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后感 > 导航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的读后感1500字汇编6篇

发表时间:2023-01-14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的读后感。

书籍是我们人生的一盏明灯。读完作品之后,可以把我们的思考写下来。读后感应该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好作品的读后感需要注意哪些地方呢?栏目小编现在向你推荐《感谢自己的不完美》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的读后感 篇1

我们总说一句话,就是性格决定命运。关于性格是如何形成的,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些启发。那就是:关系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当然我也同样认为,比较客观科学的说法应当是:性格是先天遗传因素+后天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作者在本书中,直接忽略了不同人先天条件的差异,只谈后天环境的影响,大概是人出生了以后先天因素对性格的影响已经是定值了,无法改变,能够改变的只有后天环境,只有谈后天因素才有现实意义。

影响性格塑造的后天环境,应当就是本书中不断出现的一个词“关系”,在本书中,作者提到了一种能够左右性格发展方向的关系:亲子关系,且不良的亲子关系可能会塑造出一个外面健康的心理病人。这也是基于这样前提:婴幼儿(儿童)时期是人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

作者在本书中主要谈的是,当我们是一个有心理疾病的成年人时,我们如何治愈自己。看完本书以后,我想把我对本书的思考与总结分享给大家,共同学习:

一、需要并不可耻,要尊重自己的需求,合理满足自己的需求,尊重他人的需求,适当满足他人的需求

1、武志红老师认为,人的内心都存在着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孩子”。我认为武志红老师谈到的内在的“孩子”应该是我们的本我,内在的“父母”应当是我们的超我。本我是我们独自的,原始的,本能的一面,本我具有能量,弱化了本我的人没有了攻击性,也就没有了能量。超我是属于我们社会的,克制的,道德的一面,超我具有理性,弱化了超我的人没有了道德感,也就没有了文明与素质。正像论语中说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2、因此,只有自我与超我之间达成一本平衡时,我们才能成为一个心理相对健康的人。如何才能做到自我与超我之间的一种平衡呢?答案是:不压抑自己的需求,合理满足自己的需求。

3、按照马斯洛需要理论来说,人类的需要分成不同的等级,现代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已经不再是我们生活的主要矛盾。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日益重要起来。这些需求是促使我们更好的参与社会事务,不断完善自我,改造世界的动力源泉。另外,当我们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我们的获得感就增加了,我们也许就会对周围的世界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宽容。

4、我们应该能想象,一个极度克制自己需求的人是可怕的,如历史上两袖清风的名臣海瑞,他极度克制自己的需求,看到了五岁女儿在吃男管家递过来的饼,变大声呵斥不懂礼教,后五岁女儿赌气活活饿死。这些对自己需求极度克制的人,对别人的需求也会嗤之以鼻,一般情况下会把周围人的需求拉到和ta同一个水平。

5、我们是人,是生物体。客观上会有很多需求,要尊重这个客观事实,不要试着否认需求的存在。否认自己需求的话,即使骗得了外人,也骗不了自己。因为需求会经历这样一种循环,需求存在——需求得不到满足——负面情绪,自己的负面情绪。倘若骗不了外人,那更落得了一个伪君子的“光荣称号”。

6、也就是说,在遵纪守法、不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情况下,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多做一点让自己开心点事情,让自己内在的父母多宠溺内在的孩子一点。我想这应当就是所谓的“学会爱自己”。满足自己的需求,应当把我一个度,毕竟需求得到过度满足后,要么限于无聊空虚,要么满足需求的阈值会提高,我们需要付出更多才能得到和之前一样的快乐。

接受现实世界与接纳自己话题太大了,略过不谈。本书主要讲到接受自己的负面情绪。

1、愤怒

1.1愤怒是对别人侵犯自己领域的本能原始的反应。抑郁症和杀人狂都是由于在儿童时期,多次受到外界的侵犯,因为儿童力量太过弱小,他们无法把愤怒顺利的表达或发泄出去。当太多的愤怒积累起来时,一个孩子也长大了,这时候,如果愤怒指向外界,ta就成了杀人狂。如果愤怒指向自己,ta就成了抑郁症患者。当然,这些都是比较极端的情况。现实生活中,我们大部分人的愤怒积累应该达不到心理变态或心理失衡的地步,但基本上日常生活中愤怒不能正常发泄或表达积累在内心的话,都会成为一种心理负担,久而久之,就会影响我们与其他人的关系。

