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后感 > 导航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3-05-02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读后感精选。

书是我们的精神食粮,读书是我们的兴趣喜好,读好书则是我们做人的行动指南。人一生的进步都是和书籍的阅读相伴随的,在阅读了作品后,心中感慨万千,不禁为作品所深深折服,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怎么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选的“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读后感精选”,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转发阅读。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读后感(篇1)

我回过头去看自己成长的道路,一天一天地观望,我站在路边上,双手插在风衣的兜里,看到无数人群从我身边面无表情地走过,偶尔有人停下来对我微笑,灿若桃花。我知道这些停留下来的人终究会成为我生命中的温暖,看到他们,我会想起不离不弃。

——张爱玲

阳光透过窗台,洒落在我的桌案上。我抬起头,向窗外的那株玉兰树望去,脑海中忽地闪现出她说过的那句话——白玉兰像污秽的白手帕,又像废纸,抛在那里,被遗忘,于是,我看见——

一位身着华美衣袍的女子穿过民国艳遇,走过季节轮回,向我娉婷而来。那散落了一地的,是薄荷般清凉的记忆。

她——张爱玲。wWw.Dsbj1.cOm

在我心中,张爱玲就是那样一位临水照花人,不因无人而不芳。任岁月流逝,她始终着一袭华美的衣袍,伫立于尘世之中,不来,不去。

她,时而冷若寒梅;时而媚似海棠;时而深似烟霞;时而淡若清风……

张爱玲出生于上海,辉煌于上海,倾城于上海。她有着不平凡的家世,贵族的血统,时尚潮流的母亲,放荡颓唐的父亲,活泼可人的弟弟,给予了她众多帮助与关爱的姑姑,还有,她的人生挚友——炎樱。

我常常想,天津恬淡欢喜的童年生活,是不是她笔下溢满樟脑香的回忆。那时的她,年幼纯真,不喑世事,一定没有想到,自己今后的人生会是那么的风起云涌吧。

她的一生都在追求“岁月静好,安之若素”的恬淡生活,却始终未能如愿。

在她的一生中,最快乐的,除了童年纯真的岁月,大抵就只有大学时与炎樱在一起的时光了吧。那时的岁月,或许才算得上是“岁月静好,安之若素”了呢。

炎樱买东西,付帐的时候总要抹掉一些零头,甚至于在虹口,犹太人的商店里,她也这样做。她把皮包的内容兜底掏出来,说:“你看,没有了,真的,全在这儿了。还多下二十块钱,我们还要吃茶去呢。专为吃茶来的,原没有想到要买东西,后来看见你们这儿的货色实在好……”

犹太女人微弱地抗议了一下:“二十块钱也不够你吃茶的……”

可是店老板为炎樱的孩子气所感动——也许他有过这样的一个棕黄皮肤的初恋,或是早天的妹妹。他凄惨地微笑,让步了。“就这样罢。不然是不行的,但是为了吃茶的缘故……”他告诉她附近那一家茶室的蛋糕最好

张爱玲在《炎樱语录》中描绘了许多与炎樱在一起的日常琐事,从这些简单幽默的平凡生活中,我看到的是爱玲与炎樱间纯真简单的友谊。

郭敬明说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守护天使,当你遇到挫折时,天使就会化作你身边的人,或老师,或家人,或朋友,陪你走过一段痛苦的人生路,留下美好的回忆,然后离开。”

我想,炎樱或许就是张爱玲的那位守护天使吧,陪着她度过了在香港大学最为困难的生活,留下美好的回忆,然后转身离开。

张爱玲喜好恬静,所以她离群索居,在年过花甲后选择了离开喧嚣的闹市,搬入一所公寓,在那儿安享晚年,直至死后的一个星期,才被人发现。

她说过,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于是,她在几度风波后,安然离世。

我在张爱玲的点点记忆碎片中收回了思绪,抬头望向窗外,一轮皎洁的明月在湛蓝的天幕中悬挂。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轮明月,曾经也照耀过那位倾城女子前行的道路呢。

正如张爱玲在《金锁记》的结尾所写的那样——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了,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有完——完不了。张爱玲的形象也会永远保存在我的心中,镌刻在中华文坛上,任岁月飘逝,风云变迁,她仍旧是那般风华绝代。

水寒江静,月明星稀,那位恬静的倾城女子仍旧着一袭华美的衣袍,消失在茕茕光阴之中,消失在我的`记忆长河中……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读后感(篇2)

一直很想知道他们究竟是如何开始的...也一遍又一遍的问自己究竟错在哪里,就像周慕白...

