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后感 > 导航

学生读史铁生《病隙碎笔》阅后心得(5篇)

发表时间:2022-07-22

读病隙碎笔有感。

史铁生先生用他那残缺的身体支撑着所有饱满的思想,给我们这些不自信、没有勇气的人指引了方向。生与死这个问题,苦涩难懂,但有一个道理很简单,那就是: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你在找关于《病隙碎笔》的读后感吗?读书笔记吧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学生读史铁生《病隙碎笔》阅后心得”,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生读史铁生《病隙碎笔》阅后心得【篇一】

平凡的人生,惊险不断的命运;质朴的爱情,意想不到的苦难。史铁生的一生是惨淡的,双腿瘫痪,疾病缠身。但面对命运的玩笑,他是那样理智,直面命运的挑战。他那调侃的言语,让人觉得这仿佛不是一个身患残疾的人,而是一个在体验生活的,体验病情也算得上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

《病隙碎笔》是史铁生写于生病治疗间隙的片断随笔,篇幅很长,但语言通俗易懂,仿佛在和我们面对面的交流,用一位长者的身份教导我们怎么面对人生、苦难、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字字珠玑,平易而又精辟,朴实又鲜活跳动,充满着智慧与哲理。史铁生有严重的残疾,但他坚持写作,在他三天一次透析的痛苦煎熬中,他还是完成了这部著作。

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对于我们来说,小小的挫折就足以让我们身心俱挫,疲惫不堪。感叹命运的不公,叹息生活的不堪。史铁生在开始就谈到了命运,‚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要让一出戏剧吸引人,必要有矛盾、有人物间的冲突,矛盾和冲突的前提,是人物的性格、境遇各异,乃至天壤之异。‛他将人生命运比作是一场戏剧,而我们都是其中的演员,每个人扮演的角色都是不一样的,也就拥有不一样的命运。如果每个人都是好的人生,亦或是坏的人生,那岂不是都是一样的了吗?我们不必要去过度叹息别人悲惨的人生,也不必去羡慕嫉妒甚至愤恨别人美好的命运。上帝是公平的。就像史铁生自己说的一样‚他虽然剥夺了 ‚我‛奔跑的权力却让‚我‛与生命的真谛更接近,这就是为什么盲人的听觉总比一般人的灵敏‛,我们必须要承认人生的差距,直面自己的人生,抛弃埋怨,放弃逃避,用心去寻找属于自己人生路上的风景,不要因为他人延误自己美好的风景,哪怕是暴风雨中的枯枝烂草,也值得我。驻足留念。我觉得这才是人生。

‚没有谁比从未遇到过不幸的人更加不幸,因为他从未有机会检验自己的能力。‛塞涅卡的这句话与史铁生当时的心境有着类似之处。史铁生在书中写到‚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他面对生活是豁达坦然的。‚生而为人,终难免苦弱无助,你便是多么英勇无敌,多么厚学博闻,多么风流倜傥,世界还是要以其巨大的神秘置你于无知无能的地位‛。一个身患残疾的人把人生的许多哲理问题阐释得那样简单明了,而我们这些四肢健全的人都无法把人生的意义想得透彻,每天都在怨声载道的,这是多么的惭愧。我无法想象一个身患严重残疾的人面对自己需要多大的勇气,但看到史铁生那些轻松而又充满调侃的语句,‚死不过是某一个信号的中断,它‘轻轻地走’,正如它还会‘轻轻地来’。‛我意识到有些人是将生病当成一种人生的体验,将死亡当成一种超越。用乐观的心态去对待苦难,去诠释生命的意义。也许这不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所能做到的。史铁生认为我们应该去包含苦难的世界,这又是一种难以达到的境界,接受自己的苦难已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更别说包含。但他可以。他可以用微笑面对自己的身体和人生。甚至觉得苦难让他拾起自己的信心。他在书中提到‚不断的苦难才是不断地需要信心的原因,这是信心的原则,不可稍有变动。‛他是自信的,他意识到人生就是布满陷阱的,只要你对生活的希望不灭你就有能力化解苦难。我原本认为每个人对苦难的认识应该都是抑郁悲伤的,但是这里的苦难却像是拥有魔力的神棒,苦难是用来唤醒我们对生活的勇气的,带给我们希望的,这是让我惊讶的,也是让我惊奇的,更是让我对史铁生充满了仰慕。

在书中,史铁生认为当人生无法被改变时,我们应该寻求‚爱‛。‚爱‛是一个神圣的词。‚爱之永恒的能量,在于人之间永恒的隔膜。爱之永恒的激越,在于每一个‚我‛都是孤独。‛爱也许只是某一刻莫名的思念,也许只是远远地相望,也许只是默默地陪伴。就像泰戈尔的一句话‚总会发生些情愿与不情愿、知道与不知道、清醒与迷误的那种痛苦与幸福的事儿。但如果心里存在虔诚情感,那么在痛苦中也会得到安宁。‛现在很多小情侣整天呆在一起,并且强烈要求对方眼中只有自己一个人,并且要时时刻刻想着自己。在我看来,这只是一种呆在一起久了的依赖,并不是真正的爱。爱是一种情感,一种心意,也许两个人在一起吵吵闹闹,但是分开了又互相思念对方。史铁生认为‚爱的情感包括喜欢,包括爱护、尊敬和控制不住,除此之外还有最要紧的一项:敞开。互相敞开心魂,为爱所独具‛。爱也许是一种为了爱护对方而甘愿牺牲的精神。也许就只是陪伴着你度过人生最难过的那段岁月。他认为敞开心扉最为重要,可以告诉对方你此刻的痛苦与开心,哪怕是哭泣悲伤。以前我以为爱到一定程度就是结婚,但现在看来我是错了,也许不需要婚姻,那也是一种爱。哪怕是忘记,那也是爱。 《病隙碎笔》是一部哲学,是史铁生用灵魂书写的,读这本书就像在读他的内心,善良的、虔诚的、平易近人而又复函哲理的语句,让我感受到苦难也是一种幸福,命运是不接受挑战的。我们每天都会为一些事情烦恼伤心,但是我们要学会知足,史铁生是悲惨的,但是他收获了美满的爱情和事业,我们更应该知足,因为我们拥有健全的身体。

学生读史铁生《病隙碎笔》阅后心得【篇二】

作家总是需要在文字里隐含什么东西,对于残疾人来说这显得很方便,因为他们往往可以对生命有更多的感悟,或者可以让人以为他们对生命有更多的感悟。史铁生对生命世界和各种深刻问题的认识,不是他依靠自己的特殊身份哗众取宠的工具,而是他与生俱来的深邃的思想和睿智的头脑带给他的弥补内心伤痕的礼物。他很难有机会拥抱自然,接触社会,这使得他能拥有这种层次的思想境界显得更为可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文学成就和思想水平并不是因残疾而生。如果没有身体上的缺陷,史铁生也许不会从事作家这个行业,但他对世界的认识依然可以获得我们的认可。

可以认为史铁生的人生是悲惨的,连生命最后的一些作品也要在疾病的缝隙里完成。到了末日前夕的史铁生饱尝病痛的折磨,每三天就要去医院作一次透析,而剩余的日子里状态也不可能很好。但是我们不一定要同情他。毕竟人在临终前大都是悲惨的,在花丛里含笑而逝的大概只是少数。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悲惨的自己。我们会因为一些一时的惨剧而同情某个人,但那种同情是不可能恒久的。我们最终同情的还是自己。

学生读史铁生《病隙碎笔》阅后心得【篇三】

一部人生的笔记。

《病隙碎笔》写于他三天一次透析,整日与病魔抗争的时期,史铁生以调侃的语气说:“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他是如何写出这样一句话,以一颗平静的心,看待发生在身边的一切不如意的事。换做是别人,恐怕早就自怨自艾,埋怨生活的不公了吧。

一个竟日坐在轮椅上的人,以一种独特的视角,为我们阐述不一样的人生哲理,他对死和生的追问尤为精辟,把生与死当作是生活一部分,甚至说:“死是生之消息的一部分”因而,他总能看清楚生命本质。

早些时候他为病魔所困,后来他漠视病魔,这样的坚强超脱让我们这些健康的人自愧不如。我们总是找到许多借口回避我们的失败,我们总是把客观存在的困难夸大,而事实却是另外一回事。“人有一种坏习惯,记得住倒霉,记不住走运,这实在有失厚道。”我们总是将好的忘记,其实那些倒霉的事才是我们所要忘记的。

人生的很多哲理,并不像我们用笔写出或者用口说出那样简单。深刻的体会,要与一个人所经历的生活相联系,不然没有任何意义。史铁生以多年的经历总结出的很多有意义的东西,使我们少走弯路。但我知道,有些东西,只有经历过才能学会分辨,一个人的一生,也总是存在着一条必须一个人走的路。

我们对未来的渴望总是那样的强烈,愿望那么多,然而当我们真正去面对时,却发现身上少了很多应对困难的法宝。“爱,即孤立的音符或段落向着那美丽与和谐的皈依,再从那美丽与和谐中互相发现:原来一切都是相依相随。倘若是音符间的相互隔离与排拒,美丽与和谐便要破坏。”把爱带在身上,才支持我们抵挡阻碍我们的种种磨难,提供有利的条件。“然而人什么都可能躲过,惟死不可逃脱。”史铁生以平静的口吻对我们说。当我们认识到自己的渺小时,我们才会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博大,什么叫做宽容,才能学会平和的接受生活。

学生读史铁生《病隙碎笔》阅后心得【篇四】

持续看了很久的这本书,今天上午花了一上午,看完了最后一百多页,让我对于史铁生这位当代作家有了更深的感受。

最初接触到这位文学家还是在语文课本上,不过,这次的机缘巧合是数十年后的重逢了,而这本《病隙碎笔》光看书名,就一下子吸引了我,我没有犹豫就买了回来,不过,起先看了几页并没有很迫切的愿望要看下去,也是源于这是一本哲思方面的书,但是,这几天,当我身体抱恙,心态不佳的时候,重新翻出了这本书,打开之前书签的地方,继续看下去,倒是有了很多不同的感受。

这本书刚刚看完,所以,印象还是留在我脑海中比较深刻的,书中对于史先生支持“安乐死”的观点,我非常认同,虽然这本书是差不多10多年前出版的,但是,时至今日,安乐死还是没有被法律认可,也是一种无奈。

书中还写到对于“尴尬”的独到见解,史先生的观点让我对“尴尬”一词也有了新的思考,史先生的见解有他的道理,而且,他的人生经历非一般人能有,想必这番解读自有其深意。

这本书,我起先以为是一本病重的时候的随笔,没想到,里面谈了很多人生的思考,我一下子也消化不了许多,倒是让我觉得这本书有机会可以再读,我的感受是,这本书在不同的年龄看会读出不同的感受,体会到不同的内容和新意。

学生读史铁生《病隙碎笔》阅后心得【篇五】

《病隙碎笔》是史铁生坐在轮椅上完成的一部,让很多人做出迷茫,建立信心的文章。

为什么这么说?史铁生的一生是不幸的。因为肾功能的逐渐衰竭,二十岁之后,他就只能躺在病榻上或者坐在轮椅上。但它又是幸运的。因为他有自己的信仰。他有勇气去接受现实。这是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去学习的。

当我在读《病隙碎笔》时,我很少从文字中读出史铁生的悲观。没有悲天悯人,没有愤世嫉俗,他只是淡淡的道出自己的不幸,也乐观的去对待。这对我感触很深。是什么支持着他呢?从《我与地坛》不难看出,在他的母亲还未过世前,是母亲支持着他,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怀。但在母亲过世之后,信仰成为了他生活的一个部分。初读《病隙碎笔》时,我对于其中的信仰问题只是一知半解。在我的思想中,信仰,不过是迂腐之人的自我安慰罢了。但细细品位才对信仰有了更深的理解。

也许在经历了天灾人祸,病痛的折磨时,史铁生无依无靠。但他相信着老天为你关闭了一扇门,必定会为你开启一扇窗。他过,但在之后能重新站起来的人不多。史铁生就是一个。他信仰着,坚强着,自由的生活着。

让我钦佩史铁生的还有一点,在独到几篇关于史铁生对社会的看法时,我看到了他依旧满怀热血。他悲叹着世界的黑暗。他鄙视着贪污的官员,没有人性的家伙。

有人说,细读一本书,可以更了解作者这个人。读了史铁生的《病隙碎笔》,我强烈的感受到了这点。史铁生的坚强,乐观,深深打动了我。我想,在接下来的成长道路上,他的精神也会随时激励着我!

dsbj1.com扩展阅读

学生读史铁生《病隙碎笔》随笔感悟集锦(5篇)


史铁生先生说:痛苦和幸福都没有一个客观标准,那完全是自我的感受。我们需要在苦难中不断地增强信心,方能成就自己的人生。那么,你读了《病隙碎笔》有什么感想呢?读书笔记吧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学生读史铁生《病隙碎笔》随笔感悟”,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学生读史铁生《病隙碎笔》随笔感悟(篇一)