1.2因此,要学会表达愤怒,或者在不影响关系大方向的情况下发泄愤怒。表达愤怒与发泄愤怒虽然都是将这种情绪倾倒出去,但二者存在一个从字面上也能理解的的区别,表达一种讲究方法论的发泄。

也就是说,愤怒这种情绪等于是我们被侵犯的警报,当愤怒来袭时,我们要做的是让愤怒情绪流动起来,也许它能更好的保护我们。

2.1人与人之间的健康的关系,应当是一种付出与收获的动态平衡。如果我们内心觉得非常内疚时,那意味着,你在这段关系中付出与收获关系是失衡的。内疚的感觉时常让人觉得难以承受,因此为了消灭这种不舒服的感觉,有的人会立即向对方付出更多,以此把内疚转嫁给对方。只付出不接受的人,会有一种清白感,会觉得自己在这个关系中绝对问心无愧。这是一种很舒服的感觉,有这种感觉的人,会觉得自己在关系中永远正确,这种永远正确的感觉其实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为了永远站在道德胜利的高地,我先把所有出现问题的可能性都解除掉,这种关系就会陷入静止的状态,一个人永远在承担义务,另外一方一直享受权利。且不说只付出不享受的人错过了多少享受人生的机会,在一段关系中永远由另外一方承担内疚的角色,这段关系就无法正常成长。

2.2在各种关系中,内疚的产生,其实是在提醒我们,我们该补偿对方了。我们要懂得这一点,懂得觉察自己的内疚,然后及时做出补偿。同样,当对方产生内疚时,我们也要给对方机会,让对方完成他的补偿。如果拒绝对方的补偿也是在拒绝与对方建立联系。

悲伤是我们的身体对失去的一种应激反应。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在不断获得不断失去的过程。当我们认清这个真相,遇到失去时,就能不那么惊慌,不会以为这次的悲伤是不可跨域的。悲伤告诉我们在失去某些东西,让悲伤这种情绪正常发泄出来,能给我们以勇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和活下去的力量。

很多时候,社会和家庭教育我们要战胜恐惧。其实,许多恐惧,无须战胜。恐慌的背后,常藏着我们生命中重要的答案;恐慌程度越高,答案就越重要。恐惧也是属于我们正常情绪的一种,当我们害怕时,我们要学会看看我们恐惧情绪的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我们自己不知道的秘密,增加对自己了解。

总结来说,这本心理学书籍告诉了我们,一切的反应都是有大量的逻辑在里面,这种逻辑是基于我们过往的经历而形成的。当我们遇到某种困扰时,外部世界找不到答案,唯一的答案在我们自己。我们自己过往的经历就是解开自我的那把钥匙。

20xx年参加工作以来,我遇到了很多问题。包括情绪上的和社会交往上的。总觉得自己在跌跌撞撞的到处碰壁,尽管在一部分人看来这是一些小矛盾,但由于我比较敏感,心理承受能力不太行,经常徘徊在自卑与自负的两极,另外有点讨好型人格,然后一些小问题在我这里就成了天大的问题。导致心灵上和生活上的失序。后来,我觉得也许看看心理学书籍能有点帮助,看了几本书以后,总觉得自己内心平静了不少,能接受,理解很多事情了。高尔基诚不欺我也,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20xx年,希望自己能对世界多一些理解与宽容,对客观事实多一分接受,愿你我都在学习与成长中不断进步。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的读后感 篇2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乍一听像是一本鸡汤,实则是另类的鸡汤,直达人内心的深处的鸡汤,喝了还想来一碗的鸡汤。

