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后感 > 导航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3-04-22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读后感通用。

下面,我们为你推荐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读后感。读后感,在于我们去“读”,通过读,抓住原文的重要内容,进行思考,读完作品之后,我们不妨把我们对书中的感受及时记录下来。此时将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写成读后感不失为一种好选择。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读后感 篇1

一直很想知道他们究竟是如何开始的...也一遍又一遍的问自己究竟错在哪里,就像周慕白...

直到多年后,温习旧电影,再看一遍《花样年华》,才发现,答案从来都在,只是自己当时愚钝,不曾体味。

寂寞从来都是毒药吧。在一起的时候越甜蜜,分开后越是容易受到寂寞的侵蚀,因为反差强烈。人心实在是世间最weak的东西,与faith相比,现实是针针见血的,寂寞分秒吞噬人心,不知不觉之间。周慕白与苏丽珍在模拟对方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也成了背叛者,不要问为什么,只是不知不觉...

所以,哪怕作为是神的儿女,他都告诫我们要每周礼拜,要祷告,要对话,因为他知道我们从来都是软弱的...stayfirm听上去是多简单的事情,呵...可惜,最简单往往是最难的。

是因为现实吗?

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之所以经典,都是因为那是爱情的理想,是不受柴米油盐酱醋茶困扰的天堂,也所以,只能以死亡来收场。如果没有彼此灭亡,终究还是逃不过现实,比如宝玉竟然还是与宝钗夫妻了,当时当年信誓旦旦的出家,不过是笑话,白白糟蹋了黛玉的落尽一生的眼泪。从小耿耿于怀,觉得就是高鹗败笔的证据。如今,当朋友说结婚不过是换PR的手段时,我所吃惊的,不是他们的现实,而是自己的理想主义。

虽然懂得,却无法慈悲,尽管神从来不是如此教导我们。

在他的好与他的坏徘徊了数月,训练自己要变得平静和喜悦。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会原谅,不管他值不值得...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读后感 篇2

常听说人生有四种情绪新怒哀乐,然则非也,应再加一种——平静,平静的更高境界是心如止水。在书中没有找到黄金屋,亦寻不到颜如玉,却是让心灵生生的多处了一份平静。静下心来方可看书,亦只有看书方可获得心灵的平静。

读完一整本书。粗览了张爱玲的整个人生。脑中留下的印象是她是一个有才华却寂寞的女子。

出身在一个富裕家庭,给了她较好的经济基础,然而家道中落,父母感情的不和谐却是带给了她心灵的创伤,父亲的不闻不问,父亲对她的粗暴,我想应该也是影响了她日后情感道路发展的重要因素吧。

出生的一个富裕的家庭,书香门第,给这样一个遗世而独立的女子创造较好的先天基础,先天的基础配上先天的才情外加后天的生活起伏造就了她。沉沉浮浮,生活的重担亦逼得她不得不拿起笔杆子,奋力拼搏。看到她早年和万年的著作的简答介绍,不得不感慨,她是一个孤独寂寞渴望爱的女子,却也是一个非常勤奋和努力的女子。没有她的才情,那么就应当学习她的努力。不是么?她的人生或许是缺了些东西的,但无疑也是精彩的。做不到谈笑间,强弩灰飞烟灭的气魄,却可以宁静的去一点点努力。不是么?

这样一位富有才情的女人,在早点亦是宁静的,不然应该也说不出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样的话语。然而纵观她的一生,不得不说,非常的悲剧。同是她年轻时的那个年纪,却是无法认同她的人生,准确的说不希望自己的人生如同她的人生一样。24岁的她遇到38岁的有家室的胡兰成。但是一个青春的文艺小青年如何与一位正式高手情场浪子共度一生,经历的不平等,人生目标的不一致,注定了后来的悲剧。30来岁遇到了65岁的某外国人,共同生活11年,后也落得个孤独终老。是啊,毕竟人斗不过天。人的寿命是有限的。40多岁以后便开始顾影自怜,过着躲躲藏藏的日子。看着都觉得心酸,觉得心痛。让人觉得这是一个有着一定的恋父情结的渴望父爱的女子。或许她也会后悔自己的选择吧。感情经历让她很受伤吧?所以才会有后来的对世界的躲避。