持续看了很久的这本书,今天上午花了一上午,看完了最后一百多页,让我对于史铁生这位当代作家有了更深的感受。

最初接触到这位文学家还是在语文课本上,不过,这次的机缘巧合是数十年后的重逢了,而这本《病隙碎笔》光看书名,就一下子吸引了我,我没有犹豫就买了回来,不过,起先看了几页并没有很迫切的愿望要看下去,也是源于这是一本哲思方面的书,但是,这几天,当我身体抱恙,心态不佳的时候,重新翻出了这本书,打开之前书签的地方,继续看下去,倒是有了很多不同的感受。

这本书刚刚看完,所以,印象还是留在我脑海中比较深刻的,书中对于史先生支持“安乐死”的观点,我非常认同,虽然这本书是差不多10多年前出版的,但是,时至今日,安乐死还是没有被法律认可,也是一种无奈。

书中还写到对于“尴尬”的独到见解,史先生的观点让我对“尴尬”一词也有了新的思考,史先生的见解有他的道理,而且,他的人生经历非一般人能有,想必这番解读自有其深意。

这本书,我起先以为是一本病重的时候的随笔,没想到,里面谈了很多人生的思考,我一下子也消化不了许多,倒是让我觉得这本书有机会可以再读,我的感受是,这本书在不同的年龄看会读出不同的感受,体会到不同的内容和新意。

学生读史铁生《病隙碎笔》随笔感悟(篇二)

许久没有把一本小说能从头到尾看完过,“五一”放假期间,偶尔的一个机会,从朋友处看到了史铁生的《病隙碎笔》,刚看了几页,已被作者那种写作与生命完全同构在一起的语言所吸引,竟用了能用的全部时间把这本散文随笔集看完,深深为他那深遂的思想和坚强的意志所感动。他,一个双腿瘫痪,双肾衰竭而停止工作,又患上了“尿毒症”,人生的苦难几乎都找上了他,而他,却在那轮椅上,用生的意志探寻着生命的终极意义;用理性的文笔,甚至是幽默的语调,述说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疾病的抗争;他体验到的是人生的苦难,表达出来的却是存在的欢乐和充实。

他在生病中,领悟出一种很现实的人生观: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上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到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他后来患了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使他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他醒悟到,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我认为《病隙碎笔》——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作者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与欢乐,在书中,他用睿智的语言,犀利的文笔,把自己的灵魂一一解剖开来,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这是一般人不能做到的,而他做到了,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他要为残疾的肉身续上一个健全的心途,为隔离的灵魂开放一条爱的通路,他的碎言碎语就是怀着这样一种崇高的理想开始的。作家韩少功评论《病隙碎笔》说:“《病隙碎笔》几乎是一个爱好科普知识的人,一篇可以在教堂管风琴乐柳中朗读的童话,是一种在尘世中重建天国的艰巨努力。”

当我把书的最末一页看完,轻轻地把书合上的时候,我觉得意犹未尽,此书的碎语拼凑起来不就是一部生命体验的百科全书吗,就好比一个漂亮而好吃的美食拼盘,给人视觉上的享受,精神上的愉悦,又有一定的实用性。当我把书的最末一页看完,轻轻地把书合上的时候,我已经被它感动了。

学生读史铁生《病隙碎笔》随笔感悟(篇三)

常常看到有人在提起史铁生的时候,喜欢强调他是残疾人,并因此对他顽强坚毅的人格大加赞赏。这样的说法自然是正确的,但这样容易使没有读过史铁生的人走入一个误区,以为史铁生人格的全部魅力,都体现在他的顽强坚毅中了,甚至于将他的残疾当作他的著作的全部卖点。

在读史铁生之前,我也有过这样的理解,可后来的我才发现仅仅以一个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的角度认识史铁生,实在是有些遗憾了。正如近日读的这部《病隙碎笔》,若真的只看到这部书是在“病隙”写就的,而忽略其中一些对人生的重要思考,或许就会有遗憾。可是话又说回来,史铁生正是因为“病”,因为“残疾”,才有机会抛却一个健全人一生中要经历的太多纷繁复杂,静下来审视自己的生活。

这部《病隙碎笔》给我的最大感触,便是“静”。面对着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他一直静静的。而正是他这样的“静”,解答了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惑。比如说:信仰。在人们都开始反思中国人信仰的缺失是不是一种可怕状态的年代,有多少人真正去关心过,人们想要有一个信仰,是为了什么?我们往往处于“当局者迷”的状态,被生活中的许多不称意的事情弄得眼花缭乱。我们总以为自己需要信仰,正是因为需要追求一个事事顺心的世界。但史铁生的生活中便没有那些琐事了,他有的只是这时常被人们拿来用作“乐观坚韧好典型”的坎坷命运。于是他静观由我们组成的健全人的人生百态,并告诫我们,“以无苦无忧的世界为目标,依我看,会助长人们逃避苦难的心理,因而看不见人的真实处境,也看不见信仰的真意”。他不逃避苦难,因而能够静静地看着这个存在苦难的世界;也不逃避所谓的健全人,因而能够静静地审视健全人的生活,以“旁观者清”的视角在“碎笔”中指引我们。再比如说,发展。保护环境这件事,城市乡村、大街小巷,处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宣传标语,环保行动在全球范围内蔚然成风,原本是不必由史铁生去提醒我们的。可史铁生提醒我们的是什么呢?作为一个身体上已不允许自己、心中也不愿意在社会上争一份地位和财富的人,他告诫在社会中忙碌的我们,要注意我们保护环境究竟是不是出于真心。“现在的生态保护思想,还像是以人为中心,只是因为经济要持续发展而无奈地保护生态,只是出于使人活得更好些,不得已而爱护自然。”这句话对于每天都在纠结着怎么“活得更好”的人们来说,真的会有醍醐灌顶的效果。从这一点来讲,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不免显得俗了,只顾着按照其他人说的方式活着,忘了静下来,思考这样的生活到底是不是对的。

读完《病隙碎笔》,我最深的感受绝不是史铁生的坚强,而是他静观生活的态度。从现实意义上说,这本书告诉我要静下来,用心像旁观者一样看自己的生活,但又很难说能像史铁生一样静下来,因为我们终究是不大可能像他一样的。但这就代表我们不能向史铁生的人格学习、不能静下来看我们的生活了吗?当然不是。我们是健全人,无论和史铁生相比这是一般意义上的幸运还是某种意义上的不幸。史铁生对人生的思考,是站在他已不会引领正常的人生的角度进行的;而我们对人生的思考,是站在我们正过着正常的人生的角度进行的。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去想,怎么能让我自己过得更好?若是没有史铁生的精神在旁激励我们,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便可能无法摆脱主观因素,从而或多或少地带有一点自私的影子。但若是我们能够在史铁生的人格中发现值得我们借鉴的,我们便可以更客观地看我们的人生,获得更深层次的心灵感悟。

但请同样在《病隙碎笔》中窥见人生真谛的你记住,首先要静下来。为了向这位老人的“静”致敬,也为了看一看自己的生活。

学生读史铁生《病隙碎笔》随笔感悟(篇四)

梦想和理想大抵是有区别的。

梦想,即做白日梦空想;妄想;梦中怀想。而理想,则是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想像和希望,也比喻对某事物臻于最完善境界的观念(摘自百度百科)。

相比而言,我更喜欢“理想”这个词,“梦想”显得太过飘渺,虚幻。“理想”虽然也是一种想象,但是她是人们在现实的基础上,引申出的对未来美好的期望。所以说“理想”实际一些。但理想这个词放在史铁生前辈身上,不免会显得有些牵强,这里没有任何嘲讽的意思,只觉得像他这样的一个人,“理想”这个词对他来说太过残忍,“梦想”却适合一些。他说“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有一回记者问到我的职业,我说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这不是调侃,我这48年大约有一半时间用于生病,此病未去彼病又来,成群结队好象都相中我这身体是一处乐园。或许“铁生”二字暗含了某种意思,至今竟也不死。”他毫不避讳自己的病症,反倒有点自嘲,这样的心态,想必这世间是极少的。

“有时侯我设想我的墓志铭,并不是说我多么喜欢那路东西,只是想,如果要的话最好要什么?要的话,最好由我自己来选择。我看好《再别康桥》中的一句: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在徐志摩先生,那未必是指生死,但在我看来,那真是最好的对生死的态度,最恰当不过,用作墓志铭再好也没有。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扫尽尘嚣。但既然这样,又何必弄一块石头来作证?还是什么都不要吧,墓地、墓碑、花圈、挽联以及各种方式的追悼,什么都不要才好。让寂静,甚至让遗忘,去读那些诗句。我希望“机长”走到我面前时,我能镇静地把这样的遗言交给他。但也可能并不如愿,也可能“筛糠”。就算“筛糠”吧,讲好的遗言也不要再变。”铁生前辈淡薄名利,世间纷繁过往云烟,看上去他没有什么留恋,你想,48年的生病,想来他是时时刻刻准备好了离去吧。

“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这游历当然是有风险,但去大河上漂流就安全吗?不同的是,漂流可以事先做些准备,生病通常猝不及防;漂流是自觉的勇猛,生病是被迫的抵抗;漂流,成败都有一份光荣,生病却始终不便夸耀。不过,但凡游历总有酬报:异地他乡增长见识,名山大川陶冶性情,激流险阻锤炼意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我们每时每刻都是幸运的,看到这句话,我不觉有些惭愧,比起铁生前辈,我们确确实实幸运不少,可我们从未感到过满足,只觉得还有好多东西不圆满,是因为我们不知足,知足常乐在现下社会少之又少,我们是该反思自己了。

他还说“反对“安乐死”,看身患绝症者饱受折磨与屈辱而听之任之,大约都是因为不大过问生命的意义。人不是苟活苟死的物类,不是以过程的漫长为自豪,而是以过程的精彩、尊贵和独具爱愿为骄傲的。医学其实终不能抗拒死亡,人到底是要死的这谁都明白,那么医学(以及种种学)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呢?其实,医学说到底仍只是一份爱愿,是上帝倡导爱愿的一项措施,是由之而对人间爱愿的一次期待。当有人身患绝症,生命惟饱受折磨而无任何意义之时,其他人却以顺其自然为由而袖手一旁,人间爱愿岂非自寻其辱?上帝的期待岂不就要落空?“安乐死”还是不应该吗?还是要“自然而然”地任那绝症对人暴施折磨和侮辱吗?难道还有谁看不出“安乐死”并不是要取消人之生的权利,而是要解除那残酷的刑罚,是在那疑难的一刻仍要信奉神命、行其爱愿吗?神命难违,神不单给了人生的权力,还给了人自由的权利和追求幸福的权力。”铁生前辈不怕死,他认为一个人,生和死的权利是一样的,不能剥夺一个人死的权利,死绝非是取消生的权力,而是从艰难困苦中解脱,“安乐死”不是什么坏东西。这也许和大多数人的观点大相径庭,但仔细想来,却也是对的。也许是他对死亡的坦然使他有了这种想法吧。

笔者愚钝,不敢妄自揣测大师想法,以上内容,纯属个人看法。铁生前辈的确是一个标杆,于我来说,只能是望其项背了。

若是把铁生前辈比做天使,我想,也许会有人暗笑我矫情,但在我眼中,前辈就像折翼的天使,虽然他的身体不能飞翔,但是,他的梦想飞得更高且更好,给有翅膀却不愿飞的人以目标和动力。

《病隙碎笔》我虽然没能完全读懂,但着实给了我许多人生的启示,希望更多的人可以拜读。

学生读史铁生《病隙碎笔》随笔感悟(篇五)

关于轮回与继承,史铁生老师写道:生命的意义却似轮回,每个人都得从头寻找,唯在这寻找中才可能与前贤汇合。唯当走过林莽,走过激流,走过深渊,走过思悟一向的艰途,步上山巅之时,你才能说继承。

我忍不住想,究竟何时、何地,我才能走过林莽,走过激流,走过深渊,经由山水,经由时间,经由光阴,在寻找中与前贤汇合,让寂寞而欲动的文思,能与窗外那不知是多少年前的明月相望呢?史铁生老师没有给我答案,也永远不会给我答案,因为人生就是在探求生命,在解那一道难题,人生因这种探求的过程而无比美丽。

史铁生老师又将生死的意义与爱结合起来,写道:如果意义只是对一己之肉身的关怀,它当然就会随着肉身之死而烟消云散。但如果,意义一旦牵系着无限之在和绝对价值,它就不会随着肉身的死亡而熄灭。

事实上,自古至今已经有多少生命死去了呀,但人间的爱愿却不曾有丝毫的减损,终极关怀亦不曾有片刻的放弃!当然困苦也是这样,自古绵绵无绝期。可正因如此,爱愿才看见一条永恒的道路,终极关怀才不至于终极地结束,这样的意义世代相传,并不因任何肉身的毁坏而停止。