我看了武志红老师的几本书,对我影响很大很大,这本《感谢自己的不完美》当然主要是“不完美”“自己”和“感谢”。

是的,不完美,我们都知道人无完人,可是我们总忍不住把自己和别人比较,甚至拿自己的短处比别人的长处。

这年头什么靠得住呢?什么都靠不住。靠得住的只有我们自己。

是的,自己,改变别人不如改变我们自己,接受了不完美的自己,理解了,也就知道应该怎么改变自己了。

原生家庭给我们的伤害已是事实,如果还去抱怨它就得不偿失了,当下和未来才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的,努力学习、不断改正避免强迫性重复让我们在一个坑里摔无数次。

是的,感谢,每一种痛苦都是有意义的。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痛,很痛,我们可以有无数种方法降低痛苦、逃避痛苦,但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一种:直面痛苦,认识痛苦的意义,领悟到问题的来源,并由此成长。

有什么理由不感谢呢?

致会越来越好的自己!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的读后感 篇3

1、阴影是我们自己的一部分。我们的天赋就沉睡在阴影里,当我们发现它、接受它之后,我们的生命就会苏醒,我们就会从阴影走向光明。

2、自卑,只是因为缺乏爱。

3、改变恶习最关键的一点是:不和恶习较劲,接受恶习。因为,积习就是你的本性,恶习代表着你内心的需要,你只有理解它并接受它,它才能得到最有效的改造。

4、抑郁症常源自两个原因:一是重大的丧失;二是压抑的愤怒。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失去都会导致悲伤,重大的失去,如亲人离世或失恋等,会导致重大的悲伤。本来,失去发生时的第一时间所产生的悲伤与泪水,是有治疗效果的,只要悲伤能在我们身体上自然流动,这份疗愈就会自然产生。然而,我们的头脑认为,悲伤是太痛苦的情绪,于是会压抑悲伤,导致悲伤不能流动,最后卡在心里,卡在身体里,久而久之形成了所谓的抑郁。并且,抑郁症的爆发,常是一个新的失去,触发了过去的重大失去所伴随的极大的悲伤。譬如,一次失恋触发了过去失去父母的悲伤,从而导致了抑郁症的爆发。

5、你要理解你的愤怒,最终才能触及它的核心。它有某种深奥的内涵,帮助你让生活变得更有意义。如果你确切地知道什么让你生气、你在和谁生气,你就能清楚自己的立场与事物的重点,以及如何在情感上加以处理。

6、真正自控的人是内心和谐的人,他们将自己内心的每一部分需求当作朋友来看待,这样每一部分都不会捣乱。这样的人不是视图控制或压制一些缺点,而总能从他们当中找到正面的信息。

7、逃避问题及其内在痛苦情感的倾向是所有心里疾病的主要原因。抵触悲伤,你的心也就远离了你的人生真相,我们的力量不在于我们看上去有多快乐,而在于我们的心离我们的人生真相有多近。

8、在很多糟糕的家庭,都可以看懂种种毁灭性的循环。但是,我们不必因此去埋怨父辈或祖父辈,因为这个历史的传承不会因为抱怨而消失。并且,当你抱怨的时候,你必定会是这个恶性循环的参与者。要打破这个循环,我们就必须从自己开始,逃避或抱怨无济于事,那样阴影就依然是阴影。要么,我们因为它而变成一个同样可恶的人,要么,我们因为彻底压抑了这些阴影而丧失了一部分的自我,从而变得虚弱。

9、我们看似爱的是别人,其实爱的是自己在这个人身上的付出。如果在一个关系中,你付出了,那么你会很在乎这个关系,而且不管你多么优秀,对他有多好,他都不在乎。想让他在乎,就必须让他付出。

10、愤怒,是保护独立空间的最有力武器。当人们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愤怒的情感时,它就能为一个人和一种关系作出很大贡献;但是当愤怒被遮掩隐藏起来时,他的影响则正好相反。一些愤怒之所以成为坏的愤怒,正是因为我们一开始压抑了自己的愤怒。假若能全然的接受第一时间产生的愤怒,那么你永远不会被欺骗,也就没必要再把这愤怒转嫁到其他人身上……理解你的愤怒,问问它向你传递的信号是什么意思,然后富有智慧地去解决它,那它势必会成为你心灵的兵器,帮助你强大起来。

