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后感 > 导航

《台北人》读后感6篇

发表时间:2023-01-31

《台北人》读后感。

你知道撰写作品的读后感的技巧吗?当我们阅读作者写的作品时,突然受到了启发,此时写一篇简单的读后感是一个好方法。小编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台北人》读后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台北人》读后感【篇1】

白先勇的《台北人》,是一本深具复杂性的作品,书中十四篇堪称一流的短篇小说串联成一体,使我们看到了社会之“众生相”,更重要的是,由于主题命意之一再重复与互相陪衬辅佐,使我们能更进一步深入了解作品之含义,并使我们得以一窥隐藏在作品内的作者之人生观与宇宙观。

今昔之感

我写作,是因为我希望把人类心灵中无言的痛楚转换成文字。——白先勇

白先勇《台北人》是由一出出悲剧连缀而成的,其中的主人公都是中年人或老年人,他们都出生中国大陆,随着国民党撤退来台湾这一小岛。也许当初他们还是意气风发的年轻人,然而现在却已是暮霭沉沉的年龄,。不论你是叱咤风云的将军,或是未受教育的男工,不论你是风华绝代的仕女,或是下流社会的女娼,到头来都是一样,任时间将青春腐蚀,终于化成一堆骨灰。一句话,荣光属于既往,衰朽属于当下。时移势易,色衰爱弛,怎不产生世过境迁、人情巨变的今昔之感!白先勇在书前引录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正是点出《台北人》的这一主题,传达出作者不胜今昔之怆然感。

《台北人》读后感【篇2】

台北人里,写的都是一类人。

王雄远离故土,看见从前恋人的影子,燃起希望,精心呵护,终于在小朋友长大不再单纯以后,真相大白。他和小公主之间的鸿沟毕竟是没办法逾越的,从此生无可恋。唯有满园的牡丹还记得当初的心意,纵情开放。

卢先生到台北是带着满腔的希望的,所以也有目标,人也自律奋进。当多年的努力和希望被欺骗打碎,摧毁了他心中唯一光亮的角落,心死而魂灭。余下的便要腐化而灰飞烟灭。

整部小说随处流露怀旧思乡之情。带着厚厚的乡土气息,大概每一位当年从大陆去台湾的人,都会无比怀念曾经的辉煌,又带着遗憾在海峡对岸期盼重归故土吧。

合上书,乡愁,这份质朴又真挚的深厚感情,挥之不去。

不由自主的遐想:每回看完写台北的故事或看到此刻的新闻,心里总有万般感慨,好像也没多久啊,虽然换了一个生活的地方,但生活方式还是保留着。只言片语都能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向往和执着。他们想家吗?无论外面如何灯火通明透亮,夜幕降临的时候会不会想起自己的故乡,故乡的水故乡的人故乡的事?

《台北人》读后感【篇3】

台北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与大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一时半会儿是割舍不了的,所以就融入了生活中。

永远的尹雪艳:是一剂让人上瘾的毒品,让失意的人做梦,得意的人迷失,都不想再回到现实。尹雪艳不老,因为人们永远需要可以逃避的地方。

一把青:在这里,专一的似乎是男人了。其实不然。男人只活了一次,而女人活了很多次。是伤口新痂复旧痂,壁虎断尾再长,还是蝴蝶褪皮新生?都是坚韧。

岁除:除夕的团圆饭,一桌人陪着一个人吃,那些旧事,光耀的失意的都只是谈资了,一年年新的总是慢慢替代掉旧的。金大班的最后一夜:一个历经风霜的女人被一个男人洗涤,读来也很让人感动,尽管这个男人可能懦弱无力,但她永远不会恨他。生活是眼前的苟且,也可以想念诗和远方。

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到最后才明白他为什么会死在海里。对一个颠沛流离的人来说,家是寄托和思念,而家的方向在对岸。

花桥荣记:适应环境是一种妥协,但不是投降,也不是抛弃过去。人呀,总是多些韧性才好,脆易碎。

《台北人》读后感【篇4】

我喜欢他写人的方式。他总能把一个平凡无奇的的人写的很特别,光是形容一个人的外貌,就可以写满整整一页呢!他的比喻总是用的惊艷,其中我最佩服得一段就是娟娟怒杀柯老雄的那一幕骇人的画面。

「娟娟一头的长髮都飞张了起来,它的嘴巴张的老大,像一头发了狂的野猫在尖叫着。柯老雄的天灵盖给敲开了,豆腐渣似灰白的脑浆洒得一地,那片裂开的天灵盖上还黏着他那一撮猪鬃似的硬髮他那两根次黑的的出膀子,犹自伸张在空中打着颤,娟娟那两隻青白的奶子,七上八下的甩动着,溅满了斑斑点点的鲜血」这一段惊悚的叙诉,写得紧凑,写得入股,彷彿我就再犯案现场亲眼看到一般。

白先勇用非常灵活的「镜头极转」之技巧,混淆今昔,使娟娟与五宝的意向合而为一。五宝即是总司令在上海万春楼当酒家时的同事,娟娟其实就是五宝的再是,柯老雄也就是

害死五宝的华叁。五宝在死前口口声声说:「我要变成鬼去找寻他!」十五年后,酷似五宝的捐捐便杀死了柯老雄。她杀死柯老雄后就完全疯掉了,但他已经报前世的冤孽了,也好像没什么遗憾了。

白先勇常写「冤」、「孽」等字眼,以及「八字一定犯了冲」等句子。像〈孤恋花〉裡头,娟娟唱歌像「诉冤一样」,总司令拿她的「生辰八字去批过几次都说是犯了大凶」我们确切感受的出作者对「蘗」之浓厚兴趣,或迷惑。白先勇相信,人之「孽」主要是祖先遗传下来,出生就已注定。其实我也相信人门所谓的「再世」或者「灵魂轮迴」,我们为什么会遇到很多事?为什么要这么活着?都跟前是有一定的关係,你说是不是呢?