也许你会说:但那已经不是我了呀!我死了,不管那意义怎样永恒又与我何干?可是,世世代代的生命,哪一个不是“我”呢?哪一个不是以“我”而在?哪一个不是以“我”而问?哪一个不是以“我”而思,从而建立起意义呢?肉身终是要毁坏的,而这样的灵魂一直都在人间飘荡,“秦时明月汉时关”,这样的消息自古而今,既不消逝,也不衰减。

生命的延续与轮回,人类的有限与无限,或许很难有准确的定义。但是史铁生老师坚守着一切奉献给读者。肉身必然会有毁坏与消失的一天,然而人的思想与爱是无止境的,是生生不息永远相传的。这亦是他的人生收获,他看淡生死的超然物外,他经历与思考后而得到的真谛,是光阴深处的羁绊,必将成为我一生的珍藏。

这一本书里,史铁生老师不仅是以独特的视角注视着生命,更是用朴实无华的文字,书写着鲜活无比的道理。虽然他已经离开人世,但却将永远在精神的高度遥望我们。他的乐观豁达,他难以想象的意志力,与他亲手写下的这一些人生的体检记录,将是我们精神上的营养补给与坚实依靠。

学生读史铁生《病隙碎笔》读后感悟集锦(5篇)


在人的一生中,有太多太多的苦难了,我们要做的就是直面他们。我们需要在苦难中不断地增强信心,方能成就自己的人生。你在找关于《病隙碎笔》的读后感吗?以下是读书笔记吧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生读史铁生《病隙碎笔》读后感悟”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学生读史铁生《病隙碎笔》读后感悟(篇一)

《病隙碎笔》中有许多对于信仰的思考,皆发人深省。一句点睛的话是:"所谓天堂即是人的仰望。"人的精神性自我有两种姿态。当它登高俯察尘世时,它看到限制的必然,产生达观的认识和超脱的心情,这是智慧。当它站在尘世仰望天空时,它因永恒的缺陷而向往完满,因肉身的限制而寻求超越,这便是信仰了。完满不可一日而达到,超越永无止境,彼岸永远存在,如此信仰才得以延续。所以,史铁生说:"皈依并不在一个处所,皈依是在路上。"这条路没有一个终于能够到达的目的地,但并非没有目标,走在路上本身即是目标存在的证明,而且是惟一可能和惟一有效的证明。物质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实现要用外在的可见的事实来证明,精神理想的实现方式只能是内在的心灵境界。所以,凡是坚持走在路上的人,行走的坚定就已经是信仰的成立。

对于"职业是患病,业余才写作"的史铁生,如果说这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和疾病斗争,我想他一定赢了。

命若琴弦,终成绝响。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史铁生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生命的意义。

学生读史铁生《病隙碎笔》读后感悟(篇二)

史铁生,用他那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虽然这时的他已是尿毒症缠身,但他却平静地说:“躺在‘透析室’的病床上,看着鲜红的血在‘透析器’里汩汩的走——从我的身体里出来,再回到我的身体里面去。”倘若我此刻躺在病床上,我一定不会像他一样想到如《再别康桥》里的“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扫尽尘嚣”来做我的墓志铭,毕竟我不是他,倘若我此刻躺在病床上,我一定不会像他一样对记者说,我的职业是生病,“此病未去彼病又来,成群结队好像都相中我这一身体是一处乐园”,“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

也许,正是因为看透了“人有一种坏习惯,记得住倒霉,记不住走运,这实在有失厚道,是对神明的不公。”所以,史铁生学会了用良好的心态来面对自己的人生。每当读到他或用玩笑轻松的语言或轻描淡写地说着他的遭遇的时候,作为读者的我,却非常沉重。他说过“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因为“其实每时每刻文明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面前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常常在生活面前感叹人生时,身边的人都说,别垂头丧气的,看看人家霍金,看看人家史铁生。但是,我却在此刻发现一个疑惑:为什么要在意志消沉的时候看史铁生的遭遇?是为了把自己的遭遇和他的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然后得出,“这点痛算什么”这样的结论吗?如果是,我想我们是悲哀的,我们竟需要从他人身上获得信心。史铁生却说“真正的信心面前,其实是一片空旷。除了希望什么也没有,想要也没有。”我极其认同史铁生的看法。信心,本来就是我们的信念。不管这信念是所谓的“科学”,还是所谓的“迷信’,那是对本来并无根据的的猜想和希望。倘若我们是那批让人看看的人,没有人让我们去看看,我们就打算消沉下去吗?不,信心,对自己的信心,对未来的信心,不在他人身上。没有他人,只要有我们自己,信心就在这,只要你相信自己,“为自己填下美的志愿,为自己提出美的要求,为自己许下诚的诺言”。“在思之所寄的苍茫处,为自己选择一种正义,树立一份信心。”

印象较深刻的是,史铁生还谈到了自卑。在《务虚笔记》中,他借助对一个女孩儿的眺望,写到了自卑。“我很快就感觉到了一种冷淡,和冷淡的威胁。不错,是自卑,我永远都看见那一刻,那一刻永不磨灭,那儿的人是否傲慢地说了些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自卑与生俱来,重要的是那冷淡的威胁其实是由自卑构成的,即使那儿的人没有任何傲慢,我也早就想跑了。”自卑,与生俱来,是啊。我经常自卑。因为别人学习好,我奋起直追;因为别人手工强,我自卑,我也尝试着做一些小礼物;因为别人有钱,我自卑,我节约勤俭,在一次请大家花光;因为别人漂亮帅气,我自卑,所以我尝试着掩盖我的丑陋。我自卑,但我学着去改变。“自卑,历来送给人间两样东西,爱的期盼,与愤怒的积累。”画家Z得到的是后面一种,幸好,我得到了前面一种。因为自卑,我更有信念。我相信爱。“爱原就是自卑弃暗投明的时刻。自卑,或者在自卑的洞穴里补补深陷,或者转身,在爱的路途上迎候解放。”我相信自己走在爱的路途上,我相信会有爱为我解放。

我相信史铁生。因为有自卑,但是信念让他不放弃,没有双腿,仍然可以走下去。

“浪是水,浪消失了,水还在。浪是水的形式,水的消息,是水的欲望和表达。浪活着,是水,浪死了,还是水。水是浪的根据,浪的归宿,水是浪的无穷和永恒。”

我是浪,是水?浪指什么,水指什么?也许心中早已有了答案。

史铁生,顽强地活着,在他的文字中,看不见丝丝毫毫的怨天尤人,在他的语言中,看见的是希望,爱和信心。在他的命运里,我说,他是一个幸运的人。

学生读史铁生《病隙碎笔》读后感悟(篇三)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史铁生

如果你喜欢了一位偶像,请你一定要为他写一些文字。对于喜欢的作家,我想我们更应该写点东西吧。于是便有了这些文字。

我看过的书不太多,印象比较深刻,对自己思想有过强烈震撼的则就更少了,其中就有史铁生的《病隙碎笔》和周国平《人与永恒》,前者更易懂,后者哲理性强些,稍有些生涩难懂。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大家应该不陌生,我们这一代人高中语文课本中一定都读到过,而且我们之中很多人是通过这篇散文认识了地坛。这篇文章也支撑了史铁生在散文文学上的地位,也更加坚定了史铁生写作的信念。

职业是患病,业余才是写作,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调侃自己。《病隙碎笔》是哲学性的散文,是一个思索的过程,通篇无题,与残疾并无太大干系。所有的文字主要源自一个健康的灵魂对生命的困惑与痛苦的探索,源自一个思想者对人生基本命题的哲学思考与辩析。一直是在寻找,史铁生是一个完全靠自己的觉悟修养自己品行的人,他穷尽自己的一生去思索人生,他不能行走,但他是思想的行者。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说道: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早看透了生死,置之度外,他坚持活下去就是为了寻找活着的信念。为活着而思索,为思索而活着。

关于史铁生,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作家笔下对他的文字和他本人的敬畏与推崇。周国平后来为《病隙碎笔》作的序曾写道:

三年前,在轮椅上坐了三十个年头的史铁生,生活中没有出现奇迹,反而又有新的灾难降临。

关于残疾,史铁生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残疾。"在此意义上,残疾是与生俱来的,对所有的人来说都是这样。看到人所必有的不能和限制,这是智慧的起点。看到并且接受人所必有的限制,这是智慧的起点,但智慧并不止于此。如果只是忍受,没有拯救,或者只是超脱,没有超越,智慧就会沦为冷漠的犬儒主义。

《病隙碎笔》中有许多对于信仰的思考,皆发人深省。一句点睛的话是:"所谓天堂即是人的仰望。"人的精神性自我有两种姿态。当它登高俯察尘世时,它看到限制的必然,产生达观的认识和超脱的心情,这是智慧。当它站在尘世仰望天空时,它因永恒的缺陷而向往完满,因肉身的限制而寻求超越,这便是信仰了。完满不可一日而达到,超越永无止境,彼岸永远存在,如此信仰才得以延续。所以,史铁生说:"皈依并不在一个处所,皈依是在路上。"这条路没有一个终于能够到达的目的地,但并非没有目标,走在路上本身即是目标存在的证明,而且是惟一可能和惟一有效的证明。物质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实现要用外在的可见的事实来证明,精神理想的实现方式只能是内在的心灵境界。所以,凡是坚持走在路上的人,行走的坚定就已经是信仰的成立。

对于"职业是患病,业余才写作"的史铁生,如果说这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和疾病斗争,我想他一定赢了。

命若琴弦,终成绝响。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史铁生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生命的意义。

史先生一路走好。

学生读史铁生《病隙碎笔》读后感悟(篇四)

一口气读完了史铁生的《病隙碎笔》,又一次被深深地教育了。这是一部充满人生体验的人生笔记。之所以是《病隙碎笔》,是因为他的透析从开始的一周一次,到一周两次,后来每隔一天一次。他身体里的血得从动脉管引出来,在透析机里过滤掉毒素,再从静脉流回体内,整个过程长达四个半小时,全身的血液都要被过滤几十遍。就是这样一个长年坐在轮椅上的人,穿过浩瀚的肉体之痛,带给了我们对生命的思考。

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得到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是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生病的日子,怀念那些不生病的日子,;病重了时,又怀想病轻的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上一个“更”字。

人总是这样,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得到了还想得到更多,失去时却从来没有想过还有比失去更糟糕的事,心中的欲望不断地被各种欲望填满,压得喘不过气来,尽管很辛苦,但却欲罢不能,所以幸福的滋味一直可望不可及。

史铁生在书中写道:人有一种坏习惯,记得住倒霉,记不住幸运,这实在有失厚道。

幸福的底线其实就是不贪婪,不去做那些无谓的假设,也不去奢求那些不切实际的妄想,在能爱的时候尽量去爱,做自己该做且能做到的事,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这就是幸福的。

学生读史铁生《病隙碎笔》读后感悟(篇五)

史铁生,一个他生前我曾经关注过,却从未读过其作品的人,却在他离世后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前些日子买了他的几本书来读,《病隙碎笔》是其中之一。

很难想象,现在有多少人可以像他那样,对人类的终极问题作如此深刻透彻的思考。他于病痛之余记录的思考,是那样的真切与挚诚。对于生与死,幸福与快乐,爱情与欲望,健全与残疾,他都细细思量,赤诚面对,不回避,不矫饰。或者正是因为长年累月的病,是命运中无法预料的逆境,才令他可以这样看得清,看得透吧。

病隙碎笔,皆为史的哲思,深邃,有远见,真诚、警醒。能这样直面人生,笑对命运的人真是少见难得。

史铁生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作家,虽然斯人已去,但其文永存,其精神也长存。

史铁生散文《病隙碎笔》读后心得汇总(5篇)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强者自救,圣者渡人。”正是在这样不断的苦难之下,史先生写下了病隙碎笔。不知道你在读完《病隙碎笔》后的感悟是什么?以下是读书笔记吧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史铁生散文《病隙碎笔》读后心得”,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史铁生散文《病隙碎笔》读后心得(篇一)

一口气读完了史铁生的《病隙碎笔》,又一次被深深地教育了。这是一部充满人生体验的人生笔记。之所以是《病隙碎笔》,是因为他的透析从开始的一周一次,到一周两次,后来每隔一天一次。他身体里的血得从动脉管引出来,在透析机里过滤掉毒素,再从静脉流回体内,整个过程长达四个半小时,全身的血液都要被过滤几十遍。就是这样一个长年坐在轮椅上的人,穿过浩瀚的肉体之痛,带给了我们对生命的思考。

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得到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是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生病的日子,怀念那些不生病的日子,;病重了时,又怀想病轻的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上一个“更”字。

人总是这样,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得到了还想得到更多,失去时却从来没有想过还有比失去更糟糕的事,心中的欲望不断地被各种欲望填满,压得喘不过气来,尽管很辛苦,但却欲罢不能,所以幸福的滋味一直可望不可及。