11、我们的文化一定程度上鼓励服从,鼓励丧失自我,而压制精神独立,所以太多人的心处于没有重量的状态中……很多孩子的自杀倾向,看似攻击指向自己,其实真相是,指向父母的愤怒被压制了,除了心理学,我们的世俗氛围、伦理学、哲学乃至政治都不会支持一个孩子对长辈表达愤怒。

12、单纯的“付出者”,其实并不伟大,他们不计得失的付出,从根本上是一种自恋。“付出者”过分的追求“问心无愧”,过分迷地恋清白感——既然我是付出的一方,那么我们的关系无论出现什么问题都是你的错了……拒绝一个人的付出,其实也就是在拒绝与这个人建立关系,无论谁只想付出而不想接受,都不过是想维持高高在上的幻想,拒绝接受生命的施舍,否认自己和同伴之间的平等……内心深处是有很多抱怨的,是通过疯狂地付出化解命运的沉重压力。

13、自卑与自信,其实是由我们小时候获得的爱的多少所决定的。如果从父母那里获得了足够多的爱,那么不管一个人的外在条件如何,他都会很自信……童年得到的爱越多,一个人就越是难追,相对而言,童年得到的爱越少,一开始容易追到,而以后会很难相处,因为他会过于敏感。明白自卑是源自缺乏爱后,你才有可能真正突破自卑,而走向自我接纳。

14、恐慌的背后,常藏着我们生命中重要的答案,恐慌程度越高,答案就越重要。

15、理性的知道不是理解,真正的理解,必然是感性的理解、情感的理解、肉体的理解,即在理解的那一刻,仿佛你的全部身心都会到了问题产生的那一时刻,你重新体验到,自己的问题是怎样发生的。但同时,你也彻底明白,你不再是当年的那个小孩,你已是一个强有力的成人,你没必要再像过去那样,用一些自我欺骗的方式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了。

16、我们把自己成长的责任放到了对方身上,童年的痛苦到了成年又重演了一遍,而改变却未发生……假若你和某个异性能完美地再现你的“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的关系,那么你一定会疯狂地迷恋上这个异性。迷恋他,是为了修正你内心的关系模式,是为了弥补你童年时的一些痛苦。

17、否认自己经历的任何事情,就是在否认自己人格的一部分,一个人假若常常失去控制,那么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把自己太多的事情压抑进了潜意识……糟糕的父母之所以会让我们形成心理问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不愿意接受一个事实——我们的父母不够好,我们幻想,自己应该有更好的父母,我们甚至会尝试去改变自己的父母。然而,这种改变的努力,除非父母自己意识到,他们的教养方式有问题必须改变,那样改变才有可能发生。

18、一旦父母的需求处于严重压抑状态,那么父母及可能同样压抑孩子的需要,也可能会过度满足孩子的需要,但同时又将“需要有罪”的感觉传递给孩子——“你的需要被满足了,所以你是有罪的”,结果孩子真的会以有罪的方式追求需要的满足。

19、心理学也讲轮回,就是小时候受过的苦,长大了又受一遍,一遍不够,还要受许多遍,这是心理学意义上的轮回……唯一的办法就是从自己开始,把自己改变。

20、无论你现在怎么痛恨坏习惯,它一定曾让你获益。”“认识坏习惯的这一特点,是改变它的第一步”

21、这(坏习惯)其实就是你人格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你的一个“次人格”。当你这样做时,这个次人格中所蕴含的能量就会被我们接受,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一个部分。

22、认真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理解自己脆弱的根源,并从这个根源入手来解决问题。

23、强大的使命感才是促使我们改变的发动机。

24、要保证自己的誓言得到坚持,就必须给这个决定找到足够的理由。

25、按照我的经验,最大的问题不是自律,而是我们没有花费功夫确定愿景——为什么要改变?我们没有求助内心深处的价值观和动力,没有求助我们生命中最要的声音。

26、当你真正做一件事时,动力会从内心自动产生,你自然会自律。不要从外界去寻找迫使你改变习惯的东西,因为他们很容易被你放弃。

27、当你真正喜欢做一件事时,自律就能成为你的本能。

28、真正想成为怎样的人,也就是要找到你人生使命。

29、每一种心里痛苦都是有意义的。我们可以有无数种方法降低痛苦、逃避痛苦,但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一种:直面痛苦,认识痛苦的意义,领悟到问题的来源,并由此成长。