《台北人》读后感【篇5】

《台北人》读后感1000字!

一曲民国余韵——那些人的后半生!

其实想读《台北人》这本书很久了。从15年看了电视剧《一把青》,继而看了白先勇先生一万多字的原著以后,就很想看了。还有一个原因,《台北人》被誉为短篇小说的《红楼梦》,我就更想看了。

整部作品由14个短篇小说构成,有大人物,中人物,小人物,当然,无一例外都是“台北人”。他们真的是台北人吗?不,他们都是曾经来自五湖四海的大陆人,他们都是失了家园的异乡人。白先勇先生自述,“《台北人》对我比较重要一点。我觉得再不快写,那些人物,那些故事,那些已经慢慢消逝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马上就要成为过去,一去不复返了。”是的,看着这些故事,我竟然有种熟悉感。其实这些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我们从很多的民国故事里都读到过,但我们读过的大多是他们的前半生。《台北人》里面告诉了我们他们故事的后半部。那是一种“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苍凉,是“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的无常,是“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的苍凉,是久违了而又陌生的民国余韵。

其中有一篇是讲的是台湾的一个落魄的教授。在台湾过着清贫落魄的生活,不得不为了五斗米而折腰——求人。可是,谁也不曾料到原来他是曾经五四运动的领头人之一,是第一个叠罗汉爬进曹汝霖家里的学生。年轻时的意气风发,沸腾热血和理想主义,早已随风飘逝。过去的光荣,那么多的“想当年”,时过境迁,只能融化于老友相聚的几句谈笑,业已再难提起。回首在看,才发现年轻的自己在人生的长河中早已面目全非。故事淡淡的结束。这是对往昔岁月的一种无声的追悼。让我感到震撼的是,曾经那些在历史书里读到过的1911年到1949年之间的民国故事,在离开大陆后,很多时候竟然是这样的结局。虽然是小说,但是凝结了无数“台北人”的真实。虽然不是历史,但遍布了历史的沧桑感。

不得不说,《台北人》与《红楼梦》的文化内核是相似的。余秋雨在《世纪性的文化乡愁》里引用白先勇先生的表述:“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是对历代兴亡、感时伤怀的追悼,从屈原的《离骚》到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中所表现出人世沧桑的一种苍凉感,正是中国文学的最高境界。”是的,这是纪念,是追悼,是著书立传,就好像每一个新王朝给上一个逝去的旧王朝修史一样。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传承记忆的民族独有的大观。读这样的作品总是让人伤怀,这种伤怀,初始清淡,却深入骨髓,后劲十足。

我想,这样的苍凉感,这样的乡愁,今天的我们,也同样拥有。对于白先勇来说,对于书中那么多的“台北人”来说,这个故乡并不仅仅是指大陆这个地理意义上的故乡,而更多是文化的故乡,内心的归属。那个曾经,那个远方,已经随风飘散了。那不仅仅是回到北京,回到四川,回到桂林,就能够回来的东西。对于所有中国人来说,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那个金碧辉煌、泱泱大国、开门宴客的时代,那个两千年前就秦皇统一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的文化,那个在近现代被鞭笞的体无完肤的民族,所有的一切,都深深烙印在每个中国人内心深处。作为中国人,我们好像注定要承受民族和文化的深刻印记,不住地会乡愁般的回望我们的曾经。

《台北人》读后感【篇6】

『《台北人》充满含义,充满意象,这里一闪,那里一烁,像满天里亮晶晶的星星,遗下遍处“印象”,却仿佛不能让人用文字捉捕。』根据欧阳子女士的分析,她将《台北人》的主题命意分三节来讨论,即“今昔之比”、“灵肉之争”与“生死之谜”。

过去(青春纯洁敏锐秩序传统精神爱情美理想……)vs现在(年衰腐朽麻木混乱西化物质肉欲绝望)——他们无法摆脱过去,也无法放弃过去。对他们而言,那些过去是他们全部的生命意义。——对人类生命之“有限”,对人类永远无法常葆青春、停止时间激流的万古怅恨。人,要活下去,要不败亡,最多只能这样——偶然回顾。

灵肉之争,其实也就是今昔之争,因为在《台北人》世界中,“灵”与“昔”互相印证,“肉”与“今”互相认同。灵是爱情,理想,精神。肉是性欲,现实,肉体。而在白先勇的小说世界中,灵与肉之间的张力与扯力,极端强烈,两方彼此厮斗,全然没有妥协的余地。

但在白先勇视界中,“昔”象征生命,“今”象征死亡。这一特殊看法之根结,在于白先勇将“精神”,或“灵”,与生命认同,而将“肉体”与死亡印证。如此,当王雄自杀,毁了自己肉身,他就真正又活起来,摆脱了肉体的桎梏,回到丽儿花园里浇杜鹃花。至于白先勇对人类命数的看法:『我觉得他是个相当消极的宿命论者。也就是说,他显然不相信一个人的命运,操在自己手中。读《台北人》,我们常碰到“冤”、“孽”等字眼,以及“八字冲犯”等论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