史铁生在书中写道:人有一种坏习惯,记得住倒霉,记不住幸运,这实在有失厚道。

幸福的底线其实就是不贪婪,不去做那些无谓的假设,也不去奢求那些不切实际的妄想,在能爱的时候尽量去爱,做自己该做且能做到的事,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这就是幸福的。

史铁生散文《病隙碎笔》读后心得(篇二)

许久没有把一本小说能从头到尾看完过,“五一”放假期间,偶尔的一个机会,从朋友处看到了史铁生的《病隙碎笔》,刚看了几页,已被作者那种写作与生命完全同构在一起的语言所吸引,竟用了能用的全部时间把这本散文随笔集看完,深深为他那深遂的思想和坚强的意志所感动。他,一个双腿瘫痪,双肾衰竭而停止工作,又患上了“尿毒症”,人生的苦难几乎都找上了他,而他,却在那轮椅上,用生的意志探寻着生命的终极意义;用理性的文笔,甚至是幽默的语调,述说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疾病的抗争;他体验到的是人生的苦难,表达出来的却是存在的欢乐和充实。

他在生病中,领悟出一种很现实的人生观: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上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到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他后来患了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使他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他醒悟到,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我认为《病隙碎笔》——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作者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与欢乐,在书中,他用睿智的语言,犀利的文笔,把自己的灵魂一一解剖开来,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这是一般人不能做到的,而他做到了,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他要为残疾的肉身续上一个健全的心途,为隔离的灵魂开放一条爱的通路,他的碎言碎语就是怀着这样一种崇高的理想开始的。作家韩少功评论《病隙碎笔》说:“《病隙碎笔》几乎是一个爱好科普知识的人,一篇可以在教堂管风琴乐柳中朗读的童话,是一种在尘世中重建天国的艰巨努力。”

当我把书的最末一页看完,轻轻地把书合上的时候,我觉得意犹未尽,此书的碎语拼凑起来不就是一部生命体验的百科全书吗,就好比一个漂亮而好吃的美食拼盘,给人视觉上的享受,精神上的愉悦,又有一定的实用性。当我把书的最末一页看完,轻轻地把书合上的时候,我已经被它感动了。

史铁生散文《病隙碎笔》读后心得(篇三)

在接连不断的苦难之下,史铁生先生写下了这本《病隙碎笔》,这是一本充满信仰的书,这本属给予了我很大的触动和激励。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对于徐志摩先生,那未必是生死,但在史铁生看来,那便是对生死最好的诠释,是句再好不过的墓志铭。轻轻地走,正如轻轻地来,扫尽尘嚣,用渺小的生命改变一段岁月,让世界因自己的存在而有一点点不一样,那就是人生最大的成就了。

“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史铁生没有在病痛中度日如年,而是用受病折麽和与病搏斗的空隙来思考人生。生命不仅没有使他一蹶不振,反而让他更懂珍惜和满足。人们常有一种习惯:记得住霉运,记不住走运。但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面前都有可能加个“更”字。而现在的我,既没有疾病缠身,也没有身苦患难,理应满足于当下生活,给自己的前行以无限动力。

人在苦难中总该有个信仰,史铁生对“佛”的见解让我懂得了一个人对待信仰的正确态度。当有人劝他去佛堂烧柱高香以乞健康时,他总是犹豫,这并非因为不愿朝拜,而是保持了对佛的尊敬。满腹功利的“祈祷”确实是污了佛法。佛门清净,唯应当求一份智慧,以醒贪迷。信仰是精神的支点,尊重这份信仰,是为了对人生更高的境界的参透。

“以苦难去做人生的投资,以圣洁赢取尘世的荣耀”。只有成功者才有资格谈苦难,在苦难中不断的增强信心,方能成就人生。

史铁生散文《病隙碎笔》读后心得(篇四)

作家总是需要在文字里隐含什么东西,对于残疾人来说这显得很方便,因为他们往往可以对生命有更多的感悟,或者可以让人以为他们对生命有更多的感悟。史铁生对生命世界和各种深刻问题的认识,不是他依靠自己的特殊身份哗众取宠的工具,而是他与生俱来的深邃的思想和睿智的头脑带给他的弥补内心伤痕的礼物。他很难有机会拥抱自然,接触社会,这使得他能拥有这种层次的思想境界显得更为可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文学成就和思想水平并不是因残疾而生。如果没有身体上的缺陷,史铁生也许不会从事作家这个行业,但他对世界的认识依然可以获得我们的认可。

可以认为史铁生的人生是悲惨的,连生命最后的一些作品也要在疾病的缝隙里完成。到了末日前夕的史铁生饱尝病痛的折磨,每三天就要去医院作一次透析,而剩余的日子里状态也不可能很好。但是我们不一定要同情他。毕竟人在临终前大都是悲惨的,在花丛里含笑而逝的大概只是少数。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悲惨的自己。我们会因为一些一时的惨剧而同情某个人,但那种同情是不可能恒久的。我们最终同情的还是自己。

史铁生散文《病隙碎笔》读后心得(篇五)

随着信息时代、网络时代、高科技时代的到来,我们的生活节奏在不断的被加快。在这快节奏的生活里我们还能不能找回纯真的自我?还能不能沉下心来仔细思索生命的真谛?最近我读的一本书—《病隙碎笔》给了我答案。

读这本书并非偶然,而是出于对其作者—史铁生的敬慕。一个一生与病魔相伴且始终抱有“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并用一篇《我与地坛》感动数亿中国人的人,其作品我相信也是像其人一样有着品味不尽的内涵,于是我与《病隙碎笔》相识。

《病隙碎笔》是史铁生在生病治疗时期的点滴感悟,语言平易近人,苦苦思索着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

当我们在抱怨事命运时,史铁生开篇第一句便给了我们最深刻而彻底的对命运的阐述。“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我们常听说,“人生如戏”,史铁生把生活比作戏剧,诠释得十分准确。生活,原本就是由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命运来组合的。每个人的命运不同造成了人生的差异,才显示出生活的五彩缤纷。所以史铁生承认生活存在差异,接受上帝安排的命运,不埋怨上帝对自己的不公。从那些洋溢着阳光的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到,对于病痛、残疾,他并没有自卑与怨恨,而是以他豁达乐观的心态理智的去面对。一个每隔三天就要做一次透析,躺在透析的床上,看鲜红的血在透析器里汩汩的走——从他的身体里出来,再回到他的身体里去的人,他如此坚强的活下来,并将他的感悟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怨命运呢?

当我们在贪生畏死之时,史铁生却在设想他的墓志铭,他说用徐志摩先生《再别康桥》里的一句再合适不过: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扫尽尘嚣,并说,“既然这样,又何必弄一块石头来作证?还是什么都不要吧,墓地、花圈、挽联以及各种方式的追悼,什么都不要才好。让寂静,甚至让遗忘。”

曾经看着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抱有的只是一种同情和心酸,但在看了这本书后,对于他们,又多了一份敬佩。他们有着比我们普通人多出几百倍甚至是几千倍的勇气,这种勇气,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看一部电视剧可以让麻木的心灵暂时激荡一下,而读这一本好书带给我的我想怕是对心灵一生的触动。《病隙碎笔》让我对生活、对人生产生新的思考!作文

史铁生《病隙碎笔》学生感想感悟五篇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强者自救,圣者渡人。”史先生对命运的这种态度很值得我们学习,只是我们多多少少还是会心痛先生,如果先生没有那么多的病该多好!你在找关于《病隙碎笔》的读后感吗?以下是读书笔记吧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史铁生《病隙碎笔》学生感想感悟”,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史铁生《病隙碎笔》学生感想感悟(篇一)

感三月的阴霾和霉雨天气,浓罩着整个天地,接近一个月的日子,都很少见过阳光,偶尔的阳光出现,也像是古时待嫁藏在深阁的少女般,刚一探头,又躲闪了进去。也许是天气的原因,感冒了,整天昏昏沉沉的却也难受。网购的史铁生的书《病隙碎笔》恰好就到了,生病的时候看《病隙碎笔》,却分外令人感慨。

曾有记者问史铁生职业是什么?史铁生说:“职业是生病,业余写作”。的确,在他短暂却辉煌的人生里,他有48年是在病中,他用残缺的身体,写出最饱满而健全的思想,他体验到生活的苦难,但却用最光辉的文字述说存在的快乐与明朗,他照亮了我们的内心,让我们得到信仰与梦想。

在《人的残缺证明了神的完美》中,他说:“我觉得人是应该有一个信仰的。信仰就像刚才说的,我觉得我是残疾的,但有一个完美的境界存在,那么这就成为我的信仰了。信仰和梦想差不多,没那么多实际的好处,它只是给你一种心灵的安慰。”

心灵的慰藉在这里,已经超越各种其他东西了,这个世界,从来就拥有着不完美,完美的体现,就是残缺,身体的残缺,却令他的心灵闪现着最神圣的完美。

史铁生《病隙碎笔》学生感想感悟(篇二)

全书中我最喜欢的这一段话: 痛苦和幸福都没有一个客观标准,那完全是自我的感受。因此,谁能够保持不屈的勇气,谁就能更多地感受幸福。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

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 看,这本书中你可以随处找到像这样的句子。史铁生老师是幸福的,并不是因为他不痛苦。病痛折磨着他,残缺使他疲惫,痛楚是人之常情。他幸福,是因为他勇敢,超越了自身局限,他用残缺的身体去感受,去健全自己的智慧与心灵,丰满笔下的哲理与思考。他从未向神灵行贿,祈求身体的康复,他选择完善信仰,正如他写到的一样,身体的残疾不可怕,心灵的残疾才可怕。

当写到死亡的时候,史铁生老师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你要是悲哀于这世界上终有一天没有了你,你要是恐惧于无限的寂灭,你不妨想一想,这世界上曾经也没有你,你曾经就在那无限的寂灭中。诚然,我曾经无数次幻想过死亡,也为此恐惧苦恼,曾经因为自己终究的幻灭而感到悲伤与无奈,但读到这一段,我竟豁然开朗。

是啊,我曾经就在那无限的寂灭中,生命本就是一个轮回,我不过是回到了我来时的位置罢了。我曾什么也不是,却有幸来人世走了一次,有幸拥有灿烂的人生,也有幸经历沉重的世事,不论是福祉还是苦难,我既然从无形化为有形,这已经是一种幸运。如今离去,是带着满载的收获,是另一种形式的落叶归根,这又似是应了徐志摩的那一句诗,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

史铁生《病隙碎笔》学生感想感悟(篇三)

在接连不断的苦难之下,史铁生先生写下了这本《病隙碎笔》,这是一本充满信仰的书,这本属给予了我很大的触动和激励。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对于徐志摩先生,那未必是生死,但在史铁生看来,那便是对生死最好的诠释,是句再好不过的墓志铭。轻轻地走,正如轻轻地来,扫尽尘嚣,用渺小的生命改变一段岁月,让世界因自己的存在而有一点点不一样,那就是人生最大的成就了。

“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史铁生没有在病痛中度日如年,而是用受病折麽和与病搏斗的空隙来思考人生。生命不仅没有使他一蹶不振,反而让他更懂珍惜和满足。人们常有一种习惯:记得住霉运,记不住走运。但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面前都有可能加个“更”字。而现在的我,既没有疾病缠身,也没有身苦患难,理应满足于当下生活,给自己的前行以无限动力。

人在苦难中总该有个信仰,史铁生对“佛”的见解让我懂得了一个人对待信仰的正确态度。当有人劝他去佛堂烧柱高香以乞健康时,他总是犹豫,这并非因为不愿朝拜,而是保持了对佛的尊敬。满腹功利的“祈祷”确实是污了佛法。佛门清净,唯应当求一份智慧,以醒贪迷。信仰是精神的支点,尊重这份信仰,是为了对人生更高的境界的参透。

“以苦难去做人生的投资,以圣洁赢取尘世的荣耀”。只有成功者才有资格谈苦难,在苦难中不断的增强信心,方能成就人生。

史铁生《病隙碎笔》学生感想感悟(篇四)

这本书创作之时,史铁生双肾功能已经衰竭,只能依靠血液透析存活。三天透析一次,只有第二天能强忍着痛楚与疲惫动笔。他一边与病魔斗争,一边在病痛的小小空隙里记录下自己平易而精辟的只言片语。

曾经在他的字里行间里,我读懂过人生,解析过信仰,构建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而如今,予我这一切的人却已走远,魂归地坛。我只能捧着这本书,想象着他的笔尖,历经了怎样的世事变迁,才能书写出这样充满哲理又乐观诙谐的句子。