30、痛苦本身其实只是一个信号,只是告诉我们,问题发生了,我们应该去改变。

31、无论多么古怪的心理问题,基本都可以找到大量的同类,没有谁是”天底下最不幸的人“总有别人和你一样不幸甚至更不幸。

32、我们想逃避痛苦,但痛苦背后的问题恰恰是我们的一部分,须臾不可分离,根本逃避不了,所谓逃避,只不过是运用种种自欺欺人的方式扭曲了我们对问题的认识,从而减少我们的痛苦。我们以为看不到它们了,但其实他们还是我们甩不掉的尾巴。

33、潜意识的特点是,我们越想控制它,就越控制不了,它的活动会越来越频繁。

34、一个人的潜力无限,但一个人的意识能直接控制的范围却很有限。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不要总和潜意识过不去,不必和走神、坏念头等偶尔出现的问题较真。否则,它们就会成为真正的问题。

35、不要内疚,这世界没有绝对的清白。

36、内疚的产生,源自付出与接受的失衡。内疚的产生,其实是在提醒你,你该补偿对方了。我们要懂得这一点,懂得觉察自己的内疚,然后及时作出补偿。同样,当对方产生内疚时,我们也要给对方机会,让对方完成他的补偿。作为一种最基本的情感,内疚是大自然的馈赠,它在提醒我们,你的一个关系需要调整了。假若你懂得接纳自己的内疚,并帮助对方接纳他的内疚,那么关系就会自然地流动,自然地走向和谐。

37、不过,这个时候的内疚感有更深远的意义。这种内疚告诉你,不管对方错得多么离谱,他也不能负担破坏这个关系的全部责任,你也一定有责任。你不必追求彻底没有罪责的境地,从而为了一点儿轻微的内疚感也拒绝作出好的决定,因为没有罪责是神的境地,不是凡人的境地。

38、理性的知道不是理解。真正的理解,必然是感性的理解、情感的理解、肉体的理解,即在理解的那一刻,你的大脑、神经、躯体乃至内脏都在颤动,仿佛你的全部身心都回到了问题产生的那一时刻,你重新体验到,自己的问题是怎样发生的。但同时,你也彻底明白,你不再是当年的那个小孩,你已是一个强有力的成人,你没必要再像过去那样,用一些自我欺骗的方式来保护自己受伤害了。于是,好的改变自然发生了。

39、自由分很多种,有权利上的自由,有行动上的自由,也有人格的自由。权利和行动的自由很容易被限制,但人格的自由很难被禁锢。

40、实际上,追求人格的自由,结束已经发生的事实对我们心灵的羁绊只有一条途径: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承认它已不可改变。

41、没有学会接受之前,我们都会把注意力放到别人身上,期望别人为自己改变一下,那么自己就得救了。但任何一个独立的人,都不会按照我们的要求去改变的。所以,这种期望注定会失败。

42、学会接受之后,我们就会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深深地懂得,自己才是自己问题的答案。由此,我们开始努力改变自己,并最终获得更大的自由。

43、生命远非人智所及,它由伟大的孤寂中诞生,只有从苦难中才能触及。只有困厄与苦难才能使心眼打开,看到那不为他人所知的一切。

44、我们要明白,所谓急着改变其实常常是我急着改变你。一定要明白这一点,所以要把过程放慢一点儿,期望放低一点儿,暂时还是老样子,没有关系。这就是宽容,对我宽容,对你也宽容。

45、一个对自己太苛刻的人,很难做到宽以待人。相反,对自己苛刻的人,更可能的选择,是挑剔别人。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的读后感 篇4

