庄园耕作的第三阶段,商业上相互依存的第四阶段。每一阶段伴有与它的需要相适应的制度。例如,在猎人阶段中没有任何财产。因此,也就没有任何确立的行政长官或正规的司法行政。随着牛羊群的出现,产生了比较复杂的社会组织形式,不仅包括可怕的军队,而且有不可缺少的法律和秩序堡垒。斯密思想的核心是:这种制度是保护特权的工具,不能用自然法为之辩护。他说,文官政府是为了财产的安全而设立的,实际上是为保护富人反对穷人而设立的,即为了保护有些财产的人反对根本没有财产的人而设立的。最后,斯密将演进描述为从封建主义走向一个需要有新制度的社会阶段,这种新制度是由市场确定的而不是由同业公会确定的,是自由的而不是受政府限制的。这在后来称为放任自由的资本主义,斯密称之为完全自由的制度。这种物质生产基础的连续改变,将带来的上层建筑的必然改变。可见,在斯密的哲学史中,主要的推动机制是人性,由自我改善的欲望所驱使,由理智所指导。

斯密死后,人们把《国富论》奉为经济学的圣经,把他关于利己的人受看不见的手引导增进了社会利益的思想,作为市场经济千古不变的基本原则,却把《道德情操论》几乎忘得一干二净。于是,市场经济缺少了道德,引发了许多罪恶,在个别地方甚至成为灾难。

《国富论》,顾名思义,就是要研究什么是财富和如何增加财富的,即如何富国裕民的。以后的经济学家把斯密的思想简单地概括为三点:第一,追求财富增加是每个人和社会的目标;第二,利己是个人从事经济活动的动力,即人是经济人;第三,市场上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把个人利己的行为引导向有利于整个社会,即经济中的自由放任。这是现代人对斯密的理解,也是由古典经济学发展而来的主流经济学的基本原则。

历史上曾出现过的各种市场经济,其中一大部分是坏市场经济。原始资本积累时期的市场经济是掠夺式市场经济靠对海外殖民地和国内劳动人民剥削和掠夺的市场经济;东南亚、拉美和东欧国家的市场经济是一种权贵市场经济少数人靠权力侵吞国有资产而致富,多数人堕落为赤贫者的市场经济;许多国家曾经或正在形成的贫富对立的市场经济只注意效率而忽视公平,两极分化的市场经济;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的污染性市场经济以环境严重破坏和生态失衡为代价来发展经济的市场经济。当然还有各种半计划半市场的伪市场经济。这些都不是斯密心中的好市场经济。

现代经济活动追求的应该是斯密理想中的既有公平又有效率、在道德基础之上运用市场机制调节的好市场经济。但这条路不是笔直的,在这个过程中出现偏差也不奇怪,关键是要及时纠正错误。例如,把GDP作为一切,用增长代替社会全面的发展。其结果是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社会矛盾加剧。这并不是说GDP不重要,只是说GDP不是惟一的。斯密在《国富论》中所强调的财富增加不等于幸福增长就是这个意思。

市场经济承认人利己的合理性,也要利用它来发展经济。这就体现在社会与企业激励机制的建立上。但做到这一点并不难,难的是还要人们建立起能克服自私的道德情操。我们目睹了金钱欲爆发之后的种种罪恶,会感到斯密称《道德情操论》比《国富论》更基本的含义。市场经济应该是一个讲道德的经济。没有诚信、同情心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市场经济就会引发灾难。道德的建立要靠法律和制度,也要靠教育。

[读后感范文] 《诗性正义》读后感1500字


一本好书,就像新的世界,让我们沉浸其中,废寝忘食,我们经常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它们是人类知识的总结。在阅读过一篇书籍后内心肯定有属于自己的感悟,是时候把自己阅读作品后的所思所想写出来了。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是怎么样写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后感范文] 《诗性正义》读后感1500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转发阅读。

文学想象重塑公共生活!