她的人生并不值得羡慕,至少感情生活是,或许是那时的她从未看透吧。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她的经历让人更能看透自己的需要,自己希望的人生是什么样子。

然她对生活的态度确实值得人学习的。努力、不放弃生活、有自己的一技之长,有自己的爱好,有对生活的一种激情。她的激情是她的文字,那么我呢?值得去思考。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读后感 篇3

夏日炎炎,骄阳似火。

一束束具有燃烧力的阳光,让这个世界变得火热。可玻璃窗里面的却是清凉。一扇透明的窗户将炎热隔开,透明似乎又变得不透明。

眼睛又不经意间看到了在书桌上摆放得很整齐的书。这一本被放置在上方。八个别有韵味的字映入眼帘《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在图书馆,就被这本书的封面而深深吸引住。绿色似乎成为生机的代名词。可这封面却打破了这个很多人都持有的观念。他绿的沧桑,显得浮华而又简单,还有着那么些坚韧,别样的感觉一直在心中。

静静的捧书细读,虽然很多地方都让我难以理解,但是我总觉得白落梅笔下的你——张爱玲世界就像这封面一样别有韵味。

人世浩荡,我们只不过是寥廓银河里的一颗星子。而你,亦是一颗星子,只是比凡人更明亮些。

读不懂你的抉择,读不懂你的作为,但是我读懂了你就是被胡兰成评价的那样,一位民国的临水照花人。

你的倾城往事如此的不可思议,童年时期的你深深的让我着迷。

快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四岁,母亲就离开了你,她不甘如此沉沦的父亲,狠下心,撇下你,独自出国。

以前那个引导你看书的父亲,不见了,只留下了整天抽鸦片的张廷重。母亲回来了,与父亲经历一段漫长的争吵,然后离婚了。父亲再娶,让你更加厌倦这个阴暗模糊的家。看到弟弟受虐待,却又无处可逃。面多继母对你的冷嘲热讽,你束手无策,只觉得羞辱万分。你在这个破碎的家伤痕累累,经历过殴打,经历过囚禁。无法想象年幼的你要多么坚强,才能撑得过这一切的一切。你一种超乎年龄的毅力,向着自由奔去。

书中幼时的你,让人如此的心疼,却又如此的敬佩。

我并没有经历过像你一样的遭遇,生活中却也有不如意。一次次的想放弃,一次次的想退缩,可这些和你相比,又能算得了什么。你,张爱玲,是位奇女子,但倘若没有这些经历,又怎么会成为临水照花人。

阳光照在书本上,一层金色的光芒。美得用词藻无法形容。阳光透过重重的事物,才成了这番美好。静静的闭上眼睛,用心感受这别样的魅力……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读后感 篇4

走过平湖烟雨,岁月山河,那些历尽劫数,尝遍百味的人,会更加生动而干净。

张爱玲就是一个这样的人。在正处于民国乱世的上海滩,把文字这把华丽又寒冷的剑,优雅地挥舞着。她的一生充满坎坷,幼年的她饱受父亲和继母的虐待,而在读书时又因为家境贫困而饱尝世人冷眼,在通过自己的才情文笔成名之后,又因为结识了一个汉奸而几乎身败名裂。最后她离群索居,只身来到美国,过着清苦的生活,只是为了不被人打扰,安静地写作,最终再也没有回到她的故乡。然而她的文字之质朴,锐利,却成为这个时代永远也不会被抹去的记忆,经典。

这本书的语言如同抒情的散文,辞藻华丽,优美动人。翻开这本书时,仿佛看到张爱玲正穿过民国的烟雨永巷,款款向我们走来。而最令我难忘的则是她执着,清高,不食人间烟火的孤傲的性格。她从来不轻易敞开自己的心扉,从来不去刻意地追求幸福,只求平平淡淡地过好自己的日子。然而在爱人的背叛,时局的变故,作品的失败,手头的拮据,社会的舆论等重重压力之下,她没有轻言放弃,而是继续坚持自己热爱的写作事业。她坚信在哪里摔倒就要在哪里爬起,一直呆在上海这个是非之地,毫不躲避这些如山的压力。我们之中有几个人能顶住如此重的压力?又有多少人能这样永远坚持自己的梦想,不被任何变故干预呢?这才是张爱玲能成功最主要的原因吧。