这是我阅读的心理学家武志红的第二本书:也许书中的案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但是,因为缺少心理学知识,我们很少从专业的角度去分析和认识,即使生活中被许多类似的事困惑,也从来不知道,它的发生,或许仅仅是童年的一次遭遇或者早期的一个心结所为,因而,适当的阅读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生活,也能提醒我们,时刻关注自己的社会角色及社会责任,尤其在对孩子的培养中,要尽到自己的职责,尽量避免童年的伤害影响到孩子的成年生活。

以下分享一些书中观点:

一个人在原生家庭中的关系决定了这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这是临床心理学的一个基本理论,用我的话概括来说就是:问题,在关系中产生。不过,总会有例外,我们总能见到一些特殊的人,他们的童年非常非常悲惨,但他们却拥有很健康的心灵。悲伤是完结悲剧的力量。

“与一般的理解不同,改变恶习最关键的一点是:不和恶习较劲,接受恶习。因为,恶习就是你的本性,恶习代表着你内心的需要,你只有理解它并接受它,它才能得到最有效的改造。”

习惯其实就是个性的基础,而个性又决定了我们的命运。从这一点看,可以说“习惯决定命运”。

简单地逃避痛苦,必然会陷入自我欺骗。直面问题自身,会将你带向成长之路。

影响关系的要素有两点:爱与自由。爱,令关系更近;自由,则令关系保持距离。这两点相互矛盾,而问题也就在这里——只有距离合适的关系才令我们满意,太远或太近的关系都会令我们焦虑。

无数人会说,活在当下。但很少有人知道活在当下是什么意思。这个意思就是,当下这一时刻产生的感觉、情绪和情感,就是当下的唯一。如果你这时脑子里还生出了一个“我”的概念,那么,你就是没有活在当下。所谓的“我”,其实就是过去的一切体验的残留。如果你执着于这个“我”,你说“我悲伤”,这时你就和悲伤有了距离,悲伤就不再是治疗性的力量,悲伤就不再是天籁之音,悲伤就似乎成了破坏性的力量。但是,不是悲伤破坏了“我”,而是“我”破坏了悲伤。

每一次挫折事件都是一次机遇,因为它暴露了自己的缺点和弱点。进行自我归因的人会借此完善自己。这样一来,挫折就成了人生的一种财富。

身体的健康,应不是想追求就能追求的,也不能仅在身体层面上追求,因为心灵和身体是相互呼应的,真正的健康应当做到心灵和身体的和谐。

我们需要认识到仪式的重要性,至于怎么履行仪式不是特别重要。你可以沿用传统的仪式,尽管这些传统仪式你永远也无法完全明白,你也可以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你自己的仪式来引导你心灵的蜕变。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的读后感 篇5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读后感1000字:

马来西亚著名的萨提亚治疗大师林文采博士把人的先天气质分为了五大类:乐天型、忧郁型、激进型、冷静型、奉献型。

我一直认为我是一个忧郁型的人。忧郁型的人天生的完美主义者,比较悲观.批判.对自己和别人都是比较难以赞美和认同,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要求尽善尽美,忧郁型的人把这种特点带到生活里去的时候是比较糟糕的,会对自己和他人高要求,把自己弄得很多的情绪。

虽然我知道自己忧郁型的这个特点,而林文采老师也一再强调:忧郁型的人要时刻记得在心里养两匹马:“放自己一马,放他人一马”。可我总是做不到。

正如网上一句经典的话所说:此生知道很多的大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情绪来了的时候,我总是会陷入到情绪里去,不能自拔。

有一天,当我看到武志红的一本书《感谢自己的不完美》时,我觉得棒极了。这本书颠覆了我对自己的看法。原来我不能接受的自己的种种,都是如此的具有意义。

于是我对自己不完美的感受有了释怀,在书中,武老师说道:世界有可能是相反的,真实胜过完美。如何接受自己的真实,如何真实的和自己在一起,就可以深刻的感知到真实是比完美更好的东西。感觉自己是完美的,这样的人是把自己的痛苦分裂出去了,消灭了,他自己的脑袋里意识不到痛苦。