直到多年后,温习旧电影,再看一遍《花样年华》,才发现,答案从来都在,只是自己当时愚钝,不曾体味。

寂寞从来都是毒药吧。在一起的时候越甜蜜,分开后越是容易受到寂寞的侵蚀,因为反差强烈。人心实在是世间最weak的东西,与faith相比,现实是针针见血的,寂寞分秒吞噬人心,不知不觉之间。周慕白与苏丽珍在模拟对方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也成了背叛者,不要问为什么,只是不知不觉...

所以,哪怕作为是神的儿女,他都告诫我们要每周礼拜,要祷告,要对话,因为他知道我们从来都是软弱的...stayfirm听上去是多简单的事情,呵...可惜,最简单往往是最难的。

是因为现实吗?

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之所以经典,都是因为那是爱情的理想,是不受柴米油盐酱醋茶困扰的天堂,也所以,只能以死亡来收场。如果没有彼此灭亡,终究还是逃不过现实,比如宝玉竟然还是与宝钗夫妻了,当时当年信誓旦旦的出家,不过是笑话,白白糟蹋了黛玉的落尽一生的眼泪。从小耿耿于怀,觉得就是高鹗败笔的证据。如今,当朋友说结婚不过是换PR的手段时,我所吃惊的,不是他们的现实,而是自己的理想主义。

虽然懂得,却无法慈悲,尽管神从来不是如此教导我们。

在他的好与他的坏徘徊了数月,训练自己要变得平静和喜悦。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会原谅,不管他值不值得...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读后感(篇3)

在我的高中阶段,我的语文老师经常介绍不同的著名作家给我们认识。当老师介绍张爱玲的时候,我突然对这民国的女子产生了好奇,佩服她的才华,感叹她的经历。

就从那时起,我总听到身边的人说起这位才华横溢的女子。并且,同学们在读书分享的时候也讲述张爱玲的故事。我就越发的对她的传奇经历感兴趣,并选择了在网络上很热门的书《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来了解张爱玲。

在这本书当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张爱玲和胡兰成的爱情故事。胡兰成赠给张爱玲这样一句话因为相知,所以懂得,张爱玲却用比他更高明的一句话回应他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但是在往后的日子,因为他们的尴尬的身份一直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之中,直到张爱玲的逝世,直到一个比较开明的时代的到来,才又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中来。

张爱玲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了她所要预见的人胡兰成,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喜欢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她爱上了一个如此多情的男子,并自信自己是他的最后的归人。但是,这场金风玉露的相逢,终究给不了她朝朝暮暮,地老天荒。温天暖地的日子,也是万劫不复的开始。

张爱玲喜欢就是喜欢,没有任何理由,即使知道是飞蛾扑火,也不曾却步不前。就是这样张爱玲与胡兰成拥有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虽然最后却也是生命的过客。但他们爱情的烙印在彼此的心中永不磨灭。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句话,是我最为喜欢的。因为懂得对方,所以慈悲为怀。理解,不一定为他做很多事情,只有慈悲,才会想为他达成心愿。若是见到他遇上烦恼,,也会甘愿的为其排忧解难。这种慈悲,不但是相知,更是一种深切的爱。

生命中所有的过程和结果,都需要我们自己承担。张爱玲遇到了自己喜欢的人,选择了守候在缘分必经的路口,尊重这来之不易的感情。没有后悔,只有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时光无涯,聚散有时。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读后感(篇4)