这并不是一本普通的散文集。它充满了对人生的诘问、探索与解答,解答着那些超越生命的难题。它来自一个苦难的人生,却凝聚着精神的明朗。

在书里,史铁生老师曾经笑说,生病是他的职业,业余写一点东西。他这一生,总是此病未去彼病又来,“铁生”二字必定是暗合了某种意思,让他一直活着。然而,读他的东西,从来感觉不到一丝病痛的阴影,反而总是让读者沐浴在开朗的思想之中。譬如,通过生病与游历的比较,通过生病的经验,他说: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加一个“更”字,发人深省,教人乐观。生之为人,我们必须接受世界的全部,不能单单从中拿掉苦难。但是,我们又何尝不是幸运的。当你在为无法升迁或恋爱不顺而烦恼时,世界上的某个角落却有人正在为生存挣扎。史铁生老师人生的一半都用来生病,他自己更一度认为不能直立行走是丢掉了人的特点,在大部分人看来,他是不幸的。然而,他足够强大的内心,不屈于命运的勇气,乐观的精神,让他不卑不亢地在生命路上前行——凡是坚持走在路上的人,行走的坚定就已经是信仰的成立。

又譬如,全书中我最喜欢的这一段话:

痛苦和幸福都没有一个客观标准,那完全是自我的感受。因此,谁能够保持不屈的勇气,谁就能更多地感受幸福。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

看,这本书中你可以随处找到像这样的句子。史铁生老师是幸福的,并不是因为他不痛苦。病痛折磨着他,残缺使他疲惫,痛楚是人之常情。他幸福,是因为他勇敢,超越了自身局限,他用残缺的身体去感受,去健全自己的智慧与心灵,丰满笔下的哲理与思考。他从未向神灵行贿,祈求身体的康复,他选择完善信仰,正如他写到的一样,身体的残疾不可怕,心灵的残疾才可怕。

当写到死亡的时候,史铁生老师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你要是悲哀于这世界上终有一天没有了你,你要是恐惧于无限的寂灭,你不妨想一想,这世界上曾经也没有你,你曾经就在那无限的寂灭中。诚然,我曾经无数次幻想过死亡,也为此恐惧苦恼,曾经因为自己终究的幻灭而感到悲伤与无奈,但读到这一段,我竟豁然开朗。是啊,我曾经就在那无限的寂灭中,生命本就是一个轮回,我不过是回到了我来时的位置罢了。我曾什么也不是,却有幸来人世走了一次,有幸拥有灿烂的人生,也有幸经历沉重的世事,不论是福祉还是苦难,我既然从无形化为有形,这已经是一种幸运。如今离去,是带着满载的收获,是另一种形式的落叶归根,这又似是应了徐志摩的那一句诗,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

而关于轮回与继承,史铁生老师又写道:生命的意义却似轮回,每个人都得从头寻找,唯在这寻找中才可能与前贤汇合。唯当走过林莽,走过激流,走过深渊,走过思悟一向的艰途,步上山巅之时,你才能说继承。我忍不住想,究竟何时、何地,我才能走过林莽,走过激流,走过深渊,经由山水,经由时间,经由光阴,在寻找中与前贤汇合,让寂寞而欲动的文思,能与窗外那不知是多少年前的明月相望呢?史铁生老师没有给我答案,也永远不会给我答案,因为人生就是在探求生命,在解那一道难题,人生因这种探求的过程而无比美丽。

史铁生老师又将生死的意义与爱结合起来,写道:如果意义只是对一己之肉身的关怀,它当然就会随着肉身之死而烟消云散。但如果,意义一旦牵系着无限之在和绝对价值,它就不会随着肉身的死亡而熄灭。事实上,自古至今已经有多少生命死去了呀,但人间的爱愿却不曾有丝毫的减损,终极关怀亦不曾有片刻的放弃!当然困苦也是这样,自古绵绵无绝期。可正因如此,爱愿才看见一条永恒的道路,终极关怀才不至于终极地结束,这样的意义世代相传,并不因任何肉身的毁坏而停止。

也许你会说:但那已经不是我了呀!我死了,不管那意义怎样永恒又与我何干?可是,世世代代的生命,哪一个不是“我”呢?哪一个不是以“我”而在?哪一个不是以“我”而问?哪一个不是以“我”而思,从而建立起意义呢?肉身终是要毁坏的,而这样的灵魂一直都在人间飘荡,“秦时明月汉时关”,这样的消息自古而今,既不消逝,也不衰减。生命的延续与轮回,人类的有限与无限,或许很难有准确的定义。但是史铁生老师坚守着自己的内心,向未知与有知不断追索,不断赋予爱的意义,将世间光明与美好的一切奉献给读者。肉身必然会有毁坏与消失的一天,然而人的思想与爱是无止境的,是生生不息永远相传的。这亦是他的人生收获,他看淡生死的超然物外,他经历与思考后而得到的真谛,是光阴深处的羁绊,必将成为我一生的珍藏。

史铁生《病隙碎笔》学生感想感悟(篇五)

持续看了很久的这本书,今天上午花了一上午,看完了最后一百多页,让我对于史铁生这位当代作家有了更深的感受。

最初接触到这位文学家还是在语文课本上,不过,这次的机缘巧合是数十年后的重逢了,而这本《病隙碎笔》光看书名,就一下子吸引了我,我没有犹豫就买了回来,不过,起先看了几页并没有很迫切的愿望要看下去,也是源于这是一本哲思方面的书,但是,这几天,当我身体抱恙,心态不佳的时候,重新翻出了这本书,打开之前书签的地方,继续看下去,倒是有了很多不同的感受。

这本书刚刚看完,所以,印象还是留在我脑海中比较深刻的,书中对于史先生支持“安乐死”的观点,我非常认同,虽然这本书是差不多10多年前出版的,但是,时至今日,安乐死还是没有被法律认可,也是一种无奈。

书中还写到对于“尴尬”的独到见解,史先生的观点让我对“尴尬”一词也有了新的思考,史先生的见解有他的道理,而且,他的人生经历非一般人能有,想必这番解读自有其深意。

这本书,我起先以为是一本病重的时候的随笔,没想到,里面谈了很多人生的思考,我一下子也消化不了许多,倒是让我觉得这本书有机会可以再读,我的感受是,这本书在不同的年龄看会读出不同的感受,体会到不同的内容和新意。

学生读史铁生《病隙碎笔》读后随笔五篇


史铁生先生说:痛苦和幸福都没有一个客观标准,那完全是自我的感受。如果没有史先生,我想,这个世界会多很多想不开的人吧,他的思想给了我们一个方向。不知道你在读完《病隙碎笔》后的感悟是什么?下面是读书笔记吧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学生读史铁生《病隙碎笔》读后随笔》,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学生读史铁生《病隙碎笔》读后随笔【篇一】

《病隙碎笔》是史铁生坐在轮椅上完成的一部,让很多人做出迷茫,建立信心的文章。

为什么这么说?史铁生的一生是不幸的。因为肾功能的逐渐衰竭,二十岁之后,他就只能躺在病榻上或者坐在轮椅上。但它又是幸运的。因为他有自己的信仰。他有勇气去接受现实。这是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去学习的。

当我在读《病隙碎笔》时,我很少从文字中读出史铁生的悲观。没有悲天悯人,没有愤世嫉俗,他只是淡淡的道出自己的不幸,也乐观的去对待。这对我感触很深。是什么支持着他呢?从《我与地坛》不难看出,在他的母亲还未过世前,是母亲支持着他,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怀。但在母亲过世之后,信仰成为了他生活的一个部分。初读《病隙碎笔》时,我对于其中的信仰问题只是一知半解。在我的思想中,信仰,不过是迂腐之人的自我安慰罢了。但细细品位才对信仰有了更深的理解。

也许在经历了天灾人祸,病痛的折磨时,史铁生无依无靠。但他相信着老天为你关闭了一扇门,必定会为你开启一扇窗。他过,但在之后能重新站起来的人不多。史铁生就是一个。他信仰着,坚强着,自由的生活着。

让我钦佩史铁生的还有一点,在独到几篇关于史铁生对社会的看法时,我看到了他依旧满怀热血。他悲叹着世界的黑暗。他鄙视着贪污的官员,没有人性的家伙。

有人说,细读一本书,可以更了解作者这个人。读了史铁生的《病隙碎笔》,我强烈的感受到了这点。史铁生的坚强,乐观,深深打动了我。我想,在接下来的成长道路上,他的精神也会随时激励着我!

学生读史铁生《病隙碎笔》读后随笔【篇二】

对于史铁生老师来说,写作不单单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他的写作,早已超越了生命、人性,是他历经世事洗练之后的一方净土,一片乐园。

在他的笔下,文字总是乐观幽默的语调,他也时常调侃自己的病痛。这是一种勇敢的调侃,是一种坚强与释然的表现,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自己的软弱与缺陷。窃以为,人总是破碎的,因为破碎过的人,必定真正地活过。然而有的人,总是像祥林嫂一般向每个人哭诉自己的不幸,以为换取别人的同情便是对自己命运的救赎,试图用赚来的眼泪点燃自己灰败的人生;也有一些人,总以为藏起自己的缺陷,即能变身完美,就能够捍卫他们的尊严。前者将一生都活在破碎之中自怜自怨,而后者易碎的强势里包裹的仍然是自卑的骨架。

但史铁生老师,显然具备足够的勇气与自信。不需要哭诉,更不用掩藏,他是人生真正的强者。 毕竟,伤心并不是几滴眼泪就可以流出来的,尊严也不是几个口号就可以呐喊出来,最动人的汉语,就是把伤口变成智慧,然后从中汲取人生的梦想与真谛。

而史铁生老师,正是这么做的,而《病隙碎笔》,正是这么做的。这些看似破碎实则连贯的文思,就是伤口经过治愈,成为了带着油墨香味的智慧。

强者自救,圣者渡人。历经苦难的豁达,超越苦难的人格力量,尽在书中,这一本《病隙碎笔》为我建造了一座逃避人生几乎所有不幸的避难所。

因此,哪怕世界是奥吉亚斯的牛圈,我也敢于坚守其中,更愿意担任清扫的苦役。因为历经人生谷底,犹如死了一回,但也会因此深入地活了一场。这是一份苦难,更是人类的福祉。

读《病隙碎笔》,是感悟历经沧桑后的明彻和超脱,是找寻苦难中的光明与希望,是发现那份悲壮中的灵性,是一种人性最纯最美的光点。 它将永远在我的精神世界,慰藉着在凡尘中疲于赶路的心灵。

也许,它就是我的精神世界。

学生读史铁生《病隙碎笔》读后随笔【篇三】

生一炉火,择一本书,品其中之精华。——题记

《病隙碎笔》是史铁生写于生病治疗间隙的片段碎笔,篇幅很长,但语言通俗易懂,仿佛在和我们面对面的交流,用长者的身份教导我们怎样面对人生,苦难,命运,爱情,金钱,信仰,道义,字字珠玑,平易又精辟,朴实又鲜活跳动,充满智慧与哲理。史铁生有严重的残疾,但他坚持写作,在三天一次透析的痛苦煎熬中,他完成了著作。

“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史铁生在开始就谈到了命运,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随意调换,要让一出戏剧吸引人,必要有矛盾,有人物间的冲突,矛盾和冲突的.前提,是人物的性格、境遇各异,乃至天壤之异。他将生命比作一场戏剧,而我们都是其中的演员,每一个人的角色都不一样,命运不一样。

在书中,史铁生认为当人无法被改变时,我们应该寻求爱,爱是一个神圣的词。爱之永恒的能量,在于人之间永恒的隔膜。爱之永恒在于激越,在于每一个“我都是孤独”。爱也许只是某一刻莫名的思念,也许只是远远观望,默默陪伴。

带着病体,史铁生看到了世间的痛苦凶险,并不因为自己虔诚而减少,对别人不尊重,只是乐观的活下去,勇敢的面对这世界。他说,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写点东西。能够看出他对生的意志力很强,体验到的是人生的苦难而表现出的却是欢乐与充实;他用理性的文笔,显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对命运的抗战,对生的意志,对死的无畏。

这部书是对人的灵魂洗礼,改变了生命的追求,《病隙碎笔》这部著作是史老先生在病痛中写作,写出的却是欢乐与充实,品《病隙碎笔》,解人生迷津!