而张爱玲靠一部《十八春》再次在上海滩崛起后,她却毅然地离开了这个能带给她无上荣耀的地方,只身前往了美国。有些人因此感到不可思议,那是他们根本就理解不了这个传奇而神秘的女子。张爱玲在上海经历了太多,她需要一个人静一静心,离开这个烦乱的地方。该是一个多么清高的人才会做出这样的决定!抛弃之前的地位名声,只为了继续完成梦想,这是一个真正为文字活着的人。她其实一直想要简单的存在,可她的一举一动都会被我们视为惊世骇俗。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张爱玲懂得人间种种不如意均是命运使然,所以更加慈悲地面对生活。她懂得一切浮华不过是过眼云烟,所以更加慈悲地对待自己。

世界曾有张爱玲,世界唯有张爱玲,只是这个人早已隔了风雨时空,只能从她的文字里捕捉到这样一个传奇的人。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读后感 篇5

张爱玲不太了解自己的母亲,她想一定把母亲的钱还给她。为教育自己的孩子,在张爱玲人生的重要时刻母亲都会回来,即便漂洋国外,其母亲不忘给她的两个孩子寄礼物回来,受母亲学油画的影响,张爱玲亦喜欢画画,父亲是传统的中国文人,张爱玲喜欢文学亦是继承父亲的特点。张爱玲懂得母亲为她付出很多,花费的钱多,然而母亲是个情绪化的人,喜欢唠叨,有时还说一些刻薄的话。但是母亲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每一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生活幸福,母亲对子女的爱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小小的花也想抬起头来,感谢春光的爱,然而深厚的.恩赐使她沉默。”

张爱玲的母亲和张爱玲的姑姑关系好,他们是好朋友,张爱玲说姑姑总是平淡友好,她和姑姑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朋友,母亲喜欢抱怨,姑姑不喜欢抱怨,姑姑几乎不抱怨。

张爱玲早慧,很爱看书,观察敏锐,敏感。她的偶像是胡适先生,他们之间有交往,胡适先生提携她,称赞她的作品,欣赏她的才华,她热爱烟火气息的生活。

她的丈夫胡兰成也有才华,他们之间有共同的话题,但是她的丈夫胡兰成对爱情不忠诚。好权好色,虚荣,向不同的人介绍张爱玲介绍的内容是不同的,他知道对方的关注点,张爱玲因想她去找她,找到他,他却说让她赶紧回去,还在与张爱玲恋爱却又与别的女人谈情说爱,身体不舒服也不告诉张爱玲而告诉正和她谈情说爱的女人,他对爱情不忠诚,感情不专一伤害了张爱玲。热恋中他写东西给张爱玲,张爱玲淡淡地回他,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读后感 篇6

《张爱玲传》,一本永远不属于我的书,我第一次如此尊重地读完,并出奇地视如珍宝。就像一位母亲对待邻家孩子时,那视如己出的真诚。如爱玲所言,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以前总是先看一个人的作品,再想了解这个人,或者匆匆读完,便就此作罢了。第一次如次贴近一个人,我把这种带点距离感的接触称为偷窥。确实,我们无法得知她生活的点点滴滴,因为我们不是她,也不是离她寸步不离的人,因此也不必说案件重演般一帧帧上映。但我们在看一些大事或细枝末节时,总是情不自禁地笑,偷窥后愉悦的心情,真的人人有之,特别是我们的心头好,如手中的宝玉般细细触摸。

但悲喜总是形影不离的,对于爱玲,悲是生活的主色调。在阅读时,我只觉她是忧伤的双生花,是一个我难以企及的前世。

当祖上的荣光逐渐暗淡,一去不复返。雕梁画栋,宝马香车,妻妾成群,这些只能留在这个小女孩惊鸿一瞥的儿时记忆里。没落的封建大家族里,她的早慧使她在小小年纪便有如此练达的文笔与成熟的思想,更让人吃惊的是,她文字流露出的沧桑感,如沉暮之音。少年时父亲的遗少形象与受五四新风影响的母亲在争吵后,只留下母亲默默离国远游,父亲枯坐在烟榻上一声不吭的画面。让爱玲觉得家,有阳光的地方也如死水般沉寂,大百合也为这个大家族送葬。这样的家庭环境,给爱玲后来的性格埋下了巨大的伏笔。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是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爱玲的悲伤是细碎的,却又是绵长的。