张爱玲不太了解自己的母亲,她想一定把母亲的钱还给她。为教育自己的孩子,在张爱玲人生的重要时刻母亲都会回来,即便漂洋国外,其母亲不忘给她的两个孩子寄礼物回来,受母亲学油画的影响,张爱玲亦喜欢画画,父亲是传统的中国文人,张爱玲喜欢文学亦是继承父亲的特点。张爱玲懂得母亲为她付出很多,花费的钱多,然而母亲是个情绪化的人,喜欢唠叨,有时还说一些刻薄的话。但是母亲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每一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生活幸福,母亲对子女的爱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小小的花也想抬起头来,感谢春光的爱,然而深厚的.恩赐使她沉默。”

张爱玲的母亲和张爱玲的姑姑关系好,他们是好朋友,张爱玲说姑姑总是平淡友好,她和姑姑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朋友,母亲喜欢抱怨,姑姑不喜欢抱怨,姑姑几乎不抱怨。

张爱玲早慧,很爱看书,观察敏锐,敏感。她的偶像是胡适先生,他们之间有交往,胡适先生提携她,称赞她的作品,欣赏她的才华,她热爱烟火气息的生活。

她的丈夫胡兰成也有才华,他们之间有共同的话题,但是她的丈夫胡兰成对爱情不忠诚。好权好色,虚荣,向不同的人介绍张爱玲介绍的内容是不同的,他知道对方的关注点,张爱玲因想她去找她,找到他,他却说让她赶紧回去,还在与张爱玲恋爱却又与别的女人谈情说爱,身体不舒服也不告诉张爱玲而告诉正和她谈情说爱的女人,他对爱情不忠诚,感情不专一伤害了张爱玲。热恋中他写东西给张爱玲,张爱玲淡淡地回他,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读后感(篇5)

《张爱玲传》,一本永远不属于我的书,我第一次如此尊重地读完,并出奇地视如珍宝。就像一位母亲对待邻家孩子时,那视如己出的真诚。如爱玲所言,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以前总是先看一个人的作品,再想了解这个人,或者匆匆读完,便就此作罢了。第一次如次贴近一个人,我把这种带点距离感的接触称为偷窥。确实,我们无法得知她生活的点点滴滴,因为我们不是她,也不是离她寸步不离的人,因此也不必说案件重演般一帧帧上映。但我们在看一些大事或细枝末节时,总是情不自禁地笑,偷窥后愉悦的心情,真的人人有之,特别是我们的心头好,如手中的宝玉般细细触摸。

但悲喜总是形影不离的,对于爱玲,悲是生活的主色调。在阅读时,我只觉她是忧伤的双生花,是一个我难以企及的前世。

当祖上的荣光逐渐暗淡,一去不复返。雕梁画栋,宝马香车,妻妾成群,这些只能留在这个小女孩惊鸿一瞥的儿时记忆里。没落的封建大家族里,她的早慧使她在小小年纪便有如此练达的文笔与成熟的思想,更让人吃惊的是,她文字流露出的沧桑感,如沉暮之音。少年时父亲的遗少形象与受五四新风影响的母亲在争吵后,只留下母亲默默离国远游,父亲枯坐在烟榻上一声不吭的画面。让爱玲觉得家,有阳光的地方也如死水般沉寂,大百合也为这个大家族送葬。这样的家庭环境,给爱玲后来的性格埋下了巨大的伏笔。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是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爱玲的悲伤是细碎的,却又是绵长的。

爱玲孤僻,阴郁性格里的一些小性子或小特点,是我尤为中意的。

我对于小孩是尊敬与恐惧,完全敬而远之。很奇怪,在别人看来,女人天生是充满母爱的动物,对于小孩,每个女人都是钟爱并热诚着的。但爱玲却不,她一生没有孩子,即使她曾怀有赖雅的孩子,在赖雅拒绝生下这个孩子时,爱玲并无觉得有多大的遗憾。或许处于经济原因,出于对赖雅的照顾,此时爱玲不再觉得孩子是可爱的,而是负累。我还未到养育儿女的年龄,觉得小孩子是可爱的,但当别的女孩子亲近小孩子并融入到他们的小天地时,我只能是静静地看着,并不亲近。或许如爱玲所言,对于孩子,是尊敬的,但完全敬而远之。也许是未被母性启发,也许骨子里,不是个孩子王。