学生读史铁生《病隙碎笔》读后随笔【篇四】

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一书中说过这样一句话:“生命本无意义,是我使自己的生命获得了意义。”他深深明白,生命让自己写作的时间只会越来越少,故而不论病痛如何折磨自己,他都要尽力挤出时间一次次地唤醒因病痛而日渐麻木的心灵,然后对所在的世界和所处的时代进行审视,对生命状态和人生意义进行思考。于是也就有了关乎人生命运的“成长”、“生病”、“爱情”、“金钱”、“生存”、“道义”、“信仰”、“死亡”等等诸多感悟文字。

他的一生,病痛接连不断,此病未去彼病又来。但他还是熬了过来,并且积极对待生活。他说:“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是啊,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鼻塞了,才了解鼻通时呼吸是多么顺畅……人总是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

尘世犹如浮云,人生弹指即过,是福是劫是祸?齐克果曾说:“我们每个人都不得不走这条道——跨过叹息桥进入永恒。”死亡是我们的gt;生命的一部分,它在长路的尽头守候着我们,我们是无法拒绝的。这是我们唯一的路,我们无法回避,只有径直地走过去。但当我们走的时候,我们至少可以通过一路播种一路耕耘,让身后的路鲜花遍地插柳成荫。人生就是一个过程,只在乎过程本身,结果怎么样,那都是次要的。过程本身就是结果,感受我们一生应该感受的,经历应该经历的。在历史的洪潮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无中来,回无中去,谁也不是谁,就像在过100年谁又会记起我们呢?亲情、爱情、友情,才是我们在这短暂的行程中最真实的存在。人生就像那把三弦琴,一头连着希望,一头连着生命,两头绷紧了,人生才叮叮当当的充满生气。人的命就像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阅读《病隙碎笔》就当成是一次灵魂的洗礼,生命的追问,虽然我对它认知浅薄。我想也许是我阅历不够,无法理解他的逻辑思想吧;也或许是我的那个灵魂的自我太局限,无法够及他的高度吧。

学生读史铁生《病隙碎笔》读后随笔【篇五】

全书中我最喜欢的这一段话: 痛苦和幸福都没有一个客观标准,那完全是自我的感受。因此,谁能够保持不屈的勇气,谁就能更多地感受幸福。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

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 看,这本书中你可以随处找到像这样的句子。史铁生老师是幸福的,并不是因为他不痛苦。病痛折磨着他,残缺使他疲惫,痛楚是人之常情。他幸福,是因为他勇敢,超越了自身局限,他用残缺的身体去感受,去健全自己的智慧与心灵,丰满笔下的哲理与思考。他从未向神灵行贿,祈求身体的康复,他选择完善信仰,正如他写到的一样,身体的残疾不可怕,心灵的残疾才可怕。

当写到死亡的时候,史铁生老师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你要是悲哀于这世界上终有一天没有了你,你要是恐惧于无限的寂灭,你不妨想一想,这世界上曾经也没有你,你曾经就在那无限的寂灭中。诚然,我曾经无数次幻想过死亡,也为此恐惧苦恼,曾经因为自己终究的幻灭而感到悲伤与无奈,但读到这一段,我竟豁然开朗。

是啊,我曾经就在那无限的寂灭中,生命本就是一个轮回,我不过是回到了我来时的位置罢了。我曾什么也不是,却有幸来人世走了一次,有幸拥有灿烂的人生,也有幸经历沉重的世事,不论是福祉还是苦难,我既然从无形化为有形,这已经是一种幸运。如今离去,是带着满载的收获,是另一种形式的落叶归根,这又似是应了徐志摩的那一句诗,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

作家史铁生《病隙碎笔》优秀读后心得通用(5篇)


史铁生先生说:痛苦和幸福都没有一个客观标准,那完全是自我的感受。史先生对命运的这种态度很值得我们学习,只是我们多多少少还是会心痛先生,如果先生没有那么多的病该多好!不知道你在读完《病隙碎笔》后的感悟是什么?下面是读书笔记吧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作家史铁生《病隙碎笔》优秀读后心得”,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作家史铁生《病隙碎笔》优秀读后心得【篇一】

史铁生,一个他生前我曾经关注过,却从未读过其作品的人,却在他离世后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前些日子买了他的几本书来读,《病隙碎笔》是其中之一。

很难想象,现在有多少人可以像他那样,对人类的终极问题作如此深刻透彻的思考。他于病痛之余记录的思考,是那样的真切与挚诚。对于生与死,幸福与快乐,爱情与欲望,健全与残疾,他都细细思量,赤诚面对,不回避,不矫饰。或者正是因为长年累月的病,是命运中无法预料的逆境,才令他可以这样看得清,看得透吧。

病隙碎笔,皆为史的哲思,深邃,有远见,真诚、警醒。能这样直面人生,笑对命运的人真是少见难得。

史铁生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作家,虽然斯人已去,但其文永存,其精神也长存。

作家史铁生《病隙碎笔》优秀读后心得【篇二】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钦佩的作家之一。扶轮问路,便是他的一生,平淡又意味深长。他残缺的身体支撑着所有饱满的思想,再将自身的苦难写成光辉的追索。 而在他的众多文集中,我最爱《病隙碎笔》一本。

这本书创作之时,史铁生双肾功能已经衰竭,只能依靠血液透析存活。三天透析一次,只有第二天能强忍着痛楚与疲惫动笔。他一边与病魔斗争,一边在病痛的小小空隙里记录下自己平易而精辟的只言片语。 曾经在他的字里行间里,我读懂过人生,解析过信仰,构建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而如今,予我这一切的人却已走远,魂归地坛。我只能捧着这本书,想象着他的笔尖,历经了怎样的世事变迁,才能书写出这样充满哲理又乐观诙谐的句子。 这并不是一本普通的散文集。它充满了对人生的诘问、探索与解答,解答着那些超越生命的难题。它来自一个苦难的人生,却凝聚着精神的明朗。 在书里,史铁生老师曾经笑说,生病是他的职业,业余写一点东西。

他这一生,总是此病未去彼病又来,“铁生”二字必定是暗合了某种意思,让他一直活着。然而,读他的东西,从来感觉不到一丝病痛的阴影,反而总是让读者沐浴在开朗的思想之中。譬如,通过生病与游历的比较,通过生病的经验,他说: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加一个“更”字,发人深省,教人乐观。

生之为人,我们必须接受世界的全部,不能单单从中拿掉苦难。但是,我们又何尝不是幸运的。当你在为无法升迁或恋爱不顺而烦恼时,世界上的某个角落却有人正在为生存挣扎。史铁生老师人生的一半都用来生病,他自己更一度认为不能直立行走是丢掉了人的特点,在大部分人看来,他是不幸的。然而,他足够强大的内心,不屈于命运的勇气,乐观的精神,让他不卑不亢地在生命路上前行——凡是坚持走在路上的人,行走的坚定就已经是信仰的成立。

作家史铁生《病隙碎笔》优秀读后心得【篇三】

梦想和理想大抵是有区别的。

梦想,即做白日梦空想;妄想;梦中怀想。而理想,则是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想像和希望,也比喻对某事物臻于最完善境界的观念(摘自百度百科)。

相比而言,我更喜欢“理想”这个词,“梦想”显得太过飘渺,虚幻。“理想”虽然也是一种想象,但是她是人们在现实的基础上,引申出的对未来美好的期望。所以说“理想”实际一些。但理想这个词放在史铁生前辈身上,不免会显得有些牵强,这里没有任何嘲讽的意思,只觉得像他这样的一个人,“理想”这个词对他来说太过残忍,“梦想”却适合一些。他说“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有一回记者问到我的职业,我说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这不是调侃,我这48年大约有一半时间用于生病,此病未去彼病又来,成群结队好象都相中我这身体是一处乐园。或许“铁生”二字暗含了某种意思,至今竟也不死。”他毫不避讳自己的病症,反倒有点自嘲,这样的心态,想必这世间是极少的。

“有时侯我设想我的墓志铭,并不是说我多么喜欢那路东西,只是想,如果要的话最好要什么?要的话,最好由我自己来选择。我看好《再别康桥》中的一句: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在徐志摩先生,那未必是指生死,但在我看来,那真是最好的对生死的态度,最恰当不过,用作墓志铭再好也没有。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扫尽尘嚣。但既然这样,又何必弄一块石头来作证?还是什么都不要吧,墓地、墓碑、花圈、挽联以及各种方式的追悼,什么都不要才好。让寂静,甚至让遗忘,去读那些诗句。我希望“机长”走到我面前时,我能镇静地把这样的遗言交给他。但也可能并不如愿,也可能“筛糠”。就算“筛糠”吧,讲好的遗言也不要再变。”铁生前辈淡薄名利,世间纷繁过往云烟,看上去他没有什么留恋,你想,48年的生病,想来他是时时刻刻准备好了离去吧。

“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这游历当然是有风险,但去大河上漂流就安全吗?不同的是,漂流可以事先做些准备,生病通常猝不及防;漂流是自觉的勇猛,生病是被迫的抵抗;漂流,成败都有一份光荣,生病却始终不便夸耀。不过,但凡游历总有酬报:异地他乡增长见识,名山大川陶冶性情,激流险阻锤炼意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我们每时每刻都是幸运的,看到这句话,我不觉有些惭愧,比起铁生前辈,我们确确实实幸运不少,可我们从未感到过满足,只觉得还有好多东西不圆满,是因为我们不知足,知足常乐在现下社会少之又少,我们是该反思自己了。

他还说“反对“安乐死”,看身患绝症者饱受折磨与屈辱而听之任之,大约都是因为不大过问生命的意义。人不是苟活苟死的物类,不是以过程的漫长为自豪,而是以过程的精彩、尊贵和独具爱愿为骄傲的。医学其实终不能抗拒死亡,人到底是要死的这谁都明白,那么医学(以及种种学)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呢?其实,医学说到底仍只是一份爱愿,是上帝倡导爱愿的一项措施,是由之而对人间爱愿的一次期待。当有人身患绝症,生命惟饱受折磨而无任何意义之时,其他人却以顺其自然为由而袖手一旁,人间爱愿岂非自寻其辱?上帝的期待岂不就要落空?“安乐死”还是不应该吗?还是要“自然而然”地任那绝症对人暴施折磨和侮辱吗?难道还有谁看不出“安乐死”并不是要取消人之生的权利,而是要解除那残酷的刑罚,是在那疑难的一刻仍要信奉神命、行其爱愿吗?神命难违,神不单给了人生的权力,还给了人自由的权利和追求幸福的权力。”铁生前辈不怕死,他认为一个人,生和死的权利是一样的,不能剥夺一个人死的权利,死绝非是取消生的权力,而是从艰难困苦中解脱,“安乐死”不是什么坏东西。这也许和大多数人的观点大相径庭,但仔细想来,却也是对的。也许是他对死亡的坦然使他有了这种想法吧。

笔者愚钝,不敢妄自揣测大师想法,以上内容,纯属个人看法。铁生前辈的确是一个标杆,于我来说,只能是望其项背了。

若是把铁生前辈比做天使,我想,也许会有人暗笑我矫情,但在我眼中,前辈就像折翼的天使,虽然他的身体不能飞翔,但是,他的梦想飞得更高且更好,给有翅膀却不愿飞的人以目标和动力。

《病隙碎笔》我虽然没能完全读懂,但着实给了我许多人生的启示,希望更多的人可以拜读。

作家史铁生《病隙碎笔》优秀读后心得【篇四】

第一次读史铁生的作品,是儿子初一语文课本中的课文《秋天的怀念》,从课文中能看出作者命运的多舛。但是读了《病隙碎笔》后,才知道他所承受的苦难用“命运多舛”是远远不能形容的。双腿瘫痪,双肾衰竭,又患上了“尿毒症”,三天一次透析,人生的苦难几乎都找上了他。连他自己都说“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写作”。看到这些的时候,我的心里真的觉得很压抑,什么是生活?是生下来,然后努力活下去吗?

而他,却在那轮椅上,思索和探寻着生命的终极意义;用理性的文笔,甚至是幽默的语调,述说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和与疾病的抗争;他体验到的是人生的苦难,表达出来的却是存在的欢乐和充实。特别是他面对苦难的态度,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到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面前都可能再加上一个‘更’字。”看到这些文字,我们作为一个身体健康的人,还有什么理由埋怨这样不满那样呢?

或许身边很多人这样比你好那样比你强;或许你会不平,自己付出再多,可是却得不到回报,有人轻轻松松却能得到很多。可是就像史铁生在书中说的那样,“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他把生活比作戏剧,诠释的那么准确,“要让一出戏剧吸引人,必要有矛盾、有人物间的冲突,矛盾和冲突的前提,是人物的性格、境遇各异,乃至天壤之异。”接受命运并坦然面对,可能人就会活得不那么累,不那么期期艾艾吧。

当我们为一些生活琐事烦恼时,不妨想想史铁生,想想《病隙碎笔》,然后你就会发现自己其实是幸福的!