爱玲孤僻,阴郁性格里的一些小性子或小特点,是我尤为中意的。

我对于小孩是尊敬与恐惧,完全敬而远之。很奇怪,在别人看来,女人天生是充满母爱的动物,对于小孩,每个女人都是钟爱并热诚着的。但爱玲却不,她一生没有孩子,即使她曾怀有赖雅的孩子,在赖雅拒绝生下这个孩子时,爱玲并无觉得有多大的遗憾。或许处于经济原因,出于对赖雅的照顾,此时爱玲不再觉得孩子是可爱的,而是负累。我还未到养育儿女的年龄,觉得小孩子是可爱的,但当别的女孩子亲近小孩子并融入到他们的小天地时,我只能是静静地看着,并不亲近。或许如爱玲所言,对于孩子,是尊敬的,但完全敬而远之。也许是未被母性启发,也许骨子里,不是个孩子王。

有许多小事,一搁下来就不值一提了。爱玲无论看到什么细微或在别人看来不值一提的小事,她都细致都记录着,生怕遗漏一点小细节。我很羡慕并赞叹她这种习惯,她是生活的细微记录者,只有记录才能深思,才能回忆。为什么羡慕呢?羡慕她不会有什么外界环境阻止或阻挠她这么做,即使有,她也能轻易排除在外。我好像没有这样的能耐或勇气,在学习压力下,我只能屈服,很多小事,再放只能一放再放,最后便淡忘了。有时候想努力反抗,想细微记录,正如我此刻写着的,有休息时间里一分一秒克扣。也许原则就是在这样一次又一次逼迫与反抗中消失殆尽的吧。恨自己或恨社会都不是明智的决定,唯有保留自己的真诚,尽量躲过一次又一次的风化与侵蚀。为什么赞叹呢?她这样伴随到老的习惯,确实是恒心的见证,无论风吹雨打,她沉浸在她的世界里,飞快地书写着。

得奖这件事成了一颗神经死了的蛀牙,所以现在得奖一点感觉都没有了。当爱玲追忆半个世纪前关于《天才梦》一文甚不公平的获奖经历后,她如是说道。是呀,谁没有年轻过,谁没有为自信满满却未被看中的文章而耿耿于怀过,十几岁的人感情最激烈,半点容不下别人的轻视。年轻,很多东西都可以被原谅,何况那一点点人皆有之的功利心。出名要趁早,爱玲确实是个年轻过的女孩,但晚年的爱玲,早已看穿并原谅那颗曾年轻盛气的心。

爱玲的举重若轻,表现在她生活的每个方面。她不喜热闹。阴郁孤僻的她,朋友并不多,但她的每个朋友都是真心知己,但即使这样,她时常拒绝与他们来往,留给朋友电话,却不给打,打了也不听。到了国外,这一表现尤为明显。除了苏青等密友的文学座谈会,她一概拒绝参加。去世后,她要求将遗体火化,骨灰撒到任何空旷的荒野。她并不觉孤单是一件可耻的事,即使孤单,却是与寂寞分离的。她的世界很小,但她足以撑起这个世界,并自给自足。而我们被朋友忽视或与亲人分离时表现出来的极度寂寞,不过是脆弱而已。

爱玲一生最满足的,大概是在上海一夜成名后又不断涌现传奇佳作的一段短暂却总无遗憾的时光吧。在上海解放而后全国解放之后,她再也写不出比之前更优秀的作品了。她属于资产阶级,她一直絮絮叨叨的都是资产阶级的故事,即使她后来下乡工作亲历了无产阶级的生活,但述说起来,显得那么吃力。因为那并非出于她的本心,在她的世界里,是永远看不见光明的。于是她离开了这她一直深爱着的由细碎生活片段拼凑而成的中国土地,远赴美国,没有再回到过这片故土。国外生活的艰难,使她只能卖稿而生,但当她一次次将倾尽心血的作品寄出却被寄回时,她会曾多么绝望。是呀,中国不再是旧时景象,美国也不比中国好多少,作品得不到欣赏,对爱玲而言,心确实比刀割还要痛。当她遇到曾领导新文化运动并一直被她视为偶像的胡适老人,异国他乡,同病相怜,更觉时过境迁,物是人非。