有许多小事,一搁下来就不值一提了。爱玲无论看到什么细微或在别人看来不值一提的小事,她都细致都记录着,生怕遗漏一点小细节。我很羡慕并赞叹她这种习惯,她是生活的细微记录者,只有记录才能深思,才能回忆。为什么羡慕呢?羡慕她不会有什么外界环境阻止或阻挠她这么做,即使有,她也能轻易排除在外。我好像没有这样的能耐或勇气,在学习压力下,我只能屈服,很多小事,再放只能一放再放,最后便淡忘了。有时候想努力反抗,想细微记录,正如我此刻写着的,有休息时间里一分一秒克扣。也许原则就是在这样一次又一次逼迫与反抗中消失殆尽的吧。恨自己或恨社会都不是明智的决定,唯有保留自己的真诚,尽量躲过一次又一次的风化与侵蚀。为什么赞叹呢?她这样伴随到老的习惯,确实是恒心的见证,无论风吹雨打,她沉浸在她的世界里,飞快地书写着。

得奖这件事成了一颗神经死了的蛀牙,所以现在得奖一点感觉都没有了。当爱玲追忆半个世纪前关于《天才梦》一文甚不公平的获奖经历后,她如是说道。是呀,谁没有年轻过,谁没有为自信满满却未被看中的文章而耿耿于怀过,十几岁的人感情最激烈,半点容不下别人的轻视。年轻,很多东西都可以被原谅,何况那一点点人皆有之的功利心。出名要趁早,爱玲确实是个年轻过的女孩,但晚年的爱玲,早已看穿并原谅那颗曾年轻盛气的心。

爱玲的举重若轻,表现在她生活的每个方面。她不喜热闹。阴郁孤僻的她,朋友并不多,但她的每个朋友都是真心知己,但即使这样,她时常拒绝与他们来往,留给朋友电话,却不给打,打了也不听。到了国外,这一表现尤为明显。除了苏青等密友的文学座谈会,她一概拒绝参加。去世后,她要求将遗体火化,骨灰撒到任何空旷的荒野。她并不觉孤单是一件可耻的事,即使孤单,却是与寂寞分离的。她的世界很小,但她足以撑起这个世界,并自给自足。而我们被朋友忽视或与亲人分离时表现出来的极度寂寞,不过是脆弱而已。

爱玲一生最满足的,大概是在上海一夜成名后又不断涌现传奇佳作的一段短暂却总无遗憾的时光吧。在上海解放而后全国解放之后,她再也写不出比之前更优秀的作品了。她属于资产阶级,她一直絮絮叨叨的都是资产阶级的故事,即使她后来下乡工作亲历了无产阶级的生活,但述说起来,显得那么吃力。因为那并非出于她的本心,在她的世界里,是永远看不见光明的。于是她离开了这她一直深爱着的由细碎生活片段拼凑而成的中国土地,远赴美国,没有再回到过这片故土。国外生活的艰难,使她只能卖稿而生,但当她一次次将倾尽心血的作品寄出却被寄回时,她会曾多么绝望。是呀,中国不再是旧时景象,美国也不比中国好多少,作品得不到欣赏,对爱玲而言,心确实比刀割还要痛。当她遇到曾领导新文化运动并一直被她视为偶像的胡适老人,异国他乡,同病相怜,更觉时过境迁,物是人非。

时代的车轮无情地碾压着那早已憔悴的面容,她留给世人无限的思考与遐想,但我只觉,她不过是个平凡的女人,她偏执、自我、冷清。

她的世界里有伤亦有痛,亦是有爱的。她是每个懂她、如她的女孩的前世。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读后感(篇6)

白落梅的《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带我走进民国才女——张爱玲。对于张爱玲,悲是生活的主色调,但我还是喜欢张爱玲,喜欢她年少时的孤芳自赏,喜欢她遭遇爱情后的痴心不悔,亦喜欢她人生迟暮的离群索居。在阅读时,只觉得她是忧伤的双生花,是一个我难以企及的前世。