“先生,我叫托马斯·葛擂硬。一个只讲实际的人,一个只讲事实、懂得计算的人。我本人为人处世都从这条原则出发:二加二等于四,不等于更多,而且任你怎么来说服我,我也不相信等于更多。先生,我叫托马斯·葛擂硬——毫不含糊,托马斯——托马斯·葛擂硬。我口袋里,先生,经常装着尺子、天平和乘法表,随时准备称一称、量一量人性的任何部分,而且我可以告诉你那准确的分量和数量,这只是一个数字问题,一个简单的算术问题。”

这段有意思的话出自查尔斯·狄更斯的小说《艰难时世》,是对当时流行于19世纪英国的功利主义哲学的鲜明写照。这种将人性量化的哲学观念让人从心底反感,但我们今天读来却丝毫不会感到陌生,它仿佛就是今天大众哲学的真实写照。以道德算术为基础的功利主义,在日常生活和公共生活的每个领域几乎所有披靡,成为一种主导这个时代的强大思潮。尽管很多人不喜欢这种生活哲学,但却无可奈何地被它包围着。

鲜有人对这种时代哲学做出有力的回应,芝加哥大学法学院、神学院和哲学系合聘的教授玛莎·努斯鲍姆是一个先行者。她在1995年出版的《诗性正义:文学想象与公共空间》中,对当前流行的以“成本——收益”为工具去解释一切的粗俗经济学,做出了狠狠地批评。她认为,整体来看,这种经济学功利主义是一种致力于将生命和生活的复杂性全部都在囊括在“表格形式”中的科学工程,不仅有把人物化的倾向,人“比不上一只可以清晰计算的昆虫那样具有独特性”,而且容易造成群体压迫,就像《艰难时世》中的工人们,被看做“数不尽的数目”,许多多的“手和胃”。

在这本书的第二章《畅想》中,努斯鲍姆以《艰难时世》这部小说为材料,具体分析了经济学功利主义的四个明显缺陷:第一,它把人与人之间的区别简化为量的区别,葛擂硬以数字(“第12号女生”)而不是名字称呼学生,把学生看做“整整齐齐地排列在倾斜地板上的一些小罐子,准备把无数法定加仑的事实灌输禁区,直到漫出为止”;第二,它把人当做“效用的容器”,个人自主性将荡然无存,在深受功利主义毒害的葛擂硬太太临终前,女儿问“你觉得难受吗,亲爱的妈妈”,却听到了这样的回答“我想这屋子里总有什么地方难受,但是我不能确定地说就是我难受”;第三,它把人简化为数字之后,扔进“表格形式”,进行复杂的数学计算,然后声称追求“财富最大化”或者“社会利益最大化”等等公共目标;第四,它不理解人类内心的丰富多彩——人的同情、承诺、希望、爱恨、恐惧和对意义的追求,难道人从生到死都不过是计价器上的讨价还价?

努斯鲍姆认为,经济学功利主义是盲目的,它所谓的“事实”是一种不可信的拼凑,它的“理性”是一种不可靠的教条。我们必须打破经济学的科学神话,重新理解人和社会机构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正像美国著名大法官霍姆斯所说:“生命是描绘一次图画,而不是做一次加减运算”。因此,我们必须重新恢复对文学的尊重,文学以自己的丰富想象颠覆了政治经济学的理性教条。文学不是政治经济学的敌人,而是朋友。

在努斯鲍姆眼里,亚当·斯密就是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他在《道德情操论》中描绘了人的典范,人不但是斤斤计较的理性人,更应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明智的旁观者”。但我们往往忽略了文学是一种重要的道德指引,忽略了斯密始终都在用“文学读者”的身份去阐释旁观者的姿态和情感。这姿态和情感培养了一个人同情他人和公正判断的能力,有助于校正我们日益僵化的司法制度,避免“许霆案”等诸如此类悲剧的重演。

当今中国,经济学和法律经济学在学术界和媒体圈一枝独秀,而人文教育和经典阅读普遍式微,这种鲜明的对比,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葛擂硬式的生活观念能够大行其道。每个人都在无力地痛恨社会关系高度市场化,我们是不是也应该重建人文教育?人文教育不是酒暖饭饱后的闲情逸致,而是时代和国家的平衡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