作家史铁生《病隙碎笔》优秀读后心得【篇五】

翻开《病隙碎笔》, 静静地阅读,里面的语句十分质朴但字字珠玑充满了智慧,而且有的话还很幽默,可越是幽默,我的心越是沉重。当我读完这本书时,我的感悟很多,并震撼于铁生精神。

史铁生是当代著名的作家,但他的一生几乎在病痛中度过,他瘫痪,得过褥疮,患尿毒症,可他却十分乐观。他不感叹命运不公,还把人生比作话剧,有矛盾和冲突才精彩。他不因一生患病而哀叹,还说生病也是一种经历,还曾对别人说“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病成群结队地来把我的身体的部分当做乐园”等话。这些话虽然幽默,我却笑不出来,反而为他感到难过。可他不需要,他认为苦难是必经的,人不能总哀叹“我怎么那么倒霉.”,因为”幸运很多,人不嫌多.”从他所写的每一句话可以看出他的乐观向上,而这就是铁生精神。和他相比,我觉得自己十分渺小。当自己被烫伤时,一会儿哭,一会儿闹,总发脾气。可这和铁生的病痛相比,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因此对他的敬佩之情更深了。和他相比,我们都实在太不坚强了。我时常能听到有些人因为患重病而一蹶不振没几天就死了的事;时常都能听到身边人遇到一点小挫折便抱怨命运等等。

此外,在这本书中,他还谈到了自己对世界与时代进行审视,对生命的意义进行思考,且每一点思考都很有道理。

因此当你在读《病隙碎笔》时,就等于是在听史铁生,这位大师,在为你讲一堂关于人生命运的、“生病”、 “信仰”、“死亡”等感悟的课。所以,我觉得这是一本好书,一本能使人受益匪浅的书,值得我们去品读。

史铁生《病隙碎笔》学生读后随笔集锦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强者自救,圣者渡人。”正是在这样不断的苦难之下,史先生写下了病隙碎笔。不知道你又没有读过《病隙碎笔》这本书?下面是读书笔记吧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史铁生《病隙碎笔》学生读后随笔”,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史铁生《病隙碎笔》学生读后随笔(篇一)

第一次读史铁生的作品,是儿子初一语文课本中的课文《秋天的怀念》,从课文中能看出作者命运的多舛。但是读了《病隙碎笔》后,才知道他所承受的苦难用“命运多舛”是远远不能形容的。双腿瘫痪,双肾衰竭,又患上了“尿毒症”,三天一次透析,人生的苦难几乎都找上了他。连他自己都说“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写作”。看到这些的时候,我的心里真的觉得很压抑,什么是生活?是生下来,然后努力活下去吗?

而他,却在那轮椅上,思索和探寻着生命的终极意义;用理性的文笔,甚至是幽默的语调,述说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和与疾病的抗争;他体验到的是人生的苦难,表达出来的却是存在的欢乐和充实。特别是他面对苦难的态度,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到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面前都可能再加上一个‘更’字。”看到这些文字,我们作为一个身体健康的人,还有什么理由埋怨这样不满那样呢?

或许身边很多人这样比你好那样比你强;或许你会不平,自己付出再多,可是却得不到回报,有人轻轻松松却能得到很多。可是就像史铁生在书中说的那样,“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他把生活比作戏剧,诠释的那么准确,“要让一出戏剧吸引人,必要有矛盾、有人物间的冲突,矛盾和冲突的前提,是人物的性格、境遇各异,乃至天壤之异。”接受命运并坦然面对,可能人就会活得不那么累,不那么期期艾艾吧。

当我们为一些生活琐事烦恼时,不妨想想史铁生,想想《病隙碎笔》,然后你就会发现自己其实是幸福的!

史铁生《病隙碎笔》学生读后随笔(篇二)

全书中我最喜欢的这一段话: 痛苦和幸福都没有一个客观标准,那完全是自我的感受。因此,谁能够保持不屈的勇气,谁就能更多地感受幸福。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

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 看,这本书中你可以随处找到像这样的句子。史铁生老师是幸福的,并不是因为他不痛苦。病痛折磨着他,残缺使他疲惫,痛楚是人之常情。他幸福,是因为他勇敢,超越了自身局限,他用残缺的身体去感受,去健全自己的智慧与心灵,丰满笔下的哲理与思考。他从未向神灵行贿,祈求身体的康复,他选择完善信仰,正如他写到的一样,身体的残疾不可怕,心灵的残疾才可怕。

当写到死亡的时候,史铁生老师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你要是悲哀于这世界上终有一天没有了你,你要是恐惧于无限的寂灭,你不妨想一想,这世界上曾经也没有你,你曾经就在那无限的寂灭中。诚然,我曾经无数次幻想过死亡,也为此恐惧苦恼,曾经因为自己终究的幻灭而感到悲伤与无奈,但读到这一段,我竟豁然开朗。

是啊,我曾经就在那无限的寂灭中,生命本就是一个轮回,我不过是回到了我来时的位置罢了。我曾什么也不是,却有幸来人世走了一次,有幸拥有灿烂的人生,也有幸经历沉重的世事,不论是福祉还是苦难,我既然从无形化为有形,这已经是一种幸运。如今离去,是带着满载的收获,是另一种形式的落叶归根,这又似是应了徐志摩的那一句诗,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

史铁生《病隙碎笔》学生读后随笔(篇三)

一口气读完了史铁生的《病隙碎笔》,又一次被深深地教育了。这是一部充满人生体验的人生笔记。之所以是《病隙碎笔》,是因为他的透析从开始的一周一次,到一周两次,后来每隔一天一次。他身体里的血得从动脉管引出来,在透析机里过滤掉毒素,再从静脉流回体内,整个过程长达四个半小时,全身的血液都要被过滤几十遍。就是这样一个长年坐在轮椅上的人,穿过浩瀚的肉体之痛,带给了我们对生命的思考。

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得到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是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生病的日子,怀念那些不生病的日子,;病重了时,又怀想病轻的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上一个“更”字。

人总是这样,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得到了还想得到更多,失去时却从来没有想过还有比失去更糟糕的事,心中的欲望不断地被各种欲望填满,压得喘不过气来,尽管很辛苦,但却欲罢不能,所以幸福的滋味一直可望不可及。

史铁生在书中写道:人有一种坏习惯,记得住倒霉,记不住幸运,这实在有失厚道。

幸福的底线其实就是不贪婪,不去做那些无谓的假设,也不去奢求那些不切实际的妄想,在能爱的时候尽量去爱,做自己该做且能做到的事,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这就是幸福的。

史铁生《病隙碎笔》学生读后随笔(篇四)

持续看了很久的这本书,今天上午花了一上午,看完了最后一百多页,让我对于史铁生这位当代作家有了更深的感受。

最初接触到这位文学家还是在语文课本上,不过,这次的机缘巧合是数十年后的重逢了,而这本《病隙碎笔》光看书名,就一下子吸引了我,我没有犹豫就买了回来,不过,起先看了几页并没有很迫切的愿望要看下去,也是源于这是一本哲思方面的书,但是,这几天,当我身体抱恙,心态不佳的时候,重新翻出了这本书,打开之前书签的地方,继续看下去,倒是有了很多不同的感受。

这本书刚刚看完,所以,印象还是留在我脑海中比较深刻的,书中对于史先生支持“安乐死”的观点,我非常认同,虽然这本书是差不多10多年前出版的,但是,时至今日,安乐死还是没有被法律认可,也是一种无奈。

书中还写到对于“尴尬”的独到见解,史先生的观点让我对“尴尬”一词也有了新的思考,史先生的见解有他的道理,而且,他的人生经历非一般人能有,想必这番解读自有其深意。

这本书,我起先以为是一本病重的时候的随笔,没想到,里面谈了很多人生的思考,我一下子也消化不了许多,倒是让我觉得这本书有机会可以再读,我的感受是,这本书在不同的年龄看会读出不同的感受,体会到不同的内容和新意。

史铁生《病隙碎笔》学生读后随笔(篇五)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史铁生

如果你喜欢了一位偶像,请你一定要为他写一些文字。对于喜欢的作家,我想我们更应该写点东西吧。于是便有了这些文字。

我看过的书不太多,印象比较深刻,对自己思想有过强烈震撼的则就更少了,其中就有史铁生的《病隙碎笔》和周国平《人与永恒》,前者更易懂,后者哲理性强些,稍有些生涩难懂。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大家应该不陌生,我们这一代人高中语文课本中一定都读到过,而且我们之中很多人是通过这篇散文认识了地坛。这篇文章也支撑了史铁生在散文文学上的地位,也更加坚定了史铁生写作的信念。

职业是患病,业余才是写作,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调侃自己。《病隙碎笔》是哲学性的散文,是一个思索的过程,通篇无题,与残疾并无太大干系。所有的文字主要源自一个健康的灵魂对生命的困惑与痛苦的探索,源自一个思想者对人生基本命题的哲学思考与辩析。一直是在寻找,史铁生是一个完全靠自己的觉悟修养自己品行的人,他穷尽自己的一生去思索人生,他不能行走,但他是思想的行者。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说道: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早看透了生死,置之度外,他坚持活下去就是为了寻找活着的信念。为活着而思索,为思索而活着。

关于史铁生,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作家笔下对他的文字和他本人的敬畏与推崇。周国平后来为《病隙碎笔》作的序曾写道:

三年前,在轮椅上坐了三十个年头的史铁生,生活中没有出现奇迹,反而又有新的灾难降临。

关于残疾,史铁生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残疾。"在此意义上,残疾是与生俱来的,对所有的人来说都是这样。看到人所必有的不能和限制,这是智慧的起点。看到并且接受人所必有的限制,这是智慧的起点,但智慧并不止于此。如果只是忍受,没有拯救,或者只是超脱,没有超越,智慧就会沦为冷漠的犬儒主义。

《病隙碎笔》中有许多对于信仰的思考,皆发人深省。一句点睛的话是:"所谓天堂即是人的仰望。"人的精神性自我有两种姿态。当它登高俯察尘世时,它看到限制的必然,产生达观的认识和超脱的心情,这是智慧。当它站在尘世仰望天空时,它因永恒的缺陷而向往完满,因肉身的限制而寻求超越,这便是信仰了。完满不可一日而达到,超越永无止境,彼岸永远存在,如此信仰才得以延续。所以,史铁生说:"皈依并不在一个处所,皈依是在路上。"这条路没有一个终于能够到达的目的地,但并非没有目标,走在路上本身即是目标存在的证明,而且是惟一可能和惟一有效的证明。物质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实现要用外在的可见的事实来证明,精神理想的实现方式只能是内在的心灵境界。所以,凡是坚持走在路上的人,行走的坚定就已经是信仰的成立。

对于"职业是患病,业余才写作"的史铁生,如果说这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和疾病斗争,我想他一定赢了。

命若琴弦,终成绝响。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史铁生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生命的意义。

史先生一路走好。

史铁生《病隙碎笔》学生读后心得分享五篇


《病隙碎笔》是史铁生先生在病间写的一本散文书籍,即使病魔在怎么多,他的处理方法就是绝不放弃。正是在这样不断的苦难之下,史先生写下了病隙碎笔。你有没有在寻找《病隙碎笔》的读后感呢?下面是读书笔记吧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史铁生《病隙碎笔》学生读后心得》,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史铁生《病隙碎笔》学生读后心得【篇一】

随着信息时代、网络时代、高科技时代的到来,我们的生活节奏在不断的被加快。在这快节奏的生活里我们还能不能找回纯真的自我?还能不能沉下心来仔细思索生命的真谛?最近我读的一本书—《病隙碎笔》给了我答案。

读这本书并非偶然,而是出于对其作者—史铁生的敬慕。一个一生与病魔相伴且始终抱有“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并用一篇《我与地坛》感动数亿中国人的人,其作品我相信也是像其人一样有着品味不尽的内涵,于是我与《病隙碎笔》相识。

《病隙碎笔》是史铁生在生病治疗时期的点滴感悟,语言平易近人,苦苦思索着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

当我们在抱怨事命运时,史铁生开篇第一句便给了我们最深刻而彻底的对命运的阐述。“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我们常听说,“人生如戏”,史铁生把生活比作戏剧,诠释得十分准确。生活,原本就是由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命运来组合的。每个人的命运不同造成了人生的差异,才显示出生活的五彩缤纷。所以史铁生承认生活存在差异,接受上帝安排的命运,不埋怨上帝对自己的不公。从那些洋溢着阳光的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到,对于病痛、残疾,他并没有自卑与怨恨,而是以他豁达乐观的心态理智的去面对。一个每隔三天就要做一次透析,躺在透析的床上,看鲜红的血在透析器里汩汩的走——从他的身体里出来,再回到他的身体里去的人,他如此坚强的活下来,并将他的感悟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怨命运呢?

当我们在贪生畏死之时,史铁生却在设想他的墓志铭,他说用徐志摩先生《再别康桥》里的一句再合适不过: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扫尽尘嚣,并说,“既然这样,又何必弄一块石头来作证?还是什么都不要吧,墓地、花圈、挽联以及各种方式的追悼,什么都不要才好。让寂静,甚至让遗忘。”

曾经看着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抱有的只是一种同情和心酸,但在看了这本书后,对于他们,又多了一份敬佩。他们有着比我们普通人多出几百倍甚至是几千倍的勇气,这种勇气,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看一部电视剧可以让麻木的心灵暂时激荡一下,而读这一本好书带给我的我想怕是对心灵一生的触动。《病隙碎笔》让我对生活、对人生产生新的思考!作文

史铁生《病隙碎笔》学生读后心得【篇二】

第一次读史铁生的作品,是儿子初一语文课本中的课文《秋天的怀念》,从课文中能看出作者命运的多舛。但是读了《病隙碎笔》后,才知道他所承受的苦难用“命运多舛”是远远不能形容的。双腿瘫痪,双肾衰竭,又患上了“尿毒症”,三天一次透析,人生的苦难几乎都找上了他。连他自己都说“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写作”。看到这些的时候,我的心里真的觉得很压抑,什么是生活?是生下来,然后努力活下去吗?