少年张爱玲

张爱玲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的张家公馆,祖父张佩纶,祖母是晚清重臣李鸿章的女儿。父亲张廷重,母亲黄素琼,亦是名门千金。但张爱玲出生时,祖上的荣光逐渐暗淡,一去不复返。雕梁画栋,宝马香车,妻妾成群,这些只能留在这个小女孩惊鸿一瞥的儿时记忆里。没落的封建大家族里,她的早慧使她在小小的年纪便有练达的文笔与成熟的思想,更使人吃惊的是,她文字流露出的沧桑感,如沉暮之音。少年时的父亲的遗少形象与受“五四新风”影响的母亲在争吵后,只留下母亲默默离国远游,父亲枯坐在烟榻上一声不吭的画面。这样的家庭,给张爱玲后来的性格埋下了巨大的伏笔。“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是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张爱玲的悲伤时细碎的,却又是绵长的。

成名张爱玲

离家的张爱玲,最终选定走文学路,不仅是因为她的天才梦,也是她在尘世赖以生存的方式。这个一夜成名的女子是灵性的,她的文字似乎通晓世事,实则她的经历却很薄浅。她的才情是与生俱来的,她不想成为传奇,可是她本身就已是传奇。但可怜的是张爱玲嫁了胡兰成,就像林黛玉嫁了贾宝玉。原本欢天喜地的以为找到了那心心相印的知己爱人,谁知这感情不过是现实生活里的镜花水月,经不起一点点风吹草动。原本以为他是可以给她依靠的小小角落,在离乱里唯一有些平安温暖的落脚处,谁知风雨袭来时,反倒是他把她推出去为自己遮风挡雨。他只能和她风花雪月,不能同舟共济。她的愿望原本只是和他平淡长久地相濡以沫,如同世间几万年痴心平凡的女子。然而不能,一再地退让忍耐都不能实现这小小愿望,那个她倾心所选的男子,根本担当不起她哪怕卑微的愿望和真挚的感情。于是她只得猝然地放手,决绝地离开,孤单地承受他带给她的多桀命运。

老年张爱玲

张爱玲的晚年生活是离群索居的,她要做的就是彻底的丢下身外之物。她似乎什么都可以丢下,感情、名利、世事,唯独不肯丢弃的是她的文字。这个孤苦无依的老人,为了躲避世事纷繁,过得实在太辛苦了。她本该过上风轻云淡的日子,过着安稳平静的生活,一杯茶,几本书,三五知己偶聚。无关风月,只淡淡地讲述一些过往的风云旧事。可是她没有,她选择遗忘所有的人,也期待被人遗忘。

世间曾有张爱玲,世间唯有张爱玲。我们会永远记住,这个有着旷世奇才的女子,这个留有众多美文的灵魂。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读后感(篇7)

夏日炎炎,骄阳似火。

一束束具有燃烧力的阳光,让这个世界变得火热。可玻璃窗里面的却是清凉。一扇透明的窗户将炎热隔开,透明似乎又变得不透明。

眼睛又不经意间看到了在书桌上摆放得很整齐的书。这一本被放置在上方。八个别有韵味的字映入眼帘《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在图书馆,就被这本书的封面而深深吸引住。绿色似乎成为生机的代名词。可这封面却打破了这个很多人都持有的观念。他绿的沧桑,显得浮华而又简单,还有着那么些坚韧,别样的感觉一直在心中。

静静的捧书细读,虽然很多地方都让我难以理解,但是我总觉得白落梅笔下的你——张爱玲世界就像这封面一样别有韵味。

人世浩荡,我们只不过是寥廓银河里的一颗星子。而你,亦是一颗星子,只是比凡人更明亮些。

读不懂你的抉择,读不懂你的作为,但是我读懂了你就是被胡兰成评价的那样,一位民国的临水照花人。

你的倾城往事如此的不可思议,童年时期的你深深的让我着迷。

快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四岁,母亲就离开了你,她不甘如此沉沦的父亲,狠下心,撇下你,独自出国。