在书中武老师从还一个心理学家的角度例举了大量的例子让我们认识到负能量比正能量更具有价值。

武老师在书中说“当我们积极地追求所谓的正能量的时候,其实是割裂了与所谓的负能量的连接,这种割裂是巨大的损失,悲伤、愤怒、恐惧、内疚、嫉妒和羞耻,我们要打开这些感受的管道,当我们打开这些管道的时候,生命力就会在我们的身上流动。”

在本书的第二章里讲到:悲伤是完结悲剧的力量,每一次的磨难都是生命的财富,越对抗痛苦,越是会痛苦,承认他,接纳他就是改变的开始。在这一章里讲到一个自杀的案例,案主在深深的悲伤之后,接纳了事实,从而改变自我,有了凤凰涅槃般的重生。

在本书的第五章里讲到:当你恐惧、焦虑时,去看看,恐惧、焦虑在告诉你什么?它们是不是在说:这件事情对你很重要?看到它们、承认它们、接纳它们,然后才能让它们成为一份能量,让它们在你的心里流动,回到自己的感受上,回到自己的身体里,这个时候会有很好的疗愈效果。读后感.曾今也有一位心理学老师说,如何让一个吸毒者彻底的戒毒,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让他的母亲彻底的放弃他,让吸毒者绝望,置之死地而后生,所以说绝望也是有力量的。

嫉妒、愤怒、倔强也都是有力量的,看到他背后蕴藏的含义,原来它让你更加有动力去改变自己,他们是生命力的表现。

“阴影和光明一样,都是我们的生命,如果逃避,我们就损失了一部分自我和力量。如果面对并整合他们,阴影就会变成我们的人生财富。”dsbJ1.Com

读完本书我对自己说:感谢自己的不完美,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因为不完美,所以才真实,真实胜过完美。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的读后感 篇6

读《感谢自己的不完美》有感

20xx0315——20xx0318

人,没有完美的,但我们都在苦苦的寻求着,一切都尽善尽美。但,生活中,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于是各种矛盾冲突纠结困扰所带来的负面情绪随之产生。痛苦、悲伤、愤怒、恐惧、内疚等等,这些情绪的产生,阻碍了我们成长,于是我们采取努力去避免、去压抑和、去遗忘、去克服它们。

但在《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一书中,作者所提示的观点不是去消除、压抑或克制人性中的这些负面恶习,而是要转化这样的恶为一种善的动力。人的情绪和行为很多时候是非常特别而脆弱的,所以如果强力去压制某一种负面情绪,对于你以后的生活这种压制并不是有利的。

你的负情绪,你的坏习惯、你的缺点,同样是我们人格的组成部分,是我们内心最深层需要的反映,并曾经让我们获益。做为人格的组成的部分,如何去改变这样的你。我们知道,我们了解的自己往往是另一个自己,当我们真正了解了我们的缺陷,认同并接受了有缺陷的自己,去接纳它,挖掘问题的根源。

其实无论什么心理问题,根源来源我们的童年,我们的心理模式在我们的童年形成,长大以后就不会再发生改变。所以我们身上每一个问题的根源,寻根究底,都有童年深层次的原因在里面。问题越严重,根源就越深。那么能不能不让我们的孩子受伤,给他们一个完美的童年呢? 那也是不可能的,没有伤害就没有成长,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也没有完美的童年,爱得太少,可能会有分离伤害,爱得太多,可能会有吞没伤害,所以我们只能避免给我们的孩子造成严重的伤害,却不可能给他们一个没有伤害的人生。每个人都是带着伤口成长起来。在了解这些之后,接纳自己,悦纳真我,倾听你内心的声音,拥抱你真实的痛苦——假若你内心有这个,就是治愈之路,也是成长之路。

哲人萨满依格加卡加克曾说:r生命远非人智所及,它由伟大的孤寂中诞生,只有从苦难中才能触及。只有困厄与苦难才能使心眼打开,看到那不为他人所知的一切。

所以,你不够完美这没关系。拥抱自己,感谢生活带给我的各种痛苦,感谢这个不完美的自己,让我体验了更多生命的无限精彩。

20xx0315---20xx031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