时代的车轮无情地碾压着那早已憔悴的面容,她留给世人无限的思考与遐想,但我只觉,她不过是个平凡的女人,她偏执、自我、冷清。

她的世界里有伤亦有痛,亦是有爱的。她是每个懂她、如她的女孩的前世。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读后感 篇7

最近在看白落梅的《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是写张爱玲的倾成往事。内容是传记,而文字优美、意味深长。我喜欢白落梅的文字,不仅文采飞扬,而且读来朗朗上口,韵律十足。之前《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就很美,现在的《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也让我爱不释手,在优美的文字中,将张爱玲的倾成往事娓娓道来,让人在这优美的文字中,不禁为张爱玲这一代才女唏嘘不己。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这是胡兰成和张爱玲婚书上的八个字、但是我觉得对于张爱玲来说,这八个字更多的是嘲讽。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过上安稳的生活,张爱玲也不例外。安稳、舒适的生活是她追逐了一生的东西、可是她的生活真的连正常人都比不上。都说童年的经历会给人造成很大的影响。可能就是因为童年时父亲吸食大烟、再婚,母亲为了自由抛妻弃子等一系列的事情,给张爱玲造成很大的伤害,也让她变得骄傲和冷漠,过早地看穿了世事变迁吧。

一个吸食大烟、连学费都不愿意支付的父亲、一个背弃诺言、让她对爱情绝望的男人、一座承载了太多痛苦回忆的城市

那个与她山盟海誓的人胡兰成,让她在情窦初开的年级就对爱情绝望、甚至说出她再不能爱了的话。当她看到他的背叛时,她是那么的决绝,她没有选择哭闹,而是华丽转身,选择独自萎谢

自古才女多不幸,可能应了那句话,上天本身就是公平的,她给了张爱玲才气,却不给她岁月静好的生活。她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可是她的一生却在无数次迁徙中度过。曾经为了躲避跳蚤,医好身上的皮肤病,她不得不一次次地搬家。其实有时候,我觉得她不仅实在逃避跳蚤,也是在逃避世人的眼光,逃避故乡的纠缠,不希望世人对她的打扰。不然,她也不会一知道旁边住着一位一直关注她的记者邻居后,无声无息的搬离了。她只是希望一个人静静地在属于自己的孤独世界里终老,以至于在公寓死了一个星期后才被人发现。

她在属于自己的山河里,伪装宁静;又在奔忙的迁徙中,故作矜持。

还是那句,世上曾有张爱玲,世上唯有张爱玲。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读后感 篇8

在我的高中阶段,我的语文老师经常介绍不同的著名作家给我们认识。当老师介绍张爱玲的时候,我突然对这民国的女子产生了好奇,佩服她的才华,感叹她的经历。

就从那时起,我总听到身边的人说起这位才华横溢的女子。并且,同学们在读书分享的时候也讲述张爱玲的故事。我就越发的对她的传奇经历感兴趣,并选择了在网络上很热门的书《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来了解张爱玲。

在这本书当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张爱玲和胡兰成的爱情故事。胡兰成赠给张爱玲这样一句话因为相知,所以懂得,张爱玲却用比他更高明的一句话回应他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但是在往后的日子,因为他们的尴尬的身份一直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之中,直到张爱玲的逝世,直到一个比较开明的时代的到来,才又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中来。

张爱玲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了她所要预见的人胡兰成,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喜欢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她爱上了一个如此多情的男子,并自信自己是他的最后的归人。但是,这场金风玉露的相逢,终究给不了她朝朝暮暮,地老天荒。温天暖地的日子,也是万劫不复的开始。