以前那个引导你看书的父亲,不见了,只留下了整天抽鸦片的张廷重。母亲回来了,与父亲经历一段漫长的争吵,然后离婚了。父亲再娶,让你更加厌倦这个阴暗模糊的家。看到弟弟受虐待,却又无处可逃。面多继母对你的冷嘲热讽,你束手无策,只觉得羞辱万分。你在这个破碎的家伤痕累累,经历过殴打,经历过囚禁。无法想象年幼的你要多么坚强,才能撑得过这一切的一切。你一种超乎年龄的毅力,向着自由奔去。

书中幼时的你,让人如此的心疼,却又如此的敬佩。

我并没有经历过像你一样的遭遇,生活中却也有不如意。一次次的想放弃,一次次的想退缩,可这些和你相比,又能算得了什么。你,张爱玲,是位奇女子,但倘若没有这些经历,又怎么会成为临水照花人。

阳光照在书本上,一层金色的光芒。美得用词藻无法形容。阳光透过重重的事物,才成了这番美好。静静的闭上眼睛,用心感受这别样的魅力……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读后感(篇8)

若不是读白落梅的《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还不了解张爱玲,还不知晓张爱玲,更不知张爱玲的神秘,虽然读了,也只是张爱玲清晰的三个字背后如一层厚厚的纱一样。这样一个惊世骇俗的女子,有着风华绝代的才华,在属于她的小说中,找到属于她的身影。生活如她,命运如她。本为富家小姐,却受世间万千磨难。不问前因,不问后果。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世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也许正如白落梅所说,我们都该持有一颗良善的心,把今生当做最后一世,守候在缘分必经的路口,尊重每一段来之不易的感情。确实于千万人之中能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要修多少年的缘分。我们没有预见未来,逆转过去的能力,我们只能好好珍惜和勇敢地活下去,做好每一件想做的事。

也许世人会为张爱玲所不值,结识胡兰成以后,张爱玲曾说,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胡兰成为她调制一杯毒酒,她含笑举杯,一饮而尽。胡兰成辜负了张爱玲,也辜负了天下人。也许我们应该站在胡兰成的角度里,在战乱纷飞的年代,谁还在乎什么呢?能够存活也许才是真的。胡兰成若没有过人之处,怎能让汪精卫重用,怎能让日本人也为他指路,怎能让风靡上海的绝代女子倾倒。只是让一个无辜的女子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让她受了太多的委屈。后来她做到仁至义尽,却还是让她彻底不屑。但是她没有后悔过,因为懂她的,只有胡兰成,理解她的,亦唯独胡兰成。

桑弧如张爱玲的一匆匆过客,过眼云烟。张爱玲爱桑弧,桑弧亦是爱张爱玲,也许是时机不对,注定要擦肩而过。也许张爱玲愿意为胡兰成就此萎谢。也许桑弧给不了张爱玲想要的那份依靠。就如张爱玲当时的《小团圆》一样,九莉是张爱玲的化身,一切的一切在不言中又言语了一切。因为懂得,所以沉默。

也许我们感受张爱玲未曾爱过赖雅,但是我们要尊重这位已逝的穿越民国的女作家,尊重她的选择。亦正如她说,如果你认识以前的我,你会理解现在的我。又或许是在余生需要有爱来安抚自己的心灵。亦或许,若是有缘,千山暮雪,万里层云,终会相逢。若是无缘,自此一去,天涯海角,再难相会。有时候一转生就是一辈子。

在张爱玲的写作生涯中,也算是无人能及的。在她的小说里,到处都能找到张爱玲的影子。小说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小说的源泉。多年以前,我印象深刻的张爱玲之作《十八春》,后来改名叫《半身缘》,是倾城后的华丽转身。这部作品的结局让人痛心。就如张爱玲,如她走过的岁月,只是前尘往事,谁又能回头呢。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读后感(篇9)

用了书中“前言”的标题作为本篇随记的标题,因为觉得实在没有比这个题目能够更恰当地表达我读时及读后的感受的了。

一开始想用“今生只作会心一笑”这样一个题目的,是因为开始读前刚好将QQ签名改为“会心一笑”,而前言第一段的文字,也似乎与此意味相近。“原来有一种岁月叫慈悲,因为它懂得,在这寥廓的人间剧场,一个人要从开场走到落幕,是多么不易。所以它如此宽厚,让尝尽烟火的我们,依旧拥有一颗梨花似雪的心。”似乎人生本就是这样的,没有什么可以大悲大喜的。一切尽在不言中,一切均在自我的掌控中。