而他,却在那轮椅上,思索和探寻着生命的终极意义;用理性的文笔,甚至是幽默的语调,述说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和与疾病的抗争;他体验到的是人生的苦难,表达出来的却是存在的欢乐和充实。特别是他面对苦难的态度,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到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面前都可能再加上一个‘更’字。”看到这些文字,我们作为一个身体健康的人,还有什么理由埋怨这样不满那样呢?

或许身边很多人这样比你好那样比你强;或许你会不平,自己付出再多,可是却得不到回报,有人轻轻松松却能得到很多。可是就像史铁生在书中说的那样,“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他把生活比作戏剧,诠释的那么准确,“要让一出戏剧吸引人,必要有矛盾、有人物间的冲突,矛盾和冲突的前提,是人物的性格、境遇各异,乃至天壤之异。”接受命运并坦然面对,可能人就会活得不那么累,不那么期期艾艾吧。

当我们为一些生活琐事烦恼时,不妨想想史铁生,想想《病隙碎笔》,然后你就会发现自己其实是幸福的!

史铁生《病隙碎笔》学生读后心得【篇三】

全书中我最喜欢的这一段话: 痛苦和幸福都没有一个客观标准,那完全是自我的感受。因此,谁能够保持不屈的勇气,谁就能更多地感受幸福。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

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 看,这本书中你可以随处找到像这样的句子。史铁生老师是幸福的,并不是因为他不痛苦。病痛折磨着他,残缺使他疲惫,痛楚是人之常情。他幸福,是因为他勇敢,超越了自身局限,他用残缺的身体去感受,去健全自己的智慧与心灵,丰满笔下的哲理与思考。他从未向神灵行贿,祈求身体的康复,他选择完善信仰,正如他写到的一样,身体的残疾不可怕,心灵的残疾才可怕。

当写到死亡的时候,史铁生老师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你要是悲哀于这世界上终有一天没有了你,你要是恐惧于无限的寂灭,你不妨想一想,这世界上曾经也没有你,你曾经就在那无限的寂灭中。诚然,我曾经无数次幻想过死亡,也为此恐惧苦恼,曾经因为自己终究的幻灭而感到悲伤与无奈,但读到这一段,我竟豁然开朗。

是啊,我曾经就在那无限的寂灭中,生命本就是一个轮回,我不过是回到了我来时的位置罢了。我曾什么也不是,却有幸来人世走了一次,有幸拥有灿烂的人生,也有幸经历沉重的世事,不论是福祉还是苦难,我既然从无形化为有形,这已经是一种幸运。如今离去,是带着满载的收获,是另一种形式的落叶归根,这又似是应了徐志摩的那一句诗,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

史铁生《病隙碎笔》学生读后心得【篇四】

三年前,在轮椅上坐了三十个年头的史铁生的生活中没有出现奇迹,反而又有新的灾难降临。由于双肾功能衰竭,从此以后,他必须靠血液透析维持生命了。当时,一个问题立刻使我——我相信还有其他许多喜欢他的读者——满心忧虑:他还能写作吗?在瘫痪之后,写作是他终于找到的活下去的理由和方式,如果不能了,他怎么办呀?现在,仿佛是作为一个回答,他的新作摆在了我的面前。

史铁生把他的新作题做《病隙碎笔》,我知道有多么确切。他每三天透析一回。透析那一天,除了耗在医院里的工夫外,坐在轮椅上的他往返医院还要经受常人想象不到的折腾,是不可能有余力的了。第二天是身体和精神状况最好(能好到哪里啊!)的时候,唯有那一天的某一时刻他才能动一会儿笔。到了第三天,血液里的毒素重趋饱和,体况恶化,写作又成奢望。大部分时间在受病折磨和与病搏斗,不折不扣是病隙碎笔,而且缝隙那样小得可怜!

然而,读这本书时,我在上面却没有发现一丝病的愁苦和阴影,看到的仍是一个沐浴在思想的光辉中的开朗的史铁生。这些断断续续记录下来的思绪也毫不给人以细碎之感,倒是有着内在的连贯性。这部新作证明,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不是一个残疾人和重病患者,他的自由的心魂漫游在世界和人生的无疆之域,思考着生与死、苦难与信仰、残缺与爱情、神命与法律、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他的思考既执著又开阔,既深刻又平易近人,他的“写作之夜”依然充实而完整。对此我只能这样来解释:在史铁生身上业已形成了一种坚固的东西,足以使他的精神历尽苦难而依然健康,备受打击而不会崩溃。这是什么东西呢?是哲人的智慧,还是圣徒的信念,抑或两者都是?

常常听人说,史铁生之所以善于思考,是因为残疾,是因为他被困在轮椅上,除了思考便无事可做。假如他不是一个残疾人呢,人们信心十足地推断,他就肯定不会成为现在这个史铁生,——他们的意思是说,不会成为这么一个优秀的作家或者这么一个智慧的人。在我看来,没有比这更加肤浅的对史铁生的解读了。当然,如果不是残疾,他也许不会走上写作这条路,但也可能走上,这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在于,他的那种无师自通的哲学智慧决不是残疾解释得了的。一个明显的证据是,我们在别的残疾人身上很少发现这一显著特点。当然,在非残疾人身上也很少发现。这至少说明,这种智慧是和残疾不残疾无关的。

关于残疾,史铁生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残疾”,在此意义上,残疾是与生俱来的,对所有的人来说都是这样。看到人所必有的不能和限制,这是智慧的起点。两千多年前,苏格拉底就是因为知道人之必然的无知,而被阿波罗神赞为最智慧的人的。众所周知,苏格拉底就不是一个残疾人。我相信,史铁生不过碰巧是一个残疾人罢了,如果他不是,他也一定能够由生命中必有的别的困境而觉悟到人的根本限制。

人要能够看到限制,前提是和这限制拉开一个距离。坐井观天,就永远不会知道天之大和井之小。人的根本限制就在于不得不有一个肉身凡胎,它被欲望所支配,受有限的智力所指引和蒙蔽,为生存而受苦。可是,如果我们总是坐在肉身凡胎这口井里,我们也就不可能看明白它是一个根本限制。所以,智慧就好像某种分身术,要把一个精神性的自我从这个肉身的自我中分离出来,让它站在高处和远处,以便看清楚这个在尘世挣扎的自己所处的位置和可能的出路。

从一定意义上说,哲学家是一种分身有术的人,他的精神性自我已经能够十分自由地离开肉身,静观和俯视尘世的一切。在史铁生身上,我也看到了这种能力。他在作品中经常把史铁生其人当做一个旁人来观察和谈论,这不是偶然的。站在史铁生之外来看史铁生,这几乎成了他的第二本能。这另一个史铁生时而居高临下俯瞰自己的尘世命运,时而冷眼旁观自己的执迷和嘲笑自己的妄念,当然,时常也关切地走近那个困顿中的自己,对他劝说和开导。有时候我不禁觉得,如同罗马已经不在罗马一样,史铁生也已经不在那个困在轮椅上的史铁生的躯体里了。也许正因为如此,肉身所遭遇的接二连三的灾难就伤害不了已经不在肉身中的这个史铁生了。

看到并且接受人所必有的限制,这是智慧的起点,但智慧并不止于此。如果只是忍受,没有拯救,或者只是超脱,没有超越,智慧就会沦为冷漠的犬儒主义。可是,一旦寻求拯救和超越,智慧又不会仅止于智慧,它必不可免地要走向信仰了。

其实,当一个人认识到人的限制、缺陷、不完美是绝对的,困境是永恒的,他已经是在用某种绝对的完美之境做参照系了。如果只是把自己和别人作比较,看到的就只能是限制的某种具体形态,譬如说肉体的残疾。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以自己的残缺比别人的肢体齐全,以自己的坎坷比别人的一帆风顺,所产生的只会是怨恨。反过来也一样,以别人的不能比自己的能够,以别人的不幸比自己的幸运,只会陷入浅薄的沾沾自喜。惟有在把人与神作比较时,才能看到人的限制之普遍,因而不论这种限制在自己或别人身上以何种形态出现,都不馁不骄,心平气和。对人的限制的这样一种宽容,换一个角度来看,便是面对神的谦卑。所以,真正的智慧中必蕴涵着信仰的倾向。这也是哲学之所以必须是形而上学的道理之所在,一种哲学如果不是或明或暗地包含着绝对价值的预设,它作为哲学的资格就颇值得怀疑。

进一步说,真正的信仰也必是从智慧中孕育出来的。任何一种信仰倘若不是以人的根本困境为出发点,它作为信仰的资格也是值得怀疑的。因此,譬如说,如果有一个人去庙里烧香磕头,祈求佛为他消弭某一个具体的灾难,赐予某一项具体的福乐,我们就有理由说他没有信仰,只有迷信。或者,用史铁生的话说,他是在向佛行贿。又譬如说,如果有一种教义宣称能够在人世间消灭一切困境,实现完美,我们也就可以有把握地断定它不是真信仰,在最好的情形下也只是乌托邦。还是史铁生说得好:人的限制是“神的给定”,人休想篡改这个给定,必须接受它。“不能篡改它,而是在它之中来行那宏博的爱愿。”一切乌托邦的错误就在于企图篡改神的给定,其结果不是使人摆脱了限制而成为神,而一定是以神的名义施强制于人,把人的权利也剥夺了。

《病隙碎笔》中有许多对于信仰的思考,皆发人深省。一句点睛的话是:“所谓天堂即是人的仰望。”人的精神性自我有两种姿态。当它登高俯视尘世时,它看到限制的必然,产生达观的认识和超脱的心情,这是智慧。当它站在尘世仰望天空时,它因永恒的缺陷而向往完满,因肉身的限制而寻求超越,这便是信仰了。完满不可一日而达到,超越永无止境,彼岸永远存在,如此信仰才得以延续。所以,史铁生说:“皈依并不在一个处所,皈依是在路上。”这条路没有一个终于能够到达的目的地,但并非没有目标,走在路上本身即是目标存在的证明,而且是唯一可能和唯一有效的证明。物质理想(譬如产品的极大丰富)和社会理想(譬如消灭阶级)的实现要用外在的可见的事实来证明,精神理想的实现方式只能是内在的心灵境界。所以,凡是坚持走在路上的人,行走的坚定就已经是信仰的成立。

最后,我要承认,我一边写着上面这些想法,一边却感到不安:我是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一个无情的事实是,不管史铁生的那个精神性自我多么坚不可摧,他仍有一个血肉之躯,而这个血肉之躯正在被疾病毁坏。在生理的意义上,精神是会被肉体拖垮的,我怎么能假装不懂这个常识?上帝啊,我祈求你给肉身的史铁生多一点健康,这个祈求好像近似史铁生和我都反对的行贿,但你知道不是的,因为你一定知道他的“写作之夜”对于你也是多么宝贵。

史铁生《病隙碎笔》学生读后心得【篇五】

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一书中说过这样一句话:“生命本无意义,是我使自己的生命获得了意义。”他深深明白,生命让自己写作的时间只会越来越少,故而不论病痛如何折磨自己,他都要尽力挤出时间一次次地唤醒因病痛而日渐麻木的心灵,然后对所在的世界和所处的时代进行审视,对生命状态和人生意义进行思考。于是也就有了关乎人生命运的“成长”、“生病”、“爱情”、“金钱”、“生存”、“道义”、“信仰”、“死亡”等等诸多感悟文字。

他的一生,病痛接连不断,此病未去彼病又来。但他还是熬了过来,并且积极对待生活。他说:“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是啊,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鼻塞了,才了解鼻通时呼吸是多么顺畅……人总是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

尘世犹如浮云,人生弹指即过,是福是劫是祸?齐克果曾说:“我们每个人都不得不走这条道——跨过叹息桥进入永恒。”死亡是我们的gt;生命的一部分,它在长路的尽头守候着我们,我们是无法拒绝的。这是我们唯一的路,我们无法回避,只有径直地走过去。但当我们走的时候,我们至少可以通过一路播种一路耕耘,让身后的路鲜花遍地插柳成荫。人生就是一个过程,只在乎过程本身,结果怎么样,那都是次要的。过程本身就是结果,感受我们一生应该感受的,经历应该经历的。在历史的洪潮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无中来,回无中去,谁也不是谁,就像在过100年谁又会记起我们呢?亲情、爱情、友情,才是我们在这短暂的行程中最真实的存在。人生就像那把三弦琴,一头连着希望,一头连着生命,两头绷紧了,人生才叮叮当当的充满生气。人的命就像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阅读《病隙碎笔》就当成是一次灵魂的洗礼,生命的追问,虽然我对它认知浅薄。我想也许是我阅历不够,无法理解他的逻辑思想吧;也或许是我的那个灵魂的自我太局限,无法够及他的高度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