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别了武器的读后感系列。
读书笔记吧精选专题推荐:“永别了武器的读后感”。
经过搜索和整理,编辑为大家呈上永别了武器的读后感,相信很多读者在读了作品后心绪万千。我们可以通过撰写读后感,将难得的心得感悟记录下来,新手如何写好有关作品的读后感呢?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永别了武器的读后感 篇1
一本流芳于世的书因素很多。被我认作是好书的标准,无外乎就是情节,笔触,联想的延伸和思维的活跃性。
比起博大精深的汉文化,外语就单调了,但在翻译这个平台上,二度创作,又给了汉语的发挥带来了广阔的空间。据说懂外语的人喜欢读原版,电影也是如此。可是,于我而言,汉语外语都不行的我,还是喜欢高手翻译家的二次创作,他们让我扩展了想象力,省去了阅读上的生涩。
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读了三遍,还看了几遍电影,载体的不同,得到的愉悦各有不同,收获多少,就看汲取者自身的文化修养了。
因为喜欢《永别了,武器》,常常会去网上读那些精彩的节选,特别是对场景的描述,不次于一场旅游。
摘一段:“故事从那年夏天开始。当时我们住在乡村的一幢房子里,隔着河流和平原,可以看得见远处的高山。河床里铺满了鹅卵石和大的圆石,阳光下白得闪闪发光;河水清澈,流速很快,水深的地方呈现一种静谧的幽蓝色。部队就从我们的房子旁边经过,上了大路,到处尘土飞扬,连树叶和树干上都落满了尘埃。那年秋天似乎来得较早,树叶都提前飘落。我们看着浩浩荡荡的队伍在路上激起漫天尘土,微风中树叶纷纷落下,部队过后,空荡荡的路上堆满了落叶。”反复阅读,有景有声,再闭目畅想,大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我也找出原文磕磕巴巴的读过,像个初小学生一样,能念通句子就很幸福了,根本享受不到山影、河流、色彩和阳光。
所以,我佩服喜欢原版的人们,但我并不想效仿,我知道自己是个小矮人,还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摘月亮吧,省事儿。
永别了武器的读后感 篇2
永别了,武器。
这是作者内心最深沉的告别。
战争是最是煎熬,你不会知道下一秒你是否还安然无恙,不知道这该死的战争何时结束,这样的思绪时不时的被勾起,无助,但更多的是无奈。
作者这样一个救护车司机,不用亲临战场,比冲锋陷阵的战士们有更多的空隙去感受整个战争,血淋淋的伤患,源源不断的被送来,会同情战士,会恐惧战争,会期待结束,更多的是心灵寂寞无助。
所以,与凯瑟琳的相遇简直就是上天对战地的他的一个恩惠。相遇,仅仅是为了派遣寂寞,相知,然后爱上。这样的战地爱情,不同于普通的爱情,她们俩是彼此在战争中摒除恐惧的精神支柱。
一切都在不断的变好,她们逃离了战场,幸福的生活着,一件件小小的幸福堆成大大的幸福。然而故事的最大的悲剧就在于你以为已经逃过一切痛苦幸福生活时,再次陷入更大的痛苦中。
全文悄无声息的用最简洁的篇幅结束了这种幸福,母子俱死,而亨利无声无息的走回旅馆,仿佛,那人还在。
战争时代,上天饶过谁。所以
永别,跟战争武器做最后的诀别,是一种誓言,更是一种决裂。
也许,亨利还会拿出自己最强大的力量上战场,结束这场战争,做到真正的诀别。也许,浑浑噩噩,无力同战争较量,永远的逃离。
永别了武器的读后感 篇3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上有了一个个国家,而国家之间往往会因为领土、利益问题擦出矛盾的火花,而这火花如果不能及时熄灭,就会如投入干草堆的火柴,燃起熊熊战火。
在海明威眼中,战争是残酷的。《永别了,武器》以一战为背景,描绘了战场上的场景,分别以底层士兵与高层军官的角度写出了他们对战争的感受。战场上,一颗颗闪耀着火光的迫击炮炮弹在天空划出一道抛物线,然后坠落大地,轰然炸裂。弹坑旁边,炮弹碎片夹杂着士兵们横飞的血肉,永远地留在这片土地上。对于军官而言,战争不过是一场游戏,占据优势就命令士兵们追击,战局不利就自己逃跑,牺牲成千上万的士兵来保全自己。而对于士兵而言,战争是没有意义的。士兵们深知战争的残酷,每一次战斗都会有自己的战友牺牲。就如选文中写的那样,几分钟前还在一起聊天吃饭的司机,一眨眼已经成为躺在地上冰冷的残肢。有战斗就有死亡,而下一个死掉的可能就是自己,所以士兵们不愿战斗,就在情理之中了。