然而,事实却原来并非如此。

在读这本书以前,我对张爱玲是不了解的。虽然很早之前就知道了张爱玲的名字了,也知道张爱玲是民国一大才女,作品是很有影响力的。也看过她写的一些作品,如《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等,只是以前读她的作品,好像有种读不下去的感觉。现在书橱里还有她写的《怨女》、《小团圆》等作品。想象中,张爱玲就应该是一位穿着旗袍的、生活安逸的、可以玩玩文字的上海富家大小姐。

读《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给了我强烈的震撼。反差太大了!我完全为书中的文字所击中,阵阵的寒气袭击着我。读着,几次停下来,眼睛会呆呆的凝视一个地方,深吸一口气才能继续读下去。

书中的文字告诉我,张爱玲后来的生活,完全是由于童年时所受的心灵创伤所造成的。她是一个有着心理阴影的人。她生活圈子的封闭,她文字中的冷静,她性格中的冷漠,她最后的伴侣的选择,都似乎与其童年生活的环境有关。

一个出生在没落贵族家庭的女孩,受着生活失去了方向的父亲的虐待,心理的早熟和性格的封闭成为了一种必然。

“逃避无用,这世上,别人无法代替你去成熟。”“人也许在面对自己心灵的时候,才会摘下行走于世俗的面具,看到最真的自我”。这是一个有着高贵的灵魂的人在困境中挣扎时的发出的心灵之声。

“原来,一个人只要内心沉静,无论你处身于怎样的繁华闹市,亦可以清明简然。”“无论对待什么,她都不轻易用情。别人认为感动的,她不觉感动。别人要流泪的,落不下泪来。她用情,竟是如此理性。”这又是一个有着太多伤感记忆的人在脱离困境时所期许的生活情景。

她的生活唯有文字。文字是张爱玲最好的朋友,所以便有了《不幸的她》,便有了《倾城之恋》,便有了《半生缘》。“她的作品总是会不经意地流露出一种冷漠,缺少温情和悲悯。那是因为她把柔情藏在心底深处,试图用无情来掩饰自己。”

我似乎明白了,读张爱玲的小说的困难在于,你必须得理解她作品中的冷静和冷漠感。唯有如此,你才会与作品产生共鸣,你才有读得下去的可能。

同样是白落梅写的传记式的文字,同样是情感类的文字占重要的成份的,《你若字好,便是晴天》中林徽因的理性是温暖的,沁人心脾的;而《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中张爱玲的理性却是寒冷的,压迫神经的。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更像是一种逃避,更像是一种把自己藏起来,避免受伤害的想法。而这样的人生,也只愿“今生只作最后一世”,不希望它再有重来的可能。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读后感(篇10)

正如张爱玲所说过的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那个被光阴抛掷的女子,又从远年的巷陌,款款走了出来。她着一袭素锦旗袍,穿越民国烟雨,走过季节轮回,那散落一地的,是薄荷般清凉的记忆。白落梅的文字像一把华丽又寒冷的剑,却让我读懂了张爱玲那优雅地挥舞在字里行间华丽的苍凉。

上世纪四十年代上海滩有四大才女:关露、潘柳黛、张爱玲、苏青。我最喜欢的还是张爱玲,她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葩,在她极富传奇的一生中,有绚丽惊世的成名过往,有痴心不悔的爱情经历,有十里洋场的上海故事,有华美悲凉的香港情缘,还有离群索居的人生迟暮。她,就是张爱玲

无论是《半生缘》还是《倾城之恋》里,张爱玲爱情故事里的女子,有的不染尘埃,有的像拂去尘土的明珠。她将自己的才华灵气,渗透在她刻画的女主角里,在她的敏感、倔强、出格上。所以,才会奇装异服出现在上海文坛,才有与大汉奸胡兰成的乱世情缘。她的爱情才会是三毛小说《滚滚红尘》里的一只飞蛾,坚定地扑火,燃尽绚烂。