张爱玲喜欢就是喜欢,没有任何理由,即使知道是飞蛾扑火,也不曾却步不前。就是这样张爱玲与胡兰成拥有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虽然最后却也是生命的过客。但他们爱情的烙印在彼此的心中永不磨灭。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句话,是我最为喜欢的。因为懂得对方,所以慈悲为怀。理解,不一定为他做很多事情,只有慈悲,才会想为他达成心愿。若是见到他遇上烦恼,,也会甘愿的为其排忧解难。这种慈悲,不但是相知,更是一种深切的爱。

生命中所有的过程和结果,都需要我们自己承担。张爱玲遇到了自己喜欢的人,选择了守候在缘分必经的路口,尊重这来之不易的感情。没有后悔,只有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时光无涯,聚散有时。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读后感 篇9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本书以一个不一样的叙事手法介绍了张爱玲的那段倾城往事。从张爱玲出生上海到安然逝世于美国公寓里,字字句句无不透露着对张爱玲那无与伦比的才情的赞叹。

张爱玲的才情确实值得人这般赞叹,自小她的才华便显露无疑。正如她自己所言: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目标。如若不是因为她的才情,也许张爱玲可以过她想要的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日子。要相信上帝是公平的,它给予了张爱玲这绝世天赋才情,必定不能再给予过多,不然世人会徒生怨恨的。因而这样一个女子,自有她自己的苦。相比于穷苦家的孩子,张爱玲是幸福的,因为她不愁吃不愁穿,甚至可以算是过着锦衣玉食的日子。可是,这繁华光鲜的背后又暗藏着多少哀愁和伤心。幼时的她,从没有享受过那种,母亲为其穿衣喂食,嘘寒问暖,父亲教其读书识字,讲经论道的待遇。父母都只是各自行乐,过自己的想过的生活,那里顾得上张爱玲的悲喜。张爱玲生性冷漠,寡言,不喜与人交往,这些种种的性格,应该不是没有来由的吧。或许正是这样的家庭环境才造就了一个这样的她。

胡兰成曾说:张爱玲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可是正是这样的奇女子,确偏偏纠缠上了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情。张爱玲原本如此冷漠,傲气,就连晚年,她在上海的至亲姑姑重病,远在美国的她也没有回去看望的她,却活生生的为了一个这般风流的男子甘愿俯首。或许这就是爱情的力量吧,但是正是因为这份力量,让原本风华绝代的她一度凋零萎谢。那时的张爱玲身为胡兰成的妻子,因胡兰成被批为汉奸落跑,而身受众人的辱骂,此等屈辱,张爱玲何曾受过?曾经的张爱玲曾掀起上海滩上空的整片蓝天,惊天地泣鬼神,可如今却为了一个不值得爱的男子,委曲求全,承受那些不属于她的骂名,一生孤傲的她怎受得住啊!张爱玲的爱给的那么全,那么直接,不带一丝杂质,而胡兰成呢?放纵自己于情场,先是小周后是秀美,各种风流情史数不胜数。在最后张爱玲让她与小周之间做个选择之时,他亦给不出个明了的答案,此等用情怎么对得起,配得上张爱玲的用情至深哪。在胡兰成的《今生今世》里,他曾写到:我与爱玲亦只是男女相悦。这话出自胡兰成口中,未免太过了。他胡兰成自己用情泛滥,游戏人生,居然把这样的情感态度也鞍在张爱玲身上。最令人愤慨的是,当胡兰成自己在逃亡中与秀美相好,令其怀上孩子,而自身难保要逃命之时,竟然写上纸条要秀美到上海找张爱玲求助。他一个堂堂七尺男儿,自己搞大了人家的肚子,没有资金堕胎,还要找自己的妻子为其付账,此等行为孰可忍之!可是正如此书名《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张爱玲懂得,所以对于胡兰成万分慈悲。她亦毫不犹豫的给了秀美她想要的帮助,这样的爱玲需要多大的慈悲之心才可以做到啊。想想你胡兰成上辈子是修了多大的福气,才得以在今世让一个如此孤傲的女子为你做尽人世间诸多不可容忍之事啊。

其实张爱玲一生渴望不被人惊,不被人扰,可是偏偏她的才情让她注定一生被人惦记,纵然是在她遗世数年之后,也是如此。

猜你喜欢