归根结底,一战是一场欧洲列强为了利益而发动的战争,是一场不义的战争。相比于一战,二战就有很大的不同了。
二战是世界人民反抗法西斯的残忍暴行的战争,是一场正义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士兵们对于战斗的感受全然不同。为什么二战中中国人民能在日本法西斯的侵略下英勇抗争长达十四年?这是因为爱国精神。当侵略者踏上自己国家的土地,破坏自己的家园时,任何人都会不屈的抗争。不是为了利益,而是为了自己的亲人,自己的家园!信念使得人们无所畏惧。这就是正义与不义的区别。
战争就会有牺牲,而死人无论如何都不是什么好事。战争就像一台绞肉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走进去,一滩滩血水淌出来。战争过后,留下悲伤的人民、满目疮痍的土地和倒退的经济。战争,便是如此。
海明威经历过战争,所以他知道战争的残酷,也知道和平的可贵。他写下这篇文章,不仅是为了告诉人们战争的场景是什么样子,所谓的战争是多么残酷,还想要呼吁人们珍视现在的和平,保护现在的和平。
永别了,武器,愿世间永远和平;永别了,战争,希望世界再无战火。
永别了武器的读后感 篇4
无尽的硝烟污浊了本就昏暗的空气,隆隆的炮响震彻了栖息着鸟儿的古树。不分胜负的昼夜,却可笑的拉锯着,谁也不先结束这杀人的游戏。战争的意义何在?只不过是一群野心家们的权欲膨胀,攻城略地的代价是累累白骨,可他们在乎的却是土地的归属,人民的屈从。战争的毒烟摧残的不止是士兵的那岌岌可危的脆弱的生命,更甚者是那精神的崩溃恐惧。当一切暗无天日,当一切了无希望,绝望使他们变成了可笑的屠夫,子弹奔向的不是敌人,而是友军。
撤退的逃避成了罪无可恕的恶行。这一切的一切都在荒唐地支撑着战争的继续。战争中幸福的温存仿佛如一场甘霖,给予了处在贫瘠心境中的我一点希望,在爱情的陪伴下,战争似乎离我远去,那些前线的战事变得遥不可及,可最后爱人和孩子的死亡如是一道诅咒般,好似战争的阴影从未离开,我们都是局中人。命运总是锤击着那些打不垮的人,当一次次不幸的灾祸降临,受难者劫后余生的可贵伴随着战胜命运的勇气。可魔鬼的暴戾总是不经意地夺走着打不垮的人的生命,给一切盖上死亡的印章。可怖的命运背后暴露着战争的嗜血,自私和逆天命。
永别了武器的读后感 篇5
我从未经历过战争,战争对于我来说是一个不敏感也不可怕的词。可读了海明威笔下的战争,我发现战争并不像电视剧中演的那样好玩,相反它令人毛骨悚然,它冷酷无情到极致。
战争中的人们,是身不由己的。战争一旦被挑起,不打得你死我活生灵涂炭,谁也别想从中脱身。它像一个黑洞,吞噬着人们的生命。一个个家庭被无情的战火拆散,一条条生命被混乱的战争毁灭,人们无法决定自己的生死,无法决定战争的停止,人们像是洪水中的泥沙,随着激流,被随意的冲刷,漫无目的,毫无方向。
战争会改变人们的思想。长期生存于战火中的人们变得消极,他们甚至开始抱怨统治者,他们的心中开始充斥着憎恨。可这又怎能怪他们呢?试想一下,炮火、子弹随时会落在你身边,甚至落到你的身上,人们居无定所,丧失亲人,家庭破碎,在这种环境下生存的人们,如何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战争是冷酷无情的。在战争中,生命是多么不值钱的东西,死亡又是多么平常的事情。海明威在文章中用平淡冷酷的笔调描写死亡当伤员的血一滴滴打在他身上时,他并没有恐慌,也没有担心,他镇静平淡地移开自己的身体,免得那血液弄脏自己,当他说出大概是死了时,那语调又是多么的平淡,而这正是战争对待生命的态度。在他的笔下,战争中的人仿佛只是一件不打紧的物什,坏了就被丢掉,再换新的。
这就是海明威笔下的战争!这也是我海明威的小说中看到的真实战争。愿世界绝不要这样的战争,愿世界永远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