民国已是一场散去的戏,曾经的倾城故事,早已淹没在落落风尘中,不知所往。我是喜欢张爱玲的,喜欢她的孤芳自赏,喜欢她的痴心不悔,亦喜欢她的离群索居。就是这样一个女子,在风起云涌的上海滩,不费吹灰气力,便舞尽了明月的光芒。浮沉几度,回首曾经沧海,她最终选择华丽转身,远去天涯。清绝如她,冷傲如她,从不轻易爱上一个人,亦不轻易辜负一个人。

人生的相遇,是一件多么美丽的事,美丽却总在时光里辗转,扮演深情与无情的角色。胡兰成用一盏茶的时间,就可以忘记许下一生的诺言,而张爱玲却要为为他低到尘埃里,在尘埃里开出花来。这朵花,开错了时间,在他背离的那刻,她独自萎谢。

之后,那个叫桑弧的导演,给了她风轻云淡的相逢。只是她再不肯为茕茕光阴,而低眉垂袖了。她又邂逅了叫赖雅的老者,执子之手,相濡以沫十一年。但潋滟红尘,终究没有给得起她要的那份现世安稳。也许爱情,一定要将她伤到无以复加,才可以看得更清醒明透。

张爱玲这个传奇女子,以倾城姿态,生于月圆之日,死于月圆之时。时至今日,再没有任何一个女人的才情可以超越她。世间曾有张爱玲,世间唯有张爱玲,只是她早已隔了风雨时空。纵算我们穷尽人海,也不能再与之相遇,但这个让人珍爱的女子,这个不会老去的灵魂,你寻她,她在这里;你不寻她,她也在这里。

也许我们都该持有一颗善良的心,把今生当做最后一世,守候在缘分必经的路口,尊重每一段来之不易的感情。要知道,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要修多少年的缘分!

你也在这里吗?谁曾有幸,被这一声婉转的询问,绊住了即将远行的步履。在恍惚的幸福中,做短暂的停留。

关于张爱玲,也许她的故事有些迷茫,让许多人无法真正懂得。但想起她,总忘不了那张尘封多年的黑白照片。穿一件旧却华丽的旗袍,昂着高贵的头,孤傲又漠然地看着凡尘往来。那么的不屑,那么的无关悲喜。她是美的,带着极致的璀璨,带着坚定的孤独。让她做个寻常平庸的女子,自是不能。

张爱玲说,爱过之后的心,像被水洗过一样洁净。胡兰成的背弃,确实令她悲戚,可她依旧淡定地说:倘使我不得不离开你,不会去寻短见,也不会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说这句话的时候,张爱玲的心就是一面深不可测的湖。虽被人投石问路,却宁静平缓,波澜不惊。

显赫的家世,没落的贵族,风华的过往,都做了浮萍漂水。任凭世事桑田沧海,从容不迫,无痛无恙。日子原该这样朴素无华的,是时间左右了我们太多,在她韶华初好的时候,写过这么一句话: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该是怎样明澈的女子,能够悟得如此醒透。

她明白,人生不是唐诗宋词,不是阳春白雪。所以有一天,如若遭遇了种种风霜不幸,实属寻常。而尘世于她,不过是一件遮身蔽体的旗袍,褪去了,便什么也不是。

张爱玲体内流淌着的贵族血液,无疑于她的人生添了更多的戏剧性。但我相信,一个人的才华与出生没有瓜葛,一切因果,缘于前生。命运之神,早已守候在你今生必经的路口,不期然地与你相遇。之后用它认定的方式,主宰你的一生。张爱玲,又怎能逃过尘世那些柔软时光的种种劫数。

在这个秋意阑珊的午后,采一束阳光,读着《张爱玲传记》,合上书本,仿若走过山长水远的流年,以为世事早已面目全非,生出许多无端的况味。一个人要从开场走到落幕,是多么不易。所以它如此宽厚,让尝尽烟火的我们,依旧拥有一颗梨花似雪的心。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没有晚一步。刚好碰见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噢!你也在这里。

时光无涯,聚散有时。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